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范例6篇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1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2

一、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要铭刻于心。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就要做到“忠诚、公正、清廉、文明”,要全面把握“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深刻内涵,把职业道德融入到办案流程、岗位职责之中,将职业身份、岗位身份内化与心。这就要求我们常保三颗“心”。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作为一种信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涵养。责任催生良知,责任推动敬业,有了责任心,就会有“忠诚”,就会对检察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有了责任心,就会牢记“公正”,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匡扶正义;有了责任心,就会保持“清廉”,充满工作激情,就会对检察职业充满认同感和荣誉感;有了责任心,就会讲究“文明”,规范执法,运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执法办案,取信于群众。

第二、要有朴实的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而其中保持良好的平常心态,则是修身的关键。当前,经济社会丰富多彩,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浮躁攀比、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等各种社会心理影响着所有人。这些现实问题,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对症下药就是保持平常心态。学会用平常心来坦然、淡然、泰然面对现实,知足而常乐、强化内心、充实精神,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要有严谨的自律心。自律是一种修养,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职业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较强自律能力的人,检察官职业尤其如此。公正廉洁执法,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执法办案的检察官一定要坚定心中的信念,严格要求

自己,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坚守住底线,过好“情、权、利”三关。要经常在头脑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和自我解剖。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用理性的力量去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巩固道德防线,形成良好的检察职业道德。

二、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更要身体力行。并不是穿上盔甲就是武士,同样,并不是穿上检察服就是一名合格的检察官。为此,我们更要时时谨记检察官职业道德,外践于形,挥好手中的正义之剑,无愧于胸前的国徽。

第一、从自身做起,注重加强学习。学习是一个人向上的翅膀,知识越多,思想才能飞得越高。因此我们要坚持学习,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学习检察业务和其他相关科学知识,是规范办案的必备条件之一。法律知识博大精深、时时更新。作为一名公诉人,更要注重加强学习,钻研法律,熟悉检察业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公正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从小事做起,坚持规范执法。检察事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每个决定,对案件当事人来说,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可能会影响他的整个家庭或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对整个社会来讲,牵动无数老百姓关注的目光,向公众传递的是一种是非、一种公平,一种导向。我们的每一次具体的执法办案活动并不是一项纯粹技术性操作过程,而是一次次向人民群众演绎法律内在精神的生动实践,直接影响公众对法律和法治的敬仰、对公平正义的信心。检察官职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正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正、廉洁、规范执法才能真正维护法律的权威。要时刻保持检察官的职业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做最“忠诚”的守护者、最“公正”的监督者、最“清廉”的执法者、最“文明”的服务者。作为一名公诉内勤,更要时时小心谨慎,事事耐心细致,脚踏实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细微之处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恪守检察职业道德准则融入到工作的个个环节之中。不论是从台帐报表还是到不案件的备案审查,不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接待案件当事人家属、律师等方方面面都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相关程序,做好后勤工作,为同事守好后方阵地。

《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一书中的先进典型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些先进模范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对职责的坚守,是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他们这一股傲然与天地的精神气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坚持,对理想的执着,对正义的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神清气爽、慷慨激昂,才能堂堂正正当好一名党员干部。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3

【关键词】5~6岁幼儿;图画书阅读;道德判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2-0042-04

图画书是一种通过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艺术。道德判断是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研究者发现,在阅读道德主题图画书时,教师和家长常以自己的道德判断去代替幼儿的道德判断,想当然地认为幼儿会作出和成人同样的判断,忽视了图画书欣赏过程中因个体因素,如认知水平、已有生活和阅读经验、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阅读感受的事实。幼儿在阅读道德主题图画书时到底会有怎样的道德判断?其表现特征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5~6岁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所作道德判断的量化研究来厘清相关问题。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材料

