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范例6篇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范文1

今年九月以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各地各部门蓬勃开展。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就如何找准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为分析检查、整改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各地各部门学习实践活动有一条思路十分清晰:通过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的突破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再到制度建设的成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如何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问题。可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既意味着我们党始终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表明我们党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很多生动事实证明,若要获得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近,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公布了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其中指出,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够走一条成功发展之路,重要的经验就是它们都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现实告诉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在深入上下功夫,扎根现实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获得“自由”和“飞跃”。(徐振华)

科学发展观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10-02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显然,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意蕴,对于准确把握和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意蕴着规律性知识体系和价值性知识体系之义

众所周知,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原本是外来词汇,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1897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从日文中引进了这个词。然而什么是“科学”,一直存在着多种不同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研究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是一种游戏活动;等等。显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意蕴,必须从整个词组出发,而不能只局限和拘泥于对科学一词本身的理解。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从词组构成来说其含义依循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也就是说,发展必须“科学”而不能“非科学”更不能是“反科学”。因此,如果将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仅仅理解为一种探求自然规律的研究活动,或者一种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互动关系的社会建制形式,其内涵都过于狭窄而显得不够恰当,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文化模式或者游戏活动则仅论及科学自身的某种性质,那么就完全没有将科学作为发展的限定词来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依赖和遵循科学所提供我们的知识去进行,这里的科学知识不仅指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知识体系,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德文“wissenschaft”或者与拉丁文的“scientia”内涵相当。实际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本身是紧密联系和相互结合的,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研究必然要落实到人文社会当中,二者绝不能孤立地割裂开来。这一点,其实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只是一种受历史制约的暂时现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举例言之,关于“环境科学”的问题就需要涉及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科在内的建筑学、生物学与农学、自然史、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

在此理解上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意蕴着规律性知识体系之义,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探索,正如《辞海》所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2]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所形成的是规律性知识体系,是对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运行规律的追寻和揭示,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也会随着方法、手段和认识能力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同时我们又认为,“科学”还意蕴着价值性知识体系之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以价值性知识体系为核心,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体现人类所独有的价值认知,其核心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和权益、社会制度建设、人类文明等等。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科学”第一层意蕴在于发展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满足人类社会的正当合理价值要求,必须立足于规律性知识体系和价值性知识体系的二者结合,才能获得准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二、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意蕴着合理方法和理性思维之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原理和规律,凡是符合事物内在原理和规律的行动都能推动事物发展,反之则会造成干扰、后退甚至灭亡,人类社会发展当中也蕴含着“逻各斯”或者说“道”的指向,也即发展必须符合“理性”的理念和方法,种种无视理性要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法可能会将发展带入歧途甚至招致毁灭,这里所谓的理性既包含着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理性也包含着人类认识的主观理性,是二者的结合和统一。

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这必须而且只能依靠“科学”所能提供的规律性知识体系和价值性知识体系做出正确的回答。在此前提和基础上,还必须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对此,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发展要遵循“既合乎客观理性又合乎主观理性”的“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正确地指出了发展要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道路,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而言,“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以说,这一有关发展道路和方法的精辟论述中深刻地蕴含着社会理性、历史理性和认识理性三者高度统一。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类运用理性通过实践活动从而创造自身历史的过程,能否进行理性思维,是否善于理性思维,是大至文明小至个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性是现代社会的首要特征,现代化实质就是一个理性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不断展开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理所当然地意蕴着应用理性思维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意蕴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融合之义

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不仅包含知识性体系和理性之义,更重要的还有其精神性内涵,而且它不仅仅是狭义的(自然)科学精神,还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原本同根同源,两种精神的沟通与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正确途径,其中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和展开过程,人文精神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要求将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与为人民谋福祉的根本方向结合起来,必然要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内在融合。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于“求真”,实事求是地探索事物内在规律,以及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是从中国现实出发得出的实事求是的结论。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中国改革发展不但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还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还要照顾到历史和文化。只有尊重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才能因势利导,游刃有余。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关键在于“求善”和“求美”,其核心是“人”,关注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科学发展观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充分地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争取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只有将“求善”和“求美”的人文精神贯彻到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当中才能确保发展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贯彻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融合。首先,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有的理性精神,即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扬弃”,在社会领域表现为批判性创新。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只有坚持批判性创新,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改革实质在于创新,创新的前提必须要对旧有体制和机制的怀疑和批判。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敢于善于批判,有勇气和智慧发现自身不足并予以改正。同时对批判和创新的推崇,也要求科学发展观当中包含着必要的包容精神。科学发展观不是僵化和教条的理论,更不是可以直接应用的政策法规,其本身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因此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在于正确把握其中的批判、创新和包容的精神内涵,重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式,以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思想原动力。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既意蕴包括规律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在内的整体知识体系之义,还意蕴合理方法和理性思维之义,又意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融合之义。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人的福祉和社会进步的实践发展观,要真正和彻底地贯彻和落实,就要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的价值需求统一起来,把“求真”和“求善”、“求美”结合起来。否则,如果不实事求是、盲目发展,就一定会出乱子,如果只顾经济发展,不考虑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不尊重处于共生社会中的人的权利也会多走弯路。如此而言,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要求在促进人们物质财富提升的同时,还要把维护共生社会中人的正当权益、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追求。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范文3

