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年级组长经验交流材料范例6篇

小学年级组长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年级组长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幼儿从中班到大班,不仅个头长高了,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水平的提高。语言方面幼儿能主动、积极地与同伴交流,大多数幼儿语言比较完整、流畅,用词比较准确;美术方面幼儿能大胆地利用多种美工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创造的快乐;音乐方面幼儿能比较准确地按照音乐的节奏做各种较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社会交往方面幼儿能主动地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交往、合作和分享。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语言方面部分幼儿倾听习惯欠佳,不能听别人发言完就插嘴,尤其是对同伴的发言,没能认真倾听。针对本年段幼儿实际情况及部分幼儿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注重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现将本学期年段工作制定如下:

一、日常保教工作

为了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我们将继续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真正的做到保教并重。

1、能用较规范性的语言完整、具体、连贯的表述

为幼儿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自由交流、表述的机会和条件。首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谈话活动、听说游戏中扩展幼儿的经验,在活动时教师将注重各个领域互相渗透的教育,支持幼儿在各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的倾向,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改进看图讲述、情境讲述等讲述活动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决定幼儿讲述的兴趣程度、讲述水平、语言潜能的挖掘程度。从原来的集体集中,适当安排小组集中,幼儿分组讲述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讲述机会,从而能让幼儿更大胆放开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再次如开设小小故事大王,播报员等活动项目,让幼儿运用已有的语言经验充分表达和锻炼;最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了解家庭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场所,从而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不断强化家庭中语言教育,如:让家园配合督促幼儿完成任务,如:布置任务,目的一是让幼儿回家能完整叙述任务的内容,目的二是任务的选择多以复述儿歌、故事为主,让幼儿进行表述一定的内容的语言实践活动。

2、(1)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结构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以集体、小组的活动形式让幼儿进行学习活动。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对于有些的数学知识、技能,教师应直接教给幼儿,而有些数学关系幼儿难以独自发现和感知,我们将设计一定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从而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将注重数学区角活动,如在区角活动中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充分的感知、体验、探索,鼓励幼儿与同伴展开交流、相互讨论,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策略,纠正错误,共同游戏;

同时,让家长利用日常生活活动的情景和一些偶发事件,如散步,外出游玩中的情景、事情,引导幼儿注意和关心周围环境中物体的数量和形状,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时间的长短和更替等,引发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教师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

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索类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体会科学现象。以集体、小组、个别的探索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将科学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如科学游戏活动—风车转转转,借助一定的材料或玩具,将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和操作活动,获到相关的科学经验;如根据班级开展种植饲养活动,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播种、管理、收获等种植活动和喂养、照料等饲养活动,让幼儿从中获取有关大自然的丰富经验。同时,鼓励家长多带幼儿走向大自然,利用外出散步,参观、游览的机会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生动的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喜欢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与近期教育内容相适宜的环境。以集体、小组、个别的活动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如指导幼儿自主选择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同时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放手让幼儿去想象和创造;最后利用社区资源,让家长多带领幼儿参加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让幼儿在欣赏中不断地提高。

4、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有初步的安全保护意识创设

“自理”的条件和环境,在日常生活环节中渗透教育,例如洗手问题、入厕问题、运动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将根据日常生活环节反复地对幼儿加以提醒,让幼儿进一步地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开展各项游戏,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并通过家长有目的的实际演示和游戏,帮助幼儿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5、能主动地与同伴进行有效的交往、合作与分享,能解决交往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流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培养幼儿交往的技能,并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引导、鼓励幼儿从多方面和多角度解决问题,帮助幼儿积累成功的经验。

二、教科研工作

1、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每周集中年段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业务学习、年段事务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交流,并做好教研记录,每月月底整理好研讨资料,写好反馈。

2、每周五集中一次集体备课,预设下一周的教育流动内容,探讨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对上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针对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议,调整教育策略。

3、指导年段教师写好逐日活动计划,并对活动进行反思,认真写好教学反思笔记,每月月初检查年段教师上个月的手头文档,并做好记录。

4、组织年段教师进行互听互评活动 >>

,在观摩教学活动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5、根据年段情况开展专题研究:婴幼儿汉字教育与各领域内容的整合。

三、家长、社区工作

1、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园特色课程的建立及内容,并针对年段幼儿具体情况向家长交换意见和建议,使家园教育步调一致。

2、十月份对幼儿进行全面家访,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家,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教育观、需求。

3、继续办好“家长学校”,以“育儿保健专刊”、“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促进家园沟通,从而提高家长教养水平。

4、配合园部办好“家园报”,使家长更加了解园部工作,争取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和认可。

5、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四、管理工作

1、每周一组织年段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剖析案例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每周五组织年段教师集体备课,预设下一周的教育内容,并对上周教育内容进行反思,同时做好详细地记录。

