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论文范例6篇

工学结合论文

工学结合论文范文1

(一)医学检验事业快速发展,催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工学结合为核心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检验技术装备日趋专业化、精密化,医院购置的检验专业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类别复杂,检验技术要求很高,给医学检验在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然而缺乏教学相关的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知识本位”传统教学体系,明显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缩短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与临床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迫切需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新理念改革教学体系。

(二)我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的契机

我校是教育部批示的“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示范校建设中的重点建设专业。在为期2年的示范校建设中,已为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同时也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提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契机。

二、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教学体系的行动研究

(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产教融合,为构建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提供了保障

我校根据市场对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调研,成立了由学校、院或企的学科带头人、检验专家、骨干教师或技术骨干组成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我校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进行实施,与省内外共60多家包括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检验试剂厂等检验检疫机构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与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具有先进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校企合作,构建了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3445”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三级理论教学体系、四级实践教学体系”

“四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五项教学评估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工学结合,构建了“三级理论教学体系、四级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传统的课程设置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实践技能课程,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我校根据近几年中职医学检验技术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设置。

2.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将四级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贯穿于三级理论教学与四级实践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依据企业要求和学生实际,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培养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入育人环境,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3.构建“五项教学评估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项教学评估体系”包括教学检查与听课、教学督导、考试管理、学生评教、院(企)评价五项,一方面,此评价体系便于学校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可以查阅学生及院企行家对自己评价的结果及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以便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共建一支由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有效实施“四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我校过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多数由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而且又缺乏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认知,仅凭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导致与临床工作任务明显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改革为由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促使我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让学生能感觉到“学有所用”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教材,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开发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校本与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岗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有所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了“学会所用”,从而提高的教学质量。

6.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论文范文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构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加快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步伐,加快实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好的精神、思想、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的统领下,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就能打造出好的品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尽快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经多年快速发展已经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如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软件建设有了很大改观,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日益丰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正逐步实现。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且很多院校都是中专升格上来的,对高职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2.1学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内涵和实效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学校要发展,首先要搞好校园物质建设,因此往往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主要集中在校园面积的拓展、建筑数量的增加、教学设备的添置、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学校一些显性的物质建设方面。他们没有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缺乏精神文化建设的明确思路,缺少对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出现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甚至流于形式,主要追求学生数量,忽略了学生质量,导致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因无法适应企业需要而淘汰。其次,一些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停留在较低层次,导致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很多学校更多的停留在娱乐或消遣的活动上,让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变成少数特长学生的舞台,而大多数无特长学生则被排除在外。这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2.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注重鼓励学生参与,忽视教职工的作用

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而忽略了教职工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缺少对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缺少对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另外很多教师平时忙着兼职或科研,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漠不关心,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工作者和行政人员的事,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即可,导致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参与意识。

2.3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高职特色和地方特色、行业特色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因此,走工学结合之路是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精髓,只有与当地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却无法与当地的主要企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导致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2.4学校对网络文化建设缺少有效的监管和引导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各有利弊,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很多新知识,了解一些前沿知识;另一方面,一些不良文化也参杂其中,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诱惑,而一些学生因心理还不很成熟,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而走上歧途。目前各高职院校已越来越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但内容和形式较单一,缺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校对学生网络的使用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正面的引导,导致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随意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沉迷网络、利用网络犯罪、网络道德素质下滑等现象。

3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深层次发展

为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各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创新理念,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3.1统一领导层认识,丰富、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在规划学校发展时,领导层要统一认识,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纳入其中,使之与物质文化建成一个系统,这样即使领导层更换,也不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中断。而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更要加大对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软件的投入。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如组织的活动应尽量平民化,内容能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眼球;组织的范围不应仅限于校园内,可以拓展到校门外,如社区、企业、工厂等,让学生进社区服务,进企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从而在活动中使技能和人格得到进一步提升。

