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例6篇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1

1 科学规划,描绘基地发展蓝图

为了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县教育局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工程的调研、规划和建设工作。参照市教育局提出的“1+X+Y”的基地建设管理模式,根据平阳县学生的分布情况,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县教育局实践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三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具特色的、属县直属校系列的“1”基地的发展蓝图(“1”指中心基地,由县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中心基地在完成接待学生任务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开展“X”模式的特色基地建设):到2015年,在位于平阳县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地理方位并各具地方特色的昆阳、山门、梅源分别建成互补性强、不交叉重复、品牌特色鲜明的三大实践基地,从而形成覆盖整个平阳县域实践基地群的布局,使平阳县实践基地建设规模与所覆盖的中小学生数相适应,基本满足小学生不少于五天、中学生不少于八天的实践活动要求。

2 集思广益,做好基地功能定位

昆阳基地建设功能定位 以生命教育为主题,根据“在实践中感受乐趣,在乐趣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幸福”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珍爱生命”为办学特色,围绕“生存、生活、安全、健康”四大板块内容,建设“一院三区五馆”(一院即基地影院,三区即拓展区、种植区、操练区,五馆即手艺馆、科技馆、影像馆、人防馆、民俗馆),积极打造人防教育、应急救护、健康养生、科技教育、影像教育、模拟驾驶、手工制作、传统文化类精品课程,面向全县五年级、七年级两个年段学生开放,每期接待学生200人,每期活动时间一天,将基地办成省级知名基地。

山门基地建设功能定位 以国防教育为主题,按“一本多点,共享共建”模式进行规划建设,“一本”即校内建成“一营四区五馆”(一营即集结营,四区即战斗训练区、军事拓展区、生活实践区、生态农业区,五馆即红色影视馆、军需工艺馆、国防教育馆、军事科技馆、共享共建馆),“多点”即校外依托山门基地周边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馆、省一大会址等红色革命资源,共建多个教育实践活动点,围绕“一颗红心,三大模块”,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活动,面向全县八年级学生开放,每期接待学生350人,每期活动时间四天三夜,将基地办成全国知名基地。

梅源基地建设功能定位 以职业体验教育为主题,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养角色意识,让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打造“家政体验、农事体验、科技体验、工商管理体验、金融服务体验”五大职业体验活动板块,建成综合性职业体验城,面向全县四年级、六年级两个年段学生开放,每期接待学生300人,每期活动时间为两天一夜,将基地办成全国知名基地。

3 精心打造,基地建设初显特色

发展中的基地―-昆阳基地 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学校)坐落于平阳县昆阳镇坡南历史文化名街区,于2009年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于2011年2月正式向全县中小学生开放,现年接待学生达两万人次。开放以来,基地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基地先后被授予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优秀阵地、温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平阳县中小学学生人防教育基地、平阳县红十字会学生救护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根据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需求,基地课程设置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和趣味性兼顾原则,与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生活实际、科技教育、人防教育和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开设了人防教育等类活动课程30多项活动项目,其中包括人防认识、应急救护、消防逃生、防护演练、野外生存、数码摄影、欢乐快板、平阳南拳等活动项目,这些活动项目开放,受到了参训学生普遍欢迎,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2年以来“人防教育”“欢乐快板”等活动项目分别被评为市级十大优秀活动项目,2013年1月“创意软陶”活动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活动项目。

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牵涉面很广,不仅是教育部门一家单独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当地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才能把实践基地建设好、管理好。为此,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们积极与县人防办、红十字会、文明办、科协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学生人防教育基地、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学生科普基地等“X”模式的特色基地建设(“X”指相关职能部门与“1”基地合作共建的特色基地,由相关职能部门出资建设及提供业务指导,并由“1”基地负责日常管理),努力实现活动资源、人才资源、阵地资源共享。

虽然昆阳基地在建设中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我们将利用坡南历史文化名街区的人文景观资源,切实落实“古色古香、张灯结彩、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环境建设目标,将实践基地建筑风格与坡南老街建筑风格有机融合,使实践基地能成为坡南老街历史文化名街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夯实实践基地文化底蕴。

起步中的基地――山门基地 平阳县学生综合实践山门基地座落于山门镇。山门镇是革命老区,素有“浙南延安”之称,是刘英、粟裕等同志创建的浙南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的始发地,是抗战期间中共浙江省委所在地。2009年5月,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被列入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9月,在平阳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山门中学改建为山门基地,并将山门基地纳入山门红色革命教育板块,从而进一步推进红色革命教育的深入开展。

