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叙事范例6篇

化学教学叙事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1

[关键词] 数字化故事叙述;初中英语教学;应用

故事原本就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知识传授途径,其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在变化。随着多媒体在国内各个学校的普遍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制作数字化故事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多智化的能力和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去学习,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含义

数字化故事叙述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加州旧金山湾区聚集了一批媒体艺术家、设计师和实践者,他们聚集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媒体工具把个人叙事和讲故事表现出来。数字故事中心就在这批人的谈话和探讨过程中悄然成长,媒体制作人、多学科的艺术家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与地方戏剧制作人、戏剧顾问乔・兰伯特一起使用多媒体帮助那些没有制作经验的人,将他们的个人故事转化为媒体作品。在1994年,他们一起创办了旧金山数字媒体中心,即后来的数字故事中心。从此以后,数字故事逐渐在世界各国之间流行起来。不同的人对于数字化故事的概述不一样,可以总结为:将传统的故事以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进行表述,即为数字化作品的过程。

借助数字化故事叙述形式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经验与知识的分享,将它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既能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又能实现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根本目的。将数字化故事叙述引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好处:(1)有利于学生多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多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事物,除了教师要熟悉掌握之外,学生对多媒体的使用也要熟悉。(2)不同的媒体资源结合之下,更大可能地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开发。多种媒体资源的融合,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社会经验,将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剧的编辑,以故事的方式展示出来。并借助多媒体来增加故事的整体效果,在此创作过程中,学生便能灵活地将所学的单词和句子应用于其中。(3)数字化故事叙述正是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重要桥梁。能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判断能力都有着良好的影响。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原则

1.贴近生活的原则

在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专业性要求不高,最主要的还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难度是很大的,若英语教学内容也是较为陌生的,对学生来说从未听说或接触过的,可能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则会影响英语教学法的实施。因此在教学题材上,教师应选择与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4 Going to the Doctor一文时,看医生是我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看医生时的遇到的一些趣事,Have you ever been ill? What symptoms did you have at that time? When you went to see the doctor, did you have any interesting or special experience or story?学生将以往看医生过程中所遇到特别或有趣的事情转化成数字化故事叙述,用多媒体将故事进行叙述,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能掌握:(1)Describe the symptoms and treatment by using the key words correctly;(2)use the expression properly when seeing a doctor;(3)making a performance about seeing a doctor.通过师生间进行生活型话题的探讨,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正确掌握,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任何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愿,在学习英语时,不单单是对单词量、阅读量和英语语法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学习以及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变以往的“灌溉”教学方式,故事叙述应用的主体应是学生,在设计课程安排时,理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让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心里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数字化故事叙述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进行。

3.多感官参与原则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除了要锻炼学生的单词记忆力、阅读能力、语法熟悉度,还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听力、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等,英语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多感官参与。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可以全面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因为资料收集和数字故事作品制作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多感官的参与,不管是对故事展示者还是被展示者来说都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学化故事叙述,主要有以下的步骤:

1.科学选择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

这一步骤很重要,它将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体,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的开端即是主题的选择,比如里约奥运会刚结束不久,奥运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学习八年级英语上册Olympic Winners这课时,可以“Olympic Winners”为故事主题,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去收集这些奥运健儿背后的故事,将他们的故事以数字化的叙述方式展示出来。在这些运动健儿的背后藏着很多感人和励志的故事,尤其是各个运动项目的奥运冠军,在冠军光环下定有很多励志的故事以及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陈若琳的感人故事,在故事叙述中,又可以引发新的讨论话题,即What should the athlete do after they retired? How is the life of those injured athletes?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按道理来说运动的人应该很健康,然而很多运动员都因为伤痛问题而选择提早退役,满身病痛。退役后的运动员又能从事哪些工作呢?这些话题都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制定活动计划

这一步骤对小组之间的合作有着较高的要求。每位组员都要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制定中,根据每位组员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合理的分工;制定活动计划包括对时间的安排和活动具体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特点,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先制定详细的任务安排计划:对故事主题的确定,故事稿本的编写,搜集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将素材整理成数字化形式等。再按计划行事,则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使得每个人的分工明确,才能让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合理的活动计划在开展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

3.活动的开展

制定完活动计划后,大家就要按计划行事,开展活动,此环节较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仍以Olympic Winners为例,有的组员负责选定故事人物,注意不要和其他的小组选到重复的故事人物,有的组员负责将故事主人公的相关事件整理成稿本进行录入,有的负责收集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有的负责将所有的素材通过多媒体整合成数字化故事,有的负责成品的二次完善。在展示图片的时候也要加上一些相关的奥运项目英文,以及相关的英文解说,不然容易将故事说成了中文故事,这对学生的英语技能提高没有帮助。

4.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展示

在W生按照小组展示完数字化故事叙述成品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若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出现语法或单词的错误使用,要记录下来。在学生展示完毕之后,再一一指出,切不可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贸然打断。比如在描述运动员刻苦训练的时候,学生用了这样的一个句子进行叙述:Although she is not very smart, but she still works hard every day.but与although不应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的作品展示,再引导学生发现展示过程中所犯的语法错误。不同的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各有亮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学习,从而提高对英语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淡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Z1):85.

