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子规朗读范例6篇

第子规朗读

第子规朗读范文1

【关键词】 朗读 语言学习 英语教学

在中国古代,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主要学法。语言学习是识字、读书、写文章的过程,识字是朗读的基础,而朗读又是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必要条件,有益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识字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坚持朗读,你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节奏感越来越强,读得越来越流利,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爱好,不仅增强了自己学习自信心,也增强了自己对学习语言的爱好。

1 朗读的意义

1.1 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有人说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时,这能形成一种长期记忆,由此产生的记忆效果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朗读能帮助学生认单词,丰富词汇,短语。孤立的单词是不轻易记忆的,正如人们不易把词典背下来一样,而语句、文章是情节内容,单词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就便于理解,便于记忆。经常朗读,接触到的生词、句式日益增多。这样对练习学生灵活运用常用单词以及短语十分有益。比如,I am afraid of snakes.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他们就会记住be afraid of这个短语。

1.2 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小时候的我早晨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可见英语语感的增强和朗读课文是分不开的。大声的技巧朗读有助于其发音、听觉、呼吸等器官生长发育,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教学中可省去许多繁杂的语言规则的讲解。如果按语法解释,既难懂,又难记。但一经朗朗上口地朗读就迎刃而解了。朗读对口语表达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它能培养出一口标准的、流利的英语口语,不会朗读,肯定难以说出好的英语。由此可见,朗读对口语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

1.3 朗读能够提高听英语的效果。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语言听力的材料是短时记忆,如果仅仅依靠听,他们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别出听到的文字材料,没有或缺乏足够的准确无误的朗读作基础,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听出同音词、近音词。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朗读教学,学生将会把习得的词汇,句子通过朗读牢牢地存贮在脑海里,遇到听觉重现时,能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因此,英语朗读能很好地服务于英语听力。

1.4 朗读有助于提高写作。作为一个中学生,多朗读英语范文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大量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词汇与句子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想象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更能够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2 朗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师生的英语教学活动是围绕考试体系和评价体系来开展的。目前的评价体系注重关键性的考试,如年度考试、中考和高考等。如果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而淡化终结性评价,教学的双方会那样拼命地追求高分而舍弃追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吗?进而更深、更高层次的教学就能蓬勃地开展下去,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情感态度就一定会发展为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结合现实的考试来看,每次的考试都不直接考到朗读,中学生便错以为朗读不重要,便轻易地放弃了,而中学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负荷很重,面对超级大班的常规教学,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搞教研教改,于是教学中忽视了朗读的教学。

另一方面,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英语的学习活动应遵循听(听力)、说(口语)领先,读(阅读)、写(写作)跟上的语言学习规律,好像没有了朗读什么事似的,于是忽视英语朗读的现象出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自然地不再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学生不愿大声朗读了,班内出现了读书难的现象(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由此,出现了种种影响中学生英语素质提高的问题。

3 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3.1 大声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声音太小或没有声音不能称其为朗读,当然也不提倡声嘶力竭的朗读,这样会影响注意力、体力,削弱记忆与理解,极易造成疲劳,不利于持久学习。

3.2 循序渐进地读。学生最初可以朗读单个的词,朗读时必须把音读准,达到一定单词量的积累,就很轻易发现读音和拼写之间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词汇识记就变得简单多了;单个词的音读准了,就可以反复朗读一些句型。开始时,可以跟录音读,尽量模拟其中语音、语调、连读、音节、失音等技巧,反复操练。继而,就可以不跟录音,大声地快速地读出这些句型。有些典型句型要百遍千遍地读,直至能不假思考地脱口而出。至此,这些句型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了,为以后的“说英语”打下牢固的基础。我们可以制订一些教学的有效措施和方法:第一步,音准、重读、弱读、升降调;第二步,速读、节奏、爆破; 第三步,短句、长句各种句式、语速、停顿。另外,注意意群与停顿、朗读视距换气、表情朗读、英语文体的朗读等。

3.3 用“心”读。用“心”读首先要做到用“心”听。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再模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学生进行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指到哪,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句子的能力。

