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范例6篇

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1

中国的传统文化

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数不胜数,如剪纸、对联、古诗、传统节目,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了。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节它就会出来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红纸剪一个“福”字贴在门上,在红纸上写一些吉利话也贴在门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红色就再也不敢来了。从此人们年年贴春联,;流传至今。每到过年,街上彩旗飘飘,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小朋友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礼花满天,与家人一起吃饺子看晚会,精彩的表演引的我们哈哈大笑,如果天天过年该多好。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佳节,也是团圆节,这天吃元宵、猜灯谜,寓意家家团团圆圆,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无比幸福快乐。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2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五千年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些年中也流传下来许多传统文化,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元宵节了。

在元宵节,每家每户都会挂上大红灯笼,看起来喜气洋洋的,十分有节日的氛围。

元宵节最重要的就是吃元宵了,我们会从街上买来各种味道的汤圆,有芝麻馅的花生馅的,还有山楂馅的,各种美味的汤圆煮在锅里,盛出来端在桌上,大家一起吃,意味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总是会团团圆圆。

除此以外,美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大家都会出来到街上看放烟火,五颜六色的烟火把漆黑的夜空照得美丽无比,我们在这种节日的氛围下总是会觉得特别的幸福。

这就是元宵节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3

记得那是2000年春夏之际,德国波恩的何静文女士(这是她的中文名字,她的德国译音名字叫嫡芝娜)第一次到丹江口市来拜访我,她是为了解武当道教乃至中国道教,了解中国道家文化来的。自那以后,她每年总会领着德国的参访团来武当山一二次,同时也会请我到武当山为德国明友们介绍武当道教,介绍武当文化,介绍中国传统的道家养生文化。八年来,我们建立了很诚挚亲密的友谊。后来,我逐步了解到,何静文女士是德国波恩大学的医学博士,她很早就对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有所了解,早在20年前就已经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且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养生及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对中国道家思想、道教信仰产生了深厚情感。这些年,她为把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德国,介绍到欧洲,做了大量工作,至今他还为此整天忙碌。

当然,像何静文女士这样在德国很有知名度的汉学家还有很多。例如,2006年5月在德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就是何静文女士与另一位德国知名汉学家――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教授英悟德女士共同承接主办的。

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20日,受德国波恩气功养生协会和慕尼黑大学中医协会两个组织的邀请,我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相关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安排比较丰满,举办讲座、参观游览,去过十几个大小城市。虽然有些忙碌,但心情十分愉悦。特别是这次再到德国,因为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德国的现实情况作了些了解,借此介绍给读者朋友。当然,由于语言不通,仅靠翻译讲解沟通,加之又不是专门做社会调查,所以了解到的情况毕竟粗浅而片面。但透过这些粗浅和片面的情况,似乎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大概。

气功与中医在德国

据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养生气功目前在德国很受推崇。有关的汉学家们在德国推广中国传统养生气功大概也有20年历史了。在德国各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气功组织有5个,波恩气功养生协会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组织。该组织现有会员九百多人,遍及德国各地,并延及瑞士、奥地利、西班牙等周边国家。会员中大多为医生、心理医生,还有护士,教师、音乐家、画家、大学生等。而医生中有一部分就是专门从事中医的。我参观过几个他们的私人中医诊所,他们主要从事中医的针灸和推拿按摩治疗,很专业,设施都很现代化,医疗条件比中国私人中医诊所,甚至比一些国管中医院都要好得多。这些会员们分布在各个地方,一些人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气功师,并在当地有着自己的气功培训场所,经常办班传授气功。所以,在现在的德国。要和谁谈起气功,都不陌生。各个气功组织经常在中国了解气功高人,有道教的、佛教的、民间的、中医院校的、疗养院所的,然后再将他们请到德国,给所属组织的会员传功授课。这在中国或许可称之为“提高班”吧。据了解,各气功组织在宗旨和目的上也有不尽相同之处,有的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有的以社会效益为宗旨,有的把气功作为养生科学来对待,也有的则把气功跟宗教相联系。有关中医,慕尼黑有一个中医协会,会员有一千多人,主要是慕尼黑所属的巴伐尼亚地区之内的人。英悟德女士便是这个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医协会的成员都是医生,多数是热爱中医的西医,一部分则是从事中快者。这个协会比一些气功协会更具某些优势,诸如他们的会员利用中医进行气功培训和推拿按摩,以及参加培训或接受治疗等等,其支出的费用可以在个人医疗保险费用中列支。也就是说,政府认可他们的相关中医医疗保健作法,实际上承认了中医(包括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在德国的合法地位。在我举办的几次道家养乍气功讲座里,大部分学员都学过十年以上的中国传统气功。当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学习中国传统气功,跟中国人学习本国传统气功,相当一部分人从领悟能力上讲,还是存在一定距离。

除了中医和气功,德国人对中国传统武术也很感兴趣。近些年来,不但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到中国拜师学艺,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拳师应邀到德国传艺。据我从太极拳方面所了解到的情况,现在杨式、陈式、武式、赵堡等各派太极拳在德国都有传播。武当太极拳更是越来越受到德国人的青睐。笔者在德期间,就听说有好几名来自武当山的年轻道士在德国各地授拳。在慕尼黑,不有一位中国北方的拳师客居于此,开馆授拳。

