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环境范例6篇

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范文1

关键词:消费环境;城镇居民消费;消费需求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都是依靠投资和外贸“两架马车”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对我国外贸和国外投资的经济产生副作用。这时候就需要投资、对外贸易和消费这“三架马车”并驾齐驱,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保增长的重要立足点,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措施,而消费环境的改善又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我国的研究综述中,关于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王静在《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的不确定性低于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收入多元化降低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孙慧钧的《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2 年实际数据的分析》中综合考虑了相当多种影响的因素,分别利用协整理论研究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分析了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而研究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综述较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的研究中,只有晏艳阳主持课题组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动态关系的比较研究》立足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别从总量、结构、区域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收入消费现状进行了描述,综合运用考虑突变点的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修正后的ELES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居民收入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指出启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孙凤、易丹辉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性及误差修正模式》一文选取了1954―199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从协整的角度对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研究,得到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本文综合运用西方消费理论中适用于中国的收入效用理论和消费需求理论,对我国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情况加以分析,是西方收入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对充分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分析我国消费环境对城镇消费需求的关系,找出制约其效应发挥的症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对策及建议。这对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完善中国市场经济,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优化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现状分析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两方面。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探讨居民消费环境。

1、经济环境层面

经济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等指标为影响的变量。下面将逐一浅析经济环境层面是如何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

(1)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经济环境层面中最能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在这个变量中我们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参数作为衡量指标。一般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消费的,当经济形势好,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居民的消费能力就越大,就越有消费的欲望,人们的消费倾向就越大。

(2)就业水平。就业水平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取就业人数作为衡量城镇居民就业水平的参数。就业水平是一个能直观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当城镇居民就业水平高时,就意味着城镇居民就业人数较多,失业人数少,经济形势较乐观。就业的人数越多,人们挣的钱就越多,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就提高了,同时意味着人们的消费倾向也就提高了。

在上面的衡量影响居民消费的经济层面的消费环境中,我们例举了两个衡量指标来推倒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的经济因素。

2、社会层面环境

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环境中,除了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有社会层面环境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将列举收入分配做为影响因素来衡量城镇居民社会层面的消费环境。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本文利用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进行测算,得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层面的消费环境。当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时,财富都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但每个人的消费需求是有限的。而收入少的城镇居民将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这也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社会层面的因素中,我们将对收入分配进行分析,来探讨社会因素方面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模型以及实证分析

本文假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就业水平以及不确定等因素对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经济因素用econ来表示,社会因素用soc表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用NC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用wag表示,就业水平用emp表示,同时基尼系数用gini来表示。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分别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了从2000―2013年的数据,假设居民消费是消费环境的函数,据此可构建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

由模型可以得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以及不确定等因素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都通过显著性的检验。从上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都具有正的作用。其中,社会因素中的gini系数对城镇居民的作用是,当城镇居民的gini系数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增加04623个百分点。经济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增加0.5672个百分点。同时就业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增加0.7254个百分点。中间就业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居民需求的因素最大。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从上面的结果中得到显然原序列变量的检验t统计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不能通过平稳检验,因此它们是非平稳的序列,需要进一步做差分检验。经过进行一阶差分后得到方程依然是非平稳的,再次做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后,所有变量的t统计量小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即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平稳。

四、政策建议

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是稳中有升的就业水平,而就业水平是保证居民不断提高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因此,政府系列配套的就业促进政策将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实现整体就业水平稳定。从结论可以看出,为提升中国居民消费的健康增长,需要从收入与就业这两个影响因素着力,包括适时优化税制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通过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多方式来促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减少社会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已到了增长“反哺”收入的转折期。从长远来看,促进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健康提升,需要打造一个有利于促进消费的消费环境,除了经济环境建设之外,还需要从完善社会环境着手。完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切实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等主要方面。

良性消费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政策综合而长期积累的结果,要真正实施提高居民消费的措施,就需要一个“稳中求胜”心态下的政策系统组合共同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静: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2] 孙慧钧:中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一2002年实际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3] 晏艳阳课题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动态关系的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12(6).

[4] 孙凤、易丹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性及误差修正模式[J].统计研究,1999(增刊).

[5]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

[6] 陈锋:中国现阶段居民消费与收入分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7] 田成川:城市化: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4(8).

[8] 李林杰、申波、李杨:借助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7(7).

[9] 夏华:从基尼系数的测算看我国居民收入状况[J].现代财经,2002(5).

