人才培养范例6篇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范文1

【摘要】借鉴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当中,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分析在西方,工程人才培养和教育存在两个问题。根据我国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状况,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新思路。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工程师[1]。而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CDIO工程教育理念切合适用于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本文重点讨论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轨打造国际化专业人才。

1 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学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使学生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紧密结合,将理论、实践、创新融为一体,真正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3]。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产生直至到今天的世界范围内CDIO组织的广泛发展,其先进的国际化理念及全面的可操作的培养框架为世界各国高校提供了国际化工程师培养平台。CDIO教学大纲列出了现代工程师所必备的各个层次的素质要求。这种能力培养涵概了四大类,它们分别为理论知识、个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流以及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其中这四类能力又可具体化为17组能力,再细化为73条技能,力求以科学的培养模式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CDIO的具体目标就是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合理、完整的、通用的、可概括性的教学目标,重点将个人的、社会的和系统的制造技术和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学的所有领域。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存在研究生就业难与企业缺乏高层次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转变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4]。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不但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学术探索精神的培养;而且要更加注重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课题的选择以解决工程生产实际为主。立足理论知识就是要传授研究生宽厚的学科知识,重在实际应用。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学以致用的本领,快速与企业衔接,缩短适应时间,满足企业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缺乏经验,很多高校受工学硕士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生培养定式的影响,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工学化”或混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忽视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本身的特殊性及培养质量的全面性。实际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在培养目标、招生录取、培养模式、实践训练等诸多方面都不同于工学硕士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生,而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学习期限短,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高校与用人部门的认识和要求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脱节现象[5]。

3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应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高校提供了一条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开拓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

3.1 拓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选拔层次: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或推荐保送的本科毕业生,由于其教育历史较短,学生对其发展前景不看好,导致其优秀生源不足。因此,要在学生中加大力度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优越性,突出其人才培养模式及今后发展趋势,社会企业认知度等多方面前景;提供国内多个名企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鼓励具有创新意识参与过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的学生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适当降低分数或者增加推荐保送的名额,并为其提供优越条件的实验室,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后备保障。总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人才选拔应不拘一格。

3.2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方案:CDIO理念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基于这种理念,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虽然不是产品研发,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和培养模式可为运用,其培养目标可定位为以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课题或项目研究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实践的、与课程之间有机的联系的方式去学习知识并有完成部分科研内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实践应用特性,增加课堂研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内容,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当中充分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3.3 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应用特点:明确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程师,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深入的学科知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而非纯技术性的工程师。因此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横向联合与纵向深入,加强相关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其次,突出其工程应用特点,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综合环节,合理运用工程基础知识,鼓励学生申报专利项目、参与项目研发工作、进行案例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等等,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分达到1:1,效果较为理想。

3.4 校企联合,创新实践基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环节就是“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外实习3-12个月,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实际的工程实践训练,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企业参与项目研究,参与从项目申请、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和优化设计等各个环节,切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CDIO的四方面要求在培养环节中得到全面的拓展与延伸。“校企联合”不仅为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也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联系[6],高校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蒸蒸日上,企业为高校提供了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培养思路与实践平台,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才能保证校企之间紧密联系,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3.5 实行双导师制,监控培养过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年,第一年在校内学习,第二年在企业学习,按照这种基本模式,学生必须要配备双导师。校内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与企业合作较为紧密、在专业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建议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导师指导专业学位学生,企业导师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通过双导师合作指导培养,既能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科研探索精神,又能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明确职责,突出校外导师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工程实践培养环节,切实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校内导师则侧重于学生科研探索精神的指导。学校侧重于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节点管理,注重抓学生的开题环节、毕业答辩环节、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环节。对于学术成果不做硬性要求,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灵活性,对其考核与评价重点放在能否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毕业考核结论多参考校外导师的意见。导师之间需要针对学生学习、工作、科研情况做定期沟通,同时也促进双方的科研协作与学术探讨,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搭建桥梁。

