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范例

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范文1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理念

在我国以“回归生活”为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德育首当其冲成为课改的主要学科。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活动开展中,除了思想品德教师会利用思想品德这一特定的课程照本宣科式地向学生灌输思想道德内容之外,其他教师作为旁观者毫无作为,德育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程中,这有违于将德育渗透到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课改要求。与此同时,这种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德育方式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德育发展特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实际。”由此,在组织小学德育活动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任课教师的作用,将德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的手段多种多样,我一般采取以下几种:

一、以隐性德育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担负着双重责任,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从思想道德上对其进行引导。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往往会将知识教学置于思想教学之上,这就使得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在对小学教师工作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且得到教师过多关怀的学生,在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教师视而不见,二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在教师无意识忽视下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只要遇到曾经的任课老师都会问一声好。这两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工作中带了有色眼镜造成的,教师过分追求智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得那些满足智育要求的学生,思想道德不尽如人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可能每周利用几节课的时间专门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此时就需要将隐性德育资源引入其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德育,如此才能在不影响智育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的目的。教师可以将德育内容变成顺口溜张贴在教室里,如“见来宾,微微笑,点点头,问声好”,使学生能在日日诵读中自主转化为行为规范。

二、整合德育生活资源

将学生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引入学校德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德育内容,还可以丰富德育手段。

1.巧设辩论会

尽管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能力有限,但其是非好坏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辩论会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并鼓励他们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谈一谈为何如此选择,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并为良好思想道德行为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我以“勤俭节约”为主题,引导学生辩论“勤俭节约是否已经过时”,学生可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谈一谈当前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没饭吃、没衣穿的实例,谈一谈当前比较普遍的浪费行为,以此触动人心,树立起勤俭节约意识。

2.巧用生活模仿秀

爱玩、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在组织德育教学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模仿秀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违思想道德或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模仿,在经历中体验德育内容。以“诚实守信”这一主题为例,我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诚实守信,会为其提供一个背景,引导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诚信:“上周,小红约小明周六到图书馆看书,到了周六那一天,小红在约定的地点等了小明一个小时,小明都没有出现,小红觉得很委屈。”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将小红等待小明时的焦急心理表演得栩栩如生,而且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担心、不耐烦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变化的生动表演可以使那些不遵守约定的学生感同身受,对自己平时不遵守约定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诚实守信意识。总之,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隐性德育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诸如巧设辩论会、巧用生活模仿秀等来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引入课堂,在经历德育中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认识,提高其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孙敏.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6(6).

生活德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道德教育

在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大多偏向于向学生单向的灌输道德理论知识,并且会结合着一些案例,让学生明白遵守这样的道德规范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实践,缺乏生活化案例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看问题不够灵活,德育的工作效果也并不显著,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个思考对象,孩子们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因此,我们要让小学德育工作重新焕发活力,要让小学生也能够真正参与到道德教育来,让学生这样的道德教育的对象以主体的形式参与道德教育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体验,提高小学生对于正确的道德观念的认识,理解以及认同和实践。

一、更新道德教育理念

道德教育工作如何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对道德教育的效果要如何才能科学而合理的评估,从而让评估作为我们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指导方向。在德育观念方面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越充分,他们对于道德观念的认识也会更加的深刻,而且主体也会从更多各自的角度对于道德原则和实践问题有更多的思考。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所以,小学德育教师要转变传统落后观念,充分认识德育的作用,将德育和智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在学识方面博学多才,精益求精,同时也能在为人处世做人方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二、深化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小学生有大多数时间都会在学校中度过。德育的有效性,如何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生接触越频繁越密切的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也会有更加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就需要在校园文化的布置设计方面更多的体现出科学道德教育的原则和理念,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道德文化环境的熏陶,从而在言行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所以,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充分的调研,让学生参与到这一环境布置中来,听取学生的想法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具体内容,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了解这些反馈意见,从而不断的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有效性。所以,生活化的策略引入到道德教育工作中来,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密切互动的校园文化环境,更是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并且使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成为整个道德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合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生活化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来理解道德问题。在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也要紧紧的围绕学生这一中心点,从学生所非常熟悉的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的现实自然社会环境出发,去设计更多的道德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通过社会比较以及归纳推理等方式深化学生的道德理性认识,从而在实践行动方面提高学生好的道德行为表现出现的概率。