[10] 申朴、刘康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过度敏感性的经验分析:兼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利率[J].世界经济,2002(6).

[11] 龙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预防性储蓄实i正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

[12] 尹世杰: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3(1).

[13] 姜涛、减旭恒: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宏观管理,2008(5).

[14] Stephen P.Zeldes: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

[15] Jonathan Skinner.Risky income:life cycle consumption,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16] Karl E.Case,John M. Quigley,Robert J.Shiller:Comparing Wealth Effects:77 The Stock Market versus the Housing Market[J]-Advances inMacroeconomics,2005(1).

消费环境范文2

每天上班的路上看到狗,是否会影响人穿某个品牌的运动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约拿・伯杰(Jonah Berger)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看到的一切会影响他作为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在这篇名为“狗在街上,彪马(Puma)在脚上:生活环境怎样影响产品价值和消费选择”的论文的开头部分,伯杰教授叙述了这个实验的结果。那些反复看见狗的照片的实验者比没有看到照片的人能更快识别出彪马品牌,且更喜欢这个牌子的运动鞋。是不是有点糊涂了?这是因为狗与猫有些类似,而猫则与彪马的品牌标识有些相似。

“经常看到狗的人不意味着他就会从椅子上马上跳起来,去购买10双彪马运动鞋。”伯杰教授认为,但实验结果的确表明,生活环境中的某些东西,的确会影响人的喜好和消费选择,哪怕他可能并没有清晰意识到周围这些东西的存在。

“市场营销人员总是认为,如果要让一个产品畅销起来,就需要一句琅琅上口、过目不忘的广告语,或者一个精美广告来引起消费者的广泛注意,”伯杰教授说,他的研究表明,广告主可以在自身产品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事物建立某种关联中得到回报,“我们倾向认为,广告是提醒消费者注意产品的一种方式,广告投入越多,产品的销量也就越多。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将产品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让生活环境为产品销售服务。”

伯杰教授以汰渍洗涤剂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通常的做法是,消费者看到汰渍洗涤剂的广告越多,他们购买汰渍洗涤剂的概率也就越大。但伯杰教授认为,或许让消费者看到惊涛拍岸的潮水一样也能刺激他们购买汰渍洗涤剂的兴趣(译者注:汰渍英文名为Tide,意为潮水)。

伯杰和他的合作者――加拿大安大略省沃特卢大学的心理学教授Grainne Fitzsimons在2008年2月的《市场营销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总是就微弱的环境暗示就能强有力地影响消费行为这一论题争论不休”,他们在论文中这样写道,“但很少有实证研究来论证这一论题。”

他们以火星糖(Mars Bars)的例子开始了自己的论述。1997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将探险者号宇宙飞船送上了火星。火星糖(Mars Bars)的销售量也为之一振。“尽管火星糖的名称来自于公司创立者而非地球的另一邻居,但消费者显然对有关火星的新闻资讯有了反应,他们购买了更多的火星糖。”两位教授这样写道:“对这家糖果公司来说,这类特殊事件给了它喜出望外的回报,但为什么不把它当做一个了解消费行为的机会呢?”

橙色满眼,新奇士一定热销

生活环境能给特定产品以好感。伯杰和他的合作者为论证这一假设,设计了系列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他们想看看万圣节前后满眼的橙色对消费者想起某种产品时的效果如何。他们访问了144位消费者,让后者快速列举糖果、巧克力、苏打水中的品牌,其中一半的消费者是在万圣节前一天被访问的,另一半则在万圣节之后的一周。结果是,在万圣节前一天被访问的消费者列举橙色产品的人数几乎是万圣节后一周被访问的消费者的两倍。

“我们的结果表明,即便是生活环境中像颜色这样很简单的线索,也会影响身在嘈杂的现实消费世界中的消费者的产品接受度。”伯杰和他的合作者这样写道。在圣帕特里克节前后,伯杰说,“你可以想到,雪碧可能就会卖得很不错。”

在另一个实验中,29个实验者在大学校园里接受了一项“消费者选择调查”。一半的人用灌有橙色墨水的橙色钢笔完成问卷,另一半人则用装有绿色墨水的绿色钢笔完成问卷。先让实验参与者写几个简单的句子,然后给他们展示糖果、洗涤剂、饮料等产品的照片,让他们从中选出两种产品。结果是:新奇士汽水和佳得乐饮料。

