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1 14:45:10
2、感情里,总会有分分合合;生命里,总会有来来去去。许多时候,风雨,不是天象而是锤炼;沧桑,不是无奈而是襟怀。
3、一旦你学会快乐地生活,你就会对生活的一切心存感激,也会用乐观的的方式评价生活。
4、生活本来就不容易。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切顺心的。
5、不要拿过去的记忆,来折磨现在的自己。不要再惯着那些不把你放在眼里的人,他们不配,也不值得!
6、人生有太的无奈,才会布满期待人生,就比如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好演员人生有太多的无奈,无非是分别扮演的角色不同。
7、年龄越大,越学会了顺其自然。以前总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强大,但是长大后才发现,让我们强大的是放下。
8、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9、寂静的夜,凉风萧瑟。灰蒙的月,黯淡无光,犹如一也扁舟在浩瀚的夜,缓缓前行。我心惆怅,遥望此景,又感隐隐作痛,无奈间,仰天长啸。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 激活
高中英语课堂,教师一般用英语上课,双边活动相对比初中少,一串串词汇,一个个句型,一套套语法现象,使得学生有暇识辨,无暇理解,越听越糊涂,越学越枯燥乏味,最后索性就放弃。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能否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激活英语课堂的活力,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是新课标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那么,怎样让学生在沉闷的、有限的课堂上“动”起来,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双赢呢?联系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我们山区学生的学情,我选用例句作为突破口,因为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
1 紧扣课本,加强记忆
在讲例句的时候,我们老师常发现学生由于受汉语语法和习惯思维表达方式的影响,容易造出一些不地道、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或Chinglish(汉语式英语)。例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些学生把它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是一个典型的Chinglish。其正确的表达是“If you studay hard, you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every day.”由于错误百出,使一些自尊心较强、较爱面子的学生不敢乱开口说英语,在你不说他不说大家都不说的相互影响下,课堂出现了沉闷的僵局。对此,我的方法是先紧扣课本,再进一步扩展,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 (Reading)的词组“play a ...part/role in”的时候,我先要求学生回忆以前课文学过的句子。因句子来自课文,学生比较熟悉,他们都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地说是哪个哪个单元的,有些就能准确地说出是必修1 Unit2 的“Geography also plays a part in making dialects.”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随之活跃,学生以前的知识又得到了巩固。
2 难易适中,易于接受
选出的例句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可过难,也不可过易。难了,学生听不懂,容易丧失学习信心;易了,学生听了乏味,没有兴趣。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都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认为教师在选择例句时应遵循“可懂性输入”这一原则,要难易适中,易于接受。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例句所用词汇不宜过难,不能超出学生当前所掌握的词汇量。使用例句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而是重在说明语法或词汇运用的要点。这一点对教授新课来说特别重要。而复习课却有所不同,复习课的例句可以联前串后,才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
②例句不宜过长,结构不宜太复杂,重在说明问题。例句过长或过于复杂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③在辨析词义或句型时,教师应尽量选用有代表性,有示范性的简明扼要的例句,以使学生较容易地弄清他们之间的区别。
请看下面的例句, 注意其优点:
a)He was badly wounded and he needed help badly. 他伤得很厉害,特别需要帮助。
b)Last year, the young man took charge of the farm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nd now he is in charge of the farm. /the farm is in the charge of the man. 去年,那年轻人在他父亲死后就管理这个农场。现在他负责这个农场/这农场在他的负责之下。
c)The boss insisted that the man had stolen the money and insisted that he (should) leave the company at once.老板坚持说那个人偷了钱并坚持要求他立刻离开公司。
d)His pale face suggested that he didn’t sleep well and I suggested he (should) have a good rest. 他苍白的脸表明他没睡好,我建议他应该好好休息。
以上的句子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要辨析的词语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比性和说服力。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领悟到它们的区别。
3 生动有趣,用活语言
生动有趣的例句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克服紧张心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应尽量使用幽默、有趣、生动的例句来唤起学学们的笑声,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that用法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
He said that that that was not that that that he had said.
