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特点范例6篇

社区建设的特点

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1

一、联系社区实际,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特色社区

传承保护“云林文化”,也创新独具特色的云林街道社区品牌建设,推动云林社区文化设施、乡镇企业文化阵地、群众文化、佛教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用特色文化魅力建立良好的街道形象,促进云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吸引力,促进街道以及社区的升级与转型。如,云林实验小学开办了“云林少儿书画院”,对倪瓒诗画进行了专门研修;仓下中学构建了“二贤堂”,学习“弟子规”,同时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论坛,家长也可参与其中。

二、以点及面,全民参与,促进品牌建设

在构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时,需要注意“以点及面”的建设原则。首先,示范带动。在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建设时,广大党员干部,各级政府、党委以及社区干部等需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同时示范带动,建立示范性社区,实行社区先行试点,实现“由点及面”以及全面铺开的建设目标。其次,诱导全民参与。社区是居民的共有家园,构建特色品牌教育,创设丰厚的学习氛围,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这些都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和努力。再次,注重创新,突显特色。推进社区教育,打造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社区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提升社区软文化能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组织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应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建设品牌特色社区。如江苏农村“书香家庭”建设工作。依托横泾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依靠横泾街道政府以及党委的大力支持,发挥横泾街道各单位、各部门资源,引领街道各社区、各单位的主动积极参与,这让“书香家庭”建设变为一项惠民工程,也给和谐社区建设增添了新亮点,也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乐事。为了强化文化建设与未成年人教育,江苏横泾街道自2010年9月开启了主题为“书房伴我成长”的家庭小书房建设活动,以书为友、以书为伴。而后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工作,成功创建745家星级书房,拥有7万多册的藏书量。另外,还组织了“亲子阅读”“经典诵读”“大手牵小手”等系列阅读活动,给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今年年初,横泾街道新推出了“图书漂流角”活动,使得家庭图书得以流动,让居民可以共享图书。此外,根据示范区建设标准,横泾街道及下辖各村全面构建了“五位一体”文化室,有两万余册的总藏书,约三百册的年借阅量,街道有文化中心,社区有文化室,家庭有小书房的学习型社会格局初步形成。当然,在构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时,还需要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开辟场地,保障品牌建设。如社区教育中心需要构建以政府领导指导、社区成员构成的管理队伍,完善社区教育工作制度,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积极开辟特色教育场地,如书画社、合唱队、艺术队等,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上下联动推动社区教育特色工作的开展。另外,依托信息化技术,创造遍布社区的学习平台。如建设新型江苏“数字社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居民新生活,实现政府、企业、医疗教育、小区与居民数字化。通过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等,以远程教育、网络等为平台,构建社区建设与管理等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拓宽教育渠道,给社区居民带来更便捷、更具个性化、更丰富的学习平台,促进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还需要开发社区居民易于接受的特色课程,组织多样化的社区培训工作,提升特色品牌社区的文化品位。总之,在社区教育本土特色与品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各社区进行调查摸底,弄清社区本土特色与优势,探寻品牌建设的着手点,为品牌特色社区的构建奠定基础。组织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应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建设品牌特色社区。积极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开辟场地,保障品牌建设。

作者:吴杰单位: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社区教育中心

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社区文化 主动性 创造力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

二、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

三、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着力点;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99-01

对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而言,考虑到社区群众文化的属性,以及社区居民的特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只有找准发展着力点,才能保证其在整体发展中取得积极效果。从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来看,社区群众文化不但要找准发展目标,还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同时在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改变,达到提高整体发展效果和建设质量的目的。因此,社区群众文化找准发展着力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找准发展目标

