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范例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1

(一)医学检验事业快速发展,催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工学结合为核心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检验技术装备日趋专业化、精密化,医院购置的检验专业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类别复杂,检验技术要求很高,给医学检验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然而缺乏教学相关的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知识本位”传统教学体系,明显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缩短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与临床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迫切需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新理念改革教学体系。

(二)我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的契机

我校是教育部批示的“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示范校建设中的重点建设专业。在为期2年的示范校建设中,已为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同时也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提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契机。

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教学体系的行动研究

(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产教融合,为构建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

我校根据市场对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调研,成立了由学校、院或企的学科带头人、检验专家、骨干教师或技术骨干组成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我校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进行实施,与省内外共60多家包括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检验试剂厂等检验检疫机构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具有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校企合作,构建了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3445”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三级理论教学体系、四级实践教学体系”

“四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五项教学评估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工学结合,构建了“三级理论教学体系、四级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传统的课程设置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实践技能课程,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我校根据近几年中职医学检验技术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设置。

2.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将四级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贯穿于三级理论教学与四级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依据企业要求和学生实际,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培养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入育人环境,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3.构建“五项教学评估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项教学评估体系”包括教学检查与听课、教学督导、考试管理、学生评教、院(企)评价五项,一方面,此评价体系便于学校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可以查阅学生及院企行家对自己评价的结果及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以便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共建一支由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有效实施“四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我校过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多数由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而且又缺乏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认知,仅凭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导致与临床工作任务明显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改革为由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促使我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让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教材,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开发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校本与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岗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有所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了“学会所用”,从而提高的教学质量。

6.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2

1推动电子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的原则

1.1信息化原则

在现代电子技术与技能教育改革过程中,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改革方向。作为高校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要通过多种信息技术,将电子技术与技能知识真正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提升综合教学效果。在现代电子技术与技能课堂上,网络和基础设备已经实现了普及,但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设施,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目标,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刘朋飞.电子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4):3)。

1.2实践性原则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如果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不能贴近生活实践,那么整个教学改革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作为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师,要始终坚持一个教学原则,就是知识要服务于学生需求,将实践性原则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则与方向,让学生在电子技术与技能学习过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作为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师,要加强自身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入多种实践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体系中来。

1.3高效性原则

效率低下一直是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师,要坚持高效性原则,丰富工学结合内容,提升工学结合效率。教师要加强课程设计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教育精华,提升工学结合模式的知识含量,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教学集中度,实现教育的高效创新,满足学生对于电子技术与技能学科的知识需求,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鄢长卿,张晓峰.工学结合阶梯式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J].电子测试,2015(10):138-139)。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提升工学结合容量和效率,是电子技术与技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进行电子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的改革思路

2.1适应社会发展,创新教学策略

在开展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过程中,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教学策略。近年来,社会形势快速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格局也随之变化,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更高,要求教师教学的内容更具有时代特性,同时也更有体系性,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构建灵活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提升工学结合模式的综合效能。在社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学生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不同学生有着不同需求,对于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内容有更多样化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是现代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改革的重点。作为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形势及教育热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引领现代电子技术与技能课堂向前发展(欧志柏,覃志奎.“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29-31)。

2.2提升教师引领实践教学的能力,多途径协同培养

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培养学生电子技术与技能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建立工学结合教育实训基地的方式,促进工学结合载体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宽松的人才政策,同时教育实训基地的设计应该尽量符合人才的学习特点,提高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效率。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探索有效形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工学结合项目的科研活动之中,通过工学结合研究,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徐玲.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7(11):101-102)。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积极建立工学结合研发平台,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协同培养的教育目的(杨燕.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信息专业一体化教学探索——以《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8):179-180)。

2.3建立流动性的教学资源库

在开展电子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改革过程中,要突破一般课堂的限制,突破课本教学资源的束缚,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工学结合教育资源。比如说,首先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根据电子技术与技能实践应用训练,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进而提升实践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教师也要流动起来,教师要积极到企业去实践,找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回课堂,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教师将学生与实践连接起来,提升工学结合效果。此外,还可以从企业请来业务专家和骨干,为学生讲解相应的问题,提升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能力,补充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的实践环节(刘亚峰.浅谈工学结合在电视接收技术课程实践中的运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2-65)。

2.4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打造实践平台

传统的电子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都是依托实习课程等开展等,但是由于实习机会与实习岗位的限制,这样的工学结合模式仍然比较传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工学结合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可以实现在线视频互动教学,线上模拟操作演练等工学结合,提升电子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改革效果。作为教师和专业教学管理者,要积极推动,利用现代网络建立网络平台,不断上传完善教学资源,提升网络工学结合平台的应用效果。比如说,“常用电子元器件”、“电子工艺基本常识”等和实践内容息息相关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互动、答题,夯实实践基础,为进一步实践操作做好准备。

