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广播范例6篇

音乐广播

音乐广播范文1

大家好,我是哆哆,是个在很多场合下喜欢把自己称为孩子,拒绝长大的孩子。在永恒的羽翼的签名档中的那句话,只有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孩子才能飞。我是多么地喜欢这句话。现在的我处身于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在另一段时间中生活,我习惯了在天亮的时候跟很多人道再见,说晚安。现在你那里天黑了么,还是天快要亮了呢。

刚上飞跃网的时候,每次打开论坛,都能听到红色女孩那熟悉的声音。在不可思议中,我不敢相信出现在这里的下一个声音会是我的。听到录制的时候电脑里传出来的陌生声音,我恐惧,我不知道这声音你们是否会喜欢,更不晓得能否打动你们的心。很多人说过我的声音象个孩子,那就让我这个孩子带你们走进第一期的飞跃网络电台。

(音乐——)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相逢的人相逢…… 今天的音乐心情风筝和你一起来追忆似水流年。让我们的音乐带着你飞向记忆的每个角落。

(杨柳)

这歌是在一个朋友的空间里面发现 的,第一次听就被震撼了。这是这样的一种忧伤,总在不经意间拨动你的记忆之弦

曾经有个很好的朋友,一直以来我把她当作自己大学里最值得依赖的人,我们会一起出去吃饭,逛街。我会在每次等她的时候把手机里的游戏打通关。如今,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首歌虽然听起来伤感,但却值得一辈子收藏……

(current)

这首歌来自吉田亚纪子,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歌词,但透过她天籁般悠扬起伏的浅吟低唱,你的心灵仿佛被刺穿那些写过的日记 ,那些听过的歌曲,那些录满青春的文字,那些代表过去的无数的情感,那些讲不清楚、说不明白的东西,因为我的追忆,诉述着我的怀念……

(颓废)

人在生活中总会有颓废的一段时间,或许是因为亲人的离去,爱人的离开,事业的不顺,朋友的吵闹。但也只是一段时间的,生活还得过,路还得走,明天也有很多事要做。颓废的滋味,尝试了才知道,好苦!!最好的选择就是,积极的面对生活,做我要的自己……这里音乐心情风筝。聆听音乐,享受感动。

(highlands)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第一感觉便是心被一种柔软温润的东西给填得满满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动与激荡散漫在周身,静静的去融合来自于它的每一个音符。

有些东西,注定无能为力,当一份友情,一段爱情,从指间流过却又无法挽留,直至变成后视镜里的风景时,我们,只剩悲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的歌曲又在耳边响了起来。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新的希望,正如鲁迅曾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即便成了路。当那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脑中翻腾的时候,才知道,失去的并不是岁月,而是曾经的心情。许多时候寂寞也会唱歌,和着曾经的心情和往事一起在摇曳的记忆中泛出阵阵涟漪来,让我这颗飘忽不定的心随着歌声一齐飘向远方了。

(Onlytime)

什么是我的快乐?童年是我的快乐。或者说在我不曾对我自己有任何了解的时候,我是快乐的。我小的时候没有手表,上学之前我会用原子笔画一个手表,然后会背个书包往学校走,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撸开袖子看表,哦,六点多了。然后接着往前走。可那个分明就是我画的。这是我对快乐的回忆…

音乐心情风筝,希望我们的音乐和文字带给了你不一样的感动,让你有了回忆的理由,让你的思绪随着风筝飞到记忆的最深处。

感谢您收听这一期的音乐心情风筝,我是哆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篇二:音乐电台广播稿

同一时间,不同时空。xx,xx,与大家相约在《文苑守望》(或其他?),捡拾周三落日的余晖,一起谈天,一起笑,一起细赏平凡人生的心情。

(音乐:Dido,Life for Rent )

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在旅途中,喜欢听这一首歌。这深远的曲调,有的时候,可以让我什么都不用去想,脑袋里,白净的宛如刚刚制造出的白纸,看着窗外飞驰的昼夜和风景,没有任何触景生情的意思。有时,亦可以让我的脑袋被记忆填塞,幻化成一段段过往的剪影,将那些讲完了的,或者依然未完成的故事,细细描绘。

离开学校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诧异的是,不论回来或是离开,总归是在雨天,不是晴好的日子。这倒不是刻意选了雨天出门,制造些诗意的格调,完全是由于时间的不容选择。当然,感伤也是有的。

第一次离开,南下上海,正是倾盆大雨的天气,雨伞竟然起不到丝毫作用。行李箱的拉杆,也从手里滑落,溅起一朵朵雨花。我在陌生的街道,东张西望的,想在车水马龙中,努力辨认姐姐那张熟识的脸,分外尴尬。

回到上海,淅淅沥沥的小雨密密的下着,拖着满载的行李在万千灯火的街道走着,听着完全陌生的话语,诧异的询问自己,当初哪里来的那么多,让自己离开的勇气?原来,习惯是那么难改,我连时差都调不回来。

(音乐:周迅/齐秦 《外面》)

