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主题作文范例6篇

环保主题作文

环保主题作文范文1

首先我们来到了铁桥。铁桥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突然,我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只有一条腿,两只手都失去了手掌,穿着一件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平躺在地上,不住地向人们磕头乞讨。可来来往往的人们要么朝他翻白眼,要么熟视无睹,就是没人帮助他。我举起数码相机,拍下了这令人心酸的一幕,又走过去把妈妈给我的五元零花钱给了他。

接着,我们来到三路公交车的站牌前,想乘车去永宁公园玩。等车的人可真多,可车子却迟迟不来。终于来了一辆车,大家蜂拥而上。我看见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小孩,被人们挤过来挤过去,却没有一个人给他让位。我拿起数码相机,咔嚓一声拍了下来。

下了车,我们来到了永宁公园,公园里游人如织,他们有的悠闲地散步,有的坐在草地上聊天,还有的追赶打闹。我看到有两个小朋友正用西瓜皮和香蕉皮打仗,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留下一大堆果皮后拍拍庇股一欢而散。我用手中的相机把这煞风景的一幕拍了下来。

看来我是无心再玩下去了。我想:要共建和谐县城,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环保主题作文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绿色主题 高职英语 信息技术

引言

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人是建设美丽生态环境的主体,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环保制度的遵照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离不开理性的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理应承担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责任,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按照生态理性行事的社会经济建设者。在生源竞争和就业压力下,高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特色,聚焦岗位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生产服务人员,从而提高院校自身生存竞争力。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也逐渐功利化――紧跟行业企业文化,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用为主;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等人类永恒主题的通识课程近乎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不等于培养企业满意的工作机器,人是改造自然社会的主体,忽视引导学生对自然进行关注和爱护,有违于“全人”培养目标,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更何况,不少高职学生环保责任意识淡薄,认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是国家的事,与个人关系不大,校园内粮食、水电浪费以及过度消费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唤醒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绿色消费行为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主题。本文将探析如何依托网络平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绿色主题教育,既学习英语,又促进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一、依托网络平台,构建绿色主题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须依托具体的介质,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介质是教材。绿色主题教学同样需要介质,这种介质不是教材,而是依托网络平台建设的多模态媒体资源。将绿色主题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旨在让学生感知环保问题,增加危机意识,获得基本常识,教师所需做的就是依靠庞大的网络资源,搜索并精心挑选环保主题教学资源,进行剪辑编辑,使之更符合教学要求,然后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行资源共享,类似于向学生提供电子化、立体化教材。

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内容多按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即主题教学模式组织,如分大学生活、语言学习、人生职业、娱乐运动等话题,融入绿色主题教学,其实不过是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新增了一个单元,即绿色主题教学单元。这个单元不是通常PassageA和PassageB 加练习的精读模式,而是由大量文章、视频、图片等构成的泛读泛听模式,学生通过理解英语讯息,认知环境问题,形成环保意识。

在实施绿色主题教学前,笔者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了绿色主题教学资源建设,步骤如下:一是细化绿色主题,设子栏目,建构资源:在大学城空间建立“绿色主题教学”栏目:下设“空气污染”(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水污染”(工业排放、生活用水)、“白色污染”(垃圾分类、环保袋、电池回收)、“灯光污染”(电能节约),“新能源开发”、“动物保护”等,子栏目有相关英文文章,均撷取于权威英文网站,如BBC网站的Nature(大自然) 栏目、China Daily 的Green (绿色)栏目、VOA Special 中Agriculture Report (农业报道) 、CNN 重大自然灾害报导、维基百科等等。并对其中难词生词进行中文标解,减少学生阅读困难;对中文媒体报导的环境问题也进行转载、导读,使学生获得背景知识,更顺畅的阅读英文文章。 二是链接与环保主题相关的优质网络视频资源,实行多渠道多介质输入。三是表格化导航资源,方便学生点击浏览,并撰写导语,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编辑的自主学习资源包,要引起学生阅读兴趣,资源包前的导语撰写要讲究方法,要尽量去掉类似作业布置式的严肃呆板范式,应尽可能使用接近高职学生心理的词汇,同时抓住专题栏目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地方。如果将资源包比作一本书,导语犹如封面或前言,在电子阅读流行的背景下,导语还要力求简短。试举笔者撰写的导语2例如下:

导语1: BBC-Nature (大自然) :登录该网站,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大自然中可爱的动物,是不是萌萌哒?毛茸茸的雏儿,真想抚摸一下哦,人类有了温柔和爱,才有可能和它们和谐共处大自然中。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有关于动物生存状态、史前动物如恐龙的报导,还可以观看、学习拍摄野生动物生活小视频。

导语2 :VOA Special-Agriculture Report (农业报道):VOA Special 是一个非常适合英语初学者的英语学习节目,点开网页,那圆润醇厚的美式英语在你耳边响起,像一股清泉漫过你的心田,漫过你心田的还有娓娓道来的美国历史、文化和教育......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最新的科研前言信息、触摸人类探索自身和宇宙的痕迹,还有也许和你舌尖绿色美食息息相关的有机农业,在你的家的菜园,后院,阳台,也许哪一天,你也可以亲自尝试一番。

导语1“萌萌哒”是学生喜用的网络交流语,动物是高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导语2强调节目非常适合英文初学者,鼓励学生学习原汁原味英文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绿色主题内容。

二、有效利用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绿色主题内容

高职学生学习的工具性动机较强,普遍认为上职业院校就是学习一技之长以找份好工作;他们对课程设置的普遍认同感是“实用”,课程与专业、就业、岗位联系紧密,教学做一体,学习态度就更端正、更认真,学习也愿意多下功夫。由于学习的工具甚至功利性,对于人文素养课程,其学习态度相对散漫,有兴趣就课堂听听,课外很少深钻。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将绿色主题教学引入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高职英语课堂,该如何着手呢?

