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疫情整改报告范例6篇

诊所疫情整改报告

诊所疫情整改报告范文1

为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在我乡的发生与传播,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非典的日常防治和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做好各项防治工作,依据《上杭县2012年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方案》,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执行时间

本方案开始执行时间为2012年1月10日。若邻近地区非典疫情有提早流行的趋势,本方案将提前启动。

工作原则

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分级应对、落实四早、高效运作、快速处置。

分级预警

1、一级预警:邻近地区出现输入性疑似非典病例,但无确诊病例;我乡发现非典密切接触者时。

2、二级预警:邻近地区出现输入性非典确诊病例;我乡出现非典疑似病例时。

3、三级预警:邻近地区出现非典局部暴发或流行;我乡出现输入性非典确诊病例或二代感染的新发确诊病例时。

疫情监测与报告

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和报告网络,建立乡一村二级疫情报告网络系统,落实疫情专、兼职报告人。2012年1月10日开始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1、疫情监测。乡卫生院设立疫情监测点(发热专科门诊),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

2、疫情报告。首诊医生发现非典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在2小时内用电话或传真进行报告,并及时、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以最快方式寄送县卫生防疫站。

疫情处置

1、对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分别采取隔离留验和医学观察措施,并进行接触者信息的通报。若发现密切接触者已出现非典可疑症状,应立即通知县医院派专用车辆将其接入非典病房进行隔离诊治,并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2、非典疫情发展为一级以上预警时,应急组人员实行24小时待命出发,随时准备处置突发疫情和疫情报告零距离工作。

消毒措施

1、启动本方案时,恢复对各类公共场所的消毒措施。

2、出现二级预警报告时:

(1)派出消毒专业人员到病人家中和其他滞留地点严格消毒。

(2)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暂停使用空调并采取相关的消毒措施。

(3)医院门诊、急诊和病房、转运病人的专用救护车、病人住所、公共场所的消毒处理工作。

3、出现二级预警报告时:

(1)在发生非典病人所在地的各类场所要求严格通风换气,对病人住所、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和各种污染对象采取有效消毒措施,防止疫情暴发流行。

(2)医院收治非典病例(疑似病例、观察病例),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必须对非典病房的空气、地面和各种可能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必须定期对放射科机房、病区值班室、更衣室、配餐室、病人电梯间、门诊候诊室、病区走廊等各类场所进行消毒。

定点医院与发热门诊

1、乡医院按《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集中定点收治医院基本要求》,于1月底前要调整和规范到位,改善和提高定点医院救治能力。

2、乡卫生院要继续规范和完善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加强对发热呼吸道疾病的日常监测。在本方案启动前做好相应药品和防护物资的储备,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同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培训,提高防治非典诊疗水平,严格做好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防止医护人员感染或出现二代病人。

控制措施

1、出现一级预警报告时,即开展对从疫区返乡或来乡人员采取医学跟踪观察,其内容为每日测量体温和询问健康情况。

2、完善隔离措施,落实隔离制度,对密切接触者集中到当地的留验点接受隔离观察,每日测量体温进行身体检查。

3、乡医院在本方案启动前要完善各项隔离设施建设,一旦出现临床病例、疑似病例和观察病例时,马上进行隔离治疗和留验收观察。

留验点

按属地管理原则,每个村按要求设置一个留验点,平时不改变用途,应保证在接到指令后及时启用。

爱国卫生

乡防非成员单位要树立大卫生观念,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方式、各种场合和各种手段普及非典的防治知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积极开展除四害活动。

后勤保障

1、乡、村二级在本方案启动前,应妥善安排防治非典专项经费,保障疫情发生与流行时的预防与控制所需的经费开支,同时按照《省县(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医药用品应急保障储备指导意见》要求,在1月底前储备到位数量足够、品种齐全的预防与控制所需物资。平常做好防治非典医药用品采购、供应和储备信息统计,按规定上报县非典办。

加强培训

加强各类防治人员的培训工作,在1月底前进行培训。本方案启动前,对乡防非应急组、流调组的专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训练;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包括呼吸机、ICU、院感人员)进行临床救治、传染病管理、消毒隔离、疫情报告、病例书写等内容进行培训。