我是在研究生考试结束后,决定融入社会,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涯。

研究生考试成绩下来,不出意外的,落榜,分数遥遥不可期,苏州,仍是建筑在梦里的城,化不得现实。可望而不可即,给人平添了几分想象与憧憬。仿佛,这已经是人生的一般定律,那些不可触摸的风景总是最美的。

出乎预料之外的,是小弦,她对学业看的很重很重,这四年对于她来说,什么都不曾光鲜,除了那个北京的梦。然而,这分数却不能给她一个名分。虽然我离她很远,但我可以感受到她的苦痛和伤心。

培培期待着明年继续考,呆在家里,直至将她继续深造的梦,涂鸦的圆满。

突然想起李清照的那首小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考研在这头,江东在那头,她们是不愿过江东的。项羽不肯,有满满的天时地利人和在里头,她们不肯,也有满满自尊和梦想在里头。

除了研究生,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还可以学习,只要梦想不被磨蚀……

室友都很喜欢范范的那一首,叫做最初的梦想的歌,歌唱着挫败后的希望,是成功前的勇敢。我突然想起了汤姆汉克斯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的一部电影《猫鼠游戏》,这与故事情节无关,想到的,只是莱昂纳多听他父亲讲到的一个故事:两个老鼠掉进了一桶鲜奶里,一只老鼠绝望了,认为这是宿命,结果,淹死掉了;另一只老鼠不愿意放弃,不停地搅拌,结果,将那一桶鲜奶搅拌成了黄油。

也许,提到希望和梦想,人们会首先想到那一个叫做宝的功夫熊猫,然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生活不是这样的传奇。那些大大小小的希望,有些随风而去,不再被想起;有些如同谎言,失去了它的含义,有些幻化成真,体味幸福。希望,在顺境时尚可,然而,在恶劣的情境中呢?至少,我们可以像鲜奶桶里的第二只老鼠一样努力,在困境的土壤里耕耘,守候希望,等候花开。

(音乐: Allan Taylor:Some dreams )

在工作还没有着落的时候,我曾在便利店兼职。没有顾客的时候,是十分清闲的。便利店与音乐电台有合作,全天24小时都固定播放着上海音乐频道的广播。

主持人说的最多的是爱情,絮絮叨叨的说着,奇怪的是不论是什么话题,不论是哪一位主持人,最后都能扯到爱情,接着是一首一首的曲子。

播的最多的是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里的手风琴背景音乐和苏打绿的《小情歌》。听着听着,就有了想哭的冲动。我们寝室曾经都将这首歌批斗的惨不忍睹,主要是因为苏打绿的声音,还有歌里吟唱时,显而易见的呼吸。后来,整个寝室又都疯狂的迷恋起这首歌来,糊里糊涂的,不分昼夜的吟唱,一个接一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这样,没有防备的,就想到了远在他乡的寝室,很认真的写好信息,在凌晨三点钟,一条一条的发给她们。当然,没有回应的,她们都睡着了,可是,心里却多多少少好过了一些,觉得自己离她们还是很近很近。不开心的,开心的事情,也总是想与她们分享,好像自己还在与她们卧谈一样。

电台里曾经播放过韩寒的《混世》,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个我曾经很喜欢的,因为张狂的嘲弄,并不是上海人喜欢的类型。然而,听到时,心里是欢喜的,也许,这就是偶像的力量吧。而,为韩寒和郭敬明的争吵,也是经常出现在寝室里的,为了维护偶像的吵闹,事后回忆起来,总是倍感无聊的,然而,现在想起来,确是那么的温暖。

那些在岁月里记起或忘记的故事,那些在流年里难分真假的心情,在生命里浅吟低唱。音乐有这样的魔力,让过往,一点一点的啃噬你的心,过往也是一件魅力非凡的东西,一丝一丝的侵蚀你的情绪。

(音乐:朴树/范范 《那些花儿》)

现在的工作是繁琐而清闲的。没有课的时候,空闲的虚度光阴,无聊的恨不得绑架了时间,逼迫它行走的快一些;忙碌的时候,又紧张的想要去禁锢时间,不允许它出去闲逛,只能静止的留在角落。

中饭是不回去的。开始和其他人一样,带起了盒饭。饭盒是过生日时,培培送的。粉粉的hello kitty,矜持的笑着,不像她,每次笑起来,都会没心没肺的,很夸张的放肆一下。

没有带盒饭的时候,会和同事一起去吃生煎,或者去美食一条街的吴江路。吴江路有很多的烧烤,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夜晚学校门口的热闹。我还是不习惯这里的饮食。上海人是喜甜食的,就是酸菜鱼做的,也是甜丝丝的,没有学校门口的那几家经常去吃的川菜馆有味道,当然,更是少了寝室一帮子人得欢声笑语。