一是有效利用高职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绿色主题资源。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工具性、功利性强。笔者曾对教学班级165人进行问卷调查,关于英语学习目的一项,89.7%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63.6% 的同学想尝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获得证书,使自己在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具竞争力;只有9.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交流、获得信息、了解世界,而这恰恰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长期处于应试英语学习中,功利性目的根深蒂固,与其低效促转变,不如因势利导,适当利用工具性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文环保主题内容。在实践中,笔者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阅读和听力理解中的环保考题启发学生关注权威英文网站的环境热点;同时模仿体育赛事中项目难度系数加分法,提高英文值日报告中环保主题的起评分,偏向学生多做环保主题值日报告。

二是增加主题学习资源的感官刺激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多形象、直观,喜欢多感官刺激,对视频、音频资源关注度超过文本资源,对图片的领悟优于文字;对严谨呆板的讲解昏昏欲睡,追求动感、新颖和创意。绿色主题学习资源建设应遵循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曲高和寡,教育目的则达不到。在实践中,笔者组织环保主题教学资源时,充分利用BBC环保记录片、网易公开课中TED环保视频、国内权威媒体对环境报导视频,这类声音字幕画面三元素合体的不超过15分钟的微视频,能高度吸引高职学生注意力,是高职学生英语视听练习和环保主题学习的优质资源。其次,搜集能引起强烈感官刺激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图片,给学生留下深刻震撼,自觉意识到环境保护不只是一个公众话题,而是人人需履行的职责;不仅要自律,还要宣讲说服他人。

三是做好自主学习引导、包括导语的撰写和任务设计。环保主题只是高职英语CBI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之一,除主题单元听说读写教学外、高职英语课堂还纳入了考证训练、行业英语学习等,因此环保主题学习实质上是借助网络平台组织的课外自主学习。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导语撰写和任务设计很重要。像报刊文章加编者按、highlights(要点)一样,文本前加导语旨在突出文本内容要点和文本特色,学生可根据导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任务设计则针对英语基本技能训练,毕竟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目标是训练英语基本技能,而通过有目的地学习英文环保视频音频资源,可以丰富词汇,训练听力。

三、语言输出, 小组合作做绿色主题英文值日报告,构建教学主体评价

语言学家Swain的输出假设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功能可以帮助实现语言准确度的发展,这三个功能分别是:1)假设检验功能:二语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对目标语不断做出假设并对此假设做出检验和修改假设的过程,输出是对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假设的一种检验;2)元语言功能:“当学习者反思他们自己对目标语的使用时,输出起着元语言功能,输出能使他们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3) 注意功能: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自身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距的注(Swain,1995:126)。

因此,高职英语绿色主题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输入多样性、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的输出,即学生如何用英文描述环境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或举措。小组合作并以幻灯片形式做绿色主题值日报告是笔者实证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两人一组,选择一个绿色主题,查阅资料,做可理解解读。课前十分钟为绿色主题值日报告时段,轮值小组向全班作五分钟以内的陈述,然后接受教师、同伴提问。

依托空间进行的英文绿色主题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潜能发挥、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情绪保持都有赖于有效的评价方式。有效评价方式应包括:1) 构建教学主体评价标准。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评价小组输出绿色主题值日报告,教师不应只给一个评价等级,而要鼓励调动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积极评价,一方面可使学生专著于同伴的报告,另一方面促使其学习和思考。教师可从问题切入角度、讲解深度、与实际联系紧密度、作品呈现方式与手段、英文正确等方面建立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2)注重评价的情感性原则。情感灌注是成功课堂的一个要素。绿色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肯定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接受作品差异, 接受学生对环境问题理解的深浅不一,引导学生逐渐关心人文,淡化功利。3)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反馈机制。教师可建立即时绿色主题学习群组空间,对学生绿色主题学习活动进行叙事,通过空间加深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多渠道交流思想和观点,促进绿色主题学习活动有效进行。

结论

依托空间的高职英语绿色主题教学实行了两个学期,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相关数据分析,发现:1)实验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对照班,在教师提供的五类值日报告主题“大学生活、人生智慧、西方文化、娱乐运动、环保绿色”中,实验班选择环保话题内容人数的占67.5%, 对照班27.6%。2)实验班对环境问题的英文解说能力高于对照班,主要表现在实验班学生更主动尝试到推荐的英文网站如维基百科等查找资料,主题阐述中能熟练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对照班则较多选择中文百度,然后通过有道等机器翻译成英文,主题阐述空泛且逻辑松散,英文表述语法错误多。3)在环保主题文章阅读成绩测试中,实验班成绩高出对照班,说明实验班学生通过环保主题的英文学习,积累的环保主题词汇和背景知识多于对照班,环保主题阅读能力提高。4)在校园绿色消费行为问卷中,对“节约用水(如二次利用洗衣服、洗菜水,减少沐浴时间等)”, “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或寝室时,总会随手关灯”,“ 休息时,经常将手机处于关机状态”三项选择种,实验班在测试前选择“经常”“总是”达到53.6%,对照班为58.6%,2个学期后再测试,实验班选择“经常”“总是”达到87.6%,,对照班为67.3%。 实验班和对照班环保意识均有提高,但实验班环保意识于对照班,说明绿色主题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Swain,M.(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C.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235-253). Rowley, MA : Newbury House.