[2]王东.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4,(04):63.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2

新文化史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故事与“碎片”、从“文本”到“修辞”,以及影像资料的运用。职业教育叙事发展存在着“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叙事方式单调等方面。新文化史所取得的突破,为职业教育叙事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关键词:

新文化史;教育叙事;职业教育;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重要的转折,以法国、美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林•亨特的《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还有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以及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制造路易十四》等都是推动新文化史发展的重要代表。其中,新文化史关于“叙事”的突破,值得教育界借鉴和学习。

一、新文化史中的叙事转变

(一)叙事材料:故事与“碎片”

新文化史学家戴维斯在其著作《马丁•盖尔归来》(LeretourdeMartinGuerre)一书中,以法国南部山区流传已久的故事为原型,通过这个历史小人物,放眼到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农村的风土人情、、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戴维斯将法官让•德•葛哈斯的记录、证词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戴维斯对葛哈斯的案件记录反复考察,对比市面上已出版的书籍,进而进行比对和印证,并且她本人还去了法国南部山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通过大量的、琐碎的资料还原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关系和性格命运等。”[1]在传统史学叙事中,这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再如,对影像碎片的重视。1945年4月英国军队在贝尔森制作的影片,在著名的纽伦堡大审判中作为重要的证据来使用,影片中所提供的证词让人永远也不可忘记那些记忆。在新文化史之前,影像和图像作为叙事材料是不具有信服力的,但是新文化史的学者却更加注重材料的丰富性,且影像类资料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事件。多版本的历史故事、碎片的材料和鲜活的影像资料,都成为新文化史学者手中珍贵的叙事资料,看似“碎片”化的叙事资料,在新文化史学家的手中,却成为一部部优秀的著作。

(二)叙事风格:从“文本”到“修辞”

对文本的描述和分析,是研究者对研究材料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研究者展现研究结果的重要过程。新文化史学者注重对文本的“虚构”,“我要把资料的‘虚构’的部分当作分析的中心。”[2]不能停留在字面面上理解“虚构”,戴维斯所说的“虚构”指的是,在叙事手法方面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通过外显的“文本”来分析内在的“本质”,以便获得事实的解释。史学家将文学领域中的“虚构”,引入到了史学领域,读者在阅读史学作品的时候,更加像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将传统史学所注重的叙事风格发生了改变,使之通俗易懂、富有韵味。“修辞”通常应用在文学领域,新文化史的学者受到海登•怀特、克利福德•格尔茨、罗兰•巴特等人的影响,将传统对文本的处理,转变为对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处理,创造一种新的历史叙事风格。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柏克评戴维斯所说“就某种意义而言,那是对实证主义者最致命的一击,因为她已侵入了实证主义的地盘;她展现的是,即使在实证的领域,若不转向研究语言及修辞,你将一事无成。”[3]新文化史的学者将传统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转向了“修辞”,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预示着叙事风格的转变会给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转机。

(三)叙事方式:影像

提及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传统史学叙事只借助于文本来展现,而今新文化史学者突破了“瓶颈”。再以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为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了影片,戴维斯担当影片的历史顾问。无论在人物台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还是在布景、服装、场景选择方面,真实还原了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山区村民的生活状态。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文学评论家、电影评论家关于电影和历史的学术讨论。此外,再以罗伯特•罗塞利尼所执导的影片《路易十四的登基》为例,该片也是像法国历史致敬的影片,这部影片以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埃尔朗热在1965年出版的路易十四传记为脚本,该部电影也成为他电影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他把历史影片当作平民教育的方式,帮助民众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美国批评家海登•怀特主张“影视史学”,即“用视觉形象和影视化的话语表达的历史以及我们对它的思考”是对“史学(historiography)的补充。”[1]罗塞里尼认为“电影应当成为写作历史的手段之一,或许,它比其他的手段更有价值。”[4]222与文本写作不同,流畅的叙事方式和对视觉的刺激,能够产生一种“事实效应”,尽管影像史学在学术界,就方法论、范式等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先例,并且在该领域已经愈发成熟,此外一些职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制作历史影片,多数导演和制片人,他们本人都会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教育背景,并且会请到专业的历史顾问。文本和影像是传统史学和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产物,虽然对于两者的如何使用依然存在着分歧,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二者必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叙事

