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作家特点范例6篇

当代女作家特点

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1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有关问题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进程、文学史等课题也有所涉及。毫无疑问,对特定的某些作家及作品的研究也必然包含其中。这种批评方法立足于女性创作,关注妇女亚文化群的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强调的正是这种批评理念。学界常常引用肖瓦尔特对女权主义文论的分类,甚至可以说肖瓦尔特的这一分类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与肯定。她的分类清晰又不失理论色彩,使女性的研读和诠释更具合理性,并说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是独立存在的,与男性理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瓜葛。肖瓦尔特的女权主义思想主张重视女性经验的中心地位,强调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性和批判性意义,她的理论著作在女性文学发展及妇女解放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其代表作品《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肖瓦尔特认为女性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半数,应当重新而深入地思考“亚文化群体”这一概念。“多数女性形象是由男性作家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在作品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男性作家赋予的,女性成为被描述的对象、审美的客体或男性某种情感的载体。毫无疑问,女性在传统西方父权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扮演很大程度上受到男性整体历史的影响,而当女性融入到文学中时,还要更多地受到作家个人审美标准的影响。”肖瓦尔特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部《她们自己的文学》被视为她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她本身也凭这部作品跻身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界的佼佼者。

肖瓦尔特经过长期分析与研究,赞同并鼓励女性文学要在文学领域绽放自己独特的光彩。肖瓦尔特就文学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亚文化发展经历较长时间对传统模式的追逐与效仿,对艺术衡量标尺和社会人物观念的内化,然后才能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观,并倡导实现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观以及争取自,最后摆脱依赖于对立面之后向内在转化,对自我身份进行认知与探寻。这一论点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对于英国妇女来说,女性亚文化群(thefemalesubculture)首先产生于一种共同的、不断变得羞羞答答的和仪式化了的身体体验……整个女性性生活系统——形成一种必须隐瞒起来的生活习惯。”基于亚文化的分段理论所提及的“三个阶段”学说充分体现了肖瓦尔特对女权主义批评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1840年到1880年的第一阶段的标志就是许多女作家不敢使用自己的真实名字,怕遭到批评家的批判,经常冠以男作家的名号,例如乔治•艾略特。1880年到1920年的第二阶段表达了对男性文化的敌意,开始具有反抗意识,作品中提倡了男女分离的乌托邦色彩,全面否定男性文学。而在1920年至今的“女人”阶段是女性自我探索阶段,抛开了以往的模仿和对抗模式,真正开启了女性自我寻求之路。

由于女性过于敏感,并无法摆脱传统束缚,但是又本着女性的洞察力矛盾地生活着,最终,由最初软弱的女性步入女权阶段,继而进入自我寻求阶段,此阶段与肖瓦尔特的理论完全吻合。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曾经说过:“我十分惊奇地发觉,为数众多的妇女都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她们不但要进行生产工作,还担任着生儿育女的责任,因而变得疲惫不堪。”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提出,作为母亲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作为家庭主妇却难以施展个性。女性正是处于这样的压抑下,最终无法忍受,从而开始寻找自己的追求。肖瓦尔特后来描绘的女性作者作品中都谈到了爱与性的分离,母性在女性的事业与价值的自我实现的相关作用下,她们的目光最能够察觉女性内心情绪的微妙变化,极具亲和力与说服力。

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2

关键词:郭继德《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

《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由十四章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国戏剧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和评价。该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一、突出主流作家和经典作家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突出主流作家和经典作家。该书首先论述了尤金·奥尼尔在美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奥尼尔对当代美国剧坛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之后的许多美国剧作家都继承了他的衣钵,发展和繁荣了当代美国戏剧创作。当代美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阿瑟·密勒是该书重点评价的剧作家。该书系统地阐释了密勒的戏剧理论:让普通人有资格登上悲剧舞台、主张写社会悲剧、悲剧应有鼓舞人的力量。密勒的创作主题主要涉及社会问题、政治迫害、道德问题等方面。80年代后密勒的创作情况、密勒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其在中美戏剧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著作中得到充分的阐释。

美国南方代表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人生经历对其戏剧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威廉斯注重对美国南方文化的刻画和反映,尤其是塑造了一群震撼人心的南方女性人物形象。威廉斯的作品多集中写生活,勇于向“”突破,大胆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现象,其创作涉及暴力、、、同性恋、吸毒、阳痿和酗酒等社会问题。郭著认为威廉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自己光辉的艺术成就为战后美国戏剧增添了光彩,是最典型的南方代表剧作家,是对美国南方文艺复兴贡献最大的剧作家。