环保主题作文范文3

1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早在世纪之交,我国环保形势已日趋严峻,基于全国环境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200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联合出台了《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要求高校要重视环境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环保知识。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课程或讲座,加强现有环境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上水平,在全国高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绿色大学”的主要标志是:学校能够向全校师生提供足够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料、信息、设备和场所。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社会机构还是政府安排的制度,无疑都是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和优势的文化教育机构。

1.1高校图书馆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现实需求性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和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大学生对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缺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存在崇洋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观念。而且大学生的生态知识与其行为脱节,保护环境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例如:随手扔垃圾,破坏花草树木,浪费水、电,乱扔饭菜,毁坏公共设施以及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状况与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任务相差甚远,大多数高校十分重视专业性生态环境教育,但却忽视了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型教育。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生态环境类选修课程普遍存在着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这使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生态文明道德素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生态文明,广大学生缺乏认识、观念淡漠,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行为时有失范,缺乏自我约束,责任意识不强,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校馆应该充分发挥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地投入到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来,广泛履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为我国生态教育活动注入新的力量。

1.2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基础文化设施的一部分,是高校的基础资源,不仅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也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或重要平台。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加强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不到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不够深入等。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导,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机制、对策应用到高校馆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馆积极组织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图书展览;举行书画、摄影、征文演讲、生态科普知识、环保科技作品设计比赛;培训图书馆员,成立生态信息中心,建立生态网站、生态电子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馆生态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构建良好的高校馆内外生态环境,势必有利于缓解高校馆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从而体现高校馆的生态文化个性,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促进高校馆的可持续发展。

1.3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的体现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02年,教育部)的规定,“高校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2012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图书馆等基本建设,以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作为落实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可见,高校馆是高校教育体系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的部分教育职能。多年来,教育部门始终是我国环境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1996年国家教委与环保局、宣传部联合《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2011年教育部与环保部等六部门联合《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说,高校在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中担负重要责任。2015年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该法共70条,在总则第九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责任,并且将学校环保教育置于环境保护的特殊重要地位。与1989年的环保法第五条(即“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相比显然更加直接、明确,因此,高校有责任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高校教育之中,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高校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应该发挥作用,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4高校图书馆具有开展生态教育的优势

高校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中心、知识宝库,师生进行学习、学术研究活动和施教的重要场所,是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和优势的文化、信息、辅助教育中心。

(1)高校馆的本质属性、社会职能及地位等决定了其开展信息服务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终身性、实践性、公益性等特点,它的服务宗旨是以保障师生平等获取信息为目的,从获得知识、获得信息的角度来维持社会公信力,先天决定高校馆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能有效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性、稳定性、专业性,符合建立普及型、长效性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目标要求。

(2)高校馆在生态传播方面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资源优势。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高校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资源,这为生态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能够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②技术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高校馆的情况不断改善,大量的先进设备在高校馆得以应用,保证了在环保知识传播中技术的先进性,这是高校馆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技术支撑。③人员优势。高校馆具有高素质、经验丰富的馆员,具备环保知识传播的人力资源优势。④高校馆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生态环保知识传播的可靠性,同时文化知识传播的无偿性也使高校馆的服务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吸引力。高校馆环境教育是学校课堂环境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更是提高和升华,可优化课堂生态教育的外部环境,弥补既往环境教育的缺失。这些优势足以使高校馆成为学校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与课堂生态教育相得益彰。

2高校图书馆生态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结合植树节、水日、气象日、动物日、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高校图书馆开展了讲座、论坛、演讲、绘画、征文等形式的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绿风化雨桃李芬芳”:美国学者捐赠的生态文学书陈列在学校图书馆,供学生借阅研读,“回收电子垃圾,为环保做贡献”。清华大学在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周时,由人文社科图书馆主办了:①生态文明主题视频资料放映;②青年环境交友使者培训;③“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启示”讲座。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的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百所高校主题活动,以“践行生态文明,放飞青想”为主题,启动了百所高校“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实践活动主题网站。西南大学图书馆举办“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之真人图书馆:我的中国梦——漂流江河、倡导环保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第二期阅读分享会,畅谈生态环保新理念。上海交大图书馆举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主题书展。高校图书馆利用环境纪念日,单独或与政府机关、环保组织、各教学学院等联合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生态宣教活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绩。

2.2高校图书馆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馆拓展了自己的服务范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存在明显不足。

2.2.1缺少舆论宣传,社会影响力小缺少政府部门支持性宣传及自身的舆论宣传。我国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鲜为人知,很少见诸媒体,我们只有通过互联网搜索才能找到为数不多的高校馆或大学生环保社团组织依托高校馆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信息,结果是高校馆生态宣教活动社会认知度低、社会影响范围小,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活动的扩大发展和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

2.2.2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指导缺乏理论层面的论述、剖析。目前,高校馆的生态文明教育鲜有研究,现有图书馆环境教育研究仅限于“浅谈”“初探”,还较缺少深入、系统性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氛围和力量,在质量方面表现为研究较肤浅,不够全面,仅限于对实践的描述或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实践工作深入开展。

2.2.3缺少馆员生态教育技能培训馆员是高校馆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的重要人力资源。我国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教育活动,大多是外聘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而高校馆自身缺乏能为大学生提供生态信息服务的馆员,这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活动的长期、稳定开展,影响了高校馆自身的生态信息服务水平。2.2.4缺乏广泛交流合作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教育大多由高校馆单独进行,一些高校馆与其他部门也只是偶尔合作,缺乏高校馆与高校馆、高校馆与其他部门的经验交流与广泛合作,这就限制了高校馆生态教育的规模,不利于高校馆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高校馆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局面的形成。

3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策略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馆可以立足其特殊的功能意义,按照生态发展导向,借鉴已经开展多年生态文明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俄罗斯高校馆,结合我国实情,探索我国高校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3.1建立生态信息中心,强化资源建设

加强高校馆生态主题文献资源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日常工作,制定规章制度,配备资源,设专(兼)职人员,建专门阅览区(区域),编制环保资源数据库。借鉴俄罗斯高校馆的经验,建立生态信息中心、生态网站(页)。例如,奥伦堡国立农业大学“图书馆生态之页”、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大学图书馆“生态教育:图书馆、生态、信息”、远东联邦大学图书馆“生态信息中心”。

