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例6篇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 足球专业 专项速度 训练

1 前言

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比赛的速度越来越快,节奏也越来越快,速度素质作为足球运动员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对足球速度素质的研究各方面已经都有很深厚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足球运动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但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是一特殊足球群体,他不同与职业运动员,又不同于普通足球爱好者,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故针对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速度素质进行探索研究,有利与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有利与跟上足球运动发展的步伐,促进足球运动总体向前发展。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教学、训练的理论体系,为其教学、训练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对相关的资料、文献进行选取,归纳,并进行研究分析,推理总结。

2.2.2数理统计法

文章通过对部分高校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3.1速度素质的定义及分类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对速度素质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即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接受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快速位移的能力。

在高校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上,对速度素质的分类提出了几种类似的分法,总结起来,速度素质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一个动作或连续动作时间的长短。位移速度,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快速移动的能力。

3.2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释义及分类

以速度素质的定义、特点为基础,参考各种文献资料,结合高校足球专业的运动实践,对高校足球专业的速度素质给出了一个释义。即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是指在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足球运动的实战需要,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专项特征的一种速度类型。

3.2.1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分类

对于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来说,专项速度素质基本可以分为4个部分,我们下面做以分析概括:

⑴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是高校足球专业学生接受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并引发机体产生相应运动的能力。

⑵途中跑速度。途中跑速度是运动员在反应起动后的奔跑能力。

⑶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是指运动员完成相关的技术动作的能力,如跑位,运球,射门,传球等。

⑷完成战术配合的速度。完成战术配合的速度是队员之间完成一个完整的战术所用时间的长短,如下底传中,门前包抄,二过一配合,前、后卫插上,反切与策应等完成时间的长短。

3.2.2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特点

在项群理论上分析,足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目,的多元动作结构的变异组合,它在内容上与职业运动员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强度,负荷上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据高校足球比赛场上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足球专业学生在比赛时要不断的改变跑动方向,距离,路线,节奏等,跑的方向在四周延伸,前后左右都有可能但是跑的距离一般在1到15米之间,没有职业足球运动员那么长,当然,有时候也有超过30米的长距离跑。跑的路线是多样化的,直线,曲线,折线,弧线,迂回线等。跑的节奏有快有慢,如急起急停,突然变向等但是总体节奏要比职业运动员慢的多。由于以上多种特点,要求高校学生在比赛中跑动时要重心稍低,小步幅,高频率,并把握好有球和无球时候速度的不同。

3.3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现状

以下是取自部分高校体育专业足球学生与速度素质相关联的部分技能的测试成绩,结果如下:

从近几年的测试成绩来看,选取各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速度素质虽然有部分项目下一年成绩稍高与上一年,但是无论从表1,表2,表3,各个独立比较历年成绩,还是三者结合分析,选取各高校足球专业学生的速度素质总体都呈下降趋势,无论是技术动作方面,还是移动速度方面,其中快速位移速度下降明显,甚至下降水平达0.15s以上,如表1中:100m1999年为12.73s,而到2004年下降到12.86s,表3中:100m2004年为12.78s,到2006年就只有12.95s了。我们可以推断,近几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趋势,技术动作相对下降较少,而快速位移则下降较多。

3.4影响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因素

3.4.1外界综合因素

⑴生源因素。现在,高校体育专业扩招加大,生源质量下降,导致新入学的学生速度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好多足球专业体育生来源于原文科或理科学生,因文化成绩不是很理想,平时喜好踢球而转投入到体育考生中,只是经过了短暂的突击训练,应付专业考试,而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素质不全面,不稳定。在进入高校后,速度素质下降迅速。

⑵生源学校的因素。现在,好多高中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不重视体育教育,对体育的投资偏低,加之部分高中学校体育师资力量欠缺,没有专门的足球教练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训练,学生各项素质如力量,耐力等都没达到一定高度,影响了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