美国荒诞戏剧代表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该著以《沙箱》为例,论证了象征手法是荒诞派戏剧创作的突出特点,并以《美国之梦》阐释了阿尔比对美国梦的探索,阿尔比在该剧中指出随着社会道德的堕落、理想的消失,特别是美国梦的幻灭,人类精神上的危机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而仅仅有充足的物质也未必一定能完全填补这种精神上的空虚。郭著分析了以阿尔比为代表的美国荒诞戏剧与欧洲荒诞剧的异同,认为阿尔比的剧作和欧洲荒诞派作家的作品不仅有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而且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颇有相似之处。阿尔比是美国当代卓尔不群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明显地受到了荒诞派戏剧的影响。除了爱德华·阿尔比,杰克·盖尔伯、阿瑟·考皮特、杰克·理查森等剧作家也创作了颇有影响的荒诞剧作。

郭著细致地评价了汤姆·谢泼德戏剧创作艺术风格的变化,并对其主要作品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阐释。谢泼德的戏剧作品大致可分为短剧、实验剧和现实主义剧作,其戏剧主题比较广泛,由于他一贯重视戏剧艺术探索,这就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是“同时代人中首屈一指的先锋派剧作家”,是“美国戏剧界的第一位真正的后现代派声音”(104)。谢泼德后来逐渐“从实验性戏剧创作转入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不仅有受奥尼尔悲剧影响的痕迹,而且转化的过程也颇像奥尼尔”(104)。

二、注重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

《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对美国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实验剧、新现实主义戏剧、百老汇戏剧的变化、喜剧的盛行、音乐剧的流行、诗剧的复苏情况、以及地方剧作家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梳理和评价。

该著概述了美国现实主义戏剧舞台艺术风格的“轮回”,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现实主义戏剧的崛起、欧洲戏剧的影响,沿多元化方向发展与回头写实。在评价荒诞派戏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时,同样探讨了欧洲荒诞戏剧对美国戏剧的影响。美国实验剧的产生和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的事情,这一时期美国戏剧家一直在进行着新的探索,使美国戏剧界呈现出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特点:先有演出,后有剧本,即在演出过程中创作出剧本来,这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种实验。美国新现实主义戏剧的萌生是有重要意义的。二战以后,美国文学沿着多元文化方向发展,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倾向。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特别是在80年代,不少作家渐渐对五、六十年代盛行的实验手法失去了兴趣,开始回头重视写实题材,更多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受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影响的痕迹又依稀可见,这类作品被评论家成为新现实主义作品,更准确是说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郭著认为作家“回头写实”已成为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它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现代派文学思潮的一种“反叛”,但迄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管称它是新现实主义还是新写实主义,都是对文学“回头写实”现象的概括和肯定,只有在新世纪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比较恰切的答案。

郭著较详尽地介绍了百老汇戏剧的流变。百老汇戏剧素来是美国戏剧的象征,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所有美国重要剧作家都把自己的剧作能进入百老汇上演看作是自己在戏剧界的地位得到认可的标志。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百老汇戏剧一直面临新的挑战,到了80年代,把纽约视为美国戏都的传统观念日益冷漠,百老汇戏剧的垄断地位已经摇摇欲坠了。喜剧的盛行也是当代美国戏剧的一个趋势。尼尔·西蒙是当代美国最有名气的喜剧作家,他的戏剧写作逐渐走向严肃,写严肃题材,探讨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主题,代表了当代美国戏剧的发展方向。此外,该著简要地评价了音乐喜剧的流行原因、代表作家。同时,郭著较细致地介绍了诗剧的复苏情况,二战以后,一些美国诗人也积极进行戏剧创作,而且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郭著认为美国诗剧的底蕴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本来就不是很厚实,在20世纪后半叶又有了复苏的迹象。该著认为地方剧的发展是有历史原因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纽约市戏剧中心地位的下降,在百老汇之外,在美国各地的地方剧发现和哺育了一批优秀剧作家,他们多以写地方题材和地方主题著称,不同的剧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写地方题材和主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馨香,为美国戏剧增添了异彩。与此同时,该著较细致地评价了芝加哥剧作家戴维·马麦特,阐释了其艺术风格和代表性作品。

三、运用多元化、开放的视角

在评价主流剧作家的同时,《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用开阔的视角,对非裔戏剧、印第安裔戏剧和西班牙裔戏剧进行了开放式的评价。

该著深刻地评述了当代非裔戏剧迅速发展的历史原因。郭著认为美国黑人戏剧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了较大的发展,美国黑人戏剧的成熟和得到认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该书简要地介绍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非裔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重点评价了奥古斯都·威尔逊。郭著同样客观地阐述了美国印第安戏剧崛起的历史成因,对美国印第安戏剧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较充分地梳理,对代表性作家进行了较详尽地分析和评价,并重点评价了吉奥加玛、威廉·耶洛·罗伯及其戏剧创作。此外,该著细致地概述和评 价了西语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评价了族裔身份的再现、魔幻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戏剧。西语裔剧作家们交叉运用不同形式的戏剧语言和再现方式,多角度地展示西班牙语裔美国人的生活和不同层次的文化相互冲突、碰撞、整合,由此产生的巨大张力令西语裔戏剧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关注女权主义运动与当代美国戏剧发展的联系