研究者选取了两本道德主题图画书――《爱心树》《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作为相应的研究材料。《爱心树》讲述的是,一棵大树为了满足小男孩的需要,任由小男孩砍去它的树叶、树枝、树干。在小男孩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回来寻求关爱时,大树仍然无怨无悔地将仅剩的树墩留给老人坐下休息。《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大野狼和三只小猪。大野狼为了给奶奶做生日蛋糕,去三只小猪家借糖,但三只小猪都不愿意给大野狼开门。患着感冒的大野狼不停地打喷嚏,结果震倒了前两只小猪的房子并且吃掉了被房子压死的两只小猪。正当大野狼不停地打喷嚏,要震倒第三只小猪的房子时,闻讯赶来的警察把大野狼抓了起来。可是大野狼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这两本图画书容易引起道德争议,恰好可以借此考察幼儿的道德判断。

2 被试

研究者随机抽取了南京市三所幼儿园各2个大班(每班各随机抽取5~6岁幼儿15名)的共90名幼儿(男女各半)为幼儿被试。研究者同时以上述6个大班的带班教师(共12名)为教师被试。研究者还随机抽取了上述90名幼儿家长中的10名为家长被试。

3 研究程序

选择幼儿园中的一个安静场所,以6名幼儿为一组,研究者在不发表个人评论的情形下,和6名幼儿一起阅读其中的一本图画书。在幼儿集体阅读完图画书后,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对每名幼儿进行独立访谈。教师与家长自主阅读图画书。在阅读完图画书后,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对教师、家长进行独立访谈。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录音转化成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4 访谈问题及研究结果处理

访谈问题有4个:图画书中的大树快乐吗?小男孩的做法好不好?小猪的做法好不好?大野狼的做法好不好?幼儿回答问题时不但要作判断,还要说明原因。90名幼儿分别回答4个问题,共计得到360个访谈结果。研究者采用SPSS17.0对360个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访谈发现,教师和家长基本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阅读经验,直接概括出故事的主题,进而运用逻辑思维方式作出道德判断。例如,“我觉得《爱心树》这个故事赞美的是大树,批判的应该是这个小男孩的行为吧。我觉得故事中的大树永远都在付出,而这个小男孩永远都在索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大树的利益。他把大树的价值都榨干了”。而幼儿大多无法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讨论付出与索取的关系,他们认为小男孩做法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砍了大树,破坏了环境。例如,“我觉得这个小男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他砍了大树,破坏了环境。风一来,就没有大树去挡风了”。又如,教师和家长对角色的理解比较抽象,会觉得“大野狼是生物链中的一员,它为了生存,有些事情是必须去做的,所以大野狼没有错”,而部分幼儿关注的却是生活礼仪,会觉得“大野狼做得很不好,因为它随便吹别人的房子,没有礼貌”。

可见,幼儿与教师、家长对图画书所作的道德判断存在差异。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幼儿的道德判断,发现幼儿的道德判断特点如下。

1 道德判断类型多样

访谈发现,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所作的道德判断可以分为四类:无判断、直觉道德判断、与图画书角色或主题特征相关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认知相关的道德判断(见表1)。

表2的数据显示,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道德判断类型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幼儿会作出与图画书特征或道德认知相关的道德判断,一小部分幼儿会作出直觉道德判断,还有个别幼儿无法作出道德判断。

2 图画书角色特征的丰富程度是影响幼儿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幼儿的访谈发现,图画书角色特征的丰富程度是影响幼儿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图画书角色特征丰富是指角色的造型和动作比较形象、生动、有趣。有研究指出,夸张和变形是图画书常用的创作手法。本研究发现,夸张、变形的角色形象深得幼儿喜爱。卡方检验显示,在阅读不同角色特征的图画书时,幼儿的道德判断类型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3 图画书的主题特征也是影响幼儿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图画书的主题日益多元化。自我接受与认同、自主与独立、平等、相互包容与尊重、关怀与合作等。成为许多图画书共同演绎和宣扬的“主旋律”。卡方检验显示,在阅读不同主题的图画书时,幼儿的道德判断类型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表明图画书的主题特征是影响幼儿理解图画书并作出相关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访谈发现,幼儿对不同主题的图画书作出道德判断时,会考虑很多道德情感因素。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会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表现出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这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道德行为的内心体验和态度的总和。幼儿在作道德判断时,会融入自己的道德情感。例如,“这个人的做法太不好了,因为大树让他砍树枝他就砍。他不应该答应大树的。我觉得大树真的太可怜了”。