结合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实际,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首先应找准发展目标。之所以要将此作为侧重点,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群众文化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社区群众文化作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社区居民有着重要联系,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质量,已经成为了衡量社区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找准发展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鉴于社区群众文化的特殊性,以及社区群众文化对社区居民的重要影响,找准发展目标不但可以明确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方向,还会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方向支撑。因此,在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找准发展目标是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只有找准了发展方向,并明确了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目标趋于统一,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只有满足了这一要求,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获得有力支持,进而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发展取得实效。结合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经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同时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最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因此,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并根据实际需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认识到实际难度和困难,并做到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活动措施,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朝着预定方向发展,满足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应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社区群众服务,其主要内容是提高社区建设的质量并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从社区群众文化多年的建设来看,只有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才能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进而满足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所以,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是其重要措施,只有突出这一点,才能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整体建设效果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进而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认识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难度和复杂性,还要重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特点,并把握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针对性、高效性和全面性原则,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在整体效果上获得全面提高。同时,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主要以社区群众为主要对象,具有广泛性特征,只有突出其广泛性和实用性,才能使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所以,从多年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来看,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考虑到社区群众文化的属性,以及社区居民的特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只有找准发展着力点,才能保证其在整体发展中取得积极效果。从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来看,社区群众文化不但要找准发展目标,还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同时在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突出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社区群众文化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改变,达到提高整体发展效果和建设质量的目的。因此,社区群众文化找准发展着力点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福兴.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0).

[2]金恂.再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3(06).

[3]邹启宇.密切联系实际 建设精神文明[J].云南社会科学,2014(06).

[4]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4

回报会上的讲话

叶海波

(2006年6月1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区社区“两房”建设情况回报会,请我们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充分表明了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xxxx街道就社区“两房”建设的进展情况做了回报交流,罗区长代表区委、区政府就各街道“两房”建设情况作了点评,对下一阶段社区建设作了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社区“两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5年,市、区两级政府将社区“两房”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在社区“两房”建设中,市、区机关挂钩共建单位主动帮助社区居委会出主意、想办法,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购买、置换等手段,多渠道解决社区办公用房、活动用房问题。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3xxxx社区完成了“两房”建设任务,2xxxx社区正在协调施工,另外还有xxxx社区暂时无法完成“两房”建设任务。 对社区“两房”建设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更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区推进社区“两房”建设工作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客观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区经过近几年的积极努力,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在资金、规划、用地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仍然存在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面积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老小区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主观上,也与我们的认识不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少数街道、社区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被动应付,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社区“两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局意识不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说,加快推进社区“两房”建设,既要解决面临的客观矛盾和困难,更要着力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各街道党政组织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承担起应尽职责,把社区“两房”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落实,确保领导到位、计划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全面推进社区“两房”建设。

二、强化目标,明确责任,形成推进社区“两房”建设的强大合力

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社区“两房”建设任务,年底创建成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2007年创建成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这是区委、区政府既定的社区建设工作目标。目前,社区“两房”建设已进入最后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务必要咬定目标不放松,确保按时、按质完成这项任务。

一是要强化教育宣传。社区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推进“两房”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既要宣传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更要突出宣传有关社区“两房”建设的文件精神,使广大居民群众了解政策,明白道理,从思想上支持社区“两房”建设。基层社区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社区成员提供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载体和平台,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社区建设,关心、支持社区“两房”建设。

二是要强化分类指导。各街道党政组织要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社区“两房”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履行职责,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措施落实等方面提供有力保证。对正在协调施工的社区,相关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建房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主动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钝化工程建设中的矛盾,为社区“两房”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难以按照序时进度完成“两房”建设任务的社区,各街道要根据辖区内社区的实际情况,明确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维定势,确保按期完成“两房”建设任务。对已完成“两房”建设任务的社区,要根据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要求,继续加强配套设施建,强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在打造精品社区特色上下功夫、求实效。

三是要强化组织协调。在社区“两房”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配合,搞好服务。民政部门要主动与上级职能部门沟通协调,请示、报告工作,加强业务指导,规范社区工作程序,切实发挥社区建设的牵头作用;街道工作局要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督查作用;其他各相关职能部门也要找准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结合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工作下移,靠前服务,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全力支持和参与社区“两房”建设。

