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范例

中国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1

2006年6月,我校第一批商务泰语专业毕业生共计200多人,一次性地被用人市场全部瓜分出去了,也实现了广西中职校为社会输送泰语专业人才零的突破。这本来是件值得高兴与自豪的事,但很快,这种心情便被尴尬与迷惑所替代了,因为用人企业大批量提供给学生的主要是涉外导游服务工作岗位,而在面对泰国客人时,我们的学生除了会用泰语进行日常的问候交流外,对于旅游服务方面的话题,却因为缺乏词汇量而说不出口。此后的几年里,我校一直关注对中职商务泰语专业导游服务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为积极促成校企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进行实践尝试。

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就是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而“旅游服务泰语”课程设计以涉外导游与导购服务的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依托于校企合作来共同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导游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服务泰语”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建立以任务教学为主,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观,让学生确定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如机场接团、入住酒店、景点讲解、进店购物、机场送客等,并设定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围绕一个主题,由听力、会话、模拟训练等部分组成。

2、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师采取“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行动教学模式,呈现整个导游过程,建立一个导游实训室,让学生在实训室里进行模拟演练。同时,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学生们定期到与学校合作的旅行社进行见习活动。

3、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泰语导购课程的考核,除了口语成绩外,还应包括出勤情况、参与课堂活动情况以及校外实训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涉及职业技能、听说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考核方式采取考生自评、校内教师评估以及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三、课程目标

“旅游服务泰语”课程的目标是:以满足应用泰语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创新,重点培养具备泰语听、说技能,了解旅游服务法律法规,掌握旅游服务业务知识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以泰语语言为工具的,能从事旅游服务一线工作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具体的课程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1)掌握基本的与泰国游客交流、服务接待的日常用语;(2)重点培养学生的泰语听、说等能力;(3)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过程中所在景点、酒店、商场等场所小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术语;(4)将礼仪、风俗、文化等内涵融入泰语教学,了解中泰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问题而与游客产生矛盾。2、能力目标(1)通过对从接团、入住、景点讲解直至送团的整个工作流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旅游接待项目全过程,并具备较强的策划、应变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注重旅游接待中的礼仪和礼节。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2)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3)学生身心健康。

四、评价标准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2

项目化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进行课程定位,这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JavaWeb开发”的教学项目的设计,首先要从其所对接的工作岗位群分析着手。首先进行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包括行业企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反馈调查两部分。因此,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团队通过对华为公司、大连华信、深圳中科讯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规格的调研,结合对往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过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讨论,分析得出该领域的主要工作岗位包括:网站编辑员、网站设计与开发员、网站维护员(初始岗位)、频道主编、网站运营工程师、网站设计总监、网站运营总监(发展岗位)。再针对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即要能够圆满完成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哪些核心的职业能力,从而总结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

2.基于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项目、序化教学内容

岗位群分析的典型工作任务是JavaWeb开发人员工作体系下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教学项目则是学校为了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实现从典型工作任务向教学项目的转化。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中,以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选取了基本涵盖了所有对应工作任务的较为复杂的管理系统开发项目作为课上项目A,同时又提供了一组课下项目B的题目列表,课上项目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项目,包含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所必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课下项目列表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具体开发项目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开发水平和能力决定,课下项目的开发实践是对课上项目所涉及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和补充。根据初学者的学习规律,在对项目难易程度的选择上,以及项目中所包含的功能模块(即子项目)的设置方面,均按照理论知识从基础到高级、从浅到深,操作技能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项目实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密围绕项目开发的过程,展开项目模块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演示实施后的效果图,在开发工作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在期间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度且必要的引导,例如当学生遇到团队无法克服的困难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需要给予学生解决问题思路上的引导。课上项目的开发是在教师的引导与监督下完成,课下项目则由学生选择具体项目利用课下时间独立完成。同时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4.全过程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3

课程设计应该提前准备,紧跟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在不同阶段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应的内容。把课程设计与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停课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从而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了条件。通过系统教学把设计能力的培养扩展到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中,使两个教学环节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能力的掌握。

1.1建筑施工图方案草图设计阶段

通常的情况下,课程上完了绪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也就是前四章的内容后,再加上早期工程制图已上完,学生对房屋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布置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可以按教材上的任务书,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设计之前可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先进行草图构思,解决建筑功能分区与环境协调、平面构成、平立剖相互关系等问题,可要求学生做出若干个方案进行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较为合理和完整的方案,并进一步细化尺寸及构造。平面设计是关键,先从平面入手,同时认真分析剖面及立面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三者的关系,按完整的三维空间概念去进行设计。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及平面组合设计,单个房间设计是确定房间的面积、形状、尺寸以及门窗的大小和位置,而平面组合设计是根据各类建筑功能要求,抓住使用房间、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的相互关系,结合基地环境及其它条件,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各单个房间合理地组合起来。施工图的方案设计完后,上交进行第一次修改。

1.2构造设计阶段

民用建筑的组成分为六大部分,即墙体、基础、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在课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分一章讲解,每讲完一章指导学生在自已的建筑施工方案图上作出相应部分的细部修改,课程上完后整个修改过程就进行完毕。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夯实基础,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生也能把看似松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体。同时利用了课后时间,节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上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本章节中作一个楼梯的大作业,包括平面图及剖面图的设计,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周阶段

在设计周阶段,指导老师要拿出详细的指导任务书,以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规定的完整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实践经验,不知道一套建筑施工图的完整内容,容易漏掉一些细节,并且对图纸的内容往往表达不全,不完整,并且对已学过的制图规范记得不清,画图顺序颠倒,因此画图前要作出相应的要求和规定,以便作出质量较高、幅面较为整洁的设计图纸。对于设计指导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2.1图纸一律用手工绘制