⑶高校自身的因素。我国高校在体育方面投入上相对较少,造成教练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生进入高校的各项素质的再发展形成了阻碍,特别是速度素质和训练有明显关系,受影响也较大。高校的体育场馆,设备,器材等条件跟不上,缺乏足球专项速度训练的必须具备的良好训练条件,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在训练中所占比例较小,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不强等都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另外高校医疗条件一般比较落后,对训练,比赛中出现的的各种伤病,劳损不能及时的预防治疗,也造成了高校足球专业学生速度素质的下降。

3.4.2学生本身因素

⑴对各种事物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训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对周围瞬间出现的情况特别是人和球的活动与发展作出观察思考和判断。因此,反应速度的快慢就决定了专项速度的快慢。

⑵机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和运动时的协调性。足球运动是一种千变万化的运动,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变化,变化动作,变化方向,变化节奏等,由此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就尤为重要,良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不仅节省运动的能量消耗,而且节省时间,提高动作的质量和速度。

⑶技术动作和战术意识。足球运动是多种技能的组合,没有一定的技术是不可能踢好足球的,但良好的技术也必须与速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其作用,简练实用的技术动作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提高专项速度。而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养成良好的战术意识,快速的进行攻守转换,对提高专项速度也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5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

3.5.1反应速度和起动速度的训练方法

反应速度与机体的神经系统,动作速度与神经肌肉系统关系密切,训练主要从改善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增加肌肉的协调性出发。

⑴无球练习。主要从改善学生神经系统机能,完善技能状态入手。学生不持球,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号,快速做出反应。例如,教练员喊一,运动员快速原地起跳一次;喊二,运动员快速左跨两步;喊三,快速右跨两步;喊零,则退后一步。

⑵持球练习。主要从协调学生与球的同步移动能力,及学生持球的协调平衡能力入手,可使学生持球,按照一定的路线,完成相关的动作。如运动员先8m加速运球,然后快速绕过4根中间距离不一样的杆,变向在另一路线直线加速运回。

3.5.2途中跑速度的训练方法

途中跑的训练方法很多,这里仍以无球练习和持球练习做介绍。

⑴无球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在无球状态下的奔跑能力。如原地30m加速跑;10m小步慢跑接20m极限加速跑;10m后退跑接10m加速跑;15m等边三角折线跑;120m极限加速跑;利用地势上下坡跑,等等。

⑵持球练习。主要训练学生运球跑的能力。如快速运球15m折返跑4次;小场地7人分两组,其中一人为自由人,抢球练习,要求一脚出球;4球门对攻练习,每队7人不设守门员各攻两门。

3.5.3完成技术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完成技术动作的速度训练在无球情况下可与动作速度一起训练,主要表现在持球状态下完成各种运、传、接、射门等动作的训练。如两人互抢练习,一人快速运球突破,一人积极防守,堵截球路;接空中球胸部停球接转身凌空射门练习;先低颠球几次,然后突然跳球过顶到身后,并快速转身停趟球练习等。

3.5.4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的要求、特点

⑴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要与速度素质训练相结合。速度素质是基础,专项速度是发展,无论是那一种专项速度都出自速度素质的三种类型,即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不同的是,专项速度要密切结合专项实际,更简洁,合理,实用。

⑵合理安排专项速度训练的负荷,以及在整个训练计划中的比重。专项训练负荷过大或过下都会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一般说来,以每周训练2~3次,整个训练计划中专项速度在总内容比重应在15%~20%,在进行大的强度的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每次练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s)和间歇时间(一般为40s~120s)。

⑶注意专项速度素质训练和其他素质训练的关系。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都影响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适当的增加力量、耐力,发展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可以加速和巩固专项速度素质的发展。

⑷注意训练后的放松恢复。训练过程间歇中,多要求学生积极性恢复。训练结束,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安排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按摩,推拿等放松活动,以有利于加快恢复。训练后要抓“超量恢复”,注意在一次训练完成后,尽量把下一次训练安排在上一次训练的“超量恢复”阶段,完善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的连续性。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在起基础上总结高校足球专业学生专项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途中跑速度,技术动作速度,战术配合速度。根据不同的分类,各种速度素质都有自己的特点,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时的不同要求。