3.2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改变学校传统评价模式

十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校园文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主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教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强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强调学生的参与和素质教育,还应注重教师的参与作用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端正教师态度,让其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倡导,还要在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做到以身作则,多释放正能量,成为学生榜样。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水平和了解企业文化,构建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鼓励学生、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也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学校要逐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素质考核机制。在教师年终考核时,除了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成效外,还要把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纳入考核范围,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用加分或扣分等强制方式强迫学生参与,应转变教育观念,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个性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3坚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高职特色、当地文化特色和行业特色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高职院校正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当地企业的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为当地经济服务。当前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的是工学结合模式,因此首先要做好校企文化对接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等方式,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目标。在职业特色建设方面,可以重点突出“职”的特色,让学生在“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充分激发热情,从而使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和道德得到进一步升华。如可以引入企业文化,创建企业仿真工作室,严格按照企业要求布置,学生进出企业仿真工作室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在校园里真正体会到职业的氛围,感受到企业的气息。此外,高校要把企业文化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在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穿插企业文化内容,突出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行业知名人士的辐射作用,聘请他们到学院开展讲座,用自身经历激励学生,也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让学生去追求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的有机交融,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植根于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必然受到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充分利用当地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一些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人文教育活动。如以漳州为例,可以在学校内加大闽南文化和漳州“五种精神”的宣传,即红军的革命精神、谷文昌的创业精神、龙江风格的大局精神、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漳州110的服务精神等,大力宣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残疾教师阮文发敬业奉献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让学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团结奉献精神。

3.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高校在网络时代要积极注重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载体,网络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作用,建立完善集学习、教育、娱乐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开辟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要建立网络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健全网络信息监控管理体系,实时监控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4结语

工学结合论文范文3

在我国,由于连锁企业的本身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企业内部有很多岗位的层次较低以及工作比较辛苦,而大部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阶段甚至于在毕业走向社会后的正式入职初期都是在连锁企业中从事理货员、收银员或者服务员等岗位的工作,因此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往往比较迫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级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然而无论在哪行哪业,如果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的基层工作不够熟悉的话,那么他就不具备较好的企业管理能力,也不会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连锁企业亦然。所以,学生若想在连锁企业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先做好最基层的工作,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学习到连锁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更加体验到连锁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实践,从而让学生更加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也更加了解连锁行业的市场形势,从而促进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定位是服务于连锁产业、连锁行业、连锁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其对人才的需求,而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根据人才的培养标准与岗位的能力标准等建立起的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能够直接对接专业与产业,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需求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等;因而,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基础。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连锁企业岗位以及其岗位群的设置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以及论证,从而对其岗位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之后再根据岗位的任职要求等来确定岗位的人才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能力素质要求等。只有明确了以上这些重要要素,教师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来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即是培养面向大型连锁企业、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较高文化素质以及较高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级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并且它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出更多的能够胜于任连锁经营企业服务第一线上的门店店主、各部门经理以及总部各部门主管等人才。可以说,只有先确定好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够更加深入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之二是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连锁经营行业具有多样性和岗位复杂性等业态性质,因此这也就导致了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教师应当以连锁门店、配送中心以及连锁总部管理等岗位的工作作为学生的实训工作内容与任务,并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校内基地实习以及校外定岗实习这四大实训内容作为基本教学模块,以此来创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这种教学体系,能够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技能水平、自身文化素质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有实力。具体来说,连锁经营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应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连锁实训室的实训,校内的连锁实训室主要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它与相关连锁企业合作,建设有完善的采购配送、门店运营以及门店设计等一系列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训项目,能够对学生开展模块化的仿真模拟实训,令学生充分了解、熟悉并掌握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也即是采购、仓储、配送、销售以及运营管理等的业务流程,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训。第二个层次是校内基地的实习,学校同样与相关连锁企业合作,并以其自身的场地、设备以及政策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入校,并以此来建设连锁经营企业,从而令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够得到与连锁企业真实生产经营过程完全相同的生产性实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第三个层次是校外的实习,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与了解连锁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过程、更加掌握连锁企业中职业岗位的要求,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工学结合论文范文4