(1) (2) (3) (4) (5) (6)
(他说那个that并不是他所说的那个that)然后叫学生们试着翻译并说出各个that的含义及词性。同学们觉得有趣,马上议论开了,个个争先恐后,畅其所想。最后我总结:(1)连接词,引导宾语从句;(2)(4)指示代词,“那个” ;(3)(5)名词;(6)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
又如我在复习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将f或fe变为ves的单词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下面这个句子:The thief’s wife herself used a knife to cut the wolf hidden under the leaves behind the shelf into two halves and ended its life.(小偷的妻子亲自用刀把躲在书架后面树叶下的狼砍成两半,结束了它的性命。) 这个例句虽然是硬造出来的,不合实际,但它却将中学课本中所出现的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把f或fe变为ves的的九个单词全包含进去了。使学生在觉得有趣、好笑的同时增强了记忆。
4 思想健康,寓意深远
例句的选择既要能体现所学语言结构特点,又要思想健康,情操高尚,对学生有教育,鼓舞和启迪的作用。这样寓教育于教学,让学生懂得且记住例句,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受到例句所蕴含的思想的熏陶,此类例句可结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爱国教育、校纪校规等举出。例如讲解句型“It+be+adj.+for/of sb.+to do sth.”,可以举出以下例句:
(1)It’s necessary for everyone to obey the law.
每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
(2)It’s not right for the students to make much noise in class.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吵闹是不对的。
又如,在教学“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模块1 unit 3 )时,可运用如下句子:
(1)As is known to everyone,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众所周知,台湾属于中国。
关键词: 英语;例句;高中课堂;教学效率
0引言
高中英语课堂,教师一般用英语上课,双边活动相对比初中少,一串串词汇,一个个句型,一套套语法现象,使得学生有暇识辨,无暇理解,越听越糊涂,越学越枯燥乏味,最后索性就放弃。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能否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激活英语课堂的活力,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是新课标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那么,怎样让学生在沉闷的、有限的课堂上“动”起来,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双赢呢?联系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选用例句作为突破口,因为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
1紧扣课本,加强记忆
在讲例句的时候,我们老师常发现学生由于受汉语语法和习惯思维表达方式的影响,容易造出一些不地道、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或Chinglish(汉语式英语)。例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些学生把它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是一个典型的Chinglish。其正确的表达是“If you studay hard, you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every day.”由于错误百出,使一些自尊心较强、较爱面子的学生不敢乱开口说英语,在你不说他不说大家都不说的相互影响下,课堂出现了沉闷的僵局。对此,我的方法是先紧扣课本,再进一步扩展,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 (Reading)的词组“play a ...part/role in”的时候,我先要求学生回忆以前课文学过的句子。因句子来自课文,学生比较熟悉,他们都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地说是哪个哪个单元的,有些就能准确地说出是必修1 Unit2 的“Geography also plays a part in making dialects.”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随之活跃,学生以前的知识又得到了巩固。
2难易适中,易于接受
选出的例句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可过难,也不可过易。难了,学生听不懂,容易丧失学习信心;易了,学生听了乏味,没有兴趣。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都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认为教师在选择例句时应遵循“可懂性输入”这一原则,要难易适中,易于接受。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例句所用词汇不宜过难,不能超出学生当前所掌握的词汇量。使用例句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而是重在说明语法或词汇运用的要点。这一点对教授新课来说特别重要。而复习课却有所不同,复习课的例句可以联前串后,才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
②例句不宜过长,结构不宜太复杂,重在说明问题。例句过长或过于复杂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③在辨析词义或句型时,教师应尽量选用有代表性,有示范性的简明扼要的例句,以使学生较容易地弄清他们之间的区别。
请看下面的例句, 注意其优点:
a)He was badly wounded and he needed help badly. 他伤得很厉害,特别需要帮助。
b)Last year, the young man took charge of the farm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nd now he is in charge of the farm. /the farm is in the charge of the man.去年,那年轻人在他父亲死后就管理这个农场。现在他负责这个农场/这农场在他的负责之下。
c)The boss insisted that the man had stolen the money and insisted that he (should) leave the company at once.老板坚持说那个人偷了钱并坚持要求他立刻离开公司。
3生动有趣,用活语言
生动有趣的例句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克服紧张心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应尽量使用幽默、有趣、生动的例句来唤起学学们的笑声,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that用法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
He said that that that was not that that that he had said.