2.5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基础训练

在电子技术与技能专业工学结合改革过程中,很多老师和学生急于求成,急于到实践工作岗位上操练,这并不利于改革效果的提升。在开展教学中,很多学习内容要先在实验室完成,夯实学生基础,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仪器仪表使用、操作等,通过夯实基础,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整个流程的认知,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操作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改革的有效创新,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电子技术与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师,要充分重视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将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基础实验训练结合起来,提升工学结合教育效果(贾艳丽.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5):8-9)。

2.6通过工学结合构建现代翻转课堂

在电子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教育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是有效的教学工具。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翻转课堂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开始逐步应用到现代课堂上。翻转课堂既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翻转课堂通过运用微课、思维导图等教育工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着辅助性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主导课堂,进而深度参与课堂,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相比传统课堂,构建翻转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要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教师也要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工学结合探索科学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

3电子技术与技能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探索

3.1创新教学模式,贴近生产实践

在传统的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所开展的教学内容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增添实地参观与实践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整个电子工艺流程的参观、接触与实践,进一步认识生产、了解生产,其中既要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对于行业发展与文化也要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说,可以进一步开展“电路仿真实训”等,充分利用EDA等工具,让学生进行小电子系统的设计、模拟、仿真,对电路进行设计及检测,针对元件装配、电路焊接、性能调试等环节,有针对性的构建现代科学教育体系,让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真正落到实处,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优化评价方式,构建科学体系

在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推动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在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评价中,学生的成绩不应当是单一化的理论考核成绩,而应与多个层面,包括新技术运用能力、作品难度系数、项目研究程度、团队合作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让工学结合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提升电子技术与技能水平。

4结语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3

目前高职“工学结合”存在问题

物流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不足,表现在: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并没有现有成熟的物流理论,没有与我国的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开设的课程不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不少院校都设置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相关的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培养适合什么样的岗位群人才从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过,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缺乏国家有效的政策保障、老师的主动参与物流操作性强的特点,物流专业需要配备多功能的物流模拟实验室,需要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资料,这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而且近几年,“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上下推广,并提出鼓励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政策,但这些政策都不具体、不明确,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以至企业不愿接收我们的学生实习,“工学结合”难实现。而在我们学校有自己的企业天歌电子,我们专业课老师却没有主动走进这个企业,将企业和理论结合起来。

缺乏有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材我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参照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理论教学多,职业技能教学少,偏重学术性的教学,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相背离,对当今物流产业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的教师应以企业运作作为教学背景,熟悉教学规律,清楚学生学习能力,与企业人员共同参编教材,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是围绕企业运作而展开的,针对性的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缺乏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大多数的老师接受的都是普通高校的教育,并没有真正的在物流企业工作过,课堂上纸上谈兵,完全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由于物流产业及物流教育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等原因,造成了双师型物流人才目前短缺的现状。实践条件也相对欠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个普遍问题,因学校或专业成立不久,或资金有限,很难将物流实训室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硬件的缺失导致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不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还是校外顶岗实习的开展都面临尴尬境地。

盲目合作,工学结合深度不够高职院校联系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大多是依靠个人关系,企业和学校的关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合作关系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一方面企业在用人上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一些非常基层的一线操作岗位;另一方面工学结合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作岗位、工作安排、工作待遇等方面可能存在诸多不满,学生到企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工学结合的效果及顺利进行,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甚至以失败而告终。另外还有种情况就是高职院校只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没有考虑是否符合学校教学计划和目标,使学生抵制实习。

学生对于“工学结合”认识不够通常物流专业每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为15周左右,然后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和特点设置实训的时间周,一般每门课程开展的实训课有1周时间。很多授课老师直接告知学生实训流程,而不是在实训开始前详细告知我们实训的目的是什么,强化他们实训的意识。前不久我校有个专业老师把学生带到某家乐福超市实训,主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下订单订购商品,货物如何入库,货物如何上架,如何补货一系列流程,但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做“管理”,而是在做“苦工”,都很不满,这样的实训,老师辛辛苦苦的联系企业,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却不佳。