时间是一把锐利的刀,一秒一个印记,刻在生命的时光墙上,触目惊心。望见的,是那些满布痕迹的过去,让人感觉悲凉;看不到的,是那些空白的墙面,让人觉得恐慌,不知所措。

过往是件可怖的东西,有的时候可以让你旁若无人的傻笑,有的时候又可以打碎你的心,硬生生的就逼的你留下泪来。

现在,我离学校生活已经很远了。论文答辩完之后,这四年学校生涯仿佛已经结束了,然而,想起来,却总是耿耿于怀的,过往就好像纪念册一样,合上,束之高阁,只能拿来回忆。

(音乐:Maps:To The Sky )

往事,是细腻的沙子,手边流过,能够感受到它曾经存在过,就算换了时空,也可以装在沙漏里,细细珍藏。

音乐广播范文2

近两年来,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FM89.8广播新闻频率《倩颖随行》节目在介绍众多音乐种类的时候,在“古典”、“流行”、“摇滚”、“爵士”、“乡村”等之外,又多了一个名字――“世界音乐”!许多听众不仅发出疑问,哪种音乐不是从“世界”上来的,又有哪种音乐不是“世界的音乐”?

世界音乐(World Music),一种多元文化的混合、三种不同音乐的结晶,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巨大的腾飞。从概念上分析,世界音乐可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广义的世界音乐,泛指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另一种是狭义的概念,即本文的主题: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晶的混合体。

尽管对于大多数广播听众而言,世界音乐是一个新鲜的名字,但是,这个名字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一笔光辉历史。1990年,德国的著名制作人迈克尔.克里图(Michael Cretu)又为世界音乐的概念作了一个完整的诠释,那便是“英格玛”(Enigma,一种概念性的世界音乐)的诞生。一种通过流行音乐节奏表现出来的圣歌,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原始部落和宗教回声。他把三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秘鲁的排箫、修道院的圣歌、懒散的迪斯科节奏放到了一起,同时还运用了笛子、电吉他、铜管乐、管弦乐队、中世纪的圣咏以及古老的北欧民族曲调,让人一看眼花缭乱。但是成功的原则往往就在于创新,克里图的试验成功了。一种新的声音,一个世界音乐的代名词“英格玛”成功的被世界人民接受了,此后世界各地更多的音乐家也纷纷开始领悟了世界音乐的真正含义。

90年代以后,美国《公告牌》开辟的新时代(New Age)音乐排行榜,为世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世界音乐开始如雪花般满天飞扬。比如:印度的音乐家将他们的印度教会歌曲通过世界音乐的形式充分的展现了宗教的神圣;中国作曲家何训田先生成功的将音乐(代表作品:《阿姐鼓》)推向了世界;等等。

显然,这种独特风格的世界音乐有着属于自己的内涵,绝不是泛泛而论的“世界上的音乐”。准确地说,世界音乐是指来自欧美主流音乐之外的、加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具有强烈土著风格的民族音乐。

回顾世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能不谈到非洲。非洲是孕育人类的摇篮,古老而神秘。非洲的音乐因而也弥漫着古朴特色。当具有非洲基因的美国流行音乐回流到他们的故乡―非洲时,给非洲人民带去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于是他们再次将原始的民间元素与其结合,这种黑人文化与美国流行音乐的再次结合促使了世界音乐的生成,这便成为世界音乐的滥觞。

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音乐的影响逐步成熟的时候,世界各地(特别是亚非地区)的流行音乐家便以此为参照,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段在本土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前卫的、更加成熟的世界音乐。这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音乐的概念在流行音乐中不断的得到提升,慢慢地它变成了一种国际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世界音乐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更是多种文化的结晶。

在分析世界音乐产生原因的时候,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关于耳朵的寻根运动”。认为西方人“心里最不踏实”,“寻根大概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让心踏实下来的办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我们《倩颖随行》节目在推介世界音乐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世界音乐这种提法,就是欧美的主观视角的产物。这是在欧美主流音乐认可下产生的音乐品种。欧美音乐向来以主流音乐自居,向世界各个角落“殖民”,但是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的欧美音乐也放开了襟胸,打开了眼界接纳、认同风格迥异于已的世界音乐。同时,各个土著的民族音乐也十分渴望融入世界范围的音乐。

所以,我们认为,全球化所带来的人类渴望交流、融为一体的“地球村”意识才是世界音乐出现的心灵动因。艺术往往是时代进步的先导。因为艺术和人类的心灵感受距离最近,所以艺术家往往率先表现出人类心灵的渴求。世界音乐这种开放、坦荡的襟怀,实际上正是表达了人类这种共同的意念。

2000年元旦,英国BBC联合全球7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举行“千禧年”大联播,谭盾为之创作的《2000――今天》运用了“马赛克”创作手法,在作品中镶嵌了包括日本、中国、印度、英国、刚果、巴西等国家的民族音乐;何训田的《阿姐鼓》、《央金玛》等专辑采用全新的观念,对中国藏族音乐进行了融合;而正当红的“女子十二乐坊”则干脆将传统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了流行化的演绎…… 这一切都是以人类的名义发出的感人呐喊!

