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地理论文范例

生活地理论文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1

如果把一节课的导语看成新闻导语,那结果提前、悬念设置,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课堂导语的作用比作导游,那课堂导语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向导,其语言需精炼含蓄,举例生动有趣。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章节,内容多,自然地理知识(地形、气候、河流等)也很多;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导入新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关俄罗斯著名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国家,以引起对俄罗斯的兴趣。学生调动已有知识不难猜出。可让学生观察俄罗斯地图,找出俄罗斯位于中国哪个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北半球,位置越往北,纬度越高,气候越怎样?俄罗斯人喜欢喝什么酒?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较易得出结论,而最后一个问题,则会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学习兴趣被激发。教师解答:俄罗斯人经常喝较浓烈的酒来暖身,如伏尔加酒,原因是那里纬度高,气候寒冷;我国北方冬天气候寒冷,人们通常也喝较烈的酒来暖身,如大家熟悉的二锅头、高粱酒等,这样,学生兴致就被调动起来。顺势利用导语让学生记住俄罗斯的气候———寒冷。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生活地理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现象,决定生活现象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决定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实践性,也就决定教学并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可将课文学习和走向生活以及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起来,分三个步骤学习: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弄懂水对人类的作用;人类所需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量的比重及其来源;我国水资源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等问题。二是在解决以上问题后,布置学生回家调查:周边生活环境水污染情况;自己及家人、同学有否浪费水;做到、看到或听到的节水措施。三是学生经过调查掌握一定生活现象和问题后,可适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如停车场内洗车浪费水现象严重;福州内河白马河、晋安河污染严重,水质浑浊,臭味熏人;学校洗手间水龙头经常开着或没拧紧,浪费严重;家里的节水方法,如把洗米、洗菜的水用来冲洗厕所、浇花等。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还对水污染问题及浪费现象及节水方法谈了看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体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很明显,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示并使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去形成对知识问题(亦是生活问题)的认识,而后再带着生活现象又回到课堂,去探讨地理知识、讨论生活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生活现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生活事例,理解抽象概念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存在专业术语。有的理论性较强,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有的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地理内容的生活化现象,又为学习地理、理解地理知识提供了很大方便。因此,如何使地理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但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更重要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授八年级“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时,初二学生阅历有限,对于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先行作用和重要性一时难以理解。可先用农村改革流行语做导引:“要致富,应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先修路。”这句流行语本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先行作用的最好概括。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个问题,可以本校门前福州西二环路为例进行讲解,二环路还未开通前学校周围还有大片农田,较为僻静,人流车流都很少,属于城郊;开通后,车越来越多,路两边的房子也多起来,还建起宝龙和万象城两座大商场,面貌焕然一新。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大,由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概念的理解。

四、结语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2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即将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趣味性、生活化、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形象的理解。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枯燥、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使地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转变了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地理知识的排斥感和陌生感。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把生活化的气息引入课堂,将地理知识用生活化的方式、结合生活化的案例进行解释,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将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首先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关键有充分的认识,并具有足够的生活化教学实施能力,此外,还应当积极观察生活、收集生活资料,力求使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变得顺畅、自然、易于接受。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应当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导入、生活化情境的渲染、生活化活动的组织等几个重点内容。以下对这几个关键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1生活化教学的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应当有一个导入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叙述以及列举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中国是什么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然后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吗”,在师生互动列举一些国家后,教师继续引入“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吗”,进而可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导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当中。

2.2生活化情境的渲染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仅仅有生活化的导入是完全不够的,应当在整个过程中塑造和渲染生活化的、轻松的地理知识教学情境,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和有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化死记硬背为自主探索。例如在进行“中国的民族”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特色进行死记硬背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在这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述一些各民族有趣的风俗习惯和衣着特色,并结合图片、视频等,使这些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然后让所有的学生合上课本,将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列举某个生活习俗和衣着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是哪个民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设置一定的奖励。如此,方可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趣味性,改变教学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生活化活动的组织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产生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地理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增长。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课程时,在课堂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3.结束语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3