3.4 及时读。由于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人们对于所学习的材料,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减慢,也就是说,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它提醒人们要“及时复习”。因此,放学回家后及时放录音,并反复跟读,及时地复习一下刚学过的教材,这样效果较好。

总之,朗读是中学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重视中学生的英语朗读。而培养中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平时教学中点滴积累,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同时教师持之以恒,不断摸索新的朗读方法,吸引学生对朗读的爱好,让他们发现英语朗读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在快乐中提高英语朗读能力,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又帮助学生说好英语,学好英语。英语朗读教学,既千姿百态,又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坚持并抓好英语朗读教学,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

2 朱麟.中国人说英语的节奏模式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子规朗读范文2

一、全面认识“正确、流利”的内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经常听到教师提的要求是“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学生读后,大多也是围绕这“三不”进行评议。似乎做到这“三不”就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其实不然。请看下列两个例子。

例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人教版十二册《北京的春节》第三自然段)

读这段课文,做到“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算不算正确呢?我认为不够。标点的逻辑停顿做到了吗?儿化、轻声的发音是否正确?这些都应作为评判朗读课文是否正确的依据。

例2,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借一条尾巴呢?(人教版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自然段)

读这段课文,除了做到“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外,还应处理好“一”的变调,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调。

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结合具体课文,读前提出要求,读后进行评议。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学段的不同,视学情做相应的指导。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刚入学,认识的汉字不多,对汉字较陌生,对朗读课文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音,把字、词读准,读熟练,然后再读句子。指导学生读句子时应多范读,甚至逐句领读,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运用工具书,读准字的读音;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轻声、变调、儿化的规律;对文章中的长句,在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意思,找准句中正确的停顿之处,多读几遍等。不论哪个学段,都应把朗读的姿势与习惯作为指导的内容和评价朗读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深入理解,加深体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可见,要理解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忽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怎么能体悟作者的情感?心中本无情,又怎能读出感情?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自然段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师:请同学们试着默读课文,标出表示颜色的词,看看这些词都是写什么的?

(学生说出相关词句,教师用课件出示与学生回答的内容相应的画面,边出示画面边指导学生欣赏。最后,教师将逐一出现的画面整合在一个画面中)

师:看画面,谁能告诉老师,“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1:“五彩缤纷”是颜色很多,什么颜色都有。

师:“五彩”就是颜色很多的意思,看看画面,想想“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2:“五彩缤纷”是指很多种颜色集中在一起,看上去很美。

师:你说得真好,这段话的第二句把“扇哪扇哪”改成“扇哪”可以吗?

生3:不行,改成“扇哪”读起来不通顺。

生4:不是不通顺,改成“扇哪”好像扇一下天气就变凉了,夏天的炎热是慢慢被扇走的。还有,刚才老师播放的课件中,金黄色的银杏叶也是随风慢慢地飘下来的。

师:你能朗读这句话,让人感受“夏天的炎热是慢慢被扇走”的吗?

生5:“你看……扇走夏天的炎热。”(他把“扇哪扇哪”读得又轻又缓)

师:读得真不错。谁还能说出下列句子带点词的意思?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生6:“金色的海洋”是说田里的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大海一样宽。

师:请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把“金色的海洋”读成重音)

师:“金色的海洋”你读得很有力量,为什么?

生7:我很喜欢这样的美丽景色。

师:谁还愿意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把“金色的海洋”读得轻而缓)

师:你读的跟刚才那位同学读的不太一样,为什么?

生8:因为我也很喜欢这样的美丽景色,我被它迷住了,想多看一会儿,所以把“金色的海洋”读得轻而缓。

这位教师紧紧抓住重点的词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从而读懂了句子,把握了朗读基调;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欣赏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学生自然地读出了情感。可见,深入理解,加深体验,这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正道。

第子规朗读范文3

1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注音课文,这就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第二,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2 教会学生把握节奏,不拖不抢

有时候上课听着小朋友们的朗读,我真有点喘不过气来。当他们读课文时,不是把每个字的音拖得很长,就是特别快,句子之间不留一点空隙。我也经常在想,为什么孩子们老是读不好呢?为什么老是拖调呢?为什么有的学生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停也不停呢?我想原因有两个,第一,有的孩子拼读还有待巩固,自然而然速度就慢了;第二,有的孩子拼音已经非常熟练,而且预习过,因此他们就读得特别快,他们在读中不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只是把字连起来快速的读完而已。

