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例6篇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工学交替;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实践

2012年永寿县职业教育中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科学决策组织学生进行了工学交替,实现了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学习企业文化,为以后就业打下了基础;零距离接触社会,学会生活,学会自立,知礼知法,为走向社会历练基本功。学校先期对企业进行了实地详细的考察,纵横比较选择了海信容声(扬州)冰箱有限公司(国有控股公司)、青岛北通实业有限公司,组织学生分三批参加工学交替。第一批52名学生从5月9日开始到6月30日结束,共历时53天;第二批33名学生从6月17日开始到9月8日结束,共历时85天;第三批40名学生从元月7日开始到2013年2月底结束,共历时53天。三批共有126名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现已全部安全返校继续学习。回顾工学交替的191个日日夜夜,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虽然付出了汗水和辛酸,却取得了发展的重要一步,这一步我们走的认真、慎重、成功、为今后永寿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向前迈出坚实无悔的一步。

一、开展工学交替的背景及意义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背景。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一时间,工学交替成为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毫无疑问,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最佳模式,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因此工学交替是政策支持的,过程是可行的。

(二)工学交替的现实意义。

一是工学交替摸索出了一条新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定岗实习,社会实践是我校办学指导思想上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舍弃了过去学生实习的一些偏面认识,只管校内,不管校外,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只能是好心办错事,得不偿失;我们大胆的提出将学生教育向校外延伸,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感教育,即工学交替,让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同时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影响,使学生接受优质资源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心理。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职业道德修养,学生只有通过工学交替才能正确体会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是工学交替是一种教育思想。工学交替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学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有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发展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

三是工学交替是一种育人模式。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前厂后校,订单式培养,这些概念与工学交替,定岗实行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彼此之间相互包容、渗透和替代,都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工学交替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订单式培养是工学交替的途径,定岗实习是工学交替的方法,前厂后校是办学实体的较高境界。工学交替,定岗实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还需要探索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工学交替是一种助学举措。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家庭收入水平很低,通过到企业工学交替,定岗实习获取一定的报酬,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也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

二、开展工学交替的先期实践

工学交替工作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件重大事件,必须慎重仔细地做好先期考察和论证工作。2012年4月19日―23日,我们派出相关人员对海信容声(扬州)冰箱有限公司,欣中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宏致(昆山)电子有限公司,圣美精密工业公司等进行了四天的实地考察工作。4月27日下午在全体教职工会上对考察情况进行了通报。4月28日在校领导会上进行论证并集体科学决策,决定在海信容声(扬州)冰箱有限公司进行工学交替,并公布选择海信容声(扬州)冰箱有限公司的几条依据,接受广大师生监督。5月2日对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进行了集中教育,并和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学生反映出的积极性很高,之后和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签订了各种安全保障协议。5月4日将开展工学交替情况上报县教育局,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批示和支持。5月8日又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对工学交替的前期考察,论证,准备工作向家长做了全面的汇报,得到家长的普遍支持,同时家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殷切的期望。5月9日8:30参加工学交替的52名学生在校园乘上大巴,在鞭炮锣鼓声中高兴地离开了学校。

三、工学交替成功后的思考与探索

(一)工学交替成功的必备条件

1、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从开始就将安全工作放在工学交替工作的始终,当作大事来抓。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树立安全意识。其次是抓好路途安全,树立为全体学生优质服务的理念,关心学生的生活,身体,休息等细小问题,要求带队老师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

2、认真选派带队老师。工学交替的“首脑”是带队老师,带队老师带领学生远离学校进行工学交替,离开了集体,一切日常事务及工作问题均由带队老师酌情而定,所以带队老师必须有事业心,责任感强,临机处事能独挡一面,有大局观,有政治觉悟。今年我们的工学交替的成功,是选派了得力带队老师的结果,主要工作是由带队老师来完成的,他们是工学交替工作安全进行的护航者,是学校首次工学交替顺利完成的功臣。

3、带队老师必须坚持:“四到三个一,日考勤周汇报”制度。我们的带队老师,坚守工作岗位,狠抓学生的日常管理,做好学生零花钱的发放。天天做到“四到三个一,坚持日考勤”,“四到”即指坚持每日做到:一到叫学生起床,二到看学生进餐,三到车间查看学生,四到查学生就寝。“三个一”是指“一查一沟通一集会”。“一查”是指天天坚持安全排查(管制刀具,打火机等火源,违反规定携带的东西等)。“一沟通”是指每天坚持到车间看望学生及时发现在生产中存在的工作、人际关系、岗位等问题,同时与生产部和人力资源部门沟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一集会”坚持每周日下午6:00集会,对本周工作进行总结,表扬优秀,提出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并发放学生零用钱。坚持“日考勤周汇报”制度,“日考勤”是指坚持每天对学生出工情况进行考勤。“周汇报”是指坚持周末制度,就是向学校领导汇报本周在企业的情况,原则是有事说事,无事报平安。