四、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养

面向小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们道德素养地提高,并不会表现在一些大是大非方面,因为小学生生活的经验相对比较简单,他们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没有经过人生中太多的重大抉择,所以,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能够从小事之中看见更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能够从小事中去分辨是非善恶。因此,道德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密切结合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从他们所关心的事物中去找到更加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很多道德的问题,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行为表现,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工作者也要多观察学生们的日常操行表现,找到那些特别有代表性的安利去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去促进学生的理性认知思考。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去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行动。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懂得多少道德的规范标准,也更多体现在学生日常的一言一行的表现之中。所以,道德教育要更多从效果的长期性方面进行内容和方式方面的改革更新,努力使得道德教育的效果获得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生活德育范文3

1.教师在小学生活德育的实践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前小学生活德育在实践上形式化、公式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的学业负担、道德素养、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各方面都不容乐观。尽管德育课程改革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但学校德育实践前进的脚步依然缓慢甚至裹足不前。在强大的学业压力下,许多学校和教师有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却难以承载学生考试分数上的压力。不可否认,当今很多教师的德育使命感在教育现实面前变得日趋无力。不仅如此,当今社会功利化倾向依然十分严峻,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不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人们呼唤道德,却依旧走着功利化的道路,甚至过着不道德的生活。整个社会浮躁的心理、功利化的态度使得学校德育面临着诱惑,甚至存在迷失自己的危险。

2.小学回归生活的德育存在诸多实践上的隐患。有学者指出,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逐渐暴露出一些实践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德育内容泛化、德育过程随意化、德育目的肤浅化。[1]我们的德育是走向了生活,回归到现实世界,但是缺乏对生活与道德深刻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当前我国小学许多德育活动只是表面上热闹,很多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学生的精神生活还比较贫乏。比如,当下很多小学的德育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德育的主题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当这样的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内心深处是否拥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孩子是否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到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带来的幸福感、快乐感和满足感?例如,学生是否意识到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以及为什么人要诚实和善良等。我们的德育要在生活中展开,但是生活德育在实践上缺乏目的性和引导性的隐患,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放任自流的德育是危险的,没有意义引导的德育是没有深度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教育是有意义的,而发展和生长总是在意义的引导下实现的。教育只有通过对学生生活的意义指导,教育本身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2]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教育,它必须承担起育人的作用。务必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完善道德,满足其精神需要;务必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德育过程中必须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务必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到道德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二、关于小学生活德育的三点思考

针对我国新形势下小学生活德育存在的问题,本人从生活德育的价值定位、内容和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

1.对小学生活德育价值定位的思考:小学阶段是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转向以人为本,社会进步越来越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价值取向,个体的权利、价值、尊严已越来越多地成了社会发展本身的目标,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也就成了德育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3]小学生活德育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真实生命,对人的自由、人存在的意义和全面发展的关怀。小学生活德育要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人之为人以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满足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2.对小学生活德育内容的思考小学生活德育的内容源于生活。德育的主题和素材来源于学生当下真切的生活。诚信、勇敢、善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规范不应该成为抽象的道德知识,这些道德品质原本就是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此外,“教师在时间十分有限的学校教育阶段,把所有的具体美德逐一传授给儿童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的重点与其放在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具体美德的养成上,不如放在一般的道德精神的培养上”。[4]3.对小学生活德育目标的思考:小学生活德育的目标要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雨果曾说:“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常规。”我们的德育并不是要培养“圣人”,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和道德的价值,最终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三、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生活德育实践的建议

1.树立价值教育观念。德育是一项育人的事业。它承担着引导个体生命成长和道德发展的重任。小学生活德育必须树立价值教育的观念,注重展现个体生命的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无疑,教师应该成为学校价值教育的引领者。“生活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提供了众多鲜活的场景,赋予他们追寻和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同时,生活的不断变化发展,也为价值的选择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内容”。[5]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时代,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恪守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

