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大数范例6篇

生活中的大数

生活中的大数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 公共交通 医药 移动通信

所谓大数据,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无法被常规信息技术和传统数据库管理软硬件工具感知、获取和处理的巨量数据集合;另一方面,是指形成、管理、挖掘大数据, 快速搜集、处理、分析大数据的技术和能力。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是海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实时处理。大数据技术,或大数据分析技术,就是对这些数量巨大的海量数据进行搜索、整理、分析、加工,以便获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提炼出具有深刻见解和潜在价值信息的技术和手段。

1 大数据分析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各大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分析交通管理体系成为改善城市交通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效、准确地获取交通数据是构建合理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的前提,而这一难题可以通过大数据管理得到解决。

大数据分析技术改变了传统公共交通的路径:大数据可以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大数据可以高效地整合交通信息;大数据可以较好地配置公共交通资源;大数据可以促进公共交通均衡性发展。在大数据中,随着数据库摄入更多数据,所消耗的计算工作量反而递减,配置成本也随之减小,但所做的计算则更加精准。大数据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表现在:一旦某个路段发生问题,能立刻从大数据中调出有用信息,确保交通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大数据具有较高预测能力,可降低误报和漏报的概率, 可随时针对公共交通的动态性给予实时监控。因此,在驾驶者无法预知交通拥堵的可能性时,大数据可帮助用户预先了解。

2 大数据分析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我们正处在一医学信息爆炸的时代。基因序列、各种医学图像、电子病历记录和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等,使生物医学领域跨入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如何从医疗大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医疗大数据系统需要将各家医院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各家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将医疗数据存于专门的数据库中,在信息协作平台上将各种医疗信息分类整合,建立成一个相互共享的网络,从而实现医疗数据信息的共享。

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就是预测,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率,对有效地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最好地体现在传染病预测上,因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分布与地理地貌、生态景观、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特别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活动对传染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时间和空间信息对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大数据可对传染病疫情的时间、空间信息进行多维搜索,检索、处理和分析这些疫情信息可实现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影响范围进行预测、预警,对提高传染病防控的针对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抑制流行病的蔓延,以及制定卫生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大数据分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当前的大数据技术面临着数据过大和安全隐患越多这两个问题。在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网上用户在不断增加,通信网络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而移动通信网络所产生的数据量也在不断上升。大数据技术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密切相关,一旦技术出现漏洞,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大数据技术中存储功能的是云储存技术,它将大量的网络数据放在统一的平台之上,加大了数据丢失的风险,影响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

优化移动通信网络,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储存功能。移动通信网络的用户在不断变化,每天都要更新大量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需要进行妥善管理和保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存储功能, 将存储虚拟化作为解决存储问题的有效策略。

优化移动通信网络,需要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移动通信网络的用户非常多,而且其所跨越的时间、空间维度都很大,这些用户在移动通信网络留下的海量的数据信息,使数据获取工作难以继续。在进行数据的获取和收集工作时,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增加数据的准确度。

4 结语

本文是大数据技术在实际生活领域的应用,分别阐述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公共交通、医药领域、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具体运用。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即时性、准确性和预测性,将其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美.大数据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J]. 图书与情报,2012(06):22-28.

[2]张春丽,成.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03):327-333.

[3]汪敏,廖名扬.大数据分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7(02):123.

[4]祝兴平.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4(04):13-16.

[5]程学旗,靳小龙,王元卓,郭嘉丰,张铁赢,李国杰.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J]. 软件学报,2014(09):1889-1908.

作者简介

段雯琼(1996-),女,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通信、互联网。

生活中的大数范文2

[关键词] 数学 生活化 情境 内容 练习 实践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到数学其实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那么,如何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呢?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中,使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实现教学氛围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大量的具体原型。