三、创新工作,形成特色,努力提升社区管理的整体水平

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社区工作的重点定位在创特色、抓典型、树品牌上,着力提高社区规范化管理程度和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整体水平。

一方面,要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是全面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方法,是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各街道要根据创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活动明确的指标体系,结合市、区开展的“星级社区”创建活动,细化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落实,严格考评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努力推动辖区内的社区工作向良性发展。社区居委会要围绕“争创品牌、争创特色、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工作要求,结合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再就业、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等社区建设内容,注重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工作亮点,进一步提高社区创建的整体效果和个体特色。

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义乌市;农村;社区;空间整合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一)社区及农村社区

1、社区及特征。社区的基本特征是有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和郊区、大都市这些规模不等的单位都可被看作是社区。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R・麦基弗出版了《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一书,他认为社区必须建立在成员的共同利益之上,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善或公共利益,社区不是简单的个人利益的集合,因此需要一种组织作为载体,这种组织可以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社区相关理论的研究论证了社区具有同质利益认同、异质利益协调和多维、多向利益之间整合的功能。

2、农村社区的特征。农村社区具有区别于城市社区的自身特点,主要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其具有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性强、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社区成员血缘关系浓厚等特点。我国农村社区的产生是社会变迁、制度创新和组织变革的内在需要,是和谐社会发展、社会利益协调的内生变量,它具有公益性、志愿性、民间性、组织性特点,这些特点契合了转型社会下对农村社会利益协调的需要。

(二)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1、被动建设模式。农村社区被动建设模式主要是指城市在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城市“包围”了一部分农村后,对乡镇直接改成街道办事处或“城中村”村委会直接改成居委会的社区模式。典型的例子是深圳,目前深圳已是一个没有镇和村的城市,全面撤销了镇政府成立街道办事处,撤销村委会成立居委会,使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迅速覆盖全市。

2、经济推动模式。经济推动模式就是经济强村建设社区的模式。如江苏的华西村、山东的岜山村和河南的京华村、龙堂村等由于兴办村级企业使村落具有了城市单位和新社区自治的色彩。

3、空间整合模式。空间整合模式就是将空间分散的行政村进行集中规划建设的行政村社区模式。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而义乌市农村社区建设将按其中的空间整合模式尝试发展。浙江省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的要求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采取拆迁新建、合并组建、移民迁建、保护复建、整理改建等多种类型和宅基地整理置换的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撤并,促进了村庄布局规划的实施和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

4、自治模式。自治模式就是村民自治体制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该模式的典型如: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各行政村按照“地域接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的原则,建立了“村委会―社区理事会―互助组―基本农户”这一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而实行的村小组社区自治模式。湖南农村社区建设实验的基本模式是“一村一社区”,即把农村社区建在村上,实行村委会和农村社区合二而一,将原“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

二、义乌市农村社区建设特色

(一)农村社区发展历程。回顾义乌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可总结出义乌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从摸索、引导、规范到提升的过程。具体可以从市政府的文件看出:①摸索阶段。1999年市政府出台的义政[1999]116号文件旨在鼓励旧村改造,是义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步阶段;②引导阶段。2001年市政府出台的义政[2001]113号文件,从规划管理到用地审批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③规范阶段。2006年义乌市政府出台的义政[2006]55号文件旨在推进和规范新农村住房建设;④提升阶段。2009年义乌市正在调研出台新的政策,着重突出特色,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档次。

(二)农村社区发展现状。截至2009年初,义乌市新农村社区建设成果显著。在城区4个街道中,组建了98个社区,其中38个已完成建设。依据农村社区空间整合的模式进行建设,如北苑街道的凌云社区就是由游览亭、塘坦、后明塘、青溪、杨街六个村整体搬离原有的空间点形成一个新的集聚中心,社区常住户数1,828户,人口5,025人,总用地面积1,185亩,社区总用地由街道统一征用、统一规划、分村实施。社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如菜市场、卫生站、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等。

