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愉悦范例6篇

阅读的愉悦

阅读的愉悦范文1

一、 组织学生阅读,让阅读具有针对性

读书看报本来是课余的事,但一是由于电视、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沉谜于电视及网络游戏,不愿读书;二是阅读品味低下,大量漫画书及武侠书充斥书桌,虽然作文书众多,但真正有价值的确比较少。也难怪有人发出“现在的学生离书香味越来越远了”的感慨。针对以上情况。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阅读具有针对性。我的做法是:

1、每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定性阅读。过去虽也要求大家要多看书报,但由于没有具体落实的措施,读的学生很少。在课上读,非常有效。学生一节课读几首古诗,看几篇文章,还可以交头接耳,这种课学生感到轻松,很乐意上。

2、以课文为中心,辐射到课外,在老师的指导下,加深加宽阅读。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给学生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学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又向学生推荐他的其它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每个假期规定阅读书目四部,并写出读书心得展开大讨论,明白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写作手法。通过课文激发课外读物,使阅读真正得到加深加宽,此类阅读既有针对性,又有目的性,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定量补充,让阅读具有广泛性

中国古代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间流行诗:“小小一书童,八岁才发蒙,读书三年满,蛇也变成龙。”而今天的学生语文学习用时多,老师花费的力气大,结果却让人失望。这岂不咄咄怪事,这咄咄怪事就是阅读面的狭窄造成的。课文的阅读量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许多成名作家回忆走上作家的过程时,无不感谢于童年乱读书,这“乱”是广泛,泛泛地读书,许多人也认为中小学生正是好读书的时期,此时的阅读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1、体裁兼顾,保证广泛性。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因此我们要保证学生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学生有的偏爱小说,有的偏爱童话,有的偏爱杂志。其实,每一类书都有其优,也有其劣,因此,各类体裁都要兼顾,才能真正实现大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中外童话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语言》等中外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古诗文、唐诗宋词以及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我都分时间定量地给学生规定读物。另外对杂志、报刊科普类、科幻类作品也向他们适时推荐,所有这些阅读,是老师给予时间,并推荐书目,让他们阅读,在集体比照阅读中,展开竞赛。

2、组织交流,让阅读具有深刻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然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积累语言,训练语感。为防备学生读而无用,就需要让阅读具有深刻性,有自己的收获、见解。我认为可以通过交流活动来达到,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组织学生对书中观点进行辩论,对书中人物性格进行探究。阅读课大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留十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是一种自由的发言,可以新闻,可以概述故事,也可以介绍读书的心得体会,甚至给一些书中故事续写续说。阅读交流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交流同学间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锻炼语言,推动广泛阅读。

三、注重阅读方法,加以正确引导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课外阅读的文章中,既有需要诵读,在吟哦之中品其味的,也有需要默读,感悟其神的,两者不可厚此薄彼。这些习惯要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教师可开展多种活动进行检查,比如诗歌朗诵、课文朗读等,鼓励学生诵读,并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对默读,则可以根据所读书目及内容,从方法、速度、效果、习惯等方面进行要求。

阅读的愉悦范文2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我国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用阅读教学的方式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课堂,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阅读 教学课堂

传统的课堂不仅没有生机,而且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建构高效愉悦型课堂。所谓高效的语文课堂通常是指把课堂教学目标高效率地完成,同时明显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课堂。愉悦也就是喜悦,它是师生美好的感受。语文课堂是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本就应该是愉悦的。这儿的愉悦不仅指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活动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因获得学习知识而感到喜悦。那么,如果建构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呢?我在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探究。

一、愉悦课堂氛围的创设

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是课堂气氛。学生在轻松、公平、自由的课堂气氛下才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能被激发出来。因而,初中语文教学要实现真正高效与愉悦,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是必须的。我们经常会发现,在语文课堂上,气氛很沉闷,同学们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可是在体育课或其他不是课堂的场合,大部分同学都很积极主动。也许这种现象是由于其他场合为他们创设机会,这个机会能很好的营造氛围和思想互动环境。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关于《背影》的一节课,拍电影的手法在他的课堂上得到充分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父亲爬月台买桔子这一特殊背影时。教师创设合理的情景,同学们通过拍电影的形式,下面是课堂实例:

师:我们分析父亲的动作,这些动作说明父亲爬月台很艰难与不容易。通过这些动作体现父爱的伟大。今天大家可以使画面动起来,我们拍一段有关父亲的电影,同学们觉得好吗?

