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范例6篇

工学结合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工学结合;探讨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学生所学知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更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它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随着高职教学的改革,作为基础课程的英语课程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工作中,这是新的教学模式下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相关背景介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美国职业协会《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 年“美国合作教育大会”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在我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至今也形成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模式,内容主要有:第一,订单式模式。高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学生结束了在校的学习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特定的技术实训中心,老师通过边教、边做来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第三,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隔安排且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共同育人的宗旨。第四,两段式预分配模式。第一阶段进行公共课程、职业理论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突出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是预分配阶段教学,针对职业岗位进行专业顶岗训练,校企双方派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针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通过对用人单位以及对毕业生的调查反馈,结合对目前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分析,从而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大学英语主要是侧重于听说方面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针对性的突出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的需要,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灵活设置情境任务。英语专业的要求更全面,除了听说训练外,实用文体表达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实现导向式、任务式教学。教学设计以单元主题为线,以语言实践任务设置为链,环环相扣。此外,在教材选择上,要选择适合岗位需求的教材,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发挥实训室的实践教学功能,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师除了在教室里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英语或者专业英语的具体要求,把学生安排到实训室中,或者给学生安排任务,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时间。通过借助每个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与各系相互配合,通过逼真的实训场景,设置不同的职场语言任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体验其专业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感受未来职场的语言交际。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利用自主学习中心配备的相关英语学习软件,分时间段完成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手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要积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重新审视自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对象,同时考虑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实现自己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积极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不仅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完善师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研修,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学习和实习锻炼的机会;除此之外,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另外,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要求。

工学结合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实现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使职业教育贴近社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新的培养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更要积极顺应时代的需求,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发挥语言优势,以就业为目标,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英语实用技能和自身专业素质,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复合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琳. 大学英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2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是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是将需要工作的人教育成为工作需要的人,学习的内容就是企业的工作内容。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最终实现与企业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学习内容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学校全真实训教学下,知识与企业文化的积累,技能与工作经验的提高,无不体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可以说学校就是企业,教室、车间就是岗位,学习就是工作。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推动实践的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好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个过程就是“结合”,就是解决如何教、怎么教、如何学、怎么学、如何教好与学好的问题。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提出与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思路和办法,只有理实结合,才能真正学深悟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才能在具体的教与学过程中做好“结合”的文章。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机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是现代教育规律。技能人才的成长通常都是从初学者到专家、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人才的成长规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设计、学习情境创设选择了企业员工代表性工作任务,是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单一到复杂的层次递进的,使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达到了有机结合。

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以行业需求定标准。课程标准来源于职业标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最终指向的是工作岗位群。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起点,针对的是学校学生;职业标准的要求是终点,针对的是企业员工。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是同一个人,只有起点与终点形成闭环,有机结合,用同一个标准,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五、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教学法与学习法的有机结合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原则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教与学不可分割。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实施,深刻体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统一的,彰显了合作能力、参与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积极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

工W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听的传统教育方式。学生在接受工作任务后,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制订计划,实施与检验完成某一情境、某一任务或某一产品并达到计划要求时,得到教师与同学们的评价,或找不足,或积累经验,或举一反三,或技能迁移,体现能工作、有动力、创新性。这种良性循环无疑是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机结合的结果。

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终结性评价是每个学习情境过程性评价的总和,每个学习情境的评价是每个学习活动评价的综合。每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有过程评价,活动结束后,有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是活动的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里含有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隶属于过程性评价,可以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八、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3

建设全市小学教学联合体,加强了各校之间的开放合作,实现了市内名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全市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效益的高位整体推进。建湖实小教育集团以此为契机,坚持“名校引领,同伴联动,共建共促”战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努力促进内涵水平的再提升。

一、互融互通,丰厚办学内涵,为学校发展增添新活力

1.思想形成共识。教学联合体的成立,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平台。建湖实小秉持“涵养化育 自然天成”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有敬、有执、有容”的阳光少年。我们将加强与兄弟学校交流合作的力度与广度,开阔教育视野,形成共进活力,促进办学层次和品位的提升。

2.文化实现交融。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我们要积极参与联合体成员校校长主题交流活动,分享学校办学成果和特质文化,借鉴成功经验,厚积校园底蕴。深入走进成员校,实地考察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立足“四生”文化,努力打造生态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活力校园。

3.管理密切互通。我们要充分发挥联合体的效能,并能以“问题解决”为桥梁,共谋发展思路,共商管理策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交流先进管理经验,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文化共享、管理模式互通、管理水平共进,推进我校师表形象美化、核心素养活化、特色品牌亮化、生态环境优化的“四化”工程。我们还将强化质量意识,与成员校建立质量监测和分析体系,力求做到“调研共同进行、问题共同分析、措施共同研讨、质量共同提高”。

二、互访互研,提升科研水平,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

1.集中主题研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试验与研究,认真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学科主题沙龙”等活动,将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带给每位教师,落实到每个课堂。