(二)工学交替成功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1.稳定了学生规模,扩大了学校影响。今年两批参加工学交替的85名学生,到目前为止全部在校继续就读,通过这批学生的影响秋季招生又有32名新生入校。与往年相比通过工学交替我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秋季第一次没有出现学生断层,相反出现了可喜的一种现象,秋季有32名新生入学就读,可谓是十多年来的一种罕见现象。

2.学生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职学生不是差生,只是一部分思想健康的问题少年,怎样把这些问题学生转化成有用之人,思想教育是必须课,但是收效不大,有许多时候思想教育显得苍白无力。然而,通过工学交替这种学生亲力亲为的实习工作,使他们发展了成长的乐趣,如机电汽修班的任超,过去在家不听父母话,更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也不知道什么是节俭,通过工学交替任超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也不顶撞父母了,听话了,孝顺了,现在在泰航有限公司就业。所以,工学交替不仅仅是一项社会实习活动,更重要的是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实习让学生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

3.社会效应远大于工学交替的效应。工学交替虽说有不小风险,但可以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把风险降到最小。然而工学交替成功后带来的社会宣传效应远大于本身,如到扬州工学交替的学生张旭东,利用53天时间回来净挣工资4900元,当他爷爷拿到工学交替工资时,眼中噙着激动的泪水,感慨地说:“孙子本事大,不到两个月拿回来了他全年五亩地收入,感谢永寿职教中心!”这种效应胜过百次的宣传。只有这种正面宣传多了,才能彻底扭转招生的被动局面。

(三)深化工学交替的路径选择

1.定向培养,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工学交替的最佳路径是校企双方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定向培养。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函变化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四个紧贴:即专业紧贴企业需求、教学紧贴任务项目、课程紧贴岗位能力、教材紧贴生产过程,做到零距离培养、零间隙就业,实现校企共生共荣。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学生管理

1前言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汽车行业的兴旺,汽车专业成为高职院校中一个大的专业门类,担负起了为汽车行业的众多职业岗位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在此过程中,各个学校的汽车专业也都在探索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应用技术系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探索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突破源自于本科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力求让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合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需要,以期有利于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但是,在工学交替的实践过程中,在教学组织与学生管理方面会遇到一系列实际困难,如果不能处理妥当,将严重影响工学交替的实施,甚至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本文结合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展工学交替的实际,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工学交替提供借鉴与参考。

2工学交替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交替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让学生的学业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既有工作又有学习。工学交替模式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实践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深化专业认识。第二,在校期间即建立专业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养成健全的心智,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第四,通过现场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职业信息,提高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第五,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使得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人格成熟。但是,工学交替模式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是给教学进程的安排出了难题。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虽然学校与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但是企业的生产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而存在波动,进而影响到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能力,校企合作协议中关于学生实习期限的条款通常会带有弹性,这就给学校带来教学进程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是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预先考虑并加以解决的。以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每届有多个班学生。工学交替模式中与学校合作的主要是海南一家大型汽车类企业。因为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企业要到临实习前才能初步确定接受实习学生的人数。实习时间为一个区间,初定为3-4个月。此外,企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一定要求,实习前企业派员对预备实习的学生做筛选,有一定的淘汰率。因此,去企业实习学生的数量、实习时间跨度、留下学生数量、留下学生如何进行教学安排、实习结束后的教学安排等都是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因为存在着如此多的变量,给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针对企业有可能因为市场原因而出现接受实习学生人数的波动,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进程安排上制定了多套方案:A方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所有班的学生在预定实习学期均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是结合企业正常情况下生产实际所设定的主推方案。B方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所有班的学生在预定实习的学期正常在校学习,在第五学期均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是考虑到企业因为自身生产安排在预定实习学期时不能接受学生实习的情况。C方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大部分的学生在预定实习学期进入主要合作企业甲企业进行实习,余下的少部分学生安排进入另外的合作企业乙企业进行实习。这是考虑到企业不能全部接受学生实习以及可能出现的筛选留下部分学生的情况,以其他的一至数家合作企业作为实习备选。通过以上多套方案的安排,基本上可以解决企业生产波动给教学进度安排带来的困扰,不至于因为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的数量变化给教学进程安排带来混乱。对于实习时间从3个月到4个月变动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进程安排是在开展实习那学期的第13周,安排一门为期4周的短期专业拓展课程。那时如果实习结束,学生们则回到学校完成这门课程学习。如果实习没有结束,则安排教师前往企业指导学生,以指导加自习的方式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弹性安排,保证了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完整性。