在教学时,我针对这两个原因,从两方面下手:首先,我让孩子们加强预习,读好生字词,再读课文。生字解决了,读起来自然就连贯了。其次,在低年级教学中,老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情境中去,激发他们的情感。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意会能力也很强。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好我们教师本身的资源,感染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3 注意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

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己一定的读法,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第一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爷爷和小树》可侧重指导逗号和句号读法;《要下雨了》应侧重指导问句读法;教《月亮的心愿》时,就要讲清每个自然段后的停顿要比一句话的停顿时间稍长些。

4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语调语速变化规律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连、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音调读得略高,表现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如教学《美丽的小路》时,鸭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就跟着鹿先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就要提高嗓门读出他的惊讶,突然,他好像明白了什么:“一拍脑袋,说:‘这都怪我’!”此时,就要读得轻些,读出他若有所悟的感觉,“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又要表现出他下定决心,说话声音要坚定些。

5 鼓励学生朗读中品味词语

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主动品味其语言的内涵,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朗读句子的时候,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一年下册《春天的手》中有这样几个与动作有关的词语:抚摸、掠过、拂过、拍着、拉着等,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帮助理解词义,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从而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感悟。

感受和技巧在朗读中都不能忽视,感受得越深,语言技巧就发挥得越充分;语言技巧运用好了,又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6 引导想象,激感

许多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熟练地背诵课文,但朗读时仍然缺乏感情。这是由于学生朗读时“目视”、“口诵”,没有用心体会课文的感情。因此,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平时的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感。我发现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它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

7 注重学生的评价

第子规朗读范文4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职生;朗读教学

    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是考查应试者说普通话的能力,朗读短文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个重要的测试项目,其目的是“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作为测试的第三部分,分值占总分的30%。朗读在促进人们日常口语语音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作为中职生应该自觉地提高朗读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但是,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这一环节中失分过多,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在:

    1.常用字的读音不准:声母或韵母、或声调出现误读。

    2.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

    3.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读错较多。

    4.停连和轻重音等技巧表达不恰当,失误较多,回读现象较常见。

    5.语气、语调处理不当,缺乏语感,方音明显,有的只是照字读音,读不出“个中滋味”,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出现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朗读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部分学生轻视朗读,自认为朗读很简单,或自认为朗读水平高,不屑于下功夫。

    第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较差。

    第四中职生在朗读时,习惯使用“念书式”、“唱读式”和“念经式”,长期形成的习惯一时难以纠正。

    第五没有掌握好音变规律,如轻声、儿化的运用不好,有的没有掌握“啊”的音变规律。

    第六对朗读知识了解较少,对朗读技巧掌握甚少。语流不自然流畅,读破词、、句的现象时有发生,腔调固定。

    第七中职学校对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通话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量较少,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较落后。

    要想改变目前职业中学的学生朗读短文作品质量不高,失分过多等状况,我们应该引导中职生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汉语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普通话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明确朗读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自觉练习朗读作品的意识。

    朗读短文作为测试的一个重要测试项,它重点考查的是应试者在有文字凭借情况下运用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具体地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音节要素的准确发音;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的变读等音变要素的准确发音;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等朗读要素的运用。《大纲》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准确、流畅、有感情”,在普通话朗读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新大纲要求和朗读一项的评分要求,针对中职生不正确的朗读状态进行教学,以使学生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加强对朗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可以说,朗读是提高普通话测试成绩的重要途径。

    如何通过加强中职学校普通话朗读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音训练,做到读准字词读音

    “准确”是贯穿作品朗读全过程的基本要求,首先指每篇短文400个字的音节发音准确,实质是要求发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练习时,应注意首先扫除朗读中的字词障碍,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到位,读音完整,同时注意避免复韵母单音化,词末上声不到位等现象。重点是①生字、难字; ②多音多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③形似音异的字;④一字多音。

    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准确”还指音节与音节间的音变发音准确,由于朗读时音节是连续的语流,音节的读音由于受临近字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包括变调(上声、“一”、“不”)、轻声、儿化、“啊”的音变,其中轻声和儿化是练习的重点。