2.互访交流研讨。定期邀请成员校专家及名师团队来校进行讲学,提升教师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团队,走出校门进行校际间研讨活动,做到主题突出,目标明确,共同探讨,一并提高。

3.网络常态研讨。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学科研讨群、读书群等,正常开展研讨、读书交流活动,增进两校教师友谊,提升交流研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录播教室,正常开展现场视频教研互动,打破跨校教研的地域局限和瓶颈。

三、互跟互进,提高工作实效,为学校发展提供新保障

1.开展“一日实践体验”。认真组织中层管理人员走进成员校校园、走进对口处室、走进课堂,围绕部门管理进行“一日管理”体验。让管理人员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根据学科和学情,组织教师扎实开展校际间“一日教学”体验。参与班级管理、开展课堂教学,实现互帮互学,互动互促。

2.实施“一周跟岗学习”。定期将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同骨干校及成员校骨干教师进行贴身培训、跟岗培训,实施结对帮扶,使其先成为骨干的“影子”,然后再做学校的“种子”。努力使部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带动学校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项目化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中职学校都在大力进行职教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让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实现工学结合。因此,怎样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已成为当今职改的热门话题。

一、对工学结合的认识

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学校同企业紧密合作,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为重点,把工学结合做为载体,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习和工作的结合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各类用人单位需要的具备较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方式。其主要形式为: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导向教学、顶岗实习、校企融合等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依据

1、政策依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度的增加,一些相关的政策也随之出台,尤其是与工学结合相关的文件,更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强心剂。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密切联系,积极让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2006年印发的《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也提到:大力推动各地中职学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理论依据。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包括三点:第一,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二,建立“五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三,建成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体现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实践依据。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经验。该教育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企业和学校是构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本质要素。企业着重进行实际动手技能的训练,学校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兼具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也分为两个部分,即在工厂接受实践操作训练和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学习,使得理论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

三、怎样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

1、培养“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是决定中等职业教育将来命运的关键所在,而中等职业教育最为宝贵的资源和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师资力量,因此组织一支具有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重中之重。

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师德、扎实的理论功底、广泛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想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应从两点做起:首先教师应至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次,学校应把教师送到企业培训、挂职,由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亲自指导。另外,还可以选送教师到示范性院校挂职锻炼;对新进的老师采取“结对子”的方式进行一对一对的指导。

2、推动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贯穿始终,教师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以英语教学为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写作、组织、演示讲解、团队协作、沟通等基本能力。中职院校应该把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日常教学上,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进而提高整体的中职教学质量。

合理的选择项目,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项目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要符合用人单位的最新理论,同时所选项目要包括各学科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完成项目。此外,项目的完整性也需要保证,项目从构建、实行到成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成果出来,把成果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推动工学合作。要想将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做到长期有效和稳定的发展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从中职院校本身来说,要加强产学结合内部机制建设,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产学结合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打造出中职教育的特色、优势和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科学设置专业,完善自身管理。职业学校科学的设置专业,完善的教学管理,才能使教育真正面向市场、贴近企业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职业教育送来源源不断地技能型人才来发展和壮大。因此学校还需要提高师资的水平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找到工学结合的共同点,实现校企双赢。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5

[关键词]新闻学类专业;工学结合;应用型;教学模式;网络与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5-0019-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教育部要求全国约200所高校试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作为应用专业的新闻学,理应倡导学理与术理并重、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培养既有深厚人文功底,又有系统社科知识,还能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这是当下政策的导向,也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的新闻学教育还存在诸多盲点,尤其表现在新闻教学的实践环节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不够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与职业竞争意识相对薄弱等方面。可见,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与新媒体时代媒体实践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逻辑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构建以系统化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等为基础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将是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类专业办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国内新闻院系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新闻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改变“新闻实践”就是“放羊”的现状,如何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等居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以惠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闻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基于职业分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网络+新闻”的阶段,设置的课程虽然兼顾了新闻和计算机网络的内容,但是各门课程之间融合不够,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1]。本课程群在针对网站和新媒体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的基础上,发现本课程群的实践课程直接面对的岗位为网络与新媒体采写、版面编排、专题策划、论坛管理、内容传输等技术岗位。这些技术岗位对应的人才培养技能要求为网络与新媒体的“采、写、编、评、传”五个方面的技能。

按照“采、写、编、评、传”五个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规律,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和实践,逐渐提炼出了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网络与新媒体编辑专业技术课程体系(见图1)。该课程体系按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阶段。基础能力包括各种网络硬件设备的使用和软件的应用学习,学生在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完成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和传输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完成经验层面的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包括第三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第四阶段的拓展能力培养。