生活中有许多非常好的并且非常实用的地理知识,这类知识的讲授往往能够非常有效的给课本内容的教学带来辅助功效。例如,一次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了如何辨识方位,随后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以北半球为例,在野外如何确定方向?这个问题如果单纯从课本出发很难找到直接答案,即使能够找到答案,辨识的方法也十分单一。然而,学生们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并且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发现很多实用的辨识方向的方式。我让大家课下仔细想想,回忆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方式能够辨认方向。在检验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时我看到,很多同学都非常善于利用生活素材,并且给出了各种好的答案。如在晴朗的白天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在晴朗的夜晚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在下雪天,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北,化得慢的是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答案的汇集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也将课堂推向高潮,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就在身边,通过学习地理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二、列举生活化的教学实例

生活化的教学同样可以体现在生活实例的列举上,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课本中讲到的一些知识通常较为理论,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教师如果能够列举一些生活化的实例来作为知识讲解的辅助,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发散与迁移,要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来增进大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这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知识点的讲授过程都可以穿插一些好的生活实例,并且实例的呈现方式也很多,教师应当做好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让生活化教学能够在地理课堂上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讲《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资料。学生从悲壮的画面中深深感悟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国四川汶川会发生大地震,如果一旦发生了灾害,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做。生活实例的列举不仅给大家创设了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又如,在讲到我国人口问题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春运时上海火车站的情境,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体验到我国人口之多,并且会结合课本知识为缓和我国人口问题献计献策。

三、设置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体现在生活化的探究活动的设置上,这同样是丰富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模式。想要增进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设置一定的探究活动是很有帮助的,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够深化大家对于相关教学要点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置更多生活化的探究活动,这对于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也是一种推进。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我给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和探究活动:日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件很普通的物品,但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呢?它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知识呢?我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日历,并且总结出日历的一些基本特征及呈现的主要信息。很多同学平时根本就没有仔细观察过日历,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少学生回家观察的都很认真,并且总结出我国的日历通常由阳历和农历两部分组成的。阳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根据拓展的知识,分别说出了公历和阴历的优缺点。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不仅将课本知识很好地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中,也让大家有效地展开了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实践。

四、结语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4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并且他们都能说出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及描述当地自然景观的特征。于是,笔者以提问学生的旅游经历为导入,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描述有困难的学生,笔者引导他们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描述,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学生的描述,再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一性质。

二、基于生活体验开展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小游戏“连连看”

景观图片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教学自然带的形成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连连看”的小游戏,五张景观图片分别对应地图中的五个地理位置,让学生对应连线。五张图片分别是海南椰林、江浙水乡、金秋北京、内蒙古大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体验,再加上导入环节中几位学生的描述,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找到图片在地图中对应的地理位置。在学生完成游戏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图片中景观的差异:“为什么北京金秋落叶,而海南岛却四季常青?为什么北京有着大片的银杏林,而新疆塔克拉玛干却是茫茫沙漠?”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能够独立地分析出自然带形成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虚拟的旅游情境

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典型的是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为了探索自然地理环境中水平地域的分异规律,笔者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旅游情境,把全班学生组成旅行团,笔者做导游,带领学生走两条旅游线:一条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南北游”,另一条是从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自东向西的“西游记”。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沿途代表不同自然带的森林景观,让学生在教材中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标注出旅行路线,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和归纳两种地域分异的规律。在寻踪画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两种地域的分异规律,而且在虚拟的旅行中直观地感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基于生活体验进行问题探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笔者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美化校园环境的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深刻体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最后,笔者基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设计了一个“校园因你更美——为学校选绿化树”的探究活动,备选树有棕榈树、胡杨树、樟树和白桦树,要求学生探究这四种树作为学校绿化树的可行性。习性迥异的四种树对自然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探究,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就感。

四、结束语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5

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而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较抽象,接受较困难,怎么有效地学习地理呢?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我想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根”,由生活经验获取的知识就是“枝”。生活素材是师生间的载体、桥梁,教师利用生活素材传授知识即“接知”,学生透过生活素材把“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将复杂难懂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那么,怎样捕捉陶行知先生所谓“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呢?