(三)农村社区发展特色

1、功能分区。《义乌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中确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思路为:“四个区、三步走、二十年、一体化”。四个区:即在“一体两翼”规划基础上,把义乌整个市域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等四个区。通过科学布局和整合改造,把主城区、副城区内的村庄建设成为城市社区;把城郊区内的村庄,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远郊区内的村庄,全部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融入就近的城市社区和农村新社区。

2、分步实施。分步实施,即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到2005年,完成全市社区布局规划编制和村庄改造试点工作,启动主城区1/2“城中村”改造和远郊区全部村庄异地奔小康工程;主城区城市框架和副城区主干道路框架基本形成;第二步到2010年,基本完成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完成副城区1/3村庄改造、城郊区1/4村庄改造和远郊区异地奔小康工程;各分区内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第三步到2020年,完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任务,市域共享现代文明。

3、空间集约。义乌市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创新改造安置的方式,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与步伐。如,在主城区内按照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社区的标准,建设以高层公寓建设和水平套房为主,该理念在稠城街道田畈村开展试点工作,常规的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方案需占地4.7万平方米,而按现在的集约型思路,仅需2.7万平方米就够用了,节约用地57.4%;在副城区内农村社区建设实行生活区和生产、经营区相分离的改造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城郊区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占地面积较大的空心村进行改造和村庄整治建设,如对连片危房、旧房、空房进行整合,保留农村特有风貌的同时建设多层水平套房,使其就近融入城镇和工业园区。

(四)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1、基础设施实现共享,方便社区居民,如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实现社区资源共享。2、建设档次和品位提升,如在主城区建设高层农村社区住宅楼,在副城区和社区建设多层平水房,统一规划、井然有序、上规模上档次。3、将居民医疗、社会保险引入农村社区,建立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慈善救助等机制,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广大农村社区。

三、义乌市农村社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服务村民为宗旨。归根结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体现服务村民的宗旨。要实现这一宗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将服务村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反对形式主义,坚决杜绝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之由,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做法。

(二)注重农民参与的过程。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动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寻求社区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管理有序的社区建设参与机制。

(三)增强村民自治和行动的主体地位。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个重大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农村社区这个载体和平台,把公共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把政府的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同时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通过自治、自助、互助,满足农民群众各方面需求,增强村级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社区的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义乌市新农村建设指导站)

主要参考文献:

[1][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译.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美]丹尼斯・C・缪勒.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张锋,辛晨.新农村社区整合机制研究[J].长白学刊,2007.6.

[4]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治理;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39-02

一、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社区

关于中国传统农村社区,费孝通等学者以“熟人社会”等词语准确地描述了它的特点,几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而农村社区的封闭性也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社区变化。随着现代农村社区的发展,传统农村社区逐渐走出孤立的自然状态,融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徐勇认为,和传统社区相比。目前中国的农村社区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变化性四方面特征。

首先,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开放性。传统农村社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社区居民不必和外界交往就可以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社区的这种封闭性正逐渐被打破。尽管还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他们生产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更大一部分是为了交换;在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社区居民也不可能自己制作,需要外界提供,农村社区具有日益开放的特性。

其次,农村社区变得具有流动性。限于农业的特点,在传统农村社区里的农民很可能一辈子即固定在社区里面,人们长年累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交往,社区具有凝固性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农村社区出现了很大数量的剩余人口,这些人为了生计等原因走出社区走向城市,社区就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农村社区既包含了社区居民和非社区居民,而社区的居民也可能生活在其他社区,农村社区不再是凝固不变的而具有了流动性。

再次,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变化性。如前所述传统的农民会在同一个地方日复一日进行同样的生产,过着同样的生活,社区具有一成不变的稳定性。而在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社区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各种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资料繁荣了居民的生活。徐勇教授用“边在田野上耕作,边打手机的农民”形象地说明了现代农村社区的变化性。

