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范例6篇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发展方向

根据产业转型改造的根本趋势,职业学校就业多元化、新生初中生占比较大。高校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并且注重培养复合型的毕业生,使得职业学校生源层次较低,管理难度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探索型教学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专业技术和市场适应力为根本,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设施,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优势互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与企业职工实现快速互换,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实习与就业有机整合,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通过“厂中校”模式的磨合,学生能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并且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笔者学院通过企业专家讲座、学生专题研讨会、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等多种方式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职业特色与创新

1.课程建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分为走入企业和引入学校两种模式。教学实践模式是采用实训岗位定期轮岗,使学生充分学习各岗位知识与文化,实践环节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教学与生产相辅相成并能够互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这样就将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与管理,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实训过程角色变换

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实际操作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实训过程由带班教师实行专业集中管理,运用“厂中校”模式学习,每个岗位配备学校专业技术教师和工厂师傅,由教师和师傅现场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工学结合过程把教与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锻炼机会,学生在教师和师傅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按照工厂的作息时间上课下课,使学生在工作中实现角色互换,使学生能够规划和预见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态度的转变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及时更新,学校的教育目标更加明确,即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学校借助企业的优势教学资源来实施人才培养。同时,通过企业的参与更加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课程模式、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使专业建设体现职业化的办学特色。

4.改善教与学的条件,提高办学层次

工学结合能够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可以从技术人员、专业设备、建设资金等多方面引进企业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学校能够采取灵活的实习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特别是实训实践条件改善和教师队伍结构更新,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更加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5.企业参与互利共赢

随着企业的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职业型人才严重短缺,尽管企业拥有一流先进的设备,却困于没有一线高素质员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养和储备企业所需要的一线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企业参与教学使企业用工成本降低,通过工学结合能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社会大力提倡促发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接受过良好职业素质教育的劳动力有助于缩短生产岗位的培训周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用工成本,用企业生产资源、设备、成熟的技术和人员参与学校教育,再以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和潜在技术上的优势使企业再发展,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节约国家投资,依靠企业力量投入,与企业用人机制无缝连接,降低人才培养的社会总成本,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三、小结

工学结合范文2

【关键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机械制造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顺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笔者依照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进行教学设计,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直接到生产实习车间进行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2传统教学设计的利弊

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是学科型模式,学科型模式在教学上主要讲求循序渐进,学时安排集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且极限配合的知识部分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联系实际不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工作岗位上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教学的主体从原来的教师的讲授活动变成学生的工作学习活动,从原来的教材的章节学习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直接从工作中得到,掌握得牢固并且懂得运用,不会出现在工作岗位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工学结合教学设计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改革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可获取经验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3.1行动导向课程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围绕某一项目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境。现代职业教育已经由原来的注重知识型向注重能力、素质型转移,“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导思想,以促进个人发展为课程目标,以“任务”组合为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公差的识读、查表和对零件正确测量技能的培养。现教学设计完全围绕上述两大模块进行教学,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技能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学生直接在测量实验室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3.2依据职业技能需要构建教学框架

在机械制造业中,加工的关键是看懂图纸上的图形和尺寸的标注,而加工过程中正确的测量是减少误差的手段。因此,根据机械制造业中职业技能需要,笔者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划分为实用公差和零件测量两大部分(如表2所示)。第一部分技能,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图纸上的公差标注,了解零件的尺寸大小、几何精度等,从而掌握零件加工和装配时所需的技能。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路线和测量是生产合格零件的保障。因此,第二部分技能培养学生学会根据精度选用合适的量具并且能正确测量零件,通过分析误差的范围和原因,调整加工方法,以减小零件加工的误差。这部分的技能学习,刚好本学期学生要进行车工实习,因此与车工实习老师合作,在车工实习时,对自己加工的零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零件,熟悉掌握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3.3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技能教学

在实际工作中,机械零件制造过程中通过正确识读图纸的尺寸标注,选择正确量具不断测量零件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由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对各工作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同。