德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据知,德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了,然而只有今天你去实地接触后,才能了解这种热爱的实际程度。

先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我在波恩的气功养生协会办公室参观后,看到该协会办公室几排大型书架上,摆放的全是关于中国道教、佛教、中医、气功及武术,还有辞书之类的书籍,品类之全令人咋舌。这个协会每年出版一期会刊,大都是中国学者相关论著的译文,上百万字,品位很高。平时他们还出版气功书籍与光碟等。据知,协会有几位汉学家正在编写大型气功辞书。在慕尼黑英悟德女士家里,约有一排七米长二米多高的书架,上面摆放的全是中医书籍,还有中国各省市出版的中医杂志,都按月按年装订成册,看了让人心中有一种震撼――是什么魅力让他们如此钟情中国文化,是什么精神鼓舞着他们如此全身心地研究整理传播中国文化?再看看我们中国的许多学会或协会,究竟搜集了多少资料,整理保存了多少档案,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做了多少实事?心里未免感到几分惭愧。

在波洪大学,我还结识了两位知名汉字家,一位是欧玛堡教授,他是专门研究宋明理学的,出版过一些专著。我应邀在他家住过一天。他的家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墙上挂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书架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案几上摆放的是中国工艺品和中国茶具。他说他最爱喝的就是中国茶。还有一位资深的汉学家魏侃(中文名)教授,今年75岁了,他是专门研究中国道家文化的。上世纪50年代他就在台湾学中文,而且还拜师郑曼青学过太极拳。他的中文口语也非常好。魏侃教授在德国是一位很知名的汉学者,现已退休10年了。去他家拜访时,他十分高兴,特意将他珍藏了50多年的,他母亲给他留下的几个精致小盏找出来为我们沏茶。谈话间他告诉我,他正在翻译一部拉丁文的《道德经》。他说这部拉丁文《道德经》很珍稀,是他几年前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发现的,然后复印了一套带回来。这部《道德经》,是十八世纪初一位法国神父到中国传教,接触到《道德经》后,认为其思想很伟大,后来又将其翻译成拉丁文带回西方传播的,距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现在,西方早已不使用拉丁文,所以他将这部拉丁文《道德经》翻译成德文就别具价值和意义。在魏侃教授的同意下,我特地将这部拉丁文《道德经》其中几页拍了照片,我也祝愿魏侃教授早日把这个工程做好。

我还了解到,现在德国的各个大学,几乎都开设有汉学系。以慕尼黑大学汉学系为例,据知以前每年只能招收二十多名新生,主要是报名的少。而现在每年能招收五六十名新生。这些汉学系的学生来自欧美许多国家,甚至还有中国的学生。我在德国期间就遇到一名四川成都的女孩和一名北京的女孩,她们分别在科隆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汉学系读书。

我还发现,中国的饮食文化越来越受到德国人所喜爱。例如,在德国各大中城市都有一些中国餐馆,而经常来就餐的并不只是中国人,常会有德国人来光顾。我问过德国人,他们凡到过中国的,凡吃过中国饭菜的,都认为中国餐好吃,色香味俱全,营养特好。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还喜欢喝中国茶,他们到中国旅游观光,许多人回去时都会带上中国的茶叶。而在当今德国所有的旅店和餐馆就餐,客人总可以喝到绿茶或红茶――这都是中国出口专门针对西方人口味的粉碎型袋装茶。

回国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西方人今天会如此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难道这也像今天的许多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喜欢练瑜珈,喜欢跆拳道,流行“韩潮”服饰,追求的是一种新奇,追求的是一种时尚吗?我不能说绝对没有丝毫诸如此类的因素,但从我冷静观察的情况分析,绝对不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这般钟爱,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寻觅之果。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内容,那些人文价值很高的东西,能为全人类身心造福的东西,适时地迎合了西方人的需求,弥补了他们文化上的缺失。所以,从“地球村”的概念上讲,人类的优秀文化终究应该为人类所共享,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区分。相反,非理性的文化模仿和文化崇尚,只能“时尚”一阵子,最终还是会被自己人所冷落,所淘汰。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4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国元素 服饰 设计

从古至今,服饰,作为人类形象外在的表征,它的风格化,个性化,民族化的艺术魅力,集成了具有丰富感性和理性内涵的服饰文化。这种与人类生息共存、形影相伴的文化现象,是民族、宗教、信仰、民俗、艺术、社会、经济乃至意识形态等多层因素通过服饰语言的生动映现。