世界音乐被广泛传播,许多寻找音乐之根的年轻一代自发的追寻本民族的历史并选择学先的音乐,而众多的音乐人则把各种各样的世界音乐当作自己音乐创作的巨大源泉,音乐发烧友们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收藏世界音乐。世界音乐目前已成为音乐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大众传媒的重要传播内容之一。但在我国,专业介绍世界音乐的节目还很少,很多听众对世界音乐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对雅尼、朱哲琴等这些新世纪音乐的认识上,究竟什么样的音乐是世界音乐?世界音乐的价值又在哪里?制作了二年的《倩颖随行――世界音乐之旅》之后,我们有了深刻的体会。

世界音乐作为一种新的音乐类型,要想得到听众的喜爱和认可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过去的二年里,《倩颖随行――世界音乐之旅》,在如何将世界音乐普及化方面,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创新,培养了大批固定的听众,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加入到节目中来。

1、从“声音”入手。这里所说的“声音”指的是纯人声作品,我们在第一期节目中,就安排了纯人声主题,因为在世界音乐中,纯人声系列是一大特色,那些世界音乐家们不仅拥有超高的演唱技巧,而且,音色也相当独特,有的时候,他们的演唱可能有瑕疵,但丝毫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欣赏,因为那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在这期节目中,我们播出了郭英男生前的纯人声作品《老人饮酒歌》及印度血统的英国艺术家sheila chandrd的《Ever so lonely 》及Sainkho的《午夜之蓝》等作品,很多听众发短信参与节目,称赞“如此这般的天籁之声”、“一次难得的听觉享受”等,甚至还有人说不想下车,生怕错过这美妙的歌声。

2、从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家入手。一般来说,人们对熟悉的东西比较容易产生共鸣,音乐也是如此。《倩颖随行――世界音乐之旅》旨在挖掘民间音乐,而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底蕴又相当深厚,所以,从身边最熟悉、最具亲和力的音乐着手,我们专门制作了两期“土地与歌”的节目,播出了大量听众很少能够听到的陕北、青海、、内蒙等少数民族最纯粹的民间歌曲。在听多了时下花里胡哨、不知所云的流行音乐之后,再听听这些质朴、真挚的声音,是一种心灵的震撼。由此,再展开对其他国家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是一种即简便又快捷的方法。

3、选择可听性强的音乐,循序渐进。在世界音乐作品中,不乏有一些晦涩、难懂的音乐,制作中,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可听性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整理、翻译、清晰地介绍歌曲的背景及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特点。

4、组织相应的活动配合了解世界音乐。《倩颖随行――世界音乐之旅》除了每周三固定的一小时以外,我们还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听众加强对世界音乐的了解。比如组织听众观看一系列的世界音乐大师作品视听会,邀请Sainkho这样顶级的世界音乐大师现场演绎,让听众近距离的感受世界音乐的魅力。

5、关注国内世界音乐的发展,推荐优秀的世界音乐创作者。在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但缺乏的是对其保护和传承。尽管有很多音乐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还没能够形成气候,有关世界音乐的创作也是少之又少。我们的节目尽力地去挖掘、推荐一些世界音乐的创作者,其中,“五行乐队”就是我们推荐的乐队之一。“五行乐队”是中国首个“世界音乐”的乐队,由国内五位年轻的民族音乐家和核心人物老罗(RobertZollitsch)组成。老罗:一个德国世界音乐环境里的音乐人,2002年带着他的德国古筝,来到北京和中国的音乐家们一起作音乐的即兴,一起在民族音乐中交流,并发行了世界音乐唱片《五行》,他们的理想是建立更宽的舞台,做有生命力的中国现代民族音乐,打开中国世界音乐的大门。

音乐广播范文3

【关键词】DJ;音乐;语言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DJ”则从幕后转到了半幕后,参与了一些演唱、音乐制作和演唱会的主持的工作,能称为专业的“DJ”。上个世纪 90年代 “DJ”正式由幕后转到前台,负责在各种音乐中挑选出适合的音乐放给听众们听。

如今DJ的概念扩大为泛指那些从事广播音乐的一线主持人。他集解说人、编辑、策划、串词人、播音员、采访、制作、与听众的互动等工作于一身。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懂广播,懂音乐。

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应该具有音乐美。什么是语言的音乐美?语言学家王力曾经说过:“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即和音乐自身的美感一样,是通过语流(旋律)的起伏高低,节奏的快慢交替,力度的强弱变化,音色的明亮对比等等方面显示出来的。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一旦具备了整齐、抑扬、回环的美感,它便是和谐悦耳的语言,便具有了吸引听众、打动听众、陶冶听众情操的魅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达到语感和乐感的结合。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度。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尤其需要有敏锐的语感。语感,就是要感觉到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的旨趣,即语言的真滋味,语言的意义和情味。语感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和强化,训练语感不能单靠阅读或翻字典,还要结合生活实践来行。叶圣陶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音乐广播范文4