3.4构建工作任务学习情境

3.4.1创设学习情境情境

1:给学生提供简单的装配图图纸,从装配图上找出几对配合,图纸上的配合代号只有公差带代号,要求学生正确识读图纸中的公差带代号,根据图纸中的公差带代号查找极限偏差表,得到正确的偏差数值,再根据偏差数值从教师提供的标注偏差数值的零件图纸上找到正确的配合零件的图纸。情境2:在车工实习室,要求学生对加工的齿轮轴进行检测,以达到减小误差,加工出合格零件的目的。再在精密测量室给学生提供一阶梯轴零件及图纸,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量具测量阶梯轴上各部分轴的尺寸并且正确记录,然后对照零件图纸分析所测零件是否合格。以此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量具的使用。情境3:车工实训时,学生对自己加工齿轮轴根据图纸上的公差标注进行几何误差的检测,根据公差项目选择量具进行检测。但由于几何误差的检测较复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检测需要时间较多,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牢固。因此,车工实习后回到精密测量室,再给学生提供几组零件,包括圆柱类零件检测圆柱度、圆跳动、全跳动公差、对称度,台阶状零件检测平面度、直线度、平行度、垂直度,法兰盘零件检测孔的位置度、同轴度等。让学生正确识读几何公差的含义,然后选择正确的测量仪器对各零件进行相应的几何误差的检测,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照图纸,判断零件是否合格。情境4:给学生提供齿轮轴零件及图纸,让学生正确识读表面结构要求的含义,然后使用视觉法和触觉法来对零件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照图纸,判断表面粗糙度精度是否合格,最后让学生使用电动轮廓仪测量。情境5:教师提供学生加工的螺纹零件及图纸,让学生识读图纸上的螺纹公差要求,学生使用螺纹工具量规和千分尺对螺纹进行检测,将测量所得数据记录下来,对照图纸,判断螺纹精度是否合格。

3.4.2新学习环境的创建

原始的教学以教室为主,只能在教室内进行分组教学,教室没有专门的量具柜,因此零件、图纸、量具必须要搬运,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校新建的精密测量室,配备了各种量具,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新增的六棱台有利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可以和其他组互换任务。教学中与车工实习合作,学生的测量技能通过在车工实习室里加工和检测零件来熟悉各种误差的测量方法,从而掌握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3.5工学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

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公差基本知识,根据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学习。学习公差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在精密测量室,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的系列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学做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达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以上面工作任务1和2为例,将学生分组,按以下步骤进行:(1)下达任务,将装配图和零件图样分到每个小组,根据装配图里的公差带代号查表,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掌握极限偏差表格的查找方法。(2)小组成员根据查表所得数据寻找装配图中对应零件的零件图纸。这一过程让学生识读零件图上尺寸标注,(3)由车工老师给学生下达加工齿轮轴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每段轴测量三次并记录数据。学生到车工实习室进行加工,学生对自己加工的零件根据精度选择合适的量具并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学生掌握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果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测量发现误差较大,学生分析并记录原因和解决方法。(4)自我评价。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积极性、行动表现、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分析优势和不足,并思考如何进行调整。(5)教师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独立探究、小组协作精神以及运用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采用工学结合设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在学习中提高了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目的。

作者:罗金平 单位:茂名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龚风.工学结合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7.

[2]黄景容.一体化课程理念的认识[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2,4.

工学结合范文3

什么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包括:①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③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④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⑤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⑥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⑦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⑧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⑨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⑩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一、综合职业能力。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工学结合范文4

工学结合是指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在培养人才方面依照各自的优势、遵循平等互利一种办学模式,他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及时吸收最新的技术成果,把传统的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试验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工学结合共同发展的目标,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也正因如此,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成长的基本规律,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结合点。