3、每周一下午检查年段作品栏,家教栏更新情况。

4、每月月初检查年段教师上个月的教育活动计划、教育教学反思笔记,业务学习笔记。

5、指导各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写好主题阶段小结。

6、指导各班参加区域活动设计评论。

7、认真做好专题研究的阶段小结和汇报工作。

8、继续加强年段教玩具管理工作,由年段教师共同承担三大类游戏材料保管工作,及时增添新的游戏材料,由各班教师独立保管区域材料。严格执行借还登记制度。

9、根据季节的变化布置年段日然植种角,选择反映季节特征的种相植和饲养的内容。

10、展丰富多样的教科研工作。如,“年段班级竞赛活动”等

五、本学期月工作计划安排表。

九月份

1、各班级环境创设。

2、对新、旧生进行常规养成教育。

3、召开期初年段家长会。

4、开展“中秋节”“迎国庆”系列活动,让幼儿参与班级环境活动,充分体验节日的气象。

5、组织年段教师对幼儿早操结构和音乐进行调整。

6、组织年段教师学习有关二期课改精神的相关文章。

7、组织年段教师做好班际竞赛活动的准备工作。

8、确立教研课题,制定专题研究计划,并作好阶段小结。

9、对幼儿进行全面家访,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情况。

10、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十月份

1、督促与指导各班级专题计划的实施开展。

2、年段新教师公开教学活动。

3、大班互听互评活动。(结合研究专题)

4、组织幼儿参加年段班际竞赛活动。

5、幼儿早操比赛。

6、创设年段自然角。

7、布置年段作品栏,展示幼儿绘画作品。

8、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十一月份

1、继续督促指导各班级专题计划的实施开展。

2、组织年段教师观摩中班年段互听互评活动。

3、组织年段教师参加区域活动设计评优活动。

4、组织年段幼儿体验。

5、组织幼儿秋游。

6、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7、配合园部对各班级生活常规教育情况进行检查。

8、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9、更换年段作品栏内容。

十二月份

1、组织年段教师做好第二届“迎新运动会”的准备工作。

2、组织年段教师观摩小班年段互听互评活动。

3、大班年段家长开放日(向家长汇报字宝宝乐园教育成效)。

4、开展“迎新年”主题教育活动,体验节日快乐。

5、对年段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测评。

6、填写幼儿家园联系手册。

7、更换年段作品栏内容。

一月份

1、组织年段幼儿参加“第二届幼儿迎新运动会”活动。

2、填写期末幼儿发展评估手册。

3、做好期末专题小结工作。

4、整理教师手头文档工作。

小学年级组长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科学教育的现实状态和发展需求,“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是在了解国际科学教育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旨在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此项目首先是在我国北京、上海、南京和汕头四个地区进行了第一批试点,XX年3月江苏省在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扩大试点,我市确定为第二批参与“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地区,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常州市实验小学、常州市钟楼区觅渡桥小学、常州市天宁区博爱小学成为江苏省“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XX年10月,我市扩大项目研究范围,发展13所小学成为常州市“做中学”市级项目实验学校。

为了进一步推进常州地区小学的“做中学”项目研究,加强管理与指导,提升科学品位和深化实验研究,探索本土特色创新之策略,丰富和推广研究成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

1.变革学习方式

以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领会“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精髓,聚焦自主型、实验性的科学探究教学方式,提升广大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科学领域学习方式的变革。

2.培育科学素养

通过有序、系统的专项理论学习、研究以及灵活、有效的创造性教育实践,提升区域性科学教育的品位,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构建特色体系

综合利用国家以及本地区的各种科学教育资源,加强试点学校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性地建构充分体现常州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

三、现阶段推进重点

(一)深入贯彻“做中学”所倡导的基本原则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3.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6.采用激励性评价;7.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8.充分动员社区、家庭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9.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络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构建案例体系

通过行之有效的系统实施,力求在三年内初步构建“做中学”案例体系。“做中学”案例的来源:模仿法国经典做中学案例;对现有科学教材价值内容进行演绎;基于学生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创生。常州市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组将侧重前两种案例来源方式,并鼓励有能力的学校进行适度的案例创生。

(三)展开专题研究

“做中学”作为明确而又深刻的项目研究主题,需要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入领会其精髓。常州市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组将以子课题系列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师有序、有效地展开深入研究。

四、现阶段推进策略

(一)加强校本研究

着眼于“做中学”项目的有效展开,各实验学校应加强校本研究,落实常规制度,注重研究内涵,讲求实践效能。注重“做中学”价值案例的有序开发以及各子课题的有效研究。

(二)倡导校际联动

以校际联动的方式进行“做中学”系列案例的共同开发,并共同对各子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特色互补。

(三)纳入教研体系

各辖市、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应将“做中学”项目研究活动纳入区域性常规教研体系,营造民主性、研究型、开放性的研究氛围,注重研究过程的系统性、有序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网络资源“做中学”

加强常州教研网“做中学”专题网页的建设,拓宽信息渠道,汇集价值资源,以学术论坛的方式加强网络交流

(五)倡导城际交流

增加与苏州、无锡的兄弟城市的“做中学”项目主题交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常指导。

附件1: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实验学校

省级实验学校:

常州局前街小学;常州实验小学;钟楼觅渡桥小学;天宁博爱小学。

市级实验学校:

钟楼区怀德苑小学;钟楼区花园小学;天宁区中山路小学;天宁区北环路小学;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戚区潞城中心小学;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溧阳市文化小学;溧阳市东升小学。

附件2: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行动路线

(一)学习领会阶段 (XX年3月——XX年9月)

1.确定常州市省级“做中学”实验的试点单位,启动研究。

2.成立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工作小组和各实验学校项目研究小组。

3.试点单位到南京、上海等地实地考察“做中学”项目,采取集中培训、观摩、案例介绍、研讨等形式,了解“做中学”项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常州市省级开始“做中学”实验学校模仿案例研究。

(二)尝试探索阶段(XX年9月——XX年3月)

l.召开常州市“做中学”实验项目研讨会和工作会,在全市小学和幼儿园传播“做中学”理念,在常州教研网开辟“做中学”专栏。

2.扩大小学“做中学”项目实验,各辖市区培育“做中学”研究基地学校。

3.边实践边培训,采取校际联动的形式鼓励学校尝试和开发“做中学”案例,组织实验教师观摩研讨,积累“做中学”研究资料。

(三)推进深化阶段(XX年3月——2010年3月)

l.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逐步扩大实验班级,注重儿童在“做中学”活动中的资料记录、整理工作,积累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

2.模仿法国经典做中学案例;对现有科学教材价值内容进行演绎;基于学生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创生。及时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每学期末将组织“做中学”案例评比。

3.结合校本实际,各辖区或各学校有侧重地进行有关“做中学”项目的系列子课题研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集优攻坚,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及时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将定期开展“做中学”项目系列子课题研究协进活动。

4.积极发挥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倡导校际联动。各辖区要定期组织区域性“做中学”活动,不断总结开展科学教育的经验,反思存在问题,寻找对策,扩大效应。

5.各实验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做中学”资源教室,形成“做中学”资料包和工具包。实验学校要成为常州市科学教育的特色学校。

6.定期召开现场会、研讨会、推进会等,以多元的方式展示“做中学”的研究成果。

7.加强城际交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常指导

(四)总结提炼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梳理典型的、有价值的案例系列,汇编“做中学”案例系列(分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总结“做中学”项目的子课题研究成果。编印成书。

附件3: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案例系列(参考)

观察生命物体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动物的不同和相同(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研究材料

比较材料的隔音性(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研究纸的性质(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自己动手“造纸”(动手制作)------中年级

研究布的性质(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研究水

生命离不开水(动手体验)------中年级

观察水(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水的毛细现象(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表面张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怎样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糖(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污水的净化(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土壤

土壤里有什么(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土壤的构成(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怎样使土壤更肥沃(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研究废电池对土壤的危害(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观察植物

植物的根和茎(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叶(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花(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植物的一生(长期观察)------中年级

有利于仙人掌生存的本领(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研究固体和液体

固体的混合(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分离混合的颗粒状固体(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分离混合的沙和盐(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液体混合后体积会怎样(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测量天气

测量气温(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测量风力与风向(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测量雨量(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研究空气

空气有质量吗(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热空气和冷空气(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冷和热

冷热与温度(感觉与测量)------中年级

冷水变热(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热水变凉(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冰的熔化(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凝固(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蒸发(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蒸气的凝结(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热胀冷缩(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动手制作)------中年级

研究声音

声音的产生(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声音的传播(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力

力在哪里(观察与体验)------中年级

研究弹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摩擦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摆(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硬币下落(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高空坠鸡蛋(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电和磁

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解电路暗箱(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磁化与去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相斥与相吸(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磁铁都有两极吗(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电磁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关注我们的身体

呼吸和心跳(测量与分析)------高年级

肺和呼吸(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大脑(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神经(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身高与体重(测量与分析)------高年级

研究机械

研究平衡(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斜面(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滑轮(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轮轴(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建桥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搭支架(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生物的繁殖

植物的繁殖(长期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动物的繁殖(长期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研究微生物

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做酸奶(过程性体验)------高年级

研究面包发霉(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身边的化学

变色花(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洗衣服的学问(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铁钉生锈(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其他

感受茶文化(过程性体验)

研究蚂蚁

附件4: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子课题系列(参考)

如何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

如何产生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如何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黄金比例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年级组长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在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并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本校英语教育教学高标准、高质量,适度性超前发展。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本,根据高中英语教研组的特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共同培养更多的英语特长生。

二、中心任务:

1、集体反思英语教研组所存在的问题。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加强课后补缺补差工作。

3、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4、加强英语教科研的理论探究,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5、加强教研交流,加强同头备课,做好资源共享工作。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做好青年教师指导培养工作。

(1)让特色鲜明业务水平高,师德高尚的教师与他们结对。

(2)从备课、听课、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

(3)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多听课,多上公开课。

(4)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提高教学基本素养和教学水平。

2、加强理论学习,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

(1)打开学习通道,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与友邻单位加强合作。

(2)重视教法、学法研究。

(3)积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

3、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

(1)教研组活动定时、定点、定内容。

(2)健全集体备课制度。

(3)配合校教导处做好优秀教研组的评选工作。

(4)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各年级开展一次英语竞赛,如演讲、小品,短剧表演等。