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叙事才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从此“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释。从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历史角度看,克莱丁宁和康纳利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诞生。”[5]虽然在教育界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领域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

2001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出版了《中国教育:研究和评论》(目前已有13辑),其中在第2辑刊载了耿娟娟的《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研究》、黄向阳的《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以及在第3辑中刘云杉的《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加拿大学者许美德的《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此外,刘良华教授曾专门建立了教育叙事的网站,主要搜集了中小学老师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内容。遗憾的是职业教育界尚未形成丰富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叙事的论文很少,对文本处理仅限于经验层面的描述,这里所说的经验层面的描述,指的是“教育叙事的类型”。教育领域中的叙事研究类型,共分两类:分析别人的故事和分析自己的故事,叙事材料大多数来源访谈、观察、日记等形式。新文化史中注重对“微观”研究,教育叙事应深入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以获得对文本的解释。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叙事材料的有限性和视角的局限性,没有对叙事材料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也并没有进行对辅助材料进行详细考证,更没有以平凡人物的叙事故事反映出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生活集体风貌等,即让叙事成为“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二)教育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

除追求艺术效果的教育自传体小说之外,根据可查到的资料来看,会以学术语言来展示,会穿插着对教育现象的理论分析,以“教育现象或教育故事的叙述———教学或教育理论”展现,语言并未得到重视,直接后果是教育叙事风格单一。体现在:(1)叙述故事多以描述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发生的故事为主,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故事讲完整即可,这便导致读者可能会丧失对论文的阅读兴趣。(2)“修辞”问题,叙事的修辞之中应蕴含着一种意识形态,“修辞者通过‘讲故事’来诉诸某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迫使’听众接受修辞者的主张,”[6]但教育叙事尚未做到。综合来看,教育叙事,首先是故事,其次才是一个教育故事,没有故事便没有发生在活动中的教育,因此,丰富教育叙事的故事情节,加强叙事风格的美学,是教育叙事所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三)教育叙事方式单调,影像学尚未被教育学术界广泛认可

从现有的资料看,教育叙事借助于文本来呈现,以公开发表的论文、教育传记为主,而鲜有教育影像。而在影像学中涉及到教育,主要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艺术学。“从学科角度来讲,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纪录片领域和问题,从影像的角度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著作和论文暂时缺席。一些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在外延徘徊,没有切入中国教育的正题和核心问题。”[7]利用文本处理的手段,是大多数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时候,所采取的叙事方式,殊不知利用影像、声音,会更加丰富其研究。美国著名制片人罗伯特•加德纳认为,纪录片能够提供“直接的和不容置疑的一类证据,是瞬间捕捉到的事实,不会因为看法、记忆或者语义解释上的错误而导致歪曲。”[4]215利用影像的表达方式,能够真实展现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所有的细节活动,恰恰都是围绕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关键问题展开。

(四)教育叙事尚未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丰富的研究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一些成绩,但在职业教育境领域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当叙事研究被引入教育理论领域,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已经不同于哲学、文学和宗教的方式,而更倾向于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接近教育活动本身,并符合教育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身。”[8]职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依然可以做教育叙事的研究,因为教育是围绕人的活动,只要有人便会有故事。教育叙事能够提供对经验的描述,进而对个人行为的理解和诠释。若要达到该研究目的,必须要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才可以。而在如今在该领域存在着空缺,因此,为弥补缺失,提高对该领域对教育叙事的研究刻不容缓。

三、启示

(一)丰富叙事材料,重视多元的故事和利用“碎片”

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的时候,应通过故事和“碎片”来丰富教育叙事的材料,不能仅依靠文本、日记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故事和“碎片”是针对新文化史而言。教育叙事围绕着个人来讲故事,叙事材料来源于个人,研究者应该要考证故事的真伪,尤其是发生在个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便是“证人”和“证词”。研究者应该倾听多种声音,辨别事件真伪,以客观的态度叙述出事件的始末。而重要的旁观者,是一个“证人”的身份,他见证个人故事的发生和结束,而“碎片”材料,作为叙事材料的辅佐性材料,更是一种“证词”,在某种意义上,会丰富个人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比如照片、报纸报道、电视录像等,都可以作为叙事材料。“证人”和“证词”围绕着个人来展开,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的故事,它是新的叙事材料,研究者应该充分利用新的叙事材料,将教育叙事的故事写得更加真实和富有新意。

(二)挑战传统教育叙事的风格,注重“深描”和修辞

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文学的影响,教育学应借鉴史学叙事风格的成功转型,表现在文本处理和文本叙述中。首先,从文本分析到文本加工,注重文本的“深描”(ThickDescription)。教育叙事应从简单叙事走向文本加工,研究者在完整把握故事的前提下,阐述自己对文本背后的人物性格、社会组织、地域文化等,以提供合理的解释,具备整体驾驭文本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重视“深描”的作用,“深入到行为的表层之下去寻找积累的推论和暗示的层次,以及意义的等级结构。”[9]其次,注重“修辞”,增添文本的美学性。新文化史的学者注重对文本的修辞,在写故事的基础之上,注重语言的美学价值。教育叙事应当重视叙事风格,因此便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文字功底,打破学科视角和限制,积极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的成果。

