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建设研究

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建设研究

摘要:

社会管理创新与新型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中不可分割的具有相辅相成性质的论题。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新型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最接地气的现实基础。社会精英管理模式是现代新型社区管理的一般模式,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和自治型、学习型社区等,是新型社区建设的方向。智慧型新型社区和村镇变社区将会在陕西出现。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新型社区;社区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再次将“创新”列为头条,成为一切工作的第一指导原则。社会管理创新的话题早在2011年就进入到了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几乎各个层面都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之策。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几年来被国人作为一个重要的论题在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有人提出完善社会管理法规搞好制度建设是第一要务;有人提出应该构建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有人提出要重视社区优秀管理者的培育和优秀社工及其优秀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完善自治型和参与性治理机构、有人提出应构建新型社区,在此研究上,本课题组认同的观点是: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构建现代新型社区。

一、社会管理创新及其新型社区的构建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构建现代新型社区。构建现代新型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现代新型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现实基础。

(一)构建现代新型社区和社会管理创新相辅相成

社会管理创新尽管概念见仁见智,但大多是指以现有社会管理为基础,运用现有社会资源和经验,运用新的管理理念、方法、知识、技术等,对现有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革新、改造或重新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构、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旨在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绿色、健康的良性发展态势,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现代新型社区和社会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构建现代新型社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现实基础。因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个社会的现代文明水平。从宏观上来说,小到自然人、家庭,大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政府等,都必然归属于一定的社区,无一能够例外。社区的精神风貌折射出城市的风貌,社区的形象折射出城市的形象。社区人的精神是城市精神风貌的浓缩,社区形象是城市形象的具体化。从微观意义上看,人一天有三分之二在社区度过,人生有三分之二在社区度过,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陕西社会管理创新,应借助于政府的指导与支持,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根据陕西社会条件的变化对社区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尤其应以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的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二)社区精英监督管理是现代新型社区管理的一般模式

一般即共性、普遍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根据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社会管理创新中现代新型社区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考察社区管理的一般模式,我们认为,就目前而言,应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尝试社区精英监督管理模式,它可以作为社会管理创新中社区管理的一般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根据社区居民长期互动所自然产生的社区领袖的形成机制,在没有任何外来因素制约和干扰情况下形成的最具公推服众效应的领袖人物对社区的管理。这些人势必是最具有社区人缘的社区精英。精英一般是社区居民中具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的人物,他们对社区的关系制约和利益均衡最具影响力,是对社区最大利益的平衡和维护。在最大限度反映社区居民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稳定社区,促进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和和谐趋势。现代新型社区最大限度加强社区居委会的精英吸纳力度,为社区管理的制衡和监督做出架构安排,也是为社区权益保障寻求社会支撑,更为监督管理社区的经营模式提供广泛的社会人力资源存储。

二、陕西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条件

社区及社区建设相关研究和建设现状,是陕西社会管理创新和构建新型社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背景及实践发展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90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被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作为构成中国城市社会组织架构基础的单位体制被撼动,尤其是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境域下,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被当作“包袱”需要卸去。而当时中国社会并没有做好承接企业卸下的“社会包袱”的准备,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纷纷展现,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央适时推出社区建设的城市管理新思路。具体来说,一个城市不是抽象的概念,随着“单位制”解体,承载城市的载体就是社区。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责任也就自然的落到了社区。实践中,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即居民委员会不负重望,确实解决了一部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二)陕西城市社区建设

陕西城市社区建设以西安城市社区建设最为典型。西安城市社区建设随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而建设与不断发展的。随着“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与生老病死相关的各种服务也随之转移到社区,社区成为公共服务的传递者和实现平台,成为居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和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场地。西安城市社区建设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积极培育社区组织,建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保障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转。通过积极培育社区专职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居委会干部结构优化、队伍精干、素质明显提高,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向制度化、经常化健康方向。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活动,增强了社区建设的活力,加快网络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步伐,形成社区福利服务、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陕西农村社区建设

我国对农村社区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是进入2000年以后,是随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小村并大村”“新型农村社区”“城中村社区”“城边村社区”等多种成功的社区模式。陕西农村社区建设随着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正在实践的“城中村融合、城边村并入、小村并大村”等已形成了典型模式,像西安市的各种城中村社区,各市县的城边村社区,高陵县小村并大村的“何村和樊村模式”,这些成功的社区建设模式,为陕西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从理论和实践多元考察,尽管陕西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成果显著,但相关理论研究资料目前还较为缺乏,通过互联网搜索发现,关于陕西农村社区建设的现有研究,更多地体现在单项内容的研究上,诸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农村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等,系统全面的关于陕西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资料还是空白。陕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陕西总人口的47.42%,充分了解陕西农民需求,推进陕西农村社区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使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民的有效需求得以满足,最终达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资源整合与共享,进而激发农村发展内在活力优化。