山门基地总占地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于2013年 12月开始向全县八年级学生开放。试开放期间,基地所开设的激光侦探、军需物品制作、模拟电子枪射击、枪械装卸、真人CS等活动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基地将深度挖掘山门红色教育资源,积极与人武部等部门合作开展“X”模式的国防教育特色基地建设,推进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

启动中的基地――梅源基地 平阳县学生综合实践梅源基地,位于风景秀丽的部级生态环境优美乡、浙江省生态示范乡――鳌江梅源。基地总占地面积为100亩,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200万元,将于2016年春季开始向全县学生开放。

4 积极行动,建立基地保障机制

建立基地保障机制是确保实践基地健康有序运转的关键。为此,我们积极争取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构建实践基地人、财、物的保障机制。

建立部门参与基地建设保障机制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发改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县教育局积极行动,创造条件,形成合力,加快实践基地建设步伐。

建立基地体制保障机制 把实践基地作为独立建制单位,纳入教育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根据实践基地发展规模,合理测算教师编制,上报县编委核批。在全县范围内选调工作认真负责、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负责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全体教师享受绩效工资待遇。

建立基地经费保障机制 在实践基地建设中,县教育局专题研究实践基地建设经费落实问题,在县教育局计财科的牵头下,积极向县财政局争取建设经费用于实践基地的校舍改造和设备购置。同时把基地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建立基地活动保障机制 县教育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参加县实践基地活动的通知》(平教办〔2014〕43号)文件明确规定:参训学校的校长是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学生实践活动,带队教师要协助基地管理学生实践活动。

5 问题与思考

基地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当前,虽然平阳基地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了各具特色的“1+X”模式的基地群,但实践基地的实际接待量与所覆盖的学生数仍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需求。为了真正覆盖整个平阳区域内实践基地的布局,使平阳县实践基地的接待量与所覆盖的学生数相适应,应利用示范功能室创建的契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Y”模式的学校基地,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覆盖范围。(“Y”指在县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指导下,由有条件的学校负责创办)。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72-03

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200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学校根据[2001]48号文件的要求,认真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把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然而,由于高等学校开设军事课程的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仍然还是一门全新课程,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课程应在转变观念,开放思路和理论创新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而有效地实现综合育人的功能。

一、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明确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创新思路

一门课程要创新,必须建立一个与时展需要相适应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在内容体系的建设上既要加强现代军事意识、战争意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包括爱国意识、现代竞争意识、科学意识、自强意识、面向未来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树立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不断克服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带来的精神颓靡,克服社会风气的堕落给国家利益造成的危害。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提高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把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重点从“守土戍边”的应急性备战训练转向包括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等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的教育上来;要将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安危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和本阶级的政治理念。

第二,要把国防教育与社会科学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文化、国防经济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把国防教育课程的学习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面向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上来。

第三,要把重军事热点问题与新形势结合起来。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应紧紧跟踪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趣味性,把一些世界热点、最新的住处和相关学术前沿问题传授给学生,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热情和热爱和平的目的,使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

第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中去。国防教育要与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相结合,要将思想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渗透到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合格人才”这个主题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实现综合育人的教学目标[1]。

二、坚持创新国防教育,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高校国防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样,都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从国家的安全稳定看,国防教育具有政治性、宣传性和实用性。从我国现行国防教育的对象、条件看,是依法开展教育活动,具有强制性和针对性。从我国现行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看,正处在依法由试点转入全面推开、深化的转折环节上。这就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具有独特性、综合性,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为充分发挥好国防教育的教育功能,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三个方面搞好工作。

(一)搞好课程设置,让国防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潘懋元在为张坷福主编的《大学课程》所作的序中曾这样说:课程质量的优劣,在总体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目标能否完满实现。所以,要实现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必须十分重视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创新精神,从政治品德、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方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修养,使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公道正派、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雷厉风行、顾全大局的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非凡的勇气、必胜的信心和钢铁的意志。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两个方面:国防专业知识和军事技能。并且加大有利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内容的分量。由于高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军人一般能力的教育,而非以培养军人为目的,因而,高校国防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反映出同军队国防教育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目的上有所区别。课程的设置就只能讲求包容性而不能追求专业化。对国防教育的内容要精心筛选,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通过不同层次的学校相应的教学内容,保证国防教育内容系统性,还要注意在各个阶段的国防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力求避免重复设置。笔者认为,高校应以军事思想史、军事哲学、军事新技术、现代战法研究等内容为主干课程。军事地形、国防、军兵种知识、轻武器常识等内容完全可以在高中阶段完成。

