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范例6篇

中外文化

中外文化范文1

2.提升心性拓展经营稻盛和夫

3.磨练更高层次的灵魂——《活法-人生的真理》序言稻盛和夫

4.稻盛身上的"西乡品格"曹岫云

5.过去属于德鲁克未来属于稻盛和夫白立新

6.成功方程式盛和

7."阿米巴经营"曹岫云

8.何为人生何为企业——稻盛与马云的对话曹岫云

9.大道至简历久弥新——聆听稻盛和夫演讲后的感想任建新

10."京都奖"有感曹岫云

11.漫谈伟大时代的企业家韦灯明

12.不要在歧途上昂首阔步——谈谈质量管理的误区和对策汪华斌

13.我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对策李娜

14.煤炭大变局姜诗明

15.如何提升领导力杨光繁

16.文化价值的回归张培峰

17."家"的气息——天津城东供电分公司企业文化巡礼信俊德,程权,刘瀚冰

18.重温"民生精神"黄伟,车琳

19.考察回来话感想北京市金融业文化建设协会

20.白领开心店——"乐乐减压"王春华

21.新矿集团的"生命年轮"王淑萍,高颖敏,苑承民,巩翠海

22.创新改变邯运李新县,靳亮,贾鹏

23.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张康正,刘丽丽

24.文化成就京粮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

25.北勘公司:变革促发展郝春英,闫

26.明天还会有吗周国勇

27.培训——为企业创造财富马全和

28.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甄广明

29.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单允玲

30.经营色彩刘善伟

31.应对"麻烦"梅子

32.向科技要安全马全和

33.企业家的科学享受观李明

34.将国学纳入干部考核是创新之举黄名金

35.他人广告照片怎能随便用?颜梅生

36.出借营业执照违法!程成

37.捷盟咨询文化软实力系列之——新时期的价值观管理随想付立红

38.台标竞秀:国内知名电视台标识解读邢小兰,李洁明

1.观念在实践中改变余心言

2.低碳经济:企业的必由之路黄志强

3.以新能源的名义中外企业文化 姜诗明

4.长路漫漫——回望中国经济60年吴晓波

5.走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误区颜毓洁,任佳保

6.浅析研究院(所)的企业文化张培峰

7.美国3M公司的创新文化纪光欣

8.稻盛和夫:历练心性刘善伟

9.中小企业的"老头儿"——铃木修的勇气与智慧叶航之

10.举旗塑魂——中航昌飞倾力推进集团文化建设余建华,崔连君

11.为推进企业发展创造动力申淑莲

12.伊利的"十大利器"王喜龙

13.文化在项目生根王金生

14.无锡供电:积极实施文化管理张娟

15.我感受到的企业文化崔艳杰

16.企业兼并后的文化整合边界研究段向云

17.廉洁从业:普遍而广泛的社会责任——寻找现代企业制度中廉政文化的定位陈晨

18.重构商业道德卞娜,张海利

19.从"煮鸡蛋"看精确管理之惑张华强HtTp://

20.如何实现有效沟通王智丽

21.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苗小洛

22.对大庆矿区服务文化建设的思考刘国辉,杨勇

23.多多培养能工巧匠韦文新

24.企业全球性领导者的选择与培养陈藻

25.洞悉都市文化——城市的形象评价与传播张秀红

26.加强食品安全制度体系建设杜文娟

27.《易经》哲学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段俊平

28.念好"三道诀"付旭明

29.冲出思维牢笼——从迈克尔·杰克逊雇经纪人说起卞文志

30.王传福荣登"首富"的启示吴学安

31.炒板栗的"学问"李元卿

32.中外企业文化 诚信的呼唤丁海霞

33."忠诚"从哪里来?马全和

34."制播分离":广电媒体如何应对邢小兰,刘彩华

35.2010,广电广告的新一轮清场付立红,邢小兰

1.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成效余心言

2.从"序幕"到"正剧"——我国企业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孟宪忠

3.企业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付立红

4.怎样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马牧童

5.我国经济复苏的理性分析陈军

6."京派老字号"的文化魅力王成荣

7.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苗小洛

8.晒晒五粮液姜诗明

9.中层管理者如何用企业文化提高部门绩效?杨光繁

10.企业文化项目应该给企业带来什么?于立锋

11.哪一个是你的问题

12.北京水务60年辉煌成就俞亚平,郑秋丽