(2)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活化课堂,如游戏、英语歌曲、小品等。

(3)因人而异,分层施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关键。

5、定期开展“师徒教学比赛”活动,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6、鼓励教师树立先进的理念,建立课题,进行教科研的探索。

7、加强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同头备课。

教研组活动是难得的一个老师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安排好理论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组活动内容。活动时,多交流,互相学习,年级与年级间多互通教学内容,高年级为低年级打好基础做准备。互通各种教学信息和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每位老师保留好自己的教学资料,为建立学科教学网页和学科资源库做准备。加强同头备课,固定时间,轮流作发言人,共同设计教学环节,体现集体的力量。尤其是面临市里对我校申办示范高中校的验收,我们要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说课、听课、评课,备好每一节课,保证顺利通过市里的验收。

8、做好资源共享工作。

现在的英语教材更新很快,一套教材也许只有2轮的寿命,因此,我们越来越需要进行思想方面的转换,既由课程教学转为话题教学,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教材的话题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文章发生了变化,词汇也是根据大纲制定的,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应对教材更新的方法就是掌握住话题教学,把文章内容作为话题教学的载体。因此,我们需要全组齐心协力,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

我们想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先收集各自年级的资料,高三主要负责高考复习方面的资料,包括试题,各次大考试卷,语法单项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较好较新的阅读文章和完形联系,书面考查题等。高二年级负责现在高二教材的备课资料,课件汇总,大考试题试卷,课本所涉及的语法内容的讲授和练习材料,和话题有关的多媒体资料,包括网址,图片,影音资料等。高一年级负责现在高一教材的备课资料,课件汇总,大考试题试卷,课本所涉及的语法内容的讲授和练习材料,和话题有关的多媒体资料,包括网址,图片,影音资料等。每个年级的试题试卷要有电子稿和文字稿,将各项资料分门别类,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整理,方便全组交流。另外,最好有一些授课的感受,例如,认为相关的语言点应讲到什么程度,或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等。

资源共享工作在学期末进行交流,为下个学年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四、做好青年教师评优课的准备和讲课工作。

3月7日到4月22日,是学校安排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时间。我组除一人外都要参加。我们会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和课余时间,互相帮助,互相审查教案和课件,做到教案和课件无错误,在课堂教学上,利用新的教学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精心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享受学习的乐趣。

小学年级组长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教学计划中一相非常重要的活动课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三个学期,并切已经纳入我校的教学计划,按照每周3课时、每学期48课时的课时量,将其分为期准备16课时、中期活动16课时、期末总结16课时三个阶段。

本学期我们学校又有新的学年加入此项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社会活动,全体实验年级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不同角落,他们积极热情地对待自己的这项活动。

在本次活动的初期准备阶段,各个班级的班长和其他的班级干部协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这相活动的有序进行。活动期间,同学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用我们中学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在活动中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对事物的辨认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这次活动的末期是整理材料,书写实践报告,这一阶段小组同学撰写实验报告,首先在班级交流,然后各班选出三个优秀小组,每个小组又在学校的交流中经过评选,最后42组仅选出24组参加汇报。活动中我们又聘请了孙茂霞、丁庆波、马玉平、刘敏、孙宗渊、李鹏、贾清松、范雪、尚云芳、孟小微、10位教师做初评评委,此后,黄校长和教务处主任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三次检查。最后学校的成果汇报交流又聘请了范雪、王静、孟晓薇、丁庆波、马玉萍、贾青松为评委,李鹏、孙宗渊为记分员,同时还请到了宋玉洪、仁莹为这次活动全程照相。

小学年级组长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电纺技术;聚己内酯;生物相容性

[中图分类号]R7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5-0603-04

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是由ε-己内酯开环聚合所得到的线性脂肪族聚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生物降解性、力学性能、药物通过性和生物相容性,其降解产物对人体无毒。目前该材料已经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广泛应用于骨折固定材料、手术缝线、医用敷料、药物控释材料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领域。电纺技术是一种利用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存强电场作用下形成喷射流获取超细长纤维的新型工艺。目前已有近百种聚合物成功地通过这一技术获取了超细纤维并被陆续心用于膜技术、增强材料、纺织品、光学传感器、医药释放体系和组织工程等诸多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电纺技术制备聚己内酯纳米纤维,并对其形态结构和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论证了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潜力。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聚己内酯(PCL,美国Sigma公司,Mn=80000),二甲基甲酰胺(DMF,西安化学试剂公司,AR),氯仿(DMF,西安化学试剂公司,AR),BGG40/2高压直流电源(北京机电研究所0-30KV),JSM-6700F型扫描电镜(日本JEOL公司),BX41型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MPS-UV260型紫外分光光度仪(日本岛津公司),酶联免疫检测仪(美国Bio-Tek公司),DMEM培养液(美国GibcoBRL公司),胎牛血清(浙江金华清湖犊牛利用研究所),胰蛋白酶(上海浦东生化试剂厂),MTT(美国Sigma公司),Image-Pro Plus5.02图像分析软件(美国Media Cybernetics公司)。6月龄新两兰大耳白兔,1只,雄性,体重1.5kg(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昆明成年小白鼠,16只,体重18~22g(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60~70天金黄色地鼠,10只,体重140~160g(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小鼠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生物实验室)。