2.2合理的图面布置

要进行合理的图面布置(包括图样、图名、尺寸、文字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到主次分明、排列均匀紧凑、线型分明、表达清晰、投影关系正确,符合制图标准。

2.3绘图顺序

一般是先平面,然后剖面、立面和详图;先用硬铅笔打底稿,再加深;同一方向或同一线型的线条相继绘出,先画水平线(从上到下),后画铅直线或斜线(从左到右);先画图,后注写尺寸和说明。一律采用工程字体书写,以增强图面效果。

2.4重视尺寸及名称的标注

①外部尺寸、内部尺寸、纵、横定位轴线编号及门窗编号、标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标高情况、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楼梯的位置、楼梯间的尺寸、起步方向、楼梯段宽度、平台宽度、栏杆位置、踏步级数、楼梯走向等内容;②注意线型的粗、中粗、细线的应用区别;③在底层平面图中,通常将建筑剖面图的剖切位置用剖切符号表达出来;④建筑平面图的下方标注图名及比例,底层平面图应附有指北针表明建筑的朝向;⑤建筑平面中应表示出各种设备的位置、尺寸、规格、型号等,它与专业设备施工网相配合供施工等用,有的局部详细构造做法用详图索引符号表示。

3注意问题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世界一流期刊;出版传播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制定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框架方案,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包括7个子项目,其中梯队期刊项目择优遴选200种(中、英文科技期刊各100项)具备一定办刊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作为支持对象,入选的期刊无一不是该领域内的优秀期刊。2019年11月《中华护理杂志》凭借多年的积淀和优异的办刊成绩,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中华护理杂志》创刊于1954年,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中文期刊,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中华护理杂志》继续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列学科第一,在全国2049种自然科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位次上升至第4位,显示了《中华护理杂志》卓越的学科影响力。虽然在国内本领域具有权威地位,但对比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定义[2],《中华护理杂志》成为世界一流期刊任重道远。如何发现自身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是《中华护理杂志》未来5年的目标,也是所有入选梯队项目期刊的共同目标。本文以《中华护理杂志》作为中文权威期刊的代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其他中文梯队期刊提供借鉴。

二、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参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期刊设定了文献计量学目标。中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涉及多个不同方面,期刊编辑出版者也可以从这些指标上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从而调整期刊的发展方向[3]。本研究查阅2018和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4-5]本学科各核心期刊数据,通过比较指标变化,分析我刊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通常来说,期刊综合评价总分越高,说明该期刊在所在学科内相对的综合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越高。近年来中信所采用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开放因子等6项指标来计算综合评价总分。

(一)本刊论文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内处于领先水平。在27种护理学类科技期刊中,有9种入选2018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有10种期刊入选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本刊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在2017年和2018年一直保持在学科排名第一的位置,充分反映了本刊论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多年来我刊在保证期刊质量方面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格执行外审双匿名审稿、专家集体定稿,积极策划专题,编辑出版阶段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期刊出版后积极落实审读制度,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经过如此严格的流程,刊出的论文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也得到广大护理界同仁的认可与厚爱,均以能在我刊上刊登文章为荣耀。

(二)本刊论文学术质量稳定。2017年本刊基金论文比为0.42,在护理学科中与另外2本期刊并列排名第3;2018年本刊基金论文比为0.45,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1。本刊2017年和2018年基金论文比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水平。基金论文比是指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基金资助的论文质量就不好,是否有基金支持也不是期刊编辑选用论文的标准。决定一篇论文能否刊登的还是论文的学术价值。2017年本刊的引文率为19.1,2018年为21.9,略有提升,在护理学科中均排名第2,保持在较高的位置。引文率即参考文献量,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但是,参考文献也不是越多越好,论文应当准确并恰当地标引参考文献,我刊对论文参考文献的要求一直比较严格,要求作者尽量使用最新(5年内)的参考文献,并且只标注必要的参考文献。

(三)本刊在论文推广传播方面的工作不够。核心他引率是指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反映了期刊的学术传播能力。本刊在2017年和2018年核心他引率均在学科内排名第1位,说明本刊论文得到了广大作者的认可。2017年和2018年本刊的开放因子均为7,2017年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4(最大值为9),2018年在护理学科中排名第6(最大值为10),虽然开放因子绝对数值没有变化,但在学科中排名位置下降。开放因子是指某一期刊被引用次数的一半所分布的最小施引期刊数量,体现了期刊学术影响的集中度,开放因子越大,说明该期刊的扩散程度越大,影响范围越广。由我刊开放因子的排名可见,其他护理类期刊可能因为加大宣传力度并获得更大的开放因子,而我刊的开放因子并未变化,且在学科中的排名位置下降明显,说明我刊在推广论文、促进论文传播方面做得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国内中文期刊的共性问题。

三、对策

出版与传播是科技期刊的两大任务。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我刊编辑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期刊出版上,在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方面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6],但目前看来,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期刊的开放因子和扩散程度。我刊也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措施,加大期刊论文的传播力度。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支持期刊着力提升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引领学科发展、助力经济建设、培育科学文化,而这些方面正是我刊需要迫切发展的。在卓越行动计划中,我刊针对扩大期刊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出了措施,通过实施以下措施,相信我刊的开放因子能够有所提高,学术扩散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要扩大我刊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要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提高论文质量,增加来源文献量。2020年,我们将坚持“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原则,刊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落实专题报道计划,关注重大选题,吸引海外作者投稿。2018年《中华护理杂志》核心总被引频次下降,与来源文献量下降有一定关系,2020年,在编辑出版工作中,需重点注意控制论文篇幅,增加来源文献量,同时保证论文质量。另外,为了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2020年,本刊将关注学科内重要标准和规范的,刊登“标准与规范”类文章的精简版及二维码,作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更详尽的“标准与规范”的制订过程。