2.秉承以人为本、生活化、主体性的德育原则。德育要具备人文情怀,关注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关怀人的生命价值、情感需要以及个性。“德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规训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社会的某种要求,达到某种社会规范,而是在于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关切,对美好生活的关切,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质量”。[6]德育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小学生活德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体验、情感需要和生命历程,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发生在自身和学生身边的道德事件,善于观察和提炼学生在人生发展及道德成长上遇到的问题,以此作为德育素材,这样道德冲突的情境将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也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行动”。[7]小学德育主体性原则体现在关注人的主体精神上。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价值和潜力,凸显学生的个性。此外,强调德育过程中个体的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

生活德育范文4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仅仅依靠课堂的说教是行不通的,是空洞无物的,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德育必须要付诸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种教育的载体。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开展社团与读书活动是最好的途径。开展社团与读书活动的途径有五种:一是积极参加社会演出。学校合唱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各级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锻炼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二是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成立各类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我校就成立了“枫苑文学社”“校篮球队”“校足球队”“校合唱队”“校管弦乐队”“棋艺室”“校书画协会”,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生活化的途径。三是在教学区设立开放书架。学校可利用教学楼的大厅和走道,设立开放书架,摆放学生乐于阅读的名著、杂志、报纸,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书籍的便利,而且约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四是在教室内外墙壁,制作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由各班自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展示班级形象,又可播报班级重大新闻事件,抑或介绍文化知识、文化动态,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有利。五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我校在高一级开展《论语》诵读活动,高二级开展《中庸》诵读活动,高三级进行红色经典诵读。每周星期三,语文教师利用晨会进行经典解读。

二、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是德育生活化的手段

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犹如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在校学生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未来就会处理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互助学习小组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小组时,由于学生在小组中工作性质在不断变化,学生的职责也要呈现动态的变化,不能静态固化。学习小组应以6至8人为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轮流做发言人与秘书。小组组长要轮流担当。在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班级、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如卫生清洁、体育活动等方面,都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呈现,这样便于学生交流,增进友谊,学会交流交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心理辅导是德育生活化的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在千方百计的开辟心理疏导咨询的途径。学校在心理辅导的途径上,有三种方法是可采用的:一是开设好心理辅导课。学校要根据素质教育思想,每周安排一学时的心理辅导课,让学生接受心理知识的学习,养成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素养,心理辅导课要结合案例进行学习,内容要充实,实例要新鲜,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请专门的心理教师担任课程,负责平时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心理室的布局要合理、温馨,有安全感。三是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让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一位学困生。学困生的发展状况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教师负责其心理工作。

四、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生活化的补充

社会实践是高中学生接触社会最直接的形式,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也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实际情况看,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利用本校、本区域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我校是一所具有七十多年的红色学校,有完善的校史馆和县级禁毒基地,同时我县也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这些都是我校优质的德育教育资源。二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有目的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三是邀请在校大学生来校进行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从本校毕业的大学生中,选取优秀的大学生回校做报告,搭建社会与学校的交流平台。四是积极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学校每年开学都要对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同时成立了校国旗护卫队,在周一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班级管理是德育生活化的阵地

生活德育范文5

一、小学德育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孩子们已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对孩子的个人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缺乏足够重视,导致现如今一些孩子出现诸如脾气暴躁、应变能力差、缺乏爱心、心理脆弱等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目标虽然在德育方面有所侧重,但是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都存在一些问题,依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躯壳,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很模糊。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数据,一方面感受到青少年的各种不良习惯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德育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更好地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一定抓紧小学生德育教育,从小把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和个人能力提升上去,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孩子们迈向更阳光的未来。