3.6 推进国际化工程实践:CDIO组织致力于打造国际工程师,为我们提供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方向与新思路。虽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起步较晚,但是其处于高校国际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其国际化工程实践进程。利用校际交流、假期实习、国际夏令营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将学生的实习基地拓展到国外,许多欧美国家的工商业界的合作关系都很紧密,对于教学、实习、就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鼓励学生到国外的企业学习工作,感受企业文化,开阔视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积极与国外知名学校联系,深化合作意向,组织专业学位学生进行短期学术交流,参观走访国外知名学府与企业,深入了解其校企联合的重要意义,CDIO的实践应用,为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奠定基础。

4 小结

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结合我国高校培养定位,可以将CDIO引申为CDP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践(Practice)和运作(Operate),为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加切实的培养理念和先进的培养模式,同时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轨国际化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9卷,第4期,2008年4月

[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3] 黄家善,李建兴,胡驰,郑荣进,蒋新华. 以CDIO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的工科专业建设[J]. 实验室科学,第14卷第6期,2011年12月

[4] 石防震,眭国荣.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人才培养范文2

李、杜是不是人才?回答是肯定的,可他们的人生境遇却是令无数后人咏叹的。唐朝让中国引以为傲,李、杜却失意于唐,这就值得后人反思。李、杜所处的时代有100条理由不重用他们,但没有一条理由弥补得了历史的遗憾。显而易见,李、杜的诞生,与大唐盛世有关,但与唐王朝培养无关。“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真相是人才不在培养,而在放养,在发现,在赏识。龚自珍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是可以“降”的,不是可以培养的。人才如千里马,关键在“相”,不在培养。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才是人才枯竭的真相所在。与其竭泽而渔,不如放水养鱼,这恐怕是常识。

古往今来,但凡有识者,都知道对于一个国家,人才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时势造英雄,人才造时代。姜尚不是周培养的,是周文王发现后礼聘的,可以说周有了姜尚,才有了八百多年江山;商鞅不是秦培养的,而是秦引进的,可以说秦有了商鞅,才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秦统一中国才梦想成真;诸葛亮不是蜀汉培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可以说刘备有了诸葛亮,才有了蜀汉三分天下居其一的伟业。春秋战国,诸侯称雄,都是在延揽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历代雄才大略的皇帝,无不求贤若渴。唐太宗5次下求贤诏书,不问出身,只要是人才被引荐,必量才录用。一次,宰相封德彝对唐太宗说:“天下人才尽入陛下彀中,实是野无遗贤。”唐太宗却不以为然说:“君子用人如器,各随所长。自古人君致治,难道能异代借才?患在自己不能访求,奈何轻量当世?”在唐太宗眼里,人才不是没有,而是贵在发现。唐太宗还曾对出征高丽的将军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喜得”二字,足见一代明君的远见卓识确乎在常人之上。

常说历史是面镜子,遗憾的是这面镜子常常被束之高阁,被人遗忘。当今教育体系不可谓不完备,培养人才的机构可谓五花八门,但真正的人才呢?举个例子:中国有个鲁迅文学院,顾名思义是培养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作家的,从那里毕业的学员不可谓少,但至今没有一个可以与鲁迅比肩。如果鲁迅文学院培养不出一个“鲁迅”,这种培养就很可疑,至少可以质疑!

人才培养范文3

1、目标。公司在人才方面应该尽早的确定自己的目标,对于各个岗位的专业人才一定要有一个培养计划,从而让公司的各项业务井井有条。

2、形式。人才培养也有很多的形式,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内部以老带新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引进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培养,从而让人才更好的成长起来。

3、氛围。一个企业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最好形成一种学习与竞争的氛围,让各个岗位上的员工可以更好的行动起来,从而让各种岗位的人才更快的成长起来。

4、机会。要让人才不断的提升就要给出重要的机会,真正的人才只有通过重要的工作机会来进行成长,从而最后成为真正的人才。企业要舍得给机会,让人才不断的吸取经验,提升能力,更通过一次次的成功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来源:文章屋网 )

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人才 培养 贫困山区教学

培养人才,改革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上至专家教授,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此关注探讨、批评、发难。可见其严重性、紧迫性、多样性。笔者作为贫困山区的一名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把所见、所闻、所想,在贫困山区培养人才的一孔之见,愿提出来供决策者参考,供同行们借鉴。