3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

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内容、全新的生活节奏,会产生适应性问题。因为学生都是直接从中学升到大学,之前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面对有一定劳动强度的工作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承受不了而退缩,这些问题都给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教育与管理两方面入手来加以应对。

3.1教育方面

首先,在入学之初,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会向学生讲解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学交替的过程,理解工学交替在学业培养中的作用,使得学生从内心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安排。其次,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安排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拓展训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企业派员到学校来,与学校共同组织学生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融入企业元素。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有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准备。第三,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组织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岗前培训和教育。岗前培训除了介绍企业文化以及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之外,特别强调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和目标。学习工作准则和有效的工作行为。通过岗前培训与教育,使得学生尽快融入工作环境,建立起与同事和工作班组的良性关系,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期望和积极的工作态度。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育措施,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同工学交替,并且形成一定的心理期待。

3.2管理方面

首先,明确工学交替的实习是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过程,有学分,无补考,不可替代。如果没有完成这一环节,将影响到毕业。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克服可能出现的畏难或者怕辛苦的情绪。其次,委派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老师跟队指导管理,白天深入车间,晚上与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楼,随时解决学生实习中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尽力保持学生实习状态的稳定。第三,系部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随时掌握企业生产动态和学生实习状态,在比较关键的心理敏感期及时介入干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转变节点。第四,系部领导定期走访看望学生,可能时邀请学院领导一同前往,让学生体会到学院的关怀,保持健康的实习状态。第五,定期召集实习指导教师召开实习工作会议,就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商议探讨,总结成熟可行的经验。

4总结

汽车行业的发展带动着高职汽车专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汽车专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和满足汽车行业的需求,从而不断地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随着时间、地方、学校、企业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其中的规律。本文结合我们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的工学交替实践,从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毛矛,袁健,余黎煌.高职高专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6,(7).

[2]毛矛.高职高专汽车专业发展方向与模式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7).

[3]黄伟.汽车类专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3,(12).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成果 问题 对策与建议

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随后,各职业院校逐步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

工学交替,就是把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能够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使得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果

我对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江苏风电分公司、上海川邻精密配件有限公司、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苏州强胜精密机械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及企业进行了调研。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下,学校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实体。校企共同培养,义务共同分担,利益共同分享。它有利于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需要的有机协调,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融合,有利于按照“应知、应会、应用”的原则进行考核,实现作品和产品的结合;有利于生成诚信敬业等职业道德,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使得学校、企业、学生、社会达到“互利多赢”。

1.对学校而言,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进行工学交替是让学校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古文学得再好也不能在企业里拿到高工资。教师就会明白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能够写调研文章,能够把企业的情况记录下来,还有就是表达能力,能够找到企业老总,告诉他这个车间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浪费。学生有了这种语文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提拔与重用,就会得到高工资。

工学交替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许多教师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就来到职业学校,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普教观念甚浓,动手能力不强,致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企业、懂得企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时,自己也在实行“工教交替”,更加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同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企业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工学交替让教师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找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把企业中的知识融入校本教材中去,并用于教学,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相关原理,提高动手能力,并能够很快到企业顶岗生产。

工学交替也使学校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

总之,工学交替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校本教材开发的质量,使得学校能够培育出高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2.对企业而言,解决了用人的后顾之忧。

工学交替能够让企业了解职业院校、认识职业教育。当职业院校的教师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革新问题,学生按高要求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时,企业能够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3.对学生而言,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并在职业训练中快速成长。

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的渠道就更加畅通。同时,学生在企业中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解决了贫穷学生的经济负担。

4.对社会而言,提高了就业率。

这一教学模式改善了就业环境,提高了就业率,实现了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企业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目前,由于对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跟进不及时,校企合作关系仅仅停留在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上,一些企业认为双方的合作是在为学校提供帮忙,解决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在为自己的企业培训职工,很少从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岗位实践与分工,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学生而给予特别的关照,往往以合格劳动力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部分企业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我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一些企业出于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