高职“工学结合”相应对策

要深入开展我校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应由领导牵头,为学校和企业双方联系,分析企业需要人员信息和需求趋势,是教学工作贴近工学结合的第一步。将在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设置为不同的情境模式作为教学内容,根据我校现有教学条件,做到设置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并懂得专业基本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参与”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考虑到知识更新性,企业问题突然性,我们的教材应不限于书本文字教材,还应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教材和网络信息等学习资源。编写教材时,应先跟企业沟通好,找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懂较深的理论知识的专家共同编写。

既然要“工学结合”,必须要求我们老师是“双师型”的,学校应创造条件让老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例如天歌电子是我们专业的合作企业,就必须要求老师先到企业学习了解运作情况;鼓励老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任我专业兼职指导老师。不仅对老师要有要求,还要对本专业学生有所要求。实践经验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我校企业物流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校时必须取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之一:物流师、物流采购管理师、物流配送管理师、物流仓储管理师、国际贸易货运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

我校物流专业“工学结合”的思考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4

[关键词]工学结合;大学英语;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及其问题

(一)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筛选性”特征是分不开的。与德国的“双元制”“学徒制”教育社会支持程度不同,在我国,有接近70%的学生家长不认同高职教育,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不分家”,而是高职教育屈居普通高等教育之后,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这是极不相称的,本科教育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本身分属不同的“领地”,却只能招收高考的“落伍者”“落榜生”。因此,高职院校生源的复杂性、英语基础知识的良莠不齐是基本特征。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匹配学生的能力,使其能“爱学、好学、善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填鸭式”“灌输式”“理论式”教学仍然大有市场,弱化了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无法体现英语教学“能力本位”的价值走向,消解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张力。

(二)市场导向与教学目标不相匹配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要促进就业,就业坚持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针。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本位”理念,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视角出发,围绕市场对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实现顺利就业的教学目标,才能凸显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化。但是,在一些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是围绕“市场导向、就业导向”的核心理念,而是把获取相关英语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作为目标,并把“通过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不是注重学生“学到了多少”而是关注学生“通过了多少”,忽视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能力本位”原则,淡化了教育目标与就业导向的匹配性,“应试教育”倾向较为明显。无疑,“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是高职大学生的重要选择,假使大学英语不能学中预设“就业场景”,使其能尽早感受“工作氛围”,获取职业技能,必然与大学生心理预期相去甚远。

(三)教育资源与能力培养不相吻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英语要想完成其人才培养目标,必先“磨利”教育资源之“器”。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切性是实现高职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高职生知识能力栽培的基本来源。当前,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向,要求大学英语教育资源建设必须凸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打造实用性的教育资源。然而,在现实的情形中,校企合作出现高职院校“热脸”贴上企业“冷屁股”的不利局面,极不利于大学英语校外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正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工学结合”在大学英语教育实践中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缺乏微观教学上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此外,在信息化社会场域下,教师可以开发诸如微课、慕课等教育资源,而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制约、学校层面投入力度的不够等原因,导致高职教师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和内容整合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位”。

(四)师资力量与教育改革不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推进“工学结合”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利于学生“德育成人、技能成才”的有效路径,必须造就“硬件更硬、软件更软”的局面。从硬件上来看,就是要打造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从软件上来看,优化师资力量配置是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应该看到,高职教育发展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在我国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力度和厚度空前,但欠发达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对此,为了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一些学校采取了扩招的方式,学生的增多,要求英语教师师资配备必须及时跟进,然而,普遍的情况是教师人数明显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过多的教学工作量,导致英语教师难以分身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导致英语教师的专业性不足。

二、大学英语“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构建

(一)注重师资力量建设,打造“工学结合”之专业化队伍

教师是推动和创新“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落地开花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专业技能、教学水准、教学技术水平、职业道德含量等方面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当前大学英语在推进“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与教育改革不相对称的问题,必须要注重师资力量这一“软件”建设,使学生所获取的英语知识能力“实用、够用、好用”,满足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对此,必须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特点以及对教学改革的要求,确保能够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要求来组织实施英语教学,积极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来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同时,要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积极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入到企业一线、工作一线、岗位一线进行学习、挂职锻炼,使教师能够知晓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及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研究和改革,进行有针对性地的教学。

(二)积极开发教学资源,集聚“工学结合”之丰富性资源

“工学结合”揭示了教育教学资源之于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意涵。教学资源作为增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育效果的基本载体,主要包括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主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校外教学资源则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未来岗位能力。在“工学结合”视角下,必须将教学改革重点定位在开发、打造校外教学资源的维度上,让学生在仿真环境和工作情景中塑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能力。因此,必须要对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对接市场、岗位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把仿真教学情境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把传统“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的“能力建构”,让情景模拟、行动导向、任务项目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校内教学资源,要对大学英语课程所涉及的课本、课件、教学资料等进行信息化整合,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制作模块化的微课资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仿真场景的实训活动,使学生在校内课堂内也有机会完成岗位任务,承担岗位职责,提高其未来职业能力。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外企业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到岗位一线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体验真实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实现“零距离”上岗,“仿真式”就业。