1.2 方法

1.2.1 PCL电纺纤维的制备与表面形貌表征:以氯仿/DMF(体积比2:1)的混合溶液为溶剂,配制浓度为8%的PCL溶液。将纺丝液加入一个安装有8号不锈钢注射针头的自制玻璃加样管,针头与的正极相连,针头亦即喷丝口下方安装一个接地的铜板,上覆铝箔作为纤维的接收屏。在喷丝口和接受屏之间形成一个高压电场,从喷丝口流出的纺丝液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以高速不规则的螺旋轨迹运行,并被拉伸成为超细纤维沉积到接受屏上,在这个过程中溶剂挥发,纺丝细流固化。在外加电压10kV,接收距离12cm,溶液流量3ml/h的条件下最终的获得直径为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纵横交错的无纺纤维毡,置丁干燥器中干燥保存。纤维样品经真空蒸镀仪喷金,导电胶固定,以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700F观测纤维表面的形貌表征,电子加速率为5kV。采用Image-Pro Plus5.02测定电镜照片中的纤维直径。

1.2.2 溶血试验:将PCL电纺纤维切割为50mm×3mm条状放入无菌试管,完全浸没于20ml DMEM培养液中,置于37℃培养箱中72h,获得浸提液。心脏穿刺抽取新西兰大耳白兔血10ml,立即加入20g/L的草酸钾0.5ml,抗凝,取8ml兔血加入10ml生理盐水中稀释备用。实验分为3组,每组平行3份试样。阴性对照组:0.2ml稀释兔血加入10ml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0.2ml稀释兔血加入10ml双蒸水;PCL电纺纤维组:0.2ml稀释兔血加入10ml浸提液。37℃水浴60min,离心,取上清。在MPS-UV260型紫外分光光度仪上测A540nm值。溶血率计算公式为:溶血率(%)=(实验组光吸收度-阴性对照光吸收度)/(阳性对照光吸收度-阴性对照光吸收度)×100%。溶血率大于5%,则预示阳性结果。

1.2.3 短期全身毒性试验:将PCL电纺纤维研磨粉碎后高温高压消毒,无菌条件下配制成100g/L生理盐水混悬液,使用前37℃下保持1h。选用昆明小鼠随机分配为PCL电纺纤维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各8只。实验组采用胃内针给药,1g/kg。对照组给以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停药后继续观察7天。每日检查动物的临床中毒体征,并予以记录。停药7天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将动物处死。取动物心、肝和肾,置于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常规HE染色后BX41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2.4 口腔粘膜刺激试验:金黄色地鼠腹腔注射10g/L的戊巴比妥钠麻醉动物,消毒,铺巾。用医用缝合线将与试样穿颊粘膜缝合固定到颊囊粘膜上,每只固定经消毒备用的2个试样,左侧为实验组PCL电纺纤维试件,右侧为作为阴性对照的牙胶圆片。术后每日观察粘膜组织反应及试样在位情况,即试片周围有无充血、糜烂、肿胀等。术后14天处死动物,取与材料接触的颊囊部全层组织,HE染色,BX41型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1.2.5 细胞毒性试验:按照CB/T16886.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体外细胞学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进行。选择L-929细胞为受试细胞株,实验前用PBS新鲜配制MTT溶液,微孔滤器过滤除菌,4℃保存。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系,常规胰酶消化后制备成单个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L,接种细胞于96孔培养板(100ul/孔,n=5)置于5ml/LCO2,37℃培养箱中,在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48h。然后将浸提液加入各实验组(150ul/孔)。阴性对照为DMEM培养基,阳性对照为1ml/L苯酚,常规培养。培养12h,24h和48h后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A570nm,值,并计算出各组的A570nm均值及细胞增殖百分率(P%)。P%=各浓度组A570nm均值/阴性对照组

A570nm均值×100%。按照CB/T16886.5-2003标准,P%可分为6级:>100%为0级;75%~100%为I级;50%~74%为II级;30%~49%为III级;15%~29%为Ⅳ级;0~14%为v级。只有细胞毒性为I级或0级的牛物材料才能用于体内实验。

2 实验结果

2.1 PCL电纺纤维形貌扫描电镜观察:5000倍扫描电镜下可见PCL电纺纤维呈相互交联的多孔网状无纺结构,纤维交错相叠、光滑均 ,没有明显的珠状膨大结构或者纤维粘并现象。根据所采集的图像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出电纺纤维的直径变化范围为153~612nm,平均值为285nm。