3.2多种形式宣传环保理念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各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如在3月12日植树节、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明确有特色的宣传主题,开展创意新、影响大、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可借鉴俄高校馆的经验举办“图书馆:面向生态科学与教育”竞赛。其次,环保宣传活动应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衔接,策划一批主题鲜明、可长期开展的活动,创建大学生参与的宣教活动品牌,如围绕一些重要节日组织开展环保现状调查、环保制作展示、环保小报制作、利用废旧物创作书画作品;进行环保公益广告设计、环保之星评比、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以点带面形成环保读者群,使保护环境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

3.3利用优势,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把高校馆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环境舆情信息点及生态文明示范窗口。①可借鉴俄罗斯高校馆的做法,尝试建立生态中心、生态主题电子数据库,举办图书展览、图书馆生态课堂,与院系举办大学生科学实践会议、推荐展示会演示等,切实发挥高校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动、推广、组织、协调作用。②设立生态文明观察室,以环保专家、知识学者与读者座谈会、讲座、论坛等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

3.4培养生态人才,保证生态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首先工作人员要对生态文明理论有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提高馆员的生态道德修养,强化图书馆社会宣传教育职能,促进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增强当好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宣传者、传播者的自觉性。这就要求高校馆要加强专业技术生态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普及各项专业知识,提高生态文明创新能力;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科技支撑,利用高校馆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

3.5加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环保主题作文范文4

关键词: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绿色证券;研究文献

作者简介:夏少敏,男,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环境法学与民商法学。

中图分类号:F832.5;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101-05

一、引言

2001年9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发〔2001〕156号),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正式拉开帷幕。2003年又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环发〔2003〕101号)正式将环保设置为公司上市和再融资的准入门槛。到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重点行业环保核查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2〕32号)为止,上司公司环保核查工作已在我国进行了11年的时间。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根本目的在于督促相关公司和企业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改善企业环境行为,完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从而避免由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而导致的环境风险。同时从宏观上引导募集资金的合理流向,从源头上控制由于资金的不合理配置导致企业不良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我国运用环境经济政策调整和监管企业环境行为的具体制度的应用。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在我国研究较晚,属于一项相对“年轻”的制度,国内学者对此制度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专著更是凤毛麟角。据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有关藏书资料,专著仅有孙福丽等编著的《上市公司或再融资环保核查实用手册》(2010)(仅有100页)。其他有较大篇幅涉及的专著仅有蒋洪强等编著的《绿色证券》(2011),其他专著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研究仅是一笔代过,并未展开论述。

研究论文,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字化期刊等的搜索来看,论文数量也不多,发表在较高水平期刊的论文更加有限。同时根据文献的数量和比例来分析目前搜集的资料文献(主要是论文文献),目前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别:⑴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⑵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根据研究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以上两个较大的类别又分别可以分为不同的较小的类别。鉴于文献数量不多,拟在此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以便囊括所搜集的文献,并清楚的分析文献,发现问题和规律。

二、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根据文献研究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4个类别:发展完善型;经验成果型;比较关系型;角度分析型。

第一,发展完善型。作者王洪燕是来自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实践工作者,而朱教宁和刘毅则分别是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法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一现象表明了目前实务界和学界包括在校研究生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主题的高度关注,从侧面也反映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确实存在问题亟待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继续进行探索研究和发展完善。

首先,王洪燕指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制度建设情况后提出了目前存在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责任义务不够明确、管理名录不够具体、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规定不统一、规定完善程度不同),后续监管无力(环保承诺整改未兑现),配套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发展缓慢)的问题。同时针对此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即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尽快出台环保核查规定及技术规范;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完善管理名录;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后续监管),加强培训,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体系(王洪燕,2010)。王洪燕结合实践工经验,较为明确地指出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①对管理规定的层级要求没有说明,是上升到法律层级,还是仅需停留在部门规章级别就可以了;②要求明确责任主体,但没有说明究竟有哪些主体,只是号召性的提出要明确责任,责任形式究竟有哪些也未提及;③指出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的重点在于获得信息,并能够提出可以影响核查决策的建议,没有对环保核查信息的公示和核查结果的公布作出说明;④指出要加强企业的后续监督,后督点监管公司承诺整改的情况,但没有指出如果公司仍然无视承诺整改时应当怎么办,相关的责任追究问题没有说明;⑤指出要加强部门联动,但对如何加强没有说明。总之是提出了问题,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没有说明具体的途径,有“应当”却没有“如何”。

其次,有两篇硕士论文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作了比较详细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两篇文章结构的对比有助于清晰地认识两者研究的差异和联系。

相似之处为,都研究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概念,历史发展背景;都论证了环保核查制度的必要性(发展意义);都指出了环保核查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但也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均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侧重点,如刘分析了环保核查制度的基本原则、立法现状和环保核查制度现有机制等,而朱则论述了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系以及环保核查制度与绿色证券制度的渊源等。二是以上所列相同点之下的具体论述有所不同。如刘从环境法和商法的视角对环保核查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而朱则单纯提出环保核查的意义;在所提出的环保核查制度存在的问题上,刘倾向于寻找法律意义上的问题,如立法体系、立法理念和法律责任的缺陷等,更具有系统性,而朱的法律问题仅是某一个小的方面,系统性不明显;相应的建议刘提出的是立法建议,而朱则从多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只是其中之一。