4 幼儿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差异显著

通过对幼儿访谈资料(共计306个数据资料)的编码分析,研究者发现幼儿根据道德认知所作的道德判断在归因方式上主要有:归因于行为的责任(包括行为的动机和后果)、归因于权威、归因于社会礼仪。归因于行为的动机是指幼儿根据角色行为的动机,即从行为者的主观责任去作出道德判断。归因于行为的后果是指幼儿根据角色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即从行为者的客观责任去作出道德判断。归因于权威是指幼儿根

据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公认的有威望和影响的支配力量去作出道德判断。权威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权威包括权威人物、权威著作、权威言论等。归因于社会礼仪是指幼儿根据社会上一定的、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程序方式去作出道德判断。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卡方检验显示,在图画书阅读中,幼儿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由表5可见,道德判断归因于行为后果的幼儿最多,其余依次是行为动机、社会礼仪、权威。这说明在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上,幼儿更倾向于根据行为的客观责任去作出道德判断。在本研究中,部分幼儿认为社会礼仪比动机、后果更重要,社会礼仪是他们作出道德判断的首选依据,他们会根据角色是否礼貌作出道德判断。例如,“我觉得这个人的做法不好,因为他自己随便爬到树上去,没有礼貌”。

5 幼儿道德判断的性别差异显著

卡方检验显示,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幼儿道德判断的归因方式存在显著的男女性别差异(见表6)。

三、研究结论

1 幼儿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表2所示,与图画书角色或主题特征相关的道德判断和与道德认知相关的道德判断占了较大比率,说明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阅读图画书时能够根据图画书的角色、主题特征或道德认知进行道德判断,但与教师和家长对图画书的道德判断有很大不同。

2 幼儿的道德判断具有表面性特点

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具有表面性特点。如表3所示,角色特征丰富的图画书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会先仔细观察图画书中的图画,且很容易受图画书中形象鲜明的角色的影响。很多幼儿不考虑图画书的故事内容,而会将图画书中突出的角色特征(角色的造型、动作等)作为其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

3 图画书主题影响幼儿的道德判断

如表4所示,幼儿在阅读不同主题图画书时所作的道德判断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主题的图画书所传达的道德情感不尽相同。幼儿在阅读不同主题的图画书时,会赋予故事角色以生命、情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断角色的情感状态,作出道德判断。

四、教育建议

本研究发现,教师、家长和5~6岁幼儿对图画书所作的道德判断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组织图画书阅读和欣赏活动时,教师要避免以自己的道德判断去代替幼儿的道德判断,尽可能做到以幼儿为主体,倾听幼儿的想法,重视幼儿对图画书意义的建构与解读,充分尊重幼儿的阅读体验。幼儿对图画书意义的独立解读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肯定和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倾听每一位幼儿对图画书的阅读体验。有时候,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充满创意的解读甚至可以启发教师生成新的教育活动。家长也要尽可能避免用自己的道德判断代替幼儿的道德判断,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表达。家长可以从幼儿对图画书的独特解读中深入了解幼儿的阅读体验及其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特点,从而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4

2022关于最新《守望教育》读后感范文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2022关于最新《守望教育》读后感范文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2022关于最新《守望教育》读后感范文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14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我想,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主要东西就是这些。”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一、学生德育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中追求的是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多上名牌大学,一切为了多上重点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在高考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没有得到全面发展,重智轻德,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感恩,缺乏对父母的孝顺,缺乏对学习的敬业,缺乏对他人的诚信,缺乏对同学的友善,不少学生的“灵魂”落下了。总理说“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高中生下同学致死,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灵魂落下的不幸写照。

二、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学科是高中的主要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语文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转向爱、善、智慧。

三、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一)在作者介绍中渗透德育教育

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作者都是名人名家,就是今天的明星。学生都喜欢追星,要让作者成为学生心中的明星。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可能都是一个励志故事。高中生已会自主学习,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在课余查找资料,使用百度,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习《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我们一般人只知道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是诗人,是20世纪伟大的书法家,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不知道他的家族为革命牺牲了6人,不知道他及他的家族为革命所付出的牺牲。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知道是如何伟大的,才知道胜利来之不易,才知道成功来之不易。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革命成功,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那么,我们高考要成功,人生要完美,同样需要打持久战,同样需要艰苦奋斗。《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胡愈之先生曾这样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郁达夫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爱国者。教师教育学生同样也应该是爱国者,我们的爱国应该体现在在校爱学习。《小狗包弟》的作者巴金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获得无数世界级的声誉,但是他没有读过大学,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没有机会上大学,只要努力,不一定就没有作为。高考我们需要努力,但是努力了有时候不一定成功,人生绝不是高考华山一条路。