(三)多元教育叙事方式,增加教育影像

新文化史在影像学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就,也给教育者非常好的启发,即可以利用教育影像作为叙事的方式。通过教育影像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改变传统叙事中文本叙事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教育者拍摄教育影像已有先例,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米歇尔•福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虽然他的研究对象是已逝去的法国思想家福柯,但是汪民安收集了福柯生前大量的视频访谈,可以说综合利用“碎片”和影像学,才有了这部实验性的哲学纪录片。从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经历来看,研究者应当注重对平时材料的“碎片”化收集,只有丰富的材料做支撑的时候,才能将叙事材料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研究者应该还要掌握拍摄教育影像和教育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比如把握空间坐标、时间排序、镜头运用等基本拍摄技巧。而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途径:其一,是研究者本人进行拍摄,无论在取材方面,还是拍摄效果方面,研究者本人最清楚过程和效果;其二,是研究者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拍摄,也意味着需要研究者和导演、制片人进行反复的探讨,以达到最终目的。第一种方式,在新文化史中已经有先例,在其他领域也有成功的影像作品,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哲学领域已迈出了脚步。而第二种方法,看似容易,却也给研究者提出其他的要求,比如和导演的沟通能力、临时处理危机事务的能力等。

(四)重视教育叙事,形成职业教育自身的叙事研究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3

低年级数学 数学叙事 叙事结构

一般来说,叙事总要受到某种内在结构逻辑的制约。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出于对故事的通俗性认识,多将“叙事”问题理解为“讲故事”或“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数学教学研究”,并不看重其间的结构性特征,显然有着认知上的简化和泛化偏向。故此,就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叙事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辨识,而之所以选择低年级数学进行分析,又因为这一阶段知识结构的相对浅显,便于比附、构建出“故事”,更具叙“事”意义上的可显示度。

一、叙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表述方式

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叙事作为其基本内容,已然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讲故事”为表征的教学叙事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反映出生活叙事品格在教学中的存在。如果说,历史、文学等人文科学中的叙事在于通过故事传达自身的生活经验世界,看重现实呈现和情感再现的感性结构关系,突出的是对历史认知和人文情怀的体悟,那么,数学叙事则显然不再以此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故事背后所蕴涵的理性知识,感性故事寄予的是对理性知识结构关系的认识,而叙事是进入这一空间的门径。此时,叙事重心已从人文叙事的感性方向转向了理性方向,发生了主导层面上的逆转。显然,这种逆转是叙事顺应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适应性变化。从表层上看,这似乎背离了叙事的基本指向,但在深层上,叙事得以和数学教学共生,其实并没有离弃数学和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一同作为生活同构物的内在设定。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利用叙事方式来形象化的比附数学知识,通过故事的生活性和易感性提升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延展数学知识传播的途径和能力。

二、知识的结构关系:小学数学叙事的逻辑维度

叙事总是依据一定的内在结构展开,而叙事研究也就需要深入到这一结构中去。在历史和文学等不同的人文叙事中,故事一般摆脱不了生活、情感甚至某种精神价值等内在结构的制导。然而到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叙事发生的“逆转”显然不再适用于人文叙事观念。这种“逆转”源于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文叙事的结构方式,转而以某种知识结构关系取代人文叙事的精神结构。数学叙事中的故事情节可以不必考虑故事的艺术性因素,不再依据故事的生动性和完整性甚至是生活的真实性等要求,而侧重于知识结构关系与故事的比附。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为了便于知识的比附,故事在尽力维持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就应该尽可能地和知识结构安排保持直接的关联性,努力缩短从“故事”到“知识”的心理接受距离。一般来说,这样的故事会变得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内容明白浅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淡化、消除故事本身可能蕴涵的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内容,对故事本身多做“减法”,以免“额外”附着内容过多干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当然,由于知识点的众多以及故事的相对短小和普遍,也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叙事的碎片化,零散化,还需要强化知识结构的科学安排去整合和引导。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可以有一个到多个的故事形式,但不管故事面目如何多样,围绕相关知识的结构性内容是不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同知识点的内容往往也就构成相关叙事的基本“功能”因素,教师只要围绕这种结构性的知识关系去经营教学叙事也就可以了。