【关键词】音乐广播 音乐频道 专业频道

在广播进入“窄播”时代、广播专业频道市场细分的今天,广播节目试图“全面丰收、处处开花”变得越来越艰难且越来越不可行。“收缩节目战线,实行节目整体的低成本战略”是广播不得不走的道路。而以“音乐节目”、“谈话节目”为主体、为主打的策略是广播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保证。

专业化频道的产生是由受众特点与市场化要求共同决定的,“窄播”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缩小了受众群体,但是在同年龄段受众中的收听率必将随其内容的专业性而明显提高。

一、专业化频道现状

我国广播界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电台由原来的综合台转变为分设若干个专业频率的系列台,更充分满足了广大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在专业音乐频道中,现选择安徽省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家音乐频道,下表为这两个音乐频道的一周节目单:

从表1、表2我们可以得出专业化流行音乐频道如下的共同特征:

1、播出时间长。合肥文艺广播全天播出时长为17小时,安徽音乐广播则24小时播出。

2、节目类型趋同。如两台都设有歌曲排行榜节目;都设有点歌类栏目,以此作为与听众互动的形式之一。其他节目则分别播放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并将日韩、欧美音乐从华语音乐中分出另立了专栏,体现了其专业化的特色。两台都有针对司机朋友的专门的音乐节目时间。

3、仍存在与专业化音乐频道定位不符的节目。其中比较明显的有合肥文艺广播的早晨新闻资讯节目《合肥新闻》和《对话3G》。较之合肥文艺台,安徽音乐广播的资讯类节目明显较少。虽然这些节目在听众中广受好评,但因为并不符合专业化流行音乐广播的定位,所以仍是整套频率中的“不和谐音符”。

4、以广告冠名的节目较多。这也体现了专业音乐广播良好的市场效应。从节目的片头、片花可以了解到,所有的节目都有冠名赞助商,这也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化音乐频道的社会认同感。

二、广播专业化音乐频道的新探索――“音乐之声”

作为专业化音乐频道的新探索,全国第一家部级专业化流行音乐频道――“音乐之声Music Radio”于2002年12月2日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FM90.00(北京地区)正式推出,整体风格以轻松、流畅为基调,18个小时的音乐节目全部采用直播方式。

《音乐之声Music Radio》适听人群为15岁至45岁年龄段喜好听音乐、文化素养高的听众。这和安徽音乐广播、合肥文艺广播的受众定位基本是一致的。

以下为音乐之声Music Radio节目介绍:

除了硬件更为专业化之外,由“音乐之声”的栏目设置也可以看出其较安徽音乐广播和合肥文艺广播更为专业化,版块化的设置使各时段的特色鲜明。为了适应整套频率的规划,除中国top排行榜之外,其余节目名称中均有音乐二字,集中突出体现其专业音乐广播的特色。

三、频道总体形象设计

为了突出专业流行音乐频道的特色,必须对其进行总体的形象设计与包装。自“音乐之声”开播之日起,由台湾歌手萧亚轩演唱的8种音乐风格的“台歌”便多次在节目中播出,这在国内广播电台的总体包装方面是个创举。而有趣的是就在“音乐之声”正式开播之后不久,安徽音乐广播和合肥文艺广播都在其“台歌”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合肥文艺广播请陈绮贞给其做了几种不同风格的台歌,并反复在节目的前中后时段密集播出,使得“nustar radio”成为耳熟能详的口号,安徽音乐广播也对台歌作出调整,每段节目中间必然要加进这样一段话,“爱音乐、爱广播,爱music我的专属调频,安徽音乐广播”,通过密集播出来打造“IMusic”这个口号。这都反映出了广播从业人员对专业化频道总体包装这一理念的认同与重视。

四、主持人定位与受众期待

“音乐之声”对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所占时间做了较严格的限定,从现在播出的实际来看,主持人一般在播放歌曲前奏时插入对歌曲名称及歌手的简单介绍和个人点评。安徽音乐广播和合肥文艺广播则在节目过程中,通过主持人的谈话带动受众参与节目的互动,这样,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参与的成分要大过音乐本身。

这种限定可以说是“音乐之声”与其他专业音乐频道的最大差别所在,那么听众对专业化频道主持人的要求是怎样的呢?在某广播节目论坛上,笔者对此进行了小规模的投票调查,得到的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听众对主持人的专业化、对音乐的悟性以及口才和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有着相对比较高的期望值。因此,电台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塑造自己播音时的个性语言,以此来获取相对固定的听众群体,提高节目的魅力。只有真正具有了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独特个性的主持人才会在众多主持人中脱颖而出,而广受欢迎的主持人也必将成为一个专业化音乐频道竞争收听率的“王牌”。例如安徽音乐广播的DJ孙晨主持“流行沉淀”节目,自从音乐广播开播以后就一直存在,并保留多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晨对节目中所播放的每首老歌的内涵都有她自己的思考和诠释,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让听众能够感觉到亲近,所以才会在听众的力挺之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很多音乐广播频道已经开始重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重要性。比如“音乐之声”在栏目宣传的片花中全部加入了主持人的名字;安徽音乐广播也曾用过以主持人命名的节目,比如《一路微微笑》,在网站上开辟属于每个主持人的论坛,方便其与听众沟通交流;另外还将精心设计的主持人的卡通形象或本人照片发表在网站上,起到了较好的包装效果。最近,安徽音乐广播和合肥文艺广播还利用了地域优势,在节假日或者周末的时间段开展主持人户外的听众见面会等活动,与听众作进一步的交流,增加整套频道的亲和力。