女权主义批评对当代美国戏剧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女性剧作家有意识地创作改变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形象、地位和作用的剧作,她们已迈出了自己塑造自己的舞台艺术人物形象的步伐,开始探索和拓宽自己戏剧创作的道路。女性剧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她们各有独特的艺术风采。郭著认为女权主义戏剧跟女权主义小说一样方兴未艾,正在不断地发展,如何评说其在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尚为时过早。但毋庸置疑,女权主义戏剧,乃至整个女权主义文学影响必将日益扩大。该著重点评介了“美国女权主义戏剧之母”梅根·特里,她一直关注女性问题,坚持不懈地通过戏剧创作来探讨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抨击性别歧视,肯定女性的力量,坚定她们的信心,影响和哺育了不少美国女剧作家。梅根·特里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品,由于深受先锋派戏剧影响,剧作家大胆进行戏剧试验,经常运用“转换”技巧来探讨女性的人生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开创了“转化剧”,这是她对美国戏剧最主要的贡献。梅根-特里重视戏剧技巧的创新,更重视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她关注妇女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关注其它社会问题,如政治、战争等方面的问题,其戏剧创作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但重点还是放在了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上,她坚持不懈地通过戏剧创作来探讨女性受到不公正对待的问题。梅根·特里是一位勇于开拓、风格多样的剧作家,她“创作的戏剧从女性角度来探讨严肃的社会问题。她的剧作客观地展现了酗酒、虐待儿童、虐待妻子、愚昧无知的烦恼方面的问题,使她成为近年美国剧坛上地位日益重要的代言人之一”(125—26)。她的戏剧创作不断地取得新成就。特里是美国女权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今美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剧作家。当代美国女剧作家,如莉莲·赫尔曼,玛莎·诺曼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严肃剧作,她们成为当代美国戏剧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为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3

一、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为重点,当好女职工的“娘家人”,当女教师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当女教师在恋爱,当女教师在家庭遇到纠纷时,当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那么作为工会的一名女工委员,这个“娘家人”的身份,就该不遗余力帮助他们,履行好“娘家人”的职责。

加大对妇女维权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女工们切实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并广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妇女维权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女教师们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让教育女职工们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新时期的女教师的形象。

二、掌握女教师的工作特点

工会女职工工作作为工会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工会工作的一般规律,那么工会女职工工作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它个性尤为鲜明,首先女职工的特殊性由其自身条件表现为,女教师心理上,心理上的特点及特殊需求决定的,那么作为工会女工委员,就应研究女职工的特点,总结女职工工作的规律,女职工各方面的需求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充分体会“娘家人,使女教师们可以减轻压力,轻装上阵,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工会女工委员工作是其他工作部门难以替代的,女职工工作要更好的表达和维护女职工的利益,体现女职工活动的整体性。

三、进一步加强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认真贯彻《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规定,针对女职工的,特殊性,做到孕期照顾,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保护女职工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女职工的身体普查,并聘请专业心理医生对女教师们心理辅导,做到有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较好地维护女教师的身心健康。并且积极参与女职工的劳动争议和家庭纠纷的调解,因为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侵害女职工特殊利益的个例,一经反应核实,作为女工委员就应及时与领导沟通最终得到圆满解决,在学校里,女职工占大多数的这样一个群体里,有时就会出现个别女职工家里,出现夫妻纠纷、婆媳纠纷,只要反映到工会,作为女工委员的我,都会及时与领导沟通,必要时侯对其进行家访,调查事情发生的经过,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中,消除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女工委员要协助校领导,建立健全维护好女工的合法权益,切实把女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产休产假,劳动安全,等方面都考虑周全,特别以家庭有困难的女职工为重点维护他们的劳动经济利益,履行好作为一个“娘家人”的职责。

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4

我国的女性艺术曾经历了一个“无性别意识”的艺术阶段,即建国后的30年间,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新政权提倡“男女平等”,这时期的女性艺术缺少女性自我意识和女性集体意识,她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上与男性艺术家的作品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85新潮”艺术运动之后,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引入,中国的女性艺术家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动,逐渐关注自身文化身份和性别差异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反映,开始对自身、对传统女性社会地位提出质疑,女性个人经验完全展开,她们开始积极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方式,开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诠释世界的变化,逐渐产生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创作逐渐呈现出不同于女性主义视角的新倾向――中性化的艺术倾向,即她们的作品中既不像女性主义艺术那样刻意强调“性别意识”,也努力摆脱男性艺术评价标准的限制,更多地从个人经验出发,用艺术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中性化”的突显,相信是当代女性艺术家在探讨既区别于男性艺术风格又能摆脱传统女性固有艺术形式的一个新的艺术命题,这带给当代女性艺术家相关的中性化的艺术风格的改变和艺术题材上的创新。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只有阴阳两性,“中性”一词属于外来名词,在英文字典里面解释为一种无生物的性质既不是阳性也不是阴性。一般来说,中性的定义在性别上指雌雄同体的双性或者是性别倾向模糊的无性,引申意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不偏激、不偏不倚的似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