    再次,注意不可出现增读、漏读、颠倒等现象。

   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朗读要求,通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中的60篇短文反复的朗读练习,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从而使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感是指朗读者在分析、理解和朗读文字作品时对语词所产生的相应的感受,它实际是人对语言的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的现象,因此,加强朗读练习是训练学生普通话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语感作为一种感性经验,需要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规定的60篇短文,明其义理,悟其趣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对学好普通话适用。通过对语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中职生减少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缺陷。

    三、突出朗读表达技巧的训练

    “准确”是朗读作品的基本要求,“流畅”则是朗读作品的表意需要,是“传情”的重要前提,“传情”则是作品朗读的最高境界。如果说熟悉和理解作品是“传情”的必要前提,落实“传情”还需要具体手段。“传情”手段主要指朗读表达技巧。朗读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朗读中利用有声语言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一项评分,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四个方面。

   (一)停连恰当。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朗读最起码的要求是句读正确,语意连贯。无论是朗读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连都是必不可少的。停连处理得恰当,可以把语言的层次表达清楚,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还可以引起听者对内在含义的深思,即“旧书不厌百回味,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测试中,常有中职生因字词读音或朗读不流畅而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只有通过反复朗读,熟悉文章,避免产生歧义的停连,减少因停连不当而扣分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的流畅度,避免回读、崩读现象。教材中的60篇短文大都是名人佳作,文质兼美,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声情并茂地朗读作品,才能真正感悟了作品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二)重音突出。

    朗读时出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音节往往有轻重的不同,重音指朗读中为强调或突出而使用的一种声音形式,能否恰当地运用重音(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是能否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又一关键。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中职生深入分析语句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确掌握重音的位置。首先,要根据语境、语气,把每个语句的重音找出来,其次,还要根据语境、语气确定每个重音应用哪一种方法表达。

    重音一般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但在具体朗读中,为了抒发感情,有时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比其它语句轻柔。总之,掌握重音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如何表现较能传情感人为宜。

    (三)语调适中。

    语调是在语流中用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的所有语音形式的总和,主要指语句的整体的高低升降变化趋势与意义表达的和谐。语调应随感情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通常以降调、升调、平调、曲调4种变化出现。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语气:表示陈述、说明、庄重等语气用平调;表示提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用升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等语气用降调;表示怀疑、讽刺、气愤等语气用曲调。

    (四)节奏得体。

    节奏指语言的音乐性,即朗读中声音的徐与疾、抑与扬所形成的表达技巧。徐与疾是就语速而言,抑与扬是就情感而言。节奏和谐的朗读一定是流畅的朗读。在中职生的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对节奏的准确把握,节奏应随作品内容和情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真正让它起到烘托气氛、描绘环境、突出变化、增强作品表达效果的作用。

    朗读的节奏和文章的样式也有密切关系。文学作品的节奏富于变化,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朗读时的节奏比较明显,特别是诗歌和戏剧。而朗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节奏相对变化少。总之,节奏是受文章内容制约的,是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制约的。

    这四种表达技巧在朗读中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从准确到流畅再到传情的过程,是朗读要求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练习作品、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普通话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以普通话测试为指导,不断探索教学规律,重视朗读训练,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使中职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不断地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崔梅 单春樱主编《普通话口语层级训练教程》【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北群《浅论职业高中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家》2008年第5期 )

【3】吕书之 刘婧姝《浅谈普通话测试中的朗读作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第子规朗读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是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础,而初一年级英语教学则是英语教学中基础的基础。初一起始年级英语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关系到中学英语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

英语是中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初一起始年级英语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关系到中学英语教学的成败。那么究竟如何抓好初一年级英语教学,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学习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行动,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因而从英语课的第一学时开始,就应根据具体教学条件、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持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一些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开口习惯