二、我国小学德育生活化出现的问题

1.忽略学生之间的个性差距。德育生活化,最重要的是走进生活,而每个孩子的生活其实都不一样,在这个大前提下就不存在统一标准,以及统一执行的德育教育内容。而目前小学对于孩子个性上的开发力度仍然不够,教育工作者也对孩子们的生活了解不充分,面对留守儿童,学校的德育经常就是“给爸妈洗脚”“跟爸妈一起参加志愿活动”常规内容,根本没有考虑到每个孩子所处的不同家庭环境的区别,导致这些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并不能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反而会加重其心理上的负担,造成难以磨灭的阴影。

2.德育生活化不够贴近生活。生活化其实大家都很好理解,但是想要把某件事情“生活化”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小学生对于社会、人生等观念都比较模糊,喜爱新奇事物,天性好动,所以德育生活化并不是要将孩子们的行为标准带到成年人的价值观上去,而是要把德育的内核带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为此一定要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不被过分干扰。往往在某校开始实行德育之后,学生们却发现自己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为了应付德育的内容而疲于奔波,不得不说这种行为完全就是一种本末倒置,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于德育的好感和印象。

三、德育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生活化其实就是让学生们在生活中用心感受周围的事物和情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跟他感情最深的就是家里的亲人,所以德育的重点就是孩子的父母和长辈。从生活中来就是要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不气馁、不妥协,努力利用自身力量去解决问题,培养独立的人格、坚强的个性。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养成遇到困难就寻求家长或教师帮助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到生活中去就是说让孩子在解决困难时,结合生活中的小细节,从生活中找寻灵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

2.根据孩子的差异来科学地进行德育工作。孩子之间的个性、经历和家庭都不相同,导致孩子的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并不能只追求表面,更要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如果孩子出现厌学的现象,首先要探究其厌学的原因,积极地跟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从而确定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心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教育,运用科学的方法,积极的交流,引导孩子们喜欢上学习。由于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德育的目标制定也要进行适当更改,有些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尽量不要提出,使德育更加贴近现实。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个人能力。每个教师是德育生活化具体的执行人,教师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德育质量的好坏,由于这项事业不同于传统的教书育人,不仅要保证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传授能力,同样也对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心理辅导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合格的德育一定是一个循环,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反馈教师的互相促进、和谐进步的过程。教师们为了摒弃传统授课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以学生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从而发现更好的教学方法,保证德育的良好贯彻和落实。

生活德育范文6

1.1“生活世界”与人的发展

从胡塞尔的观点来看,“科学世界”产生于“生活世界”之基础上,并且是人在“生活世界”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理性视域,它运用理性逻辑之网把“生活世界”的那些直接和主观性的东西过滤,以期望达到一种超越主观、直观的客观性。因此,“生活世界”就其实质性来说应是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人在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直接的、具体的现实生活环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表明,生活是什么样,人就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人,不同的生活世界生成不同的个人。因此,向生活世界回归的道路应该归结到与人的实践整合的生活世界中来加以解决。不仅要体现对人的“文化”关照,更应该真正回到实践中,从外在的因素对人进行“整体”上的关注。

1.2“生活世界”与德育

“生活世界”理论给我们对当今学校德育的考察提供了理论指导。教育家陶行知在其倡导的生活教育中提到:“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从其产生之初就具有浓浓的生活性,是融合在生活之中进行的。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道德与德教育发生源的意义上看,道德从其产生之初就具有强烈的生活特性。“道德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总是同一切生活领域的行为方式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道德都是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使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应该是生活,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体现出生活特色。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人的生命本质,人的生命本质体现于一切实践活动中,离开了人的生命意义,离开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生命体验,任何学校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因此,学校德育只有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而亲切,才能懂得道德意义的存在,道德才能说是可教和能教的。但是,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德育要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尴尬、压力、恐慌。人的生命中具有解决这样问题的潜能,这是一个人生存的本能,但是能否实现并非是无条件的。德育要关怀学生现实的当下的需要,就是关怀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关注生活主要是关怀真正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意义的那些具有生命感动的活动。帮助他们适当地解决,从而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人类个体生命有道德学习的潜能,道德学习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的自尊、自爱为起点,尊重生命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性规律,理解和宽容生命的不同发展样态,运用生命资源陶养学习者的道德。由此,德育应以生活为根基,遵从生命特性,回归人的本真。