(二)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论文传播,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积极参加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促进护理研究成果传播与推广《中华护理杂志》积极推选论文参加“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和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2019年有18篇论文入选“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3篇入选“中华医学百篇优秀论文”,1篇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极大地促进了优秀护理科研成果的传播。未来《中华护理杂志》还将继续参加此类活动,促进已的宣传与推广。2.利用新媒体推广已刊登论文中华护理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平台在学科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关注人数已超过20万,2020年,我刊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迎合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写并推广已经刊出的论文,促进论文的二次传播;扩展读者服务功能,打造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平台。采取多种措施推广论文,如每名编辑每月通过微信平台至少推广1篇重点论文,着重推荐专题报道和标准与规范类文章。3.完善数字化建设,为论文多种渠道传播打下基础创新出版形式,对一些护理新技术论文增加视频演示功能,读者通过扫描论文中的二维码,可以观看创新的操作演示或护理用具革新内容,实现多元媒体融合出版。逐步完成学术内容数字转化,开发视频、音频等传播载体,建立独具特色、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门户网站,通过引文互链、DOI码等加强与各医学网络出版平台的联系,使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通过开展精准推送项目,根据作者和读者的研究范围和阅读兴趣,精确推送相关领域的论文。4.与多种出版平台合作,拓宽论文的传播渠道与中国知网合作,进行优秀论文的双语出版,扩大论文的海外影响力;加入中信所TOP5000项目,扩大论文的传播范围。未来将继续以上合作,并积极申请加入多种国内外数据库,让我刊的论文在更多的平台上显示,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看到我刊刊出的优秀论文。5.加强期刊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品牌期刊助推品牌学术活动,品牌学术活动又促进期刊的宣传与推广。2020年,将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如中国护理科研高峰论坛、护理科研协作培训班、护理期刊联盟会议、主编社长沙龙等,增加期刊宣传,扩大期刊影响力。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国际护士会有关会议、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及中华护理学会重要学术会议,拓展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宣传期刊。

(三)其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涉及的其他指标,如论文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等,虽不计入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但本刊作为护理学科中的顶尖期刊,在2020年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应兼顾各项指标,为更多的作者和读者服务,促进期刊影响力的扩大,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论文外流对策;学术评价;中国期刊;科技期刊

科技工作者优秀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优秀的科技论文。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相当大比例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这导致在我国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相对较低,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也普遍较低[1]。徐婕等[2]对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高质量国际期刊吸引优质论文和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趋势、学术评价机制导向的偏差和国内期刊国际化发展程度不足是国内优秀论文外流的原因。由于未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国内期刊得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垂青,国内期刊吸引不到优秀论文[3],优秀论文流向国外科技期刊。这种情况造成我国科技核心技术外流、丧失学术话语权、科研经费流失、国家科技信息外泄等,对我国科技信息安全造成威胁。我国已意识到发展国内期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认识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4],因此相继了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这表示我国学术论文成果大量外流的现象需要被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建议完善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6]。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60周年之际,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发出的《科技中国梦建功新时代》倡议中提到:“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7]”。科学技术部等5个单位联合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8],强调了9个主要清理范围。2019年,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9]中,提到“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020年2月,科学技术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10],鼓励培育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提出实行代表作制,将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上,吸收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2019年,朱邦芬[11]在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提到,中国一流科技期刊要把发表国内科技工作者最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作为光荣使命。本文从学术评价机制、编委专家、期刊运营模式、期刊论文奖励和编辑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优秀论文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评价是衡量学者能力、科研成果价值、学术机构学术水平的主要尺度[12]。学术评价机制对于论文质量的认定一般与期刊类别和影响因子挂钩[13]。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是否发表SCI或SSCI国际论文作为考核研究生的标准,并直接与奖学金和学位挂钩。不少高校科研单位对应聘人员和职称评定也有论文要求,对发表在SCI、EI期刊的论文具有更高的隐形权重,这导致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倾向于将优秀到国际影响力更高的国外期刊上,优秀科技论文不断外流,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指标量化”“以刊评文”“唯SCI论文”等学术评价机制,才能使我国具有原创性和价值的优秀论文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14]。学术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15]。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带来各行业科技期刊结构不合理、期刊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在优秀论文增长性外流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鼓励科研成果在国内首发。学术评价机构需要完善和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体系,由“期刊评价”向“论文评价”转变,突出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影响。2020年,中国知网评价中心联合文献计量、数理统计等领域专家经过对我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的研究,设计了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aperCitationStandardizedIndex,PCSI)[16]。PCSI使得每篇论文有1个标准化的指标,以对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强度进行直接比较,合理地表现论文的实际影响力。国内可以借鉴PCSI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改变“以刊论文”的做法,注重对论文自身的评价。科技工作者在申请学位、职称、基金资助、奖励和其他学术荣誉时,建议各高校、科研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在进行学术评价时给予国内高质量期刊论文同等待遇,做到将国内高质量期刊与SCI、EI检索期刊一视同仁,形成论文自身水平与期刊水平结合的综合学术评价体系,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到国内高质量期刊。

2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积极性

期刊编委会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组织,编委一般都在相应的学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有的编委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能力指导期刊编辑部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17]。在鼓励将在国内期刊的背景下,应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承担起国内期刊发展的职责。本文从期刊编委团队和青年专家团队2个角度提出引导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策略。

2.1编委团队带头在国内期刊。期刊编委团队应认识到发展我国高质量期刊对遏制国家科技信息外泄、减少我国科技核心技术外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等的重要性。期刊编委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成为编委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热衷于期刊工作,带头撰写稿件和积极承担审稿任务[18]。身为科技工作者的编委意识到了优秀论文外流问题,应该用实际行动倡导“把在祖国大地上”,国内期刊编委应带头将优秀科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将自己所在科研团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部或部分发表在自己作为编委的科技期刊上。呼吁国外编委,尤其是华侨编委给国内科技期刊投稿,用自身的学术声誉和优秀论文成果来提升国内高质量期刊的国际知名度。有些华侨编委已经习惯用外语写作,对于国内主办的非中文期刊或双语期刊,华侨编委可用外语,也鼓励用中文。对于母语非中文的国外编委的稿件,可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期刊发表,让更多的国内读者了解世界科技前沿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科技期刊。