诊所疫情整改报告范文2

自1957年我市建立防疫站以来,传染病疫情报告一直沿用接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各医疗单位疫情管理员报送或邮寄市卫生防疫站,各种数据手工统计分析。这种传染病报告模式造成了从医生接诊传染病患者到报告至市卫生防疫站一般需24h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极易造成传染病报告卡的积压或丢失,从而造成不能及时对全市传染病发病情况的分析,延误了对传染病控制措施的落实,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在传染病控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及时准确性决定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成败。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中国的暴发流行,充分暴露出了我国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不及时性等严重问题,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害。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应用,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市一级以上的医疗单位通过建立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采取网络式上报与管理,从而使传染病疫情报告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1 网络化报告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十五”规划中,国家提出了要加速卫生信息网建设,并确立疾病控制信息网络建设优先的目标。为了提高疫情报告信息质量,市卫生防疫站于2003年10月份投资10余万元建立了疫情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在系统中建立了本级用户和29个网络直报用户,为每个用户设置了用户编码和密码,并根据各自的职责授予了不同的角色,以满足各自的报告要求。同时要求全市一级以上的医疗单位均要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上网设备等硬件物资。对各单位网络直报员进行了为期1天的技术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如何登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录入用户编码和密码,进入本单位事先设置好的直报系统;如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录入、上报;如何查询报告信息和分析疫情信息等技术。自2004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一级以上医疗单位发现的传染病均要通过网络进行报告,当我市直报用户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后,市卫生防疫站的本级用户立即就可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所上报的疫情信息进行浏览,查看报告内容是否齐全完整,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并对报告的疫情进行核实,然后进行审核,审核后疫情信息就存入网络系统。通过此系统还可以定期对全市上报的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对存在暴发流行趋势的传染病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可提前对疫情进行控制,以防止疫情扩散形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2 网络化报告的效果与体会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网络管理自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份为止,通过在我市运行,取得较好的效果。

2.1 传染病患者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 各种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和传染病的预警等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我市传染病疫情报告采取网络报告后使传染病患者个人资料实现了电子化管理,具有真实可靠性,提高了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的完整性,从而更有利于对传染病患者的追踪流调。

2.2 传染病报告卡片完整性 由1986年的89%提高到2008年的99%。极大缩短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间,传染病报告卡由原来的送达或邮寄至市防疫站平均需用24h以上,缩短为实行网络报告后只需20s,市卫生防疫站就可收到上报疫情。

2.3 避免误报 避免了由于笔迹潦草而导致的误报,传染病疫情分析的各种数据由电脑自动生成,由过去需要2天时间完成的数据分析,现在只需用5min即可准确无误的生成,提高了工作效率,改进了工作质量。

2.4 减少漏报 极大减少了传染病漏报,各级医疗单位传染病漏报率由1986年的24%降至2008年的0.47%;自1986年加强疫情报告各项措施落实后,漏报率迅速下降, 2004年,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后,也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质量,漏报率也下降到了1%以下(见图1)。

图1 龙口市1986-2008年传染病漏报率分析图

2.5 自动、及时地提出了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警信息 2004年以前,传染病控制是在形成暴发流行后开始采取防控措施,而实行疫情网络报告后,根据网络分析数据及早预警,更早地采取控制措施,从而防止了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当我市1周内发生了2例重点传染病(如麻疹、痢疾等),系统将自动发送短信给用户管理员,提出警示,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对相应情况在网络进行回复。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预防控制中重要的一环,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是疫情信息的重要来源,是全面掌握传染病发病动态,探讨流行规律并制订有效措施的重要依据。传染病网络直报实现了传染病信息获取和疫情管理的及时高效,其优势不仅在于及时,而且可从全局的角度动态监测各地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在应用后,极大地提高了我市传染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缩短了报告时间,减少了传染病漏报,从而更有利于市防疫站及时掌握全市的疫情状况,及时的提出传染病疫情预警信息,为及时采取控制疫情措施提供了科学数据,从而更好地防止了我市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保护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推进经济大发展,构建和谐新龙口提供了良好环境。

3 问题及对策

3.1 网络或计算机故障将会影响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因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的前提是网络要保持通畅和计算机正常工作,在网络或计算机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各医疗单位无法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疫情报告,从而影响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3.2 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个空白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市场上已经出现大量的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但目前传染病疫情报告尚未普及到这些医疗机构,很多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尚未开展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而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在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看病的并不在少数。