2“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德育目标追求

“生活世界”理论对我们反思传统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德育如果不考虑学生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不与学生社会生活接轨,就无法真正落实其应有的价值。

2.1传统德育淡漠了主体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在当前的学校德育中,学生的生活世界正在日益缩小,学生的生活空间被教师侵占,学生日益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取而代之的是盲目追求既定德育知识,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仅仅满足于对单纯的特定的价值观念的传授,满足于学生对道德准则的盲目遵从,德育创新空间狭窄,德育课堂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命交往,忽略了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淡漠了对人心智的开启,不利于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严格遵守上级指示和教科书要求,唯上、唯书却很少能唯实;教学方法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忽视特定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这种缺乏人性温暖,忽视个体生命意义的教育,实际上也是轻视生命的主体,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虽然获得了道德概念、道德知识、道德规范与准则,但却缺乏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珍惜自己生命,对幸福有执著追求的最根本的道德意识。

2.2生命德育倡导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关注人的生命

人以生命的方式而存在,生命的积极活动构成人的生活。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人们周围环境中形象而具体的现象都体现在其生活世界中,与其日常的具体生活相贴近。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出于对人本性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命的尊重,同时启迪我们当今学校德育只有回归其本来面目,“以人为本”,以人的生活为根基,回归到人的现实和具体的状态,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才能使德育真正走向科学性与人文性并举的轨道。正如叶澜等教育家所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全我的中心点和统一点就是自己的良知,就是神,就是生命。”生命德育倡导以人为本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要求生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生命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的身心和谐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认为,法的教育是“堵”,是用强制手段让人遵守底线;心理教育是“疏”,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仅有这两者还是很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引导的机制,就是要加强德育。道德教育的主旨应该是鼓励人过高尚的生活、高品位的生活,是改善人的生存状况,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2.3“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德育目标:追求人生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生的追求。幸福的本质是精神愉悦,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其核心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这实际上是个终极关怀问题。人人需要终极关怀,人人会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归宿,尤其是在面临困境与苦难之时,更需要精神依托和心灵慰藉。“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德育强调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与精神活动。“对幸福的敏感、向往与追求乃是一种有待于发展的主体能力。”一个人幸福的获得必然取决于两方面的道德教育:第一,“主体必须有一个合乎人本质的人生目的。没有目的的人生就是漂泊的人生,使命感的失去就是意义感的失去,幸福就无从获得。”然而,这种目的的实现必须要与生活相联,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感悟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潜力,更好的发展生命。第二,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教育。幸福其实在很多时候是人们心理上的感受。一个生活忧愁的人,是很难有幸福这种感受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幸福感,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3“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德育实现路径

3.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主体地位和道德主体性

生命德育不是培养理想化的圣人,也不是培养具有某种政治理念的人,而是要在生活中生成“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在德育教育中是以回归生活,享受生命为最终目标的,而不仅仅是满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与学习。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为生命主体全面而和谐、主动而健康的发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3.2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设计德育课程

生命德育要求以儿童生活的重要价值维度和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来设计课程。课程中洋溢着儿童生活的气息。因此,在德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真实生活需求,在课首、课中、课尾的处理都应体现学生的生活要求。关注学生自身生命,关注他人生命,关注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以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

3.3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生成德育内容,凸现体验

德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结。人作为一个时间性的存在,总是向未来无限丰富的可能而开放的。学生并不通过学校德育所实施的道德社会化而终结自己的道德生活与道德精神的建构,而只是开始,也只在不断地“开始”中,理解既有的道德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道德。因此,学校德育内容应该源于学生的学习、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关注学生在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创设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顿悟的氛围中生成、设定德育主题。在无痕的境界中实现对人灵魂的感召,让学生豁然开朗。

3.4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体味生命的交流与对话

生命德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参谋或伙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是尊重、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以平等的身份,真实的感情,以自己对生命的关怀来影响、启发和带动学生对自我生命及一切生命的关怀活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幸福感,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师生生命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3.5积极践行道德活动,创造新的生命体验和道德境界