同学们激动地齐声回答:好!

师:许多镜头组成电影,父亲爬月台买桔子吃力和艰难通过电影镜头如何实现的呢?

同学们开始激动地讨论如果拍电影。

学生 A:慢镜头最能表现父亲走平路,过铁道,爬月台的艰辛与不易,这样可以表明父亲年老,精力不旺盛与体衰,走平路都如此费力,爬月台就更急不容易了。

学生 B:父亲的手和脚特写。因用力而颤抖的父亲粗糙的手,脚因使劲向上抬而颤抖。

学生 B:我是非常同意特和脚,但是我觉得可以重复这些动作,就是把手的动作和脚的动作重复几次,这样就更能显示父亲的脚和手,更能体现父亲的爱。

教师:是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生活实际,通过特写与重复更好地说明“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话。

学生 C:我还想让一滴汗滴落在父亲的手上。

同学们听后,都叫好,他们的思路被激活,课堂进入高潮。很多取得教学的高效率的语文教师,他们的诀窍就是对学生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享受很大的自由,具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

二、细读文本关注情感体验

语文课细读文本是必有的环节,而重视情感体验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体验情感,学生才能与阅读内容产生交流与共鸣。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沉浸课文中,才能进入文本角色中,体验文本的意境,从而产生共鸣。

再例如《背影》一课,为“我”买橘子,父亲爬月台的动人背影,尽管是肥胖、笨重的身体,加之臃肿的棉衣和父亲的蹒跚步履,这个看上去实在不是很美观,如果整体的感知文章,读者就会知道是父爱的伟大,而不是去欣赏父亲体型的美。

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是细读文本必须要注意的,同时阅读体验应该鼓励个性化,允许学生进行多元理解与体验。个性化阅读,正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也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这样的阅读体验就会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感受到审美愉悦。教师的体验具有个性化,教学同样具有个性化,每个教师的个性各不相同;同理,学生的体验个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差万别的。如果无视这些差别与多元的存在,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杀。

三、创建有真正意义的课堂“对话”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通常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果真的实现对话,不仅会具有高效的学习,愉悦的学习环境更能够被创设。

师生对话,关注提升和构建师生的思想情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侧重于学生自我的静思、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个性体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学生们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种对话正与新课程提倡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相协调与配合。在关注教学过程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必须关注的。其实,过程好也会意味着结果具有好的趋向。因此,课堂对话质量和有效性是我们的关注点,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在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不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要做到当讲就讲,至于讲多少取决于教学的需要。“三讲”和“三不讲”教师要努力做到。所谓“三讲”,指对重点、难点与疑点的讲解。“三不讲”,则指对学生掌握的内容不需要重复讲解,通过自学掌握,教师也不需要多做讲解。对学生特别难的,讲了也听不懂的不讲。

结束语: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就要想办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努力构建高效阅读教学课堂。要想做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愉悦与高效,教师必须创设和谐、民主与平等的课堂环境,同时关注文本细读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进而实现真正课堂上的对话。这需要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方可达到。

参考文献:

阅读的愉悦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 悦读 阅读兴趣 语言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一、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点燃阅读激情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如是说。因此,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使人愉悦的、创造的过程。在读书活动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阅读的情感态度将直接影响到阅读的质量。我们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愉快,才能真正把他们引领进阅读世界的大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还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自主阅读,成为阅读的主人。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要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全情地投入,眼、口、手、心等感觉器官都要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予心灵充分的滋养,构建阅读的意义。只有这样有效的阅读才会让人有所收获,也才能让读者获得阅读的愉悦。我把这种阅读称为“悦读”,即以读为乐,用一种快乐的心态去阅读,通过阅读更能加深这种快乐体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寻找和发现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悦读,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特别是在深入阅读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情发于心间并溢于言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会读了!我快乐读了!鼓励学生大胆阅读、竞赛阅读、互助阅读……班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才会不断提高,呈现出“要我读”为“我要读”的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积极的思考、准确地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从而实现悦读,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成为关注的一个重点。“荐书墙”“班级图书角”“快乐书吧”成为学生交流阅读书籍的阵地,成为阅读收获展示的舞台,“亲子阅读”让孩子和父母一起陶醉在阅读的天地……一个个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点燃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火花,让学生尽情的遨游在阅读的世界。要学生喜欢阅读,必须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古人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家苏护姆林斯基也认为,应通过阅读兴趣与动机的激发,让课外阅读“深入人心”,实现灵魂上的“亲近”,是学生高度自觉状态,去领悟“悦读”的无穷魅力。

