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书手抄报范例6篇

小学生读书手抄报

小学生读书手抄报范文1

1、读书,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

2、强调阅读面一定要广,要不断扩大。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不断进步,终生学习。大学毕业后仍要学习。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无止境的。人生应有意义,有价值。要学会自主学习。读书和没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会不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3、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小学生读书手抄报范文2

国内学者关于“手抄新闻”发行方式的有关论述

国内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手抄新闻”发行方式作了如下论述:

中国人民大学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等著的《外国新闻传播史》写道: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一说张贴在公共场所。凡八内阅读须付一个铜元)。张允若、高宁远著的《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也持这种观点。

四川大学欧阳明先生在其《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稿》中描述了更为详尽的五种发行方式:一是贴在公共场所。用栏杆等围起来,走近阅读付一枚铜币。二是将手抄小报贴在室内墙上,阅者交费。这种报房叫新闻房。三是抄写多份,沿街叫卖。四是接受订货,按照买方要求打探消息。五是将手抄小报定期寄给订阅者。复旦大学李良荣先生在其《新闻学概论》中也持这种观点。

尽管上述两种论述存在不同之处,但都认为“手抄新闻”存在沿街叫卖和固定场合(公共场所)付费阅读这两种发行方式。表面看来这两种发行方式似乎并行不悖。但实际上这两种售卖方式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沿街叫卖是指“手抄新闻”生产者抄写多份沿街流动售卖。而公共场所的付费阅读则是在固定场所付费阅读或付费宣读。沿街叫卖和固定场所付费阅读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地点固定与否,二是是否需要抄写复制多份。

本文认为“手抄新闻”作为现代报纸的雏形,无论从其内容、读者对象还是就其生产的经济性来看。沿街叫卖的发行方式都是可疑的。也许在“手抄新闻”向现代报刊转变的过程中,在与印刷的新闻书、周报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沿街叫卖的方式。但这并不代表沿街叫卖就是伴随“手抄新闻”始终的发行方式。

“手抄新闻”沿街叫卖的可疑性

相关权威史书、辞书没有记载沿街叫卖这一发行方式。日本著名新闻史学家小野秀雄在他1961年出版的《内外新闻史》中写道:“威尼斯城居地中海贸易中心,与地中海沿岸诸港及德国商业都市联络频仍,成为集中世界各地新闻的都市。因此,威尼斯市除了个别的通讯业者外。又产生了一种以抄写并贩卖新闻为业的人。当时称为Gazette。最初的Gazeue于1536年发行,逐渐流传到罗马、德国及意大利的其他都市。学者称其为手抄新闻。”

法国学者阿尔贝等人所著的《世界新闻简史》在谈到报纸起源时有一段是专讲意大利的:“手抄新闻……‘新闻传播者’(意大利人称menanfi)组织起来,为王公贵族或者商人定期提供手抄新闻稿。当时,人们往往把这类手抄新闻称为‘威尼斯札’。因为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既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这些新闻稿的主要集散地,手抄新闻稿曾经流传到整个欧洲。到16世纪,手抄新闻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台湾新闻史学者李瞻在其所著的《世界新闻史》中写道:“威尼斯手抄新闻(Notizie Scritte)发行于1566年。这是一种正式的单张新闻纸。最初这种新闻纸张贴于公共场所。凡阅读者须付一枚小的铜元。叫做‘Gazzetta’。以后这个名词即当作报纸的名称,故威尼斯‘手抄新闻’在有些英文书籍中,亦称威尼斯公报。”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报纸出版”词条中谈及“报纸的先驱者”时写道:“重要的商业中心威尼斯。也是新闻信的重要中心。在1563年同土耳其交战时,威尼斯政府发行定期的通告纸(fogli davvisi),即手写的新闻纸。在公共场所宣读。由于听取宣读的入场费是一个‘格塞塔’(gazeta),于是这个词便成为这类官方新闻纸的常用名称,即使后来新闻纸印刷出版并公开发售了,仍然使用这样的名称。”