4.1.2通过对抽取部分高校足球专业运动员和学生的成绩分析,了解到速度素质在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身上有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有下降,并且在不同的方面表现为不同的趋势,技术动作相对下降较少,而快速位移则下降较明显。

4.2建议

4.2.1要在充分了解高校足球专业速度素质的分类,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安排训练,并针对不同的群体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做到有方法、有步骤、细致、到位的训练,来提高足球专业学生的专项速度素质。

4.2.2加强对高校体育专业的资金投入,改善体育设施,配备先进训练器材,提高训练的效率,保证训练的效果。提高教练,学生的训练,学习的积极性。

4.2.3严把招生质量关,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保证生源的良好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奚天明.优秀少年足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训练模式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3).

[3]王景波.足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4).

[4]赵勇.浅谈足球专项速度及教学方法[J].山东体育科技,1998,(4).

[5]廖师方.足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及其训练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6]朱江,田艳玲.高校足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4,(6).

[7]陆建森.对足球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05,(4).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2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以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1年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简称税费改革),2006年实施《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简称新机制),这两项通知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多体现的是义务教育局部均衡的思想。而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其里程碑意义是将义务教育从过去的各白发展走上均衡发展的道路,且该法律中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该部法律的实施,对于缩小生均义务教育经费省际差异,推动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实现全国性义务教育均衡的影响是深远的。新义务教育法及其相关的政策措施颁布实施至今已有10年,那么实施效果如何,对缩小生均经费省际差异,推动全国性义务教育均衡是否起到了作用,这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进入21世纪颁布的关于义务教育制度改革的实施效果,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税费改革实施效果的讨论结论为税费改革对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异起到了一定作用[}z},而对缩小地区差异的效果较差。关于新机制实施效果的讨论,基本结论都为新机制的实施对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异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上对义务教育改革实施效果进行对比量化的研究主要是讨论2001年税费改革对义务教育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的影响,以及2006年实施的新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对2006年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后,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变化情况目前尚无实证分析。本文通过生均经费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新义务教育法实施10年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二、计量模型简介

测度义务教育均衡的指标较多,本文选取生均经费指标来进行测度,通过量化生均经费差异来分析义务教育均衡状况。首先使用教育基尼系数和极差来刻画省际生均经费差异的客观状况,其次使用空问动态面板模型来分析差异的变化趋势。选取教育基尼系数和极差量化差异,是因为基尼系数对位于分布中端位置的生均经费变化比较敏感,分析的是相对差异的变化情况,而极差对位于分布两端的生均经费变化敏感,描述的是绝对差异的变化情况,两者起到了一定的互补作用。空问动态面板模型通过添加省际问资源票赋差异和空问相关性来分析生均经费的变化趋势,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一)教育基尼系数和极差

基尼系数是根据Lorenz Curve(洛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量化相对差异的指标。本文利用教育基尼系数分析生均经费的公平程度,以此量化省际生均经费的相对差异,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xt(i =1,2,···,n)代表各省的生均经费,f}代表全国的生均经费,n代表全国省级行政区的个数,本文讨论除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外31个省(市、区)的教育基尼系数。

极差也称全距或范围误差,是量化生均经费绝对差异的指标,是指31个省(市、区)的生均经费值中,生均经费最大值与生均经费最小值之差,是生均经费值变动的最大范围。极差的计算公式为:

  (二)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空问计量分析是由Anselin首次提出,主要用来讨论数据之问的空问相关性[yob,后由Baltagi et al将其分析具体化,YuJHetal研究了如何对空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并使用该模型讨论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朱国忠使用空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本文使用空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意义在于:第一,引入空问因素反映生均经费的空问效应;第二,我国地域宽广,各个省的资源i}.,:赋状况必然不尽相同,空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虑了各个省的白身个体效应;第三,本文数据为1995-2005年和2006-2013年的数据,通过添加空问维度和时问维度克服了样本数据较短的局限。使用空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讨论生均经费收敛性,以此来分析生均经费的变化趋势,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的实际讨论问题,将空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yi,表示第Z个省第t期的生均经费;wi,,表示空问权重系数,本文使用空问邻接标准构建空问权重矩阵,即:

其中,几为收敛系数值,必表示收敛速度。}1代表当期空问白回归项,描述的是各省生均经费与当期其余各省生均经费的空问相关程度,若}1显著,则表示生均经费之问存在空问相关性;R3为滞后空问白回归项,描述的是各省生均经费与其余各省滞后期的空问相关程度;C,代表各省不随时问变化的资源i}.,:赋状况,而}t则表示时问效应。

R2和必是本文重点关注的指标。若R2显著小于1,则必大于O,认为省际生均经费存在收敛,即生均经费较低的省份具有后发优势,能够在若干年后赶上较高省份,并且趋于一致;且正值越大,收敛的速度越快。若几显著大于1,则必小于0,认为省际生均经费不收敛,即生均经费较低的省份恒低,生均经费较高的省份恒高,两者之问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95-2013年共18年数据,包括全国31个省(市、区)小学生人均经费数据②。将数据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是1995-2005年的数据,代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前;第二部分是2006-2013年的数据,代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将两部分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检验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效果。使用MATLAB 13和STATAI2.1软件实现模型分析和计算。

国家每年对义务教育进行专项转移支付,用以弥补落后地区由于财政收入不足而导致义务教育经费的较低投入,所以采用财政转移支付数据作为控制变量。

  (一)相关统计量的测算

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是直观分析生均经费变化的重要指标,可以对生均经费变化情况进行描述,以更好理解全国生均经费的整体变化情况。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1995-2005年、2006-2013年生均经费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随时问的推移都在不断增加。生均经费最大值在1995年为1957元,在2005年为10139元,增长4.181倍;2006年最大值为11840元,2013年最大值为24659元,增长1.083倍,最大值在1995-2005年的增长速度快于2006-2013年的增长速度。生均经费的最小值在1995年为3 73元,2005年为1293元,增长2.466倍;2006年为1591元,2013年为5912元,增长2.716倍。最小值在2006-2013年的增长速度高于1995-2005年。生均经费最大值对应的省份在2007年以前是上海,2008年以后是北京,两者都属于直辖市,且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生均经费最小省份在1997年以前是贵州,属于西部地区省份,在1998年后都是河南,属于中部受义务教育人数大省。

(二)基尼系数与极差的测算

从表2可以看出,教育基尼系数在1995-2013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1997,教育基尼系数为0.25左右,属于生均经费省际差异较小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8-2005年,教育基尼系数在1998年出现了一个跳跃式的增长,从1997年的0.251增长到1998年的0.387, 其后略有增加,在2000年达到最大值0.406,后基本维持在0.4左右,已经到了生均经费省际差异较大的边缘。第三阶段是2006-2013年,教育基尼系数在2006年又出现跳跃式的下降,从2005年的0.396下降到2006年的0.333,后逐年继续下降,到2013年基尼系数为0.245,处于较平均的阶段,基尼系数的变化说明生均经费省际差异仍然存在,但生均经费省际差异在缩小。2006年是重要的时问节点,2006颁布并实施新义务教育法。中央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中、西部地区生均经费快速增长,因而地区差异尽管仍然存在,但是扩大速度有所减缓,使基尼系数整体降低。仅从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缩小省际问生均经费差异起到一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基尼系数反映的是相对差异的变化,且基尼系数对位于分布中端的生均经费变化较敏感,而对位于分布两端的生均经费变化并不敏感。义务教育均衡是全国性的均衡,而不是位于生均经费分布中端省份的均衡,下面通过极差来量化两端生均经费的变化,以分析省际问生均经费的绝对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各年生均经费的极差在不断增大,从1995年的1585元到2005年的8847元,再到2013年的18747元,极差绝对值变化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分别建立1995-2005年,2006-2013年生均经费极差的时问序列模型为:

R=679t-1353600

R=1461t-2922000

拟合优度分别为88.57%和92.29%。由此可知,1995-2005年,极差每年平均增加为679元,2006-2013年,极差每年平均增加1461元,极差增长速度变大。从极差的角度来看,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全国各省生均经费之问的绝对差异仍在不断扩大,说明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缩减极端省份差异的效果较差。结合教育基尼系数和极差分析,认为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对于缩小生均经费省际差异并没有起到很明显的作用。

  (三)生均经费差异的变化趋势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省际生均经费差异的影响,计算生均经费的收敛性,以此来分析生均经费差异的变化趋势,通过差异的变化趋势来检验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效果。

1.空问相关性检验。

在使用空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空问白相关性检验,只有数据之问具有空问相关性,才可以使用空问模型进行分析。分别采用Global Moran' s I(全局莫兰指数I)和Geary' C(吉尔里指数C)指数检验空问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两项检验的结果都支持省际生均经费存在空问相关性,可以进行空问分析。省际之问生均经费都是空问正相关,意味着各省对相邻省份的空问影响应该是正向的,即若某个省份的生均经费较高,则由于空问相互影响,相邻省份的生均经费也应较高。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空问相关性只是引发生均经费收敛的诸多因素之一,各省的白然资源、国家政策也是引发生均经费收敛的因素。因此,空问相关性的存在不能保证生均经费的收敛,但空问相关性的存在可以确保进行空问分析。

2.收敛性分析结果。

对数据进行空问相关性检验,得出数据之问具有空问相关性,可以使用空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收敛性分析,以此来检验生均经费的变化趋势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是否有显著的变化。分析结果见表So

由表5可知,1995-2005年的几值为2.507,显著大于1,收敛速度为一0.084,得出我国生均经费不收敛的结论,即生均经费越高的省份,生均经费的增长速度越快,生均经费越低的省份,生均经费的增长速度越慢,两者的差异将越来越大。2006-2013年的几值为2.426,也显著大于1,收敛速度为一0.127,说明尽管实施了新义务教育法,但我国省际生均经费仍不收敛,省际生均经费的差异仍将越来越大。两个时问段Rz值的比较还说明我国省际问生均经费的差异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后非但没有呈现缩小的趋势,反而在不断扩大,并且扩大的速度在实施后加快了。从收敛性角度分析,我国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并没有起到缩小省际生均经费差异的效果。

3.模型稳健性检验。

以上关于收敛性的研究是基于生均经费白身的收敛性进行研究,没有添加控制变量,会使读者对模型的稳健性产生怀疑。新义务教育法中提到中央要加大对中部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所以添加中央对各地的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控制变量研究生均经费的收敛性。

分析表6的研究结果,发现添加控制变量和没有添加控制变量的结论基本相似,即国家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后,生均经费并没有呈现出收敛性,生均经费的差异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更进一步验证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并没有使生均经费的省际差异减小,反而在不断扩大。但是需要注意,增加中央对各省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个控制变量后,差异扩大的速度放缓,说明财政转移支付对减小省际问生均经费差异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但是由于投入力度不足,还达不到减缓或缩小差异的程度。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从基尼系数看,省际生均经费差异仍然存在,但和前期相比,差异扩大速度有所减缓,省际差异有所减小。而从极差来看,生均经费省际差异仍在不断的扩大。综合两个结果,说明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第二,从生均经费变化趋势角度检验实施效果,得出1995-2005年省际生均经费不存在收敛性,即生均经费较高的省份,生均经费增长速度较快;生均经费较低的省份,生均经费增长速度也较慢,两者之问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而2006-2013年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后,省际生均经费仍然不存在收敛性,且差异扩大的速度较前一时问段加快了。从收敛的角度分析说明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并没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在收敛性分析中,添加了财政转移支付这一控制变量,得出结论和没有添加控制变量的结论基本相似。但差异扩大的速度略有放缓,说明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省际问生均经费差异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在短期内儿乎不能显现。