2.学校对“工学交替”教学理念认识不足。

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量更大,教学成本更高。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调研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交替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下企业指导老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这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工学交替”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往往就会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让学生单纯地务工,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与技能,导致“以工代学”现象的出现。

3.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所学专业与实习企业对口率不高。

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沿用过去的,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表现为学校专业设置不适应企业用工变化,学校招生规模不适应企业用工规模,热门专业需求与招生规模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企业与毕业生在专业“对口”问题上认识错位。

4.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计划不适应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1)专业教学计划学科化与企业岗位需求灵活性存在矛盾。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不能做到以企业需求和岗位标准为指导,不断调整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学科化色彩明显,致使学与用不能完全接轨。

(2)“工学交替”时间与企业用工需求时间不吻合。一些职业院校未能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灵活性较差,而工学交替活动是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展开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企业的生产或经营管理。企业用工存在着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用工规模往往随生产订单的数量而变化,造成了实习安排的困难,出现“工”与“学”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

5.“工学交替”工作的全面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完备,综合评价机制有待建立。

(1)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难题。

(2)学生的安全管理缺失。部分企业缺少岗前培训环节,学生对岗位安全知识不了解,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存在拖签和不签现象。部分企业不按规定为学生办理保险,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处理难度。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尤其是晚上)如何管理?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现状是不分责任一味让学校负责,导致不少学校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3)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企业存在重用工、轻培养的现象,不遵守8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缺乏人性化管理,认为管理学生是学校的责任,与企业无关,学生只要一犯错,就退回学校。此外,不少企业实习岗位简单化,只安排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很少安排轮岗,只有很少的企业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担任指导师傅。

6.综合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多数学校的工学交替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未形成科学的办法。

三、推进“工学交替”的对策及建议

1.让企业从“工学交替”中得到实惠。

使企业热心建立工学交替的职业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企业对工学交替普遍不热心,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人员培训的任务势必影响其效益。所以,在没有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在替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讲授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培养职业道德,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使企业从工学交替活动中得到益处,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2.加强学习,牢固树立“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

(1)加强学习,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工学交替”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深刻认识“工学交替”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工学交替”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工学交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善于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大力拓展“工学交替”的工作思路。“工学交替”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学校可建立以“工学交替”为主,辅以“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

(2)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科学处理好“工”与“学”的关系。学校要适应市场,适应企业,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要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把理论课安排在企业生产淡季,把实践课安排在企业的生产旺季,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

(3)加强对学生劳动态度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劳动观念。要让学生明白,技能再熟练,但缺乏务实的劳动就业态度,一定不能适应工作,适应不了社会,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工学交替的时候,教育学生要克服专业与工作内容不对口的问题,教育学生适应企业,适应工学交替的学徒式生活,避免学生半路转学的问题。

3.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工学交替。

(1)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校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

(2)根据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合理安排工学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适中,杜绝重工轻学或重学轻工的错误倾向。要根据企业要求,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从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可通过工学交替,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又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3)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新时期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

对于文化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说话、写作等应职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自信心,还要教会学生写作求职信、通知、合同书等应用文,增强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4.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相关企业的需要,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交替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

学校要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当地先进企业的情况,对原有的教材或其他学校已编写的教材进行改编。在保留课程门类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删改,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不适用的内容,删难就易,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学校应针对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对教材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门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补充反映当地实际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地方性和教育性。

同时,根据需要可重新编写校本教材,教师要结合工学交替时期学生的实践知识大胆处理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时代知识的更替,有条件的可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把企业中的知识、产品、文化等引进课堂,使学生学习后就能顶岗生产。

5.建立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1)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交替的实施工作。对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交替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对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管理应以企业为主,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校企共同负责,学校派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充分进行调研,慎重选择合作企业,保障学生权益。选择的合作企业必须在“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上有高度的共识,必须与学校专业设置关联度高,必须生产技术含量高、安全度高、劳动强度适中。并且根据已有的法规、文件要求,签订由企业、学校、学生及家长四方确认的严格、详细、规范的联合培养协议,以合同的方式对各方的职责进行法律约定,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

(3)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学校和企业共同做好顶岗学生的跟踪管理,防止在工学交替中发生事故。学校要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责任明确了,学校和企业才能解放思想,轻装上阵,确保工学交替的进行。

(4)“工学交替”教学计划要合理。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设专人负责,认真实施,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计划。

(5)系部委派一至两个专职老师(最好是专业老师兼班主任)负责长驻企业,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晚间的管理。因为是班主任,他对所有的学生品性有所了解,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因为是专业老师,他对这一专业又有较深的认识,知道学生每个时段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学些什么。