13.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周志义,李敏

14.开滦集团:重塑企业文化助推战略转型建国立冰

15.丰田式的"实事求是"田鹏

16.英国创意产业对我国的启示梁燕君

17.琢磨顾客"想要的感觉"陈亦权

18.与首都城市建设共发展吴娜,陈元欣

19.胡雪岩的"仁"与"义"卞文志

20.我国国有企业不良文化浅谈丁元浩

21.企业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冯涛,石国庆

22.建立共同的行动逻辑罗天文

23.企业环境伦理责任探析翟金德,王国聘

24.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维度黎伟,黎永泰

25.遏止企业内部的成本"黑洞"刘治隆

26.企业文化建设要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段俊平

27.员工情绪,你管理了吗?王玲玲

28."热面冷心"——宝钗的管理艺术胡祥鸿

29.谈谈企业损害防阻管理王壮凌

中外文化范文2

一、中国文化信仰(theCultural Belief):“向钱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长期以来,对外宣传被视为外经外贸的桥梁,要为发展外向型企业和经济服务。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中国对外媒体将重点放在介绍外经贸政策、宣传投资环境和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等方面。

在报道中国的经济成就时,通过分析报道对象不难发现新闻源比较单一,唯有那些知名企业、著名企业家才会被视为“楷模”。整体的感觉是如果统计显示你做得好,你才具备国家对外宣传的价值。如此一来,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看重成败,且成败中还要论等级,但评价的标准无外乎是利润,一个“钱”字。此外,就报道手法而言,对外媒体的经济类新闻一律是硬新闻,用统计数字当作背景信息,用洗练到近乎是刻板的事实陈述代替深入分析。读罢新闻,国外观众除了掌握一些似乎是“来源可靠”(reputablesource)的信息外,别无所获。即便推出一些特写、专访或者纪录片,宗旨也大多是强调某企业是怎样艰难地由小做大,或某企业家是如何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大家加班加点等。诚然,这种文化信仰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这些美德也是当今中国必须传承和弘扬的。但是,问题在于不同文化信仰的差异极大,比如西方人就不会把拼命工作视为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如果想避免文化误读还需要重视文化内容,要进行更为细致、全面和精辟的文化阐释,才能帮助不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西方人体会中国人为什么会接受并赞同这种信仰。不然,反而会让西方受众觉得中国人为了积累财富是可以牺牲一切的,包括家庭、爱好甚至健康。

笔者在墨尔本工作期间曾主持过一项调查,在被问及“你心目中的华商形象”时,当地自人大多会指出:“华人店跟白人店不同,前者是全年营业,24小时营业,(这些中国商人)也许希望一年有367天,一天有26小时,这样他们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了。白人不同,不能一天到晚地工作就为了钱吧?”;或者:“华人很有意思,他们开旅行社价格低,还不要小费。这是因为他们的人工低,愿意加班挣一点点加班费。我想我不会为他们工作。他们的理念(idea)有问题。”

不能小看这些对中国文化信仰的误读,它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形象以及发展空间。如果说海外华人渴望融入主流群体,如果说中国和中国人民期待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多的机遇和支持,中国文化信仰能否被接受是一个基本前提。

二、中国文化价值观(theCultural Values):“集体主义为中心”

20世纪80年代,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教授在其著名的“文化四个维度”的实证研究中指出,中国等国家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要求个体服从群体。在这种价值观中,个体或者独立的自我认同都被视为是自私的和不当的。与西方高度推崇个人主义不同,中国文化价值观非常重视共同需求。问题在于对外媒体面对的是与我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差异很大的海外受众――众所周知,西方价值观尊重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注重平等和个体尊严。