1.地理教材生活化。

通过灵活处理地理教材,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还原生活背景,培养学习地理的乐趣。如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中学生亮亮发现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如侗族的“酸食”、傣族的“酸肉”、“酸辣菜”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炖菜、烩菜食风颇盛,为长期保存还可以支撑干菜、干肉、干鱼,夏季也不例外。思考南北方饮食与当地环境有何关系。

2.乡土地理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总要源泉。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资源,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最能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到徐州的季风气候,想一想徐州地区夏季和冬季风向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冬、夏季在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3.社会热点生活化。

与日新月日迅速发展的现实热点相比,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新闻事件,积累新闻事件,新闻生活化,走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感受地理乐趣。在学习《巴西》一节时,可利用巴西举办世界杯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如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在圣保罗竞技场隆重举行。”想一想为什么桑巴舞、足球、混血人种成了巴西的代名词?地理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二、融于生活,感知地理学习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止步于获取地理知识。章太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学问有两种,一是求是,二是致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必要的地理素养的过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地理源于生活是“求是”,而融于生活则是“致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上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锻炼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

1.学会观察生活,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从中学会积极捕捉生活素材,想一想它们与地理的联系,从中发现地理问题。

2.学会思考生活,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是地理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努力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学会实践生活,解决地理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不教用手的人会用脑。”这说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的弊端。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最终目的是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增强自我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二十世纪青少年的必备技能。

三、结语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6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具体的情境和活动而来的。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深入地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学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创设类似于真实生活的情境,组织小组的讨论探究活动,由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小品、一段视频、一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一定是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真实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时,直接讲解比较抽象,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现在几点起床?那时天有没有亮?”“那冬天这个时间起床时天亮了吗?”“夏天放暑假时呢?”“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样带着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学生们都感觉地理知识离他们很近,产和亲切的感觉,学习的热情高涨。

二、引领生活探究,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体验是第一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重要的,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罗杰斯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构建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去观察、分析身边的现实问题,并进一步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他们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的探究问题应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经过思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各种方式进行实践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应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能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是探究活动的合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耐心倾听。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时,通过引入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让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分析这诗句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否合理。学生们在激裂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后得出结论:只有在赤道上地球的周长才是8万里,所以只有在赤道上才可以实现。又如在教学自然灾害地震知识时,组织学生围绕四川汶川地震进行讨论,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地震产生原因,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抗震救灾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认知的迁移和科学思维方法的熟练应用。例如在教学地图三要素后,让学生自主观察学校校园环境及构成,并根据记录内容画出平面图,引导学生注意用纸的大小和比例的选择、分配,如何规划校园内建筑的位置、比例、方向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地图三要素并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将地理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地理回归生活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地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例如地表形态、土质水文、风力风向、气压气候等。所以高中地理的教学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生产生活动中去探究,将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的目的。例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经纬度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水质状况,采集用水标本,针对水的颜色、杂志含量等展开分析讨论,从而引导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五、结语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2.2学科分布。2795篇论文按CNKI的分类体系进行大致归类,部分论文有学科交叉,但归类时一篇论文只归到其中一类。2795篇论文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与自然科学略有交叉。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数排第一(1612篇),占了57.67%,其中又以农业经济为主(占90.55%),其他涉及的有经济理论与体制机制、财政金融、创业、电商、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数排第二(552篇),占19.75%,涉及的有农村人才与教育、法律法制、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风民俗、乡村历史发展、地理等。党政类的论文排第三(408篇),占了14.60%,主要涉及政党、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等。哲学与宗教类论文数排第四(101篇),占了3.61%。论文数排第五的为农村科技(95篇),占了3.40%。其余少量论文分布在基础科学(0.43%)、信息科技(0.29%)、医疗卫生(0.28%)等。