1.关于人才培养,如果要从农村和社会需要出发,我觉得人才概念应定位为“做人与成才”相结合,因为做人是成才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成才的“金字塔”才能岿然不动。否则成才不过是空中楼阁,高不能低不就,个别者还成了蠢才、废物。当然成才之后又反回来完美人生,使人生的价值品位更高,自然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更大,如各类专家、科学家,因为他(她)们的成长无一不是从实践开始,如《物种起源》的作者,年少时无心于神学课业,热衷于搜寻昆虫品种,制成标本分类收藏,其父曾指责他“你整天只知道打鸟、遛狗、抓昆虫、捕老鼠,再这样下去,我们家的脸都要被你丢光了。”然而达尔文随海军航海五年惊见物种生命力,治学严谨是个工作狂,20年写出《物种起源》,从实践中养成慷慨、开阔、尊重提出异议者,遇到再恶劣的环境从不发脾气的素养,成为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和任继愈为祖国展示了更多的精神指引,他的功力深不可测,却是“生与寂寞相伴,在寂寞中生存,在寂寞中治学,然后在寂寞中离开这个喧嚣浮华的世界。”(《北京青年报》)他俩成功的原因,一个是实践,一个是实实在在淡泊朴实。

同样,青少年成才也不乏其人,在2007年12月《热爱婚姻家庭》所登载的梁纪锋的文章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出生于湖南长沙的林林,由于爷爷、奶奶非常疼爱她,4岁上幼儿园不和老师、小朋友交流,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是“社交恐惧症”。林林的母亲李丽娟发现林林爱看动画片,便以此为母女感情的突破口,她们时常就片中的故事展开交流。李丽娟进一步又让女儿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使林林最后成了“小喇叭”。然而当林林七岁上了小学,孤僻的性格又一次暴露出来,变得人缘很差。李丽娟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女儿到闹市摆摊卖瓷器,大声叫卖。自此,林林在课上不但敢举手,回答声音响亮,和同学有说有笑,学习成绩也飞速提高。升入长沙一中初中后,被竞选为班上的文体委员,并策划办起了长沙一中第一份校报《晨曦》,在校园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升入高一后,报名参加了A-LEVEL课程,在雅思考试中取得了7.5分的好成绩,超过美国大学要求的7分。李丽娟又要求女儿“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负担,应走出校园,多多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2006年3月,林林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可她钟情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华威大学,妈妈鼓励说:“无论上哪所学校,妈妈都支持你,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妈妈的话让林林放下了思想包袱a 2006年参加了托福考试,取得647分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哈佛大学要求的600分。2007年4月,在香港和新加坡难度很大的考试中,成绩超过了美国高考的顶级大学录取标准。同年7月底至8月,林林先后收到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14所世界顶尖学校的入学录取通知书。

以上三例说明什么呢?说明无论做学问、搞研究还是求学,需要的是从实际出发,做人和成才同等重要,二者之间的桥梁应由家长和学校老师搭起,正如李丽娟的三招为桥帮林林征服了14所世界名校。如何搭桥,搭什么样的桥,应当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就需三个方面的力量;①家庭;②学校;③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环境,本文主要谈社会对学生成才的要求和达到此要求所实施的教育手段、策略以及具体的部署步骤。

从教育手段来审视:选拔新生仅靠“本本”决定优胜,有些偏悖,原因是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是社会的一分子,接近自然,物我归一,从社会实践相对知识来讲,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不重视社会实践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有违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关起门来培养学生,无疑是“涸泽而渔”,阻断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家教中比较普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龙的唯一途径和奋斗目标,不惜牺牲儿女的个人命运。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杨东平教授对于中国家长疯狂培养孩子的“集体无意识”冲动心急如焚。三岁认字背唐诗,五岁学英语,刚上小学便参加各种学习班,琴棋书画样样不落。周末两天时间,孩子的课程安排得满满的,比上学还忙。近几年来教育领域里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反其道而用之,逼子成才,l1岁的小学生林志白了头;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的14岁女孩贾瑶自杀;湖北武昌徐东某社区9岁的彬彬因未考第一被父亲下身挂牌游街,一边打一边大声叫训,孩子的腿上、屁股上有一条条的红色伤痕,简直是侵犯人权的犯罪;高考状元沦落街头捡破烂,这些都是为了高考而出现的。