生命德育需要带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从枯燥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把德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构筑社区、学校、家庭一体化的德育教学空间,给学生练习和反思道德行为机会的开放式指引。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辩论,少一些结论,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会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才会走进学生,走进心灵。

3.6重视道德评价,实现知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生活德育范文7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生活化

1明确德育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课程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一些经典的蕴含着生活化元素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氛,从而为生活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在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明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事例,让学生了解生活和学会生活,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规范学生的道德准则,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如,在《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可以就班级内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事件为例,让学生来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思考———怎样与同学和朋友相处?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交流答案,教师则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和纠正,最后总结出若干条建议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事件发生的缘由,还能够教会学生处理类似的问题。

2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生活化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的进行备课,并将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种教学方式与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如,在《学会感恩》这一节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先不让学生看课本,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三段视频:视频一:一位父亲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有尿毒症的儿子,并告诉儿子:“什么比你的命还要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视频二:在公园里,当一位妈妈发现自己儿子的右手在黑熊嘴里的时候,她猛的把双手伸进了黑熊的嘴里,一只手代替儿子的小手“喂”给了黑熊,另一只手护住儿子的小手,拼命地从黑熊的嘴中往外夺。视频三:一家三口乘坐的出租车冲进了渠道中,在绝望挣扎的过程中,儿子艰难的打碎了窗玻璃,当儿子想要拉自己的父母逃生时,父母在濒临死亡之际,使劲的将儿子的手掰开,并把儿子推出了窗外。观看完视频后,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并来谈谈自己身边的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不孝敬父母的视频,并让学生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说一说自己会不会这样做?为什么?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现象,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还能够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既然要使德育教育生活化,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组织其积极的参加各项实践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现实生活和体验社会生活,从而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道德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所以参加社会实践是让学生更加直接接受德育教学的最优办法。如,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就学生乱花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课前让学生对自己一周内的花销进行记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当学生进行分享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的花销是有必要的,什么样的花销是没有必要的,并让学生们边交流边做记录,最后归纳不必要的花销,并说一说这些花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个小小的讨论会,让学生来讨论这些不必要的花销用在哪里就变成了必要的花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4与家庭形成合力,深入德育教育

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有家庭教育,所以,学校要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在学校上课以外,其余的时间大多数都呆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家庭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道德品质有着深深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并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让家长对自己孩子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德育教育,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准则的人。与此同时,家长还应该及时关注孩子,并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

5总结

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化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对此,在今后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积极的探索德育教育生活化的途径,实现德育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樊星佑.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策略[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09).

生活德育范文8

什么是生活德育?简言之,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即德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德育的素材和场景来自生活,生活又成为德育践行和体现德育成效的场所;将德育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充分激发学生自信,开显学生潜能,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我们的德育过程就是通过“教学做”的活动,实现行知合一、道德自觉的过程。我们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德育情境,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和行业及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良好道德品质的魅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落实道德行为的自觉。

二、探寻“三途同归”的生活德育路径

1.学校教育:生活德育主要路径

学校作为生活德育的主阵地,应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生活德育。一是建设物化环境,发挥环境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无声教科书,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向师生广泛征集楼名,精心设计校园内人文景点、格言、警句、植物介绍标牌,设立读报栏,张贴名人字画、陶行知语录,开设各种专题宣传展示的橱窗、黑板报、专栏,全校师生开展“每天四问”……校园处处渗透生活德育理念。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品德成长。我校每年开展新生军训,矫正新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社团活动、艺术节、科技节等,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规范在我心中”、“诚信伴我成长”等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通过行知志愿服务节、行知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创造节等主题活动,“校园歌手赛”、舞蹈队、礼仪队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开放、自信、礼仪、诚信的品质。三是实施非常措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制定了“晨训、军训管理规程”,聘请了6位退役军人作为生活德育教官,将军训纳入课时管理,实现了军训生活德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还实施每节课前站一分钟军姿、每次集合集会站2分钟军姿、每次军训前站5分钟军姿的“125”军姿站立活动,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观念。

