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诗句赞美老师范例6篇

教师节诗句赞美老师

教师节诗句赞美老师范文1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图和春柳图,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图。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图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教师节诗句赞美老师范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趣;自由;赏识;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36-02

语文是一门最具魅力的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和语文结缘,徜徉在文学的殿堂、诗意的世界,触摸五千年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让学生陶醉在语文这一方天地,尽享语文学习的快乐,心灵得到净化,素养得到提升。这是语文教师的希冀和不懈追求。

一、寓庄于谐,以有趣激发快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快乐学习,要在“趣”字上做文章,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我们来欣赏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一个经典片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

师: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声音大点。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一教学环节中,于老师匠心独运,独辟蹊径,巧妙地设计“角色转换”的有趣情境,使教学化难为易,引领学生轻松愉悦地巩固了诗句,准确理解了诗意,深入感悟了诗理,突破了多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于老师寓庄于谐,故意出现谬误,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营造了师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氛围,使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记忆和理解,让教学进入了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佳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德国海纳特指出:“对于创造型老师来说,幽默正好是一个不可放弃的教育手段。”于永正老师运用幽默艺术让课堂妙趣横生,令学生乐学爱学,不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吗?

二、开放学法,以自由唤起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空,他们就会舒展双翅,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快乐飞翔。

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不作过多的统一要求,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威尼斯小艇》一文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美丽风光。如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何引导学生既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又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学习感悟:①画小艇,体会小艇的造型独特。②查阅威尼斯的文字资料和风光图片,直观感受威尼斯的风情美。③感情朗读重点段落。④选一角色,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情节进行表演。⑤品悟语言有特色的语段,进行仿写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选用学法,然后或小组合作,或独立学习,或请教他人……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学得有声有色。这样没有了限制,没有了逼迫,学生的心情是轻松的,学习是愉快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积极评价,以赏识催生快乐

教师的评价就像“指挥棒”一样左右、影响着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求知热情。挑剔、斥责会让学生如遇惊雷,感到恐惧,产生退缩;而赏识、鼓励会让学生如遇阳光雨露,进而拼命拔节,愈发茁壮。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失败,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他们的缺点;多肯定、多鼓励、多赞扬,少否定、少泄气、少批评,就是真诚的赏识教育。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人性最需求的爱。

课堂上,学生渴望听到老师这样对他们说:“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为你感到高兴。”“你通过努力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虽然这次你没有回答正确,但老师和同学佩服你的勇气,下次努力。”“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都快成小老师了。”“你的声音如果再大点,就更好了。”“不用着急,慢慢说,大家相信你一定会说得很好。”……如果再配以希望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鼓励的微笑、轻轻的,那这些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应是最美妙的,学生会如沐春风,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即使自己的表现差点,甚至失败,也不会垂头丧气,学习的快乐反而会充溢在心头。

四、引领探索,以成功打造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的,成功会激起学生内心的自豪感,会带给他们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快乐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努力地探求新知,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获得成功。

教学《草原》一文时,我给同学们创造了做小诗人的机会,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师:通过品读感悟,我们感受到草原的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再欣赏一组草原美丽的风光图。

(播放课件)

师:置身这如诗如画的草原,谁都会赏心悦目,甚至陶醉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赞美。老舍先生就是这样,哪句话直接写出了他内心的感情?

生:(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假如你投身在草原的怀抱,你也可以吟诵一首小诗,表达你的欢喜和赞美之情。下面,请小诗人们快动笔创作吧。

(学生写诗)

师:把你们的诗吟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生:美丽的草原啊,

我向往的天堂。

我愿做一匹小马,

飞奔在你辽阔的怀抱。

我愿做一只小羊,

闻着你青草的芳香。

我愿做一头小牛,

沉醉在你的美景中。

如诗如画的草原啊,

我向往的天堂。

(掌声)

生:天上白云飘,

地上碧草笑。

小丘真柔美,

草原如画境。

骏马被陶醉,

牛羊乐逍遥。

啊,美丽的草原,

我爱你!