然而,中国对外媒体在报道时并不注重内外差别,体现的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趋同和服从为代表特征的集体主义。据调查显示,央视九套的政治类新闻的报道特点是“围绕党和政府的活动展开,以北京为中心”;“对主题新闻的重视程度不是由新闻本身的性质决定,而是与政府的政治需求密切相关”。这种人情味少,以领导为中心,欠缺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对外宣传让海外受众难以提起兴趣并引发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反感。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传播系教授James Hull主持的一项针对中国电视新闻的调查指出,一些中国老百姓认为“电视新闻总是回避尖锐问题,第一时间播出的都是好消息,然后再不断地重复,重复”。在其主持的另一项调查中,结论是“西方传媒展示的文化价值观崇尚个体和自我,而中国电视宣传的是集体、管理和服从”。

诚然,中国文化价值观以和谐互助和发挥集体作用为核心的确无可厚非。但是,西方人偏好的是希望自己做判断和解决问题,推崇自由精神。如果中国对外媒体不认真考虑如何才能让差异巨大的两种文化价值观从相互敌视、相互竞争走向相互学习和相互融合,那么所谓的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就是纸上谈兵,甚至会起反作用。

三、中国文化规范(the Cul-tural Norms):“形式大干内容”

文化规范树立了在一个社会中群体或个体需要遵守的思想观念,是其行为的指导。在中国对外传播中,对于文化规范的诠释可以直接帮助其他国家的受众理解中国人在与社会进行互动时,许多日常行为和习惯是受到了哪些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外文化范文3

关键词: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

一、国外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政策与体制状况

由于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哪些领域属于公益事业,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哪些应该是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各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现在来看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还是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的。此外,技术进步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和音频技术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产品的性质。

(一)德国

德国政府定义文化产业包括:文学、图书出版、图书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建筑,博物馆,收藏和展览,音乐,戏剧,电影和节日等等。政府资助的传统文化,单单在戏剧方面,德国就约有160公共剧场和190私人剧院。这些资助资金基本是由地方州和当地剧院来承担,地方政府为剧院和乐队的支出的费用占公共支出约为63%。德国的剧院和乐团每年都能够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金额大概达到43亿马克,相当于0.2%的联邦,州,市的支出。

电影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文化产业。德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中有德国媒体公司与国际电影集团的投资,德国政府正在加强德国电影在欧洲和国际间的合作,并且把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其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在1968年,根据德国联邦电影促进法(FFG)创建促进机构―电影促进署,不仅帮助电影制作也支持电影院,这些资助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电影院,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及所有电视和视频行业的资助。出版行业也属于文化产业,同样地充满了竞争力。德国的联邦和各州出版报纸发表约370种,期刊约10 000。市场竞争促使报纸文化产业化集中度增加,独立的报纸的数量从50年代开始下降。竞争就导致建立一个大型出版集团。新闻权则是由各州的新闻法律来管辖,并且有来自“德国新闻委员会”这些组织和出版商和记者等组成的自我监督机构的监管。

(二)瑞典

瑞典设有教育和文化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和儿童更好地参与文化活动,支持戏剧、舞蹈和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支撑博物馆,音乐戏剧和交响乐团,瑞士还注意创建一个文化环境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业余文化组织,等等。政府支持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的总消费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文化消费是由居民自己承担,如广播、电视、书籍、音频、视频、磁带、报纸和杂志,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是属于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的文化产业。教育文化部资助支出超过70%的资金用在戏剧、音乐、舞蹈、历史遗迹、展览、文学和图书馆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文化产业行业定位

文化产业应该是属于服务行业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

后工业社会化的工业化社会,在欧盟被称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但是其他发达国家则用了其他名称,而服务行业扮演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中国目前的服务行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33%,就业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相对较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中还是很低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的合理位置

文化建设包括两个部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他们都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切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新建设。但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对音频、视频、旅游等文化产业做出了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音乐,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造出具有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5000年的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为我国创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精准定位市场的切入点,在良好的商业运作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产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产业的政策分类

一般国际上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是娱乐性质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公共需求,这种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大多是商业性质的,盈利目的很强烈对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作要求。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它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歌、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多是一些比较“优雅”的门类,这种文化产品更多强调其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不同的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历史证明:决定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人们欣赏音乐、文学、戏剧和性能及其消费和愿意付出代价取决于人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的程度”。这种对文化的趣味是要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因此,“高雅”艺术和公益文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的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高雅”艺术、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应区分对待,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发展。

我国已成为WTO成员,文化管理政策也需要调整和相应的加强。一方面要给非营利的文化组织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生产、传播、销售等单位,在规范的法治下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加强文化立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充分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加强文化立法。文化从业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该方针的指引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创造先进文化和艺术,建立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相适应而又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充分竞争。

参考文献:

[1]杨玉英.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和文化[J].中国出版,2001(2).