2.企业实训:生活德育重要路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我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发挥德育作用,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和相融度,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我校除了在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精神、敬业态度外,还大力借助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对企业文化及用人要求有切身的感受。学校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习出色的学生及在企业干得比较成功的学生到学校做讲座,做报告,谈心得,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给在校学生现身说法;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和学校的实训基地去见习或实习,让学生明确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提高学生职场生存力。

3.社会环境:生活德育非常路径

为了发挥社会环境的育人作用,扩张学生道德的社会表现,让德育回归到社会真实生活中去,学校团委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企业、厂矿打暑假工;参与“绿化合川”万人植树活动、“合川是我家,人人靠大家”创国卫网格化活动;定期到区福利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做义务劳动;与特教学校联谊,送去关爱;每周五参加创文明城区义务劳动;在公共场所宣传禁烟和创国卫工作;上街作交通劝导员……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学生巩固了已有的道德认知,达到“行知合一”,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心都得到了充分培养。

三、培植“三位一体”的生活德育土壤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结合企业的人才要求,我校在“教产学研合一”思想指导下,注重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制度建设“三位一体”来培植生活德育的厚实土壤。

1.课程载体

首先,确立新的课程体系,使行知合一、德能兼备有保障。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删减文化课时,增加专业课时,制定专业能力标准,狠抓技能训练,同时对专业课程设置做了大胆的改革,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组成模块施教,凸显了中职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本质,学生能学懂学会,增强了自信心。其次,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使生活德育有载体。依据“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我校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要,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摸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校本教材。根据各专业特点,每一章节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并且在教材中体现行业的道德要求,让学生在学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职业道德培养。

2.教学本体

根据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交给学生“生利”本领的精神,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学校即工厂、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课堂即车间、作品即产品”的思路,通过实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形式营造出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发展环境。教师通过生活与教学相结合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端正职业态度,掌握正确方法,形成岗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如与迈高电梯、达方电子、北汽银翔等签订的订单培养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做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对贫困学生实行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使很多学生没有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顶岗实习让学生能最直接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另外,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行业专家进课堂,组织学生教学实践等方式,使我校的生活教育模式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3.制度固体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专业部长为成员的生活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生活德育改革的领导、协调、规划,制定生活德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德育处、团委、安保处、专业部、班主任、生活德育教官、校园保安、宿管员为骨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落实学生管理和生活德育各项具体工作,保证各项德育改革措施科学、有序、高效的进行。其次,加强经费制度保障。学校投入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和绩效考核的40%用于生活德育,并落实到各项生活德育工作中,人员积极性高,工作落实好。学校建立了生活德育机制,制定了诸如《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生活德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推进生活德育的管理办法,使生活德育有章可循。

四、生活德育改革的成效与经验总结

1.成效

通过上述学校教育、企业实训、社会规约“三途同归”的生活德育路径,在课程载体、教学本体和制度固体的支持下,我校生活德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一,扭转了学校风气、重塑了学校形象。如今,校风正、行有礼、人进取、秩序好、环境美已成为学校常态,逐步形成了开放、包容、礼仪、诚信、智慧的学校德育品牌,学校也因此获得了重庆市、合川区教育系统二十多项殊荣。其二,促进了学生发展,提高了办学质量。近三年来,学生获得5项全国技能大赛三等奖、5项重庆市一等奖、8项重庆市二等奖以及26人次的三等奖;在2012年、2013年的合川区中职技能大赛中,囊括了所有参赛项目的一等奖,两次获得团体一等奖。其三,激发了教师热情,促进了师资建设。近年来,在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鼓舞下,涌现出一批学陶、师陶、践陶的优秀教师。先后有15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教师获得重庆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团体总分第一名。其四,增强了办学功能,扩大了社会影响。学校现发展到17个中职教育专业、11个开放教育专科专业,形成6个“3+2”中高职衔接专业。2013级学生摄制的微电影《野百合也有春天———职高生的高考梦》在新华网、土豆网、优酷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重庆卫视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重庆市、合川区各级媒体正面宣传报道160多次,社会示范效应凸显。

2.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