“让实验参与者用橙色钢笔,他们就更倾向于选择同一颜色的产品。”伯杰和他的合作伙伴这样写道。那些用橙色钢笔的人喜欢橙色产品,用绿色钢笔的人增加了20%的可能性选择绿色产品。这又一次说明了环境中的暗示线索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参与者的思考、选择。

记忆起爆效应

“尽管让消费者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的确非常重要……但市场营销人员也应该对自己的销售主张是否充分融入了消费者熟悉的生活环境元素给予更大的重视。”伯杰和他的合作伙伴这样写道。伯杰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运用到各种产品的营销中去。尽管他说,他对如何销售更多的可乐没有兴趣,但如果能让大学生注意营养,吃更多的水果、蔬菜,则善莫大焉。

作为家养动物,猫与狗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而两者之间具有强有力的记忆联想效应。在彪马品牌个案研究中,两位研究人员基于这一点展开了研究。他们给实验参与者看了20张图片,一些参与者看到的图片与彪马没有任何关联,如订书机的图片等,而另一些参与者看到的则是些狗的照片。当所有实验参与者看到不同品牌的运动鞋时,那些看了大量狗的图片的实验参与者识别彪马品牌的速度要比没有看到狗的图片的参与者快30%。

“我们发现,生活环境中的元素影响消费态度,与生活元素有概念联系的对象一样也能影响消费态度。”伯杰及他的合作伙伴这样写道。“除了在概念上建立连接点之外,研究数据还表明,市场营销人员可以在他们的产品与消费者熟知的生活环境元素之间建立一种新颖的联系。”

在彪马案例研究中,生活环境元素展示的频率同样也会影响产品的价值评价与选择。实验参与者看到的狗的图片越多,他们就越容易识别出彪马品牌的运动鞋,并对它越有好感。伯杰说:“经常看到狗的人更喜欢彪马运动鞋。”

“记忆起爆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强有力地影响着消费判断。”两位研究人员写道,这不是说,实验参与者有意识地在狗、猫和彪马品牌之间建立起记忆联想,“记忆起爆效应的产生不需要刻意学习,可以发生在意识之外。”

伯杰建议,广告主和市场营销人员有必要创造性地把自己的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个东西联系起来。例如,市场营销人员如果要向商务旅行者销售产品,就可以把行李的图像当做一个生活环境提示元素。如果公司将自己的产品与行李建立起概念连接,商务旅行者每到机场时就很可能会想起它来。

当然,用同一个生活环境元素去吸引所有消费者并不是一个好方法。运用于广告语、品牌名称和广告信息中的生活环境元素应根据区域、人口社会学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同一生活环境元素对不同的人群而言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事情。

消费环境范文3

科学消费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提高每个消费者的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整体利益。

一、消费者要牢固树立科学消费的新观念

消费者是消费活动的主体。观念又是行为的先导。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消费观念,培养自觉运用科学消费理念指导消费行为的理性的消费者。

科学技术越是发达,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越是进步,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是丰富,消费者所需要的知识也就越专门化、复杂化。因此,消费者要加强学习,以增强识别商品价值和使用商品所需的技能。

二、商家要弘扬尊重科学消费的商业伦理

科学消费不仅意味着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也意味着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者权利的扩张,也意味着商家社会责任的扩张。要全面推进科学消费活动,必须进一步强化商家对消费者所负的社会责任,既包括商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也包括商业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商法为商家设定的社会责任(包括《消法》第16条至第25条规定的10项法定义务,以及《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设定的义务)是有限的,而商业伦理为商家设定的社会责任则是无限的。

(一)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现代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司的经济力量及其推动社会权实现的社会义务。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人权中的社会权,尤其是消费者权利紧密相连。

聪明的商家不仅应当成为守法经营的模范,而且应当成为诚实敦厚的儒商。缺乏商业道德、不诚实守信的商家,即使算得上合法商家,也必将为消费者所唾弃。商家要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必须善待自己的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一系列权利(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切实增强消费者对开发商及其开发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信心和信任,乃至于对整个商品或者服务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商家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既是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也是商家占领市场份额、赚取利润的远期经营方略之一。