6.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必须改革,贯彻职业学校的特征,张扬学生个性,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察,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应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科目及考核方式,以激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积极性。为每个实习生建立实习档案,档案内收录学生的实习表现、单位鉴定、实习学分成绩、德育学分成绩。学生实习结束前,写好实结,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通过此次调研,我深深感受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给职业教育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虽然在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应时展,不断改革,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开展,就一定会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联院.关于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1〕6号.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yeing and printing industr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关键词: 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实践

Key words: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specialty;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60-02

1 当前全国印染行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印染行业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大力贯彻国家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政策,在产品的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方面力争取得更大的发展。2011年以来,全国印染行业的发展特点如下:

1.1 规模产量持续增长,产销基本平稳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1月-2012年6月,印染行业针对欧美国家市场疲软,国内原料价格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全行业积极应对,加强销售渠道拓展,积极增加内销市场份额。全国印染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产销非常良好。

1.2 采用环保生产技术,产品功能更加丰富 随着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的日益完善,印染行业普遍淘汰落后设备,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印染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无水加工技术、低温等离子处理和数码喷射印花等新技术不断采用,印染类产品整体风格、功能、色彩与国际流行趋势日益接轨。

1.3 国际需求态势低迷,行业发展环境严峻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低迷,外贸市场不佳,削弱了我国印染工业的出口竞争力,而且国内印染行业的用工等生产成本继续增高、融资难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善,企业效益不断滑坡,因此行业发展环境依然严峻,这对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管理比较滞后 实现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提出挑战。从学校角度分析,日常教学督导评价工作会增加,教学管理成本提高;从教师角度看,传统师资的企业实践能力普遍不高,双师素质亟待提高;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工作岗位跟专业并不一致,对印染企业提供的较低待遇不太认同。

2.2 企业合作顾虑较多 在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模式中,合作企业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本身的负税成本较高,工艺生产质量要求高,对校企合作办学并不热衷,又不希望学生周期性的工学交替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也不愿意承担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理赔责任。

2.3 双师教师结构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的染整技术专业教师大都擅长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等企业实践背景。在工学交替中,企业的技术人员擅长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而技术背后的理论教授较少,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缺乏分层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染整专业大多注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的普通实践技能训练和通用专业知识学习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特殊人才的培养。

2.5 合作企业面临困境 在欧美市场需求萎缩的整体背景下,大量的印染企业的出口销售比较困难,大量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下,还必须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解决困难,缩小生产规模,对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工学交替”实践周期的完整性和计划性。

2.6 整体外部环境堪忧 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统筹,导致教育、人社、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无法合力解决企业人员在工学交替过程中遇到的津贴补助、生活待遇、社会保险等问题,这使得校企双方无法进行人才资源共享流动,成为影响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体制问题。

3 完善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3.1 改革传统教学制度 传统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重视计划性和周期性,却无法适应动态化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染整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印染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生产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对优秀学生可以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努力提高其技能水平,达到技师程度的熟练程度;对普通学生的培养,可以与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小额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工学交替,使其能够达到中级工的技术熟练程度。随着印染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与国际接轨,染整技术专业还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以适应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3.2 拓宽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大都喜欢挑选安逸轻松的实习岗位,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职业岗位的敬业精神。随着印染行业普遍淘汰落后设备,采用环保生产技术,染整技术专业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同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校企共同编写污水处理、印染助剂配制等新型课程教学大纲,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另外染整技术专业也应该适应印染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实施外贸转内销的新趋势,积极开设市场营销和纺织品贸易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能力和素质。

3.3 重视校企文化融合 染整技术专业顺利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机制的前期和基础是,校企双方必须进行有效的文化融合,企业要尊重学校的教学安排,不要把学生当做打工实习的廉价劳动力,学校要尊重企业的生产管理,不要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成本费用,两者要建立定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与现代大学管理文化的有机融和。此外,染整技术专业要科学借鉴现代企业文化中先进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消除僵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弊端,让双方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化,为区域社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3.4 打造双师结构队伍 为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必须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与考核工作,明确兼职教师的责、权、利,着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在兼职教师队伍中,还应该吸纳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优秀技术骨干与在一线工作的能工巧匠,以及学生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承担具体指导任务的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激发兼职兼课教师参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热情。同时鼓励高职专任教师定期去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为企业技术服务的科研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双师结构队伍。