以上结论说明从目前看,我国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于缩小省际问生均经费差异的效果并不明显。当然,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历史欠账积累较多,各地的经济差异、受教育人口差异也较大,所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蹦而就。这就需要精准量化义务教育差异,建立正确、科学、有效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制度,监督和激励各级政府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二)政策建议

第一,进行义务教育经费标准的精准量化研究,测算各地区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经费,还应进行深入的调研,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标准,这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分配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课件,设计策略,页面优化

一、引 言

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基于web的课件又称网络课件,是在网络环境下让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通过网络途径在任何时段获取教学内容的教学工具。目前网络课件,大多是图、文、声、像样样具备,大量地采用动画、交互等设计,故Web课件是对网络带宽要求最高的应用之一。

二、网页课件的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它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还应注意网页课件的教学设计与制作工作。

1.网络教学的设计

1)对象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是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

2)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网络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其制定要体现差异性。

3)策略

教学策略的设计就是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

①结构清晰、操作灵活方便

②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③创设良好的交互性、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

4)评价

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评价。由于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案是开放的,因此,评价也是开放的,在网络化学习评价过程中学习者应该作为评价的核心对象加以考察。

2.网页课件设计的解决方案

WEB课件在设计上应体现如下的教学策略: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对于课件WEB的设计,可包括如下:

1)体现学生个性化。

2)注重师生合作化。

3)增强课件娱乐性。

4)着重网络交互性。

5)提高软件开放性。

Web课件可以说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教材,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Internet的Web课件的基本结构设计之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三、页面的优化

1.课件页面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页面优化问题其根本的目的是以下两个:一是加快页面下载速度;另一个则是使页面能像设计者所设想的那样在用户眼前显示。下面就分别从这两个目的出发,讨论一下对页面进行优化时所依据的原则和实现方法。

2.1加快页面下载速度的优化

传统上加快下载速度仅局限于减少多媒体使用数量和降低使用质量,以取得较小的文件,从而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所谓的页面下载速度便可分成三部分:下载时间,渲染时间和可视性。好的设计者应通过页面优化找到一个平衡点,进而产生理想的下载。论文参考网。

2.1.1加快页面下载的普遍原则

1)去除不必要的多媒体效果和内容: 可以用普通按钮取代图形动态按钮,用静态图像取代动画,减少图形化的花哨文字标题等。

2)减少各种多媒体元素的大小。

3)优先使用相同的图形或多媒体内容: 缺省的Netscape和IE都会在RAM或硬盘上设置缓存来保存最近使用图形和文件,如果浏览器认识相同文件名,则它会读缓存大大提高效率。

4)提供低带宽备用内容: 如果你的文件格式不被认识或浏览器关掉了图形开关,这些备用内容就可派上用场了。

5)对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或想看到的大型多媒体文件另置一页。

2.1.2 对图形的优化处理

1)减少图形文件大小:

· 减小图形面积---这可以通过剪切图形或按比例收缩图形来实现,要注意的是按比例收缩后有可能在图形上出现一些色斑。

· 注意颜色安排---通过降低色彩深度,使每一象素有较少的位数可使文件变小。而在一行内不要放入过多颜色将使文件进一步压缩,这对GIF文件更加有效。

· 调整图像中的对比水平---大多数图像软件都提供重润色选项,缩减这些值,通常可以减少文件尺寸。

· 抑制抖动---抖动是指用现有调色板中颜色值来接近调色板中没有的颜色,它倾向于增大GIF文件大小。

2)在HTML文件中为图形设置WIDTH和HEIGHT属性: 用WIDTH和HEIGHT属性来放大和压缩图示面积,虽不能加快下载,但它可以在下载图片前确定正确的页布局。论文参考网。

3)随同符号使用 LOWSRC属性: 这个属性允许我们指定另一个图形文件,它将首先下载,一般由它指定一个低分辨率、低色度的与SRC图形相同大小的图形,这样下载将变快。

