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范例6篇

初中议论文

初中议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议论文 教学 改进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初中生思维方式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他们在学习议论文之初,会出现不得要领的状况。以下,我从初中议论文教学实践情况入手,分析议论文教学的改进之法。

一、初中议论文教学现状

议论文内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议论文是每一位学生和语文教师都要花很大的气力来翻越的一座高山。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几种文体进行对比,最难的就是议论文阅读教学,表现于:

1.1学生不愿学。与其他文体相比,记叙文的小故事能引人入胜;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征服了同样爱美的学生;说明文难度小,容易理解和接受,科学现象又能给学生科学知识;议论文太抽象,逻辑性太强,论点的提出,论据如何支撑论点,论据的选择,结尾如何提高文章的深度,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段之间的关系,段与中心句的关系都很难把握。虽然教师在课上也对课文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做议论文的练习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有的学生干脆就“不知所云”。凡此种种,导致个别学生看不懂,即使看得懂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

1.2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我观察到,教师上研讨课时,在课型的选择上,一般都避开议论文,因为议论文的教学内容无法用课件或投影展示出来。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也不像讲其他文体那样激情四射,有的老师私下里抱怨说:“议论文知识学生都掌握了,练习题做得不少了,考试中好学生议论文阅读才得了四五分,太让人失望了。”那么针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办?

二、改进教学措施

2.1规范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认真谋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校其他语文老师的意见,整理出议论文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初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点(10分钟)。

(2)分析文章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5分钟)。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及作用(10分钟)。

(4)深入课文分析(13分钟)。

(5)总结课文内容,整合议论文文体知识(7分钟)。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再生动,环节设计合理,知识传授准确,如果节节都是一人堂、一言堂,学生都会厌烦的,我们不妨让学生当回小老师 ,让他们到前面讲讲自己的观点、思路,老师是聆听者,是事后的评判者,让学生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碰撞,产生的可能是智慧的火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注重趣味性的导入。叶圣陶先生说:“读书贵有所得,作文贵有新味,最主要是触发的功夫”导入新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纪念白求恩》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关于白求恩大夫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融入历史背景,感受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外国医生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来到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国,以精益求精的医术进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行为。

2.4巧解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1)总论——分论—— 总论式,这种结构的议论文,开篇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归纳;(2)总论——分论式,这种结构的议论文,先提出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3)分论—— 总论式,这种结构的议论文,先对所要论述的观点分几方面进行论证,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教学议论文的过程中,只要教会学生弄清楚议论文的结构,那么上面提到的三要素就会迎刃而解了,对文章的学习分析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自如得多。如《纪念白求恩》就采用分论——总论的结构,文章先分别从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然后总结全文,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全文结构十分完整。而像《懒惰的智慧》和《谈语言》则是采用总论——分论式;其他则采用总论——分论—— 总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紧绕议论文的结构思路,逐步展开对文章的分析探究,就会得心应手,应对自如,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心理负担,清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学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了,而教师也就不用教得那么辛苦,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5摘抄文本,增加写作练习。为达到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老师要求学生每天都要摘抄一定数量的词句,其实,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摘抄一定数量的名人事例和经典议论性语句,为学写议论文打下良好基础。能写作简单议论文是初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为达到此目的,在教学中我依循“先立论,后驳论;先典范,后自由;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对议论文教学所选用的文本进行调整,尽量让学生多阅读学习简单的议论文。比如我添加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谈骨气》等这些经典篇目,让学生多见识不同结构的文章。另教师要循序渐进,先针对某事或某种现象写议论片段,然后加入2至3个事例,让学生重新构思,最后形成完整的文章。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把某篇记叙文彻底改编成议论文,然后二者对照,从语言风格、布局谋篇、写作目的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议论文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结语:

总之,针对议论文的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既得理趣又得乐趣。简言之,只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议论文教学中,多注意研究创新、总结归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规律化,做到从容自如、轻松愉快的教学,教出特色,使篇篇具有诱惑力,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学生学起来就一定会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于志英.议论文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3,(03).

