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创建

三生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创建

一、高职“三生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背景——工学结合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p#分页标题#e#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

3.体验实践

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三覆盖

在坚持“三生教育”三个复合方式的同时,还要努力做到三个覆盖。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三生教育”育人环境的全覆盖;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实现“三生教育”对教育时间的全覆盖;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实现“三生教育”对教育对象的全覆盖。三个全覆盖的教育方式,使“三生教育”达到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无人不是的境界,大大提高了“三生教育”的日常时效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对教育环境的全覆盖,要把“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把“三生教育”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当然,仅仅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主题活动还不够,就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更应注重专业社团、专业活动以及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建设。在工学结合模式之下,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在校园内形成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通过企业行为文化的渗透,加强学生职业行为的训练,提高学生将来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校企之间实现“全程、全方位、全员”立体式文化融合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创新的有效载体。通过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实现“三生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时间的全覆盖。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三生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按照大学生“三生教育”的要求,围绕高职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可以业缘和趣缘为主线,广泛成立社团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有益的社团活动,把专业学习、素质提高、兴趣培养和心灵拓展统一到活动之中。通过加强学生队伍的党团组织建设,实现党团组织对整体学生的全覆盖。要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的“三生教育”,使其在“三生教育”方面发挥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先进榜样带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