(三)引入高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学习能力

“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是参与性、分享性和互动性,即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工作流程中,并在工作环境中进行探索、反思、改进,最终达到职业能力提升的目标。不难发现,学生在“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中是主角,教师、行业专家是“配角”,发挥指导作用。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考虑引入“元认知学习策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计划、监控学习任务、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自我建构,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的环节能够增强自控力、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灵活性、领悟性,并主动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来自主确定实践锻炼的项目和内容,开展核心职业能力的自主建构,真正达到终身学习的目标。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制订“工学结合”之科学化指标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与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评价。针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考试通过率”量化评价倾向,必须转变为围绕学生终身发展、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的“质化评价”,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撑。这就需要坚持“学生本位能力”的核心理念,从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理念出发,建构多元化、多样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使“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对学生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能力发展进行科学化、综合性评价,进而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学生发展。因此,要实现评价内容的模块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把学生英语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模块进行考核评价,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开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灵活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实际技能考核评价的目标。要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要以开放式实践评价为主,即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放在工作场景中来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企业骨干,实现学校、社会和企业三结合的主体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加贴近岗位、社会的需求。总之,大学英语作为高职大学生实现职业能力成长、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托,要围绕如何实现大学生“人生出彩的机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瞄准当下“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树立“立德树人”、“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元认知学习策略引进等一系列途径,为大学生英语学习打造“工学结合”的工作场景、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以实现大学生英语职业综合能力的“跃升”,为拓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肖范存.走出实践路径———试论高职大学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策略[J].海外英语,2016(9):55-56.

[2]陈玲.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97-198.

[3]周勇祥.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31-33.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5

一、专业建设

为了能够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汽车专业和合作企业遵照的原则是所学专业与岗位实习内容保持一致,并且要一起制定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来拓展教育的平台,建立出一套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技能理论和技能实践为主要模块。遵循着校企共建、科学分析、必须与够用、双证书与职业性的五大原则,规定出“工”和“学”之间的时间比例安排,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达到50%以上,同时还要安排单元模块教学,使专业学习与实训紧密结合,还要按照学生的实习岗位对学生进行编班。比如,珠海市的珠光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他们的培养方式是“基础平台、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专业技能的训练与考证,让学生在校读书的同时就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持续发展本专业的技能和素质。汽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已经得到了改革。其主要表现:一是对课程结构不断地进行改革,改变其教学方法和考试的形式,使实训教学占据重要部分。秉承着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并且逐渐使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资格认证、职业技术等级考试达到结合,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时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显现出其职业能力的标准。二是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打造其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汽车专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课程都按照“大专业、多方向”的标准来设置,把汽车分为三个方向,主要有汽车整容工艺与设备、汽车维修技术和汽车服务与营销。三大方向采用的是不同教学模式,但是主要是以汽车整容工艺与设备为开头。来带动其他两个方向。汽车整容工艺与设备方向的教学模式是“1+1+1”的形式,也就是说第一学年是对校内知识、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参观与实习的学习,第二学年是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第三学年就是顶岗实习。而其他两个方向实行的则是2+1的模式,就是两个学年的校内课程学习加上一年的顶岗实习。汽车专业走的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之路,不仅能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还能与企业一起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了校企更好的合作,学校请来高级的技术人员,制定出最高效的教学管理和实习制度,解决校企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实践体系

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前提,汽车专业可以和企业共同进行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不断探索,可以建设虚拟工厂、岗位等,让学生在其中工作,达到实践的效果。为了能够建设出更强大的模拟工厂,汽车专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使企业作为实训中心,并且在师资力量和技术职能上给予充足的帮助。现在,汽车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已经有15家,校内4个,而且条件和环境都非常不错。汽车专业已经与好多企业签订实习合同。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顺利就业,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目前,学生的顶岗实习率也是非常高的。

三、考核制度

汽车专业特别注重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的看法,所以会不断的改变考核学生的方式,选拔出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第一种考核的方式是笔试和实验相结合,实验占的比重稍微大一点,大约55%,主要考核的是实验的质量、效果和创新。笔试占35%左右,剩下的就是平时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第二种方式是答辩,教师对过程的考核占71%左右,其余的是终极考核,而且在答辩的时候,教师会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第三种方式是实物、报告和答辩结合,这三个所占的比例差不多。第四种方式是顶岗实习的结果考核,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考核方式,是由学生的师傅、主任和经理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除去上述的考核方式,汽车专业还实行双证书的模式,学生要进行考试,以得到高级的资格证书,这样,可以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师资队伍