4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第一经济大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打造丝绸国际化大都市,纺织工业经济力争占到苏州市整个GDP的12%,并占全省纺织业产值的30.6%。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早在2003年就开设了染整技术专业,截至2012年6月已连续招生九届。染整技术专业逐步成为学院精心打造、鲜明特色的重点专业。染整技术专业等许多印染大型企业开展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4.1 校企参与课程建设 首先抓住课程体系建设这个源头,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建设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评议、论证。建立了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相吻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强调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时数超过50%。本专业根据企业人才的需要,注重以职业能力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在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核心课程“染整工工艺学”已成为学院的重点建设课程。

4.2 校企共编实训教材 围绕主要课程,校企双方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教材建设工作。今年来,除选用国家推荐的高职高专教材外,还组织本专业的教师编写教材和部分技能课程的讲义,校企合作编写的《纤维化学与面料》、《染整工艺学》、《服装心理学》、《服装材料学》、《印花CAD》、《织物结构与应用》陆续出版,成为工学交替的主要讲授资料,深受学生的好评。

4.3 校企联培双师队伍 本专业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此外,我们还特别重视聘请企业的染整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到校内任教或进行讲学的兼职教师达35人,并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工作站,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稳步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

4.4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染整技术专业共有10个独立的实训室,建成了纺织检测中心,其中染整工艺仿真实验室、电脑测配色室、纺织染整CAD室是累计投资120余万元新建的,还添置了DATACOLOR电脑测配色室、红外线小样染色机、紫外线分析光度仪等高档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设备总产值达170多万,满足了染整专业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

4.5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染整技术专业积极开展与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并以此作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本专业承担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稀士处理印染工业废水的产品开发”由吴江盛虹印染集团牵头共建,迄今为止仍属国内外的空白,项目对于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并将形成新的产业链。此外本专业教师还为俐马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成功地解决了过滤塔滤料失效的问题,使原滤料得以再生,为企业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提高了水处理质量和印染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辉秋,周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3]屈桂梅.工学交替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3).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实习实训基地 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 汽车工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65-02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下称长汽高专)以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发挥吉林省“高教强省龙头学校”示范作用,坚持服务汽车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功能,培养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服务。长汽高专长期致力于实现“五个示范引领”:第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示范引领;第二是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方面示范引领;第三是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示范引领;第四是在自主汽车文化传承方面示范引领;第三是在社会服务方面示范引领。该文重点针对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

1 长汽高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该校以“校企融合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办学模式。该校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工学交替。自2006年起学校进行工学交替的学生已有数万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一汽-大众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解放公司、丰越有限公司、大众-大连发动机、大众大连变数器、天津一汽丰田、天津技术中心、东风日产、国际物流、民太安保险、平安保险、通立4S店等陆续成为该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为该校办学目标的需要,让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每年去这些企业的人数达到3 000人以上,每半年去一汽-大众公司工读交替学生达2 000余人,这也体现了该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2 该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2.1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用户”的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职业教育需要到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实际操练,实际操作比学习理论知识重要的多。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会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真正的技术。在培养目标上,该校坚持培养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国家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紧密连接,把握一线前沿高端技术与技能,激发学生职业潜能。

2.2 始终满足教学需要

针对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期与该校进行合作的企业有:一汽-大众工读交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汽技术中心等多家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新开发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东风日产、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多家外地大型企业和配套企业。

2.3 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受益”

学校在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择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对学生实习结束后,发放全勤奖、评选优秀实习生,对企业所缺岗位马上招聘在该企业实习过的优秀实习学生入职,并且与该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拿到毕业证直接成为企业正式员工。

3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特色管理方法和经验

3.1 校企融合,建立“六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可以发挥教师“产、学、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校企融合,建立“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致力于汽车职业人才培养,形成了“校企融合、教培一体”的办学特色。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探索出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资源建设、共同培养专兼职师资团队、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双元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员工化”,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2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学校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是一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生所在的学校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所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密切的联系;广泛进行调研,选择一流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有的课程聘请工厂资深工程师来校讲课,按照准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培训任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4 长汽高专校外实习管理的完善