(1) (2) (3) (4) (5) (6)
(他说那个that并不是他所说的那个that)然后叫学生们试着翻译并说出各个that的含义及词性。同学们觉得有趣,马上议论开了,个个争先恐后,畅其所想。最后我总结:(1)连接词,引导宾语从句;(2)(4)指示代词,“那个” ;(3)(5)名词;(6)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
又如我在复习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将f或fe变为ves的单词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下面这个句子:The thief’s wife herself used a knife to cut the wolf hidden under the leaves behind the shelf into two halves and ended its life.(小偷的妻子亲自用刀把躲在书架后面树叶下的狼砍成两半,结束了它的性命。) 这个例句虽然是硬造出来的,不合实际,但它却将中学课本中所出现的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把f或fe变为ves的的九个单词全包含进去了。使学生在觉得有趣、好笑的同时增强了记忆。
4思想健康,寓意深远
例句的选择既要能体现所学语言结构特点,又要思想健康,情操高尚,对学生有教育,鼓舞和启迪的作用。这样寓教育于教学,让学生懂得且记住例句,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受到例句所蕴含的思想的熏陶,此类例句可结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爱国教育、校纪校规等举出。例如讲解句型“It+be+adj.+for/of sb.+to do sth.”,可以举出以下例句:
(1)It’s necessary for everyone to obey the law.
每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
(2)It’s not right for the students to make much noise in class.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吵闹是不对的。
又如,讲“serve”一词用法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句:Everyone should serve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每个人都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强调句型时,我用: It is our party that lets us live in a happy life.(是共产党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像上面的例句所示的情况,平时老师专门抽时间教育不一定见效, 学生容易听而不闻,放在英语课堂教学例句中,转换了形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别具意义。
关键词:商务英语 特点 词汇 句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也日益扩大,商务英语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商务英语传达的商务理论和实务等信息的特殊性,商务英语有其特殊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商务英语的用词、句法方面分析商务英语的特点。
一、商务英语词汇特点
1. 用词简单
国际商务活动非常讲究效率,使用简单的词语有助于人们进行交流,而复杂偏僻的词不易于理解,会给双方沟通增加障碍。从以下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简单的词语更易于人们理解。
Complex or rare words
Simple words
account for by the fact that caused by
add the point that
add that
at a price of $10
at $10
attempts
try
deliberation
thought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most
tangible
real
visualize
see
2. 普通词汇,特殊意义
商务英语词汇中使用了大量的普通词汇,这些普通词在商务英语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只有了解这些词的专业意义才能应用自如。例如:
We allow a proper discount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ordered. As to the terms of payment we usually require L/C payable by sight draft.