目前对女性艺术中性化倾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文对女性艺术中性化倾向的理解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画面形象性别的中性;二是指画面艺术理念的中性。

一、画面形象性别的中性

画面形象性别的中性表现在画面形象的生理性别上,表现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第三类人形象,他们或者表现为“雌雄同体”的双性特征,或者是既没有女性性别特征也没有男性性别特征的无性特征,或者是表现为个体虽生理性别呈女性,可她同时具有男性的一些性格特点,同时外在形象也倾向于男性,即在女性的社会性别上呈现中性。

袁耀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系列是在表现形式上带有中性化倾向的代表,作品的形象出现了雌雄同体的第三形象特征。

袁耀敏在作品秦始皇兵马俑系列中将男性秦俑们涂上了鲜艳的口红,穿上了女性的三点式衣服,摆出兰花指式的动作,被鲜花簇拥着,尽显妩媚的造型。秦俑们虽然表情依旧,却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人物变成了符号,武器成了装饰品。她的作品是想通过这样一种讽刺、调侃的方式来揭示社会性别中性化带来的矛盾和冲击。她认为:“现代社会构成了男女两性特征的相互转化。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似乎都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如东施一样忘却了原来的自己,女人和男人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原有的东西,而鬼使神差地把自己弄得不伦不类。其实女人和男人一样,价值的天平是均衡的,各自都有相互替代不了的作用,根本没有必要去向对方分一半的军功章。现在的人们远比以往有更大的宽容和适应性,总能把身边的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物接收下来,如同性恋、独身主义、人妖、单亲家庭、克隆技术、变性手术,这些现象打乱了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使得两性世界更加缤纷多彩……”

向京的雕塑中呈现性别倾向模糊的中性形象

在向京的写实主义雕塑作品中,人物形象有很多呈现出性别倾向模糊的中性化色彩。比如较典型的在作品《我们》中作为主体的女性形象摒弃了女性的所有外在性别特征因素如飘逸的长发、美丽的衣服、女人味的配饰、艳丽的妆颜、性感的红唇、柳叶弯眉,甚至连眼神也没有,但《我们》中的形象具有一种中性的妩媚。又如在《“全黑”及“全黑的瞬间”》作品中黑衣女子一副男性化的打扮:一身单调的黑色衣服、紧贴着头皮的短发、毫无表情的眼神以及男人味十足的点烟的动作。

二、画面艺术理念的中性

画面艺术理念的中性化隐藏较深,并且这个层次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比单纯画面形象性别的中性要深刻许多,同时画面的影响力也更震憾人心。

画面艺术理念的中性指在画面的指导思想、艺术观念上追求一种既要摆脱男性艺术评价标准也不同于女性主义观念的艺术追求。

所谓男性艺术评价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李建群著的《西方女性艺术研究》中,对于什么是男性艺术评价标准隐含在行文中,笔者将之概括为男性艺术评价标准,指从男性生理特征、男性性别以及男性视角来评价艺术,判别优劣高低。具体有以下特点:

1、作品中体现了男性“凝视”的色情性,女性一直以来处于被欣赏、被观看的角度。

2、作品中更多理性分析,作品内容更多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宏大题材。

3、作品中体现男性的英雄气概、豪情、激情、雄壮、冷静、深刻、严谨和苦涩的气质。

创作理念隐含的中性化倾向是指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刻意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女性特质和潜在的性别意识,在作品中试图转换性别角色的定位、努力突破传统的男性视角,摆脱在人体中“男性凝视”的主动性和色情性,但又不同于女性主义艺术中表现人体被凝视的局促不安的紧张,只是借用自我人体的符号,表达一个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以更理性的画面内容、更有冲击力的、更加个人化的表达方式,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敏感、理性的檬岫闻

当代前卫女艺术家崔岫闻的Video《洗手间》是一部批判现实的代表作品,她以“偷窥”方式拍摄,以更理性的、不带任何感彩的角度表现当下敏感话题“女现象”,作品力图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上观看和记录,拍摄内容避开了女性处于被动地位的“现场”,而是选取了在大都会夜总会洗手间的镜子前这样一个私密的女性空间,表现女在上“战场”间隙的各式各样动作、情态的刻画。她敏感而轻蔑地将易现象委婉而又直白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揭露现实的真实与虚伪,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女性对社会中男女性别关系更深层次的思考。