(二)强化创新能力教育,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永恒动力。创新教学是实现教学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二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的灵魂是有思想。所谓有思想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敢于开先河、标新立异、永不满足、永不停顿、与时俱进。二是创新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能够拿出改革创新的思路、方案。

学校、教师、学生应该成为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以培养学生国防方面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而施教、学习。要从教学质量入手开展教学改革,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时间上、内容上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学校要从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加强思想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为创新能力教育鸣锣开道,为国防教育呐喊助威。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育人为目的,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创新能力为内容的教学活动,为国防教育的发展尽职尽责。学生应依法接受国防教育,把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能力的提高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任务,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在创新教学别重要。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意识,要改变过去规模小、宣传不够、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的做法,建立宣传性、指导性、实用性的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称职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除了敬业、爱业、精心教书育人外,还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如果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照着已有的计划、大纲、教材讲好一门课几门课,而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见解和创造性工作,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只有敢于开先河、标新立异、永不满足、永不停顿、与时俱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为此,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根据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国内外高校国防教育相关动态,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分析新矛盾,推出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新观念、新方法,并及时的将其应运于教学实践,就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国防教育还要考虑到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计划通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国防教育的内容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唯一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国防教育在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比例。按有关规定,军事理论的授课时间仅为36学时。这样,学生要想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就得靠自学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推荐一些优秀的军事课外读物,以满足对军事科学有兴趣的学生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开设军事选修课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实际是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实践中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另外,走出校园到军营去感受大学校的生活,也是一种好方法。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与“最可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接触,能达到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它可以消除学生中妄自尊大、好高骛远等非现实主义的思想,把脚踏实地地学习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联系起来,把点滴的知识积累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它可以消除学生中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个人主义思想,把自己的事业成功同社会富裕联系起来,把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同人民服务的宗旨联系起来。事实证明,坚持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防教育课的必由之路。

(三)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中,对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思考,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为提出新的改革创新思路提供参考依据和外部活动,使国防教育的改革成果共享,同时也能扩大高校国防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宣传推广国防教育的改革主张,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深刻领会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为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实践的教师要对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思考,以促成其在实践的基础上演绎、归纳、推理,使之理论化,并成为学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减少教学工作的盲目性,缩短教学改革质量转化的周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构架起飞跃的平台,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全民国防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抓住特点,开放思路,全方位加强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

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不完全等同于军事院校的军事课程。我们应变以往军事课程的学习只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军事知识与技能为通过军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顶层设计,形成“整体与模块”间清晰的理论体系

学校在进行国防教育课程设计时,首先,在理论上对国防教育课程要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构架,不能将国防教育课程简化为军训,为军训而军训。可以从整体上将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四个模块进行有区别的设计,即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两个基本模块和巩固养成与深化拓展两个发展模块。

在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中,我们对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部分内容主要在于为适应新情况而及时进行调整,而对于巩固养成和深化拓展两个发展模块,是往往被学校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巩固养成模块是为了将前期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学习的成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学校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将军事课程学习中一些规章制度应用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督促学生加强学习养成;还可以定期对于军事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等等,使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生活阶段都能体会到军事课程学习的必要性。深化拓展模块是对学生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军事课程学习养成的培养,使学生最初的军事课程的学习深化拓展到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上来。

(二)利用资源,依托外部力量共同开展军事课程理论创新

在大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当地部队建立国防教育课程教育基地,共同与部队在实践中完善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国防教育课程学习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善于集体生活。由于大学生总体氛围比较宽松自由,通过校内培养学生的毅力、自理能力、集体感、团队精神的效果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充分利用部队资源,安排学生到部队军训,不仅能够让他们学到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尝到如何独立生活,如何融入集体,如何与人合作,学会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学生在利用部队的资源优势,依靠并积极创造条件配合部队完成军事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由部队对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总体设计进行实践,是提高军事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构建“一―二―三”的理论创新联动机制

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及课程实践工作,是一种“学生―学校―承训部队”的线性布局,课程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的信息是单向传递,容易赞成各个环节脱节,影响了整体效果。在当前的环境下完成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应对学生、学校、承训部队几个环节进行合理布局。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的理论创新联运机制。

“一”是指下一个主体即国防教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反馈的信息是国防教育课程理论的最好实践总结。在教学工作中,要把学生摆放在首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课程理论,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教学手段。如何以灵活地采用网上模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尽量采用实践教学和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授课等。通过这些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实践军事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及时收集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式的信息,为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论创新积累经验。