[2]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J].中国统计,2004(1)

中外文化范文4

一、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国家的文化产业也开始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影响力。以下是美国、日本、韩国三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美国的文化产业是发展最早也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文化产业之一,它依靠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及科技实力对外输出美国文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3年,美国哈佛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理论上为美国遏制与其文化不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另一名哈佛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观点,为美国利用自身软实力资源进行文化扩张提出了明确的策略[1]。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美国在向其他国家输出文化产品、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输出了美国的政治和文化观念,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美国政府通过鼓励多元投资、多种经营等方式,将其他行业和境外资金引入文化产业。在非营利性的文化艺术领域,主要由美国政府和社会资金对其支持,而在营利性的文化产业领域,则采用金融制度的创新、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融资。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1970年美国制定了第一部版权法,此后,又陆续出台了1976年的版权法、1998年的版权期限延长法案、2005年的家庭娱乐版权法等法律法规。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维护合法权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持续领先文化科技创新。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吸收其他国际先进文化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文化技术创新,例如运用先进的高科技成果的好莱坞大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听觉感受,借助卫星转播和互联网技术的强大科技优势,形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传播网络,将文化产品迅速传输,创造出一种全球同步的大众文化。这些文化创新技术大大提升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具有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在美国的文化产业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他们通过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稳定而庞大的销售网络,控制着许多国家的商业文化领域,推动着美国文化产业多元跨国经营,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制作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2.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开始逐步转向“文化立国”方向,此后的历届政府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推动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2兆8243亿日元,形成以动漫、电子游戏、流行音乐为主体的文化产品大量向海外出口。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一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投入。1968年日本在文化局和遗产保护委员会基础上成立了新的文化厅,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有大幅增长。日本政府还出资创设“振兴文化艺术基金”和“文化艺术创作计划”,用于支持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等。二是健全了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有2001年更名的《著作权管理法》,该法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作者的权利。1996年制定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该法规定了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政策和方法,并明确了政府的责任。2005年制定的《文化产业促进法》促进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构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日本在海外设立了大量日本文化交流和推广机构,如招收公费外国留学生制度,设立“国际交流基金会”等。通过派遣教员、邀请学者访问和接受留学生等方式促进日本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成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日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些如索尼公司、日本广播公司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通过购并等方式,使得日本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五是保持文化产业国内市场的竞争性。2005年,日本的游戏软件业有146家,其中45%资产不到1000万日元。这些中小企业大多位于文化产业链的前端,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3.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初步完成工业化目标之后,提出了“文化发展与国家发展同步化”的战略目标,为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使得韩国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主要有: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1994年,设立文化产业政策局,主管文化产业。1999年由文化观光部、产业资源部等共同建立的“游戏综合支援中心”和“游戏技术开发中心”,重点扶持游戏产业。2000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成立”,负责制定国际文化产业政策方向、发展规则等。韩国政府还特别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2]。二是加强立法工作。《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是韩国首次制定的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近两年又陆续对《著作权法》、《影像振兴基本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等法律作了修订,给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法律法规保障。三是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000年至2005年,韩国政府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着重在电影、游戏、广播影像等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同时,还成立了文化产业学院,推动文化产业的产学研结合,进行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四是推进文化产品出口。2001年,分别在中国和日本设立了办事处,利用构筑的海外营销网络,将韩国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2004年,韩国对中国、日本、泰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总额达9.18亿美元,显示出了韩国文化产业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经了三十余年。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历程。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文化机构属于国家投资的事业单位,由政府部门掌握。1988年,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一文中将文化事业列入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内容。2000年,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文化产业”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001年,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此后几年中,政府多次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并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第一个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已上升至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正式确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升温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这表明我国整体的消费结构将由传统的满足型的物质消费转向享受型的精神消费。城镇居民家庭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长,2009年达1472.76元,占总支出的12%。在新媒体应用方面,根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33亿人,占全部网民的60.8%。(2)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根据统计,自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较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总收入80.3亿元,比2007年增长16%,广播影视创收收入1350.6亿元,比2007年增长18%。2009年,全国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322部17万分钟,网络游戏市场规模258亿元,数字出版总产值750亿元,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分别比2008年同比增长31%、39.5%和50%、20%。网络视频市场规模5.83亿元,用户近2.4亿户。(3)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国家商务部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2008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5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其中,美国为我国第一大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来源地。2008年我国跨境文化服务进出口额达4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9.5%。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2003年到2008年,中国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由385.68亿美元增至848.07亿美元,进口额由33.39亿美元增至60.78亿美元,增长幅度分别为16.92%和13.54%,是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最大出口国。(4)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发展方式的转变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开始从“保增长”向“调结构”始转变。在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凸显了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的重要性。这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化产业承担着参加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责任,同时自身也是一个转型中的产业,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任务。在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也必将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三、中外文化产业发展对比及借鉴