压抑、矛盾的何成瑶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中呈现中性化倾向的另一代表人物是何成瑶,她的代表摄影作品是《见证》和《九十九针》。她的作品是她以对自身身体的挑战和精神分析性质的自我肖像的家族背景的讲述,呈现一种典型的残酷视觉风格。她作品中的女性人体不是为了满足“男性凝视”的色情 性,也没有表现出被凝视的局促不安的紧张,而是表现出一种旁若无人的冷静与坦然的残酷视觉风格。虽然作品内容是关于女性的问题,但作品的主题是借用人体这一符号表达一个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表现不同于女性主义艺术的中性化的倾向。她的这些作品采用的是她自己的个案,借用自身身体符号和家族背景事件,结合了何成瑶对早年记忆的反思和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带来的痛感以及集体主义趣味对人性的压迫,批判了过去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中的非公正性。她努力在作品中追求一种深邃冷静的理性气质,以表达她对伟大艺术家杜尚作品和思想魅力的敬意。

智慧地将生活与艺术结合的尹秀珍

中国当代艺术界比较活跃的女艺术家之一的尹秀珍,她的艺术多是从生活中取材,用艺术的智慧眼光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变成艺术品来表达自己对城市变迁、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体验和思考。近年来她越来越关注在私密层面上男权中心的游戏规则对女性介入的制约,并以女性化的挑衅方式呈现。

在她的《军械库》作品中,一百多个“武器电视塔”被置入油库,这些“武器电视塔”是用布料、纺织品、盘子、刀等包裹做成,它们被挂在满是汽油箱的空间内,汽油箱上都盖了印有条码和危险警告信息的纺织品,从而构成了危机四伏的怪异场景,表现出对全球化过程中过度开放、经济膨胀以及相应的地缘政治冲突的隐喻。布料纺织品的女性、敏感、柔软及诗化纹理和由电视塔制成的武器的壮观形式所暗示的雄性中心气质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构成了扑面而来的戏剧感,对暴力现象表达了安静但强有力的抗议。

尹秀珍的作品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和幽默,表达了自己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的体会,她没有刻意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和性别特质,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立意新鲜、引人入胜并具有时代感和冲击力。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

“我没有刻意去做,为了女性而女性,如果说流露出来是女性的,那也是很自然而然的。这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我无所谓别人说是什么性别的艺术家。我表现的就是我的生活,社会发展到这儿,它有什么打动我了,我就开始表达我的感受,就是能看得到摸得到的。”

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腾英

当代女画家滕英的一系列作品也采用了抽象的简练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同于一般女性绘画中对男权社会中女性境遇的反思、对艺术中女性身份的关注、对女性自身生命力的赞美,滕英画面中表达的情绪有很多是关注人生体会的,虽然不过多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但却在女性细腻敏感的体会中,用画面表达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如在作品《裂锦》中,用材料的拼贴、简练的图式、绿灰色的调子表达出画者悲悯人生的感悟;作品《记忆》中深蓝色和土黄色调交相呼应,在深蓝色凝重的色调下,看似简单的平涂下营造出一种沉重和迷茫感,紧挨着土调下,用小圆圈的反复出现又互相孤立表达作者对人生苍茫感的体会。

关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出现中性化的倾向的原因,其一是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女性社会性别的改变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传统性别角色简单的两分法受到的多元化的挑战,从人类学角度,男性女性性别发展互相吸取各自性别的优点,弥补单一性别的缺点,是一种性别发展趋势,因此,男性与女性的社会性别特征在渐渐向中性化发展。在今天竞争激烈、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单一性别只具有一种性别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女性既有细腻、体贴、内敛、善于沟通等特点,还要有男性的果敢、自信、大度的性格,她们兼具男女之长,且知识、能力全面。与此相对应,女性的社会性别特征即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艺术家目睹妇女社会性别以及地位史、心灵史的演变,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捕捉到当前的敏感地带。因此她们敏感于表现自己社会性别即社会关系的题材。虽然当代也有不少男性艺术家作品中也有中性化倾向,但相比较而言,女性艺术家更多的不是为中性化而中性化,而是她们创作思想、艺术理念中流露出的中性化意识。

其次是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探索自我表达方式的体现。

西方女性艺术对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过去近四十年的发展中,西方女性艺术不仅有自身的发展谱系,而且在语言、观念、创作方式上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局面。除了艺术创作外,在美术批评、美术理论、艺术史研究这三大领域,西方女性艺术都建立了自身完备的学术体系。无疑,这对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绘画领域的乔治亚・奥・吉弗,装置领域的朱迪・芝加哥,行为领域的安娜・门迪塔,观念摄影的辛迪舍曼,其中还包括中国艺术家熟悉的如“游击女孩”、琳达・宾格勒斯、卡洛琳・史尼曼等艺术家的不同的语言表现方式。西方女性艺术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传统的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向跨学科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吸收了一些前沿的文化理论,如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这些新的方法不仅拓宽了女性艺术的研究范围,而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为女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客观而言,西方的女性艺术至少为中国女性艺术家提供了语言上的参照系,对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解放语言的作用,它启发中国女性艺术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