汽车专业一直注重教师的培养。现在,汽车专业的教师一半以上的学历都是硕士以上的,还有高级技师、副教授等。为了能够使教师的能力提升,都会让新来的教师参加相关汽车专业的培训使其实践和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样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汽车专业不仅培养现有的师资力量,还建立了一支以高级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教师组建的极其强大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学的质量。汽车专业还规定,教师之间需要互相听课,有什么不足的可以及时改正,使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更高的提升。

五、结语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6

近年以来,职业技术人才的缺乏逐渐成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而职业教育的进步却因为招生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遇到了严峻挑战。如何化解职业技术人才的稀缺和职业教育进步的滞后,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是现今职业教育改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着重点在于职业人才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竞争力为主要任务,通过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和企业双向合作,将学校的理论教学系统玉企业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为生产和服务的前线培养职业技能扎实的人才。学校的教学培养方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学校的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操作分离,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员工的角色体验,课程内容不能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工学结合的特征通常表现为以下七点:第一点,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同时拥有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经历;第二点,学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稳定契约合作关系;第三点,合作企业的岗位培训与学校教育培养方向互通,提供符合专业工作的学习培训条件;第四点,在合作企业生产和经营岗位上工作的学生,企业严格按正式员工的标准来管理;第五点,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第六点,学校密切关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工作进展;第七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二、传统高职教学管理出现的弊端

(一)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结构分散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机构组织结构形式的照搬现象非常普遍,而过去的组织结构设置方式已经不足以保证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形势下,这种低效率的传统组织结构需要及时的改革。

(二)教学管理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出于高职院校历史发展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着对中专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粗略升级或者全盘照搬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等现象,这使得单一的课程开设方式达不到现今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只重视学生理论掌握能力的卷面成绩,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不相符合。

(三)学籍管理制度落后

工学结合教育管理模式推崇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弹性学制,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安排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课程。而普遍实行学年制的传统教学,在学生的培养上千篇一律,不能具体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方向。

(四)忽视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学校的落后教学管理模式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看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工学结合模式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思想道德的引导,为企业培养品行端正的人才。

(五)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片面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对职业院校在职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与实践性教学能力也缺乏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同时缺少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考核。这样容易导致人才特色培养的缺失,难以符合每个学生对其职业发展的需要,体现不到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依据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发展依据,其中包括职业描述、职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职业综合能力分析。下面用会计专业的例子来逐项加以说明。

(一)职业描述的内容分析

会计是用专业的方式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职业,它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由记录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进行汇报总结、提出管理决策建议等几个方面组成。处理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会计职业的主要特点,在协调单位内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与单位外部的关系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作为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会计要负责对单位的资金安全及合理运转。会计职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掌握专业会计业务、具备高超管理能力的会计工作者对于企业的作用犹如磐石般坚固。

(二)职业要求与培养目标

信息化时代已经逐渐迈入了人们的生活,会计职业的工作性质也将发生转变。随着会计专业知识的集成化,知识面丰富、执行力强、能够多岗位一肩挑的复合型会计工作者将全面取代只从事单一岗位工作的会计工作者。随着会计职业的社会化,现今集合各种专业精英的会计事务所的建立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账务的客观与公正,也有利于表明会计工作者本身的独立和透明。不难发现,出色的会计工作者要具有强大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而又全面地掌握专业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具备良好执行力和协调能力。正因如此,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要着力培养职业道德高尚、知识掌握丰富、执行力强的全方位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职业综合能力的内容分析

会计专业教育的方向要符合职业能力需要,而综合职业能力分析来自于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和同仁的意见。综合职业能力来源于知识、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依据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专业综合能力要能够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明确培养方向,探索培养方向的本质需求;其次,通过提高会计工作者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素质以符合会计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以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为基本点来分析会计工作者综合职业能力的结构。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管理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

(一)提高课程安排水平

课程体系设计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立足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等职业课程设计要紧跟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步伐,把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发展做参考融入到教学课程中。高等职业课程设计应尽力满足每个学生对于其职业发展的需求,不能与经验知识构成的逻辑系统相脱离。高等职业教育应将主体价值教育思想充分渗透进课程中,打造个性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符合社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实现教学开放

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要充分确立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地位,探索课程实施模式领域的创新,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来取代以理论知识教学为重点的落后教学模式,使教学与职业实践相辅相成。与此同时,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通过构建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使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显著提升,使课程教学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提高高职教学的开放性。