“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形成学生与学校、承训部队与学校两条信息主线,并进行信息反馈,从中找出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完成与国防教育课程主体学生信息交流反馈的同时,更应重视与部队的信息交流,以便收集更全面的实践成果。

“三”是指三维关系即通过对主体与主线的确认后,最终形成学校―部队―学生之间的三维关系,完成一个课程实施与效果反馈的良好结构。要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三维关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保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的畅通,从而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最佳互动模式。

(四)以人为本,完成理论创新与合理实践的和谐发展

以往的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制定的课程学习要求与学生实际承受能力不符。例如,有些学习计划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想要“一步到位”,结果产生学生厌学、畏学的情绪,甚至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发生;还有些学习计划又显得过于宽松,学习完成后学生普遍反映“不知所以”,根本未达到真正的教学要求。要避免这两种情况,需要学校根据大学军事课程具有要求高、管理严格、时间短等特点,在形成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及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以往军事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个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实现锻炼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目标的学习计划。当然,在训练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与指导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只有使学生与指导教师真正理解创新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引入奖励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产生兴趣,亲身感受创新的无穷乐趣,才能使创新实践在愉悦、和谐中进行[2]。

总之,我们为了避免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相脱节,还应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对计划及时进行调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国防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一切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出发,重新审视、谋划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建设,使国防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3

1无痕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渗透国防教育

在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小学生也应该与时俱进地了解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实践操作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将一定的国防知识渗透其中,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教育包含的教育内容丰富,其涵盖的知识有领上完整、领上统一、政治、外交、抵御侵略等,教师应依据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将与之相关的国防知识渗透其中,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情感。

如,在每年的国庆节前夕,教师可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为学生设计一个或者一系列“献礼祖国母亲”的国防知识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国防知识宣传手册”、“国防知识宣教PPT",“国防知识竞大赛”等。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什么时候确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我国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国旗的设计者是谁?”“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战略目标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坦克最先发明于哪个国家?”“百团大战发生在哪个地区”等国防知识,巧妙将国防知识的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并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的图片渗透其中,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既有效学习信息技术,又掌握国防相关知识,从而增加学生的国防意识。

2无痕融合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渗透国防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主要开展形式,其大大拓展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时间与空间,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丰富学生的情感与阅历。在综合实践课常,教师应充分利用木学科优势,积极对学生渗透国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情感,从而推动学生成长为有责在感与爱国之情的有志少年,并愿意为保卫祖国、富强祖国努力学习。

如在每年的“建军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结合综合实践内容为学生组织与“国防教育”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或创造一个做社会调查的机会与平台,使他们可深入街道或社区中进行调查与采访,以了解人们所掌握的国防知识,并将自己所学习与了解到的国防知识传递给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活动中感受国防的重要}NI: o为了让实践活动更有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国防知识,并巧妙结合调查问卷内容,制作调查问卷,然后让学生到街道、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分发问卷并推广国防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在国防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并可以在活动中增加国防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又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区举办“国防知识竞答赛”,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居民,而学生则会在组织活动中获得策划、调节、引导等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将综合实践与国防教育相结合,既能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又能提国学生对国防知识的了解,从而达到实践活动的增值,释放活动的魅力。

3无痕融合先进技术教育,有效渗透国防教育

当前,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先进技术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占领了竞争优势地位,谁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米来的接班人,从小就应该及时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先进技术,为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培养自身浓厚的科研兴趣奠定基础。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应将国防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使得学生在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国防知识水平。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4

一、在教育管理中抓好渗透

1. 要把组织“建”起来。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长、团队干部、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加的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在教研组、教学班选定专门的国防教育骨干,明确目的、任务和分工,实现国防教育管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2. 要把内容“统”起来。依据《国防教育法》和《国防教育条例》要求,结合国防教育特点,全面落实《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把国防知识列入学生的德育考核手册,使国防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做到有机的结合。

3. 要把层次“分”开来。依据“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学龄的接受能力,把低年级列为第一层次,把中年级列为第二层次,把高年级列为第三层次,使国防教育适应学生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1. 要做到统筹计划。要把国防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硬性工作指标,体现在教学的各个内容和环节之中。团队组织要把国防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各年度工作计划;各教研组要根据各门功课的内在特点与外部联系,研究制定开展渗透式教育的具体计划。