三、社会管理创新下陕西新型社区构建的实践与路径选择

根据对陕西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分析,课题组一致认为,陕西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口必然是构建社区精英监督管理下的现代新型社区,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关键在于路径的选择,根据研究认为,新型社区建设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社区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型社区构建的关键是人,社区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管理创新的质量。提升社区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社区品位的需要。在我们的课题调查中发现,目前社区管理者综合素质普遍不能适合于新型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从学历结构上看,大专以上区区可数,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为主,性别上以女性为主,大多数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这必然会存在工作思路狭窄、工作形式简单,这些显然难以胜任建设新型社区的需要。我们的问卷中有“你认为完善社区服务应增加哪些措施”,答案统计表明,(A)增加服务人员占调查总数26.7%,(B)增加服务项目占33.3%,(C)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占63.5%,(D)大力引进中介组织占4.4%,(E)其他占6.7%。这一结论表明,提高社区管理者及服务人员的素质,已基本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是大多是社区居民发自内心的呼喊。

(二)构建学习型社区

学习型社区的概念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成为热词,但解释却见仁见智,其实质主要在于通过社区教育,把学习导入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升的实践中,从而创造以人的能动创造性活动来推动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提升。我们在本课题的调查中,直接涉及的问题是,“你觉得你们社区可以被看成是学习型社区吗?”,答案统计中,(A)可以,占调查人口总数的24.4%,(B)不可以占17.8%,(C)不很清楚占57.8%;间接的问题是“你认为改善社区环境应有那些措施”,答案统计为:(A)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占调查人口总数的60%,(B)培养社区居民“爱区如家”的归属感占66.7%,(C)提倡绿化认领占22.2%,(D)坚持环境卫生大检查占13.3%,(E)大力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占42.2%。从中可以看出,其一,目前社区居民对学习型社区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有必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社区居民树立学习型社区的社区意识;其二,主张通过“培养社区居民‘爱区如家’的归属感”来改善社区环境的支持人数占66.7%,说明社区居民大多数有构建社区归属感的主观愿望。

(三)完善社区自治管理

社区自治是社会管理创新和新型社区构建的趋势所在,也是社区居民的愿望所在。从现实现象看,社区自治是政府将自己管理社会的一部分职能分化出来授予社区来行使,重点是社区居民参与。在本课题的调查中,有两种结论很值得注意,一是参加过社区活动的人数,二是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人数。调查数据显示,前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3.3%,后者占调查总人数的60%,有某方面特长的愿意参加者占71.1%,如再加上“视情况而定”的人数,愿意参加的比例将会更高。这一看似矛盾的两组数据,如果仅从前者看,似乎社区居民对于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不高,但从后者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大多数有着参与社区活动的良好愿望,同时反映出在社区自治方面还存在有种种机制方面的缺陷,也就是说社区自治的平台还有待完善。

(四)提升社区服务多元化水平

社会多元化所导致的需求多元化,必然要求管理多元化和服务多元化。以往政府的大包大揽在居民的纷呈多样需求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把许多事情交给社区来管理,交给民间中介服务组织来管理。诸如法律常识、青少年教育、插花、烹调、缝纫、家政、房地产走向、股票市场分析、老年人心理分析等各类讲座,完全可以聘请居民中的专家、教授来进行。近年来,各地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和监管措施,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社区服务经营机构,各种自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我们的社区调查中,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却不尽人意,其原因主要是组织不力。

(五)立足高起点,构建智慧社区

今天的社区建设,不管是农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都是面向未来的,在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可以通过电脑“上网”,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这是社区建设最基本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是智慧社区的现实基础。社区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局域网、甚或是社区Q群,一方面通过此平台向社区居民传达社区精神、社区活动等,另一方面此平台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诉求心声的平台,社区管理者由此了解社区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了解并采纳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合理化建议。目前,许多物业公司已经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微社区活动,他们借助移动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有些直接打出了构造社区生态圈的目标,这些都为我们建设智慧社区和实现社区绿色化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和现实的平台。

作者:张静 苗春燕 单位:西京学院 陕西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楠楠.新型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3.

[2]赵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与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