1项目背景

近年来,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新一轮办学水平评估的引导和推动下,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但高职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对接存在差距,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有待于强化。因此,高职院校按什么标准、用何种体系、以何种方法培养人才以及如何构建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头等大事。本项目即在总结台湾技职院校的“创新育成中心”的成功经验[1]、本科院校导师带教模式及高职院校特点的基础上[2],创新设计“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培养师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借鉴台湾技职院校的“创新育成中心”的成功经验台湾技职院校创新育成中心利用和发挥自己软、硬设备与人力资源等优势设立,形成了一套孵化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体系及其机制。本项目借鉴其成功经验,创新设计“工学结合实践项目”,为师生提供技术研发或从事产品创新的培育场所,为立项项目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各项目利用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信息与设施等方面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与工作室,专兼职教师与学生团队共同管理与实施。

1.2借鉴本科院校导师带教模式的经验做法导师让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并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项目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借鉴本科院校教师带学生做课题的做法,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服务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为他们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1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1解决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教学分离问题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分离的关系。教师带着学生做项目,能使学生掌握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

2.1.2解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针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积极性不足等现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和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1.3解决生产性实训基地薄弱问题由于实训基地缺少企业真实项目的支撑,不能满足融教学、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及技术研发等“五位一体”的需求,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以工学结合实践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解决生产性实训基地薄弱问题。

2.1.4解决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高职教师由于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因此,应通过校企合作,以项目工作室为平台,以工学结合实践项目为载体,教师带领学生做项目,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2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2.2.1创新设计并实施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管理办法本项目强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主”和互动作用,教师负责项目的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负责项目的实施和自我管理。在项目工作室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项目学、带着任务学、带着问题学,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创新的兴趣,增强了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可在全院学生中组织开展院级技能竞赛,选拔学生参加省级和部级技能竞赛。

2.2.2强化校企合作,为项目搭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项目的指导;鼓励企业提供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内容并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师生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和工艺改造项目,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并在具体项目中体现校企深度合作。

2.2.3以项目为载体,建设工学结合项目工作室以本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以本专业综合实践项目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实训室为依托,建立项目工作室,将课程教学有机贯穿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去。在项目工作室中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和探究学习。

3项目设计与实施

3.1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出台了“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文件,明确了“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的内涵、立项原则及实施管理等,对立项的项目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经费资助。此次活动将在福建省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3.2以项目带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项目”,各系、各专业根据各自特色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符合“校中厂”要求的生产性实训基地[4]。例如,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龙头的文化创意实训中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投入400多万元,企业投入30多万元,根据真实的工作环境,建设有企业标准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工作室,引进网龙公司、天狼星、时代华奥等企业的真实项目,实现教学和企业项目的一体化。其特色在于深化拓展校企合作机制,深入改革“项目实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项目实战一条龙”教学链再构建,先后进入福建省财政资助和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行列。

3.3以项目为载体,创新师生工作室管理与服务工学结合实践项目以本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以本专业综合实践项目为主要内容,依托专业实训室,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以学院实训中心网络运维、计算机运维、5万以下工程造价等项目为载体,建立项目工作室。例如,计算机系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与应用”工学结合实践项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综合实践项目为载体,依托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室,组建物联网项目工作室,工作室的学生参与新华都商学院网络工程项目及无线网络项目等,为周边的高校、技校服务,使工作室成为学院宣传的窗口。

3.4建立院、省、国家三级技能大赛联动机制,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学院实施了《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能竞赛管理规定与奖励办法(试行)》等配套制度,在各类竞赛项目演练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每个项目组建立学生项目导师负责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同时确定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考核评价办法,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从而使得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