二、目前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的规模小。从工学结合的学校数量、地理分布、专业设置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规模效应。工学结合主要限于名校、重点专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合作的的内容也仅限于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等方面,难以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与教学机制。2.工学结合层次浅。许多高职院校,仅把工学结合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种途径,没有把它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看待,把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调查、观摩等认识实践,对生产的现场参与严重不足,不利于其对专业能力的培养;许多院校在寻找合作伙伴时仍采用过去安排实习的老办法,企业只是被动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一般性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对工学结合教育的目的、内容、评价等都不涉及,合作的力度不够。3.工学结合不紧密。通过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学校不了解市场的需求,自身也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实力,广大师生参与合作的热情也不高;而企业也缺乏与学校的沟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脱节,造成学校培养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低下。

三、工学结合促进专业建设模式

1.内源型模式。内源型建设模式主要是利用学院内部存在的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实体,使教学与应用型项目开发紧密结合,面向市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种模式。2.“公司+专业”型模式。技术开发是生产的源泉,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离不开应用技术的开发,更离不开校办产业的支持。通过技术开发,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用技术开发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技术发展前沿。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技术开发的最总目标,才能构建人才培养培养与产业发展的 “一体化”模式。所谓“公司+专业”型建设模式,就是专业开办公司。专业与公司实行捆绑制,教师是教学、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三者的结合体;公司具有双重职能,既是教学实体,也是经济实体。通过“公司+专业”这种模式既能提升教师教学与技术开发水平,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既能保证办学质量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的实现,又能开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空间。3.对外合作模式。对外合作性建设模式就是联合企业界和科技界的优势与资金,实行对高职院校投资,把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机构设置到学校。其经营思路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与资本为纽带,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道路共创。企业提供资金、提供实验设备,学院提供人才、提供技术,并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与服务、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等项目,双方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开专业,并与企业共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部分专业课程可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讲授。4.“订单式”模式。许多院校依据“谁受益谁投入”、“互动双赢”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共同探讨“订单式”教育模式。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交替”和“并行”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到单位进行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根据订单的时段与特点,有可衍生为几种子模式。⑴远期订单模式。⑵中期订单模式。⑶近期订单模式。一般是在最后一学期,学校根据有人单位的要求,采取填缺补漏的方式进行修补一些课程,学生毕业后到提出要求的单位就业。5.半工半读模式。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试点,为我国搞职工学结合教育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设想将半工半读至于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具备工学结合教育的基本要素,还要具备如下主要特点:⑴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协议,按照学校、企业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⑵学生在企业做工于在学校读书的时间相等,实行4-4制(上下午轮换)或其他轮换方式。⑶学生入学即就业,企业支付学生在企业做工的工资。这种和就业联系紧密、在工学结合教育的背景下的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最好的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也能很好地解决当前我国高质教育工学结合教育碰到的问题,应成为我国未来高致教育模式的主要形式。

工学结合范文5

目前高职“工学结合”存在问题

物流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不足,表现在: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并没有现有成熟的物流理论,没有与我国的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开设的课程不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不少院校都设置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培养适合什么样的岗位群人才从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过,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缺乏国家有效的政策保障、老师的主动参与物流操作性强的特点,物流专业需要配备多功能的物流模拟实验室,需要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资料,这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而且近几年,“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上下推广,并提出鼓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政策,但这些政策都不具体、不明确,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以至企业不愿接收我们的学生实习,“工学结合”难实现。而在我们学校有自己的企业天歌电子,我们专业课老师却没有主动走进这个企业,将企业和理论结合起来。

缺乏有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我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参照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理论教学多,职业技能教学少,偏重学术性的教学,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相背离,对当今物流产业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的教师应以企业运作作为教学背景,熟悉教学规律,清楚学生学习能力,与企业人员共同参编教材,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是围绕企业运作而展开的,针对性的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缺乏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大多数的老师接受的都是普通高校的教育,并没有真正的在物流企业工作过,课堂上纸上谈兵,完全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由于物流产业及物流教育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等原因,造成了双师型物流人才目前短缺的现状。实践条件也相对欠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个普遍问题,因学校或专业成立不久,或资金有限,很难将物流实训室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硬件的缺失导致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不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还是校外顶岗实习的开展都面临尴尬境地。