3.3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市多数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队伍不稳定,网络直报人员年龄老化、专业不对口,少数医疗机构尚未设置专门人员从事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从而影响了疫情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提高疫情报告员的网络或计算机维护能力,在遇到常见故障时能自行解决。在停电或网通公司系统故障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有关疫情资料电话或传真报告市卫生防疫站,由市卫生防疫站疫情管理员将有关疫情资料录入专报系统网。二是要定期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知识培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开展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覆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稳定的网络直报工作队伍。三是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对全市各级医疗单位疫情报告的管理,增加对个体门诊或私人诊所的资金投入,争取在全市所有医疗单位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

诊所疫情整改报告范文3

关键词传染病报告卡;质量分析

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报告传染病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笔者分析了本院2008年1月至6月668张传染报告卡的质量,认为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质量亟待提高,下面是将这668张卡片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将本院2008年1月至6月所有传染病报告卡共668张进行分类,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类,其中完全合格率只达到44.2%,基本合格率达47.8%,不合格率达8.0%,详见表1、表2。

合格即基本没有缺限,无缺项、错项,住址填写到具体的门牌号码,无涂改,字迹工整、清楚,易于辨认,无逻迹错误。基本合格包括字迹基本能辨认,缺一般项目1~2项,如没有填写到时或漏填填卡日期等,有住址但不详细,没有填写至具体的门牌号码。不合格即缺项在三项以上,有逻迹错误或涂改得比较多,或字迹很难辨认。

从上表看,住址填写不详细和缺项是疫情报告卡的主要缺陷,字迹辨不清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其它原因包括有逻迹错误和涂改。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1项目填写不全

缺填性别、年龄或出生日期、职业、病例类别、发病日期、报告单位、填卡日期、诊断日期未填到时分,填报人未签名等。

1.2项目填写错误

性别、年龄、住址、病例分类、诊断日期或填卡日期、电话号码等项填错;甚至钩错疾病把梅毒钩成艾滋病,乙肝钩成丙肝,结核性胸膜炎等同于活动性肺结核。

1.3字迹辨认不清

这个问题还比较普遍,有时姓名和住址无法辨认,通常要化费很多的时间去确认。

1.4迟报现象时有发生

医院规定报告卡要及时投入医院设置的疫情箱内,但有一部分医生不执行此规定,把填好的疫情报告卡放在诊室里而造成迟报,特别是节假日,这种现象比较多,还有极个别的医生将卡放在自己的工作服口袋里多日。

2原因分析

2.1法制意识淡簿

对《传染病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不重视,更没有掌握其内容,认为医生看病天经地义,报告传染病不是他们的主要责任,传染病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是例行公事,完成任务而已。

2.2专业知识欠缺

传染病诊断标准不明确,应诊断为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为细菌性痢疾,乙型肝炎的急性和慢性不确定,临床诊断病例与实验室确诊分不清,诊断日期和填卡日期不一至等。

2.3责任性不强

只强调客观原因,不找主观因素;只管报告数量,不管报卡质量,不理解传染病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很配合传染病管理部门的工作;疑似病例报告后,确诊不是传染病的很少填订正报告。

2.4本院有600多张病床,只有一个疫情管理人员,节假日的监督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落实到位。

3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以前人类所不知的疾病现在已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达,人群频繁流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其它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动植物谱的不断变化,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传染病谱,因此防治传染病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而防治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是靠使用预苗,如我国在1992年的流行病调查显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5%,由于推广使用乙肝疫苗,2006年已下降至7.18%[1];另有多例报道由于长期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使人群乙肝流行情况发生变化,0-19岁年龄段HbsAg携带率只有2.4%,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2];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使小年龄组的人群单纯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达51.92%[3];在人群中使用甲肝疫苗免疫,能使甲肝发病率从1990年的25.26/10万降到2006年的0.82/10万[4]。而长期系统的监测传染病的分布,观察各种影响因素,是研制预苗的基础,所以监测和报告传染病不仅是为了使已发生的传染病能有效的得到控制,防止其传播和扩散,还是消灭和减少传染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因此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应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每个医务人员不但要熟悉和掌握传染病报告的程序和时限,还要求每例传染病都要规范填写传染疫情报告卡,因为报告卡的内容越详细越具体,对控制传染病就越有价值。