《美国百科全书》“报纸”条目谈到报纸的起源时写道:“16世纪初期,手写的新闻纸在威尼斯流行起来。1562年首次出现了印刷新闻纸(Printed news-sheet),即每月出版的《手抄新闻》(Notizie Scrltte)。《手抄新闻》每份售价一个铜币,报纸的称呼之一Gazette,可能就来源于此。”

前四种辞书都没有明确指出“手抄新闻”是沿街叫卖的,而《美国百科全书》关于“手抄新闻通报通常每份一个铜币”的论述也并不能说明“手抄新闻”是沿街叫卖的,只是标明了“手抄新闻”的价格。但是上述部分辞书却明确提到了“手抄新闻”贴在公共场所付费阅读的传播方式。表明“手抄新闻”在公开场合被付费阅读。从上述这些权威史书、辞书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手抄新闻”沿街叫卖的发行方式是可疑的。

“手抄新闻”内容及读者时象的特定性表明沿街叫卖的可能性很小。“手抄新闻”的诞生与商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其在商业港口或商业城市产生,而且内容也是与商业有关的内容,如直接的商业信息以及与商业环境有关的政治情况。“手抄新闻”的读者对象则主要是商人与王公贵族,这与阿尔贝在《新闻简史》中的论述是一致的:“手抄新闻……‘新闻传播者’(意大利人称menanti)组织起来,为王公贵族或者商人定期提供手抄新闻稿。”既然“手抄新闻”面向特定群体传播特定信息。这就决定了当时“手抄新闻”沿街叫卖的可能性很小。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域的结构性变化》的相关论述也可以对此提供佐证:

从14世纪开始,传统的商贾邮递因此而被组织为一种基于行会、为其目的服务的通信系统。商人组织了第一批邮路,所谓普通邮政。其发送是有规定日期的。大贸易城市同时也成为新闻交流的中心;随着商品交换和证券交换逐渐成为持续性活动。对这种新闻交流的持续性的组织也就必不可少。几乎在股票市场产生的同时,邮政和报刊使常规的联系和常规的交往成为制度。当然,商人满足于一种将信息局限于圈内人的系统,市镇和宫廷的官府要的是一种只服务于行政需要的系统。两者都无异于具有公共性的信息。

这段话首先指出早期新闻交流的持续性的组织与商业行会有关,其次是信息的传递局限于圈内人(商业行会成,员),第三是为官府(王公贵族)提供的信息传递则服务于行政系统的需要。最后得出无论是为商业圈内人还是为官府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性。根据哈贝马斯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手抄新闻”最初是为商人群体、王公贵族群体服务的。而这些群体的信息消费也与商业行会、官府行政机构这种具有公共性的空间相联系,亦即这类信息的阅读空间多为商业会所、行政机构这类公

共空间,因此“手抄新闻”发送的目的地是明确的。“手抄新闻”没有必要沿街叫卖。

手抄的复制方式表明“手抄新闻”公共空间付费阅读的发行方式更为可取。张允若先生在《威尼斯小报是最早的印刷报纸吗――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学大辞典)有关条目的质疑》一文中,经过论证得出了“16世纪的威尼斯小报是一种手抄新闻,不是新闻学意义上的报纸,不是定期连续出版的新闻印刷品”的结论。尽管此时威尼斯已经有印刷的新闻印刷品。但是总体来讲“手抄新闻”仍然是其主导的生产方式。

既然“手抄新闻”的生产、复制方式主要为手抄,并非印刷出版;这就决定了“手抄新闻”的生产数量不可能很高。“手抄新闻”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然追求投入产出的最大收益。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既然只要手写一份张贴在公共场所中便能获取收入,那么生产者为何还要复制多份沿街兜售呢?如果说“手抄新闻”的读者很多。需求量很大,那么生产者可以复制多份沿街兜售。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其时“手抄新闻”的读者数量很多。需求量很大。况且其时西方国家的识字率很低。“手抄新闻”作为报纸的雏形,满足的是一种特殊的需求,是为特定群体生产的。甚至某些手抄新闻就是专门定制的。