通过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将有助于我们看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1.产业资金投入比较文化产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均密集型的产业,一国文化产业的资金实力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1997年,美国在艺术上投入经费就达175.83亿美元。韩国文化产业部2011年全年度财政预算达187.97亿元,比2010全年度预算高出6.2%,创韩国政府财政预算投入文化产业资金比例新高。2011年前10个月,我国财政文化投入达到1207亿元,同比增长27.5%,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政府的财政支持是文化产业改革和振兴的主要推动力。雄厚的资金实力也给这些文化大国带来了强大的获利能力。2002年美国网上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额的64%,游戏出产量占全球的40%。2003年,在影音制品方面,美国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1/3,海外年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2003年,韩国在电视剧、漫画、音乐、游戏等10个领域的市场销售额达到370亿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仅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43%。从文化产业的海外收益看,以韩国为例,1980年到1986年之间,韩国文化产业的海外收益几乎为零,2000年以后,随着韩国政府大量资金的投入文化产业,2007年海外收益为40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60亿美元,到了2011年,海外收益已接近80亿美元[4]。通过以上数据的比较,我们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实力离那些文化大国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2.产业生产效率比较以韩国为例,2006年韩国的文化产业值达到600多亿美元,文化从业人数为44万人,文化产业的人均产值约为1.5万美元,我国2006年文化产业总值为650多亿美元,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达1100万人,文化产业人均产值只有2000多美元,只相当于韩国的六分之一左右,而当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韩国的二十分之一。从这组数据对比可说明,与文化大国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明显呈现劣势。

3.产业规模比较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是韩国的25倍多,虽然单个企业的员工数量较多,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导致我国数量众多的文化企业机构的规模远小于其他文化发达国家。再以美国为例,在90年代初期世界所生产的4000部故事片中,好莱坞影片只占其中数量的不足1/10,但是却占到全球票房的70%。20世纪末,美国绝大多数传播媒介都已走向集约化。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2002年销售额达382亿美元,并拥有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品牌,包括CNN、Netscape、HBO、时代华纳电缆公司和华纳兄弟电影制作公司、华纳音乐等。从文化产品出口规模来看,2011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文化输出占43%,欧盟占34%,日本约占10%,韩国占5%,中国仅占不到4%,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规模是不相称的。

4.产业发展政策比较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基本特点就是对内放松管制,对外进行扩张。美国通过立法措施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1790年版权法》、《1980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88年伯尔尼公约实施法》、《1997年反电子盗版法》等。美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了本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韩国政府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定义,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近两年,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适应了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要,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近些年,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是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产业的管制制度仍存在体制,知识产权保护仍有待增强,同时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也有待加强。

5.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文化大国非常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应用。以美国为例,运用高科技制作的好莱坞大片和美轮美奂的百老汇音乐剧,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人们;而相比较之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等新兴的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在我国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文化产品总体来看,产品粗糙,科技含量水平低,尤其是传统文化产业利用新技术的动力不强、活动不足。