虽然以上两者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详细的论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刘:①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如法定原则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是法律制度的普遍原则,虽然也可作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基本原则,但显得有些过于宽泛,环保核查制度应当有自己的独特的原则和理念,如环境安全、环境风险防范等;②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必要性论证,虽然是从环境法和商法两大视角进行论述,但都是从微观角度,即规制企业环境行为、企业环境责任的角度进行的,缺乏更高层次的宏观视野,说服力显得不是很充足,所以还应当从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高度进行论述;③在具体建议方面,提出健全立法体系,但“法”究竟由谁提到来“立”,是环保部或是证监会?是分别制定,还是联合制定?都未说明。理顺管理体制方面,只提到了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两级的职能分配,未提到基层环保部门的相关职责,基层环保部门在环保核查中该何去何从?还有所提出的主体法律责任稍显凌乱,不系统;配套制度重心不明确,究竟该怎么样,最终还是“一头雾水”。朱的研究除了也存在上述刘的一些问题外,也有自身的特殊的问题,如对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联系与区别的论述,对这部分的论述对整个文章究竟有什么作用,是为了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经验,还是其他?文章未有论述。另外,对所提出问题的分析也比较薄弱。总体来说,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第二,经验成果型。两篇文章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背景,论述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成果;二是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经验成效来探寻解决我国企业环境管理困局的路径。

首先,两者都论述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目的在于督促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避免由于环保不达标而导致环境风险。同时,可避免由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滞后或募集资金投向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而带来的市场风险。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成为全面审视企业环境行为的有效载体,成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孙汉坤等,2011)。规范和持续改进申请上市的公司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环境行为、避免因环境污染问题对投资者带来投资风险(赵芳等,2011)。

其次,赵芳等指出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在完善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企业构建完整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改进和规范日常环境管理;为企业和环保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联系纽带。并且从仅关涉我国最优秀的生产经营企业(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制度中汲取宝贵的环境管理经验,是推广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经验的有益思考和尝试。孙汉坤等也指出了环保核查工作的成绩,同时也从一些细节方面提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核查过程中的问题: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报告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多样,甚至一个上市公司所属的同类企业都不采用同类的污染物核算方法(孙汉坤等,2011),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存在的这些细节问题,值得借鉴和思考,但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存在号召性的缺陷,无法给实践工作以具体的指导。

第三,比较关系型。这一部分的研究表现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包括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比较研究的角度基本相近,包括两者的涵义、工作内容和工作时段等方面,另外一者介绍了工作程序的差别,另一者则介绍了工作方法的不同。两者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的分析上。王卯香认为,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核查在工作程序上都是在研究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提出污染防止对策(或整改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保主管部门对环评的批复文件是环保核查工作的重要依据;执行之前都需要进行公示和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王卯香,2010)。戴春皓等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成熟的编制与评审体系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学习和发展的方向;环评是环保核查的依据和必要条件;环保核查报告的编制人员主要以环评报告的编制人员为主;两者对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环保核查是对建成项目的环保问题,环评是针对拟建项目的环保问题)提出的整改要求或建议都是针对污染物进行削减,目的均是使企业能够达标排污(戴春皓,2009)。

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其区别和联系,确实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但两者的研究也各自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两者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的比较,缺少各自价值作用的比较等。缺乏背景和发展现状,不容易形成对两项制度的历史把握和事情掌握,容易产生突兀的感觉;缺乏价值作用的比较研究,则更能产生制度无用的思维,两篇文章的结构给人以只有主体部分,缺乏开头和结果的印象。

第四,角度分析型。曲艳明通过对基层环保部门与环保核查联系的分析提出基层环保部门应当在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认为,环保核查能够提升基层环保部门的环保能力。因环保核查具有企业上市“一票否决”的“威力”,事关此类拟上市公司或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命运,在客观上给基层环保部门提供了加强自身建设和提升部门地位的机遇和途径。同时提出了基层环保部门可以在环保核查工作中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的途径:积极参与企业自查阶段的搜集资料工作;在核查初审中严格督促企业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利用基层优势,及时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企业环境守法情况;在省级环保部门指导下,及早部署和介入和开展环保核查工作(曲艳明,2012)。虽然文章提出了基层环保部门应当积极发挥其职能,但却没有提到在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两级核查机制下,基层环保部门的具体职能,更没有提到行使职能的具体规范依据,基层环保部门想要发挥作用,却仍然处于“无法可依”,无程序规定可遵循的境地。

沈洪涛等以目前国外环境监管制度对信息披露及资本成本的影响为背景,并结合国外研究经验,通过检验样本公司(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⑴我国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能显著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⑵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能显著影响环境信息披露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⑶再融资环保核查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样会影响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沈洪涛,2010)。文章通过样本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文章的结论也仅限于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所反映的规律,并未提出改善和解决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文章本身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如无法揭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等。

三、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

根据对文献研究角度和内容的分析,这一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简要介绍型;“结构分割型”;“必要性/现状―问题―对策”型。

根据对所搜集文献的深入分析,其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首先要界定绿色证券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涵义及相互关系。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和不同时期我国颁布的政策规定来看,两者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同一阶段与分离阶段。所谓同一阶段是指绿色证券在开始实行(具体是在2008年2月国家环保部联合证监会等部门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推出绿色证券制度)时两者是同一的,即所谓“绿色证券”,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证券的绿色化,现阶段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别智,2008),绿色证券单指环保核查。随着绿色证券制度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即在现有环保核查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如“绿色证券”政策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环保监督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框架,一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二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三是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蒋洪强,2008)。绿色证券政策包括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三项制度,被称为拉动中国绿色证券发展的“三驾马车”(吴永辉,2010)。张文鑫等对两者的内涵和关系作了较为清楚的分辨:所谓“绿色证券”,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其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最初的形成实质上仅仅是我国环保与证券相结合的一项政策,主要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其内容是指根据国家环保和证券主管部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的生产经营公司,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证券发行过程中,应当经由环保部门对该公司的环境表现进行专门核查,环保核查不过关的公司不能上市或再融资。随着环保“一票否决”政策的推广和强化,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估也逐渐成为公司公开发行证券以及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被纳入绿色证券的内涵,发展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张文鑫等,2012)。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是狭义的绿色证券,绿色证券是广义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同时以上学者对绿色证券及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定义仅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其内容的罗列和综合,没有学理意义上的和抽象意义上的高度概括,缺乏理论深度,更不足以成为统一和权威的法律概念。