盲目合作,工学结合深度不够高职院校联系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大多是依靠个人关系,企业和学校的关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合作关系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一方面企业在用人上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一些非常基层的一线操作岗位;另一方面工学结合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作岗位、工作安排、工作待遇等方面可能存在诸多不满,学生到企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工学结合的效果及顺利进行,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甚至以失败而告终。另外还有种情况就是高职院校只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没有考虑是否符合学校教学计划和目标,使学生抵制实习。

学生对于“工学结合”认识不够通常物流专业每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为15周左右,然后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和特点设置实训的时间周,一般每门课程开展的实训课有1周时间。很多授课老师直接告知学生实训流程,而不是在实训开始前详细告知我们实训的目的是什么,强化他们实训的意识。前不久我校有个专业老师把学生带到某家乐福超市实训,主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下订单订购商品,货物如何入库,货物如何上架,如何补货一系列流程,但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做“管理”,而是在做“苦工”,都很不满,这样的实训,老师辛辛苦苦的联系企业,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却不佳。

高职“工学结合”相应对策

要深入开展我校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应由领导牵头,为学校和企业双方联系,分析企业需要人员信息和需求趋势,是教学工作贴近工学结合的第一步。将在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设置为不同的情境模式作为教学内容,根据我校现有教学条件,做到设置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并懂得专业基本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参与”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考虑到知识更新性,企业问题突然性,我们的教材应不限于书本文字教材,还应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教材和网络信息等学习资源。编写教材时,应先跟企业沟通好,找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懂较深的理论知识的专家共同编写。

既然要“工学结合”,必须要求我们老师是“双师型”的,学校应创造条件让老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例如天歌电子是我们专业的合作企业,就必须要求老师先到企业学习了解运作情况;鼓励老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任我专业兼职指导老师。不仅对老师要有要求,还要对本专业学生有所要求。实践经验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我校企业物流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校时必须取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之一:物流师、物流采购管理师、物流配送管理师、物流仓储管理师、国际贸易货运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

我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思考

工学结合范文6

(一)教材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要求介绍较少

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部分工作要求企业要做好很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的制定,生产通知单的填写,入库单,领料单,发料汇总表的填写,生产工人的工时记录,工资汇总表的填制,各种费用分配表的编制,成本计算单的编制等等,这些都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而教材中往往忽视对企业生产经济管理特点的介绍,对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产品特点、日常工作基本流程都缺乏具体的介绍,同学们都是没有实际工作或实践经历的,若只简单介绍,同学们没有感性认识,感觉抽象,一头雾水。

(二)教材案例过于抽象

不同的企业成本核算特点也不一样,如制造性企业,施工企业,商业流通企业,他们的成本核算流程都不尽相同,而目前的教材中往往都是用甲乙公司代替公司名称,AB产品简单代替产品名称,一些步骤也往往被模式化,比如甲公司20××年×月一车间投产生产AB两种产品,经过两个步骤,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每个步骤完工进度都假设为50%,第一个步骤的产品提供给第二个步骤,然后要求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类似的案例往往让学生感到生硬和抽象,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企业,企业到底生产的产品是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工人如何工作等等都是不清楚的,不免会产生距离感。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改革

(一)结合工学结合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后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的做法是将成本核算放到具体某个企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首先开发一套针对性较强的教材。该教材以某生产制造企业为例,将理论和实践能够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我是以一个造纸厂为例来介绍的,该企业适用于多步骤大量大批生产方式生产。假设这个造纸厂有四个生产车间,分别是制浆车间,抄一车间,抄二车间,超三车间,制浆车间生产麦草浆,麦草浆是半成品,提供给抄一车间生产有光纸,提供给抄二车间生产卫生纸和凸版纸,制浆车间在制浆过程的浆渣提供给抄三车间生产包装纸。成本核算对象为麦草浆,有光纸,凸版纸,卫生纸,包装纸,成本核算方法为成本法和分步法的结合。制造厂是典型的大量大批生产企业,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学生对产品很熟悉,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一些。