二、指导丰富的阅读方法,享受“悦”读快乐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同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阅读能带来快乐,学生就会热爱阅读并产生浓烈的兴趣。什么样的阅读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呢?那就是教会他们掌握一个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的范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情操。阅读教学中,由于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以及个性气质的差异,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对课文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要拓宽思维,多元化品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而在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上,应强化读者的“自主”意识,即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阅读思维有广阔的四维空间,即“解文、知文、论世、察己”。所谓开发阅读的智力潜能,就是要在作品(文)、作者(人)、社会(世)、读者(己)四者之间彼此往返,自由驰骋,发挥读者的聪明才智。阅读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发挥特色。

因此,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的愉悦范文4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鉴赏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阅读并不完全等于鉴赏,阅读可分为消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和批评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超越了单纯的消遣性阅读,它追求审美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升华,文学鉴赏是一种感受和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受到艺术感染,潜移默化体会其中思想,形成完美的思维和逻辑判断。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阅读的愉悦范文5

关键词:审美情感 职校生 阅读模式

自有文字起,阅读就伴随人类文明一路走来。一个群体的阅读水平,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对于个人来讲,读书是情感与心智的旅行,读书能使人获取广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人生目标,洞悉社会发展,体验人类进程等。优质有效的阅读于人于世皆受益无穷。

一、以审美情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启发审美,感知情感。阅读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审美的过程。蔡元培曾经说过“纯粹之美育,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1]眼观目视耳听,或让人身心愉悦、或让人怦然心动、或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等等,审美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和情感体验。李泽厚先生是这么解释“审美”的:“经过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而产生了审美愉快。审美愉快有各种名称, 一般称为美感, 亦可叫审美感受, 审美经验, 审美满足等。”[2]而这里的“情感”特指情感体验,或欢畅、或壮美、或悲戚、或哀伤……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探究现实社会的年龄阶段,他们敏感于一切新潮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他们正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阅读可以成为他们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把审美情感教育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认识社会,自我反思。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说不尽的社会文化价值,往往通过对人生与社会的描写来激发阅读者的反思。《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大作品,人们对其往往津津乐道的是其中的某个人、某件事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强大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个人的人生经历总是有限的,人们在观照人生的时候会以他人的人生经历作为参照。鲁迅曾经说过,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投枪匕首般的语言风格,至今还激发着人们改变自我、改变现实的激情。读过《阿Q正传》的人,往往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阿Q的影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对其产生移情心理,对照作品中的人物及经历,进行自我关照反思。同时,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学会用多元视角去懂得他人。职校生一路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他们的学习经历或许并不顺畅,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经历的波折产生自我放逐的情绪。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会告诉他们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是好是坏,甘苦自知,也许自己所认为的痛苦在别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别人的痛苦在自己眼中也可能觉得不算什么,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一路顺畅的。残疾作家史铁生曾经谈过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写作,他在《写作的事》中说“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 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 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他的大半辈子是在轮椅上和医院里度过的,但是他的活着是如此的从容镇定。相对照而言,一个健全的人,一切都还可以从头再来。阅读“可以帮助人们看到他们正在探索, 正在渴望的东西。……小说使人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看到别人, 也看到自己的未来。在小说中, 人们就像在镜子中一样看到了社会, 就像在水晶中一样看到了社会的未来。”[3]