2.2成立青年专家团队在国内期刊。青年专家学者可助力推动国内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期刊可考虑成立青年编委会,将优秀的青年专家学者聚拢起来,形成青年专家团队,建立青年专家为期刊服务的机制,对期刊编委团队进行补充[19]。通过期刊搭建青年学术交流的平台,给青年专家展示个人科研能力的机会,引导青年专家将优秀科技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同时,期刊可以考虑策划青年人才科技成果专题或专栏,鼓励青年专家参与国内期刊审稿工作。对具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可以邀请他们在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寻求多种方式宣传推荐青年专家学者的重要科研成果[20]。

3拓展期刊运营模式国内期刊

通过拓展运营模式提升期刊影响力,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代表本学科和行业发展水平的优秀在国内期刊上。本文从开通“论文回归”绿色通道和新媒体融合推广2个角度阐述引导策略。

3.1开通“论文回归”绿色通道。一些国内科技工作者原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投到国际期刊之后,经常因语言和写作等非科学因素而被退稿或拖延发表,甚至失去原创知识产权。由于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获得论文的首发权并保证拥有研究工作的原创性成果,而不在于在哪个刊物上。因此,对于投到国际著名期刊的仅因语言和写作原因而被退稿的论文,如果其学术水平较高、创新性较强,国内期刊可考虑开通“论文回归”绿色通道,尽快安排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优秀科技论文快速发表。这样既可保护我国科技成果原创性和首发知识产权,又将优秀在了国内期刊上,遏制优秀论文外流。

3.2新媒体融合推广。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信息呈现方式上更加多样,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可承载信息量大,承载内容丰富,传播互动性强,不受时间、空间影响[21]。以311种科技期刊为样本的调查结果表明,76.85%的期刊有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22]。为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优秀论文,国内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复合呈现方式,在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对优秀论文成果进行多渠道融合推广。这样既传播了科技成果,又突出了作者们的贡献,也宣传了期刊工作,实现“一举三得”的效果。期刊形成“官方平台”“群体”“个人”3个维度的策略方案提升论文传播力,吸引国内科技工作者投稿。在“官方平台”维度上,期刊编辑部邀请作者录制科技成果视频,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方法和结论等,在期刊官方新媒体上进行。期刊除了作者稿件之外,应关注国内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动态,在得到作者授权的基础上,可在新媒体上积极宣传与作者相关的科研成果。为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在Twitter(推特)、Facebook(脸书)等国外新媒体平台上国内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在“群体”维度上,编辑部可利用QQ或微信等社交平台组建作者群、专家群和同行交流群,广泛宣传自己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成果和专家科研动态。在“个人”维度上,期刊编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转发分享期刊官方新媒体的内容,形成“三维一体”的新媒体融合推广模式。《智慧农业(中英文)》作为2018年创刊的新刊,在建设期刊的同时,同步运营本刊各种官方新媒体,从创刊号第1篇文章开始进行多渠道融合推广,包括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新浪微博和官方网站。在期刊官方网站上文章开放获取(OpenAccess),在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上文章摘要,在新浪微博上逐条文章精练观点,在本刊全部新媒体上与作者有关的科研动态。

4构建期刊论文奖励机制

《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规范了财政科研经费对的支持行为,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10]。为了激励我国科技工作者将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可考虑划拨期刊发展经费,用于期刊对优秀作者进行奖励,鼓励在国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据了解,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学协会定期组织优秀论文评选[13]。一些国内期刊编辑部也会组织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比如,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的《Light:Science&Applications》(简称《Light》)在2020年7月评选出了2019年度优秀审稿专家、优秀论文、高被引论文和热门下载论文[23]。《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2020年12月评选出了2018—2019年优秀课题组、优秀论文及2020年优秀专题论文[24]。为激励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各高校、科研院所应重视各学协会、期刊的论文奖项,将期刊论文奖项作为重大荣誉列入科研管理考核体系中,形成“学协会机构—期刊—高校科研院所”一体化的期刊论文奖励机制,增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动力。

5编辑挖掘与引导作者投稿

期刊编辑责任之一是组约到优秀稿件并使其及时发表,这是期刊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5]。高质量的稿源是期刊质量的保障,国内期刊编辑挖掘到高质量文章在自己刊物上发表是提高国内期刊质量的基础。为了吸引国内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国内期刊编辑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之外,还要具有精准的判断力和前瞻能力,及时发现和跟踪科学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有能力挖掘出高质量的科技热点稿件。编辑要提升与作者沟通的能力,以国内科技工作者为中心,满足国内作者发文需求,尽力缩短论文出版周期,提升期刊的媒体传播能力和综合学术实力,努力引导国内科技工作者将优秀论文成果投给国内高质量期刊。编辑要做好科技论文创新性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工作;联络、协调和配合自己刊物编委进行期刊发展工作,调动编委工作积极性。在鼓励“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新形势下,国内期刊编辑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营造良好的国内学术环境,不断推进国内期刊水平向国际化发展。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6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学术评价单一,学术导向有待完善

2006—2016年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统计(见图1)[2],可见我国作者在SCI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把在SCI、EI等上增加了我国科研成果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中,存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唯SCI、EI马首是瞻的局面,把是否在SCI、EI上发表过论文作为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甚至“一刀切”式的对发表SCI、EI论文做硬性要求,这就造成大量优秀论文流失和科研经费浪费,威胁中文期刊的生存。在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过分依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以影响因子论英雄,评价体系单一,忽略期刊自身学科属性和社会效益,导致大量办刊人忘记办刊初心,把提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作为办刊指南,被学术评价机制牵着鼻子走。