2.3研究主题分析。通过分析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学术动向与学术热点。本文对一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如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镇化合并到城乡融合。除了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的关键词“乡村振兴”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乡融合与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农”问题、乡村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建设与改革、农村现代化、村民自治等。

2.4发文期刊分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为研究人员阅读和选择投稿提供参考。2795篇在469种期刊上,发文量超过30篇的期刊有《人民论坛》(178篇)、《农业经济》(136篇)、《农村经济》(58篇)、《农业经济问题》(42篇)、《中国金融》(32篇)、《地理研究》(30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篇)。篇均被引较高的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24.50次)、《改革》(20.41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6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0次)、《农业经济问题》(11.17次)。

2.5发文作者分析。发文6篇(含6篇)的作者信息如表1所示。这19位作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高产作者群。其中发文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文16篇,篇均被引高达25.69;其次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发文10篇,篇均被引为21.70。其他较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9.83;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发文10篇,篇均被引是13.5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秧分,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4.33。

2.6发文机构分析。21所机构中除3家研究所外其余均为高校,可见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产出的主要机构。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较高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篇,15.14次/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篇,11.8次/篇)、北京师范大学(34篇,12.44次/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2篇,17.41次/篇)。表2列出了发文量超过30篇的前15所机构信息。

2.7高影响力论文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表于《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上题名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320。该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3]被引次数排第二的论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叶兴庆发表于《改革》2018年第1期上题名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被引次数为230。该文指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在内容上相比,前者内容更加深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②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④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该文提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4]被引次数排第三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上的题名为《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186。该文全面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探讨了乡村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内容。不仅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采取主要领导负责制,还提出在制度层面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5]从内容上看这三篇论文均涉及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内涵的理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以及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基础性论文,对后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生活地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测绘工程

引言

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较强学科,建设特色鲜明而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应用”的复合型测绘工程人才。本专业贴近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海洋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沿海开发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测绘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为测绘工程拓展了新空间;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测绘工程应用创造了新场景[1]。