2. 要做到认真准备。为提高国防教育质量,备课做到与《纲要》同步,认真准备,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在校内开展评选“国防教育好教员”活动,形成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 要做到灵活施教。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把国防教育与学生所学的文化课程相结合,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爱国、爱军的教育内涵,渗透国防教育思想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这些教学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国防教育知识和各学科知识“揉”在一起,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向他们讲授国防教育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国无防则不立”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

三、在实践和活动中渗透

1. 团队活动。团队活动是学校每一个星期都必须开展的活动之一,利用此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良好契机。由于团、队员都是思想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再通过他们对身边的同学进行宣传,国防教育就会遍地开花,深入更多的人群。在团队活动中可以开辟国防教育角,举办国防教育手抄报、征文演讲、主题团、队会等,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

2. 共建活动。积极与驻地军(警)部队结成共建对子,组织学生参观军(警)营,体验部队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在重大节日,邀请退伍军人和现役军人讲军事课、部队官兵到校联欢等,从而增进与子弟兵的感情。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国防生;提高;思政素质;理论教育;科学实践

国防生是军队基层干部的重要来源,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努力学习和掌握高科技文化知识以达到军队人才战略目标的崇高使命。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新时期军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是国防生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塑造稳定可靠、素质全面的军事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正确认清当前高校形势,以思政教育提高国防生思想理论水平

随着新时代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高速发展,处在普通高校的国防生易受到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导致其思想意识、思想情感以及思维方式易受到一定的影响。以理论教育对国防生进行思政教育,为其思想理论水平的快速提高从而使头脑时刻保持清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作用

国防生在校享受地方和部队双重优势的思政教育。两者有着不同的教学优势,但却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规范两者的分工,打破因循守旧的教育方针,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形成一整套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国防生思政教育体系,以此来带动国防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彻底弥补国防生思想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引导国防生端正价值取向,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引领行为方式。

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主渠道作用

新世纪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愈来愈大。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才能消除网络弊端带给国防生的严重影响,给国防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一是从创建“三个结合,一个发挥”着手,结合培养高校园区内全体师生之力,结合培养高校与军队之力,结合各培养高校之力,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优势特点,共同构建更具特色的、完善的、优质的教育资源网站;二是定期开放各类活动室、阅览室等网络教育平台,统一组织国防生进行网上交流学习,为搭建的教育资源网站实施教育提供支撑和保障。

3.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主动力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大学生群体最紧密、最直接的基层党组织,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围绕国防生党支部开展思政教育,要确立以学院党总支为核心,以联系和服务党员与群众为根本,以与国防生团支部、中队、区队和班协同合作为支撑,以党建读本、报刊等刊物为理论教育依据的长效教学工作体制;要坚持从时展、部队需求、国防生的实际,多角度出发,分层次、分角度、分特点地给国防生灌输理论知识,着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军校学员和优秀国防生代表的激励作用,着力引导他们在对比当中寻找差距、缩小差距,为其规划好大学生活和人生目标起着推动剂作用。

二、深入推动思想解放,以科学实践带动国防生思政素质的全面提升

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到深、从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的根本动力是科学实践。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每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把科学实践广泛运用于国防生培养当中,既是深入推动国防生思想解放,促进其思政认识水平和思政素质全面提升的爆发点,又是推进国防生培养工作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以高校活动为基本,确保科学实践的灵活性

高校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资源,给大学生实践其课堂所学、课后所思,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保障。大学生活动就是高校实践资源的最有力、最主要适用形式。国防生与普通大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已成为普通高校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想理论融入大学生活动中,创新活动的形式,确保活动的灵活性。具体可结合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晚会等多种实践行式,让国防生广泛参与,使其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巩固发展思想理论水平。

2.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确保科学实践的有效性

我军是党直接领导的军队,自建军以来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在80多年漫长而艰辛的奋斗道路中,人民给予了我军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信赖,而我军不断用努力拼搏、流血牺牲来换取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军是人民的军队,来自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服务,有利于激励国防生充分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坚持与人民同甘苦、共进退,坚持与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各种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从而树立国防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献身国防事业的理想信念

3.以部队实行为关键,确保科学实践的针对性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国防教育既是国家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工作,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党和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分析,探寻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规律,以期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客观合理的依据。

【论文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结合意义

高校国防教育是以普通高校学生为对象,以国防和现代化建设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特殊的教育。它是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它在高等学校产生和发展,是基于高等教育自身完善的结果,是高校教育教学深入发展的必然。