“手抄新闻”手抄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手抄新闻”沿街售卖的方式并不可取,因此“手抄新闻”更多地在公开场合被付费阅读,这种付费阅读还包括宣读(即为不识字的人读新闻)。在涉及公共事务时,宣读更为可取,如1563年威尼斯同土耳其交战时。威尼斯政府发行定期的“手抄新闻”,在公共场所宣读。因此“手抄新闻”沿街兜售的可能性较小。

小学生读书手抄报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73-01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由此可见汉语的丰富多采。作为中国人,学好语文责无旁贷。然而,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语文学习可以分为“说、读、抄”这三部曲。

一、“说”

什么是语文?吕淑湘解释为:口语为语,书面为文。会说,会写,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基本标准。

学英语,大家都非常重视口语训练。碰上外国人,都想法子上去说上两句。不少学校还花重金聘请外教。这道理是显然的。“说”指的是要敢说、会说、能说。

敢说,主要指说的心理。有的人由于各种心理,或是不愿说,或是不肯说,或是害怕说。如上语文课,很多学生都习惯于认真听讲,一说要上讲台,或要课堂提问了,马上就低头回避了。有的学生平时也敢说,甚至于挺会说,但一上台,一到正式场合,就面红耳赤,说不出话了。要学好语文,就要克服这种种心理。在上课时,要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回答问题,敢于和同学讨论交流;

在课外,不仅要和家人多说话,多交流,还要敢于和别人交往,要敢于在交往中表现自己。只要敢说,就算说错了,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们还有重说的机会。

会说,主要指说的能力。撇开生理原因,一般的人当不会哑口无言。会说话,却也不能乱说话。说话是一门艺术。说话要看对象,分场合,辨情形。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什么地方说,这些都得综合考虑。至于“能说”,指的是说的水平。只要敢说,多说,会说,时间久了,自然就能说会道了。而能说,你的语文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二、“读”

说和读是相通的。说主要指说话,读主要指读书。说话可俗些,随意些,而读书就要雅些,要讲究多了。读什么?读前要选好对象,首先要以语文课本为本。教材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经过多年的挑选、过滤的,可以说文质兼美。这些文章就要多读几遍,甚至有些还要力求背下来。但教材选文毕竟有限,还要靠课外读物来补充。如中外名著,报刊杂志,广告说明等,都可成为阅读的对象。当然,读书要读好书,读有益的书,既要博采众书,又要有所舍弃。

怎么读?读有默读、精读、略读、览读、通读之分。

如学校上早读课,就要朗朗上口,声情并茂,而在公众场合,就得以默读为主;好的文章,重要的文章,要精读深读,而一般的文章,略读就可。读不同于说,读要读准字音,读准语调,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前要疏通字词、句意,读时要结合语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后要回味、揣摩、感悟文章精髓。古代私塾的摇头晃脑读法,踏歌吟诵等,就是为的一个节奏。演讲时的手舞足蹈,高亢低沉,为的就是情感。此外,读还要养成好的习惯。用口水沾书本翻书,不太卫生;用笔指着读书,影响阅读速度;边读书边听音乐,品不出书中真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但可以练口才,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积累精华,还可以为良好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真是一举多得。

三、“抄”

学好语文,还得练就抄功。抄是积累的最佳方式,是说和读的深化,是写作的必由。

抄,可以理解为抄写、抄袭。抄写,这是从小就要学的,我看大家都会,照搬而已。至于抄袭,我们是反对的。毕竟抄袭别人的东西,这与强盗、小偷无异。但不少学生又偏爱作“小偷”,不少人都具备了一手“抄功”,考试时更是各显身手。不过,要学好语文,还真得从“抄”字人手。抄,这办法是笨了点,但挺管用。当然其中的抄,不是一个简单的抄字了得,而应讲究抄的艺术。