一、如何设计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服饰产品

如何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时尚化改造,是服饰设计人员经常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也是中国服饰产品实现自身特色,走向世界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装设计的突出点是具有一眼就能看出的中国味道,中国漫长的历史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常见的立领、侧衩、盘纽、滚边、还有纹样、配色特别是风格理念等很多中式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中国服饰文化素养,不断努力挖掘。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文化中国元素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例如,历代皇室所穿着的、使用的物品,即使形式不同、用途各异,但无不是传递皇家身份地位的文化中国元素;而民间的剪纸刺绣又处处流露出祈求吉祥平安之意。我们一定要学会批判的继承,并不是所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国元素都适用于现代服装设计。所谓的不适宜,同样更多的体现在内涵上。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哪些中国元素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中国元素又传递了怎样的文化信息。这便给我们的服装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够找到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还要将这些元素巧妙的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这便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现代服装设计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然是结合,那一定不是简单的剪切与粘贴的关系,纯形式的结合也不具备说服力。事实上,继承传统文化所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形式与内涵,同样包括传统文化中,形式与内涵之间的转化机制,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规律的把握,只有掌握了规律,明白了传统文化中国元素是通过怎样的组合、变化方式来传达寓意,才能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出现合理而丰富的变化。

(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地地形、气候、人文条件都不同,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蒙古的云纹图案在蒙古服装和蒙古包中很常见、满族人的旗袍、广西的蜡染,的单肩外套、青花瓷和剪纸的图案、盘扣、刺绣立领、侧开叉这些传统的工艺都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艺术。这些不同的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工艺流程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服饰设计灵感的来源。

(三)现代服饰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服饰局部应用。

局部处理是“画龙点睛”之功效的亮点。运用得当,品味耐人寻味,平淡中见神奇。大面积中冷色调中加入少许暖色,都能体现亮点运用的张力所在。而这种亮点张力,则需要文化内含浓缩的基垫,才能赋予其永恒。在中国装设计中通常较为常见的是将中装中的立领或门襟、盘扣等因素通过有效的再现,来表达设计者的风格,这几个点的应用最具有说服力和征服性,让人一眼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服饰的精粹所在,并能通过西方服饰体系中的以人体为根本的合体裁剪,更好地表现女性的优雅、含蓄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传统服饰的屏幕

中国元素传播途径广泛,在国际交往中,尊重对方,和平共处,不失国体。与夫人在很多次的国事访问中都着有中式服装,表现出大国的文化内涵和优雅的风度。受到了各国媒体的关注和赞赏。与世界相融,中国元素赢得尊重,举世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就是最好的例范: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福娃蕴含人面鱼纹“天人合一”理念,奥运火炬祥云源自汉唐云气纹:渊源共生,和谐共融,这是祥云图案的文化寓意。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伊始,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就被带入激情与惊奇之中,感受有着古老历史的中国独特的欢迎仪式。开幕式通过卷轴画卷、活字印刷、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奥运五环、火炬环球传递、运动员脚印图画作品等世界元素的完美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处处闪耀着中国元素,展现着世界上绵延至今的5000年中华文明的内涵。

三、传统服饰国际化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服装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是服装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一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古朴的秦汉服装、娟秀的魏晋南北朝服装,还是富丽的隋唐五代服装、高雅的宋装及华贵的明清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服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最简化的形容。在装饰上,由于传统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日本的和服及其配饰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而产生。韩国服饰也是从中国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优雅且有品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奥斯卡颁奖的舞台上国际影星巩俐所穿的礼服都是具有很浓郁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由此我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流行的!”

参考文献:

[1]赵连元.审美艺术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熙元.新概念展示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文化传统范文6

②当下,遇到危机的,又何止是传统文化。当大批国内年轻人迷恋于《来自星星的你》《江南style》《大长今》里的韩国美食、音乐、服饰与韩风时,我们分明感到“细无声”的文化侵略。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场景:某次联欢会上,我们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排成一个“56”的字样。我努力地去寻找汉族,一开始发现一个穿旗袍的女孩,以为她是代表了汉族,后来发现不是。那个在中间穿着哈韩运动衫的男孩才代表汉族。

③在韩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文化同样崛起,这与韩国民众和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在韩国,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盛大节日,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传统的人文气氛的日子。而在中国,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与农业播种有关的节日,现在通常的过法是给亡灵“烧纸钱”;端午节起源也很高雅,现在也不过是吃粽子、赛龙舟……

④另外,韩国民族传统教育让中国人汗颜。一位中国游客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偏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看到,许多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从远处赶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关切,以及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在中国能够见到吗?

⑤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的确值得我国政府和民众深思: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怎样保护好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呢?

⑥“申遗”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的是要在国内继续发扬好我们的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别国“申遗”是抢夺中国的文化遗产,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一个丢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无法感受、挖掘、发扬自己优秀文化的民族,永远无法是站立的状态。

⑦另外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中国人,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在传统节日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我们如果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不形成独特的纪念风格,不赋予新时期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

⑧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

(选自《党员文摘》2014年第10期)

【阅读训练】

1.本文以问句作为文题,在第①段中又连续提出两个问题,这有何妙处?

2.文章第③段在论证上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在省略处再补上一个具体的事例: 。

3.第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

5.近年来,各种洋节在国内越来越盛行,一些年轻人对此更是情有独钟,有人担忧洋节会把传统节日打败,呼吁抵制洋节,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