(三)构建环境真实的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统一,使课堂与实习基地成为一个整体,让实验实训、实习形成一个系统的链接,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和职业化。构建环境真实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是高等职业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贯彻落实需要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强调高等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以学校与企业联合为出发点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方式是由学校负责提供实训场地和教学管理,由企业负责提供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用企业组织实训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充分发展具备高水准高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发挥校企合作的巨大作用,建立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企业实习网络,达成课程学习与岗位工作的深度融合,把学生培养成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技能人才。

(四)师资队伍发展与创新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7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管理

眼下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样逐渐提高。因此职业院校有必要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有意识地全面优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整体教学管理成效,才能为企业、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优质人才。该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正确认知,同时也能够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优化提供必要实践指导。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基本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通过结合具体工作岗位,引导学生在岗位实践中,深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并可以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在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实际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教师在围绕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设置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人才,可以有效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达到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企业与社会真正所需的优质人才。

1.2重要作用

1.2.1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岗位实践、社会实践进行深入融合,可以在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认知与理解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目的。相比于传统枯燥的纯理论式讲解,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可以由此得到相应提高。同时在接触实际岗位并开展各种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2.2有助于学生落实职业规划

由于以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且学生难以直接接触真实岗位,因此往往会在职业选择以及职业规划方面感觉迷茫,对此缺乏清晰、明确的认知。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体会工作的意义,将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并真正了解岗位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与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学习,并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完成职业规划[2]。学生在工学结合中,通过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时掌握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相应改善,可以保障所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工作,进而真正落实学生的职业规划。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现存问题

2.1管理理念创新性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中,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必然趋势。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主动开展教学改革,但其对于教学管理及其深化改革的重视力度则相对较小,投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中的资金、人力、物力等均十分有限。因此在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下,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成效,同时也不利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开展。

2.2实训场地与基地建设不足

虽然工学结合理念已经得到了诸多职业院校的认同与支持,并通过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但仍然有部分职业院校缺乏与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在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与教师只想根据其对于企业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及其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想法设计相应人才培养计划。此种伪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工学结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因此使得职业院校所建设的实训基地数量极为有限[3],并且许多已建成实训场地还存在缺乏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等问题,受此影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真正提升。

2.3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

结合前文可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形成良好核心素养。因此也需要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便可以全面掌握并精准评估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在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考察时,仅以就业率、优秀率等几个指标作为关键评估指标。而在监管学生专业学习时,则通常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实习通过率等。事实上,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也使得许多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随意性较大、管理范围相对片面等问题。难以真正发挥教学管理的应有效用,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改善。

2.4缺乏大量专业双师型教师

无论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均需要大量专业、优秀的教师人才作为基础支持。但眼下大部分职业院校中缺乏充足的专业双师型教师人才,教师长期只在学校中开展教学工作,不仅鲜少真正参与岗位实践,缺乏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长时间脱离企业实践下,教师对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岗位要求也缺乏全面、清晰的认知理解,进而容易制定出片面、错误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虽然也有部分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因其挂职时间较短、难以长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学习,加之部分岗位内容涉及企业机密,因此教师难以真正掌握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并将其引入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教学管理工作内容本身极为繁杂,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繁重,这也使得许多教师难以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优化教学管理。

3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优化路径

3.1积极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针对当前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问题,该文认为职业院校首先需要转变其传统教学管理思想,根据工学结合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并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企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岗位需求对教学管理理念进行持续创新,使得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始终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4]。为此,学校一方面需要积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学校官网、教师微信工作群等,加大对教学管理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教职管理人员能够接触了解最新的教学管理思想理念,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有意识地培育教职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如学校可以通过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将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一并纳入绩效考核范畴中。并直接将考核结果和教师的自身利益,如职位晋升、奖金等相挂钩,以此有效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使其能够高度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并为教学管理的优化积极建言献策,以此为全面优化学校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2加强实训场地管理建设

3.2.1引导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管理中,加强实训场地的建设与管理意义重大。其不仅是学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有效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关键路径之一。因此该文认为,学校在建设实训场地、基地时,首先需要主动与各大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在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共建与充分利用下,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实训模式,使得学生可以在接触企业实际岗位,了解企业真实发展情况与人才需求下有效完成专业学习,并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将企业中采用的现代学徒制引入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主动与企业进行交互下共同制订出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学校通过围绕企业中的实际订单,将其转化成学生的学习任务,由企业中的优秀工作人员配合教师,根据具体岗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充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内容完成订单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专业优质人才。