2.2 溶血试验结果:各测试组光吸收度测定值见表1,以每组测定值的平均数计算溶血程度,溶血程度为1.40%,小于5%,即PCL电纺纤维无溶血反应。

2.3 短期全身毒性试验:所有小鼠胃内灌入混悬液后动物在2周内般情况良好,活动、进食情况正常,体质量无下降,无步态不稳、惊厥、瘫痪、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无死亡。各组小鼠心、肾、肝的组织切片均未见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

2.4 口腔粘膜刺激试验:各组金黄色地鼠进食、饮水正常,毛发光泽度佳,反应灵活。肉眼观察,材料接触处口腔粘膜表面未见明显充血、肿胀、糜烂或溃疡。组织切片观察,阴性对照组,颊粘膜粘膜上皮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较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下结缔组织中有少量血管扩张和充血。PCL电纺纤维实验组颊粘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较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下结缔组织中有少量血管扩张和充血。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的组织学观察结果相似,均未见明显异常反应。细胞毒性分级见表2。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阳性对照组,正常细胞形态消失,核固缩或溶解,而实验组细胞形态良好,细胞折光性强,与阴性对照组相似,并可见多个分裂相细胞,表明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毒性测试为0级,说明PCL电纺纤维对L-929细胞无抑制作用。

3 讨论

电纺技术的原理为:强电场作用下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克服表面张力在纺丝喷头毛细管尖端形成射流,当电场强度足够高时,在静电斥力、Coulomb和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聚合物射流沿不稳定的螺旋轨迹弯曲运动,在几十毫秒内被牵伸千万倍,随溶剂挥发,射流固化形成亚微米至纳米级超细纤维。利用电纺技术制备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优势在于:能够制备出比表面积大、孔径小、孔隙率高、纤维均一生好,直径与细胞外基质内胶原纤维相近的连续超细纤维(50~500nm),从而最大程度的模仿细胞外基质天然结构;制备方法简单快捷,支架材料可以是单一的聚合物,也可以是多种聚合物的复合体,并可以在支架中引人无机粒子(如羟基磷灰石等)、生长因子甚至活细胞等:通过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加工参数,能够调控所制备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厚度、三维结构、降解率和力学性能:利用同轴电纺技术能够将生物活性分子加入到聚合物支架中,活性因子的有效释放提供了理想平台。实验中获得的PCL电纺纤维大体外观为白色膜状结构,SEM观察显示纤维外观光滑,直径均一,纤维直径153~612nm,为纳米级多孔无纺纤维,其相瓦交错的多孔结构与天然细胞外基质的胶原纤维结构近似,这种结构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生长,在组织工程支架和医用敷料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的两个核心因素。组织再牛的生物学特性要求支架材料不但要具备促进细胞粘附、分化和表型表达的三维结构,而且还要为组织再生提供一定的力学支撑,植入体内后具备良好的免疫原性,不发生急、慢性免疫排斥反应及近、远期毒性反应等。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理想支架材料的首要条件。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体组织对非活性材料产生反应的性能。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对生物材料相容性评价方法较多,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试验指南(ISO标准,1997)中基本评价的生物学试验包括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内反应、全身急性毒性、亚慢性亚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植入、血液相容性等。本课题选择了溶血实验、短期全身毒性实验、口腔粘膜刺激实验和细胞毒性试验这四种较为常见的生物学试验方法。试验结果显示PCL电纺纤维不引起溶血反应,不干扰细胞功能,对口腔粘膜显示无刺激性,无短期毒性作用,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具有进一步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前景。

小学年级组长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03−04

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面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名牌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中南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专业布局特色,结合“大材料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重点教改项目,提出“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链式大材料学科理念和以此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托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营造出一种注重过程、宽容失败、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了一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机制和鼓励探索实践的保障机制。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立足学科群体优势,构筑起一个跨学科的大材料本科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开放式综合平台,实施连续一贯的研究思维熏陶,推进层次递进的科研实践过程,创建了以“学科文化-创新实践-制度保障”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训练体系,提出了“三导—三练—三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大学科为基础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体系,并进行了实践。通过不断交叉发展和共享建设,大材料学科群现已建成7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部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特色专业,1位国家教学名师,1位省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教学团队。2005~2010年间,大学科的本科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68篇,获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和创新创业竞赛9项 ,“升华杯”创业计划竞赛及科技作品竞赛50项,数学建模和大学生英语等各种学科竞赛国家国际级44人次,省级16人次项,参与申请专利12项。

一、立足共享,凸显优势,树立“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大学科理念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不断消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与资源紧密相关的材料学科应该结合资源、提取、应用来统筹发展,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融合。发展中的材料学科,要求的人才应具备深厚的和宽广的知识储备、强大的工程实践与设计和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科学的思辨方式,因此,需要在更大的学科背景下、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采用科学和个性化的培育模式。