二、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它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我们教育的效果。课程设计思路包括六个步骤:①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新闻采编活动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东江传媒网、新浪乐居网、惠州西子网进行深度合作以及在毕业生回访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②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业界专家的指导下,集合专家的理论知识、业界的工作需要和教师的经验,共同设计课程,确定课程培养目标;③根据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要求、工作任务选取课程内容和学习项目;④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合作、省市共建等手段完善教学条件建设和设计教学方法;⑤采用工学交替,专兼职教学团队,全真(仿真)实训展开教学;⑥最后,采用理论与实操双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估。这样,才能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具体见图2所示)。

三、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选取教学内容

我国拥有网络与新媒体从业人员多达300万人,未来10年总增长量将超过26%[2],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已经成为新兴的职业之一。其从业人员担负着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选题策划、内容选择和审核加工、信息组织、服务设计与论坛管理等工作,是我国网络与新媒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课程群紧跟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每年修订一次教学计划。每次修订教学计划,课程组教师与传媒业精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学生代表一起共同讨论,按照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需要、岗位需要、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性地选取了网络与新媒体采编中最为常见和实用的采编技能為教学内容模块。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实际,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并通过让学生学习知识点、掌握技能点来达到教学要求。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引入双证教育,即引入国家“网络与新媒体”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让学生走出校门不仅有毕业证还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四、按照网络与新媒体工作内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联系实际

网络与新媒体编辑是一门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网络与新媒体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将理论融入实践,不但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学习项目的教学组织如图4所示)。

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该课程应该以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的组织实施应该以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例如,将学生分组模拟编辑部创办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闻站点、电子期刊、论坛等,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媒介工作流程一致,教师在课堂上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对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闻站点、电子期刊、论坛进行市场定位分析、选题策划、选稿组稿、制作校对,最后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情境式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服务专业教学,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逐步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

五、按照教学规律,设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群基于工学结合模式、双证书制度、核心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教学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向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设计了工作和学习交替的六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图5所示)。六个实践环节包括:选择实训项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准备素材和设备、实施实训、撰写报告。教师通过设计方案的答辩和实训报告的答辩两个环节介入实训中,在实训开展前进行选题和方案的把关,对实训的结果进行考评,以保证实训的效果。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有两种:一是项目导向法,二是任务驱动法。

(一)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项目”是指以完成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为目的的任务,在完成此课题过程中,能将此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项目导向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开发过程转换为教学过程,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的载体,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对接[3]。网络与新媒体编辑专业立足编辑岗位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实训中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过程完全按媒体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来运作,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实训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且每个小组的组长采用轮流制。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责任心,实现了校内教学与媒体岗位间的直接对接。

(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的日常教学由课程组教师首先按课程要求把知识点提炼成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学生必须完成每一个学习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寻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每一个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教师只做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最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份角色完成项目,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生产流程一致。课程的综合训练教学则采用了两种任务驱动方式,一是将媒体的实际工作任务放到课堂上,由学生根据媒体要求进行新闻产品的策划和制作,学生完成新闻作品后,由媒体进行评选与采用;二是进行产训结合,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新闻业界各种业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等。

工学结合教学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思想政治;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统一思想,明确发展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学要素都具有动态性,正因如此,思政课教学局面十分复杂。在工学结合的形势下优化高职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

一、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教育者的变化

在过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都是学校的专职或者兼职教育、学生的辅导员。而在工学结合的新形势下,除了专兼职教师与辅导员之外,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员以及企业中的每一位前辈,都成为思政课的教育者。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学校的环境相差较大,学校的教师与企业员工对学生的辅导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错误的思政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就是顶岗实习,认为思政教育责任也在企业。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重视经济利益,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不管不顾。

(二)学生的变化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他们还是企业中的职工。学生需要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企业会像要求其他员工一样要求学生,需要定期考核,需要加班。与企业相比,学校的生活较为单纯,人际关系简单。总有一些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生活,会与领导、同事发生矛盾。学生的思想波动大,会影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优化方法

(一)加强高职思政教学思想的转变

在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全面认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传递给学生。学生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足,很容易使其走向歧途。教师可以开发多种方法向学生传递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组织一个专项讲座,在讲座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解决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解工学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有效进行角色转换,对未来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教师也要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转变自己的教学心态,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要明确自己的思想政治教学职责,建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心态。不再一味地管理学习,而是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

(二)加强高职思政教学内容的转变

更新思政教学内容,是让思政教学跟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步伐的实践。在工学结合的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政教学的内容也应当摆脱传统课本的限制,将企业文化与职场素养内容融入进来。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工学结合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也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a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政教学中突出职业道德素养,关注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真正意义,并将其落实在企业实习中。除此之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开发企业文化,让学生理解企业中的灵魂,帮助学生建立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契合的价值观,有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将企业需求与思政学结合在一起,用思政教学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三)加强高职思政教学方法的转变

更新高职思政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思政教学方法,让思政教学的作用得以发挥。在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下,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多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集中一切有利于思政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手段,改革思政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这个情境最好来自于企业的工作实际,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体会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在讲解诚信时,设置他人在工作中贪企业小便宜的情境,让学生做出反应,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提前经历一些未来可能遇见的问题,规范学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