译:按照订货数量的多少,我方可以给予适当的折扣,至于支付方式,我方通常要求以即期信用证支付。这里“sight draft”是“即期信用证”的意思,是商务英语中的意义,而在一般的英语词汇中,“sight”表示“视力,看见”,“draft”表示“起草,草案”,若是按照普通英语词汇的含义来理解整个句子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类似的词汇还有:balance(差额)、collection(托收)、a firm offer(实盘)、particular average(单独海损)、policy(保险单)、endorse in blank(空白背书)、tender(投标)、on sale(特价)、margin(利润,押金)等。
3. 缩略词
在长期的商务活动中约定俗成的缩略语大量涌现。缩略语一般都是由专业术语、组织机构专有名称转化而来,都取词组中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并用大写组成,比较容易辨识。如:M/T (mail transfer)信汇,D/P(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付款交单,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C.O.D(cash on delivery)货到付现,C.I.F(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到岸价,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E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欧洲经济共同体,NYSE(New York Security Exchange)纽约证券交易所。常用缩略语在外贸函电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熟练地掌握这些缩略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商务活动。
4. 外来词的运用
商务英语中有不少专业术语源于拉丁语或法语,有些则是由其词根派生或合成。它们的意义比较稳定,有利于精确地表达概念,例如:as per(按照),ad valorem duty(从价关税),bona fidebolder(汇票的善意持票人),de facto fort(事实上侵权行为),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ex dividend(除股息)等。
5. 新词的不断出现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综合类语言学科,与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紧密相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许多反映当代经济贸易的新思路、新概念及其先进技术等新词汇不断涌现,且大多属于复合词语。比如“Internet”这词,意指“国际互联网”,在以前的词典中没有出现过,它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数字化及网络体系的产生与运用,而出现的新名词。此类词汇还有cybercash(电子货币)、virtual world(虚拟世界)、hacker(黑客)e-business(电子商务)、e-baking(电子银行)、multinational(跨国公司)等新词汇。又如随着公司企业管理方式变革,出现了CEO(首席执行官)这样的新词汇。
二、商务英语句法特点
1. 礼貌用语
商务英语比较讲究客套,需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商务谈判中,委婉表达能有效地缓和紧张的谈判气氛,打破僵局,摆脱窘迫尴尬的局面和避免矛盾。试比较下面几句:
(1)A:We can not agree to your request.
B:I’m afraid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agree to your request.
A句用了can not,态度过于强硬,有失礼貌,故欠妥。B句用了I’m afraid,措辞婉转诚恳,易于让人接受,效果更好。
(2)A:Our products are the best on the market.
B:We might say that our products are the best on the market.
A句显得太主观,很唐突,会让人觉得不易接受。B句用了we might say显得婉转而谦虚。
2. 句式结构复杂
商务英语的句子有的很长,句式结构比较复杂,句中常常用插入短语、从句等限定、说明成分,形成冗长而复杂的句式结构,往往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例如:
Force Majeure(“Excepted Risks”)shall mean an occurrence beyond the control and without the fault or negligence of the party affected including,but not limited to war,hostilities,invasion,act of foreign enemies,rebellion revolution,insurrection of military or usurped power,civil war,strikes,riots,commotion or disorder,earthquakes,or any similar operation of forces of nature as are not within the control of the party affected and which,by the exercise of reasonable diligence,the said party is unable to prevent or provide against.
译: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控制和没有过错或过失的偶然事件,包括但不仅仅限于战争、战争行为、侵略、外敌的行动、叛乱、革命、暴动或军事或篡权行为、内战、罢工、暴乱、骚乱或混乱、地震或类似的自然力量引起的事件。这些事是当事人不能控制、或虽通过适当努力亦无法防止或反对的。
这是商务合同中的一个句子,整个段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句中主语是Force Majeure,谓语动词是shall mean,宾语是an occurrence。
3. 语句简洁明快
简洁明快主要体现在商务信函中多使用简洁句、简短并列句和简短复合句。例如:We are delighte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of November 18 asking whether we can supply you with Art No.6120.(很高兴收到你方11月18号来函询问我方可否供应6120货号商品。)
商务英语中往往避免使用长句。使用简洁的句子更易于人们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和误解,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句子短小也是商务活动的信息传递所要求的,短句能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能使信息接受快。例如:We are a dealership chain specializing in personal computers. We were first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in 1980. We now have a steady clientele in both the business and educational sectors.(本公司是一家专营电脑的特许经销连锁商。本公司于1980年创立于香港。本公司现有的固定客户涉及商业和教育领域。)以上三个句子,每个英文短句都有其独立的语义概念,突出语义层次,使内容更加引人注目。
4. 社交性套语
在国际商务信函中,有很多固定的表达方法,这些套用句言简意赅而且实用,有利于商务交流。例如: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of ......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
We shall appreciate your ......
I owe you an apology.
Your kind reply will greatly oblige us.
We offer you ......
Enclosed we hand ......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order.