1.2大而不强,办刊水平有待提高

截至2017年,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已达5000余种,期刊规模在不断扩大,已是名副其实的期刊大国,但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2008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628;在2007—2017发表国际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共有21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次数排序,中国仅排在第15位,面临数量多,但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的问题。而且,我国科技期刊多附属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多处于本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在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上不够重视,分散、弱小、实力不强、集群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是当前的现状。

1.3刊网融合不深入,转型升级有待提升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快捷、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为期刊业带来了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也为期刊融合创新带来了蓬勃的动力。期刊从业者也纷纷通过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通过期刊+电商、期刊+旅游、期刊+教育、期刊+会展等一系列的“期刊+”模式加入“互联网+”的浪潮,但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浅尝辄止,在内容资源的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互动分享等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融合深度还不够,利用新兴媒体带动期刊转型升级的路还很长。

2提升学术期刊水平途径

2.1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整体实力

我国的科技期刊是随着西学东渐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是西方科技期刊的附属品。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这是总书记的期待,也是人民的期待。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中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整体向好,不断前进。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在不断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把科研成果优先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不断提高我国期刊的整体实力,提升我国期刊在国际交流中的参与权、话语权、评价权以及主导权,推动中国期刊传播好中国声音。

2.2注重内容和质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期刊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传播质量。要做好内容质量关键是要做好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可通过研究行业热点策划专题,采取跟踪基金项目、参加行业学术会议或直接向行业专家约稿等方式约取高水平稿件,同时注重同行评审,不断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建立优质品牌,树立良好口碑,从而带动更多、更优秀的稿源;编校质量是构成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容质量的载体和保证。在编辑队伍上,可通过采取树立精品意识、发扬韬奋精神、加强培训和学习等手段来不断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和编校水平。在编校方法上,除采用常规编辑加工和“三校一读”等方法外,还可采用分项校对、量化校对及文字校对软件校对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编校质量;传播质量是扩大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增加经营收入、提高期刊知名度的保证,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期刊采取自建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合作进行传播,采取自办、与邮局或第三方合作进行发行,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今天,可继续深化刊网融合,推进期刊融合创新,建构期刊多元传播渠道,不断提质增效。

2.3加强学术期刊集群化建设,不断提高竞争力

集群化是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期刊社绝大多数小且分散,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由于产业化规模不大,导致难以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潜力,且在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争夺优质期刊资源面前缺少竞争力,发展期刊集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一些行业协会在期刊集群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刊群在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只有继续推进期刊集群化发展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期刊分散、弱小、实力不强的问题。通过优化期刊出版配置,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期刊群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培育一批期刊产业的龙头骨干,推动期刊业做大做强,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期刊的竞争力。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外流;政策导向;期刊改革

2016年,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这使得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上来,更有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科技论文外流现象的原因。如,刘丽英等认为我国110个学科论文外流造成的文献经济总损失量为7.33亿元,其中农业工程领域论文外流导致文献经济损失总计为667万元[2]。董建军对我国学术论文的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优质稿源流失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对策[3]。王泽蘅研究发现中国论文外流数量比日本多、两国间数量差异逐年增大[4]。刘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国科研论文外流的数量、质量和学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简要分析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及损失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中国SCI收录期刊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2010—2019年间,中国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只有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6]。科技论文的外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论文质量也都较高。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2.83,同期全球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4.11[6]。其中被SCI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学科、应用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大多数涉及我国的高尖端技术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经费,这不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有资源外流。

二、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

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学术评价导向。由于历史原因,起初我国自己创办且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SCI学术期刊较少,我国学者在SCI,尤其是国外的SCI期刊的发文量也很少。为鼓励我国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推出了鼓励和激励措施,使得学术界出现了唯SCI论,形成了科研评价体系基本完全依托于SCI的现象。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科研奖励,甚至硕士、博士毕业要求的主要指标中都有SCI的身影。“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优质稿源大量向SCI、EI倾斜,最终影响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

(二)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不足。我国虽然已经是期刊大国,但是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数量却不多。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科睿唯安的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显示,国内SCI期刊数的基数较小,SCI期刊总数为9356本,而中国SCI期刊数为241本,仅占2.5%。从影响因子上来看,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较弱,《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以292.278的影响因子,高居首位。《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顶级刊物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2.778、41.845、38.637。中国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RESEARCH》也只有20.507,国内期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使得作者在SCI平台中可选择的国内期刊较少,且会为了高被引和高传播速度作者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影响力更高的期刊。

三、政策导向的改变及亮点

为体现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掌握学术话语权,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学术期刊建设,防止科技论文过度外流,最终到达科技论文在祖国的大地上发表的目的。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和相关研究机构作用,分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2020年10月,党的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公报中提到,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追求影响因子的情况,对作者而言可以踏实做学问,对期刊而言可以更好地迎接挑战。

四、期刊如何迎接挑战

政策导向的变化对国内大量优质论文的外流现象无疑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期刊自身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改变现状,迎接挑战。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创新办刊模式,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加强人才培养。