(二)在作品解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无数的德育因素。语文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1通过诵读文本渗透德育。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通过读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净化心灵。可以集体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可以读完全文,可以选读一段,也可以反复读一句。主要读精彩的地方,读启发意义的文段,读有德育因素的句子。如集体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体会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坚强。

2通过把握文意渗透德育。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爱国诗篇。屈原的《离骚》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烛之武退秦师》体现了烛之武在自己的国家危难时,受命于危难之际,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前往敌国交涉,用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我有一个梦想》表现了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热爱祖国,反对种族歧视,追求和平与自由的强烈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渗透德育。如屈原《离骚》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奋斗的精神。鲁迅《故乡》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三)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的中心工作是高考,所以教学的中心自然是围绕高考进行的。作文也不例外,必然要围绕高考进行训练。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训练主要围绕审题立意、内容、结构、语言等进行。文如其人,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高,估计很难写出有内涵的作文。所以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在欣赏高考美文中渗透德育。笔者喜欢研究每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收集各地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欣赏,因为每一年每一个地方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能引发大众关注的德育性题目。如2015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温柔与倔强》结尾处“泪流满面是因为内心还温柔,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依然倔强。对于这以后遥远的未知的生活,我们温柔地倔强”,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2015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敢问路在何方》开头有这么一句很精彩的话:“马云开辟互联网时代之前,没人知道有这样一条路……后来马云开掘出了这样一条路,越来越多的人跟上马云的脚步,于是路渐渐宽广了起来”,作者告诉我们路在脚下。

让学生在反复的研读中,感悟满分的秘诀,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启迪。

2在写作评改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时代主题,让学生写作。例如关于诚信的,关于孝顺的,关于感恩的,关于读书的,这些都是时代的热点,都是学生关心的事情,让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文如其人。学生作文抒写的一般都是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是他们的表达不一定合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在评语中合理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希望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能赚更多的钱,教师在评语中可以这样写:这种想法不错,但也不是全部正确的,读书不仅仅是考大学,不仅仅是为了钱,心中要有国家、社会、家庭、父母。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功夫在课外。语文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大量的积累。课外阅读则是语文积累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路径。学生课余时间都喜欢看小说,但是他们不喜欢看名著,不喜欢看纸质版的,而喜欢在手机上阅读小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向传统阅读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要结合网络和时代的特点,把学生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寓教育于网络,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网站,比如中国文明网、中国励志教育网、中华励志网,让学生阅读里面的故事。网上的知识毕竟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还要引导学生阅读传统的书籍。课外阅读除了方法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阅读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现状,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目,列出书单,引导学生去读,使学生从阅读中收获双赢:一是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积累;二是提高道德素养。笔者喜欢看人物传记,喜欢看名人的成功之路,所以经常推荐学生看一些励志书籍和文章,通过名人的成功之路,知道成功是可以借鉴的,只要你向他们一样努力,就会收获很多。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思想教育。

1.在演讲中渗透德育。课余让学生阅读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好人365》“中国好人”故事、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等。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简单概括励志故事并作评论,从中积累作文素材,训练口语,感受道德的力量。

2.在诵读经典中渗透德育。学生诵读经典,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经典的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提高阅读水平,全面提升素质。诵读的内容以课本里的古诗文和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主,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来读,比如课间十分钟、放学、睡觉前等,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每天读一点点,培养学生的坚持习惯,在每天的坚持中提高道德素养。

3.在书法练习中渗透德育。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年来书法并没有得到重视。可能很多语文教师也不懂书法,因为他自己的字也写得不好。虽然高考作文卷面分只有几分,但是如果因为卷面影响评委的阅读,丢失的分数可能就不止几分。所以语文应该重视书法练习,练好的不仅仅是书法,还有道德。因为书法的练习是需要沉下心来,付出长时间努力的。这样潜心的长时间的努力完全可以锻炼其秉性,提升其思想素质。可以把书法练习与古诗文诵读结合起来,练习的内容是名言名句,高考可能考到的名句,每天反复练习一句话,每天就背熟了一句话。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