(二)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义务

商家的口头承诺与媒体广告承诺是否构成合同的一部分,是否对商家具有约束力?回答是肯定的。上述承诺不管是采取口头形式,还是采取书面形式;也不管是采取广告形式,还是其他信息披露方式,只要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功能、价格等信息作了明确、肯定的陈述,而且送达了潜在的消费者,则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兑现这些承诺。此即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义务。也就是说,商家有义务向消费者担保商家向消费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大家都说消费者是上帝。其实,上帝很难当。难就难在,一是商品或服务可能有假;二是商家披露的信息有假,消费者知情权难以兑现。从进一步完善立法、规范商家广告行为的角度而言,商家向消费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应当严格遵守以下标准:

(1)全面性标准。商家应当将与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信息完全记载于公开文件,并公之于众。

(2)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标准。该标准指,商家所披露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准确的,不得存有虚假、遗漏、欺诈或误导的内容。如果商家披露的信息不真实,则其披露的信息越多,对广大消费者的危害越深。为了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标准得到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应进一步规定商家和广告商披露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含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3)信息披露的易解性标准。该标准指,披露的信息应当使一般消费者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和利用,从而合理地判断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价值。根据这一标准,公开的资料和文件应当内容完整而又明晰,语言尽量平实、易懂,避免使用过于冗长、专业化、复杂化的用语。

为了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保护弱者和科学消费的精神,切实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从制度上和舆论上转变传统而狭隘的广告策略意识,强化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责任,已是当务之急。

三、政府职能部门在推动科学消费方面肩负神圣的干预职责

围绕科学消费的主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大胆地通过干预,努力为消费者营造科学消费的社会环境。

(一)保护型干预

所谓保护型干预,就是要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公正交易秩序,以及经营者之间的公平竞争秩序。与商家相比,多数消费者在经济实力上或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劣势地位。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消费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

要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开、公平,经济行政机关必须发挥应有的保护性职能。

消费环境范文4

关键词:消费类杂志;消费主义;文化消费;细分市场;媒介转型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12-02

一、杂志与消费类杂志

杂志是四大传统媒介之一,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其也是专业化程度较高、最能接受和体现分众思想的媒介。虽然杂志的时效性稍差,但其整理信息的功能能够满足人们对深度信息的需求。杂志的社会功能在于“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推销商品、提供娱乐”,这分别相当于大众传播媒介四重出售模式中的四种出售活动:提供信息内容、进行宣传、广告、提供精神调节[1]。而消费类杂志,可以说将这四种社会功能发挥得最为充分。

消费类杂志(consumer magazine)也被称为“B to C杂志”(商业对消费者),指以满足广大消费者个人喜好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各类期刊,适应非专业非学术的一般消费者的各种需要。徐升国在《消费类期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一文中,通过对我国消费类期刊的统计分类,发现我国共有消费类期刊1276种,占我国全部期刊总数的13.04%。而从期刊结构总体上看,我国期刊大类中,比例最高的是商业、行业与专业类期刊,共有4984种,占全国期刊的50.95%[2]。我国长期以来忽视杂志的文化消费属性,仅将其定位在文化传播领域,从而导致消费类杂志占比较低,较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低了近乎一半,杂志的产业结构与西方仍存在很大差距。杂志市场的失衡,大量存在的市场盲点使得消费类杂志业依然具备相当的市场潜力。

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中国,随着人民消费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尤其是在旅行、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消费者对于文化消费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从近年电影产业一路狂飙的票房上便可看出端倪。这一方面促使消费类产品看到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品,尤其是可以作为符号象征意义明显的消费产品,消费类杂志的产品定位与内容生产,需要进一步实行细分化与精确化。

二、消费类杂志与消费主义文化

处于消费社会环境下的消费类杂志,消费主义是其最本质的价值取向。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明显,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业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消费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不断追求被制造、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消费主义特征明显的典型媒体和内容来实现。比如时尚生活类杂志往往通过给人们灌输关于格调、品位、时尚和个性等概念以及具体而微的消费指导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购买与使用,也在一定层面上成为国家的富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人们阅读消费类杂志获得身心放松并获得有益的产品和信息资源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正是这种阅读习惯促进了杂志产业繁荣,并足以不断扩张。而在我国,阅读消费类杂志的人群较为集中,消费需求早已扩张,而人群扩张能力较弱。虽然在市场细分上,杂志产业已经做出一些努力,细分化与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在整体数量与质量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杂志的主要受众市场集中于中产阶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大中城市中的中产阶层正在快速形成。消费者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得益于文化信息的传递。消费类杂志中的商业文化信息实际上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但消费者只要获得感觉上和具体谈资上与上流社会人士同步,他们的不安则会在这种间接的资讯体验中获得暂时的心理。正是中产阶层内在的迫切需求,创造了消费类杂志的受众市场。此外,大量生产的中高端消费商品,也期待与市场的准确对接,这又成为消费类杂志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其实,消费类杂志与中产阶层之间形成的是既互为消费对象,又互为产品的发起者的特殊关系。