抄,不仅仅是抄生字词,抄课文,也要与罚抄区分开来,不然会有体罚之嫌。也不是简单的抄几个字,照搬照抄而己。抄是为了积累。如记读书笔记,可抄名言至理,可抄文章片段,可摘抄,可选抄,形式各一。抄,要认真地抄,不能丢兰落四,更不能张冠李戴。抄,要作好注解,写写感受,适当评论一下。抄了,也不能一抄了事,对抄的东西要时时整理,时时采用。

抄写,抄写,先抄后写。从抄别人的,到自己写点什么,这有个过程。如写作文,就有抄写——模仿——超越三步。先要花大力气去抄写。比如说抄课文、报纸、杂志,甚至街上的广告说明书之类;然后进入高明的模仿阶段。有了抄写的积累,模仿起来就方便了。不过怎么模仿,有赖于老师将种种抄术点化成艺术,使之有法可循,不至于胡抄一气。光一味模仿,显然是没出息的,只有超越前辈,才能写出自己的东西来,否则就永远步人于后尘了。如我们以前作文,爱用“三段论”,即开头、中间、结尾三段。

小学生读书手抄报范文4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 、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2、 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好书引读。 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4、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 、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 、 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 我班坚持每日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奥运"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向往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等。

3、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 ( 1 )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2 )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四、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小学生读书手抄报范文5

一、把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得流个不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带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既有意义又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让学生写好写景的作文,在一个假日,我让学生自发组织,由家长带领,游肖厝怀恩寺。学生陶醉于海天山色中,心情如歌,心中蓄满了快乐的元素。有了这次活动,学生就有了亲身的体验,就有了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积累,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习作的“无米下炊”、编、抄、套的“假、大、空”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应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小学生的起始阶段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验,个性的张扬,收集生活素材,表达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以“我发现了……”为题的习作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举行“平移乒乓球”的实验,接着指导学生习作。学生在活动中兴趣极浓,情绪高昂。他们充分体会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体会到了诸如“心喜若狂”、“捧腹大笑”、“兴高采烈”之类的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在习作中,“魔术师”、“迅雷不及掩耳”等优美词语跃然纸上。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敢于尝试,贵在坚持,最终一定会成功的。”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在学习中习作,轻松学习,愉快作文。

二、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摘抄相结合

阅读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狠抓课内阅读的指导,注重课内阅读引路,吸收中外文化营养之后,指导学生习作。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荔枝》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与朴实,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对父母的平凡小事的回忆,体验到了父母的期望和关爱,指导学生学会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乐于表达。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在课外的读书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并及时做好摘抄。摘抄是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读书活动中“领悟”过程的体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课外书籍,从中摘抄优美词句,并归类整理,画上花边、插图,附上自己的点滴感悟,在晨读中高声朗读。学生每人都备有一本精装的摘抄本,读书必动笔墨,这就为开拓思维与习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把作文教学与手抄报制作相结合

手抄报制作可三至六个星期一次,内容主要是学生平时通过摘抄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常识资料等,也可以是自己或班上同学自己写的文章,再加上巧妙的构思、优美的线条与图案,手抄报就成了。手抄报是一种综合思维的过程,囊括了习作、阅读、美术等方面,它与作文教学的结合是一种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是习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我会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计划地编排一些主题,诸如“与文明同行,争当文明泉州人”“美在泉港,爱我家乡”“交通安全知识随行手册”“学海拾贝”……我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认真构思,独立制作,在创作中学习,学当一名快乐的编者。

四、把作文教学与日记相结合

小学生读书手抄报范文6

关键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249-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果的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从兴趣入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我毫不吝惜表扬的语言,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乐于读书的氛围。

二、教给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活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多搞活动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开展听说训练。我班坚持每天 3-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晨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组织办小报。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举办比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