4项目创新点

4.1设计与理念创新“工学结合实践项目”以台湾技职院校的“创新育成思想”、本科院校教师带学生做课题的理论为基础,体现“四个结合”原则:(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2)课程与工作室相结合;(3)实践与创新相结合;(4)学院与企业相结合。该项目的实施旨在调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专业综合实践项目落在实处,实质性地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以科学研究的精神来解决教学问题,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2项目的内容和方法创新通过立项的工学结合实践项目,依托学院专业实训室,以企业的真实项目建立10多个项目工作室,教学、社会服务和技能竞赛紧密结合,将课程教学有机贯穿到第二课堂、第三课题的实践活动中去;项目由师生共同申报,共同实施,成员由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组成,以老带新,不断循环;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跟踪、指导,保证实施的效果。

4.3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设计并实施了《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确保项目建设成效,修订并实施了《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能竞赛管理规定与奖励办法(试行)》等配套制度。近年来,院级、省级、部级技能竞赛都制定“组织工作方案”,调动师生积极性,确保竞赛成绩。同时,以省级教学名师为首,以年轻骨干教师及企业工程师为中坚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汇集优秀师资团队,吸收部分学生参与管理,组建师生工作室,建立了开放式、信息化的高效灵活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5项目的推广应用效果

5.1凸显工学结合创新理念,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立项工学结合项目27项,在4届学生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参与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的学生将兴趣、想象力吸引到技能学习和科技创新中来,学生带着项目学,带着任务学,带着问题学。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制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小发明、小制作达百余件,其中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5.2有效促进省级、部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工学结合实践项目为载体,与思科公司、金科集团、迅达电梯、网龙公司等10多家大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经理、企业工程师亲自规划与设计实训环境,按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搭建实训平台、配备设备和工具等,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成具有教学、实训、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多种功能,集“教、学、做”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5.3以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建项目工作室依托专业实训室,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或学院的项目,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项目工作室,由骨干教师、企业工程师带领工作室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提供社会服务。

5.4搭建技能平台,以赛促教成效明显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积极搭建技能平台,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积极性和主动性。院级技能大赛设立项目从23个增加为38个项目,参与学生人数从630人到2130多人,间接参与学生人数达4000多人,占总学生数50%以上。学院通过强化实训条件和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院连续4年荣获福建省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连续3年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获得4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5.5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中,本项目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国内、省内数十所高职院校来校访问交流。在2013年思科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中,思科公司高管、20多所参赛的本专科院校的师生观摩了物联网网络工作室,听取学院领导介绍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的实施情况。同时,该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改革及技能大赛中,取得明显效果。

6建议与对策

目前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立项数量有限,直接或间接受益学生只有40%左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限,业余时间实训室的开放度不够,学生课余的技能训练受到空间的限制。针对上述问题,拟采取以下办法。

6.1增加工学结合实践项目数量,提升内涵继续增加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的立项,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项目的运行质量,使直接或间接受益学生达到60%。

6.2采用项目导师制每个项目有一支教师辅导团队,在业余时间轮流为学生指导,并从项目经费中划拨一定经费用于教师辅导费,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

6.3聘请学生担任管理员为解决短期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可考虑聘请学生担任管理员,对聘请的学生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作为实训室管理人员,真正做到实训室对学生开放,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

工学结合论文范文5

1高职院校方面

1.1专业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近年来,随着扩招规模的加大,高职装饰艺术专业生源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普遍素质较低,一些学生甚至没有美术基础,专业水平较低,甚至缺乏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在进入大学后就学习较广泛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实行“2+1”教学模式后,专业课程较少,未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一般以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为蓝本,修改相关的专业课程。通常是先进行1到2年的基础学习,再一年的专业学习,最后进行专业设计,使得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只剩1年不到,进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完成工学结合。

1.3专业教材还需完善

大多数高职装饰艺术专业的教材以本科院校专业教材参照,在进行一定的删减和调整,使得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偏多且难,实践操作内容较少,同时因为学生还未能全面、系统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不能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影响工学结合的实行。

