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形式的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形式的研究

一、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方式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工学结合

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借鉴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力求在专业设置上摆脱原有的理论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采用“2+1”先学后工或“1.5+0.5+0.5+0.5”即“学-工-再学-再工”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即学生在校的第一到第三学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其中,第三学期通过导游员资格证书的考试),第四学期持导游证进行工学交替的岗位体验实习,第五学期回到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拓展提升,第六学期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工学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上能够较好地实现能力的螺旋递增,因而备受推崇。

2.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两方面的需要,其构成通常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生活的公共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为基于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可通过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分析、排序,再对应于相应的学习领域;或者采用能力本位的理念围绕岗位能力目标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不管是运用哪种方法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都应当让旅游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充分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中,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实习、顶岗实习类课程尽量以行业、企业的专家意见为主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形成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通常包括导游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法规、导游基础、导游词设计与讲解、旅游门市接待、旅游外联营销、旅游服务心理、工学交替实习等。

(二)教学过程层面的工学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当与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衔接融合。

1.课程标准

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或“能力本位”等方式构建出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需求紧密吻合。在每一具体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仍然应当由行业、企业、学校的人员共同参与,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使得学习的过程与工作的过程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如项目化教学中选择的驱动任务可以是导游在接团、带团、送团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境模拟。

2.教学师资

为了让学生对旅游行业和企业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因此无论是专业认知类的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还是专业技能类课程的教学都应当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施教,让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区工作的行业专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毕业设计、导游技能大赛等各类教学环节中。其中,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导游基础》的教学应当以专业教师为主,行业专家为辅;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的教学则以行业专家为主,专业教师为辅。

3.教学场所

随着教学条件改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纷纷建设了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实训实训室等多种多样的校内实训场所。多媒体、虚拟导游软件、微格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便捷。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极强,情境模拟式的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专业要求,因此有必要与旅行社、景区、博物馆、酒店等旅游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在真实的旅游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

(三)教学评价层面的工学结合教学评价方面,应当由原先的卷面测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为理论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导游服务技能》、《导游词设计与讲解》等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则可采用以技能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技能为主的评价应当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且在细则的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参考旅游行业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包括导游员资格考试要求),方能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当邀请旅游局、旅行社、景区、酒店等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交流会,确保专业的教学活动在“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其次,学校要积极与信誉度和美誉度较高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主动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签署合作协议,构建“多赢”的合作平台。再次,学校在结合旅游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控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的运行质量。最后,学校应当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效果进行调查、评估和修正,推广校企合作成果,不断深化工学结合层次。此外,学校方面需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如兼职教师的考评制度、薪酬制度、专业教师的企业进修培训制度等等。

(二)企业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目前,有些旅行社和酒店简单地将“校企合作”定位为“劳务合作”,甚至有少部分企业将学生的实习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使用,忽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极大地挫败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旅游企业应当配合学校,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和功能,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质量控制、质量评估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同学校共同落实工学结合的各项措施。

(三)教师方面

教师是工学结合的主要施动力量,工学结合的各个核心环节,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实习就业安排”等细则,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一方面应当保持与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紧密联系,从而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状况和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要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带团、前台、计调、外联、酒店服务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挂职锻炼、担任导游面试评委、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来提高双师素质,推动“多层次”工学结合模式下“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四)学生方面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作为施教对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端正对“多层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调整学习方式。一是通过《导游基础》、《导游服务技能》等课程的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经常性地进行书籍阅读、时事关注从而扩大知识面;二是主动参与课堂模拟、实践训练、第二课堂、校外兼职(如到景区担任讲解员等),锻炼讲解服务、前台接待、产品销售等专业服务技能;三是在“多层次”工学结合的学习中认真感悟,努力提高旅游职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并且将“工学结合”中的学习体会和效果定期总结反馈给任课教师,协助“多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修正。

随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不断深化与改革,政府、行业协会等高一级部门势必将更多地参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和规划,有力地推动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

作者:范晔 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