消费类杂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大众消费,在扩大内需,指导人民提高生活品质层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此同时,消费类杂志应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若单一地以满足大众对财富及身份的向往,利诱消费者崇尚奢侈的高消费,盲目崇拜明星名牌,则是把原本应该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单一化和局限化,甚至会带来资源浪费、拜金主义等负面效应。永远与市场、与终端受众保持准确对接,是现代消费类杂志最基本的办刊和经营理念。美国消费类杂志的生活方式报道通常会深入分析一个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不仅停留于饭后消遣。而在我国,杂志的议程设置功能只在专业领域得以发挥。能够引起广泛社会讨论与关注的现象,往往容易在专业类杂志中产生,消费类杂志的社会影响力较弱,其功能仍旧停留在引导消费的层面,未能引起更深层的社会思考,其在媒介社会责任层面扮演的角色很小。

三、消费扩张环境下,我国消费类杂志面临的问题

时间跨入新世纪,杂志发展面临新的市场环境,网络化势头迅猛,分众化趋势显著,发行手段多元化、专业化,集团化、跨地域化趋势明显,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刊成本增加等问题凸显[3]。我国消费类期刊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品种单一的问题日渐凸显。而在产品定位和内容生产层面,消费类杂志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品种单一化。消费类期刊可以分为娱乐休闲类、生活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和时政社会类等。也有人按照消费类期刊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将其分为大众文化类、娱乐休闲类、财经类、生活服务类、时政社会类、细分市场类和国家化等七个阶段[4]。看似风风火火、种类繁多的消费类杂志市场,其实其杂志品质仍存在单一化现象。同类杂志往往其从杂志理念、市场定位、读者群体甚至再到内容生产都存在相似性。在我国,由于政策支撑和集团化运营等因素,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消费类杂志往往几家独大。而部分内容优质的小众杂志,则迫于资金、政策限制及新媒体冲击,不得不关门歇业。例如,许多音乐发烧友曾经热衷购买的音乐类杂志已纷纷关门倒闭,而资深的撰稿人、乐评人纷纷脱离传统媒体,转向自媒体平台运营公众账号。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其接受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产品需求也将日益扩大。日益扩张的文化消费市场,期待更加多元化、细分化的杂志品种的进入。

2.内容同质化。内容的同质化对于“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介来说,无疑是致命之伤。时尚类报刊“拥挤不堪”,同质化现象造成内容撞车[5]。网络的便利性,也使得信息的转载抄袭变得更为便捷。传统杂志文章的原创性大幅减弱。此外,当下媒介产品冗杂,与之相对的是重复性的泛滥信息。如此媒介环境之下,人们在各种同质化的传播内容中,面对同一信息,更加倾向于选择质量较高、信息报道深入的媒介。许多小众化的杂志,也出现了内容“文艺化”、同质化、原创性减弱等现象。

四、消费扩张环境下,我国消费类杂志的转型对策

消费类杂志种类纷繁,杂志质量层次不齐,尤其是在当下文化消费扩张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消费类杂志亟待转型,调整自身定位,对于受众进行精确细分,来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1.更加细分化的受众策略。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就越大,与其他领域产品一样,传媒市场细分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近年来,受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变化,进一步加剧“细分”趋势。面对需求各异的受众,必须改变“大而全”的内容定位,确定适应不同需求的不同定位,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这是杂志业走向细分的根本原因[6]。然而,原有的受众细分,往往在年龄、性别、职业等层面进行划分,而当下应进一步强调个性化的读者分类,按需求分类。不仅仅从兴趣等层面,更应该从解决消费者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真正贴合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杂志。如:特殊人群杂志、老年群体杂志等。

2.鼓励小众杂志发行,倡导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小众化是杂志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传媒市场是需要“小众媒体”的,这是发达消费主义的大势所趋[7]。比起某几类杂志的过分扩张,消费类杂志市场更期待小众化的杂志在数量和种类上的扩充。应通过政策与资金,支持小众化杂志的发行,扩大市场影响力,进一步进行品牌化构建。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传播,鼓励民众培养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小众杂志不能被“文艺化”捆绑,而要立足于民众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基础,让小众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大众”视线。