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成才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很深的谜,最基本的挑战来自儿童的个体差异。过去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在大致相同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志趣秉赋和日后的社会成长不同,有很多文化程度很低,毫无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的贫寒家庭,也会走出上北大、清华的优秀学生,古人云“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是指贫寒人家出杰出人才。从另一个方面讲,贫寒人家的子女,从小受苦接触的社会实践较多,所谓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唐・自居易)意思是意念听任无为才能使身心舒畅,风要起于自然才能感到清爽。所以说单一的靠本本步步高升,弊病特多,会造成人才埋没之险。现在社会上造假现象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就连大学有的教授晋级也搞假论文,可见其问题的严重程度。有的学生买文凭还飘洋过海,据参考消息报道“法国惊爆中国学生买文凭丑闻”。法国《世界报》09年4月16日报道:题为大学发现大规模文凭卖买现象,说的是士伦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涉嫌花钱购买文凭。该学院院长承认09年初曾有一名中国学生提出希望花10万欧元让60多人获得学士或硕士文凭,这种现象早在4年前就出现了。2004-2005学年度,有一名难以通过考试的中国学生设法买通学院的某一人士获得了一张宝贵的文凭,此后为了让其他中国学生也享受这个

好处,才出此下策。经过采访调查发现法国的好几所大学都存在着中国学生买文凭的现象,这些学生不要国格和人格,把人格丢到了大洋彼岸,岂不让人既痛恨又痛心。如果要对这些人逐个考察,可能多数是腐败家庭的子女,家长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巧取豪夺来国家和人民的血汗钱供子女到国外去丢人现眼,当然也不排除企业经理“大款”的子女,因为只有这两类人的子女才花钱大方,挥金如土。

还有些家长,为了图名,“赶鸭子上架”,“送儿出国镀金”;下岗夫妇逼疯儿子,“逼子成才”,1l岁小学生白了头,还有在家长威逼之下,走上绝路的,这类现象相当普遍,这是家教存在的问题。就学校而言,如华南农大十天之内发生四起学生跳楼事件,疯狂补课,让教育步入岐途,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之间成了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更可怕的是研究生除了自己的劳动力,连在学期间的自由也被卖掉了。引自《都市文化报》王彬的调查,江西学生集体跳江自杀。2007年1月10日晚上7点多钟江西景德镇昌江附近的一座浮桥边11名中学生手拉手一起走入江中,5人溺水,救出3人,两人死亡。调查结果是为友情跳水。