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每年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培训1-2次,对新进人员和实习生每批都要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传染防治法》、《突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后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积极鼓励和支持医生参加各种业务知识学习,以提高其法律意识和传染病诊疗水平,要使每个医生都充分认识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管理的基础,是国家的法定制度,传染病报告卡也是一种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制订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依据;如2003年的非典,因当时没有详细准确的信息报告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今年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由于有了准确快捷的信息报告,而使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防止了该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提高疫情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鼓励和支持相关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经验;适当增加疫情管理人员,加强节假日传染病的监督管理工作。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适用、经济又易于掌握使用的电脑软件,使医生都能用电脑报告传染病,医院的疫情管理人员在医院的局域网上即能收集到医生所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这样既避免传染病的迟报和漏报,也不存在字迹不能辨认的麻烦,可有效提高传染疫情报告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勤环、郭雁宾.传染病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

[2]沈立萍、杨进业、莫兆军等.乙型肝炎疫苗长期免疫对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状况的影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7):659-661.

诊所疫情整改报告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0

存在问题

直报工作人员的培训问题:2004~2009年国家对传染病防治人员进行了大量培训,每次培训却仅限于疾控中心的上下级之间,未能给基层医院具体工作的直报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国家对慢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和相关的文件,对每种传染病的诊断报告标准缺乏细节要求和统一标准。例如在乙肝报告中就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大三阳、小三阳以及表抗阳性转氨酶达到的数值等。特别是表抗阳性转氨酶不高,但三系统是大三阳或是小三阳、一五阳、一四阳的病人,由于没有细致的分类,不上报会在疾控检查时产生明显漏洞,上报又会使乙肝病人的数量急剧增大,使数据的准确性降低。所以需要有精确细致的工作准则,让直报人员把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政策贯彻落实问题:《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技术与工作指南》编制已下发多年,但迄今为止基层医院的工作人员却还处于“只闻其声,不见其容”的阶段。虽然医院内部也制定了许多关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登记制度,但是因涉及多部门与多科室,使得执行时缺乏相应的协调和沟通,使得这些制度的发挥有时只能是“纸上谈兵”。造成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尴尬局面,为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增加诸多不便。

就诊患者的实名制问题:许多传染病患者为了自身健康隐私的需要,隐瞒其真实姓名和住址。有些慢性传染病患者在同一年内多次就诊,却使用不同姓名和住址,致使疫情被多次重复报告,造成报告数据的严重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疫情信息的分析及利用。尤其表现在乙肝、肺结核、性病等病种疫情的数据统计方面。

网络人员的工作倦怠问题:多年来医院的分配激励机制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而传染病管理与网络直报人员不能为医院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在基层综合医院的管理中处于较低位置,从而使传染病管理与网络直报人员的经济待遇相对较低,在职称评定方面不能与临床科室的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而在进修学习机会上又成了“遗忘的角落”,这一系列原因使得传染病管理与网络直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对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追踪调查缺乏积极主动性,严重影响网络疫情直报的工作质量。

重治轻防问题:临床医生忙于应付医院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又有个别医生法制意识浅薄,责任心不强、职业素质不高对传染病报告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为医院传染病管理与网络直报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与阻碍。

门诊日志规范登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以经济效益为主,有些人员甚至认为疫情报告的真实与否、门诊日志登记的好坏与效益等与业务技术无关,还有部分临床医生认为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上级有关部门强加在医务人员身上的额外负担。因此工作不忙时登一登,忙了就不登或少登或者登记时敷衍了事,致使项目不全的情况时有发生。②从疫情报告管理中观察到,门诊日志有漏登和事后再编造住址、年龄、职业进行补报的现象,其中以家庭住址的不确定性尤为突出,有的以单位代替,有的只有街道没有门牌号码,有的甚至未登记,缺乏相应的细致性和准确性。其次存在的问题是发病日期、职业不详。这一切使得在出现疫情流调时无法与患者联系,给追踪和控制疫情形造成阻力。③门诊日志是现在医疗机构日常管理的基础性资料,但部分科室人员缺乏相应认知,为了达到上级要求的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虚报现象,严重影响到门诊日志的真实性。

对策与措施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疾控进医院”:加强对疫情管理与网络直报人员的培训,拓展业务沟通能力,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以增强其业务管理与沟通能力,确保院内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传染病疫情的规范化管理与网络直报工作铺平道路。