3.2.2落实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优化

除此之外,学校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下,还需要适时引入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模拟出真实的职场环境,并配置好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学校也需要与企业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对校企联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学校与企业应付的职责、各自的管理范围等进行统一明确,以保障实训基地管理的规范化,避免在实际开展学校实训基地管理工作时,出现管理随意性过、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此外,职业院校也需要在主动与企业展开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成立专项教学管理小组,委派相关管理人员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全过程,进行严格、全面的跟踪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在认真做好关于教学管理的各项信息数据的采集、统计整理后,及时将教学管理结果进行上报。使得企业领导与学校领导人员能够全面、客观地掌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决议。

3.3完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

3.3.1开发更多相关专业校本课程

为保障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学校还需要在对自身各项优势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充分利用下,加强与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开发出更多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校本课程。如学校可以根据企业以及整体行业的发展情况,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等,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并参考当前的岗位职业标准,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管理规则。如在财会专业中,学校一方面需要结合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增设财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学生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中,通过上机操作的方式训练自身的财务电算化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精准地完成财务报表制作,并加深对财务工作的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根据财会岗位的职业标准,如职业素养、财务专业能力等,开展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能够始终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3.2全面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管理

在全面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工作中,学校需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实训成果,如可以将学生随机分成不同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项目,展开自主探究[5]。并通过评估学生的课题研究结果,有效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实训结果,帮助教师真是掌握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同时,学校也应当有意识地针对各专业教学要求,对教学质量评估制定出规范、统一的评估标准。如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学校可以将学生撰写英文应用文、使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的能力等作为评估标准,使得教师可以按照规范统一的评估标准,日常反思和评估自身教学情况与教学质量,深入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下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管理工作。

3.4需培育双师型优质教师

高校在培育双师型优质教师人才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对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考核,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严把教师实践技能关,对实践技能考核不过关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惩处,而对于获得国家认定资质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不仅需要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对其进行奖励,同时也需要在职位晋升以及评奖评优中对其进行优先考虑,以此使得教师能够形成良好自我提升意识,主动加强个人综合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其次学校同样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情况,定期分批次将教师送至企业中进行实训,使得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具体岗位情况并使得教师能够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更高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教师主动将实训中了解到的企业信息、企业订单等引入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中,不断丰富相关教学资源,并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以充分践行工学结合。最后学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与教学管理有关的专业培训教育,使得教师不仅可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同时也能全面掌握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技术手段,主动配合相关管理人员有效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学生职业规划等均具有积极作用。而针对当前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性不足、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大量具有较高教学管理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人才等问题。职业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主动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并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依托校企合作的形式加强实训场地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尽快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并主动培育更多优质教师人才,使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成效得以实现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蔡宗慧,郝帅.“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4):87-88,91.

[2]姜丽娟.高职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问题探析[J].知识经济,2016(23):175,177.

[3]张佳丽.从教学管理角度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6(20):46-47.

[4]周龙.试论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方略[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10):126-127.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8

工笔画以线造型,在线描的基础上进行渲染,进一步完善物象的形、质、色、意,表达画家的意境和情感。素描是西方绘画中用铅笔、橡皮等工具对物象质、量、空间等描绘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工笔画的表现如何与西方素描相结合,进而完善工笔画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

分染;素描;教学

一、工笔画与素描的表现方法

工笔画以线造型描绘物象,线在工笔画中起到骨架作用。既表现物象的形、质、光、色又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在线描的基础上渲染墨、色,进一步完善画面,表达画家的意境和情感。具体表现为物象前面部分浅,后面部分深,通过后面部分衬托前面部分。就整体而言,前面单元深于后面单元,以此来表现画面中的虚实空间。古代画家对画面中的光一般不强调或是采用正面散光的表现,在平面中见立体。经历代画家的积累,逐渐总结出分染、统染、罩染等一系列的传统工笔表现手法。通过对物象结构的深入理解及把握进行凹凸分染,即根据对象结构有些地方染高处,有些染低处。如一片叶子从叶脉中间向叶子两边染去,即染高。两片重叠在一起的叶子,染被压在后面的一片,前轻后重,即是染低。在分染过程中,分染不是一遍遍简单重复,也不只是缩短分染的长短距离,而是要根据物象的结构形分染出层次,也可理解为西方素描的渐变关系。画面中明度较深的物象可先用墨色打底,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用色叠加表现即“三矾九染”。染墨时给色留有余地,染色用笔可以与染墨错位,以便更好的发挥墨、色的表现力。通过墨、色层层分染、罩染等使画面具有东方独特的平面厚重感。素描是西方绘画表现物象最简洁、实用、快捷的一种方法。用铅笔、橡皮等工具在特定的光源下对物象质、量、空间等科学准确的描绘。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古典派大师安格尔等都是用素描作画的高手。素描表现物象快捷方便、工具便于携带,可以反复修改,既能刻画丰富的明暗层次,又能快速的表现形体。长期的素描训练,可以加强深入刻画对象和迅速提高造型的能力,提高作品的深度。在传统的素描中,光源一般是特定的,真实的表现对象,在二维的平面画面上表现三维的立体空间。通过光源的变化确定画面黑、白、灰的分布,组织画面结构。它将物体表现根据眼睛所看到的现实景象模拟,理性的分解成受光、背光的“三大面”和“五大调子”的关系,通过特定受光层次的微妙关系的变化来在二维平面中表现物象的空间、质量、虚实、结构、体面等。总结出前面物体对比强、后面物体对比弱、视觉中心刻画仔细、其他概括等一系列的表现方法与整体观察手段。都是为较好的符合人视觉上的欣赏需求,近实远虚,近大远小。