以上事例是家长的问题、学校和学生个人所造成的悲剧,虽然不是所有家长、学校和学生,但确有典型性、代表性。在贫困山区农村,多数农民为了下一代免除窘境,很自觉地把子女拉入高考大军,这也是农民开阔眼界,思想活跃的一种进步表现。但母亲陪读子女,婆婆陪读孙孙,从相距几十里甚至数百里以外来到学校所在地。除去正常的学费、书费之外,还要租房交昂贵的租金,使得村学濒临倒闭之险。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给教育提出的难题不少。以上是从生源上提出的,从人的成长需要来培养,打破“高考一条路”的陈旧思想,是值得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2.转变观念。无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老师和全社会的每个公民都应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作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也有着多样性,允许他们有选择的自由,从人的生理构造来讲,大脑两半球多数人左半球主要与言语、计算和抽象思维有关,右半球主要与空间、形象和情绪有关。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但反应在个别人身上就有着特殊意义。《民主与法制时报》刊王向彦的文章有这样的事例:孙佳华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兴趣和爱好都是文科。她的母亲潘茹冰是沈阳市一家大医院的心脏外科主治医生,医术好又认真负责,是人人称赞的好医生。出于对医疗事业的爱好,硬遏着女儿学医,而女儿选择自杀,就是死也不当医生,几乎闹出人命来,最后还是母亲屈从了女儿,因为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分工,自己觉察不出来,但实际指挥着自身行动。所以家长老师以及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同时也要相信“行行出状元”的客观现实,不要紧紧抠住高考一条线。选拔人才的范围应当扩大一些。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对祖先创造的好的办法可以合理吸收,古为今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历史的进程中有过许多灾难,如遭受八国联军欺辱过程中,英国人就将我国的科举借鉴到他们国家,使其人才辈出。八股取仕并无什么不好,“朝为田舍良,暮登天子堂”的内涵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即各行各业只要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就可以录取,特别是招收博士研究生,更应走这一条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就做出了令人可喜的举动,将38岁的蔡伟,原是三轮车夫直升为复旦博士,成为复旦百年校史的第一人。(《东方早报》)笔者认为,这个头开得好,应当引起教育主管的高层领导重视,如果照此路走下去,不仅可以人才辈出,改变大家哀叹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数量多而质量差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培养人才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今年高考下降幅度超过10%,《南方都市报》分析其关键原因是:受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获得公正待遇,决定身份的不再是教育,而是权力和金钱,狭隘地演变为家庭能调动的社会资源的竞争。弃考现象暴露了逆淘汰效应。弃考的年轻人用行动来证实高考对他们是无用的,筛选的标准既不是智力,也不是知识,学生成了受害者。高考能带给平民子弟的希望正在被削弱。真是可悲啊!还有考生用交白卷的方式向现行高考挑战。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审视自己的所做所为,为什么不能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认真选择一条符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道路呢?正如百姓所说“强拿的鸡儿不抱,强扭的瓜儿不甜”是不成的,必须动脑筋,广泛涉猎。

3.教育应是全国统一。一视同仁,不应阻塞平民上升渠道。据《东方早报》报道,24岁的湖南沙市镇青年罗炼南下打工,先后辗转深圳、珠海、中山、佛山做过许多工作,最后留下一张纸条,悄然出走,纸条上写着“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这样的文字即使在重点大学的中文系也很少见,一个有才华的人身居下潦,并非了不得,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挣扎,都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而绝望。如果是个案,到也无关大局,但多起来形成一种格局,在社会上层的人永远在上面,世代嬗递,下面的人永远在下面,无论如何都翻不了身,等级身份大体固化,是相当危险的。再如出现的高考“状元”远离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均衡教育,不然我们国家的很多“爱因斯坦”就会被扼杀在起跑线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政策,为广大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广开求学之路,但如果不转变观念,局限于一种办学模式,一切为了高考,把做人的基本要求考没了,自然学生的素质也大大受到影响,仅靠减免学费是远远不够的。

4.办教育。培养人才,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事实证明,人类社会无论成人还是小孩都有一条共同规律――情绪效应,说得俗一点就是愿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例很多,除了上文已举过的事例之外,还有如偏科的孩子胡铃心热衷于扑翼式飞机的实验研究,六次被评为部级科技竞赛最高奖,成为2006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并被国务院总理接见。总理和他讨论空间碎片的危害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并鼓励胡铃心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努力。著名作家池莉让孩子在玩中成长。她的女儿亦池凭借在英国高中的全A成绩获得了选择顶尖大学的资格。她告诫女儿:“如果你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你拿不到A呢?一辈子的幸福和快乐不就降临在你的身上了吗?”(《中国妇妇女》2009年1月梁小琳文)再有如“甩手教育打造全能儿子”、“减法教育成就儿子”、“把倒数第一的学生送上北大”等等,他们有一共同特点。正像池莉所说的一样,把孩子的天性(童心)和教育、社会三者有机结合,遵循孩子的成才规律,而不是依照成人的意愿去赶鸭上架、压缩成才,达到满意的效果。对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讲,也许是凤毛麟角,但有其典型意义的先导与前展性,值得引起人们重视。