国家应加强对慢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法定传染病诊断上报标准的研究工作,并尽快出台相应标准及其文件。

领导要齐抓共管:要进一步完善疫情管理的院级领导班子,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单位科室领导要亲自过问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把传染病管理纳入单位日常工作目标管理之中,实行责任制注重落实情况,使传染病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使各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完成疫情管理与网络直报工作。

把传染病管理纳入医院质量管理的年考核当中,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传染病管理的价值,及其对社会公益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和医院要制定因地适宜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惩罚、奖励制度。

实行就诊患者实名制:随着城乡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全体国民医保的顺利实施应该考虑所有就诊患者都应持有输入详细个人信息资料的IC卡作为身份鉴别前来就诊。加强医疗人员的道德培训,对病人病情给予保密承诺,使患者“安心就诊,放心治疗”,没有后顾之忧。这两项措施可有效的预防各类传染病疫情的漏报、瞒报、虚报和重报,为网络直报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

提升网络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医院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政策上要考虑到防疫工作的特殊性,对其工作人员要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制度,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对传染病管理网络直报人员的量化考核中要以疫情监督监测、收卡登记、统计上报和检查指导为重点,并以注重于这些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为目的。

防重于治: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模式,将传染病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医疗和防疫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尤其在临床医生的量化考核过程中,一定要把传染病疫情报告作为其必需且占较大比重的考核因素之一。其次,医院要采取“季训”方略,对全院职工进行定期培训。根据各季节疫情情况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全院职工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与松懈。任何原因引起的传染病疫情的漏报和迟报,都会造成严重后果,要追究相应法律责任!在专业知识培训时更要注重疫情报告卡的填写和上报程序。要反复的强调上报卡片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严格门诊日志的管理:门诊日志是医院重要的基础性资料,也是传染病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为保证疫情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门诊日志管理制度,明确分工问题,将责任具体到人,将门诊日志登记工作纳入医院目标管理工作中去,定期检查。没有达标或登记不规范的当事医生除薪金扣罚外,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医院各部临床一线全体医务人员更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所有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诊所疫情整改报告范文5

一、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出现新冠肺炎症状或疑似症状者,全力迅速组织救治和集中管理。

(二)属地管理,快速反应。校内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快速、妥善学校突发疫情。

(三)联防联控,科学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学校领导要立即深入现场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快速有效的处置工作流程。

(四)即时监测,强化预防。学校建立即时监测制度,全面掌控开学后学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落实落细各项防范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尽力避免学校突发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

(五)严格检测,迅速隔离。严格把好入校“关”;遇有身体感冒发烧症状,立即进入隔离室、临时留观室,进行专业检测,经检测有疑似症状时,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按照“边处置,边报告”的原则,迅速报告120救护中心,尽快将症状人员送往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救治。

(六)高度重视,迅速报告。任何部门和个人对发热病人或突发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主观臆断。在按照疫情流程处置的基础,需在2小时内“成文”报告教体局。

二、应急处置职责

学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校内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校长(法人)为总负责人,与分管校领导具体抓的疫情工作的落实,并将责任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具体人;具体实施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处置,配合上级进行救治、隔离等工作;及时向上级等报告处置工作进展与结果,配合进行症状原因调查。

三、应急处置

(一)第一时间隔离。校内出现新冠肺炎症状或疑似症状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启用所在场所隔离观察室,由120救护专业人员或专业医疗机构作进一步检测处置(确定性质)。

(二)进行终末消毒。由学校保洁对病例停留过的教室、走廊等所有室内、外场所进行全面消杀,停止使用空调,及时清除消毒剂残留。

(三)迅速排查密接。配合上级领导立即摸清病例在发病前14天的接触史,协助确定密切接触人员初步名单;通过排查通告等方式,进一步排查潜在的密接人员,协助确定密接人员最终名单。密接人员须按照属地疫情防控要求做好隔离、检疫等防控工作。

(四)调整工作安排。根据教体局疫情防控指挥中心要求和安排,可果断采取临时停课、放假、校内局部或整体封闭管理等有针对性的工作调整安排。

(五)做好家校沟通。及时与病例近亲属(家长)取得联系,如实告知发病情况和处置措施,做好安抚、慰问工作,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六)加强舆情应对。根据教体局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疫情通报和要求,学校要提前研判涉及学校疫情的热点问题,准备回应口径,密切监测舆情动向,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平抑社会不实传言,有效引导社会预期,确保学校稳定。