第二,缺乏对国外绿色证券制度发展的系统论述,无法形成对国外相关制度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全面深刻的认识。金融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了各国的关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各国政府和国家组织围绕着绿色证券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张文鑫等,2011),作者所提到的尝试、探索和经验根本没有展开论述,读者会怀疑作者是否详细了解和研究过国外的经验,给读者“这样的表达谁都可以写的感觉”。尽管没有对国外详尽的论述,也有一些相关简单的介绍,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报告的角度。如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凸显,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并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企业自身形象,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或者标准,规范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报告。例如,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张文鑫等,2012)。

第三,关于对“绿色证券”(主要是上市公司环保核查部分)存在问题的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总体来看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论述。同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学者们也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分散的建议和对策。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保核查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第二环保核查信息的公开问题;第三,环保核查结果的公信力问题;第四,环保核查的结果救济问题;第五,环保核查规定的可操作性问题;第六,环保核查的强制力问题。以上学者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缺陷的分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系统和不全面。环保核查部分作为绿色证券下的一部分的“匆匆一瞥”,必然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挂一漏万”之嫌。二是不深入。短小的篇幅无法对环保核查制度作出深入的分析并得出深刻的见解。以上问题决定了建议和对策也必然具有与上述同样的缺点:分散、不系统全面和浅显不够深入。

四、结论

不论是独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还是在绿色证券制度下研究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不同学者的论证核心始终是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进行的。即指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的思维模式和路径。学者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责任义务不够明确;管理名录不够具体;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规定不统一;规定完善程度不同);后续监管无力(环保承诺整改未兑现);配套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发展缓慢);环保核查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环保核查结果的公信力问题;环保核查的强制力问题等。同时提出的对策有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尽快出台环保核查规定及技术规范;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完善管理名录;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加强后续监管);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融资奖励机制和环境违规企业的处罚机制等。

总体而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进行了比较有益的基础性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性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缺乏宏观视野的理论基础。一项制度的构建,尤其是从法律角度进行构筑,应当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储备和坚实的相关理论基础。建立在此之上的制度才能有稳定的根基,否则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理论浅薄、论证苍白。以上学者们的论述普遍缺乏深刻的理论基础,所以始终有一种浮于表面的感觉。所以,应当增添这一方面的论证,如我国宏观层面的环境经济政策理论等,使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缺乏国外相关理论的系统参照和分析。以上学者们即使有这一方面的论述,但也仅仅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深入展开,进行系统论述。如有这样的表达“继美国开始实施绿色证券之后,英国、日本、挪威、欧盟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多种证券绿色化的尝试和探索”仅仅一句话就全部概括了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情况,至于英国、日本、挪威和欧盟的绿色证券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则“依赖读者去思考”。应当增加国外相关理论的系统论述。

第三,如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概念界定,学者们也是莫衷一致。其定义仅仅是内容的罗列和堆砌,没有内核心概念缺乏统一、权威的法理界定在的逻辑构造,无法使人信服。应当从抽象和学理的高度进行定义,形成逻辑完整、术语专业、界限清晰的法律概念。

第四,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少学者的论述是想到哪个问题,就写哪个问题,没有想到的就不写。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观点分散,彼此之间缺乏逻辑性,整体没有系统性。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好的途径就是遵循一定的逻辑标准,形成主体论述的主线,沿着主线进行则不容易犯“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的错误。如可以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相关主体为线索,逐一对每个主体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具有逻辑性,也不容易遗漏要点。

第五,对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缺乏实质性的对策建议。如有学者提出应当建立环保部与证监会之间的信息通报和联动机制。但对究竟什么是信息通报和联动机制都没有搞清,只是在喊口号 “应当如何”,却不知也没有论述“到底如何”。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具体深入到每一个问题上,实实在在的去探索可行的路径,而非一味的作号召。

参考文献:

[1] 蒋洪强、刘正广、曹国志编著.绿色证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 孙福丽等编著.上市或再融资环保核查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培训班培训材料.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2011.

[4] 杨朝飞、王金楠等著.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6] 王洪燕等.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发展完善[J].环境保护,2010,(22).

[7] 戴春皓等.对比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与环境影响评价[J]. 环境保护科学,2009, (04) .

[8] 王卯香.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核查的对比分析[J].山西化工,2010,(03) .

[9] 吕蓁.严格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N].中国证券报,2007.

[10] 赵芳等.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成效和经验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困局[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1.

[11] 曲艳明.基层环保部门应在环保核查中发挥积极作用[J].环境保护,2012,(13) .

[12] 孙汉坤、赵芳、蔡春霞.浅析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在经济发展转变中的实践成果[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

[13] 王至慧、于谭杰.针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

[14] 朱教宁.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15] 刘毅.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16] 张文鑫.中国绿色证券持续改进机制运行及完善建议[J].河北学刊,2012,(02) .

[17] 张文鑫.基于持续改进的绿色证券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8] 王小溪.论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制度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11.

[19] 王.论公众参与制度在“绿色证券”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11.

[20] 吴竞.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规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2.

[21] 张文鑫等.我国绿色证券制度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2,(07) .

[22] 王凯.绿色证券中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以紫金矿业“污染门”事件为例[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1,(01).

[23] 吴永辉.论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完善[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

[24] 宋莲花.加快完善中国“绿色证券制度”刍议[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06) .

[25] 黄勇.绿色证券促企业环境友好――国际经验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提供借鉴[N].中国环境报,2008-02-29.