三、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叙事应用的主要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方法的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在注重叙事与知识结构关系比附的同时,讲求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充分结合和兼顾,无疑可以发挥出叙事教学的积极。这在小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练习实践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1.讲授:叙述中的形象直观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溶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在叙事过程中体悟知识。比如,关于低年级的“10以内”的识数问题,虽然知识较为浅显,但仍有一个利用叙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依据相关知识点编撰成诸如“数字比大小”一类的小故事,尽量突出故事内容与知识的相关性。显然,由于故事的编排和相关课程单元的知识结构有着明显的同构性,加之故事的情节性、场景性、生动性等容易使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通,形象直观,完全可以强化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此时并不需要故事的传奇性和悬念性,以及过于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环境氛围,只要故事能清晰地寄寓知识内容,契合儿童身心特点,便于接受就可以了。

2.练习:知识探究的趣味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智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觉性和自控性差、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数学练习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也就需要更多考虑到练习课的趣味性,以便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而充分开发、利用叙事内容的趣味性也就利于达到这一点。比如,在二年级期末时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时,可以把本学期所学的多种问题整合到一个故事中,要求学生阅读故事并解决文中的数学问题。笔者就利用过当前传播度很高的“喜羊羊与灰太郎”的故事来提升数学叙事的趣味度,曾编撰了一个“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商店的故事,利用商店货物的增减、商品的买卖等情况和行为来整合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创设这类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练习,大大增强了练习的有效性。而类似比附性的知识教学手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谓十分常见,说明叙事教学的合理使用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还在初成阶段,单纯的知识传授无疑不能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通过基于知识结构关系营构出的短小精悍的趣味故事更能体现小学数学知识的阶段性特征。而随着数学知识的愈加抽象化,日常生活故事的比附已不大能适应知识结构性关系的寄寓,因此,这种方式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具有阶段性作用,而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则要弱化得多。个中原因并不在于叙事已不能作为一种方法被使用,而是因为随着知识结构的复杂与难度增加,故事必然向着长度和深度发展,这就增添了教育主体营造故事的难度。因此,叙事性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有其显然的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数学叙事的使用也有一个使用的阶段和“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4

【关键词】道德叙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叙事是对文艺理论中“叙事学”的借鉴和引用,当前,叙事不仅仅指一种学术研究方法,而且在心理治疗及德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叙事作为一种德育方式在中小学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尚未完全显露出来,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研究道德叙事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一、道德叙事的内涵及特征

道德叙事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对生活中平凡而又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从而发掘或揭示其内含的深刻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涵盖了生活事件或经验行为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受教育中从中能够学到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或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叙事关注道德经验的存在意义,充分尊重个人的生活现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日记、口述、访谈、自传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人们的道德生活,以达到促进受教育的思想品德的成长的目的。其基础的特征主要有:

(一)叙事主体化

道德叙事是通过设想一定的情景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想和自主判断。这一过程,学生是一个明确的主体,教师通过这一教育方式来使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并促使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加强其在学生道德实践中的运用。

(二)叙事情景化

在道德叙事中,比之于一般的说教,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情景,道德叙事通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能更为真实地感觉到叙事情景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能更好地模拟学生在面对道德两难时内心所引发的道德冲突。道德叙事的情景性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道德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叙事反思性

道德叙事的脉络横跨过去、现在及将来,其叙事情景往往也蕴含丰富的内容,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因为道德叙事不是对已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或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大致描述,它是借助于所叙述的事情来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叙事主体,他们对所述事情的理解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道德叙事。对受教育者来说,在聆听的过程中是用已经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的得失,在出现认知失调时重新探求自身新的发展途径。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课堂教学中,道德叙事主要包括受叙者―学生、叙事者―教师以、所叙之事、师生间交流对话四个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实现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从课堂的道德叙事活动来看,叙事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或叙事材料的有者,它更多的应该是指向受叙者―学生本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一部分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经历的分享常常会带动班上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对于有表达欲望而缺乏勇气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叙事者主体的多元化。

2. 增强所叙之事的针对性。所叙之事最好不涉及过多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维度,否则容易使学生抓不住叙事重点,如果叙述的故事情节过多过于复杂则有可能使学生沉迷于故事的情节而难以构建其意义框架,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故事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其内含思想道德的感悟能力,并能依据这种教学要求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丰富材料。

3.促进师生交流对话的深入。道德叙事的核心在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受教育者达成知识和经验的统一。其核心是呈现事实和阐释意义的互动过程。在叙事结束后,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结论或评价,而是要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对叙事过程中出现的异议教师要予以充分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哲理一步步显露出来,让学生在深入的交流对话中明晰道德叙事的内涵。

当然在加强所述方面内容时要防止道德叙事的泛化。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不长。道德叙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领域在理论化、概括化和普适性、推理性的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这对于加强宏观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道德叙事不能取代原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而是对原有德育方式的突破和发展。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流程