(一)创新办刊模式。第一,根据办刊宗旨及学术领域,明确期刊所在分类。《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要“做强优势学科”。因此,我们要根据办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参照“重点建设期刊目录”,有效整合资源,转变办刊思路,寻求适合的办刊模式。第二,抢抓新兴交叉学科,探索协同办刊。因全球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兴及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期刊应该要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社会功能,探索“高校+企业+期刊”或“科研机构+企业+期刊”等产学协同发展,在稳定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竞争力,提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第三,搭建新型传播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期刊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极大地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纸质期刊的阅读,期刊要积极应对科技的变革,进行数字化出版。而大数据的应用使“出版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国家建设大型的、优质的“出版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期刊应要参与到各类平台中去,抓住战略机遇,为推动期刊发展共同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实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最终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中提到,我国期刊刊均总被引频次2018年达到的2255.6次,相较于2014年的2111.52次增加了6.38%。2018年,被国际论文引用频次不低于10次且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中文科技期刊有2913种,相较于2014年,评价年增长率为13.81%,这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6]。《意见》中提出的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政策将会引导优秀论文回归国内期刊,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也会使科学家们会愿意将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而由持续的、优质的文章组成的科技期刊也将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人才培养。要实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和编辑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优质论文的产出者,科技期刊的编辑人才是优质论文的策划者。因此,世界一流期刊必须培养优质的编辑。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政治认知能力、较强的学术水平、出色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首先,要培养编辑的政治认知能力。编辑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要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导向意识,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马列主义等相关的理论学习,要提升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紧跟指导思想,保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其次,要提升编辑的学术水平。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学科前沿,捕捉学术动态和进展。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学术表达力和学术交流力,这使得编辑在日常的组稿约稿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准确把握学科的变化趋势,科学客观的判断学术价值,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力,最终可以更好地建立期刊的学术品牌。最后,要培养编辑的策划能力。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时能把握行业的引领性内容建设和瞄准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要关注科技的前沿问题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可以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与作者、读者的学术交流中,更好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读者队伍,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编辑的策划能力在市场营销策划、期刊形象宣传策划时能抓住市场热点和读者心理,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总结

中国科技论文范文8

1《若干意见》印发的背景

SCI论文是指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开重奖SCI论文之先河,至今已有30多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追求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SCI论文相关指标异化成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研人才学术水平评价、学科专业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最核心的指标,科研人员迫于评价压力一窝蜂地追逐SCI论文,甚至把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当作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的最新统计结果,2009—2019年间(截至2019年10月),我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位列世界第二位,数量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2],且每年用于发表SCI论文的费用相当惊人。论文“SCI至上”违背科技发展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陆大道院士指出:“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3]中国科研被SCI支配,带来诸多恶劣影响,如:部分科技工作者价值观被扭曲,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紧跟甚至照搬国际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忽视国计民生、国家发展急需的卡脖子、卡脑袋的问题,脱离“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SCI及西方杂志的编辑部,间接操纵了我们的人才选拔,间接支配与操纵了中国大笔资金的投向”[3]。正如汪品先院士尖锐指出的:“现在我国有不少单位,从外国文献里找到题目立项,使用外国仪器进行分析,然后将取得的结果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获得SCI的高分以后再度申请立项。这种循环看起来也是科学的进步,但实际上是外国科学机构的一项外包业务。”[4]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5]。很多期刊同人认为,过分重视SCI的科研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进程。任胜利等[6]认为我国的科研评价以“SCI”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量的优秀科技论文外流,使国内的科技期刊特别是大量的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匮乏,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涛[7]认为目前“唯SCI论”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王恩哥院士、高福院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过分注重SCI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利[8]。胡升华深刻指出:“学术论文外流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我们长期将学术评价话语权和优质数字资源拱手让人,最终必将在科研数据话语权和数字资源安全方面蒙受重大的损失。”[9]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展开的关于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认为振兴中文期刊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变过分倚重SCI的科研评价导向[10]。为了回应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办刊人的关切与期盼,创造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攻关的氛围,促进科技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若干意见》。

2《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若干意见》的印发体现出教育部、科技部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坚定决心,10条意见,有破更有立,更关注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务实的科研评价系统。同时要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于2020年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由此可见,《若干意见》不是制定统一操作方案,而是由高校制定、试行、验收、推广方案,是一次战略性改变。在其影响下,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能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若干意见》后,科技期刊界同人纷纷转发、叫好,大家似乎看到科技期刊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但是我们认为《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

2.1机遇

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的整体数量将增加。《若干意见》要求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消极影响,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若干意见》印发后,各科技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纷纷响应,如江苏省科技厅2020年4月3日的《省科技厅关于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省科学技术奖中基础类项目的提名条件为: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不超过5篇,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应不少于1/3,不把代表作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11];与之对应的2019年的条件则为提供的主要论文论著不得超过8篇,对国内科技期刊论文数等无要求。因此,《若干意见》的印发,必将促使科研评价日益重视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论文的价值,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将在未来的科技评奖、职称晋升、人才评价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将使一部分本打算投往国外SCI期刊的优质稿件回流,转投至国内的刊物,从而使我国科技期刊优质论文的总量获得较大的增加。

2.2挑战

1)将加剧现有科技期刊关于优质稿件的竞争。《若干意见》的印发,会让一部分本打算投国外SCI期刊的优质稿件回流,但是倒流回来的稿件不会简单地“分配”给某刊,同样存在期刊间优质稿件的竞争,何况新的期刊不断涌现,对于目前大多数期刊来说,《若干意见》的并不全是福音。因为在国内科技期刊中,现有的不少排名靠前的期刊,未来排名可能会相对靠后,相对位置还不如现在———尽管自己与自己比较可能是进步的,但新创办的期刊起步都比较高,有利于抢先取得优质稿件。此外,《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对于服务国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不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实行代表作制度,各类评价活动肯定会像江苏省一样大幅减少申报论文的篇数。这些都将导致科研人员撰文数量的减少,就更会加剧现有科技期刊之间关于优质稿件的竞争。2)科技期刊仍将长期面临与SCI期刊竞争优质稿件的局面。《若干意见》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科研评价导向,而非全面否定SCI,相反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就《若干意见》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还鼓励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5]。实际上,科学研究的国际性与语言的地域性,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不可否认目前英语仍是事实上的国际学术通用语言,英语论文是国际学术交流主要的方式,而SCI论文须经过同行评议后才能发表,审稿人遍布全世界,可以说,SCI论文具有天然的定性功能,论文质量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由SCI论文所引起的科研学风浮躁、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其根源并不在SCI论文本身,而在于部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不以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为根本追求,而是企图通过发表SCI论文来获取名誉、地位、经济利益等。基于此,即使我国的科技奖励、科研人员的评价等弱化SCI论文数量、相关指标的作用,但SCI论文仍然会是科研评价系统中一个重要指标,科研人员还是会将其一部分非常满意的科研成果投往国外的高水平SCI期刊。