环保主题作文范文5

闫江艳: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梅俞杰: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雷刚: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环境法、知识产权法 。兼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理事,浙江省质检法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技法学会理事。

摘 要:农村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但农村居民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仍然处于模糊阶段。本文以了解东西部农村环保意识现状为出发点,对目前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主要农民环保意识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环保意识东西部农村新旧农村改进方向

一.引言

2007年11月,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对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及其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 农村环保意识发展现状

1、各地区农村环境意识发展

在东部的新旧农村和西部农村,村民都已基本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有参与环保实践的动机,部分居民能较正确客观地认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但村民整体环保意识不够强,对环保问题的实质认识不足,对政府的环保工作和环保措施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和配合度较低。其中也不难想象,东部农村状况好于西部,新农村在三者中最优。

2、三类农村环境意识特点

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其二是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东西部农村环境价值观念 从对“环境意识”的了解程度、自身环保行为的关注度以及对周围环保活动的了解情况来看,东西部地区在这三个问题上表现出了一致性,即东部地区的环境价值观念要明显优于西部地区,更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理念,其中东部新旧农村之间差异较小,但新农村仍相对较高。

2.2村民环境行为意识

2.2.1日常生活方面 东西地区村民对自身环保行为注意度呈分化趋势,东部大部分农村村民能做到偶尔关注自身环保行为。西部村民则并不特别注意自身的环保行为。在东部农村,村民能偶尔参与环保活动。同时新农村的参与度又高于旧农村。而在西部农村,大多人表明不会参与。这与村民对环保意识的了解度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不了解、意识中认为是不需要的事物自然也丧失了参与的兴趣。

2.2.2农业生产方面 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是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现代农民应追求的一条道路。在农村地区,相比普通小农更注重收益的表现,农业大户的生产方式更符合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

3、三类农村环境意识表现原因

3.1经济 经济是环境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条件较强的地区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使其有余力、有信心去吸收环保观念,树立环境意识。

3.2政治 这里主要指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由于环境问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热点,相关指导思想及机制还不成熟。政府是村民认为对自己环境意识影响最大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的行为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目前,政府并未有效发挥其在该领域的作用。

3.3文化 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留守农村的农民教育水平大多在初中及以下水平。这就极大地影响他们对环境现状的了解和环境知识的掌握。同时,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使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毫无节制。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宣传氛围。

三、意见与建议

(一) 政府方面

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影响村民环境意识因素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东部村民对环境的认识比西部村民更深刻。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较落后的西部农村经济是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的第一步。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落实相关政策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应着重处理垃圾分类和绿化管理问题;旧农村着重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环保设施的改善;西部农村则要总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同时,政府要出台并落实有效政策措施,层层督促、定期走访实现稳步发展。

3、 增加农村环境意识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水平 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村民生活生产中存在大量与现代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行为。村委会应通过多种途径倡导环保,增设宣传栏,印发指导手册,把环保教育落实到每一个人。西部地处内陆,信息闭塞,因此尤其要重视西部村民的文化教育。

4、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环境 提高村民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环境必须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和道德环境做保障。目前,对于大半村民来说,难以切身体会到环境立法的重要性,必须真正让村民感受到这是有关切身利益的事,从而改善环保意识。

(二) 农民自身

1、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环保习惯 要减少不良的环保习惯,村民自身必须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要从点滴做起,从一次出行、一次购物做起,做个有心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为荣。

2、 主动参与村内环保活动,配合政府工作 农村环境建设不能全靠政府唱独角戏。村民也应该主动参与村内环保活动,了解环保事宜,学习相关环保知识和当前社会环保主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工作。

3、 积极为农村环境献计献策 从问卷的回收情况及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访谈间提出的一些观点完全可以借鉴。村民是农村的主人,要牢牢记住主人翁意识,积极为农村环境整治献计献策,让村民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村内环境,才能营造出一个令村民满意的环境。

四、结语

农村的健康合理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改善更与居民的个人环境意识行为密不可分,人们为保护环境应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的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村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有赖于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

本文是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科普年度课题:农民环境意识读本(11ND30)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在完成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完成本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OF DIALECTIS OF NATURE,2000(04).

[2] 何强.法治视野下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13(07).

[3] 朱启臻.农民环境意识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环境,World Environment,2000(04).

[4] 李玉恒,刘彦随.中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J].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2013(01).

[5] 刘伟,何国富,刘学良,等.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Agro-Environment&Development,2008(03).

环保主题作文范文6

关键词: 建构主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环境资源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5.03.11

社会学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主要侧重两大理论模式,即结构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结构主义在分析环境问题时强调整体性和共时性,更加注重社会制度在形成和应对环境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其理论视角更多的是关注宏观层次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但结构主义忽略了环境本身存在的客观性。[1]1-23换句话说,结构主义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客观性,它更多强调的是外在的、制度化的因素促成环境问题。而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该理论模式认为,我们要重新思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环境视作种人类社会表达利益和不同意见的“中介”,因而它启示人们在协调社会发展的各个主体间实现某种平衡,这种平衡能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从环境本身去寻找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对策。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阐释

“建构主义”一词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一般而言,我们可将建构主义的词源最早追溯到美国学者彼德・伯尔格和托马斯・鲁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论知识社会学》一书。[2]4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注重该概念的运用,他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原有特性预先设定的,认识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3]10-11。建构主义反对只讲主体或只讲客体,而是特别重视主客体的互动,其实质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思想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这种用法没有达到社会学意义的实践层次。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在美国的流行,间接地赋予了建构主义以新的含义。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它所指涉的是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观念,即人类不是静止地认识和发现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经由人的能动性发现不断构造现实世界。在解释社会问题上,建构主义引入“互动”一词,将社会问题定性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产物,并且这种互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它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对该问题所持的态度。社会问题本身是各个不同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符号,是他们之间利益竞争的暂时结果。此外,社会建构主义主张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问题往往需要动用政府机构的权力,政府能够将不同群体的利益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关于解决该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法规。[4]21-28、4-5总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现象的问题性质,不是或不仅仅是被客观状况所决定,它同时也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5]381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建构