我们知道,语言是有声的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学生学习英语也必须从听说入手,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话的习惯。敢于开口说、大声说这是学习英语的第一关。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真听音,大胆模仿,大声地念字母、念单词。反复的练读、练说是初学阶段主要的练习内容。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对有意义的材料和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易产生兴趣。因而,启蒙阶段让学生开口说的内容也应尽量贴近教学和生活实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开口的欲望。从学说“Good morning(afternoon).”“Thank you.”“How are you?”开始,教师就应该有目的地使用课堂用语,使学生耳濡“口染”,形成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做值日生报告,用英语打招呼,问候朋友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练习素材。除此之外,教学中要求学生看图说话,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表演对话,开展口语竟赛等,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开口的很好方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手规范、流利的字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从学生学习字母开始就要重视学生的书写。要从一笔一画抓起,严格要求学生用斜体行书在三格本上书写字母、单词、句子。笔顺、大小写、标点符号和格式等要正确、规范,卷面整齐、清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其中还包括正确的书写姿势。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其次,对学生要严把书写关。再者,经常开展书法比赛、作业展览,能激励学生加强书写训练,提高书写质量。另外,在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过程中还应提醒学生不断提高书写速度,注意卷面整洁,这对以后学习中的听写、笔记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英语学习中的技能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要使学生养成经常朗读的习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起始年级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朗读所学单词、句子和课文,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要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吐字清晰,注意停顿、失爆、重音、连读及节奏。

第子规朗读范文6

一、分层训练——力求循序渐进的功效

训练说明:将朗读训练设计为若干步骤,一步解决一个朗读要点,让学生明晰循序渐进的训练轨迹。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朗读训练1: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第一步,读出诗的音乐美。这一步的要点是准确把握节奏。(范读第1段)指导:节奏就是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它是以诗句中的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第二步,准确区分停顿中的“长顿”与“短顿”。如“我想”“你看”“不信”这些词语需要较长时间的停顿。(师范读、生齐读)重点解决诗中的停顿问题。第三步,训练语调的抑扬顿挫,准确判断诗句中的重读词语。(范读第2段)指导:诗句中某些词语之所以要重音朗读,是因为这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步,关注韵脚,读出诗的韵味。(齐读第1段)指导:诗歌朗朗上口就是因为讲究押韵。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押韵的字放在最后,故称“韵脚”。

总结:本诗行数相等,每节四行;偶句押韵,每四句换一韵;各句字数基本相同;每句三到四顿,顿数也基本一样。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朗读训练2: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分小组朗读,第一小组齐读第一节,要求读出一种惊喜;第二小组齐读第二节,要求读出一种赞美;第三小组齐读第三节,要求读出一种欢乐;第四小组齐读第四节,要求读出一种甜美。

总结:诗言志,情感总是显露于字里行间。本诗表达一种美好想象和热烈向往之情。微波荡漾的感情和低吟浅唱的韵味,既突出表现在诗的画面之上,又蕴藏在词语、句子、标点以及修辞手法之中。

二、细腻品读——追求训练过程的生动

训练说明:针对不同文本特点,对症下药,进行细致的朗读指导。以《捕蛇者说》为例。

初读,人人出声。要求读得既流畅又响亮,初步感知课文。再读,逐段训练。要求字正腔圆。师示范,生学读。三读,感知层次。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四读,入情入境。让学生仔细体味文中情景,并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朗读较好地将其表达出来。五读,急缓适度。如朗读第四段蒋氏的哭诉,由急而缓,读出文中的悲情,读出蒋氏叙说的层次。

三、亦引亦读——确保重点段落的突出

对课文精彩片段的引读十分关键,引读到位则事半功倍,否则白白浪费时间。篇幅长的课文最适合此法。以《藤野先生》为例。学生先放声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

师引导(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开始就表现出作者失望的情绪。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辫子,在上野赏樱花,在会馆学跳舞……对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要读出愤懑和厌恶之情。

师引导(第36~38段):鲁迅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朗读时要读出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以上朗读细节以感情基调为线索展开引读,文章篇幅长但阅读重点突出,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

四、激情演读——达到憾人心灵的佳境

激情演读是充满感情的表演形式的朗读训练。这里的演需要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文本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精心挑选、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文章中所刻画的生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有形有色的事物等。通过激情演读达到如见其人——感受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如睹其物——感受物的形、色、味;如临其境——感受环境的恬静、欢腾、险峻……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