3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面对《若干意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赢得科研工作者的信任,获得高水平论文的首发权,培育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呢?余家国[12]233认为,学者在选择期刊投稿时,通常比较关注“期刊的影响因子、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后被宣传的力度等”。这里的期刊影响因子,主要是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反映期刊知识服务水平;后被宣传的力度,反映科技期刊平台的快速、广泛传播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关于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3.1扩大学术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学术声誉

科研工作者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关注,其本质是看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声誉。目前,科研工作者向国内科技期刊投稿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大[10]。因此,扩大学术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学术声誉是我国科技期刊赢得一流科研论文首发权的根本对策。1)坚守学术第一,严苛评审,以质量取文。国际上将是否严格执行客观公正的评审作为评价一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HorticultureResearch》的主编程宗明先生曾说过,SCI期刊的严苛评审保证和保障了科研成果的严肃性和认可度,让大家愿意做他们的评审人;而国内的中文刊物评价存在人情成分,所以整体不太被认可,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强[13]。《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也曾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经常做不到学术第一[1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王海兵博士通过对4家编辑部8名编辑的深度访谈发现,编辑部不是“孤岛”,在办刊过程中,确实存在“人情稿”“关系稿”[14]。为了提高论文学术质量,重塑并保持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声誉,科技期刊的初审、复审、外审、终审4个评审环节,都需要制定详细的约束规则,以使相应的处理人,如编辑、编辑部主任、外审专家、终审专家等都坚持操守、严苛评审,公正对待每一篇论文,彻底纠正目前个别有经费、有关系、有名、有权威就能发文章的现象,真正做到以质量取文。2)敢于打破常规,发表原创的研究成果。科技期刊应该发表严谨、完整的研究成果,但是不能排斥新的探索。原创永远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但是原创的科研成果一般不够成熟,在初始阶段难以判断其远期的效果、潜力,论文的格式、理论探讨、试验验证等也不一定完善,所以常被审稿人拒稿。就如我国著名办刊人程磊所说:“真正中国原创的东西想在国外大刊上发表几乎不可能,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间。”[15]为了提高学术质量,我国科技期刊同人在初审稿件时,看到一个新概念、一种新方法,应特别重视,就算被审稿人拒稿,期刊同人也应有敢于打破常规的魄力和远见,极力推荐研究成果发表。因为一个不成熟的原创不亚于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原创的概念、方法可能带来后续相关研究的跨越式发展,甚至可能颠覆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信作者还是一名青年编辑时,收到王锡凡(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篇不到3页的关于全新的输电方式———分频输电的论文时,就没有因其被审稿人拒稿而退缩,大胆地向主编扩大会议建议“破格录用”[16]。3)不唯影响因子,但也应重视合理的“被引用”。虽然以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论文学术质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科技期刊来说,影响因子高,说明期刊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而合理的“被引用”是高质量阅读最直接的体现,说明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而这正是学术研究的价值,也是科技期刊存在的意义之一。为此,期刊人应多研究、总结各学科领域和自己刊物合理的“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包括被批判性引用的论文特征,然后通过针对性的组稿约稿,录用、发表可能被多次合理引用的论文。目前已有期刊人对“高被引”论文的特点展开研究,如刘颖等对2007—2016年《环境工程学报》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综述性文章更容易被引用[17]。“内容为王”是科技期刊永恒的主题。走出编辑部,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队和实验室,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选准目标主动出击,想方设法组约、发表具有引领性和原创性的论文,期刊指标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是顺理成章的。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期刊的学术影响扩大了,声誉提高了,就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稿件。大力宣传、严格依据国家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让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8]的号召变为科技工作者的行动,千方百计地“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19],是办刊人应尽的职责。