(七)疫情处置程序。学校疫情防控办公室接到发病人员信息后,按下列程序处置。

1.立即通知负责人**带发病人到隔离室等待检测处置;通知留观室负责人陈新路带发病学员前后左右4人到留观室观察;

3.立即向学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值班校长报告;

4.立即向120救护中心报告,120救护车迅速赶到学校检查核定病情性质,进行专业处置;

5.根据120初步核定性质,对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由120救护中心联系,迅速转移到医院检查、诊治;

6.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发病情况和学校疫情处置领导小组意见,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发病情况,取得家长理解和配合。

7.保安、咨询师协助任课教师组织班内其他学生,迅速带离至一楼大厅,对学生进行防控知识再教育和心理情绪安抚疏导;

8.保洁人员迅速对所在班级进行消毒和通风处理,对所在楼层、楼梯、走廊、各种扶手、饮水机、卫生间等进行全面消毒杀菌处理。

四、处置流程

(一)自感身体不适或检测异常的处置。在校内任何教室或室外场所,一旦自感不适或检测发现师生员工体温≥37.3℃,应由所在场所负责人员,立即将异常人员带至就近的临时留观点,为其佩戴一次性口罩(已佩戴的确认佩戴规范),并进行陪护、安抚,同时报告学校疫情防控办公室。异常人员带离后,场所其他工作人员负责登记现场师生员工个人信息(如果人员位置固定,也可以不用登记),提醒在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注意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人员接触,注意观察自身状况,然后继续正常在校学习生活。没有接到明确的排除病例信息前,有关现场人员不得离开学校。

(二)临时留观点的处置。在临时留观点,由学校向上级报告,由120专业救护人员到学校对有异常情况的人员再次进行体温检测(应使用水银体温计检测腋温)和简单询问,如果确认体温≥37.3℃或有咳嗽、腹泻等症状,则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如有境外或省外重点疫区旅居史或接触史等流行病学史的,应参照疑似病例处置,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如果体温<37.3℃,由120救护中心联系医院定点检测医院根据实际,决定是否继续观察还是返回学校恢复正常学习生活。

(三)转运与诊治。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后,按照联防联控机制,由学校疫情防控办公室报告新泰市人民医院,通知120救护车到校,转运指定的定点发热门诊进行诊治。患病人员是学生的要通知家长(不允许家长自驾运送)。学校隔离室工作人员应在做好个人防护后(二级防护,佩戴N95口罩、手套和工作服),随行赴医疗机构予以协助,并做好记录。

1.定点医疗机构经诊断排除新冠肺炎的,原则上须由医院提供诊断证明,症状消失(发热患者症状消失48小时,呕吐腹泻患者需症状消失72小时后),身体痊愈再返校,严禁带病返校。学校要及时将排除信息通知现场登记的师生员工,提醒其仍需做好个人防护和观察。

2.师生被诊断为确诊、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第一时间按要求上报市教体局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并告知患病人员家长(家属)。

(四)确诊后处置与善后处理。在上级领导统一组织下,疾控机构第一时间进校指导学校共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筛查、确定集中医学隔离人员范围、对相关场所进行终末消毒等工作;如需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为未成年学生的,学校要配合做好相关学业辅导与心理安抚工作,其他善后处理可参照《山东省高等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办法》。

(五)学校留观室安排。学校在教室三设置为临时留观点,留观点需避开必经通道,相对远离师生集中活动场所。如多人同时出现异常时,应各自单间隔离。

(六)疫情防控期间,以班级为单位管理。不得组织跨班级的聚集性活动,师生学习轨迹相对固定。师生员工以家庭为单位每日监测、上报健康状况、旅行史、接触史等情况,便于出现异常情况时第一时间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

(七)信息报送原则

1.迅速。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区报告,不得延报。

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3.直报。发生重大聚集性疫情(3例及以上新冠肺炎症状或疑似症状者),学校向教体局疫情防控指挥中心报告,视情可同时直报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报告时限及程序