4)使用交错式GIF和渐进式JPEG:交错式GIF和渐进式JPEG是对原来图形标准的扩展。论文参考网。尽管他们不能加快下载速度,但用户的感觉却是加快的。

2.1.3 对表格〈TABLE〉的优化处理

表格是目前网页中用得最多的布局元素,虽然这部分优化并不能减少下载时间,但由于浏览器需要在填充表格内容前完全理解表格的结构,所以适当的表格运用将大大缩短网页的渲染时间。

1) 将一个单一的大表格拆成多个小表格:这将加快页面显示速度,尤其当页面很长而用表格进行整体布局时。

2) 对〈TABLE〉、〈TD〉适当使用Width属性:在这一点上应注意单元格内的内容的宽度,你定义的单元格宽度至少应与内容宽度一致,以避免浏览器的过滤作用进行两次渲染。

3) 千万不要嵌套表格:这将使表格处理时间以几倍速上升,如果一定要嵌套,至少应尽使被嵌套表格保持简单。

4) 不要将太新的扩展多媒体元素放入表格:这将使浏览器迅速崩溃。

其他多媒体元素的优化处理

4.1) 对动画部分的优化:对Direct或 Authorware动画应尽量压缩帧数,并使用shareware流式传输处理,对一般网页上常见的GIF动画,FLASH动画或JavaScript动画应尽量少用。

4.2) 对背景音乐的优化:优先选用midi格式,采样仅需8位、11kHz即可

4.3) 对脚本程序的优化:大多数的脚本语言都是解释语言,而非编译语言,这就意味着他们装载后还需被分析,这也构成了页面渲染时间的一部分。应注意做到:

· 尽量将脚本嵌入页面中,而不使用SRC属性,因为这将引起对服务器的另一次请求,既加重了服务器负荷,又延长了下载时间。

· 如果用脚本控制Plug-in 或 DHTML,尽量用一个内置的装载和运行更快的函数来替代自己编写的函数。

四、结束语

基于Web的课件是未来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形式,也是将来发展网上教学的一个资源基础。但目前已完成的优质课件还很少,对此类课件的开发模型,开发工具,开发技术等的研究也很少。因此,开发大量高质量的基于WEB的课件,是促进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深入发展的前提,也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1] 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通讯

[2] 王左辉,《于红光》《网页与web课件制作基础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3G网络、新媒体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与接受,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催生了以微信、微博、微网站、微小说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发展。利用当前网络,大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开展信息交流,进行休闲娱乐,加快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很多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新问题。

一、微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1、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主要是指大量应用微信、微博与微网站的时代,主要特点就是篇幅短小、内容精湛。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感到需要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前人们利用开心农场这一游戏方式使自己的身心获得了短暂的放松,从而加快了微时代的发展,最早出现的是微博,利用微博访谈与微博打假使人们大量接触了微时代,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推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出现了大量的“微”开头的词语,从而标志着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也表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参与人员更多、社会透明度更强,但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虚假信息,以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2、微时代的特点

进入微时代以来,人们可以实现更加快捷的交流,发挥微博、人人、微信等信息交流工具的作用,人们可以随时获得最新信息,同时表明网络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信息内容也丰富多样,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民族、政治内容、经济内容、生活内容、时事等都可以在微时代进行迅速传播,微时代网络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时不利于实现监督与控制,出现了多元文化共同在信息系统中传播的局面。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分析

1.建立高校网络信息动态快速干预机制

一是高校应该具备舆情研究制度,要分别配置相关机构与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明事实真相,根据不同事情的发展情况,将信息舆情进行分级,同时应用不同的干预方案。由于“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传播的信息丰富多样。二是还需具备处理舆情的制度,要还事情一个真实的面目,防止虚假信息传播,争取向大学生提供真实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掌握我国思想政治发展方向,认真选择与过滤各种信息,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信息要及时传播并加以宣传,对那些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情,要及时改正,防止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因此在高校当中实行网络信息动态快速干预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进入大学生的视线,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最好的效果。