五、专业化音乐频道发展前景初探

1、音频、视频结合

除去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网络在线试听之外,广播还应与电视媒体相结合,共享受众资源。如安徽音乐广播的“青春红歌会”新闻启动仪式、“田华&男人的柔情”全国巡回演唱会安徽站新闻会、“废墟上的歌者――纪念5・12一周年诗歌朗诵音乐会”等都是采用文图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化地展现广播的魅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作为专业化流行音乐频道,可以考虑在电视台中通过播放本台台歌的音乐电视,听友见面活动广告等来进行形象宣传。也可以用名牌栏目或版块与电视台的音乐节目进行合作,让电视台主持人做嘉宾主持人,在宣传主持人的同时也可达到宣传节目宣传频道的目的。

2、加强与听众互动交流

(1)热线电话。广播是以声音传播为主要方式的,热线电话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听众与主持人进行即时沟通的需求。但热线电话的一个弊端即听众的语言表达水平参差不齐。精彩独到的听众点评、犀利的提问能起到为节目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也会有一些听众言不及义,脱离节目主题,打乱了节目节奏。这就需要主持人在接听热线时要冷静沉着、随机应变,控制好通话时间及主题。当然,作为专业化音乐频道的主持人还要有尽可能全面的音乐知识,以免对听众所讲问题因欠了解而无法对话。

(2)手机短信。手机短信的优势在于它是“一对多”的形式,可以将更多更广泛听众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给节目的编辑和主持人。由于手机短信接收系统可24小时工作,这就使听众与节目的互动可延伸至节目以外的时间,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参与。

(3)听友见面活动。为了给听众直接接触主持人的机会,专业化音乐频道还可以尽可能地多组织与听友的见面交流活动。通过与听众的见面活动,一方面起到了对整套频率、节目、主持人的广泛宣传作用,另外通过最直接的与听众沟通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听众的意见与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建设专业化音乐频道,使其贴近听众,满足听众需要。例如安徽音乐广播曾成功举办过厉娜、满江等人的歌友会、“青春红歌会”等,而合肥文艺广播则举办过黄征、陈绮贞等歌手的歌友会;同时在重大节日期间,主持人也会到繁华商业区做些公益性宣传等。

3、完善网站建设

作为专业化音乐频道的宣传载体之一的配套网站建设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供听众在线收听、节目时间表等基本功能,还可以提供尽可能全面广泛的、与整套频率有关的资讯,甚至可以向更为全面的专业化音乐网站方向发展,提供有关音乐的各类信息。全面建设专业化频道的配套网站是大势所趋。在今后,广播配套网站可考虑更为新鲜灵活的运作方式,如引入虚拟主持人,建立音频乃至视频(主要内容为听友见面会或主持人自我介绍)资料库以吸引网民浏览或下载。■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站

②北京音乐台网站

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

④安徽音乐广播网站

⑤合肥人民广播电台网站

⑥天津北方网大学生论坛中国歌曲榜

⑦《中国广播》、《中国广播影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音乐广播范文5

一、找准节目定位

如今,各地广播的音乐节目形式多种多样,风格也各不相同,如何让音乐节目吸引更多听众?我们应该把音乐融入到听众生活中,在音乐节目的策划中融入休闲、生活化的服务信息,挖掘新素材,选择新角度,只有精心策划准备好节目的内容和定位,才能让音乐节目更好地发挥休闲娱乐功能。

目前,主流的音乐节目类型包括:赏析类、专题类、情感类、点播类等,传统单一元素的音乐形式,如老歌、新歌、点歌类的节目,形式固定,内容受素材约束,时间一久,在原有的收听群体基础上,很难吸引新的听众,节目生命力降低。为防止单一元素的音乐固态形式,笔者主持的《都市音乐风》定位在音乐杂志类,时长90分钟,运用多种音乐元素,每天以不同内容和风格作为“音乐杂志”的一页,用“音乐杂志”的形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栏目开设有融合娱乐新闻的“音乐让我说”、约请歌手分享成长经历的“音乐飞行客”、本地知名KTV的“苹果KTV点唱榜”、“汽车音乐”、“老歌不好找”、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葛威私房歌”等环节,让听众如阅读杂志一般,享受不同音乐元素带来的轻松与时尚。节目运行五年多来,听众群体从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在节目中都可以找到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多期优秀节目还在中国广播网听天下板块中交流、点播。