5. 善用被动语态
为了做到语言简洁、内容表达客观公正和有关事项的准确无误,在商务英语的使用中常出现大量的被动语态。特别是在商务谈判中,由于省略了施动者,被动语态的含义常常变得含糊,人们时常用被动语态来避免直接批评对方。试比较以下几句:
(1) A:Obviously you made a very careless mistake here.
B:A very careless mistake was made here.
(2) A:For the past three years,you did not place any order from us.
B:For the past three years,no order has been placed from us.
在以上两句中,B句由于使用了被动语态,比A句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能够改善谈判气氛,使谈判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实用性文体。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商务英语,必须先掌握其特点,将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相结合,并大量阅读各种中外商务报刊杂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立玉,王红卫.实用商务英语谈判:策略与技巧[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新红.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程迎春.商务英语词汇特点和学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
关键词:“且行且珍惜”体 构式语法 焦点 模因论 语用价值
一、引言
近年来,大众媒体的盛行催生了一系列流行话语形式,如“淘宝体”“元芳体”“甄痔濉保它们各具特点,活跃了当下的言语交际。近来,娱乐圈曝光了文章出轨事件,其妻马伊P在微博上用“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一行文字予以回应,在赢得网友喝采的同时,也引发了“且行且珍惜”的高度模仿与广泛传播,“且行且珍惜体”由此诞生。它以“X1虽易,X2不易,且行且珍惜”为基本格式,在网络和人们日常语言生活中风靡开来。例如:
(1)毕业虽易,求职不易,且行且珍惜。(应届生求职工作)
(2)豪宅虽易,湖景不易,且行且珍惜。(南京某楼盘售楼)
(3)呼吸虽易,新鲜不易,且行且珍惜。(环境方面)
(4)开车虽易,畅通不易,且行且珍惜。(交通方面)
语言词汇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且行且珍惜体”的流行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我们从互联网(主要是新浪微博、百度搜索)中搜集了“且行且珍惜体”活跃期间所有含有“……虽易,……不易,且……且……”字串的例句,构成本文的基本语料来源。本文通过构式语法来阐释“且行且珍惜体”的格式,运用复句关系理论探讨它独有的无奈和劝勉语义,并结合语用价值,从模因论出发解释此流行语盛行的缘由。
二、“且行且珍惜体”的话语格式
(一)“且行且珍惜体”的格式类型
构式语法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兴起的一种理论。根据Goldberg(1995)的构式理论,我们将语言中相对固定的形式与意义的配对称为构式(陈文博,2012)。构式语法认为,语用效果是语言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并不由会话过程的推理而产生。本文研究对象“且行且珍惜体”也可利用构式语法来阐释其语言特征。从搜集到的语料来看,“且行且珍惜体”可归纳为两大格式:
格式一:X1虽易,X2不易,且行且珍惜。如:
(5)炒股虽易,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
(6)读研虽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这种格式仿制次数最多、通行范围最广,是该流行语的基本格式。这一格式还出现变体“X1虽易,X2更难/不易,且行且珍惜”,数量较少,其共同点在于对“且行且珍惜”字串的保留套用。
格式二:X1虽易,X2不易,且Y1且Y2。如:
(7)读书虽易,考证不易,且读且珍惜。
(8)回家虽易,坐车不易,且行且注意。
(9)报名虽易,考过不易,且学且努力。