道德叙事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开展。其具体流程包括“选择故事―讲述故事一提出问题―交流对话―自我反思―归纳小结”。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应做好一系列的工作,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假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在开展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保持交流氛围的活跃,营造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让观点在不断的辩驳中愈辩愈明,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的所到达到的目的,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趋于统一。为叙述方便,以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道德叙事基本程序。

1. 教师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教师主导型的道德叙事中,教学扮演叙事主体的重要角色,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并综合考虑学生业已存在的思想道德水平,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同时又能引起学生普遍共鸣的叙事故事。其次,教学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的习惯方式选择操作性强和情感表现丰富的叙事表达方式。在叙事结束后,教师应在故事材料的主题部分上或是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地方合理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交流对话,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这个情景中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真实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暴露出来。最后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交流讨论的结界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升华故事,强化主题。

2. 学生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学生主导型的道德叙事程序中,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中能动主体充分参与进来。其具体操作程序为,首先,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或是具体积极教育意义的道德故事;其次,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故事,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冲突,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掘自身存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倾向性,并对不良倾向及时予以指导纠正;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叙事内容作深入思考,深化道德认知,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倾向。

三、结语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道德叙事契合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运用,不但丰富了德育的教学方法,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叙事作为德育范式中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各种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并鼓励学生的道德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农克锋.浅谈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9).

[2] 王龙华.叙事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22).

[3] 毛玲.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0).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5

“道德叙事”是教育者为了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能力的成长与发展,以叙事的形式,将道德故事中蕴含的价值原则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道德故事的素材十分丰富,既可以是历史传说中的神话、寓言、传记、典故,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英雄事迹、个人经历等。

2道德叙事的德育价值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以“道德代言人”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告白式”、“劝诫式”的道德灌输和条理说教,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面对个体意识及自主性极强的“90后”大学生,这种教条式的灌输既违背了学生道德习得的心理规律,也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仅造成德育课堂的枯燥无味,也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致使教学呈现弱效、无效、甚至负效。而道德叙事作为一种能有效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正日益受到德育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和青年学生们的喜爱。研究证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活动中,道德叙事不仅是充满活力的德育方法、也是充满生命色彩的德育方法,同时还是符合人本发展规律的德育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的道德灌输方式,调适既往被动教育的心理排他性,从而使道德教育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驱动力和生命力。

3道德叙事的应用策略

3.1选取具有“针对性、感染力和生活化”的叙事素材

所谓“针对性”,就是叙事素材的选取要紧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当代中国的基本现实,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多学科知识,让学生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享和认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适应篇、理想篇、爱国篇、人生篇、道德篇和法制篇”六个部分。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叙事素材的选择应当从以上6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出发,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方面,从日常生活中精心挑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道德故事。所谓“感染力”,就是要选取历史及现实生活中富有感染力的、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的道德故事。这种故事素材可以让听者更容易接受,更能发挥故事的道德力量。例如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栏目,开播13年来,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个震撼心灵、令人动容的道德模范故事,其中既有像朱晓晖这种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又有像林俊德这种把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也有像李剑英这种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而牺牲的空军飞行员,还有像青藏铁路建设者(群体)这种不辞辛苦、连年奋战,在生命建设世界上最伟大铁路的工程人员。所谓“生活化”,就是故事中道德人物的形象要贴近学生所身处的人文历史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如此,他们才能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体验中解读出故事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增进对这些道德原则的理解与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源于典故、神话、童话、寓言等题材的道德故事,虽并不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但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原则却根植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历史与传统,依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2采用多样化的叙事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故事的叙述形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述。图片、新闻、影视等现代传播手段均可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道德叙事”中来。此外,作为个人叙事的重要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叙事,如学生自编自演的相声、小品、广播剧、模拟法庭等,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叙事气氛,避免因叙事方式单一而导致的审美疲劳。

3.3构建多元化的叙事主体

构建多元化的叙事主体,首先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元,即在课堂的叙事活动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以叙事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讲述个人生活中具有启迪性的道德故事。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社会名人、政府官员等以教学嘉宾的身份做客课堂,与学生分享各自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叙事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道德教育中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封闭与沉闷,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将传统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转变为民主与交流的关系。由是,新型的“叙事”式教育替代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成为了可能。

3.4使用生动而精炼的叙事语言

叙事语言的精练性和生动性,是达到良好叙事效果的必要前提,这要求叙事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叙事语言的精练性要求叙事者必须亲身参与到道德故事的撰写中来,紧密围绕道德故事所表达的核心价值,去建构道德故事的中心情节和主要过程,增强个人对所叙内容的情感体验。叙事语言的生动性则要求叙事者必须综合运用并熟练掌握包括“动情”、“欲扬先抑”、“设置悬念”、“末生波澜”等在内的必要叙事技巧。