著名环境社会学家汉尼根(Hannigan,J.A.)认为,群体对于环境的关注不是基于环境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是被人们定义为环境问题。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不一致。事实上,环境问题并不能物化自身,它们必须经由个人或组织的建构、被认为是令人担心且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付的情况,这才构成问题。[6]58-62我们至少可以从汉尼根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中得出建构主义理论的五大要点。

1.建构主义是从动态的角度看问题。它主张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即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性。它告诫人们在环境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发展的意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关注后代的生存需要。也是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树立大生态发展理念,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以生态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创新。

2.建构主义强调群体的主观性,认为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不同群体之间表达自身利益的共同符号。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地位、文化,因此不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趋向。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他们利用权力、财富甚至是政治斗争毫不留情地向环境索取所需的一切;而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在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时也在竭尽可能地去获取环境的给予。但是二者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多地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后者则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建构主义特别注重人的能动性。能动性表现为群体对内外刺激或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建构主义认为环境问题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所以对环境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是因为环境自身所导致。虽然这种观点有为人类辩护的嫌疑,但它也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合理地将环境的负面影响转向有利方面。

4.建构主义意味着对社会事实的重新解构。后结构主义开创者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的目的是分析那些被隐瞒、被掩盖、能够揭露事物内情的要素。[7]195因此,建构主义主张环境问题不再只是某种应该加以改正的客观情境,它启示人们思考隐藏在环境背后的某些问题。我们与其宣称环境出现了危机,不如分析谁在强调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到底是由谁引致的。由此,才能找到环境治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并强化责任主体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义务,推动环境关注主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立法和依法处置环境污染行为。

5.建构主义将环境问题引入公共领域,赢来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关注。这种关注使得政府部门认识到只有解决该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也从而使得许多对策真正进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并有可能获得政策安排。[8]23-35、206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

根据建构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阐释,我们可以且应该充分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合理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配,加强大众传媒、政府、民间组织等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监管,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利用科学技术减少环境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人类早期时代由于科技水平低,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生产效率低、单位能耗高以及综合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连带效应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提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科技的运用不是只注重在环境污染后的处理,而应该在对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开采直到生产都要把好关。要摒弃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在发展中就要做好环境保护。2.政府要加大对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重视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工作。鼓励科技研发公司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对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组织予以经济支持。3.稳妥推进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减少企业能耗,加大循环经济的开发力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4.在各个区域开展技术合作,实行区域联动制度,加大环境科技成果分享,共同实施区域性重大环境科研研发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对环境资源的诉求

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个群体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尽相同。在某些环境问题中,环境本身虽然是利益群体纠纷的导引线,但这不是根本的争论点。比如在我国某些煤矿地区时常出现资源争夺现象,一些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小企业为了本群体的生存利益不顾实际地承揽发展任务,不断扩大生产,结果使得煤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污染了当地环境。因此,环境的持续发展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使环境资源创造出社会财富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鉴于我国资源分布区域性不均匀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做好合理规划和科学生产,使人们能世世代代享受生态环境的恩赐。其次,要科学调配资源。对于缺乏迫切需求资源的地区要优先供应,并实行价格补偿机制。最后,国家要大力实施区域性资源调配工程。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保证相对公正的社会福利,从而避免大规模的群体利益纠纷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9]53-56

(三)发挥大众传媒在约束人类不合理行为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成为约束人类不合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人们的作用。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作为媒体的监督公器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效率。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大众传媒不仅要监督和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还要善于向受众传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对环境危机的忧虑,从而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大众传媒应向受众及时报告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增强受众对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满足受众求知、求新、参与的愿望。其次,媒体应肩负自身的责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该尽量向广大受众多传播绿色资讯、普及环保知识,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新闻媒体要多报道关于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和正面形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最后,媒体的环境宣传只有与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只有媒体与政府、企业建立起联动传播的合力机制,通过设定公共环境保护议题、开展大型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专题培训等手段面向全体公民进行公益性环保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大众媒体应该率先垂范,实践绿色行动宣言。

(四)加强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于2009年出版了《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提出了“保障型国家”概念,认为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参与式国家”中政府的辅助功能难以面对复杂的风险型社会。特别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政府的战略地位尤为显著,政府应该更加积极而有力地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环境立法与生态保护的责任。[10]125-130因而,政府应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政府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首先,政府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在治理工业企业污染事件时要严格执法,不让违法分子有机可乘,要以行政手段强化环境保护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地位。其次,政府要加快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明确各类社会主体在生产生活中应履行的环保义务。再次,政府部门应投入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积极处理已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建立环境问题的预警机制,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最后,政府要加强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果我国政府在环保技术上能寻求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协作,环境的治理工作将从整体上得到较大提高。在这个知识产权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技术共享可以让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少走弯路。

(五)广泛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治理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实现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服务组织,能够弥补政府作用的不足。既然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其他领域贡献他们的力量。非政府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非政府组织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的宣传教育优势。它通过各种有组织的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具体的环境问题,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如互联网,非政府组织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在网站上公众服务信息的方式号召广大环境问题的影响。2.非政府组织能够反映基层民众的心声,就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体利益的重大环境问题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构建和谐的沟通桥梁。3.非政府组织能够协助政府研究和制订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案,同时还能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帮助环境受灾区的居民。4.非政府组织能够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一旦发现某些个人、企业等存在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会提出警示,在必要时会考虑提讼,迫使他们遵守法规。此外,在解决某些全球化环境问题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全球性的大气变暖就需要非政府组织积极搭建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商议节能减排的平台,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变暖带给不同区域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生态环境是全球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实践证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应当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回馈相平衡。我们必须控制、约束自身的非理性需求和行为,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绊脚石”,虽然它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但建构主义并没有将环境问题当作一成不变的事实,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减少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利生态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3).

[2]Martha Finnemore,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郭树勇.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7).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洪大用.试论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学的阐释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7][美]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社会,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