一、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课程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规范和统一教学要求,强调课程讲授需有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教案、讲稿、课件、思考题和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自学、作业练习、考试考查等环节组成;课堂讲授要按复习引入、讲授、小结、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程序进行。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属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尝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取实习实验、专题讲座、模拟实践、自学辅导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坚持将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体系,通过督导组听课、学院领导及系教师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督促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期中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二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采用讲授讲解、课堂提问、讨论、学生自学、老师课后辅导、模拟实践、分组比赛、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着力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大学更加注重课外学习的特点,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各科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布置参考书目,布置要访问的网站,要求学生看书、多访问网站,对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补充和延伸。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测绘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布置有探究性的作业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相融合的教学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海洋测量、数字地形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运用实验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在数字地形测量学中选择现实隧道控制测量案例、在海洋测绘学中引入沿海滩涂水下地形测量案例等作为课程学习的分析对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测绘学的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赛,如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测绘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课程上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为形象地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本专业课程教学多媒体使用比例达到100%。同时,鼓励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方法改革,如《大地测量学基础》《遥感概论》《海洋测量实验》等课程使用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SPOC网络教学平台[2—3],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多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此外,积极推广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推广QQ、微信、博客、云班课、雨课堂、微弹幕等社交媒介平台教学互动,随时提问、随时答疑,增加师生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四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8项校级教改课题,公开发表9篇教改论文,开展了10余项横向课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3项;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测绘工程专业实施一专业一竞赛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大学生竞赛技能训练课表并积极实施,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与竞赛。测绘工程专业两个创业计划团队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两名指导教师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同时,本专业教师除参与本科生教学外,还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四年来专任教师及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获得省级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竞赛各层次奖项多项。四年来本专业教师还指导学生在“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盐城市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专业教师指导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奖,在校级评比中多次获优秀论文和优秀团队论文一等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测绘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实验训练“设计体系化、资源共享化、资料真实化、环境场景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建立以“双赢”“共振”为特征的校外实验基地,将市场、行业的积极要素与学校的人才、学科等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双赢”与“共振”。构建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渗透与互补为特点的“四个平台、五类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基础训练平台、课程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四个平台,始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开展技能训练课程化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常态化。本专业重点抓好实习计划的制订、实习指导、管理和实结等环节。其中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前要精心准备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及实习动员;实习指导工作包括怎样开展实习活动和成绩评定等;学生实习管理包括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实习纪律和实习任务等;实结包括学生小结、小组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和评优工作。在实习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效果,实施“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两结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在实习成绩评定中贯彻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方针,既强调实习过程,也注重实习成效,将实习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纳入到实习成绩的评定中,将实习实践过程视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二、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一)具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1.教学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一是学期初教学秩序检查。确保学期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在二级学院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听课、检查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二级学院之间互查互评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结束时召开教学督导反馈会,将督导员和信息员的检查情况分类汇总,反馈至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进行整改。三是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学期结束,召开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参加的学期结束工作会议、教学督导反馈会。期末考试期间,安排中层干部和教学督导组成员对教师监考情况、学生考风考纪以及考试环境等进行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考试成绩在提交教务系统之前,各二级学院对考试课程试卷的批阅质量安排人员开展专项检查。2.听课制度。为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在每学期负责对青年教师、拟评职称教师进行听课。为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各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深入课堂、调研分析,督导组成员每学期听10节课,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加以改进。《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定》对听课领导干部主体、听课范围、听课次数、听课方式、听课管理以及听课信息反馈与处理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3.激励与奖惩机制。学校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行奖励资助。如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教案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奖项。同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及时处置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凡被认定为教学事故的,一律进入个人业务档案,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发相应的岗位津贴。4.实施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网上评教、本学院同行教师互测、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三者构成,其中学生评教占70%、同行测评占10%、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占20%。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任、职称晋升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5.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做好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论文的培育工作,学校在每年秋季学期都会针对下一年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做专门的通知,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论文撰写。春季学期结束之前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委托督导组成员对即将进行的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实施检查与评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二)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过程有常态化监控机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管理规定》,并据此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为高效落实质量保障体系,本院建立“多环节运行机制”,其运行方式:一是信息收集与反馈。通过网上评教、课程考核、专业满意度调查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定期进行评教、评管、评学并及时反馈。突出对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践教学等培养环节及结果的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报告。二是分析决策。根据质量标准对本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设备经费等关键环节进行审定,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三是质量改进。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资源保障。主要是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教务处、评估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后勤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析决策环节提出的改进方案相互协作,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和设施保障。五是跟踪监督。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改进效果跟踪监督,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质量改进落到实处。开展一系列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活动,具有系统的评价规程。一是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会通过推门听课方法,对全校绝大部分教师进行评价并给出量化评价结果。二是教师职称晋升的教学评价制度,所有教师在职称晋升的前一年必须接受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其中晋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达到优秀等级。三是青年教师会讲竞赛制度、微课竞赛制度等。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微课比赛,确保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四是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校实行常态化的网上评教、评学活动,网上评教、评学有明确的实施方案,评教、评学结果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二级学院。近年来,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和严格的制度措施,确保了本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经过努力,测绘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成效显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声誉,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精干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科研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在地理科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设立测绘工程实验室,不断完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立足区域特色,面向市场需求,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增强办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粗具规模,并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作为学科支撑,使得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注重多学科协同发展,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海岸带测量测绘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文林,杨英,唐建军.试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184—185.

[2]夏秀芳,孔保华,崔立雪.基于“MOOC+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林区教学,2020(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