中南大学拥有从资源到制备加工等完整的优势学科体系,学科内涵关联递进,经50多年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南大学特色的大材料学科群。该学科群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工程、国防)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国家创新群体,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学科群联合承担了6项“973”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打破了教学与科研的条块分割局面,将科研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带动教学的新风气。以大学科为背景,构筑互为交叉的学科基础,建立大的教育与训练平台,通过大师的引导和大项目的支撑,将学习自交给学生,以多元多向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具有大视野、大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材料类杰出人才。在大学科理念指导下,以“资源-冶金-材料-应用”为主线,对“矿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结合课程体系、实践实训、拓展训练、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等,开展多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培养视野开阔、基础宽厚、个性鲜明、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团队协作意识的大材料创新人才。

二、宽容失败,鼓励探索,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人才成长氛围

大材料学科群拥有8位院士、109位博导、156位教授的强大师资队伍和大量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实施本科生学业成长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接触专业信息和了解学科前沿,更好融入学术团队和培养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学业规划和选择专业及课程,使学生从入学起就有引导、有指导、有鼓励、有关注,减少盲目性,提高适应性,促进素质养成。近年来,学校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的拼搏精神,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打造坚实的湖湘文化精神基础,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科人文精神,形成极具感染的学科文化魅力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人才成长氛围。

树立“参与过程的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开展特色品牌活动,营造敢于钻研勇于探索的学术和创新氛围,重视实践、实训,强调过程参与,容许失败。通过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名家论坛、开放论坛、网上论坛等,利用教学和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形成开明、活泼、合理、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通过院士及大师上讲台,开设学科前沿、尖端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研究兴趣。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 “以探索为乐、以求知为乐,以创新为乐”,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创业素质。

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依托团中央委托学校建设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 等10余个网站开展多主题网上交流和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德育系统和德育示范基地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大力扶持和鼓励学术科技创新型社团和兴趣爱好型社团。确立“服务社会、增强责任、全面发展”的主题思想,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建立考核制度,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量与质的考核。

将体验多种学习经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作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手段。针对材料学科不断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的特点,利用学科门类多、学科性公司多以及国际交往频繁的优势,对学生提出了体验不同学习经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产学研早期结合感受创新氛围、企业公司顶岗历练体验创业过程。通过校际、国际交流、聘请国外教师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领略不同思维特征。三年来,已选派200多名学生赴美国普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里兹大学、芬兰罗瓦涅米技术学院、挪威科技大学进行学习,每学年邀请国外专家到大材料学科开办讲座超过50次。根据课题情况,鼓励学生到学科性公司实习或勤工俭学,以增强学生在不同研究群体的经历。鼓励学生辅修管理或经济类的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国外学校的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更大范围的学科背景、文化蕴含和教育特点。

三、注重过程,激励创新,建立“认识—探索—创新”的研究性学习体系

研究性学习具有内容的开放性,过程的自主性,方式的多元性等特点。中南大学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培养理念,以强化探索实践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营造氛围和提供手段为途径,以个性化培养和团队精神为内涵,以兴趣驱动和参与体验为基调,以自主选题和自行实验为核心,提出了“名家引导、问题引导、课题引导”“思辨训练、探究训练、拓展训练”“兴趣驱动、研讨促动、多元互动”的“三导—三练—三动”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名家引领、课题导入、问题探索和课题解析,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参与科学研究为切入点,进行思维、认知、分析、辩识能力的训练。在大学科背景中,进行贯通式的拓展训练,在实际创新创业环境中,进行多层次的探究训练。通过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课题,形成学习的兴趣驱动力,通过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不同主题的研讨,达到多元互动和学术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重参与、重过程、重成长”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重分数、重结果的评价方法,以实践训练、思维拓展、了解社会和奉献社会为导向,建立注重过程的学习实践评价体系,突出“过程完整、时间保证、训练系统”,强调参与、重视程序、强化过程、淡化结果、激励创新。

以“循序渐进提高基本能力、引导求知激发探索兴趣、成果转化及应用激励实战体验”为出发点,构筑“层次递进的训练平台、激发兴趣的探索平台、拓展能力的实战平台”三大功能互补的实践平台。利用中南大学大材料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和学科建设的优势,整合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和学科性公司的资源,构筑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训练平台和进行科研开发和创新创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设计、模拟、创造和实训的自由探索空间,把学生直接置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创新创业环境中,通过“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与科技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