3.以消费者为导向,增强内容的原创性。首先,同一类型的杂志,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合作或合并,进行内容差异化生产;其次,消费类杂志应在内容的原创性上发力,并尝试与线下自媒体进行适度合作;再次,其应利用纸媒在深度报道上的优势,吸引读者,并提高话题的深度,引发读者思辨,提高杂志的内涵,进而提高杂志整体的媒介主导能力和社会影响。

4.进行跨媒介合作。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在原创性和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进行跨媒介合作。原本已经形成品牌的杂志,更应进行资源集中,集团化运作,开发衍生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深层互动,巩固读者群,提升忠诚度与满意度。

5.其他个性化探索。阅读形态上,开发更加便携的读本;参考高铁杂志的形式,于特定场所对于特定人群发放;进行个性化阅读空间的打造等都是我国消费类杂志值得思考的转型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丹颖.质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徐升国.消费类期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J].传媒,2005(9).

[3] 王超.内容生产视角下的《读者》办刊理念研究[D].兰州大学,2009.

[4] 谢晋洋,杨逐原.我国消费类期刊的策划研究[J].中国编辑,2009(3).

[5] 王育楠.“纸质新媒体”:时尚纸媒体的发展策略[J].中国记者,2012(5).

消费环境范文5

[关键词] 和谐社区 消费环境 瓶颈

社区消费的主要包括:社区生活购物消费、社区餐饮消费、社区家庭服务消费等。和谐社区消费环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越来越重视日常消费环境和消费质量,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是社区居民满足日常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最根本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和谐社区消费环境的各种瓶颈是社区居民、商家、生产者的共同要求。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区消费环境应包括:

一、社区生态(自然)环境

随着社区市场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与人们生活日益相关的社区消费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如:餐饮店、夜市及其他各类型的小摊点、小型加工装配修理店等。由于这类商家发展中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因素,如污水、烟尘、噪声等,必然对社区消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社区小型加工装配修理业和小摊贩占道经营,造成了交通拥堵,引发了对社区消费环境的二次污染。一些商家由于规模小、对资源的利用率低或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造成了对于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社区商业流通体系

社区商业基础设施主要是与社区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息息相关的非生产设施,包括以提供各种方便、卫生、营养的主食品,新鲜、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以及各类生、熟食品半成品,日常生活用品,生活杂品的超市、便利店、生鲜副食土产店、肉制品专卖店、政府推动的放心食品零售门店和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场(店)等,以及其他各种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小型加工为主的生产厂家。由于这种类型的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区居民购物难的问题还难以解决,造成社区居民消费的不方便。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而且影响到社区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着社区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从目前我国社区商业发展来看,不科学的发展规划、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以各种低水平、低投入、低保障、低安全的路边店、夫妻店、马路市场、卷帘门商铺、初级农贸市场为主要形态的不正规业态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和谐社区消费环境建设。

三、交易环境

目前,由于社区商业的主要经营者缺乏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经营道德导致社区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相对较多,危害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由于工商、质检等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相当多数的社区市场成为监管盲点,从而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沃土。一些社区经营者采用虚假广告等形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故意扩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社区中一些餐饮、娱乐业等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基本的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投入不够,所提供的产品问题较多、品质难以保障,导致食品中毒、电器安全事故甚至是非法经营导致的人身伤亡事故频频发生。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严重的损害了国家、集体、社区居民的利益。

四、消费观念

由于社区中一些以文化娱乐消费为主的行业,原本对于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提供庸俗低级的消费品,导致社区居民过度消费、庸俗消费、消费依赖问题严重,甚至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黄、赌、毒、网络游戏聊天等。这些社会问题危害了社区乃至社会的治安与稳定。目前这些问题虽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社区消费环境的不和谐。

五、社区市场法律体系和消费者维权机制

由于社区消费的特殊性,导致社区中的不公平交易问题较为突出,社区居民消费权益难以保障;完善的社区消费维权机制,保障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尽快地得到解决和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与商品房、汽车、医疗、电信等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存在价格欺诈行业不同,目前社区消费市场中的欺诈现象主要表现在小摊贩的计量器具欺诈、价格欺诈现象普遍,社区服务业的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引发的欺诈,这些问题虽然不至于严重损害社区居民的权益,但是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和谐社区消费环境的构建。