二、突出主持风格和语言特色

音乐也是一种交流的语言,一首歌之所以能广为传唱,感人肺腑,正是因为音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和形象,让无数听者喜悦、忧伤、励志、回忆,这些情感变化都可以通过一首首歌曲表达出来。作为听众和音乐作品之间的桥梁,主持人要有独特的音乐鉴赏力和鲜明的主持风格,不仅要理解好音乐作品本身传达的情感和意义,还要在节目中巧妙编排,并从细节着手,在生活中多欣赏音乐作品,积累阅历,理解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形象,融合自身对音乐作品的评价推介给听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丰富音乐节目的互动方式

早些年音乐节目的互动方式多为信件、热线电话,互动形式古板、单一。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广播节目的互动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如今的短信平台、QQ群、论坛等网络互动工具增加了直播节目的互动性,主持人与听众实现即时交流。而近两年出现的微博和微信,本是亲友间的聊天工具,创新应用在节目互动中,可以让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更加亲切、便捷。

笔者主持的《都市音乐风》开通微博后,每期节目的参与量大增,单期热点互动话题仅微博留言量就超过300条。多种节目互动方式,特别是微博和微信的加入,加快了与听众互动的响应速度,扩大了收听群体,也使节目增加了时尚感,呈现出与主持人边听边聊、享受音乐的节目氛围。

四、用户外活动塑造节目品牌

一档好的音乐节目不仅听众爱听,还得让听众参与其中。以节目为依托打造的大型晚会、音乐Party等户外活动,将凸显音乐节目的延展力和品牌形象。

2011年5月,《都市音乐风》策划推出“男生女生秀”大型音乐选秀,让平民百姓走上耀目舞台。活动历时两个多月,共进行了五场海选、两场复赛、一场决赛,全市600多名选手参赛。决赛中,将舞台交给百姓歌手,唱响生活、张扬个性,活动现场吸引3000多名观众,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可以说,大型户外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节目品牌塑造,扩大了音乐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五、广告植入也精彩

传统节目中插播的品牌广告,时间固定、形式单一,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在广播节目中创新地植入广告,不但可以增加广告创收,还可以让音乐与广告融为一体,既巧妙又不突兀。《都市音乐风》从开播初期的一家KTV赞助,到如今的四家KTV全年联合赞助,节目之所以得到了市场的肯定,靠的就是音乐与KTV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如节目中开设“苹果KTV点唱榜”、“海道船KTV竞猜歌名”、“开心果KTV报时提示语”、“欢乐迪KTV谁是麦霸”等不同形式的广告植入,合理平衡同行业广告客户,各有侧重,使节目年广告创收近十万元。

六、音乐节目的“整合发展”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私家车群体的增加,听众对音乐的伴听需求越来越高,很多城市将各时段音乐节目整合,开设了专业的音乐广播,如沈阳、大连、抚顺等地。实践证明,各地的音乐广播都具有较高的收听率和广告承载能力。

音乐广播范文6

广播新闻与音乐结合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新闻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电视和网络的普及给广播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电视是音与像的结合,观众除了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真实的新闻现场。这种媒介比广播更生动,更有趣味性。而网络则更具时效性,且涵盖的内容更广,广大的受众更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相比而言,广播的传播形式单调,听众只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再加上新闻本身内容枯燥,广播新闻便进入了它发展的一个瓶颈时期。

在传媒界竞争激烈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广大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各种文艺节目的期待值不断增加,对新闻节目也不例外。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已经成为广大观众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观众们也期待着新闻类节目风格可以更新颖,形式可以更活泼。

因此,广播新闻引入了音乐元素,以增强新闻类节目的亲和力,使广播新闻的形式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音乐元素的加入并非偶然。在广播新闻节目加入音乐元素之前,广播配乐小说、配乐诗歌、配乐报告文学均赢得了听众的普遍赞誉。这些成功经验为音乐和广播新闻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可见广播新闻和音乐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广播新闻与音乐结合的具体形式

广播新闻与音乐的结合可以说是必要的且最佳的选择,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这种结合,就成为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广播新闻的严肃性和音乐的娱乐性有着种种的矛盾,如果结合得不恰当就会造成节目“不伦不类”的后果。这样反而弄巧成拙,使广播新闻节目的效果大打折扣。在经历了一代代新闻工作者的大胆尝试和艰苦实践之后,目前比较成熟的结合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用作背景音乐。在新闻通讯、人物特写等专题节目中,可以使用一些和节目主题协调的背景音乐,这样可以营造氛围、舒缓情绪,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新闻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认识。而在报道内容紧张的新闻时,加入节奏快的背景音乐则可以增加听众的紧张情绪,使听众如临其境,充分感受新闻内容所要传达的情境。

用作片头、片尾及间奏乐。在综合性新闻节目中精心设计片头、片尾及与节目内容协调的间奏乐,可以有效地增加节目的层次感,加深受众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加强对事物发展某些重要情节的记忆,对听众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用于大型系列的主题性新闻报道中的配乐。大型系列报道往往根据报道内容精心设计片头和背景音乐,这样可以把节目制作者的意图蕴涵在音符之中,使节目更加引人入胜。一般这类配乐都是“量身打造”的,所以风格更加统一,音乐目的也更加明确,更能体现报道特色,也更能体现节目内涵。