利用“训练—探索—实战”贯通式条件保障,进行“认识—实践—创新”层次递进的训练。发挥大材料学科的整合优势,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开放制度,设立创新基金,推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实践平台的高效利用。三年来,大材料学科先后投入8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以学科群为整体统筹规划,将平台按功能划分为相应的功能区,拥有的5000余台套设备均向本科生开放,保障了研究性学习和探索实践,每学年约4000大材料学科学生受益于资源的开放共享。大学科群共有的探索平台,为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必修实践课程体系和层次递进的基本能力养成实践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低年级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开设新生课程,通过研讨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所从事领域的概念、前沿、进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年级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开设“企业案例分析”等课程,综合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结合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探索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着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以“大学科—教学学院—指导教师—实践项目”为主线,建立大材料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负责建章立制和组织协调,旨在加强大材料学科群中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平台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等。二是建立大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机构,鼓励跨学科组成团队,组织跨学科探索研究,以项目组为研究核心,各学院成立执行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实施研究性学习。三是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制度,结合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设立的项目,建立国家、企业、学校、学院四级创新创业资助体系,形成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四种创新创业实践类型。四是开放教师科研课题,联合大材料学科群各课题组,设立面向本科生的勤工俭学岗位,提供更多的参加科研和生产的机会。五是利用学科性公司作为学生产学研早期结合的主要载体,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单一封闭的学校教育置于开放环境之中,使教学内涵、手段直接与现代生产相匹配,形成动态的、开放的、与现场同步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六是通过“双参三联合”, “定单式培养”等方式,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提早参加企业的相关研发活动。通过课题组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交叉组队自主立项等措施,形成了各种参与科研的形式和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团队,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的有机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参入科研活动。一是学校顶层设计自由探索项目,供学生选择,通过答辩,确定是否立项资助;二是学生提出研究计划,自组研究团队,经学校或学院评审后给予立项资助;三是通过双向选择以助研形式参与老师的课题。三年来,大材料学科提供514项科研课题供学生开放研修,近700名学生获得了“中南大学本科生自由探索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教育行动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航行动计划”“米塔尔创新创业奖”立项资助计划的支持,每年约有750名学生通过自愿选择参与科研,300人次学生参与交叉科研课题的研究,C/C复合材料、生物冶金、高性能铝合金、铜合金和镁合金等国家重大项目吸纳了200多名本科生参与研究。

四、和而不同,彰显特色,有效实施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大材料人才观的理念,贯彻“和而不同,彰显特色”的思路,以资源-冶金-材料-应用为学科主线,按照“卓越性、创新性、个性化、国际化” 的原则,构建大材料学科的柔性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设置通式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培养四类课程平台,压缩总学分的同时将选修课比例提高到35%左右、实践环节学分达到30%以上,设置了8学分以上的课外研学学分。大材料学科内各专业课程对大材料学科的学生100%开放选修,保障大材料学科各专业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以“促进开放选学、交叉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贯通素质养成”为目标,构筑融合大材料特色的弹性课程体系。大材料学科低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有相同的学科基础课,一年级课程全部打通,高年级学生有各具特色的专业课,针对大学科群的发展开设前沿讲座课和专题讲座课、学术研讨等。通过“开放实验、开放课程、开放课题”的三开放促进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开放选学中强化学科基础和深化专业知识,在交叉选修中拓宽视野和养成素质。

在校期间,学生有2次跨大类和大类内选专业的机会,还有3次自主选择教学进程、学习课程和授课老师、毕业出口的专业方向的机会,最大限度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大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开展探索实践,修满其他专业10个必修课学分和10个选修课学分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辅修证书,修满50个其他专业的学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获得双学位。为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更高层次的需求,采取成立教改班小班上课和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和大信息量教学,加深基础课程和加大选修门类。经1~2年的集中强化基础后,在导师指导下逐步进入相应的研究团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强化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大学科为背景的创新人才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大材料学科学生中,已经形成了自觉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在大材料学科的立体化实践体系的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交流合作等能力不断提高。对本科生全开放的学科群“训练-探索-实战”的立体化实践平台,每年可接受约4000名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探索研究和创新创业体验。教授们的科研团队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吸引大量的本科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团队进行科研探索。大材料学科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大型综合实验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专题的研究,经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研究-材料制备和检测-数据分析与整理-论文撰写”等全过程实践,得到全方位训练。冶金工程专业0202班的刘芳洋同学,一年级进入理科教改班学习,二年级开始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三年级进入到刘业翔院士的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训练。刘院士亲自为其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让其参与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开创性工作,进行实验平台的搭建和一系列探索性实验,体验从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备选型论证、实验室建设等的独立工作经历。他和老师一起搭建了湖南地区第1套太阳电池光电性能测试系统,建成一套超高真空溅射与蒸发系统和用于薄膜材料电学性质测量的霍尔效应测试系统,现已发表了6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参加3项专利的申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0502班周立斌同学和0402班的高冠华同学,从大二开始进入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邱冠周教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撰写出的英语论文被“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 C(SCI,影响因子为4.0)”录用。郭学益教授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结合湖南省的经济特色与生态问题,以“橘子油提取及应用于‘白色污染’泡沫塑料回收利用”为题进行创业设计,2006年获得湖南省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计划创业竞赛金奖和最佳创意奖、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优秀团队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创业项目洽谈会暨科技创业成果博览会铜奖。

参考文献:

[1]宋保维,崔景元. 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32-33.

[2]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等. 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3]吕改玲,蔡琼. 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46-49.

[4]眭依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5]刘凡本.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2002年“全球化教育改革”专刊.

[6]钟梅,周杭霞.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团体协作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94-96.

[7]崔改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战平台[J].教育探索,2006(11):28-29.

[8]陈分雄,叶敦范,杜鹏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