中外文化范文5

中国文化解读:传统思维与象征意义

赋山水以性格、思想、精神,寄大自然现象以象征意义,是中华文化的传统。

杭州湾潮起潮落,一直在中华民族宏阔的历史背景中隐隐出现。大禹治水、秦始皇南巡,都曾横渡浙江,相信他们听闻潮声有所惊醒,为自己的伟业自负。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员(子胥)遭谗言而刎颈自尽,越国大夫文种遭忌刻而伏剑自杀。传说,伍、文二人化作涛神,驾白马素车来往于江水之中,鼓荡不息地冲击吴越大地,寄托了满腔的郁恨悲愤。

晚唐五代中,吴越王钱镠主政浙江,筑塘捍海,控制钱塘江潮水对杭州和杭嘉湖地区的危害。他的和平政策以及发展经济的政策使得浙江富甲一方,成为人间天堂。关于钱镠和这条江的传说有很多,比如“钱王射潮”,鼙鼓动地,怒弩齐发,显示了这位国主积极进取的信号。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张煌言(苍水)有诗句以东浙大潮言志,改观江山,表现出十分的胆识和气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于1916年和1917年两次专程来海宁看钱江潮,曾题词“猛进如潮”。孙先生另一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据说也是在这两年题写。浙江潮在这位革命先行者眼里,被赋予勇猛直进的革命意义,寄托了伟大抱负。

汉代枚乘作《七发》,其中“观涛”一节状摹海上潮生,体物写志,与诗画同境,深远地影响了艺术创作和文化发展。唐诗人白居易回忆杭州时说“郡亭枕上看潮头”“春来江水绿如蓝”,下笔风淡云轻,柔和奇丽。宋文学家苏轼一气写过五首七绝,生动描绘了听潮看潮的各种图画和想象。钱塘江并非只是狂潮野涛,也有梦幻般的形状与色彩。

西方文化解读:好奇探索与发扬传播

同中国人赋山水奇观以性格的习惯思维不同,西方人对钱江潮也一直报以极大的兴趣,但他们对钱江潮的关注,如同对其他世界奇观、自然遗产,像乞力马扎罗山、亚马逊雨林、阿拉斯加雪域、百慕大三角区等一样,是一种禀赋着主动进取、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好奇、刺激、冒险、探索、了解、驾驭、征服、控制的心态,探究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心理、文化视角、文化取向。当然,这种思维在中国也曾出现过:东汉学者王充把浙江潮汐涨落同月亮盈亏联系起来,作出科学和哲学的创见,被现代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所深深赞誉。

南宋时,杭州与泉州、广州为三大海外通商口岸,海舶出没杭州湾,从那时起,就有外国人目睹这一奇迹。此后直至近现代,钱江潮备受瞩目,名头远闻于东亚、东南亚、南亚、海湾地区及东部非洲,乃至西方欧美。

中国邮政1995年发行过一套4张《钱江潮》明信片,图案是海宁占鳌塔下的一线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海宁潮搬上国家名片。让人意外的是,有专家考证,邮票上的照片,是外国传教士的作品,其作者,正是1898年游历海宁并拍摄了盐官海塘景色的英国人立德。这可能是现在可以找到的最早的西方人留下的钱江潮的影像资料。

到了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曾任岭南大学监督(校长)的晏文士在美国著名的杂志《大众科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组海宁观潮的连载文章,详细记载了他从上海至海宁的旅途见闻和在海宁观看钱江潮的细节及感受。这是可考的最早的西方人专门记录钱江潮的文字。此后,钱江潮被更多的外国人所知,特别是许多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喜欢坐船到杭州或海宁来看钱江潮。清末,在上海大清海关工作的英国人葛骆在其《钱江潮观赏指南》一书中对于如何坐船和观潮有极为具体的描述,而且还附有18张老照片作为插图。这些照片忠实地记录了当时钱江海塘和柴盘头等富有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细节,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西方人对钱江潮的感官认识,还为我们了解百年前的杭嘉湖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

当下,国外媒体对钱江潮也很关注。互联网上最大的维基百科全书中“钱塘江”词条,对钱江潮做了特别描述:“在世界同类潮水中,钱江潮规模最大,最摄人心魄。钱塘江潮水最高可达9米,速度可达每小时40千米。”《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将钱江潮列为世界之最。