3.5营造良好的叙事氛围

要想让“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叙事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叙事前,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与叙事主题相关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情感陶冶和智慧启迪,帮助他们以更积极的情绪参与到道德叙事的教学过程中来。叙述过程中,通过设计适当的叙事情境,可以增强叙事内容的实景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光荣、赞赏、喜悦、悲痛、羞耻、愤怒等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增进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认同,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加强叙事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如使用富有感彩的语言、展示具有戏剧效果的体态表情,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紧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产生共鸣,激起学习热情,把故事传播变成情感传递。

3.6叙事后的互动讨论与价值引导

化学教学叙事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道德叙事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毛玲(1978-),女,湖南涟源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51099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的应用与实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tjk20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48-02

道德叙事是中西方古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授道德知识的教育。在近现代社会理性知识价值彰显和逻辑实证化倾向影响下,道德学习倾向于道德知识的灌输。随着叙事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兴起,其道德教育魅力也逐渐被一些学者重视,认为道德叙事是高校道德教育转型的新范式、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本文探讨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总结出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有益经验。

一、道德叙事概念的厘清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教授Mark B Tappan在其论文中直接使用“a narrative approach to moral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 ucation”表达道德叙事的概念,即一种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叙事方法。在我国,周勇、丁锦宏等学者是道德叙事领域较早的研究者。丁锦宏于2003年提出道德叙事的概念,认为道德叙事是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近期,秦天堂把道德叙事定义为叙事主体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活、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生活事件、生命故事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本文认为秦天堂关于道德叙事的定义更符合当下的教育背景。在网络及新媒体背景下,我们可以不断扩充叙事资源和创新叙事载体。恰当地选择反映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叙事内容,通过一定的叙事视角与叙事方式,扩充道德叙事“说”的主体、更新“说”的方式,使受教育者通过思与辩产生体验,达到共鸣,自主建构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二、道德叙事应用于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1.独立学院学生特征的需求。首先,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年代,其成长过程导致他们的行为目标趋向于获取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选择。从小学就接受的思想政治应试教育强调对道德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带着对政治理论课的先有印象,认为政治理论课无非是枯燥、空洞、说教的代名词,多半抱有拒绝学习的心态。其次,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高中阶段基础知识的匮乏或高考失利等因素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学习观。成长背景和学习背景导致他们学习基础薄弱、缺少学习动力,找不准在大学生活中的定位,迫切希望通过有效指引改变迷茫、空虚的状态。在独立学院学生特征要求下,以平等视角切入,不过分说教并注重过程性和引导性的道德叙事方式有生存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从宏大叙事的角度,选取大规模列举伟人英雄事迹的方式进行道德说教。这种历时久远、过于高大、不太丰满的道德形象教育对现代的教育对象而言,有脱离现实生活之嫌。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时代主题的转变,缺乏对道德形象所处历史背景与生活背景的了解,难以让学生从心底认同并接受道德教育所传导的价值目标与教育意义,难以引申为自己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目标、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开放性的、运动的、灵动的。因此,要在传承传统道德叙事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世界,挖掘平凡人事之间值得颂扬和感悟的思想与精神,唤醒学生心中潜藏的一直沉睡的某些情愫,这种立足微观的道德叙事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的题中之意。

3.网络媒体环境的变迁。网络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新媒体下大学生倾向超文本的阅读方式,将驻足思考让位于频繁接触,重视选择的自由。网络媒体环境的变迁为道德叙事方式提供了生存空间。在多元价值观和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更习惯或偏向通过具象思维或图像思维途径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快速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关注点,有效地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三、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道德叙事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不失为一条可行途径。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要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究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一方面扩充“说”的主体,从叙事主体的角度把道德叙事分为教师主体叙事和学生主体叙事两大类。另一方面更新“说”的方式,依据不同的叙事载体把主体道德叙事分为以静态文本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叙事、以静态超文本位为载体的时政图片叙事、以动态片段超文本为载体的视频情境叙事以及以动态完整超文本为载体的电影情节叙事四大类。

1.教师主体叙事。以教师为主体的叙事充分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教育与引导性。教师为主体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也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强调尊重和承认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双边甚至是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引导”的核心在于引发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思考、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又符合社会需要的个人价值。