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1)因材施教,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优化模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都不可能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特色平台。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从1998年开始,学校就先后成立了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钱学森力学班等。学校不制定统一的模式,而是充分尊重学科门类之间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选择。清华学生已经是同龄人中的尖子,为什么还要实施这样的特殊培养计划呢?这是因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整体上是非常优秀,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特长不一样,对于有志于学术发展的学生还需加强引导。为了引导和激励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充分发展,使其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也提出“要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土壤”。他们大学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培养理念,开创各种创新实验班,这种教学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一举措突破了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着力发掘优秀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交叉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化模式。这一模式能适应新时期知识复合、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创新和创造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的过程。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仅仅是发展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专业课和通识课的结合会带给学生更广泛的看问题的视角。例如把经济学思考方法与数学工具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出同时具备坚实的经济学、数学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高级经济学人才。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生物学等交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开始付诸实施。学科之间知识组合的模式是无限的,这就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舞台。人才独特的知识结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每年从二年级理工科在读学生中选拔学生学习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两年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学习后进行细分:部分学生直接从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部分学生免试直接攻读工业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这种交叉复合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的主辅修、双学位教育,而是在高质量专业教育基础上强化学生感兴趣、有能力接受的另一专业。通过整合各高校多学科的教学资源,突破原有的专业局限,注重各专业知识的强化延伸和综合运用,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创新实践教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一些大学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创新实践教学等途径,形成了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创新实践、教学实验等课内与课外结合的立体、网状的实践教学体系。清华大学开展实践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方面,实现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贯通、科研和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校试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他们组建产学研创新人才实验班,低年级学生在校接受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高年级学生进入各种创新实践基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先后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广东省和盛律师事务所等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4)科学评价,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现有的学生评价制度、考试制度过分讲求整齐划一,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方式单一、粗糙,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学生把通过考试作为唯一目的,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天津大学建立了新的创新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单纯按学习成绩评定优劣,向既注重学习成绩,又关注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上转变。在工科高层次班以及优异生、保研生选拔和奖学金评定中,引入综合测评环节,逐步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强考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课程性质适当增加大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等考核环节,合理评价学习效果。清华大学近年来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探索和完善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招生模式,不拘一格吸纳选拔各类优秀学生。在培养环节,不断完善免试推荐研究生的选拔机制,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发展潜质等方面的评价。复旦大学从内容、标准、方式上对现有考试模式有计划地进行改革,使之从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转移到综合体现知识水平、能力强弱、素质高低的轨道上来。同时,还对选拔优秀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等制度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5)开放办学,采取多种方式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现代大学已经置身于国际化的办学环境,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使人才参与全球竞争成为可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与国际交流能力就成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四川大学与多个国家的几十所大学先后开展了几十项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采取在国内、国外分阶段培养的模式。这些项目的开展,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国际接轨、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个性特质。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创新精神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敏锐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开拓精神和坚定的科学态度等。创新方法是一种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能飞从前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树立如下创新的教育思想:一是以创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为指导。一般而言,创新人才多具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品质,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要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需要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否则,即使外在的教学条件进行了改善,但教育者大脑中未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仍保留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样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三是改革传统人才观,树立创新人才观。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保障机制,把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创新人才的基本要素,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当前,各高校无论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已突破了前苏联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普遍注重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以及毕业后适应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但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上,一些学校在实践中又陷入误区,对二者进行厚此薄彼或非此即彼的选择。实际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既需要通才又需要专才,培养创新人才关键问题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不能因强调通识教育而弱化专业教育,也不能因强调专业教育而使通识教育流于形式。一方面要切实通过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创新,实现二者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变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除专业知识传授外,还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探索和创新训练。所以,大学应不断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实施厚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水平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带动本科新专业的建立和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二是将高水平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三是以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为学生开展研究型、探索性学习提供平台。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二者之间必须有效协同、资源共享,才能体现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就不能带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建设,许多优秀科研成果也就无法转化为教学内容,无法提升课程质量和水平。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形成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科研设施、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在启发式讲授、批判性思维、思考式讨论和培养学生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以高质量的科研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通过教学改革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变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综合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学生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进行教材和课程设置改革。教材与课程设置作为知识传播的直接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教材和课程结构也应该不断得到优化。在课程改革方面,应打造精品课程,强化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同时应当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体现按层次分流培养的理念。三是推行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能适应现代学科发展趋势,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学科交叉,走多学科综合培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研究,2007(z1).