(掌声)

(学生争先恐后读自己的作品,课堂上掌声不断。)

教师节诗句赞美老师范文3

[关键词] 古诗词;情感;意境;感受

小学古诗词有着丰厚的内涵和意蕴,内容大都形象鲜活,感情强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古诗词在教师逐句逐字的解读中变成了枯燥的文字。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该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独特的神韵呢?为此,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

教学古诗词,如果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应是支离破碎的词语;如果把它当作散文去欣赏,就忽略了诗词的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古语说得好: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因此,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应该是深入解读、感受古诗词意境的绝佳途径。如《题临安邸》教学片断,老师问学生:“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应该怎么问?”学生回答:“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读出了质问的口气。接着老师又引读:“让我们再一起去痛斥、问问他们吧!”学生立刻带着气愤的语气读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语气饱含怒斥。教师在学生层进式复读中,不断引导学生读出痛斥的语气。以上的教学片断,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教师满腔激情,以情引读,运用层进、排比等方法进行追问的渲染,让学生设身处地指着权贵的鼻子“质问”读、指着南宋皇帝的鼻子“怒斥”读,由“质问”到“怒斥”,再升级到“痛斥”,教师变着法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个个激情满怀,融情入境,酣畅淋漓。

二、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古诗词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由此让学生深入地走进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李白等啊,等啊,直到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用现在的时间计算,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小时。

师:到底多长时间?

师(继续设问):作者视野中最后浏览到的是什么?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请带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之后,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地读,读出了“目送”的感人场面。

以上教学片段,传神之处就在于教师抓住了“见”字做文章,把诗中所蕴含的离别深情具象化为“目送”的感人画面。李白到底“目送”了多长时间?教师把本来很模糊的时间长度,借用电脑里的特写镜头,启发学生去还原成具体的小到一分钟、两分钟的令人断肠的“目送”离别场景。教师先让学生走进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中的意境联系起来去“想诗”,从而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情思和联想,为诵读提供了感情依据,学生自然就能主动、深入地去体会诗意和文字背后的韵味,读起来也就随诗词神驰目眩,充满畅想。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神韵

古诗词的感彩,因为学生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感彩就行了。各种各样的视角、切入点,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情绪,没有规定的标准,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再创造,就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享受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美感,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神韵。请看《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诗人感慨的“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能不忆江南?!

师(深情地):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与赞扬!

生(小声读):“江南好!”

师(小声叹):我听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以上片段,学生如同一个个小白居易,畅游江南旖旎风光后,发出了一声声赞叹,或深情地、或强烈地、或小声地叹,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根据处理诵读的抑扬、节奏、语调、音色,即表现词句的神韵,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词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入情。

四、注重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融情

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都是千古绝唱,语言精练深远,但它们并不代表唯一、全部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因此,要尽一切可能,恰当地根据古诗词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情感、同一景点、同一作者的几首诗词,优化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且看《忆江南》教学片段。

:诗人满怀激情地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词: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诗人又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分别回答了“忆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桂花的故事”“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江南美酒、美女”,等等。老师进而归纳出了诗人之所以对江南忘不掉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再由学生反复地朗读和默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以“情”字贯穿起来,在学习第一首的同时,带动学习另外两首。学生通过对比品读,不仅拓宽了阅读面,认识了词牌的特点,还更深入地感悟到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可能把古诗词的教学引向深处,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韵味。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冰.情理交融,小学生古诗阅读的审美关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0(5).