第一,文学作品叙事。是一种以静态文本为载体的叙事方式。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的、历史的世界中,文学作品故事把我们与他人、与历史联系起来,提供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丰富多彩的场景,故事的结构提供了想象和陈述的空间,促进我们认识他人、世界和自己。教师要选取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结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表达方式讲述出来,使学生对故事的道德意义感同身受,并自我理解、自我感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笔者曾在课堂上叙述希腊神话西西弗斯的故事,通过和学生讨论众神为什么会认为让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推石头就是对他最严重的惩罚,让学生深入体会和自我感悟,挖掘出西西弗斯故事背后深藏的生活意义,即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作为大学生更要追求自我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时政图片叙事。是一种以静态超文本为载体存在的叙事方式,把反映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等信息浓缩在直观化的图片中,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图片背后丰富的信息背景。凯勒认为好奇心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保持学习欲望的重要来源。“为使刺激变化引起的好奇心最佳,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新奇或意想不到的教学方法或注入个人经历和幽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时政图片叙事能快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传递给学生一定的信息量,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能提供具体例子或类比把教学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事物越熟悉,越能被学习者认为是相关的。学生越认同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相关性,教师才越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图片背后所赋予的教育意义。时政图片的叙事方式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简单、轻松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对图片背景保持一定兴趣并延续关注,以阐释图片背后所代表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三,视频情景叙事。是一种以动态片段式媒介为载体的叙事方式。“情境认知理论宣称,每个人的思维是适应环境的,也就是说是情景化的,因为人们所知觉的,他们想象其活动的方式,他们身体上所做的,是结合在一起发展的”。“学习是参与,学习是一个共同创设(co-constitutive)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通过其行动记载在世界中的关系而发生改变或被转化。”视频情境叙事符合情境认知理论,把声音、动作、人物共存于特定的场域中,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知途径参与其中,并融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联系自己的感情、态度、思想和行为,直面视频情境所带来的反思与启示,这一参与过程“塑造的不仅仅是我们所做的,也塑造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解释我们所做的”。笔者在讲述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视频情境叙事。在背景解说后播放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约5分钟的钢琴表演视频,把学生带入视频营造的情境中,学生观看后再围绕视频中的人生态度单独发言、集中讨论,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失去双臂的刘伟正是因为有着对人生的乐观、执著与坚强,才可能用双脚在短短三年内弹奏出如此优美动听的琴声,更多的学生在感悟之余,开始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自己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把“要么精彩活着,要么立即死去”的人生态度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向。这种有声、有形、有影、有情的情境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有独特的魅力。正是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接受视频情境教学中传达的教学内容,并能联系自己主动思考和自动反思,从而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并落实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第四,电影情节叙事。是一种动态完整式的叙事方式。以连续发展的情节作为一个叙事整体,在动态的过程中展示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发生发展过程。这种全过程的电影情节叙事比视频情境叙事更全面、完整,不是视频情境叙事的重复,而是视频情境叙事的发展,一种全面概括式的叙事方法,注重叙事的整体性与完整性。这种叙事方式可以综合性地体现课程内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应用的前提是必须能找到与整个课程内容相关联的电影情节,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文学作品诉诸内心,让人感悟、思考与升华;图片诉诸眼睛,利于普及;而视频和电影同时诉诸于眼睛与内心。不同的载体方式要求教师精心挑选、形成叙事题材,给学生创设一个能接受道德信息、体会道德情操和扩充思想世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建构道德故事背后的道德意义。

2.学生主体叙事。以学生自身作为叙事主体的综合性叙事方式,突出学生在道德叙事中的主导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主体叙事是在互惠教学策略指导下产生的叙事方式,教师把对对话的控制越来越多地移交给学生,使学生承担起教师的角色。可以综合文学作品、时政图片、视频情境及电影情节等载体方式,讲述发生在学生自己或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群体的问题以及社会现象,通过小组协作对相关问题做出分析,并表述自身的观点和态度,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主体叙事中,学生通过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参与知识建构,以参与者的身份在合作小组中共同面对困难、协调解决问题以及共同面对活动作出决策。首先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叙事意图确定要解决的中心话题,然后根据话题的内容自由组成叙事合作小组,在小组成员间形成一种伙伴关系,最后学生一起建构一种对任务及完成任务手段的共同理解,并在课堂上作为主体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当然,学生主体叙事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不管或作为一个旁观者,要达到学生主体叙事的满意效果,教师必须在准备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以保证学生叙事的整体效果。

学生叙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性,培养了学生的勇气和合作精神,融合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形式。不仅能很好地表达课堂内容,而且能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挑战、自我锻炼的空间,是对当下应试教育较好的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并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收益,因而颇受学生的欢迎。

道德叙事方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不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地坐在课堂上,在情感上易于接受与认可,这样学生有时间去表达、思考人生故事,感受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各种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当他们觉得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并不是身外之物而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时,当他们觉得道德学习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现实的指引时,道德教育的实效将不断提高。经过几年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实践,道德叙事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需求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也让我们看到了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生存空间和推广空间,看到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和航标。

[参考文献]

[1]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 2003(11).

[2]秦天堂.浅谈高校德育领域中道德叙事的缺失、回归与误区[J].中国林业教育,2008(5).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游记作文800字

下一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