最后,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异质性。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居民从事同样的职业,进行同样的生产,进行同样的生活,甚至拥有同样的祖先,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就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而在当下,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区居民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首先,社区内出现不同的行业,居民不再都以农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其次,即使从事农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出现不同的变化。传统农村社区的同质性正逐渐走向现代农村社区的异质性。

2006年,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们农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农村社区的新特点,我们农村社区各建设主体该如何发挥作用,对实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主体作用分析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居民、家庭、驻区单位为基本构成单元,小小的社区蕴涵着公共部门(政府)、私人部门(市场)和第三部门(非营利、社区组织)合作博弈、相互作用的全部要素。政府一方面在社区建设中由于自身所处地位,在社区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失效,有时也会阻碍社区的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在涉及到社区公共物品上市场也总显得无力;非营利组织能很好的弥补市场和政府的缺陷,但也会存在自身的志愿失灵。因此,从社会工程的角度看三大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衡、良性互动的机制无疑是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最佳选择。

(一)基层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社区的总目标的道路上,基层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地发挥基层政府的职能,协调好农村社会的各种关系,关系到实现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总目标的实现程度。

首先,基层政府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基层政府能够有效地向上级政府反映社区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为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制定农村社区建设治理对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社区群众,是居民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渠道。

其次,基层政府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村社区的稳定。基层政府与农村社区联系最为密切,其中很多干部自身就来自于农村社区,对农村社区的各种情况比较了解,因而,在处理社区内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是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农村社区的自身特点有关,很多矛盾在其发展初期很好处理,基层政府干部因其自身就处于社区当中,就能很好地发现矛盾的原因,尽早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而保证农村社区的稳定。

再次,基层政府是展现政府形象的窗口。一方面,基层政府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在处理居民各种需求时,能否及时有效让群众满意,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居民的形象;另一方面,基层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带领农村群众进行社区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让居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影响到农民对政府的信任。

(二)市场主体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本文所述市场主体指的是以营利性为目标的企业。且在广大农村地区中为数众多的企业都为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故本文探索在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市场主体作用是,主要探讨中小企业在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居民增收的关键。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而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扩大农民就业方面有它天然的优势,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处在社区里面,社区居民可以在上班的同时照顾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它就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村居民的就业。因此,在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中小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往往是农民一家一户进行单独生产,劳动效率不高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它在资源配置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把众多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新农村的标志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地扶持中小企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农村地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任务之一。

再次,中小企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城镇化实现前提条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变成城镇人口,

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社区居民在选择中小企业就业的同时,自身也可能从分散的地方聚集到城镇;另一方面,城镇化还要求农村社区工业化发展,而中小企业本身就是工业发展的一分子,并且它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服务业和商业的繁荣,促进工业化的进步,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可以说,发展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城镇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第三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社区第三部门组织的本质特性体现在“公益性、民间性、非营利性”上,公益性特征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民间性特征有助于新农村建设;非营利性特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对实现农村和谐社区的目标影响积极而深远。

首先,农村社区第三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任凭这种差距的扩大,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政府提出“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第三部门组织将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一些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经济组织可以在信息服务、合作渠道等方面帮助居民,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抑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农村第三部门组织在筹集社区建设所需资源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目前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的情况,在加强这方面建设上,资源问题是关键,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毕竟是有限的。而你农村市场部门由于其自身逐利的特性,不可能不追求利润而为社区建设提供其本身就有限的资源。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使农民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是建设成败的关键。第三部门因为一方面它本身的非营利性特征,另一方面贴近社区居民,与农民直接打交道,就能很容易把农民组织起来,将社区的资源最有效地投入到社区建设和治理最需要的地方。

再次,农村第三部门组织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社区“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贯穿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始终,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干预”或者“基层自治”,而农村社区组织在这方面就可起到桥梁的连接作用。一方面,社区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促进了政府和社区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民间的资源服务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农村第三部门组织构成了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有力地推动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肾脏纤维化

下一篇初2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