[3]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教师节诗句赞美老师范文4

一、诵读意会法

“此中微渺,但可意会,不可言传。”(李渔:《闲情偶寄》)诗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之中,对于诗的了悟是当下的、瞬间的,这就是所谓的“意会”。保护“诗”,就是保护诗性的完形,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感悟。在《长相思》一课中,王崧舟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交流读词的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就是激活诗意的过程。这种意会,不光基于直觉,还基于联想和想象。如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先引导学生想象三月的景象,再自主探究李白为什么用烟花来形容三月。有了美好的想象和联想后,学生诵读时语调自然轻松明快,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对美好时节的赞美和对友人此次出行的欣羡之情。第三、四句是全诗的情感归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由眼前景而生发出的对友人的深情,却无一“情”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李白身在哪,他的心在哪?读了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画面,悟出深情,直至把诗境、诗意、诗情交融纳入意念中。

二、一线串珠法

诗歌中的点睛传神之笔往往作为理解和鉴赏的主要依附。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词句子,是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诗歌神情飞动,意味深长,这样的词句,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尾句“能不忆江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首尾,一呼一应串起对全诗的统整理解。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最能引起共鸣的当属“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牵着它可上寻愁闷的情境:寒霜弥漫,凉月如水,乌啼声声;下探愁绪的深沉持久:古刹钟鸣,穿透静夜,直抵心灵。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的最好诠释,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是全诗感情和志向的浓缩。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诗溯流而上,引导学生把石灰的冶炼和作者高尚节操的修炼相联系,体会作者物我两忘、形神交融的境界。

三、曲折迂回法

一位教师在解《渔歌子》一诗中也处处体现完形理念,先是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歌的朦胧的图像美、色彩美,接着教师采用侧面迂回的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想象与诗句有关的情境,春天的西塞山是怎样的?桃花盛开、春水上涨又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在学生充分想象言说后,通过到黑板组画的方式感受画面中动静结合的美,相对静态的有西塞山、悠闲的渔翁、盛开的桃花、水中的倒影等,动态的如白鹭展翅、碧波漾漾、流动的花瓣、水底的游鱼、斜风细雨等,最后通过引出张志和哥哥的一首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教师节诗句赞美老师范文5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班会抒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教师工作的艰辛和崇高,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努力向上!

2、通过朗诵、歌唱、表演、讨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礼赞和祝福。

3、通过问答竞赛形式,了解有关教师节的知识、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使学生备受教益,既激发学生的爱师、尊师的情感,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活动准备:

1、教师精心制作活动方案。

2、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献给老师的节日礼物。

3、确定活动的主持人(葛香、杨溢、吴璇、程芊),编写串词。

4、学生学会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感恩的心》。

5、邀请参加活动的老师。

6、布置好教室精选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精选教师节主题班会教案。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主持甲: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

主持乙: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

主持合: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主持甲: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

主持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

主持甲:您用青春写出无悔的人生。

主持乙:您用真情谱写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主持甲: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

主持乙: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主持合:老师您好!

主持乙:《谢谢您,老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表演:

1、歌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主持甲:今天的主题班会,从歌声开始,让我们用真诚感恩的心,唱一首歌送给我们最尊敬的人:

主持乙:全班齐唱《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

2、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

主持甲:老师,似春蚕,如蜡烛,比慈母,他们心联学子,鞠躬尽瘁,奉献所有,也收获希望。请听,诗朗诵《窗前一株紫丁香》(小组分角色)

3、礼赞。

主持乙:是啊!老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无价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诗句正是我们老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赞美老师的诗词和文章。

主持甲:同学们,我们的老师平时指导我们学习,教我们做人,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奉献出无私的爱!你们说,我们可以把老师比作什么?(举手发言)

主持乙:同学们的比喻真是太恰当了!老师,您就是春蚕,就是红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您又是一棵小草,默默无闻但精神高尚!您还是我们心中隐形的翅膀,助我们成长高飞!