正是由于上述社区消费与交易的特殊性,当前社区居民的消费投诉仍然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解决难、执行难的现状,有些社区消费纠纷久拖不决,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使社区乃至全社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保障。售后服务与社区居民消费权益保护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和谐社区消费环境的构建。

大力消除构建和谐社区消费环境中的种种瓶颈是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加速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创建和谐社区消费环境还必须加强社区消费相关法制建设,加强消费教育,注重对社区居民健康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的培养,保护社区居民的消费权益,提高社区消费质量,为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社区消费环境的规划,加大政府对社区消费环境改善的投入;必须加强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针对当前一些具体情况和问题,拟订一些具体的规定,开展专项整治。同时,还必须规范厂商经营行为,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把商家、消费者和社会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范文6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围绕低碳消费的命题已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探讨:①低碳消费的含义。陈晓春、谭娟(2009)等认为低碳消费包括五个层次,即“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新领域消费”。②低碳消费的意义。张一鹏(2009)认为,低碳消费的广泛实施,将从根本上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应当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同时,实行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环境做出贡献。③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辛章平和张银太(2008)认为,低碳消费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低碳消费则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资源禀赋、贸易结构、锁定效应等。④推行低碳消费的对策建议。李胜、陈晓春(2009)分析认为,在形成低碳消费方式中,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分别发挥引领、主导、积极推进和广泛参与的具体作用。构建政府、市场与企业“三位一体”化的监管体制(刘敏,2009)。

本文试图通过对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分析、揭示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二、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至于人文环境,“人文”是个不甚明确的观念符号,游离于许多概念的边缘,各学科对它的界定颇有歧义。从研究文献看,将人文因素引入经济史和消费史中的一个变数来考察尚不多见。在此,我们对人文环境作一简明的界定———人文,即有关人的文化和文明 (朱杏珍,2006)。人文环境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系统中各种能够反映文化价值内涵的事物的集合,它既表现为社会本体中某些有形环境,也表现为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某些无形环境,如社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环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标,如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等,但人文环境中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人性文明。

低碳消费的人文环境可理解为低碳消费生存的积淀在特定区域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的社会文化形态。低碳消费体现了消费主体的一种心境,其实质是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消费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低碳消费是众多消费主体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人文环境是其发展深化的深层内因 (仇保兴,1999)。从广义上讲,任何经济现象和行为都可以认为是某种相对应的文化沉淀的结果。低碳消费的存在和发展受人文环境的约束,只是这个结论的一个新注解。

三、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政府的消费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消费者的价值观之中 (傅正华,1999)。

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2003 年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2007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澳大利亚在 2007 年批准了 《京都协定书》,在 2008 年又了酝酿已久的 《减少碳排放计划》 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日本历来重视节能减碳,在 2004 年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 2050 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研究部署应对工作,决定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胡鞍钢,2008)。我国制定的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低碳消费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也是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因此,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改大排量轿车为小排量轿车甚至采用环保清洁能源,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四、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一个发源于远古、拥有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它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生产方式,因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经济的繁荣。

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儒家的个人消费观是“宁俭勿奢,惠而不费”,他们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宁俭勿奢,惠而不费”是君子的美德。老子的“圣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即建议人们生活简单,反对追求感官享乐。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也反对“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目前,节俭的消费观在我国中老年人市场上尤为显现。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一向重积聚轻消费,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 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ho(1977)指出,东方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业。redding和 ng(1983)也认为“面子”是解释中国等东亚国家人们消费行为的关键。通过奢侈品消费,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中国很多人购买和消费奢侈品是为了其外在可视的象征意义,这种购买是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极端形式(dubois & duquesne,1983)。面子消费观在我国青年人市场上可见一斑。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年轻人花在高档服装、手表、汽车消费上的钱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消费品最能够在公共场合突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些也往往成为区分阶层的标志性符号 (吴晓青,2008)。更有一些年轻人,为求面子,不知节制,经常出入歌舞厅、咖啡屋、酒吧,以牺牲环境、挥霍资源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显然,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

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五、科学素养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消费者科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的宽度和深度,影响着其对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低碳消费,较之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