新的教材中,每一课都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上课时列举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动手操作认识圆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结束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行车,汽车轮胎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为什么连接两车轮的轴杆装在轮子的中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索数学的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内容是熟悉常见的,但也是新鲜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和灵活处理,灵敏捕捉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生活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感知和整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有个老师在教学“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他知道许多学生早已会比较很多万以内的数的大小了,只是部分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有些困难。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单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视机每台1406元,全球原油平均日产量约8000万桶,全校有学生650名……在课堂上,首先,他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尝试比较数的大小。接着,请学生将部分式子贴到黑板上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得出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两类: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大家都已经会比较,知道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他就让学生自己选这样的例子进行大小比较。而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通过生生互相交流、生生互相学习找到比较的方法。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之后,在练习中又设计了货比三家:买电器到哪一家合算这样的题目。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既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练习时,应多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位小学老师就做得很好,当他发现,小A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一种错误:“这筐水果需要多少钱?”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需要45钱”。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老师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纠正:“不,应该说9岁。”老师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1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1远。”“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45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45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老师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

四、课堂加强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做数学”,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说,数学是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在生活中有何用。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数学的应用。我们要以实现生活中的课题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房屋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这样,同学们的思维会一下子被激活,他们会想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蜓、飞机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会自觉参与,而且可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生活中的大数范文3

一、数学概念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实践,而数学概念却是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概括和反映。许多数学概念在我们生活环境中都可以找到其现实的隐性或显性原型,因此数学概念都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来加以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进行《数轴》教学时,可以借助温度计作为实物原型。用温度计来类比数轴,学生对数轴的概念就会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运用数轴解题时,就会以温度计为参照物来思考问题,思维能以具体的情境为依托,大大提高解题能力。当学生在比较形如“-3与-2的大小”时,就能根据温度计“零下2℃比零下3℃高”的事实判断得出-2>-3的结论。

数学概念好比数学知识大厦的根基,如若基础不牢固,可以想象知识大厦就岌岌可危。许多学生正是由于概念掌握不牢,才逐渐成了学困生和后进生。故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多收集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联的实物模型,比如粉笔盒、易拉罐、篮球、铅垂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达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问题情境取自生活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效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通常要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容易回答的生活性问题为切入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开始新课的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策略,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并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在教学《线段大小的比较》,引入问题情境时,可以把生活中的高矮、远近、长短等说法规范为数学语言中的“线段大小”。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断进行说明。

片断1:屏幕出示姚明和潘长江的照片,一个是体育明星,一个是大家喜爱的小品演员,在各自领域都非常出色,可是今天我们要比较的是他们两人谁的身材更高?显然,学生很激动、很惊奇,并以愉悦、宏亮的笑声回答:姚明更高!收到的效果不言而喻了。

片断2:小明家住18层楼,一天,他与妈妈去买竹杆,如果电梯的长、宽、高分别是1.5米,1.5米,2.2米,那么,小明能把竹杆放入电梯内吗?通过演示可知:不论横还是竖都放不进去,如果侧着就可以进去了,显然一旦掌握正确的方法自然畅通无阻了。这个问题启发我们要从多角度思考,通过比较哪两条线段的大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里打破学生思维定势,使他们意识到目测的方法不可靠,激发他们急于探寻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由此可知,数学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学生要多观察、多思考,从中探究和发现规律,把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走向生活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如今的中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学习、生活,时刻都与社会、自然、他人发生关系,在与社会接触中产生许多的问题,它们都要通过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劳动不可或缺的工具。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数学生活化必成为数学教育的新理念。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又在发展的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二是生活现象回归数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要将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化。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的作用已遍及人类生活的每个领域,起着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强调数学要与生活联系,只有当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也有鲜活的生命。

四、教学活动牵手生活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使他们在活动中领悟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一课时,我从学生现有的经验与背景出发,精心设计活动情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同学想到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某侧剪下一块,打开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将折后的纸用针扎出一个图案,打开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的同学在折后的纸一侧滴下有颜色的墨水,打开后同样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活动中,学生倾注了情感,亲身体验了生活,彼此进行了交流,真实地感受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五、知识应用拥抱生活

生活中的大数范文4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活动

设计规律 活动类型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68-03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有一句风靡世界的名言:“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一个好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低年级正是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期,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加强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到知识。为此我们开展了《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设计的实践探究》的课题研究,通过实践探究,总结了一些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低年级数学活动设计应遵循的规律

(一)直观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所以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应以“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等可以让学生获得比较直观的感受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知识发生、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二)可操作性