初中议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议论文写作 边缘化 五字作文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是简单思维到较为复杂思维的过渡阶段,是形成自我思维,自我判断,进而形成个人观点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系列的“形成”中,学写议论文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有效形式。议论性写作的忽略,意味着理性思辨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这必将严重妨碍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认认真真地做好议论文写作初始阶段的教学工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示例带动,告别神秘,初识议论

什么是议论文?过去,笔者总是拿着程式化的概念去给学生讲,结果是白忙活,学生越听越怕。为了解开初中学生写议论文的心结,我们不妨从学生熟悉、擅长、喜欢的入手,让学生对议论文有简单、准确而又深入浅出的认识。我问学生,“星期天应该不应该按照上学时间起床?”学生一下子炸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我趁势引导:先说出你的观点,再找你的理由,至少两个。学生们认真思索一番后,我叫了个同学回答问题。先请他陈述观点和理由,我写在黑板上,再让他详细发言……我让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评价和补充中去,最后,我这样总结:你的观点,你的根据,运用你的根据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是议论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议论文不过如此。

二、示范练习,正确表达观点,合理寻找论据

议论是作者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分析或评论,是一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式。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是初中生学写议论文的主要障碍之一。结合初中生学识和思维的特点,形象生动、循序渐进、示范练习是这一环节学习的关键。学习议论初始阶段不必面面俱到,要先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观点,这是整个议论文写作的基石。训练是关键,尤其是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在实践中,我结合“星期天应该不应该按照上学时间起床”的例子,让学生表达观点,展示、纠正,修改、提高,直到拟出科学合理的中心论点。学习论据时同样结合前一示例,让学生掌握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再举例子示范和练习,必要时可全组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议论文论据寻找的一些规律和方法了。

三、化繁为简,学习论证

论证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初始阶段,论证学习同样不宜面面俱到,应该选择学生容易掌握并且使用广泛的论证方法进行指导。笔者认为应该从举例论证开始。先让学生学会怎样合理地叙述,再学习如何精当地议论。示范和练习同样是这个环节的关键。等到举例论证学生掌握了之后,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就可以逐个展开了。

四、收“死”放“活”,妙学结构

收“死”的意思是先让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一种简单的结构;放“活”的意思是逐步引导学生使用其他常用结构写作,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在实践中,我先从学生做容易掌握的例证并列式开始,明确提出“起”“承”“展”“转”“合”五字作文要求。“起”为第一段,要求学生切入论题,最后一句提出明确的中心论点。“承”为第二段,要求学生巧妙地详细阐述自己观点,为下文举例论证做铺垫。“展”为三四五段,要求每段一例,先叙述后议论,叙述要紧扣需要,议论要回扣论点。“转”“合”在开始阶段为一个部分,要求学生总结前文论证,重申观点,结束全文。等到学生写作达到一定水平受,这一部分就开始变为两个独立的段落,“转”字环节深化、升华,“合”字环节重申观点,响亮结尾。学生能够娴熟地使用这一结构之后,五字作文要求各环节稍微一变就是递进式,正反对比式等常用结构,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

初中议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议论文;问题;对策

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议论文写作教学自然成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然而事实上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似乎又总是难以提高,这是因为作文教学出了问题。

1.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材料奇缺。在写议论文时,总喜欢援引陈景润、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常用事例,说理干干巴巴,欲说还休,甚至顾左右而言他。

1.2 论证无力。没有用分析性文字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缺乏逻辑力量与说服力,论证干瘪无力。

1.3 结论偏颇。学生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结论片面,甚至荒谬。

2.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帮助学生巧妙积累写作素材,解除“无米之炊”的窘况。

在生活中、阅读中和写作中无处不有“米”,但是这些“米”往往不是现成的,而要教师启发学生的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寻找。