这种格式最显著的特征是“Y1”不限于“行”,“Y2”不限于“珍惜”,选择的范围更大,使用的语境更具体。
(二)“且行且珍惜体”的格式特征
格式一和格式二在形式上虽有不同,但都由三个小句构成一个复句结构,并且格式中可变动的成分语法属性相似,即哪些词或短语能够进入这两个格式是相类的。
第一,X1、X2均可由名词、形容词、动词、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充当,动宾短语居多,陈述某个事件、情感或行为,分别在小句1和小句2中作主语。
(10)雾霾虽易,除霾不易,且行且当心。(X1为名词,X2为动宾短语)
(11)颓废虽易,青春不易,且行且珍惜。(X1为形容词,X2为名词)
(12)议论虽易,弄懂不易,且辨且分析。(X1为动词,X2为动补短语)
(13)_车虽易,畅通不易,且行且珍惜。(X1为动宾短语,X2为形容词)
(14)吃胖虽易,生命不易,且胖且珍惜。(X1为动补短语,X2为名词)
X1和X2在句中作主语,但并不是说能作主语的所有成分都能进入此格式。其中,处所主语如“教室、家里”等,时间主语如“今天、晚上、八号”等,以及人称代词“你、我、他”等,一般不能进入。
第二,Y1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Y2只能是动词,由“且……且……”连接,均在小句3中作谓语。
(15)入选虽易,获奖不易,且投且珍惜。(Y1、Y2均为动词)
(16)拔牙虽易,消炎不易,且痛且忍耐。(Y1为形容词,Y2为动词)
Y1、Y2在句中均作谓语,一般由谓词充当,谓词性短语不能进入此格式。当Y1为形容词时,它的语义指向为X1,如例(20)中“痛”是指“拔牙”之痛。
三、“且行且珍惜体”的语义内涵
“且行且珍惜体”的两种格式分别具有“无奈性”和“劝勉性”特征。焦点信息的不同是导致语义内涵相异的基础。焦点在本质上属于语用性的话语功能概念,通俗而言,就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刘丹青、徐烈炯(1998)把焦点划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且行且珍惜体”是由三个小句构成的复句,两种格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复句类型,体现了不同的话语焦点,从而传达出“无奈”和“劝勉”的差异。
(一)无奈性
“无奈性”语义出现在格式一“X1虽易,X2不易,且行且珍惜”中。根据谢世坚(2008)对“话语标记”的界定,“话语标记是标记话语的表达式,它源自感叹词、连词、副词、指示代词、动词、短语和小句,不参与命题的表达,但有助于话语的组织,同时表达说话人的语气、态度、情感等”,我们认为格式一中“且行且珍惜”是一个小句构成的话语标记,而“X1虽易,X2不易”实际是由“虽然……,但是……”引导的容忍性让步关系复句。在“X1虽易,X2不易”中,X1是X2的让步对照,凸显X2的重要,X2成为对比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地方,整个句子传达出对某个事件、情感或行为的无奈,有时略带调侃、讽刺之意。而“且行且珍惜”并不参与命题的表达,其目的是让整个句子结构更为完整,同时加强了无可奈何的语气。如:
(17)读研虽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18)花钱虽易,挣钱不易,且行且珍惜。
(19)雾霾虽易,除霾不易,且行且珍惜。
(20)山寨虽易,原创不易,且行且珍惜。
例(17)、(18)在读研、花钱容易的让步对照下,凸显了就业、挣钱的不易,蕴含了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之感,“且行且珍惜”加强了这种无奈的语气。例(19)、(20)分别表达了对“雾霾天气治理效果不佳”“中国山寨泛滥,自主创新较弱”的调侃,话语标记“且行且珍惜”同样加强了调侃语气。
(二)劝勉性
格式二“X1虽易,X2不易,且Y1且Y2”表达了劝勉语义。汉语中,句子末尾通常是句子的自然焦点所在(刘丹青、徐烈炯,1998)。“且Y1且Y2”是格式二的自然焦点,是说话人想要强调的信息。此格式可看作“因果―转折”二重复句,即:因为虽然X1容易,但是X2不易,所以且Y1且Y2。X1和X2处在由“虽然……,但是……”引导的容忍性让步关系复句中。当Y1为形容词时,它的语义指向为X1,使Y1成为Y2的原因,整个复句中心变为“因为Y1,所以Y2”,传达一种劝勉。如:
(21)拔牙虽易,消炎不易,且痛且忍耐。
(22)外号虽易,起名不易,且脆且珍惜。
“痛”是指拔牙之痛,因为“痛”,所以要“忍耐”;“脆”是因“外号”响亮清脆,所以要“珍惜”这“脆”的外号。
当Y1为动词时,“且Y1且Y2”构成并列结构,全句表达出“要Y1,要Y2”的劝勉和告诫,语气更强。