“多而不乱、活而有序”是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设计追求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设计的数学活动必须能保证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下进行的,也就是活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三)开放性

“教师没有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是现在低年级数学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而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数学活动中依然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形式,教师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加强体验,促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类型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设计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体验作用,使学生在体验中发挥潜能,在体验中积累活动经验并主动获取知识,真正体会“做中学”的乐趣。通过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以下几种类型的数学活动,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

(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我们发现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画画,一位教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为了突破难点“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思”,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连续的两句口诀进行研究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口诀的意思的课程活动。在课堂巡视时教师发现学生有画小棒图的,有画的,有画的,还有的直接在七巧板的图上圈一圈……(部分图示如图1所示)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图1

从学生的图示可以看出,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学生理解了每一句口诀的意思。

又如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一课时,笔者在上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布娃娃的任务,上课时教师以学生喜欢的布娃娃为观察对象,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布娃娃,并与小组内的同学说说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对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兴致高涨,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就是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别喜欢动手,而邮植僮髑∏∧馨殉橄蟮闹识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三角尺,并带领学生摸一摸三角尺的三个角,让学生与同桌分享感受。接着,教师引出角的顶点与角的边的概念――“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边称为角的边。”再接着,教师将三角尺中的角抽象出来,成为数学中的角,并向学生提问“仔细观察这些隐去了花衣裳的角,这就是数学中的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分别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最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2中的填空题再次给学生强化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图2

本节课展示了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角的特征: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三角尺的三个角来体验角尖尖的顶点、直直的边,学生一边摸一边与同学交流,将抽象的角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体验中加深了对角的表象的认识;接着,利用课件动态地把角抽象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不仅使学生感知数学中的“角”的形象,而且深化了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全程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使获得的知识和体验更加深刻和牢固。

(三)游戏化的数学活动

游戏作为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更切合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生在游戏中会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和体验。我们发现如果能把数学活动与游戏相结合,那么学生会在游戏化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从游乐园的情境图里发现数学信息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先请2个学生上讲台站到一起,告诉孩子们这是一组,即1个2;再请另外2个学生站上讲台,并提问,这是几个2?共有多少同学?以此类推,请5组学生上台,当学生会说出5个2相加的和是10以后,让他们绕着讲台开火车。孩子们的兴趣极高。接着,教师教学课本上的例1,再设计数一数的活动,要求学生几个几地数。有了游戏活动的铺垫,学生既会数数,也会列出连加算式。

目前,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很少能够看到学生玩游戏的情景了,多数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而忽视了低年级的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本节课的开始,执教教师通过设计游戏活动过渡到例1,孩子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会说“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接着学习例1,学生几个几地数数就水到渠成了。笔者认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固然重要,但是低年级的数学活动设计只有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用多媒体辅助的数学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学生在以多媒体辅助的数学活动中能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会使数学活动更形象。

例如在《认识时间》中学习“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时,教师利用课件播放钟面的分针“滴答――”地走动,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手指数,深刻地体会到“有形”的时间,使抽象的时间形象化。

三、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应用探讨

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从以下三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一)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数学活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数学活动,活动之于学生,犹如磁铁之于铁,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时,教师的导入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说说如果3个小朋友,他们需要成为好朋友可以怎么做?学生回答可以握握手,教师继续问如果每两个小朋友握1次手,3个小朋友一共握几次手?学生进行猜测,在答案不一的情况下,教师设计了一个每3人为一组,让学生握手的活动,并作好记录。

教师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握手活动”引入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推理”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推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在讲解知环节设计数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低年级正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期,如果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体脑结合,手脑并用,既能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又能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重点的地方设计数学活动,加强学生体验,学生将能快速而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数分”,首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每一大格有几分,然后算一算钟面上一共有几分,再让学生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规律,得出可以通过“5的乘法”口诀更快更准确地计算时间。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但老师设计了这些手脑并用的数学活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找一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触摸”到时间,所以学生能特别直观地学习时间。

又如在课例《直角的初步认识》中,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教师创设了“认一认”“说一说”“折一折”“做一做”和“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从感知直角到抽象出直角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直观体验,学生在进一步认识直角的同时,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在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数学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课例《角的初步认识》学生“折角”“比角”“做活动角”片段实录为例:

(首先让学生用卡纸折大小不一样的角,并比一比,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之分。)

师:为什么角有大也有小,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就知道了。(让学生用学具做一个活动角)

师:请小朋友们一边拉活动角一边思考,如果想让角大一些,怎么做?想让角小一些,又怎么做?并把你的发现与同桌说一说。(生自由拉活动角并交流)

生1:如果想角大一些就拉开活动角大一些。

:谁听明白这位小朋友的话了?