(二)设置典型工作任务

将造纸厂的成本核算按照成本核算流程分为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任务一:归集和分配材料费用;任务二:归集和分配人工费用;任务三:归集和分配其他费用,如水电费,折旧费等。任务四:分配辅助生产成本;任务五:分配制造费用;任务六:将归集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之间分配,编制成本计算单。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有具体的工作标准和流程,并配有原始凭证,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同学们一边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生产特点,一边填制和编制相关会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如任务一:归集和分配材料费用。案例中首先把该造纸厂的材料领料单,各车间领用各种材料的发料汇总表,每种材料的分配标准等资料发给同学们,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大家完全模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发出,填制各种领料单和发料汇总表,然后据此编制记账凭证和总账,明细账。这样,大家对企业的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工作就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三)团队合作和个人独立完成相结合

典型工作任务中有些工作量大,难度比较高的可以分小组进行,小组中分岗位可设会计主管,做账,制单,等岗位,如任务二,工资费用的分配。小组中可由一人负责各车间工资表和整个造纸厂的工资汇总表的填写,一人负责记账凭证和账簿的登记,会计主管负责复核工作。这样也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是相符的。达到真正的教学做合一。在下一个任务中小组成员可以互换角色,使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得到锻炼,也可以熟悉企业会计核算中不同的岗位任务。在操作的过程中,大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可以先让大家集思广益,自行解决,实在弄不懂的问题,先记下来,由老师再集中解决。

(四)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

以往的考评主要是以试卷考核为主,试卷内容也主要是书中的知识点。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考核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理论知识的考核所占比重可以适当降低,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不要求过深研究,以够用为原则,可以针对高职教育目标建立成本会计试题库,实践考核可以将模块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目前很多软件公司也开发了一些比较适用于高职教学考核的应用软件,比如,厦门网中网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会计软件,就有专门的成本核算模块,借助这些软件,可以达到同学们一边学习,一边考核,在学期结束时,将完成的作业提交,考核也随之完成了。如果平时不随着老师的安排完成作业,是无法在期末一次突击完成的,这也给学习主动性不太强的高职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和动力,督促他们要认真听讲,认真完成相应任务。

三、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的主要优势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实现多方位,立体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实现从技术角度理解企业如何生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展示生产企业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经历了哪些生产步骤,各步骤的费用耗费情况,了解企业是简单连续生产还是复杂连续生产,每一个步骤或者加工工序投入了多少费用,费用项目的具体种类有哪些,为理解费用的核算提供更感性的思路。如制浆车间,抄一车间,抄二车间,抄三车间的材料费用汇总表,材料费用分配表,各车间的工资费用汇总表,整个造纸厂的工资费用汇总表。通过工艺流程图知道抄三车间的包装纸主要原料就是制浆车间在生产麦草浆过程中的浆渣。抄一和抄二车间生产的有光纸,卫生纸,凸版纸的主要原料是制浆车间生产的麦草浆。

(二)可以实现从管理角度理解企业如何生产

通过展示企业组织结构让同学们了解各部门发生的费用应该通过哪些账户核算。企业的组织结构图直接明了的告诉学生由产品直接耗费的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若一个车间同时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还需要将领用的原材料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分配,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耗费,折旧费,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间接费用先归集在制造费用账户,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先计入辅助生产成本,管理部门领用的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领用的计入销售费用。这样同学们可以对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有清晰的了解。

(三)可以实现从会计角度了解企业如何生产

针对生产企业特点并结合企业生产组织方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设计企业的成本核算程序。

1.根据成本计算对象麦草浆,有光纸,凸版纸,卫生纸,包装纸设置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按照锅炉,供电,供水设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为制浆车间,抄一车间,抄二车间,抄三车间开设制造费用明细账,反映四个基本生产车间的非直接费用,开设管理费用明细账核算行政管理部门发生费用;开设销售费用明细账核算销售机构的费用。

2.抄二车间卫生纸有期初余额,将期初余额录入。

3.对生产车间和各部门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账务处理。对锅炉车间,供电车间,供水车间发生的各项耗费进行账务处理,

4.将归集在有光纸,凸版纸,卫生纸,包装纸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在各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完工成品成本,填制完工产品成本计算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