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国际化 人才 培养

引言

随着国际化势头的逐步扩大,大型跨国公司,国企,民企为了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启动了未来人才培养计划,而这其中就孕育出了大批优秀的管理培训生。这些管培生通过在各个组织,各个岗位的轮流交替的工作,诸多年之后,成为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而公司也在此过程中对人员的选拔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系统,这对公司内部人才整合,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了解管培生技能

1.知识结构

由于公司对人员选拔时的第一印象便是简历,因此在进行繁复的各项选拔程序之前,对于简历的筛选则十分重要。而在这之中,筛选官注重的是候选人的学术背景,以及知识储备的程度与所需部门的契合程度。例如说韩国依恋公司在选择管培生时,特别注重候选者的韩语能力,因为特别在其销售部门,与客户交流意见时的语言能力将决定成功的一半。

2.能力因素

既然是管理培训生,可以说能力要求的比重相对更高一筹。比如说像管培生的解决问题的逆向思维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强大的总结能力,目标的整合能力,企业文化的融入性管理,岗位变化的承受能力,职业精神的恪守能力等等都是面试官注重的关键所在。管培生需要运用这些能力与上级进行沟通,与平级进行意见的交换,与下级进行任务的传递。

二、建立开发模式

1.业务培训

业务培训包括公司的基本组织知识以及应对工作挑战的应急知识。例如会计培训,采购过程,公司法律知识。而这些业务技能对于管培生来讲是了解公司,接触市场的一个很好的储备过程,并且在业务运用的过程中也有助于经验的积累。

2.辅助交流

辅的交流是帮助管培生更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有利方式。它包括上级进行的询问, 中高层进行的督导,培训师的专业技能的指导,同行职员的交流与分享。这些辅助交流的方式都能够促进管培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力不断的提升。

三、确立个性培养模式

1.所在职位对职员的需求

市场经济让社会涌出了不计其数的人才缺口。如同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舞台,等待着人去演绎他。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我们需要在一个平台让其挥舞他的能力。而对于管培生来讲,职位的需求是他们进行最后筛选的砝码。

2.对职员的能力了解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质,像俗话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管培生确实适合这个职位,一点要有能显示他可以担任职务的特质。个性培养发掘可以让这一特质锦上添花。

四、评估与完善

在进行完上述记录与追踪之后,公司常常会通过对管培生的工作行为记录进行评估,有些企业会为这些管培生工作记录设定1-5级的等级评定,这将为定岗提供相应的评估准则。比如欧莱雅公司的管培生评估方式:每6个月会对他们做一次严格的绩效评估,这跟他们未来的正式工作岗位和薪酬结构都紧密挂钩。绩效评估的具体做法是,在到每个岗位工作之前,公司先给他们设定一个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具体体现为需要完成的任务计划。比如去市场部工作的话,设定的任务计划可能是学会怎么去组织和分析消费者调研报告,并根据这一报告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而到了绩效评估的时候,公司就会按照这一任务计划考查他是否达到要求。

六、总结

21世纪,事业需要大智大勇,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管培生发展需要一种机制,它应该符合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个人来说,管培生发展的机制是人才发育、生长的摇篮,是激励他们树立崇高的个人志向,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的熔炉,是刻苦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来源,也是他们得到帮助,受到肯定,感受激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赵红

[2]《创建良性循环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卢朝东

[3]《组织文化》石伟

[4]《论人力资本投资》西奥多"W"舒尔茨

[5]《雇员培训与开发》(美)雷蒙德 " A " 诺伊

[6].《员工关系管理》程延园

[7]《员工福利管理》仇雨临

[8]《人员测评与选拔》萧鸣政

[9]《战略人力资源审计》杨伟国

[10]《管理思想的演变》(美)丹尼尔"A"雷恩

上一篇本科函授

下一篇科学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