生2:他的意思是想角大一些就把活动角的两条边拉开大一些。

师:小朋友们的发现跟他的发现一样吗?

生:一样。

师:也就是说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怎样?(越大)如果想角小一些该怎么做?谁上来示范拉一下。

生4一边操作一边说:把角的两条边往里面收,角就变小了。

师:大家试试看是不是这样呢?(学生操作)

师:通过拉活动角,你发现了角有什么秘密?

生5:角的两条边拉开越大,角就越大。

生6:角的两条边拉开越小,角就越小。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是的,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因此,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板书)

师: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课件出示两个边长短不一而大小一样的角)请大家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

生7:第一个大。

生8:第二个大。

生9:一样大。

师:到底谁的意见对呢?请看课件。(演示两角重叠比角大小)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是一样大的。

生10:两条边很长,但角不一定是大的。

生11:两条边很短,但角不一定是小的。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关系。

图3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这一片段的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设计了三个层层推进的活动:折角、比角――拉活动角――观察课件演示比较两个边的长短不同但大小一样的角,学生由初步感知“角有大小之分”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既有独立操作又有合作交流,学习非常投入,思维也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再例如,在教学《观察立体图形》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视角,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设计了三次小组观察活动:首先将长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其次出示课本的问题:“小英、小强和小刚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接着利用组内的长方体模具,判断出观察的视角,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最后组内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正方体,并思考: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学生观察交流后得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通过三次观察与交流活动后,师生总结出结论: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②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执教老师通过设计一个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在知识应用环节设计数学活动。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但枯燥的数学题会使学生很反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时间进行到课堂的四分之三时间,学生已经很疲劳,如果想让学生继续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教师很有必要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在这些数学活动中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如在《认识时间》教学中,学完新课后,教师出示几个时间(7时5分、9时30分、11时10分、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35分),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时间自己可能在做什么事情,学生兴奋地与同桌交流关于上学、上课、吃午饭、吃晚饭、晚上睡觉等话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地说出了做每件事情的时间。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J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生活中的大数范文5

关键词:回归生活;中职数学;数学教学

中职学生在数学观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片面性。大多中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考试”,因此作为中职数学教师要思考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而又“有用”,于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中职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中职大多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基本技能欠缺,对数学缺乏兴趣和自信心,或对其产生恐惧心理,长期以来数学就被中职学生视为“枯燥”、“抽象”的代名词,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什么用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数学教学没有回归生活,学生觉得数学越学越乏味,越学越抽象,由此也就对数学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因此中职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笔者认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感性生活出发进行教学,尽可能把讲授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中职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职数学课堂的现状。

二、中职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一节优质的课必须依赖教师合理地选择课程资源和完美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留意、观察生活中有趣又令人深思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视野扩展到课堂之外。中职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关注社会生活,着力于研究教材、学生,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技能和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程度。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抽象数学问题以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更加了解数学这门学科,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从而有了学习数学的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另外,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现实,把那些学生认为枯燥的逻辑、公式符号都放到生活这个现实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数学更现实,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应用意思的培养,“学以致用”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学数学是为了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现实中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把数学教学立足于生活之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生活,当学生获得新知时了解知识的实际背景,在展现出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内容更要知道知识的用途,在熟悉的环境下学生更能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这样可以促使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理论源于实践,只有经实践检验过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强化。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数学模型,反之,也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中职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调动起来,并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尽量的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

1、提取生活原型,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生活化日渐成为数学教学发展的主流。数学知识其实就是一个个问题,是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因而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呈现方式就是生活情境。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来引入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数学的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感到亲近。