愉悦身心,提升素养。在阅读中能获得某种愉悦感,或因作品中悬念丛生的故事,或因性格迥异的人物, 或因内心私密的坦露等, 当然愉悦本身不能成为阅读的唯一目的。“把艺术降低为简单的、愉快的幻象, 感官的陶醉, 就等于把产生这种幻象和陶醉及其他的实践活动置于道德目的之下。这样, 艺术就没有了自身的尊严。”[4]阅读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应该是高层次的,也是多元性的。一部好的作品,往往在其探求真理、追求理想、坚强生存、人类道义、民族情绪等方面有着内在的强大精神魅力。米兰・昆德拉曾经这么说过他由阅读而获得的社会人生感悟:“在巴尔扎克那里, 他发现了人在历史潮流中的根柢;在福楼拜那里, 他探讨了以前不知道的日常生活的领域;在托尔斯泰那里, 他集中注意于人类行为和决定中非理性因素的侵入;在普鲁斯特那里, 他探讨的是难以捉摸的过去;在乔伊斯那里, 他探究的是难以捉摸的现在。”[5]一部好的作品,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如何生存。职校学生将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往往不满足于语文课堂的说教,他们更希望得到一种探索性的精神愉悦,或许是某种崇敬和向往,或者是某种期待和热情,或许是某种达观浪漫的气质等等,课外阅读所获得的这种满足和愉悦,大大超过了课堂整齐划一的说服、说教。

二、职校生情感体验式阅读模式探究

职业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围绕学生职业性的发展,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一个分支,在验证和拓展学生课内阅读教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校层面来看,初探情感体验式课外阅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培养自主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6]职校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他们很多时候是怀着猎奇、探究、刺激的心理来阅读,所以世情小说、时尚杂志、魔幻鬼怪、宫闱秘事、某某未解之谜等等经常吸引着他们的阅读视野,他们可以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所不能,心理上、情感上得到某种满足和补偿。作为学校方则可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甄别书籍市场的良莠,通过开办一些书展、签名售书会、图书推介会等,把读物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则应该在引导和指点的工作上作出更多努力。

文本引领、拓展阅读经典名作。启发学生体会创作者爱满于山、情溢于海的真实流露,引导学生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的命运同喜悲,任感情激荡,品思名作,洗涤学生灵魂,发挥文学熏陶之潜移默化的功力。

依托专业,拟定阅读计划。拟定整个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总体性阅读计划、分学年阶段性阅读计划和专题性阅读计划等等,并且在整个阅读总体计划中进行过程性控制,穿插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以检查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创设班级读书角、笔记摘录小报展、课前五分钟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征文活动、美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并且把这些可以写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把学生的阅读行为放置于常态的学习当中。而对于学生情感阅读的效果评价,则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多元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

设置模块,推荐阅读书目。语文教研室协同专业组进行分专业书目推荐。推荐的书目可以模块化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模块大致可以分成六大模块:古典诗文诵读型、现代诗歌朗诵型、经典名著鉴赏型、精彩美文品读型、名人传记励志型、文化知识拓展型。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个人爱好自主选择。

课外延伸,开设课外阅读选修课或兴趣小组。职校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形成期。可以把五年制高职选修课分为三大模块:“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表达与交流提高模块”和“专业类模块”。而“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应“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可以利用选修课或兴趣小组活动来拓展课外阅读的新空间,可以把“阅读与鉴赏提高模块”分成若干个子模块,如古典诗词吟诵、现代诗歌朗诵、名著导读、美文品鉴、阅读技巧指导等等,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审美的情感体验,训练学生探究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利用网络,加强学校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过去的阅读方式是通过纸媒介,如今的阅读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其异军突起带来了新的阅读革命。网络环境下的职校生课外阅读更显示其信息的快捷和繁多。通过影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介,学生“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而且潜意识中接受了媒体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校教育中,它已经构成了重要的隐蔽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考方式。”[7]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去进行创新型阅读,也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营造氛围,利用社会和地方资源让阅读充满人文韵味。无锡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江南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锡繁荣的工商业和人文精神根植于此。其名胜古迹、名人故居不胜枚举,辉煌的史前文化、吴越文化,小巧别致的古镇文化、园林文化本身就是一部部优质的文化书。走出去,增长学生的知识和阅历,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请进来,可以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座,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敏锐的感知力。

新课改的推行,将职校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阅读是拓宽职校生人生视野,提升职校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又为养成职校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提高专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以审美情感体验来促发职校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应作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领路人、同行者、探究员。学生才是整个阅读活动的主体者和实践者,而对于他们来讲,这种对阅读的探究和实践远没有结束,希望能伴随学生的一生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0.