(三)竞答

主持甲:教师节即将来临,你对教师节了解多少,你还了解多少古今中外尊师重教的故事呢?下面进行知识小竞赛。

(四)祝福

主持乙: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

主持甲:在此,让我们用自己的话表达我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和祝福之愿吧!同学发言表达心声!全班齐唱《感恩的心》。

主持乙:尊师,爱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行动才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个别学生发言。

(五)结束

甲:老师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乙:老师是火,点燃生命之灯;

甲:老师是灯,照亮前进之路;

乙:老师是路,引你走向辉煌。

甲:感谢恩师,感谢您们的谆谆教诲;

教师节诗句赞美老师范文6

“试卷上有一道开放性的题:‘在《咏鹅》这首诗里,写出你认为最好的一句诗来’。孩子在试卷上写了‘曲颈向天歌’。结果,不仅试卷上被批了‘×’,而且孩子也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一番苦口婆心更是一番好意地给孩子讲解这里应该填什么。既是‘你认为’,那表明试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填哪句都是可以的,只要说出好的理由就可以。一个标准答案,还谈什么开放性!”朋友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忿忿然,更有不解。

的确,对于这道题,既然题已经出成了这个样子,就把它当成一道检测学生识记情况和语文基础知识的题好了,只要写的是《咏鹅》这首诗里的诗句,并且字字都对,就应该给分。因为无论哪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不会讲哪句或哪几句好,哪句不好。再翻翻《唐诗鉴赏辞典》或其他有关对这首诗的解析资料,对诗中的每一句,也都给了极大的肯定与赞美。既然如此,上面那道考试题,写其中任何一句,不都可以吗?

对于孩子的教育,“个性呵护”与“创新培养”应该是提得比较响的两个核心词,也应当是每个老师都能随口说出或在自己的工作总结、报告中用得较为频繁的词汇。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来讨论,大家当然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可是,作为老师,如果放在考试后的阅卷中,在一个人为设置的“标准答案”面前,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不是也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种情况呢? 一个标准答案,让我们思维变得麻木与迟钝的同时,更少了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宽容空间。

或许有人会问,如此说来,是不是语文这门课程里就不讲求客观性与知识的标准化了呢?我的理解是,对于语文这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东西,那一定是客观的、标准的,不容有任何质疑;而对于其非本体性的内容,如审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就属于个体体验范畴了,若依然采用统一标准的答案来对待,就不仅是学生个体的不幸了,更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不幸了。

教育的机械化,让各门学科逐渐沦落为一条又一条流水作业的生产线。消灭个性,追求统一,这是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又是现代化教育致命的缺点,它与教育是发掘个性潜能的活动相悖,与因材施教观念不符。个性化的教育,只有在名师或大师级的教育者那里,才可能有发展或实现的空间,在普通一线老师那里,追求个性的,有创意的教学,仍难免陷入尴尬的境遇。

在编辑本期杂志稿件的时候,读到张志华老师《没有完成的“测试”》这篇稿件,同样让我深深地为之一震,几度陷入沉思之中。我思张志华老师课被当堂中止的尴尬与纠集,思这样的体验是否真的“残忍”,思王崧舟老师为什么能上这一课并获赞誉,而普通一线老师却不能拿来效仿。王崧舟老师《亲情测试》一课,在我的记忆中当是五六年前就已上过的公开课,并且“火”过大江南北;直至今日,这一课依然是人们盛赞的经典作文课之一。可是到了张志华老师那里,这节作文课却被活生生地打断,成了一节“没有完成的”的作文课。不能进行下去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听课的领导认为设计这样的一节课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太残忍了”。王崧舟老师当年上这一节公开课时,面对的也是小学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五六年前上的时候不“残忍”,五六年后上的时候就变得“残忍”?有点不可理解。或许,当年在全国上这节公开课的如果不是王崧舟老师,而是一位崭露头角的教坛新秀,其在现场和课后的遭遇,就如同张志华老师一样了吧。只是,王崧舟老师当时就是一名很出名的特级教师,课的设计又是那样巧妙与完美,课堂上情感的引导与带动又是那样地深入,不仅上哭了学生,也同时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老师。于是,这节课主题是否“太残忍”,人们压根都想过。至于原因,完全沉醉于名师的感染力与魅力是一方面,名师的引领与权威不容置疑,当是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在名师面前,人们似乎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而在普通人面前,人们的思维就变得异常地清醒与敏锐。是思想的惯性与惰性吗?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