“米”从生活中来。生活处处有作文的原始素材,就在眼前。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随时随地注意细致地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

“米”从阅读中来。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还需要广泛的阅读。在课外阅读时要把碰到的有价值的,写得精彩的名篇佳段,摘录下来,以便空闲时诵读。

“米”从动笔中来。身边备一个小日记本,或零星碎思,或突发感悟都要及时地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聚腋成裘,自然形成丰富的作文“米库”。

2.2 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煮米”为“粥”。

学生积攒了一定数量的“米”后,也不是串联起来就可成文的,要像熬粥一样,把米放在锅里,用大火煮,文火,方能成喷香可口的“粥”。在“煮米”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方法:

原理渗透法:运用某一原理(哲理)来剖析例子进行说理从而联结论点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择恰当的原理或哲理,所谓恰当,就是能在论点和例子之间架起桥梁。二是要先用原理分析例子(思维过程),然后让两者融为一体,构成分析的文字(行文过程)。

引用分析法:在举出例子之后,援引相关的名言、格言等,而后用一些衔接句子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理方法。运用这种分析方法说理,关键在于引言要恰当,即与事例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分析能使材料更好地为观点服务。

由果溯因法:把例子看作“果”,用分析文字探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可以用“因为”开拓思路,当然这只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例子与分析应当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人为地强加上去的。

逆向设想法:运用逆向思维对论据作反向假设,推测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某种结果,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方法。逆向设想法的主体部分由假设复句构成,假设部分来源于论据(事例),推测部分服务于论点,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地虚拟。

对比评析法: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来联系论点的方法。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合。

本质评述法:对事例进行深层挖掘,揭示其本质属性,从而阐发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把两者联结起来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分析说理,可以利用“不是……而是……”之类的句式,揭示论据的本质属性,再以此为内核展开概括的评述,从而证明论点。

2.3 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

要提高学生评价是非的能力,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辩证性、客观性等,同时教育学生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全面看问题、从联系中认识事物、从发展变化中认识事物、运用内外因分析事物等。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

审题式:选择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材料,设计成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审题立意,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改错式:利用学生习作或报刊文章中思维失误的片断,作为学生评析修正的材料,让学生的思维在改错中得到训练。

评判式:以生活中的某类人、某件事、某件言论、某个现象为评判对象,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论辩式:选取足以引起学生思索和争论的命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防止重求异、轻求同,重横比、轻纵比等思维偏向,做到以理服人。

毫无疑义,思维训练的结果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评论是非的能力,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便能避免“以谬为正”的失误。

议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获取素材的能力,又要有控制行文的工夫;既需要宏观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工夫。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运动轨迹,同时培养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从而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的灵感。这样,学生才会创作出思路清晰、富有个性的议论文。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育学》刘永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2] 《新语文教学研究》, 蔡伟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8

[3] 《议论文写作教程作》王天舒主编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6

初中议论文范文4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教学规律;文章重心

要引导学生写好议论文这类文章,教师首先要命好题。因为是第一次写议论文,难度不宜过高,命题的原则有三:一是命题限定的文章的表达方式应是叙议结合的。二是命题限定的选材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三是命题是论点型的,即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以后再作专题训练。根据以上三点,我命出这样的题目:《这样做不对》。

题目命出以后,向学生出示思考题:(1)将“这样做”具体化,即要回答是“什么事”,“怎么”做的,可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某些问题或事情来谈。(2)为什么这样做不对,讲讲理由(可讲道理、可摆事实等)。教师要求学生针对以上问题思考片刻后分组讨论。学生发言踊跃,摆现象、谈看法,各抒己见、滔滔不绝。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大家摆出了许多他们身边不好的事情或现象,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方方面面都涉及了。

初中议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评估

 

《物理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性教学,因此新课改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实验。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而忽视了“评估”环节。致使实验不够完善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其实评估就是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从更严密的角度反思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探究要素。下面以“探究实验”为例谈一下实验教学中“评估”的作用:

一、评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方案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可有不同的实验方案。由于实验仪器精确度不同或实验方法不同导致实验误差也不同。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在实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评估实验方案,比较每一种方案的优劣,使实验方案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探究“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学生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典型的有如下三种:

方案一: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④求出盐水的密度ρ=(m2-m1)/V。

方案二: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适量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V;③将量筒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④求出盐水的密度ρ=(m2-m1)/V。

方案三:①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②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同时测出倒出盐水的体积V;③求出盐水的密度ρ=(m1-m2)/V。

上述三个实验方案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是不同的,方案一中向量筒中倒盐水不可能将盐水全部倒尽,烧杯内壁要残留一些盐水,使测量的盐水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方案二中向烧杯中倒盐水不可能将盐水全部倒尽初中物理论文,量筒内壁要残留一些盐水,使测量的盐水质量偏小,密度偏小;方案三则不存在前两种方案的弊端,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二、评估操作细节,改进操作方法

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有的小组由于操作方法不当,而有的小组由于实验操作技能差,不能成功的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操作细节进行评估,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成功。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分析数据时发现各小组实验数据差异较大。此时积极引导学生评估并改进实验操作:实验时弹簧测力计不易保持匀速,运动中的弹簧测力计也不易读数。进一步引导学生改进:把弹簧测力计用手拉的那端固定在一固定处,人的拉力作用在木块下端的木板上,当拉动下端的木板运动时,上端的木块相对下端的木板发生相对运动,木块受到木板施加的滑动摩擦力。而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的运动速度并没有关系,只要木块相对木板有发生相对运动,木块所受的即为滑动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论文服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也容易读数,实验误差小。

三、评估实验现象(数据),规范操作习惯

在探究实验时可能有一些意外的实验现象(数据)被学生观察到,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评估实验现象(数据),加深学生对实验规范的认识,甚至获取意外的收获,使实验得到深化。例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按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A1的示数比电流表A2的示数要大一些。于是他认为:当电流通过灯泡时,由于灯泡要消耗电能,所以电流在流动过程中将逐渐变小。 实际上,电流表的示数不同,可能有多种原因,如电流表使用了不同量程、电流表在接入电路之前没有调零等情况有关。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验现象,及时的审视我们的操作规范和操作习惯,得到真正有效的数据。

四、评估实验结论,提高归纳能力

由于学生自身学业水平的不足和对实验方法的掌握不熟练,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得到的结论, 往往具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以得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某小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所记录的数据,发现动力与动力臂的和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和,由此他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实验数据本身没有问题,结论的数学关系也成立。但是物理意义不成立,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能够直接相加。造成学生误解的原因是利用特殊的数据得出了特殊的数学关系,实验数据应该充分考虑到特殊性和一般性初中物理论文,试验的时候,要尽量利用一般的数据进行测量,以便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特殊的实验数据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但不能对于特殊数据依赖。

五、评估实验功能,拓展思维空间

为了达到某一实验目的,我们都设计相应的实验来进行。如果我们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是不是同一实验可以达到多个实验目的,使实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探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实验中需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然后利用公式R=U/I求出电阻,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但根据公式P=UI,上述实验测出来的物理量也可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只不过应调节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测量结果不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细心的同学不知是否还发现,每次求出的小灯泡的电阻值是不同的,且小灯泡越亮电阻值越大。这说明小灯泡电阻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可见此实验还可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真可谓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评估,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有着重要作用。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创新实验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初中议论文范文6

【关键词】观点材料;区分;发现联系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比较简单是显而易见的,观点鲜明,材料具体。学生学习议论文,如果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那做出自己的判断就比较容易。怎样让学生能够从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上进行议论文学习呢?