(23)议论虽易,弄懂不易,且辨且分析。(中国财经网2014-04-16新闻标题)
(24)送花虽易,坚持不易,且收且珍惜。(宁波幸福花鲜花店微博)
例(23)、(24)的焦点信息都在句末,“且……且……”连接的是两个并列结构,分别表达了“要辨别,要学会分析”“要好好收下并珍惜”的“劝勉、告诫”之义。
四、“且行且珍惜体”盛行的原因
(一)“且行且珍惜体”的语用价值
不同于“淘宝体”的亲昵,“咆哮体”的气势恢宏,“且行且珍惜体”更多的是借用古语“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中的劝诫之意,面对当今时代的种种压力,调侃表达自我的一种无奈,折射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如反映了“考试难、学有所成难”的学习困境,“房价颇高、交通堵塞”的生活现实,“求职不易、假期短”的工作状态,“友谊难维持、婚姻不稳定”的情感困惑以及“雾霾、空气污染”的环境压力等。
“且行且珍惜体”的流行满足了现代人从众求新的语用心理。“且行且珍惜体”自出现以来,首先激起了情感、生活、工作等领域的模仿和传播,此后马航失事、雾霾难除等事件也多冠以这样的格式。让人惊异的是,某公安干警在线微博也套用了此语:“考驾驶证不易,消分考试更难,且行且珍惜”。此外,该格式频现于新闻标题中,《羊城晚报》2014年4月2日某新闻的标题为:“开会虽易,落实不易,且说且践行”,充分体现了当下人们从众套用流行语的心理,以吸引听话人的注意,达到别出心裁的语用效果。
(二)语言模因论的作用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最早由Richard Dawkins(1976)提出,作为文化基因,模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何自然,2005)。何自然(2005)将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其中“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的表现型模因不限于单个词语,有时是语句,甚至是整段篇章,以某个特定结构为样板套以不同的内容。“且行且珍惜体”是在“X1虽易,X2不易,且行且珍惜”这一基本样板的基础上,套以不同内容得以传播的表现型模因。其构造方式简单,X1和X2均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件如雾霾、网站,行为如加班、读书,情感如友谊、爱情等,易被仿制和借用。
语言信息越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越能引起大家的模仿。“且行且珍惜体”适应了当下社会生活的变化,能够满足人们表达工作、学业、生活等压力的需要,蕴含无奈之感,同时又能幽默风趣地评述当下媒体热点,表现力和实用性极强,在人们的广泛传播下得以盛行。
五、结语
流行语“且行且珍惜体”表现为“X1虽易,X2不易,且行且珍惜”和“X1虽易,X2不易,且Y1且Y2”两种格式。该语体构造方式简单、富于表现力,在生活、工作、学习、环境、情感、媒体热点等诸多领域得以套用模仿。两种格式突出了不同的话语焦点,分别传达出无奈和劝勉语义,满足了当下人们言语交际的需求,折射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它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反映了现代人从众求新的语用心理,是Z言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文博.“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J].当代修辞学,2012,(2).
[2]陈莹莹.从语言模因论看大众传媒中的流行语[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3]董燕萍,梁君英.走进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2).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5]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
[6]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谢世坚.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9,(5).