最近几年,城市河流冲浪成为世界冲浪界的最新潮流。冲浪已经不再是澳大利亚、南非、秘鲁等国和北美诸岛屿及夏威夷的专利。在纽约和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的河流上,也出现了很多冲浪爱好者。钱塘江大海潮更成了一部分世界知名冲浪人的目标。2008年9月,国际冲浪协会选派的三名世界顶尖高手来到钱塘江杭州段用滑水板冲浪,其中一位曾保持了在22米高的海浪上冲浪的世界纪录。他们以西方人的方式向我们再现了宋代诗文中“弄潮儿”的形象。得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有50个成员国的国际冲浪协会,它对钱塘江冲浪十分重视。这有两大原因:第一,钱江潮是世界同类河流上潮水最大的,自然是他们要一试身手的冲浪胜地;第二,国际冲浪协会很想在中国推广冲浪这一体育项目,希望将来中国成立冲浪国家队。如今,冲浪已成为钱塘江观潮节的固定节目。

中外文化范文6

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更通过这些语言知识体会多元文化的丰富,增强多元的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所以务必将外国文化优秀的思维方式、先进的价值观与母语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融合和重构。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尽管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然后由于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得中国文化仍处于弱势。在翻译领域,译者常常被迫用目的语文化代替母语文化,被迫归顺同化于强势文化。鉴于此,英语文化教学应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文化教学模式,通过借鉴英语文化的先进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对母语文化各元素融会、贯通,实现优化组合,将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英语文化教学不是将学习者“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习者具备多元的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做到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融合和重构。首先,应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强调中国文化的输入。英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讨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研究中国文化现象并探讨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写和选择上要合适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独特文化的能力。其次,在外语课程设置上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在介绍西方的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历史文学、风俗习惯的同时也不忘引入中国的元素,进行对比,进行思考。作为英语文化教学的执行者,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两种文化的深厚底蕴,才能轻松自如的穿行于两种文化之间,向学生展示异域风情的文化面貌的同时也不忘将我们熟悉的土生土长的母语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比,重塑,达到输出中国文化的交流目的。同时,还要关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是教学的导向,只有将中国文化元素的考核纳入学生日常的考试活动中,教育的导向才会更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性才能清晰。只有将中国文化元素贯穿到教师的理念、教材、考试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切切实实的提高教师及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和重构母语文化的能力。

随着中国的复兴,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度正与日俱增,世界各国人民都比以前更渴望了解中国的事情。在文化沟通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学习者自然肩负着对外传播母语文化的责任。外语教学在实现母语文化输出的同时,还要推出能够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原创作品,向世界展示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然而,阻碍中国文化输出的最大障碍仍是欠缺好的方法来正确的不失真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声音,树立中国文化的意识。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时,要做到保持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巩固。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必须既精通英语语言文化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又要具备创新思考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地将中国文化正确传达给世界。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用最合适的英语语言来表达中国文化;借助西方的精神文化来传达中国文化,构建母语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进行导入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中国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在世界格局中占据地位,发出应有的中国声音,唯有通过英语这一媒介。中国文化也只有走出去才会焕发更大的活力,推进世界文明进步,而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融进中国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国文化意识,从而更有效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克服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普遍模式是教师学生围绕教材转,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老师认真解释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点,课后学生加以强化理解,背单词、做习题。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学生和教师都要打破这一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技能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为目标。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状态下,要实现大的突破需要时间的累积,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改革教材做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大量的文化材料,选择用英语写作的介绍世界多元文化面貌的作品,在讲述西方节日的同时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讲述,在讲述西方人的婚姻爱情观的同时也反思中国人的婚姻爱情观,让学生通过对比,具备多元文化意识,而不是侧重于西方文化或者中国文化,让学生形成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从全球化视野关照中国文化,会发现中国文化仍处于弱势的地位。英语的强势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做为英语学习者没有必要一味放弃自己的母语文化,顺从认同英语文化,与之相反,应当肩负起把中国优秀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建构中国文化的传统要素,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跨文化外语教学将文化能力放到与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英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意识,并将这一意识贯穿到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语言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也要考虑到这一需要,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标,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从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处于积极的位置。由此看来,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3],不忘自己的民族身份。在英语文化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自己的中国文化意识,做中国声音,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在英语教育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强化中国文化的教学,才是顺应全球化大趋势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

作者:王静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