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现状对统计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化现状对统计发展的影响

作者:王斌会  赵景仁

统计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统计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统计的总体水平又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面上,如理论创新不及国外、统计应用普及程度不高、大众对统计的信任不足等等。本文将从文化影响这一更深层次上分析制约我国统计发展的因素,并探讨在新形势下我国统计发展的问题。统计和文化统计将客观事物的定量方面作为研究对象,藉以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并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方法上,统计往往从众多复杂的个体现象中分离出研究总体的共性和差异性。它所研究的客观事物多与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密切联系。人们的各种活动又受到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的文化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统计事业能否得到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必将促进或者制约着统计的发展。

关于文化的定义,迄今为止,众多学者观点不一,最为经典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Tylor于1871年提出的文化概念,“所谓的文化,就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后来,Samovar等人于1981年在此基础上将文化解释为“一种沉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意指方式、社会阶层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功能、空间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文化表现为一定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涉指并受限于在共同生活中起着实质性作用的物质存在”。由此可见,文化覆盖面非常广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借鉴有关学者的观点,我们将一定时期的文化状况分为三个层次,即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它们彼此联系、互相渗透,从物质利益、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等不同层面上左右着人的行为,从而影响着统计的发展。

三种文化对统计的影响

(一)器物文化的影响

器物文化,或称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状况和科技水平等等,即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状况。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的生产力相对较为落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从而造成物质供应相对不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总体上相对不够丰富,人们仍然将物质利益作为首要利益看待,并且在相对较短的一个历史时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甚至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而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的统计知识普及率不高,社会对统计的要求也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统计工作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加之统计和数以海量的数据打交道,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一行业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枯燥无味,这种低收入与高难度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在择业时不愿步入其中;与统计事业有关的调查行业、咨询行业发展较为缓慢;统计事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这样就造成统计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激情不高;统计教育工作者相对缺乏,整体素质偏低;统计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这些都不利于统计领域的整体提高。

(二)制度文化的影响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实行各种制度的机构设施,以及个体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形式、反映在各种制度中的人的主观心态等。反映在统计领域,包括《统计法》这一统领性法规,以及相关的全国性的(国家统计局)、地方性的(地方政府)以及公司行业性(民间调查组织)的实施细则。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现状相对贫乏。《统计法》这一惟一有关统计的法律条文在很多方面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相关法规的匮乏与统计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凸显。统计工作实际上有法难依,并且缺乏其他方面的监察监督机制。这种由法律体系不健全引致的混沌状态破坏了统计在社会上的形象。另外,对于新兴的民间调查组织而言,其相关操作程序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很多调查和咨询公司根本没有确保调查质量的明文规定,在具体业务操作上随意性较大,存有不规范的行为,甚至于出现统计分析结果由委托部门指定的现象。作为管理者的政府相关部门对他们的监督、检查工作也或多或少做得不到位。以上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统计事业与统计相关行业在我国的健康成长。

(三)观念文化的影响

观念文化,亦称之为精神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了风俗习惯、道德标准、思想意识形态等,主要体现为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多形式。此处,它指代表了整个社会对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理论的态度和认识水平。我国是受封建思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主流应该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思想,但是仍存有封建思想残余,同时还受到当前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冲击。在这种混杂的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大众和统计工作者都存在着对统计工作严肃性、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如不解决将阻碍统计事业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统计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一方面统计资料不够系统、合理,另一方面对现有统计资料的利用和挖掘有限,统计的服务和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社会对统计的关注度、信任度不够。“数字为官,官要数字”,“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甚至于有些人不知道统计是做什么的,这些都反映社会对统计的不关心、不信任。同时不可否认,部分统计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信心不足,对统计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客观真实的统计数据对帮助发现经济运作故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在部分工作人员看来,统计工作仅仅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他们虽然从事统计工作,但是却没有真正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随意修改统计数据时有发生,前面提到的“官要数据”现象也多和这部分工作者有关。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分析,中国文化现状从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认识水平,社会大众对统计认识的不足和偏颇在不同文化层面上都有所表现,事实上,也只有在整个社会都积极了解统计、关心统计、信任统计的前提下,我国的统计事业才会得以长足发展和健康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以推动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p#分页标题#e#

1.基于器物文化的考虑,当前,利益驱动仍然是有效的激励措施。相关单位应适度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工薪水平,同时推进统计相关行业的市场化、行业化进程,积极培育统计领域的经济意识(有偿数据信息),全面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以吸收更多社会人才,壮大统计队伍,也满足现有人员自我教育投资的需要;加大统计自身科研力度和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力度,以拓宽统计的发展空间。

2.基于制度文化的考虑,健全的相关法律体系、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应尽快使得统计部门真正独立于其他部门,可使下级统计部门只对上级统计部门负责,避免地方统计部门受制于地方政府,根治“官要数字,数字为官”现象。加大统计相关行业的管理力度,尽快出台相关法规,促进统计的行业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完善统计工作章程和细则,规范业务操作,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负责。加强统计普法工作。

3.基于观念文化的考虑,被社会认可的高质量的工作成果是最好的宣传工具。政府统计部门应联合统计相关行业一道,通过提高统计工作质量来提高统计的信誉,并为统计工作做充分的宣传,改变社会舆论对统计的看法,提高其对统计事业的重视程度。加强统计知识文化教育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统计的知名度,为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近几年来我国的统计事业蒸蒸日上,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大众对统计的态度有很大的好转,政府对统计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统计与市场经济结合得越来越密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我们坚信,我国统计事业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