但是,由于中国女性艺术的产生环境不同于西方女性艺术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所以两者在艺术观念、文化态度、审美趣味、表达方式上都大相径庭。尽管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美术界就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如崔岫文、喻红、施惠、何成瑶等,但中国的女艺术家并不持有那种极端的二元对立的女性主义立场:她们承认两性世界的差异,但不追求极端的二元对立;她们认同自身的女性身份,但不刻意强化这种身份性;她们承认“父权社会”的种种弊端,但并不彻底地予以拒绝和否定。同时在语言的表达上,她们并不强化作品中潜在的性意识,也尽量回避用男女生殖器的图像符号来表达作品的女性观念,相反,她们注重自我的女性经验,寻求一种女性独有的表达方式。中国女性艺术最大的特点或许正在于此――不强调极端的批判,但强调极端的个人化表达。所以,这也正是中国的女性艺术和西方女性艺术那种追求“主义”的政治性和批判性的区别之所在。这就是中国女性艺术出现“中性化”倾向的原因。

再次是对中国近代女性绘画中无性别意识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当代女性艺术与近代女性绘画政治意识强化、性别意识淡化而呈现的艺术中性化倾向不同,当代女性艺术的中性化倾向更主观,更多的是女性自身社会地位、创作态度和观念的改变,而不是囿于其他外在因素的 影响。中国近代的女性绘画在美学品格上仍以男性为中心,审美眼光倾向男性化。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在“男女都一样”的时代背景影响下,男人的标准成了女性追求的目标。这时期女性画家创造的女性形象大都充满了阳刚的中性化形象。如女画家王霞《海岛姑娘》可看作这时期女性形象“男性化”的代表:画中的女青年身着宽大的工作装、高大健壮、敦实厚重、平胸阔腰、目光冷峻,只是头发上扬起的小辫还在提示着她的女性身份。这一时期在艺术上是一个没有性别、没有个性的时代。这时期的女性虽然实现了“男女同权”同等受教育的机会,但女性艺术尚未触及更深层面的文化意识领域,这时的女性艺术作品更多的是按照当时社会的审美和需要,是对男性绘画标准的追随,尚未对自身的现状和命运提出质疑和抗争。

而当代女性的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性别意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艺术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自我解放阶段,这个阶段体现了真正从语言层面对性别角色的超越。

对于女性身份的审视与反思是女性主义艺术的另一个内容。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中,女性的性别身份是逆来顺受的、温柔的、消极被动的,被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所束缚。在男性占优势的社会,女性似乎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而只能作为母亲和妻子存在。女性主义打破了这种格局,重新思索作为女性的身份与自我。“女性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失声的群体’,也不再是单纯沿用男人的发声方法来歌唱,她们在自我探寻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因此,当代女性艺术的“中性化”倾向是在女性意识完全觉醒,女性艺术家有了独立的精神志向的条件下出现的,带有鲜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5

顾振清: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圈子里,女性艺术家还是相当的活跃的。然而观众(普通公众和艺术公众)对待女性艺术家和当代艺术的关系多少有些误读。有人是把现代女性艺术家,或是把学院派的女性艺术家放在这个圈子里面,而非从艺术家的创作形态或是思路、态度以及立场来看待女性艺术家的调性。一些属于传承型的、学术型的,甚是自娱自乐型的艺术家都划到女性当代艺术家的范畴,其实是一个误区。还有一点,很多女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但并非是创新型的生产者,若这样,当代艺术的原创性不够的话,只能算是普通的艺术生产者,放入当代艺术家范畴必是不恰当的。在国内有成就的女性艺术家可以说是寥若晨星,像是60后的林天苗、尹秀珍等。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在80、90后的女性艺术家里突然有一批人崛起。作为当代女性艺术的后起之秀,她们的视觉语言比较国际化,关注的问题和形式创新都是很个性化的,受到的商业冲击也较少,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早已把人性作为第一性,而把女性作为第二性,这样把第一、第二性混杂地交替使用,不同于前人,且扩展了工作的版图。她们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这点很令人欣喜的。70后的女性艺术家做到了上下衔接的帮助,像是崔岫闻、阚萱、段建宇、崔斐等。

CONTEMPORARY ART :您觉得市场上对于女性艺术家的关注是否是积极的,很多藏家和市场上的购买者会考虑女性艺术家的个人经历,生育,家庭生活的情况,会对她们创作的持久性产生顾虑,您作为荔空间的负责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顾振清:其实市场对于女性艺术家作品的关注并未有太多的倾斜性购买,还是从审美和需求出发;而且国内的收藏家,还是会更多地考虑艺术家在圈内的知名度和艺术家作品的投资回报作为衡量,很多女性艺术家的油画、雕塑作品都是他们的首要的考虑对象。而对于80、90后女性艺术家来说,市场一直很好。金融危机以后,她们大多从学院毕业,她们广泛的参与各样展览。包括像北京公社这样的艺术家机构也一直都有所作为。当然前景怎么样还是更看重于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历程。她们愿意自发地成长,而不是通过的市场的拔苗助长,所以她们的后期市场表现并非是由我们来定夺的。

CONTEMPORARY ART :就当下的市场而言,有的女性艺术家受到追捧,有的则被边缘化,您是如何看待女性艺术家的个人生活经历(生育、家庭)和创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关系?