广播新闻与音乐结合所带来的效果

广播新闻与音乐以恰如其分的方式结合之后,必然带来一定的积极效果:

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使传播效果更加立体。如前所述,由于受到传播方式的局限,广播新闻不能像电视一样,采取视与听这样二维的形式,它只能是线性的、一维的。如此线性的传播形式显得非常单薄,其对听众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而音乐的加入使广播新闻的传播形式马上丰富立体起来,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增添了广播新闻的活力。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进一步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音乐是一种丰富的“有声情感”语言,用它来渲染、制造一种气氛和效果是语言所不能比拟不可替代的,有时甚至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所不及的。同时音乐还可以揭示语句的内涵,强化语言的潜在情感,并且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介绍背景铺展环境,更能引人入胜。广播节目中,向听众介绍环境和新闻背景对节目制作者来说是一套硬功夫,而且有时文字的叙述也有一定的困难。虽然记者亲临现场,但毕竟已经“时过境迁”,然而新闻背景的表述音乐优于文字、准于文字、便于文字。有时用音乐来介绍环境和背景,可以把节目制作者的意图饱含在音符之中,更能引人入胜。

丰富新闻体裁,提升传播效果。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在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新闻体裁总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如果只是固守一种传播模式,不但会影响传播效果,还会使媒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任何一种新闻体裁从它的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它,在实践中去丰富它。广播新闻与音乐的结合,也是新闻在不断探索自身完善过程中的勇敢尝试。作为新闻报道创新发展的产物和新闻工作艰苦实践的结果,广播新闻与音乐的结合给广播新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突破了其发展的瓶颈,是值得肯定的创新形式。

广播新闻与音乐结合的意义

广播新闻与音乐的结合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创新,它同样具有深刻的、重要的社会意义:

首先,这种结合冲破传播观念,充分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在传播观念中,新闻是理性的、严肃的、不苟言笑的,而音乐则是感性的、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这两种艺术形式看似在其各个属性上是相互冲突的,然而真正的创新就是要突破这种传统观念的陈旧和固定思维,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形式安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碰撞,这样才能擦出新的火花。广播新闻与音乐的结合无疑是在众多尝试中一种成功的创新。它突破了固定的思维模式,给听众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为了避免这两种艺术形式在结合之后会使冲突加剧,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新闻工作者们充分运用了他们的智慧,使这种创新的结合以和谐、自然、扬长避短的方式实现。

其次,这种结合体现出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更深层的心理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满足之后,人民群众呼唤更深层次的精神文明。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将精神文明的层次不断提高,从而使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广播新闻与音乐的结合正是随之而产生的,它反映出了这种心理需求。它使得广播新闻不再仅仅是新闻,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对象。听众会对其产生评价、议论和审美欣赏。它反映着广大群众已经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

广播新闻与音乐结合的局限性

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局限性。广播新闻和音乐的结合也不例外。新闻和音乐因为其本身特征,虽然在广播新闻中有很多成功结合的案例,但是由于其各自特性,它们的结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尊重新闻最基本的原则,避免音乐的使用喧宾夺主,违背本意。音乐在广播新闻中起到的只是烘托作用,它是一个“配角”,真正的主角还是新闻。万万不可为了突出创新而本末倒置,使广播新闻节目变成了“音乐欣赏”。因此,音乐的使用在总量上不宜太多,在声响的强度上尤其要注意把握得恰到好处。同时,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配乐。如果题材本身不适合配乐,则不要勉强为之。没有合适的音乐,或者音乐作品不能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时,应当放弃这种形式,否则只会使得新闻节目反受其累。

音乐的使用有时往往受到及时性制约。及时性是新闻的基本特性之一,求新求快是其根本,也是其价值所在。正是因为这一点,媒介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深度会受其影响。在争分夺秒抢发新闻时,很少有人还能顾及配乐,更不用说找到合适的音乐来配发为新闻增色。不过这种局限性也仅仅针对背景音乐而言,对于用于片头、片花、间奏等形式的音乐基本上还是不受其制约的。

音乐的使用对于使用者有严格的要求。既然是两种艺术形式的交叉,那么它的使用者必然需要对两种艺术形式都有充分和准确的了解。首先,他需要具备新闻从业者的良好素质;其次,他还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具有充分的音乐知识储备、优秀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较高的配乐技巧。缺乏其中的任何一样,都会使得新闻与音乐的这种结合显得画蛇添足。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这虽然是一种局限,不也同样是一种激励吗?激励我们新闻工作者从单纯的文字专业训练中走出来,多多接触其他的艺术门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对于新闻行业也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不论对此持褒奖的态度还是批评的态度,广播新闻与音乐的结合形式还是值得鼓励的,我们都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因为它是一种创新的尝试,而广播新闻乃至整个新闻界都需要有不断的创新的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新闻界的勃勃生机和良好发展。

上一篇春雨绵绵

下一篇平等对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