我国的高校国防教育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以“兵”为特色的应急性备战教育转向适应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教育上来,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上来,以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时期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科定位上,强调主体性,突出主要功能兼及其它功能,表述为:以育人为基础,以高校为主体,以国防为本位。这就是国防教育指导思想又称作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理论体系,也是国防教育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国防教育指导思想来指导更新国防教育工作,进而实现培养目标。

一、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必要性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1.发挥好国防教育的作用。提高国防教育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中国周边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要求国防教育课要不断充实和改进。在框架设计上既要遵循教学的理论体系又要紧密联系现实形势的调整,在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尊重军事理论教学的规律,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2.要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发掘国防教育资源,把国防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并且在课堂内外经常性地做到师生互动;在教学的传统与发展的关系上,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使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得到发扬光大,更要创新发展,无论在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占领网络国防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国防教育主动权。

总之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拓展多种有效途径。

(二)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需要

1.国防教育法是适应我国的国情和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制定的。它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法和教育法为依据,科学总结了我国国防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法明确了“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2.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明确了国防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的职责;并确定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同时,国防教育法还对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以及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

3.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依法接受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一切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和贯彻国防教育法。

二、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可行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已形成对接,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相辅相成,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现实可行性。而要做到二者的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方式方法,加大与培养目标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要从他们感兴趣的题材和话题着手,寻找切入点,防止纯粹的照本宣科,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时事政治热点和军队发展特点,引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党建教育为龙头,以军队教育为基础,在党史、军史的教育过程中融合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实践教育方面,应积极开展互帮互助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寻找自己的缺点与优秀生的差距,通过发现他人的优点,在集体生活学习帮助中尽快提升自己,加强监督,维护与增强对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高度信仰,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坚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同时借鉴高科技教育手段与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搭建普通高校国防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紧扣国防动态,紧跟时代步伐,让国防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多手段、多层次来进行,弥补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与不足。

(二)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模式,加大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二者的有机结合

根据高校生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以“自我”为教育中心,以本人为教育对象,通过自我教育的尝试,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进自己,让自己不断与自己比较,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与主动性,从而改变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积极引导他们从追求流行时尚到追求政治上进的转变。大力宣传提倡政治思想政治学习先进个人,树立思想政治学习先进典型,给予相应的政治鼓励与一定的物质奖励,着力激发高校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积极引用新媒介,提高高校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学习兴趣,促进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深层次结合

信息化平台不断拓展,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把握好网络虚拟世界的主流思想,有效引导高校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网络的各种渠道,让高校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主动通过网络搜索学习相关的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联系当前的热点在网络上开展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熟重,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让高校生不断潜移默化的接受主流政治教育,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介将有限课时内没有讲授完的相关内容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己去补充完善,更加全面的掌握好相关知识内容。

三、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的意义

通过分析,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与我国高等学校产生的历史同步,从而纠正了高校国防教育即大学生军政工作的认识误区,为学科的发展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国防局势的分析和与国外国防教育的比较最后得出,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的意义:   (一)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国防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的。实行有效的国防,必须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参与者积极支持战争的自觉性,借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国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1.中国早期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便有了初步认识。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强调教育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2.进入近代的国防教育。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防教育的功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开发,国防教育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广泛和重大。孙中山还提出在全国的中学、大学中普及军事教育,以适应战时扩大兵源的需要。

3.革命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创立和实行了国防教育的法制,推动和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国防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4.新中国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全民国防教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自己的国防,强调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经常性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被列为各级党组织、人民政府和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中指出:“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随后,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对新一代青年进行国防教育提出了有效措施。

(二)国防事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1.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可以直接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使学生能尽快的接受国防教育,有效地形成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从而推动了学校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促进了指导思想的有效落实,为国防事业的法杖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2.是国家落实国防法规的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国防教育,尤其将高校国防教育列入国民国防教育的重点,高校国防教育将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国防教育,并为全社会的国防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继续完善国防教育体制

1.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我国应该从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法规体系,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做出具体的指导,普通高校也必须提高重视程度,把国防教育同国家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强制性和普及性,使国防教育工作得到足够的保障。

2.以任务的形式落实。学校必须形成制度化,避免流于形式。要在管理上认真落实国防教育的各项任务,要有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完善国防教育监督机制,制定国防教育学分制,制定奖励和惩罚办法等。

3.以目标的形式规范。学校应该按照国防教育目标体系,规范教学内容,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国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的国防教育目标即是国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国防教育活动的归宿。学校对国防教育目标的理解越深刻越是全面,国防教育活动越能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