3.2回归期刊出版本质,服务科学研究

期刊出版的本质即是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者提供服务。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刘天星等的调查发现,中文科技期刊的服务能力不强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根据科研工作者投稿时对投稿系统的速度、审稿速度、被接受稿件的发表速度、是否收费等主要关切,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是吸引一流科研论文投稿的重要手段。1)畅通投审稿流程,快速发表研究成果。出版时滞过长是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优质稿件外流的原因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首先,应使用简单高效的投审稿系统,不仅可以让作者快速完成投稿,还能自动匹配到一定数量的、合适的同行专家。其次,精选同行专家,缩短外审的时间。以系统匹配的专家为基础,挑选出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与稿件内容最接近的专家作为审稿人;然后以审稿质量高低为标准,选择审稿认真、速度快且学术态度严谨的专家,不应过于追求大家、名家[20]。再次,被录用的稿件应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发表。我国科技期刊每期的版面是固定的,常因为待发论文的增加和积压让被接受的稿件“排队”等几个月甚至更久才予以发表,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刊物的话语权。对此,应加大在初审阶段的退稿率,这既是对退稿的作者负责,让他们可以迅速转投他刊,也是对录用稿件的作者负责,让他们的科研成果能得以快速发表。国外很多高水平期刊在初审阶段的退稿率就非常高,如《自然•植物》的初审退稿率超过了80%[21]。2)构建友好、和谐的作者—编辑关系。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科技期刊编辑重要的职责之一。作者自从将论文投至期刊编辑部开始,就与编辑建立了一种特定关系,不管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录用,期刊人都应对作者表现出友好和尊重的态度。首先,针对退稿的文章,应尽快告知作者退稿的信息。退稿意见的撰写应注重人文关怀,充分考虑作者的感受,但又要详细具体,有理有据,解释清楚退稿的原因,甚至可以给作者修改建议或介绍论文可以转投的刊物,做到退稿不退人。其次,针对退修文章的实际做好退修工作。忠实于审稿专家意见,但不照抄照搬,如果是编辑熟悉领域的论文,可以在审稿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编辑的见解和建议,再以编辑部的名义给作者发送清晰、准确、完整的退修意见。为了更方便作者修改论文,还可以附上审改稿,在审改稿中以批注的形式逐条列上退修意见以及文章中编辑认为值得商榷的知识性问题、字词文句的表述问题、逻辑问题等。《编辑学报》给作者的退修意见中经常附带批注得非常清楚的审改稿。再次,针对已录用的论文,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能擅自改动论文的实质性内容。3)坚持非营利的运营模式,尽量不收或少收论文处理费。期刊是否收费、收费多少是影响作者向其投稿的因素之一。目前国际上有为数不少的掠夺性SCI期刊,它们实行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以营利为目的,需要作者支付大笔论文处理费。我国科技期刊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试行收取版面费,目前不收任何费用的科技期刊很少,大部分期刊会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还存在一些收取高昂的出版费、不缴费不予发表的现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和学会协会,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大都是全额拨款或以拨款为主,科研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需要自筹部分经费,学会协会主办的期刊大都需要自筹自支。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竞争能力不如国外SCI期刊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可通过争取主办单位多拨款或全额拨款的方式筹措经费,从而少收或不收版面费,以此来吸引高水平论文的投稿;学会协会主办的需要自筹经费的科技期刊也应通过多种方式来筹措经费,尽量减少论文处理费在办刊经费中的比重。中国科学院院士、《Protein&Cell》主编饶子和曾说:“我们做科技期刊一定不要太商业化,应坚持非营利的运营模式,应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全人类的科学发展为目标。”

3.3开放办刊,与国际接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虽然《若干意见》的印发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科研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因SCI期刊的自身优势,我国科技期刊仍将长期面临与其竞争一流科研论文的局面。为了提高竞争力,获取一流科研论文的首发权,期刊人应坚持开放办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学术圈,结合国情学习他人的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在竞争中提升自身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19],培育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1)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引进国际化、专业化的办刊人。我国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科技期刊离不开国际化、专业化的办刊人。首先,经费无忧、实力雄厚的科技期刊可积极引进国际化的学者主编、编委、编辑团队。范爱红等调查显示,93.88%的期刊认为国际化的办刊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因素,办刊人员的视野、英语水平、思维国际化程度等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键保障[22]。刘忠范院士曾呼吁引进一批像李党生这样的一流、专业的学术编辑和办刊学者,《CellResearch》《MolecularPlant》《HorticultureResearch》等都是这么办成功的,如果启动这个大工程,我国10年就可能成为科技期刊强国[13]。其次,因经费等问题无法引进国际化办刊团队的科技期刊,也应通过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把更多有相关研究背景的、高学历的专业化人才吸引到编辑队伍中来。高福院士指出:“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特别是中文科技期刊,我认为重要的是人才。……搞科研需要优秀的科学家,办期刊和搞科学研究一样,也需要专业化的优秀的编辑人才,需要一批可以慧眼发掘优秀论文的编辑大家。”[23]只有编辑比期刊更优秀,期刊才可能办得更好。如果期刊比编辑优秀,编辑的能力就无法支持期刊走上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2)重视发挥英语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我国的科技期刊可充分利用英语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利于实现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目标。首先,出版实力和学术背景强的期刊社或出版集团可积极创办或参与创办高水平的英文科技期刊。近年来,以学协会、研究机构、出版集团、高校为出版单位的科技期刊新创办了很多高水平的英文期刊,特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高度重视创办世界一流的英文期刊,效果显著。其次,创办中英文双语期刊,或将中文期刊改为中英双语出版。科技期刊实行中英双语混合出版或者双语对照出版,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吸引优质稿源,也可以避免面临因盲目全英文化而丢失国内学术市场的风险,还可以助推世界科学中心向中国的转移[24]。我国目前以双语出版的科技期刊占科技期刊总数的比例不到1%,而日本的日英双语期刊占比16.8%,德国的德英双语期刊占比10.4%,法国的法英双语期刊占比19.8%[25],显然我国的双语期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再次,不具备创办新刊或双语出版的中文期刊,在持续提高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学术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信息的英文翻译。我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都要求撰写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但存在很多无法准确表达文章原意的情况,常因翻译不规范产生歧义。事实上,英文摘要等信息的准确表达对提高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吸引优质稿件也有很大的帮助。必须指出的是,近来有人建议中国应创办1000种以上英文期刊才有可能成为科技期刊强国,把我国培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解读为一是必须用英语出版,二是应被SCI收录并进入Q1区前5%,这是一种误导,重复着“期刊国际化就是英语化、SCI化的错误认识”[26],不符合中国科协等4部委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背离创办英文期刊的初心,把提升评价指标、进入SCI作为追求目标,再一次走上“SCI至上”、唯指标论的邪路。3)凝心聚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传播平台。《意见》要求“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该平台“集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于一体,探索论文网络首发、增强数字出版、数据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提供高效精准知识服务,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19]。期刊人努力将作者的优秀论文传扬出去,作者被国内外学术界所知,期刊也就随之出名,成为“名刊”。目前为将作者的作品广为传播,期刊人除了可通过自建高水准的英文版网站、加入国际上知名的OA期刊收录平台和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知名数据库、自媒体平台、邮件推送、专家推介等方式传播期刊内容外,还应齐心协力支持国家有关部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传播平台,推动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发展,打造国际化、数字化出版旗舰,增强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显示度,增强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话语权。唯有如此,才能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只能依靠“借船出海”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