[2]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382.

[3](美)万・梅特尔・阿米斯,傅志强译.小说美学[M].北京: 燕山出版社,1987:91.

[4](意)克罗齐,王天清译.美学的历史[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5](捷克)米兰・昆德拉,艾晓明译.贬值了的塞万提斯的遗产[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1990(1).

阅读的愉悦范文6

中国是饮茶古国,也是饮茶大国,有着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便是茶道精神。茶道精神是指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品格修养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就重视饮茶对人的品性修养的重要作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四个字是对中国茶道精神的最早概括。此后,宋徽宗赵佶在其著作《大观荼论》继承和发展了陆羽的总结,将茶道精神凝练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今人对茶道精神多有概括。比较著名的有庄晚芳教授总结的“廉、美、和、敬”、六如茶痴林治先生的“和、静、怡、真”以及茶学家程启坤先生的“理、敬、清、融”等。本文选用流传较广的林治先生总结的“和、静、怡、真”作为当代中国的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和”: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指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相成、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表现为对立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茶圣陆羽在《荼经》中运用大量笔墨描述了煮茶过程中阴阳调和,指出煮茶过程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统一的过程。宋徽宗对于茶道精神的和也有精辟阐述,指出荼可以达到“致清导和”的作用。几千年的茶文化实践证明,饮茶可以使人达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静”:“静”是达到“和”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宁静的心态下,人才能真正精神内敛、反观内心、体悟人生、洞察入微,人才能在空灵虚静的心境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感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对茶道精神中的“静”字多有体会,苏东波在《汲江煎茶》中有“松风忽作写时声”,戴昊的《赏茶》诗中“卧听黄蜂报晚衙”,郑板桥的诗句“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都描写了饮茶过程中的环境之静与心灵宁静。因为只有茶之为物,与酒不同,不在使人血脉喷张,而在使人平心静气,导引我们进入默想的世界。

“怡”:怡是喜悦、愉快之意,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追求。自古以来,煮茶品茗便被视为愉悦高雅之事。唐朝贯休有诗云“何时一重见,谈笑有荼烟”生动描写了友人之间饮茶谈笑的快乐情景。中国的茶道与曰本茶道精神不同。日本的茶道有着严格的仪式、繁琐的荼艺,在茶道精神上表现为*‘清幽寂寥”。中国的茶道不追求形式的芜杂,讲求内心的愉悦。饮茶可以配合对弈、交谈多禅、悟道、观月、赏花、闲看山水等等。饮茶或涤烦解渴,或去困提神,以达到怡情养生、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真”:茶道中的“真”首先指的是茶事之真,环境应当是真山真水,字画应当是真品真迹,茶叶应当是真茶真味,器皿应当是真陶真瓷;其次指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真诚真情,在品茗过程中说话要真诚,待客要真心。

2.基于茶道精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构建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与情感意志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境况与氛围的总和。图书馆是人文重地,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发挥图书馆传播文化知识、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能。研究表明,图书馆人文环境的建设暗合中国的茶道精神,应在“和、静、怡、真”四个方面下功夫,建设和谐、宁静、愉悦、真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

2.1 和谐的人文环境

中国的茶道精神讲求“和谐”的人文追求,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同样应当追求“和谐”,主要表现在图书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及图书馆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两种形式。

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应首选园林绿化优美'场所进行建设,使得图书馆的浓厚雅致的读书氛围融入清新幽雅的绿色景观。图书馆既和谐地融入了周边环境,又为绿色生态环境增添人文色彩。国家图书馆毗邻紫竹公园,碧波。方顷为我所用、翠竹万竿尽入彀中,是图书馆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的典范。大学图书馆不仅要选择自然景观优美之处,更应选址在校园中心地带,方便师生出入。图书馆不应建设在马路附近或者操场附近,也不应建设在音乐、美术院系附近,使得图书馆难以融入周边环境。图书馆的选址体现了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追求。