4.1 关键在于实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网络化管理

第一,长汽高专校外实习管理一直以来对大批量,集中实习的管理有相关的、成熟的管理制度,但对零散的小型企业,个体企业实习的学生欠缺相关的管理制度,监督不到位,学生第3年的实习过程达不到随时监控。应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实时监控。第二,学生从一个实习基地实习离开后,到下一个实习基地实习的更新不到位,信息滞后,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应该建立一个应用完善的信息系统,从学生入学到最后毕业,学生所有实习单位都能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查到。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成绩等所需所有资料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4.2 重点在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工学交替的实践形式。为了保证其顺利进行,该校现阶段管理以校、院两级进行综合管理。学校教务实习科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制定实习计划,审批各项岗位细则,监督、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情况,以及经验总结。第一,辅导员老师是学校的基层工作者,同时也是学生的顶梁柱。介于这种角色,辅导员老师在带队下厂的同时,多多加强其与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配合学校教务企业实习科顺利完成学生实习任务。第二,不断地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学生顶岗工作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企业入职培训、专业岗位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其工作岗位上最大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4.3 加强工学交替的考核制度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考核方法,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企业考核占70%,学校考核30%。企业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态度、工作质量、岗位技能、现场管理、出勤情况等。学校考核办法是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成绩,这里的理论学习应使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即使企业进行的人员培训或技能提升,也需要学校进行的理论知识巩固。通过生产一线的实践,学生们强化职业技能,学到了工艺过程、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厂内的师傅手把手的互动教学模式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们尽快地掌握了操作技术,提升了学生们的竞争力。把工学交替模式下顶岗实习的考核结果与就业推荐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最终提升其自主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现阶段,建立完善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增强学校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春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9(30):34-35.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6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质量的高低。分析了我国轮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轮机专业为例,重点阐述了实施“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并对实施该模式之后取得的成效及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高职;轮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船交替;工学结合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STCW公约的轮机专业‘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2-36-5)

作者简介:何世松,男,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贾颖莲,女,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类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06-04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保障,对处于招生危机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财力,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各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笔者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我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且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轮机专业为例,重点阐述了实施“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指出了实施“校船交替”模式的注意事项,最后对实施该模式之后取得的成效及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高职轮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公布的《2014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检索得知:截至2014年6月,全国开设了专科层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普通高校(如广东海洋大学、渤海大学)及高职院校(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共53所。[2]这53所学校开办轮机专业的历史长短不一,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表1列举了几所开设有轮机专业的高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3-4]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高校,因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资源、办学特色等的不同,导致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大不相同,当然人才培养质量也千差万别。

二、学院轮机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各教学系部均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实施了适应该专业办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始于1978年开设的轮机管理专业,至今已有30余年的办学历史。[5]学院就读轮机专业的学生分两个方向培养:一是面向船舶建造企业工作岗位(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船舶建造方向);二是面向从事水上运输的船舶轮机维修与管理岗位(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轮机管理方向)。本文主要讨论面向水上运输企业的轮机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国家海事部门对轮机维修与管理岗位有明确的持证上岗要求,毕业生必须考取专业证书及岗位适任证书才能上船实习及工作。为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及适岗能力,提升学生的持证率,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三轮“校船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轮机专业“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基于行业标准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6],根据这一理念,结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学院轮机专业开发了基于校企合作生产性船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并实施了“校船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船交替”工学结合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形式为学校与上船交替,以“学校生产性船舶(合作企业船舶)学校生产性船舶(合作企业船舶)学校生产性船舶(顶岗实习船舶)”三循环来实现轮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航运业人才的培养符合了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也符合了航运业人才培养的规律,提升了航运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和适岗能力,在全国同类院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校船交替”三循环工学结合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校船交替”循环主要培养学生对船舶结构及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第二轮“校船交替”循环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岗位的技能,第三轮“校船交替”循环主要培养学生顶岗工作的能力。为了顺利有效地实施“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构建了基于轮机管理工作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每一轮循环都为除公共基础课外的其他课程实施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从而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的体系、积累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每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都有轮机长等船上技术人员参与,否则,很难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与真实工作对接的“工作经验”。[7-8]“校船交替”三轮循环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一)第一轮“校船交替”循环

学生进校后,根据船上工作岗位对学生体质的特殊要求,安排半个月的专项军训,强化纪律及体质训练。军训结束后,在停港靠岸的合作企业所属船舶上完成“轮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专业介绍、认识实习等环节。本轮循环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允许不感兴趣或随大流报考的学生在此轮循环后调换专业,保证后续教学安排都是面向有强烈求知欲望及明确学习态度的学生,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第二轮“校船交替”循环

首轮“校船交替”结束后,学生首先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如轮机基础英语、轮机工程基础、机工业务等),然后进行基本安全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海上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高级消防、精通急救等必须的航运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取得符合国际STCW公约要求的《海船船员专业培训合格证书》。