如在《函数的应用》中可以设计例题:心理学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与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之间满足二次函数关系 ,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问第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最强的接受能力是多少?教师可因势利导,请“昏昏欲睡”的学生来解疑。这个例题既能吸引学生又能应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将知识与课堂实际有机融合,学生充满了好奇。整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既是知识的应用过程,又是德育的渗透过程。

2、重视课堂实践,参与知识形成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是说,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动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好时机,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元旦前夕,各大商场掀起贸易大战,满200减100,满280送280券,全场6折,对顾客来说,哪种促销方式更实惠?因为这件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P,所以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与研究,学生领悟到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同时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地调查、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结合专业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使用的中职数学教材不分专业“一刀切”,跟专业联系不紧密,甚至与专业学习完全割裂开来。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学的仅仅是数学内容和机械地练习,其结果只能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力而又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看来,专业学习不受数学知识的影响,导致他们重专业知识轻文化基础课程。因此,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师要考虑专业的需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对中职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

总之,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是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尊重数学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上,沟通起数学和生活、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进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教学过程。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找出数学和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大数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实际应用

数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教师始终要把数学教学与当下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数学教师不能只是为了教而教, 不能只教给学生死的知识,而要做到活学活用。如果还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死的知识的教学,欠缺具有 “ 实际意义 ” 的应用,那只会使数学与生活脱离, 而失去学习数学本来的意义,学生更不会感兴趣。所以,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有必要对“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使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展开细致的研究,用以指导现实的数学教学。 以上的这些感悟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有感而发产生的想法,具体是从一节数学实践课谈起。

一、实践教学的启示。

曾经在有一节与学生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数学课,突发奇想的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数学实践课。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命名为《游戏中的智慧》。我设计了一些活动的环节,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把场景设定为游乐场的情景,从中不失时机的穿插了一些数学问题,只有学生很好的解决了实际问题才能进行它感兴趣的游乐项目。这样就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了饶有兴趣的闯关游戏。在授课时学生们出奇的活跃活跃,每一名学生都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并且主动协作解决相关的问题。他们始终抱着游戏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有时会迸发出创新的见解。就连平时比较沉闷的后进生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争先恐后的完成我所设置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投入的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其实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只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不恰当的评价制度阻碍了学生这一天性的自由发挥。教师只要能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这一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就能使学生主动的去学数学,用数学。

二、 数学教学有待于加入生活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他们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孩子们多方面得到有效进步与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孩子们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社会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他们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数学教学中加入生活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 、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

例如: ① 你要超市买 8个作业本 ,每本 5 角钱,一共要用多少钱? ②30名学生和2位老师去游乐场游玩 , 门票成人 10 元,学生8元,团体票5元每位,十人以上可以申请团体票。那么如何买票最划算?③ 家里要铺地面, 客厅50平米,用边长为0.8米的瓷砖需要买多少块。

2 、交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交给学生数学思想。

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离不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但是更重要是要交给学生从数学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所遇到的数学实际问题。

3 、要鼓励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思想和行为。

数学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它注重逻辑、推理来不得半点马虎。那么这是不是说就不要创新了呢?不是的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是 “ 实践到创新再到实践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加入生活因素 。

(一)课堂内容贴近实际生活。

1 、导课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每一次的教学导入阶段,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搜集一些与学生和所教的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教学导入时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我想一定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导入情境中倍感亲切,贴近现实生活,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例题要与生活相联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就是数学例题和练习了。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有效的加工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学习例题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现实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别是一些购物问题、理财问题都是学生每天都经历的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3 、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锻炼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去实际应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了数学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有目的的去解决实际问题。已达到锻炼数学能力的目的。这样学生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对已学到的知识做了检验和巩固。使学习效果更加牢固。

(二)课外活动注重对数学的实际应用。

1 、设计合适的题目开展与数学有关的课外活动。

如在现在家庭中带表盘的表已经被数字电子表所取代,在学习之间的换算时很多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设计:“钟表小制作”的课外活动, 并辅以“ 普通计时法 ” 和 “24时计时法 ” 的互换等相关的试题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既体会了动手制作的乐趣又使学生接触到了钟表的结构,是学习变得简单、容易。

2 、设计活动指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

上一篇新股上市公告

下一篇视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