1.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推动低碳消费。

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消费安全意识等几方面表现出来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低碳消费的能力也越强。王兆峰(2008)通过对武汉市民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平时非常关注商品的节能知识,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他们分析认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商品节能知识方面的状况。何志毅等(2004)研究也发现,绿色消费者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并会主动寻求有关绿色产品精确的信息。他们愿意尝试新产品,对价格敏感,且消费比较理性,愿意付出更多的价格进行绿色消费。国外学者 balderjahn 认为,具有较佳内在意志控制力的消费者,能表现出具备环保意识的购买决策及消费行为。因而,依靠高学历者的力量传播低碳消费的有意信息,对于在群众中普及低碳消费知识,推广低碳消费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消费者的知识结构也将影响低碳消费。消费者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其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就不同。台湾学者黄乾全(1989)通过对台北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后认为,垃圾分类收集知识越高,其垃圾分类表现行为越好。车参贤(1995)以高中生为样本,对其资源回收行为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源回收知识能有效预测学生资源回收行为,资源回收知识越高,越会去从事资源回收行为。国外学者 schlegelmilch(1996)对此也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普通公众群体中,环境知识对一般绿色购买行为和再生纸购买行为能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环保清洁剂、有机蔬菜和水果、无氟产品及非动物测试产品等 4 类产品的购买无影响;在学生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保清洁剂、有机水果和蔬菜的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而对其他 3 类产品的购买和一般绿色购买行为无影响。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弱也将影响低碳消费的程度。有学者研究 (沈建华,2009;黄铁苗、颜世辉,2009) 认为,消费安全意识越强的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越强烈,从而其低碳消费的需求与行为也越频繁。另外,消费者对政府在消费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越满意,他们对当前消费品市场上安全形势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其低碳消费的行为就越强。立足当前,政府在消费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仍无可替代,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消费安全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心理程度,以有效促进低碳消费。

2.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现状不能令人乐观,低碳消费更需时日。

一是消费者存在浓厚的等级意识。对大部分人来说,社会等级不仅意味着成就,而且是一个人及其家庭、亲属乃至宗族地位的确定标志(hsu,1981)。richins(1994)的调查发现,中国非常重视等级观念,以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通常,高等级观念者更易于重视昂贵的东西、可以代表特权身份的品牌、强化其所有人个人形象的商品。因而,低碳消费之于等级消费,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二是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所谓消费效用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在支出相同情况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或在一定消费效用下的支出最小化。事实上,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很难放弃原有消费行为下的“好处”,如“省时”、“省力”、“省钱”,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因为自来水太廉价,造成白色污染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因为塑料袋、塑料快餐盒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成本低廉,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完成看似不“值得”的小事,在这些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低碳消费行为就显得动力不足。

三是愚昧性消费。有些人不是用积极的进取和奋斗去获取财富,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的扶助。在我国,许多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办得非常火,为了盼发财、保平安、求升官,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抽签算卦,去烧香拜佛,做道场,请神汉巫婆。

尤其在农村,这样的愚昧型消费更为严重,它耗费了大量的生产资金,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阻碍低碳消费的因素之一。愚昧性消费还包括吸烟、追逐低级趣味音乐、网瘾等,尽管它们还不是我国社会消费方式的主流,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和危害却不可低估。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1) 确保消费对象的安全、可靠和节约。必须要组织和激励科技人员大力开发研制并在全社会推广节材、节能、节水型产品。

(2)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各种消费都应合理、适度,逐步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和减少消耗资源的消费。

(3) 提高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把垃圾生产、回收和处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4) 营造消费文化氛围。要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低碳消费宣传活动,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沉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 论低碳消费方式 [j].新华文摘,2009(13)。

[2] 张一鹏。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j].中外能源,2009(4)。

[3] 李胜,陈晓春。 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4] 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5] 冯之浚,牛文元。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09(8)。

[6] 朱杏珍。 人文环境对企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分析 [j].经济管理,2006(2)。

[7] 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 gutman,jonathan. ameans- 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j].journal ofmarketing,1982(2):60- 72.

[9] richins,m.l. special possessio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material values [j].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1994(21):522- 533.

[10] 傅正华。 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 [j].科学学研究,1999(1)。

[11] 胡鞍钢。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2] dubois,b.& duquesne,p. the market for luxury goods:income versusculture [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1992(1),27:35- 44.

[13] 吴晓青。 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j].环境保护,2008(3)。

[14] 王兆峰。 湘鄂渝黔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互动研究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5] 何志毅,杨少琼。 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