顾振清:我个人更偏向于认为对于成功的女性艺术家的个人经历(结婚、生育、家庭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成问题。即便是生育,她依旧可以指挥助手出方案,自己负责监工。像林天苗,甚至这些经历可能成为她独特的创作灵感。那对于80、90艺术家而言,这些问题都还未出现,很多女性艺术家得到的家庭关怀和教育背景的积累绝不亚于男性艺术家。而从个人经历而言,女性艺术家的经历(更早熟、开化也较早)也要多于男性艺术家。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增长期和欲望横流的时代,女性艺术家不受制于养家的经济压力,所以才说这些问题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CONTEMPORARY ART :您曾说过2000 年之后,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自我推进开始让人惊喜不断。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获得的惊喜吗?

顾振清:就个例来说,我主持的“无差别”艺术家联展中的女性艺术家—冯琳,她的“嫌疑犯”作品的土豆监狱。没想到作为女性,她的作品能超脱出性别视角,关注现实政治;她会选择土豆这样上不了台面的材质来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这也是女性的一种较为鲜活的特质,这些都是女性艺术家的长处。还有一位便是齐丽颖,她的影像装置,你在看作品的时完全无法猜测艺术家的性别、年龄或是国籍,因为她表现语言的成熟和视角的宽度都是很了不起的。我之所以很喜欢这些,是因为这些女性艺术家大多不会按牌理出牌,有自己表达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会导致她们自主创新的爆发。

当代女作家特点范文6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人物形象;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86-02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人物形象塑造受到来自社会、文化、历史、作者主观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且人物性格塑造丰满。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提高,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位,甚至成为小说的主体性角色。特别在近年来英美畅销文学作品中,以女性意识为叙事视角的小说逐渐增多,成为英文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

一、女性人物形象特点

要探讨人物形象需要嵌入小说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切合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成长历程,以及社会文化,才能理解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其社会文明程度、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独立性

英美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通常被冠以独立性的特质,往往具有强烈的男女平等观,不仅仅体现在女性人物的思想方面,还往往赋予女性人物强健的体魄,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男性,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女性人物拥有特有的技能,是其走向人格独立的基础,也使女性与男性彻底实现了平等,而并非仅停留在尊重的层面。

体现女性人物独立性最为最烈的作品要数近年来热销的美国作家维罗尼卡・罗斯的《分歧者》。这部作品中突出了女性的独立性。作者虚构出的未来芝加哥将人分为五大派:诚实、博学、友好、无畏与无私。通常每上人只具备一种特质,以使他们投入对应的派别。而女主人公特丽丝兼具了无畏、无私和博学三种特质,是一个罕见的“分歧者”。她并不屈服于这个把人分门别类的世界,而坚持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考方式,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小说塑造了人性趋同的世界,人们害怕不同种类出现。而女主人公坚持自我、坚持独立的思考、与男性同仁并肩作战,既展现了独立性,又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

(二)自我意识

人物的自我意识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另一个独特的现象。我要做生活的主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在近年来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往往被塑造为生活的主人,以展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尤其在面对灾难和人生困境时,女主人公往往在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中重新认识自己,通过与心灵对话,激发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也就是讲述了一个“浴火重生、破茧成碟”的故事。

比如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创作的著名小说《岛》,讲述了佩特其斯家族中三代四位女性对抗家族遗传麻风病史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岛既一个接收麻风病人的避难所,而同时也是这四位女性从被动接受命运,到主动与拿去抗争,并最终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试炼场。第一代伊莲妮的生活被麻风病摧毁,第二代玛丽娅的生活被毁而又重生,爱情被毁而又重生,第三代的索菲亚最终在女儿的牵引下回归家乡,到第四代阿丽克西斯从上代人的故事中获得启发,重新找回自我。这四位女性从不被世人理解,在自卑、鄙夷中生活,到找回自信,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反抗精神

由于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抗精神似乎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的特质。反抗精神代表了不屈不挠、坚韧、毅力,甚至强壮。近年来的英美文学作品虽然注重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塑造,但似乎更偏爱女性人物形象的视角。从《分歧者》到《岛》,再到近两年热销的《饥饿游戏》,都是重点塑造女性人物在面对坎坷命运、遭遇危机时的冷静、果敢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笔下的《饥饿游戏》塑造了凯尼特斯这样一具集美貌、果敢、强壮、智慧与一身的女性人物形象,并风靡全球。凯尼特斯为救妹妹,挺身而出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游戏是由作者虚拟出的施惠国游戏设计师设计,是一次生死考验的游戏。12名参赛者最终只能有一名幸存,凯尼特斯为了家人和妹妹,在游戏中表现出了智慧与力量,并成功救下男主人公。将女主人公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当前英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缩影。