[8]杨绪明.新词语的群聚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心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
一、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概括,也是对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广播使用的是听觉语言,听众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既看不见文字的形体,又看不见活动的画面,所以广播的语言必须要口语化。
(一)口语化能使广播语言更加生活化、更亲切,易为听众接受。群众的口头语言直接反映了实际生活,有真情实感,简洁明快,丰富多彩,使人听起来既感自然亲切又通俗易懂。所以广播的语言要少用书面语言,尽量不用文言和半文言。如有书面语言及文言词语,要把它们转换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口语,使一般知识水平的受众能听懂、能接受。比如将“桑梓”改为“故乡”,将“司职”改为“担任”,将“其”改为“那个”,将“该”改为“这个”。可以看出,口语化的词汇更生活化、更亲切,也更有利于受众在瞬间领悟其确切的含义,避免因一两个词语造成对整句话理解上的障碍。
(二)广播语言要简洁明快。广播语言应按听觉要求来组织语句,把丰富的内容,集中概括在最有表现力的语句里,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语句清晰。不要博士卖驴,下笔千言仍未见驴字,因为废话太多,造成信息冗余,影响听众对主要内容的理解。
据资料介绍,播音以四五字到八九字一句最合适,十几二十字以上的句子,口语表达就很吃力了,所以广播语言要多用语法结构简单的短句,尽量少用或力求不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倒装句等句式,力求做到文句利索、活泼有力、易听易记。比如“张莉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有丰富经验的、多次获得省市优秀教师称号的老教师。”这样长的句子,不仅播音困难,而且听起来也让人前后难以照应。不如改成:“张莉是一位老教师,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经验丰富,多次获得省市优秀教师称号。”句子简短、整齐,效果好多了。
(三)广播的口语化是对口头语言的加工提炼。人们日常说话往往是随意的,无规范的,来不及仔细推敲,因而难免有用词不够准确,语句不够完整,逻辑不够分明,以及过分省略或重复啰嗦等现象。广播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规范的标准语,遣词造句既要符合口语习惯,又要像书面语那样讲究语法、修辞和行文结构。所以广播语言必须对口头语言加工提炼,合并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现象,使之准确、通顺、严密、精炼,更加规范和健康,更加有效地传播信息。
二、广播语言力求形象化
广播的语言表达要形象化,不仅让广大听众听到语言的声音,还能看得见形象,摸得着物体,想象出情景,从听觉感受中,能获得视觉感受、触觉感受。这样的广播,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方能爱听留下鲜明印象。
(一)遣词造句新鲜活泼、生动有趣,恰当地采用修辞手法对枯燥生涩或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进行加工。比如尽量回避生硬的数字,必须用时,应该以群众较易领会的方式做出补充说明;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代替,也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说明。比如我国加入世贸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就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他说,中国加入世贸是取得了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营业执照,而不再是过去无照经营的“小摊小贩”了。这样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听众在脑子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要准确地使用动词,让形象化的语言产生“动感”。要是句子生动,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在句中使用有力的动词,这种表达比静态的句子更具吸引力,更能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如暴雨袭击、台风登陆、汽车拥堵等等,都能引起人的感官反应。
(三)对声音进行形容也是广播语言形象化的一种方式。丰富多彩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如果我们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通过模拟声音的象声词直接引用到广播语言中来,就能给听众一种形象的立体感受。比如:树绿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小河的水哗哗地流淌。显然拟声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加富有生气。
三、广播语言应具有清晰的感知性
收听广播,是言语感知的活动。所广播的语言要便于听觉的辨析和鉴别,听其声便能解其意,避免造成听觉模糊,音近相混和误听误解,广大听众只有正确地解释语音,才能正确地理解语意。
(一)要避免同音想混。有时同音想混往往造成误听误解,如“注明”——“著名”,“证件”——“证件”等,同音词往往不同义甚至意义相反,如“老王走进了大火炉”,跟“老王走近了大火炉”就是截然不同的意义了。除同音词之外,有些音近的词也容易产生混淆,如“微观”与“围观”,“东京”与“东经”等。要避免发生这些情况,就要尽量避免容易听混的记号,选用语意较确切的双音词代替,或者用上下文语境来限定词的涵义,有时对一些同音词还需做具体的解释,一些不可避免的同音词,要尽可能读出音调上的细微差别,消灭各种歧义。
(二)在广播中,对略语要有选择,有节制地使用。不少简称,用在书面上借助上下文可以看懂,但用在广播语言里,往往让人不知其意。如“招生办公室”简称“招办”,把“医疗保险”简称为“保险”,这一类简称只能为特定的小范围群众所理解,如果它们汇入广播语言,势必造成大多数受众的不解或误解。因此广播中使用简称缩语,更要考虑通用性。不能在社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广大群众不熟悉的略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