2教学研究方面

2.1教学内容滞后市场需求

装饰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就是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最多进行一些模拟设计,并未能以实际的行业专业发展为导向,将学、产和研结合起来。装饰艺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果没有将行业实际需求和教学需求统一起来,很难提升工学结合的预期效果。比如:一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发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和市场需求已经不适应了,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

2.2教学方式创新不够传统

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粉笔+黑板”,学生的“死记硬背”,进而形成“赶鸭子”的灌输,使得教学显得死板、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失去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主动性,极大的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只有创新观念、创新想法,才能设计出创意、优质的作品。

3学生方面

3.1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目前,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艺术设计行业也有广泛应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已全面实现计算机和数字化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尤其是计算机的特殊功能,能够完成传统方法无法进行的工作,并能达到奇特的效果。但是,如果过于依赖计算机技术,或者只重视形式而脱离实际设计内涵,或只重内涵而缺乏艺术感染力,都会降低设计的质量。

3.2为重视原创的设计构思

一些学生在做设计作业时,通常从网上下载相关的信息,再稍微进行调整和修改,就当做自己的设计作业交上去,缺乏系统、全面的构思和创新。优秀的作品都需要设计者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充分领会题目的本质,再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情感,找到完美的形式将其创意表现出来。

二.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工学结合的有效对策

工学结合论文范文6

1.优势工学结合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相互合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种模式打破了长久以来德育教育局限于课堂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让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够切合实际工作环境,更切合社会实际的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更容易把学校灌输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以及法律知识、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运用和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领悟和融合德育内容,在工作中表现得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自己在工作中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坚韧的品性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能够从容地调整好自己,适应社会,积极地工作与生活。

2.劣势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他们认为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角色就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由实习单位负责,学校和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脱离出来。同时,他们认为工学结合旨在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另外,由于在工学结合的实习过程中会出现德育教育主体的不明确和主体的交替,这使得学校与企业衔接中出现真空地带,从而降低了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给德育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3.机会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身份、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都会发生转变,这也会促使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理念发生转变。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加强德育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拓展德育教育的新渠道,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教育机制和理念。

4.挑战在工学结合的教育实践中,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这种加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还是比较认可的,但在行动上却不是很积极,有的甚至认为这种培养方式就是让学生到工厂做工人,无法学到实际技能,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没有帮助,加之学习环境由轻松的校园生活转变为紧张的工作环境,部分学生的心理情绪难于适应,所以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会给工学结合模式和学生的职业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开启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

1.树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德育工作理念重视德育工作的地位是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真正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培养出既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技术素养,又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求严格执行规定的教学计划,而且要注重德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外,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还应将企业的管理人员编入德育教师队伍,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质必然会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2.构筑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德育工作阵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分散的学习与工作状态,因此学生有较长时间不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容易使德育工作出现薄弱环节甚至缺失。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让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以事实、案例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去企业与学生交谈,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通信平台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最大程度上消除教育盲区,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德育教育和引导,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管理机制建设工学结合不仅在教学管理和实施环节上需要校企共同参与,而且在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等方面也需要双方紧密合作。为确保工学交替的顺利开展,必须完善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一个校企共同管理的机制。以校企领导为主帅,由教务处、产学研部门和学生处的领导及系主任组织实施,学生处、产学研部门和团委、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落实,实施层级式全方位管理,明确责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是阶段性的和交替性的,且相应的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从而加大管理难度,降低管理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来约束、规范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管理、生活管理、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4.提高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自我认知工学结合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累工作经验,加强专业认知,增加就业砝码,而且能帮助贫困学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是有些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存在误区,也有学生没有考虑好自己是不是适应这种办学模式。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从而贬低或消极对待这种办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加大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解释工作,让学生和家长理解工学结合的理念,充分认识去企业实践和工作经验积累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对工学结合专班的信心。同时,要教育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并认同这一人才教育模式,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对自身的认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