深层阅读,需建构合理的道德框架,做必要的顶层设计。思考优秀图画书中背后的故事与价值,寻找适合幼儿道德成长的着眼点。

1.抓准脉络———自主的建构取向。对图画书做必要的顶层设计时,把握幼儿的自主建构是进行设计的基本点。优秀的图画书中丰富、夸张的角色造型最能抓住幼儿的视线。利用角色的夸张与变形来诱导幼儿进行阅读,通过集体阅读、分组阅读、自主阅读、游戏阅读等多种途径积极进行自主建构。

2.准确提炼———鲜明的道德主张。深层阅读能使幼儿对优秀的道德品质产生认可,同时在阅读中检视纠正自己的行为。在顶层设计时,对设定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教师的提问与小结做准确的提炼,体现鲜明的道德主张。在阅读前进行积极预想,阅读中,更是让“质疑”与“验证”交织。阅读后,归纳和比较是常用的手段。经过如此的问思提炼,道德主张将更加鲜明,幼儿可以得到深刻的道德品质认同感,从而使自身道德得到成长。

3.路径的转化———贴切的载体支撑。胡适曾说过: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读书除了精度的“专”以外,还要“博”。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演一演,把深层阅读到的理性转化为感性的、具体的。不同的孩子对深层阅读有着不同的需要,教师的导读、朗读、演读等不同的方式可以满足其不同的需要。

(二)价值标识

道德成长成为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标识。一味的采用奖惩、说服等方式的道德行为是不牢固的。而利用图画书进行道德成长的渗透教育,利用图画书中故事人物的行为来分清是非,进行道德认知和产生道德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这是深层阅读的重要价值标识。

1.厘清道德的概念边界。幼儿只有在懂得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之后,才能在一定情境下形成道德情感,自觉的采取相应的道德行动。因此,深层阅读把着眼点放在了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上,让幼儿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从而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行为。

2.进行周密的反思梳理。优秀的图画书,给予孩子的不仅是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幽默的故事情节,其闪烁积极的道德思想品质成为图画书的精髓与灵魂,成为优秀图画书的重要价值标识。一本优秀的图画书更需要进行周密的梳理,将隐藏的道德品质细细挖掘,让图画书充分体现优秀道德思想和价值追求。《十二生肖的传说》中龙为了救助他人而得到了第五名,而羊、猴、鸡不会过河,他们就团结起来做了竹筏,最终到达河对岸。这些细节绘本没有用大幅的篇章介绍,甚至没有文字的提示,就需要教师进行反复的梳理,将图画书中蕴含的某一特质进行放大,停顿,给予幼儿进行消化思考。

3.选择恰当的推进策略。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推进策略,让优秀道德品质润物无声,达到教育无痕。光说不做———在组织图画书《谁在厕所里》活动时,教师设计了请小朋友来帮助大河马的情景,来帮助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可扮演大河马的却很不情愿,因为这只河马卡在马桶圈中,幼儿不愿意表演。这个环节如果光说不做,则更加好。多说少做———图画书《你真好》,幼儿都被故事中的两个本是敌对的人物所感动,没有花哨的动作,纯粹的解读思考质疑释疑,多说少做,静静的走进图画书世界,聆听人物内心独白。多做少说———图画书《天生一对》,幼儿手套配对,多条件配对,朋友配对,一直在做,通过一个个游戏设计理解配对的含义,理解天生一对的含义。多做少说,有时语言难以说明白的通过操作可以化繁为简。只做不说———《多多什么都爱吃》说的是小姑娘自己不肯吃饭,把自己的饭都给了狗狗。结果狗狗长得很大,小姑娘发现还是自己吃饭好。这个故事一点都没有提到不挑食等一些敏感词汇,而是通过诙谐的故事用另外一个方式诉说,有时,只做不说,力量更加强大。我们要寻找选择适合这本图画书的推进策略,掌握教育无痕的原则,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