(1)初次报告。学校出现新冠肺炎症状或疑似症状者,发病第一时间向学区疫情防控办公室报告。

(2)进程报告。在突发疫情处置过程中,学校每天应将疫情发展情况报告学区领导。

(3)结案报告。突发疫情结束后,应将疫情防控结果报告学区领导。

5.报告内容。初次报告: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数、症状、可能的原因、已采取的指施等。

6.进程报告内容。病例诊断与治疗情况、病情变化情况、密接人员排查及隔离情况、疫情控制情况、造成疫情的原因、进一步的防控措施等。

7.结案报告内容。疫情处理结果(包括疫情性质与发生原因)、防控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八)工作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要坚持底线思维,主要负责人员要靠前指挥、主动担当,依法依规统筹抓好学校开学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抓紧制定完善学校应急处置预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2.信息保障。学校要完善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收集、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

3.物资保障。学校要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包括口罩、测温枪、隔离服、消毒液、洗手液等防护用品。为妥善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物资保障。

4.人员保障。学校要组建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工作队伍,以卫生室为主,一旦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投入使用。加强对应急工作人员防护知识、救治技术的培训。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应急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演练。

5.善后恢复。学校要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患病师生的善后工作,对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认真研究整改,严防疫情复发;因突发疫情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须对校内有关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并根据疫情形势科学研判,有序安排复课。因疫情隔离或住院的师生,须在恢复健康并经卫生健康部门确定无传染性后方可返校。

诊所疫情整改报告范文6

一、领导机构

成立县扶贫开发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进一步加大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密切联系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处置工作。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研究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协调解决疫情应对和处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处理防控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对应急处置情况组织开展综合评估,包括事件的危害程度、发展趋势、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在上级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政府卫健部门的指导下,落实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

成员科室:以工代赈与两项资金股、移民规划安置与后期扶持股、财政扶贫股、项目督查和财务统计股。

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情况;协调解决在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综合各部门工作情况,撰写相关汇报材料;督促各工作组有效落实防控政策和措施;做好领导小组交办的相关事项。

二、工作安排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春节期间,领导小组及时将相关疫情防控信息通过短信、微信、qq等发送给全局干部职工及家人;引导居家或外出时做好防控工作,尽量减少到通风不畅和人流密集场所活动,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引导职工家属区妥善处置并严格管理饲养的宠物狗、猫等动物;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员工管理工作

1组织开展员工进行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

2要求做好自身防护,每日监测员工体温和相关肺炎症状,每日通报监测报表,出现异常情况,院办公室及时上报情况,员工及时前往定点医院就诊或按医嘱自行隔离。

3建议员工及家人不参加集体聚会及用餐等集体性活动,不走亲访友,无必要事情就居家活动。员工家属有人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做好相应防护工作。

4外出和进入室内,做到勤洗手;

5外出、护理、交接、巡查工作等必带口罩,保证休息和营养,坚持锻炼,提高免疫力。

6不信谣、不传谣、相信政府、相信科学。

(三)做好职工筛查工作

了解和掌握职工假期动向,对本单位职工假期动向进行排查,对假期到过湖北的职工返岗时,要加强健康监测。如发现职工疑似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要及时安排到县疾控中心和县人民医院就诊。

通过召开主题会、发放宣传资料、微信工作群宣传相关知识、宣传栏公布等多种形式,向职工广泛宣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相关知识。严禁职工带宠物狗、猫上班。教育引导职工不得隐瞒病情、带病上班。了解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有发烧、咳嗽等可疑症状的职工,及时安排到指定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

(四)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

成员科室要做好疫情监测和疫情信息的收集、核实、登记等工作,对发现的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要立即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卫生部门报告。

(五)及时开展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

一旦发现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在防控领导小组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各科室要及时协同领导小组、医院,对确诊病例直接接触的人员,主要包括同事、朋友、家人等,进行全面摸底,准确无误地做好人数统计;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症状筛查,医学观察,尽早发现疑似患者;加强宣传并要求进行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要立即就诊并报告各成员科室或领导小组。

(六)加强确诊病例职工的休养、返岗管理

对确诊病例,要严格执行休养、返岗管理制度,并密切跟踪其治疗情况。按照相关规定,根据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疾病证明办理休养手续。根据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返岗诊断证明,为符合返岗条件的职工办理返岗手续。要开展全局职工,尤其是确诊病例职工及其家属,隔离观察职工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消除其恐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