一、让学生在多读上认识观点

应当说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议论文其观点都是比较明确的,有的观点完全就是题目。但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初中学生还不见得就能够完全理解作者所议论的观点,这就必须让学生去比较充分地读文,当学生能够把简单议论文读到一定的境界,文本所议论的观点学生就可以去感悟出来。这感悟不仅仅就是看到文本题目意义上的感悟,而是从自己的心理真实意义上明白这观点就是人们所必须去崇尚的观点。学生在多读上认识观点,还必须能够在阅读基础上去提炼观点。从相关意义上说,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相关性的议论文,其观点有时也不都是直白的,这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提炼出观点。可以这样去说,初中生阅读简单议论文,从教材文本中提炼观点有难度,但也完全有可能。关键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敢于放手于学生,要善于引导好学生。譬如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应当说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作者所说明的观点,是比较容易的,但不能在初中学生中建立起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则有必要在学生学到一定地步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人灵魂的高贵的体现,再让学生去比较“高贵”和“高尚”,进而在比较真实意义上去发现作者所阐明的观点。学生便比较深刻地明确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必须是那样的有思想,必须是那样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更必须具有一种纯正的追求。学生便比较准确地感悟到人的“高贵”强调的应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二、让学生在多读上认识材料

一般说来,即使是比较简单的议论文,也都是利用具体材料来表现观点的,材料为观点去服务是议论文的一个最为明显的要求。观点与材料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表现观点的材料也多有不同,表现观点之材料的表现手段也有着一定的不同。学生学习议论文,不仅仅就是知道服务于观点的有着哪些材料,而且应当让学生去思考这些材料是否就能够去服务观点,或者就是怎样去服务议论文之论点的。平时的议论文教学,让学生去多读,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材料。以教学《怀疑与学问》为例,这篇论文围绕“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并以两个分论点进行阐述,第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教学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认识证明论点的具体材料,如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要求学生去细读,让学生去思考:这里的材料有“怀疑、思索和辨析”,这样的材料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学生在读后进行比较,发现这里所论证观点的材料是不能去调整位置的。学生经过比较,不但说出不能互换的原因,而且说出一些比较具体的道理,学生们说出对于书本和学问不容易产生怀疑,人们很容易对传说产生怀疑,只有人们对传说产生怀疑,才有可能对书和学问产生怀疑,这是一种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排列顺序。学生学习议论文,学生多认识材料比较重要,只有学生能够认识材料的议论文教学,才应当是比较实在和有效的议论文学习。

三、让学生在多读上发现联系

议论文围绕论点进行论证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议论文论证过程的具体体现。初中学生学习的议论文虽然都比较简单,但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那种逻辑关系是完全必需的。离开了学生的发现,那学习议论文就等于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初中学生所学习的论文一般都是立论性的,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是立论性论文的具体表达方式,这对学生发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让学生去读,学生是很难感悟到论点和论据的逻辑联系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多一些宽容》,学习本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领会提倡宽容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文本思路严谨结构紧凑上理解宽容的涵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譬如让学生认识作者论述多一些宽容的方法,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悟出了论点和论据之间先总说后分说的处理方式,学生从三个“一种”知道作者对宽容进行了定位。学生从读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分说中,感到作者所证明的内容由轻到重,安排得相当讲究。议论文一般都是以摆事实和讲道理去行文的,《多一些宽容》是怎样行文的呢?学生在自己读时,就比较理想地发现:这篇论文是以讲道理为主的,基本没有摆事实。在学生发现后,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为这互谅、互让、互敬和互爱补上几个事实论据,并要求学生所补充的事例具有高度概括性,且能够与上下文比较自然地衔接起来。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所选的材料都能够与观点相匹配,比较理想地证明着作者的观点,如有学生围绕“互敬”,举出的一个实例,说总理工作了一整夜,清晨回家时,碰见一个清洁工人,总理主动紧紧握住工人的手说“同志您辛苦了!”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他也得到了全国人民对他的尊重的例子,较好地形成了学生与作者的有效互动。

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的议论文学习,作为语文老师还不仅仅只去思考和研究这些,还必须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予以实践,并做出比较深刻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议论文,使他们形成更为理想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