图书馆中的人际关系包括管理者与馆员的关系、馆员与馆员的关系以及馆员与读者的关系。由于图书馆的宗旨在于“一切为了读者”,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最为重要。由于馆员工作多属于重复性单调工作,无创新性与挑战性,馆员工作时多产生倦怠情绪,对读者态度冷漠。茶道可以帮助馆员消除苦闷、开阔心胸,甘愿为读者无私奉献,用真心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为读者创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日常工作中,馆员应当展现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可以协调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馆员良好的态度、娴熟的技能、亲切的交谈、积极的工作态度都可以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2.2 宁静的人文环境

中国茶道精神中的“静”既指环境的安静,也指心态的宁静。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也应当注重这两点,在追求环境的安静,也追求内心的宁静。

图书馆的选址应避免选在闹市之中,马路之旁,喧嚣的环境使得读者在图书馆之内无法静心阅读,图书馆传播知识的职能难以发挥。图书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手段,诸如采用隔音门窗和高分子吸音材料,在美化环境的消除外界声音干扰。图书馆内的声音也会影响他人的学习与阅读。在图书馆中应贴有“请将手机调为振动或无声”、“轻一点,再轻一点”、“静以修身,学以育德”等字样,提醒读者保持安静的环境。

宁静的心态是学习与阅读效果的保证,图书馆有义务从环境建设方面帮助读者建设宁静的心通往图书馆的道路两旁应种有枝繁叶茂的大树,使得读者在入馆前享受清凉与惬意,有助于读者心态的宁静。图书馆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可以使读者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中迅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此外,图书馆内摆放绿色植物盆栽,一方面缓解读者阅读的视觉疲劳,另一方面绿色的生态点缀可以使得读者心绪平和,提高阅读效率。

2.3 舒适的人文环境

茶道精神追求“怡”的境界,“怡”解释为“愉悦或者舒适”。图书馆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也应为读者营造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

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首先体现在图书馆周边环境的宁静与优雅。有条件的图书馆选址于湖光山色之间、蓝天碧海之旁,读书之余可以饱览周边景色,可以游目骋怀,令人心旷神怡。

开放式的借阅方式,最大限度的让读者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最快速、最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图书是图书馆舒适的人文环境的又一要义。开放式的借阅方式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各书架距离要适中,使得多人在书架之间穿梭亦无拥挤之感;图书位置高度要适度,方便读者的存取与查阅;馆员工作台的设置尽量贴近读者,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柜台高度大约在75cm左右,过高容易产生与读者之间的疏离感,不利于舒适人文环境的建设。开放式的借阅方式使得读者直接接触大量图书,但可能为寻求某本图书却难以找到。图书馆应设置图书定位查询区,通过计算机的查询便可确定图书的精确位置,降低读者寻找时间,增强读者阅读愉悦感。开放式的借阅方式应同时配合“宽进严出”的出入方式。“宽进”是指允许读者携带书包入馆,方便读者学习。“严出”是指通过电子设备严格查处图书未经借出而带出图书馆。馆员在处理问题时应态度和蔼,充分尊重读者。图书馆应安装无障碍设计,开辟轮椅专用通道,且图书馆书架之间距离应满足轮椅通行要求,为盲人提供盲人专用区,提供盲文书或者书刊录音唱片,重视弱势群体的阅读权利,增强弱势群体的阅读愉悦感。此外,提供无线网络以及必要的公用电脑供读者查阅资料也有助于打造令人愉悦舒适的人文环境。

2.4 真实的人文环境

茶道中追求“真”,讲求真山真水、真陶真瓷。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也需要追求真实,正版图书、真花真草都是图书馆人文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除此以外,图书馆的“真”还体现在对学问的真学真练之中,求真务实之中。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有言“苦荼,久食羽化”。做学问的过程如同饮用苦茶一样,必须真学真练、苦思冥想,才能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图书馆在人文环境健身中应当努力宣传追求真学问的不懈精神,在图书馆的墙壁上贴上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欲求真学问,须下苦功夫”等名言警句,激励读者苦心求学,以求学问精进亨通之日。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