第一,生产力的高速增长。推动这种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不仅包括大工业即制造业,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内涵的提升和生产的集约化,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这就是所谓先进生产力。同时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今天,支撑我们经济增长的主要还是工业化和传统产业,此种增长方式依赖投资、廉价劳动力和对资源过度耗费,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态恶化、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几乎走到了尽头。因此必须依靠先进生产力来推动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第二,社会的明显进步。社会的进步首先是社会制度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社会制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构建,保障生产力持续健康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制度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以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为取向的经济政治制度日益建立和完善。这就是所谓先进社会制度。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只是表象,决定这个表象的是制度,即制度安排和制度供给。有利于发展的制度,就是能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激活各种发展要素,让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尽情释放。

第三,人的价值得到彰显。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是为了让人的需要和利益更多地得到满足和实现,人不再是发展的手段而成为发展的目的。先进生产力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和满足人的需求,先进文化的根本在于塑造一代新人,先进制度的立足点在于保证人的基本权利。这就是所谓先进价值追求。

为了人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发展。人类历史已经证明,除了以人为目的,别的不管什么目的,最终都失败了、消失了。以人为目的,关键是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近代社会迅猛发展的奥秘,在于人每个有了基本权利,并且被写进了宪法。因此,发展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创造,民生不是一种施舍而是一种赋予。维护和保障了人的基本权利,民可富,国可强。

第四,利益关系能够平衡。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利益和分配利益的动态过程。谁来分配利益以及按什么规则分配利益,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而关乎发展能否健康和持续进行。发展要使各个方面的利益期待都能够不断得到满足,这就是所谓先进利益机制。

平衡是发展的最佳状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健康的机理。平衡利益关系,首先要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大多数人在发展中获益。其次要特别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要遏制社会中的强势部分在发展中假借各种名义对弱势群体巧取豪夺。

第五,环境和生态能够支持。发展不能对环境肆意破坏,对资源过度耗费,对生态造成紊乱。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发展应当是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应当具有正外部效应。这就是所谓先进发展模式。

我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地球不堪重负:严重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极端气候现象、十分紧缺的能源等等。以至于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发展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

科学发展观,就是对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事业,历经革命、建设和经济增长,进入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在理论上,它表现为要求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基础上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理论形态。

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理论体系的轮廓大体清晰了。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目标,我们的所有决策,体制安排,机制形成,都要围绕发展、有利发展、推进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内容层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根据。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发展的成果要用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来检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价值层次。

科学发展观范文4

在中国境内竖起一面旗帜——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呱呱落地。

科学发展观礼赞,

中共中央的最终主旨——

为人民服务。

民主德先生,

科学赛先生。

两个理念迎来了中国建国六十周年。

科学发展观礼赞,

毛泽东的辩证唯物,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引领千百人走向富裕,

同时推翻了封建阶级。

科学发展观提醒人类,

和平、合作、和谐、发展

才是当今的主旋律。

共同与自然相和谐,

一起探秘

宇宙奥秘。

啊,科学发展观,您如茁壮成长的英男,

您的生命磐石硬;

啊,科学发展观,您如我们把握时代脉搏的指南;

您如开拓历史前进的星汉;

科学发展观范文5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hn6年,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后,我们需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准确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更快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准。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准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联系到自身,我们应做到三点: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范文6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和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指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提出来的,突破了过去把发展单纯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一是坚持全面发展,把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完善,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发展的总目标,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是“五个统筹”的实质,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邮曾强,最终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跨越式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打破旧的束缚,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实现经济非常规的、跳跃式发展,跨跃式发展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是阶梯型上升的模式,具体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要利用后发优势,一年上一小台阶,几年上一大台阶,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长历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质和量的飞跃。跨越式发展主要具有三大特征:一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既要有数量的赶超,又要着力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必须达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二是创新的前提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跨越式发展本身就是发展方式的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就是必须进行全面创新,在观念、体制、机制、科技、政策、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创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突破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打破常规、求新求变的过程。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三是非均衡性,跨越式发展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客观规律,把可以争取的跳跃式发展与符合条件的循序渐进结合起来,全方位的齐头并进也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突破,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带动其它领域、产业和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既不因循守旧、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鹜远、头脑发热,只有立足于自身实际,脚踏实地,找准突破口,才能从个体和局部的跨越带动整体和全局的跨越。

科学发展观与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兼容的,是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突破,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认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阶段的最新实践。首先,要坚定“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点,认清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在前进的道路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只有发展才能实现西藏稳定、边防巩固、国家安全、祖国强盛、人民富裕,只有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只有发展才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次,要坚定科学发展观,把科学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任何背离了科学的高速度,不仅不利于当前而且危机后代,在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要把全面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三,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统一于西藏的经济建设,积极探索非均衡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高速度效益型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把科学的发展观融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过程。

二、确定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优势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确定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应该定位在与全国同步进人全面的小康社会,其基本要求是:(1)今后的17年间GDP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达到900亿元,人均达到2.7万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分别为15%,20%,65%,城镇化比例50%,特色农牧业基础稳固,基础设施瓶颈基本消除,支柱产业规模效益已经形成。(3)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中央财政的支持主要用于大型项目投资。(4)社会发展程度全面提高,人口规模控制在320万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形成覆盖城乡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安秩序达到良好状态,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水平明显提高,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二)在优势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目标,全方位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必须集中精力、财力在重点领域和产业实施重点突破,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发展优质特色的农牧业,实现农牧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西藏2002年总人口266.8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14.04万人,占总人口的80%。农牧业产值54.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61.62亿元的33.82%,农牧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关系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没有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可能有西藏经济的小康,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和难点都在农牧区。新世纪发展农牧区经济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紧紧围绕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有效提高产业整体水平,进而提高产业的市场竟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优化开放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一篇七一党建节

下一篇入团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