二、女性人物形象的主体性建构

自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英美文学作品开始进入了“女性小说家时代”。涌现出大量以女性人物形象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尤以重视对女性人物的内心情感、胸怀、心机、道德品质的展现,并就女性的社会角色和与世俗抗争等精神进行重点刻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主体性建构更趋明显。

(一)存在感及价值体现

以往文学作品中,特别是以男性视角写作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存在感不强,甚至仅仅作为人关系的补充或故事发展的衔接。但从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女性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所担任的角色作用越来越重要,存在感了随之增强,作者开始重视女性人物的价值体现,以迎合时展的诉求。

比如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作品《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女主人公康妮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在她与因伤瘫痪的丈夫克利夫回到家乡勒格贝时,过着表面安逸内心却被禁锢的生活。她不满死气沉沉的生活,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在爱上看林人后,她勇于向占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绝对优势的丈夫提出离婚的请求,这是康妮作为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也是整部小说散发人性光辉形象的地方。女主人公康妮在与看林人相爱后,找到了自己在勒格贝的存在感;而作者也通过克利夫对康妮态度的转变,以及无法正视康妮与看林人的孩子等细节刻画,体现了女主人公的生命价值。

(二)女性主义体现

人物形象塑造总是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分不开的。女性主义作为当今英美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与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在英美社会中,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男性。如女性领导人、女性作家、女性特工等一系列女性角色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在上述所提到的几部文学作品中,无一不体现了女性主义特色。其中《饥饿游戏》中对于女性主义的渲染最为强烈。女性起义军领袖,女主人公,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作品中用了大量篇幅在描写女主人公如何成为起义军的精神领袖,如何与代表统治阶级的总统进行对抗,以及女主人公在游戏的关键时刻、在面临生死考验里救下了面包师出身的男主人公。整个叙事过程中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强烈色彩,也体现了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

(三)主体意识的矛盾发展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主体意识是在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人物形象带有主角光环,或具有某些潜能,或具有离奇身世,为人物的主体意识发展做好了铺垫。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并非从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主体意识,而是在矛盾中逐渐确立起来的。

比如英国作家哈德・施林克笔下《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是一个文盲,热衷于倾听朗读,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想极力维护自尊,为了掩盖文盲的事实,不惜撒谎和伤害爱他的人,作为一个矛盾的个体,结局是在监狱里自杀了。汉娜身上的主体意识在自身的矛盾上不断发展并显现出来。从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到对命运的主动掌控,是其个体主体意识的显现。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主体意识经历过矛盾与再发展的过程。比如《分歧者》中的特丽丝、《饥饿游戏》中的凯尼特斯,都是在经历悲惨环境中意识到自我价值,并走向主体意识觉醒的。

三、女性人物形象的走向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经历了由附属地位到主体地位的转变。从传统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逆来顺受的形象,到能够在困境中帮忙男性人物的坚强、坚韧的形象,再到后来面对困境时,女性人物的智慧与强壮的展现,是一个由弱到强、由愚昧到智慧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自文艺复兴时期便已开始,到十九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再到近年来的女性运动走向成熟,预示了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走向。

(一)能力型女性形象诞生

从当前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来看,大体呈现出个性大胆、表达直接、率性独立、智慧过人、体魄强健、坚忍不拔等性格。这与英美国家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运动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体魄强健的形象特征,更好地突出了英美国家追求男女平等的观念,首先改变处于生理弱视的女性固有形象,通过身体的外在感观刺激,为读者呈现出能力型女性的新形象,也正是英美社会主流文化所大肆渲染的。

(二)代表社会文化

文学作品代表社会文化,而人物形象则呈现出社会的缩影。特别是女性人物形象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特别是与女性传统形象相对的人物特征更容易吸引读者。如《饥饿游戏》中女主人公凯尼特斯则具有圣女贞德的勇气与智慧,也具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和坚韧,这些品质保障了主人公能够抵抗甚至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可以说,女性人物形象向能力型转变,代表了当前英美社会的主流文化。

英美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独立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反抗精神,正代表了当前英美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主体性建构,体现了英美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为结果。近年来,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愈加知性、智慧、强壮,且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体现了英美社会对女性人权的尊重,对人性的释放。在世界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故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成为英美文学的一大特色,是今天我们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苏珊・柯林斯(美).饥饿游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2] 维罗尼卡・罗斯(美). 分歧者[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

[3] 哈德・施林克(英). 朗读者[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