根据教学安排,取得合格证书的学生到合作企业的船舶上进行学习。依托生产性船舶的真实工作环境,按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对接的课程,在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轮机长)的带领下,学习“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课程中的设备构造、工作原理;“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船舶电气)”课程中的基本元件、简单控制线路;“主推进动力装置(轮机维护与修理)”课程中的基本方法等内容;了解船舶机舱主辅机设备、控制系统、电力供应及拖动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等专业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熟悉掌握基本岗位的技能。

(三)第三轮“校船交替”循环

学生重新回到学校,按“模块化专业课程+仿真性技能实训”方式,在理论学习STCW 78/10公约要求的“五大证”:“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主推进动力装置(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辅机”、“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船舶电气)”、“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轮机自动化)”、“船舶管理”、“轮机英语”等课程的同时,根据教学进度,分阶段应用模拟机舱实训室的轮机模拟等设备理实结合,反复强化训练主机遥控系统操作、辅助设备操作、船舶电站操作等。在熟练操作仿真设备的基础上,再利用轮机自动化机舱实训室,开展虚实交替互动,将在仿真设备上所操作训练的内容在轮机自动化机舱中进行实物操作,训练发电设备的起动管理、船舶电站的供配电,船舶辅机操作管理、润滑与冷却水系统操作管理、机旁与集控室遥控起动主动力推进装置的训练等。这个阶段可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机舱实物进行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轮循环以培养学生轮机工程技术岗位职业技能,以及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船员适任评估及考证为重点,再融合用人单位企业文化进行专项强化训练。

已签约就业单位或订单培养的学生到企业生产性船舶上带薪顶岗实习,以提高其岗位工作能力。暂没有签约的学生由学院分批安排到合作企业船舶上进行岗位实习。

(四)实施“校船交替”模式的注意事项

三轮“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学校须有数量充足的校企合作单位,确保船公司定期有船舶靠岸供师生登船及随船实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同时,学院建设极具特色的“水运实训园”为学生校内实验实训提供了保障条件。

在“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每一轮循环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叉教学任务或临时教学安排的实施,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赶上校企合作企业的船舶出现故障,此时,进行现场教学将会是一个难以重现的机会。课题组的做法是利用网络摄像头,在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双向远程实时教学,如图2所示。对于没有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学校,可利用网络摄像头供应商自身的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实时教学,也可实现音视频的同步传输、双向互动。船上故障排除的过程可通过网络摄像头进行全程录像,不断积累教学资源,为后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视频素材。

四、轮机专业“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校企共同参与制订了“校船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收录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材料中。[9]通过近年的实施验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外语水平及综合素质大大提高,能够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过渡,学生的考证率及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在企业的适岗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在升职、加薪方面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专业建设成果

本专业实践的“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的资助,“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经总结和提炼的“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项目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省发改委和省交通运输厅的专项资助。

课题组以本模式为基础申报的成果获批为江西省高校第十四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0],校企共建的优质核心课程“轮机维护与修理”课程获评为省级精品课程[5],校企合作制订了7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编写了4部任务驱动型教材,本专业校企共同研制的网络课件获全省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

“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期间,本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明显改善,聘请江西远洋运输公司、江西省港航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骨干年均8人。新增省交通运输厅水运工程评标专家2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专家2名,校级教学团队1个。

(三)社会服务成效

该模式运行期间,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学院已被国家海事局授予船员培训与考试资质,年均为各地方海事局及船公司船员升等升级培训超过2000人次;高标准配置的远程考场年均接纳船员远程考试1500人次。专业教师年均为船公司解决轮机故障等技术服务20余项(次)。

综上所述,轮机专业“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适应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培养的学生考证通过率逐年提高,毕业生成长较快,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普遍受到了船公司的认可。本模式经过不断完善,适于内河船舶及远洋船舶轮机维修与管理人才培养,也在船员升等升级等短期培训中运用,为轮机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要确保“校船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其前提是学院须有充足的校企合作单位,确保船公司定期有船舶靠岸供师生登船及随船实习。

参考文献:

[1]何世松,贾颖莲.招生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办学困境与对策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1):8-12.

[2]教育部.关于2014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4]5号.

[3]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专栏[EB/OL].[2014-3-28].ggys.ntsc.edu.cn.

[4]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专栏[EB/OL].[2014-6-12].ggjs.zjvtit.edu.cn.

[5]何世松.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轮机维护与修理”[Z].赣教高字[2011]74号.

[6]吴万敏.行业标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8]贾颖莲,何世松.高职“注塑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研究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4(4):10-13.

[9]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3]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