二、工笔画与素描表现的异同

(一)相同

1.画面层次空间表现上有一致性。素描通过铅笔等工具表现特定光下物象的立体空间和画面层次。工笔画十分注重空间层次的表现,在整体平面中追求局部空间纵深表现。通过层层分染来表现画面层次和空间。

2.在表现画面的黑、白、灰、点、线、面上也具有一致性。中国工笔画的黑白灰通过线与色交相辉映最终形成块面的表现,注重穿插以及丰富的形态关系。

3.造型都讲究准确性,工笔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意象表现,物象在被准确描述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取舍、夸张、概括,不仅表现物象的形,更表现画家的意。素描也强调准确的分析物象结构,把握物象空间、体积、结构关系来表达对象。

(二)不同:

1.画面用光不同。传统工笔画采用平光表现,即正面散光。中国画的光,亮处使物象实,暗处使物象虚,渐变的忽明忽暗从一个局部到另一个局部,犹如灵光再现。画家根据对象结构分染表现画面空间、虚实、主次关系。而素描采用特定光源,如侧光、逆光、半侧光等。用某种特定光源统一画面,形成影调来完成画面物象空间、虚实、主次关系。画家随光的在物象上的变化描绘对象,理性的把握画面。

2.表现方式不同。工笔画分染是对物象结构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后对物象的结构进行分染,通过主观的层层的分染等技法表现物象。同时中国画的线本身已对物象的形、色、质、光感都有了一定的体现,分染是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与丰富。“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相得益彰同时又独立表现。素描是光随着物体的转折发生渐变,用客观的真实的光变强或变弱来表现物象和画面关系。

3.表现方法不同。中国画从固有色与自己主观意象色彩出发赋予画面色彩关系。谢赫六法的“随类赋彩”,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的“以色貌色”,都概括了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基本原则。即是参照所表现物象的固有色来设色,但不是纯客观的自然表现,需要主观提炼概括。在素描中,主要是考虑受光的影响,画面在光下随光面积的多少来控制深浅,画面中深的物体可能由于光的变化变浅或变深。它是充分表现光下物象的真实变化,形成了以光源变化为基础的整体表现。

4.表现空间、层次不同,工笔画在分染的基础上进行平涂,平面中见立体。分染使物体有一定的体积,而平涂是减弱体积,形成了如浮雕般的凹凸感,可理解为平面中见立体。素描是表现在光下物体的体积、空间、结构的量感,是科学的透视形体关系。在特定光源的表现下,物体有较强的体积纵深空间,真实的反映客观物象,有逼真的效果。通过光来确定黑白灰,古典素描中即光照部分是白,背光的是黑,中间部分是灰。

三、工笔画结合素描表现

1.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素描的光可以与中国画平光结合、互补,从视觉上得到补充,改变中国画传统面貌。素描中设定的侧光、半侧光、逆光等,都可以与中国画的平光相结合,根据画面需要来进一步丰富中国画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中国画是平光下固有色平面的装饰效果,较为单一,引入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将光影的表现与平面构成的黑白灰、浅空间结合从明到暗、从暗到明的渐变表现,画面敢于虚至空白,溶于空间,使物象与空气相融。

2.注重素描调子,可以丰富工笔画的表现力。素描是科学理性分析下对物体进行的丰富层次表现,通过整体观察、反复对比分析将增加画面丰富层次,使画面层次厚度,更富表现力。结合这种细微的表现,可以丰富工笔画细节的刻画,使局部耐看、富有韵味,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