2.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微素质”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受新知识新理论,进入社会了解民情,亲自考察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微课”,是一种改革当前教育模式的先进做法,而要想真正上好“微课”则需教师具备高超的录制能力与拍摄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如何拍摄,如何选择灯光,如何进行后期制作等。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使理论课不再枯燥无味,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健康发展。它不但开创了新型教学模式而且也具备了一种新型创新理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应用“微课”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反,如果高校教师不能有效应用“微课”开展教育活动,不能帮助大学生及时处理网络信息,那么则一定会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常进行。

3.加强正面引导,强化教学实践

建立“微化”长效应用机制,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开展学生体验活动,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同于理论教学但具有一定联系的教学手段。

开通大学生解惑微博,可以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大学生认同自己的学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共同进入“微时代”,创造大量的微产品,如大学生可以自行创办电子杂志、创办微电台,让大学生应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技术工具,从而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大学生的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

4.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工作方式方面,可以发挥微博与微信等新媒体互连功能的作用,快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学习理论的网址发给学生;在开展理论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播客等媒介传播我国名著,以及国务院的最新政策等,保证大学生利用网络随时开展交流与互动;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借助微博与微信创办微论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大学生就自己的亲自体会与实践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工作方法方面,可以全面应用“微时代”的各种传播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容易为社会群体所接受。利用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信息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使广大人群更加关注传播内容,使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育实现平等,使广大大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

5.创设有利条件,整合多载体混合教学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同时结合多媒体的应用、视频材料与网络信息的应用,将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还需重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将大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微时代”大量新载体的作用,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装进大学生的脑中。课余时充分利用各种新载体,帮助学生解答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利用微博微信开展互动,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讨论,大力借助“微时代”各种可实操性载体,如制作“微课”,拍摄“微电影”,开展“微公益”,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开展实践活动中,鼓励大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回报社会、感受社会。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具有较高的情感。因此,综合应用多载体教学模式,使载体在课上课下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微世界当中、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光姝瑜.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6)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邓刁、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形成到发展、由发展到扩招、由扩招到强调规模、质量的不断科学化发展的过程。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经历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在上述发展着的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形成到发展、由发展到大规模扩招、由大规模扩招到强调规模、质量的科学发展的过程。

1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基本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时,该校的教育方针是“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结合”。1953年高等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上有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是学习苏联教育方针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论十大关系》,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高等教育部根据这些指示精神,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的经验进行院系调整、教学改革的得失,并进一步提出今后要更紧密地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到196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67.4万人,为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急需人才。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构筑了新的起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该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等光辉论断,这些光辉论断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构筑了新的起点。

    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立即带领全党在思想领域展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运动。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首先在高等教育界打碎“两个估计”的精神枷锁,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同年秋天,恢复高考制度,让大批青年获得了参加高考和重新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素质,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他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出发,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制定方针政策都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正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邓小平明确指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既是对全国人民的要求,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邓小平这些理论思想的指导下,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既开启了高校自主办学的改革和探索,又强调在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紧紧掌握这一条,改革就不会迷失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逐步发展为人才的竞争,邓小平准确把握住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93年国家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上述相关思想的指导下,1994年国家相关部委正式启动了建国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由此,高等教育进人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院系调整阶段,高等教育开始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驶人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3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人世纪之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同时,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深人、一方面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在不断递增,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此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二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为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个代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世纪之交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因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劳动者),只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也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只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我们的党永不脱离群众,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仅有4%的适龄青年进人高校深造,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对这一情况,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及相关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国家一方面提出集中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重点院校和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先锋部队;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做出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策,要求高校设法挖掘潜力,加快发展速度,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643万人,经过几年的扩招,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4“科学发展观”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进一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发展逐步进人了一个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巩固和扩大。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光辉论断。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增长迅速。在2007年年初教育部周济部长有关我国“十五”期间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中显示,“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1%,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根据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和理论,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在15%一50%之间,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对照这一标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人这一阶段。虽然近几年高等教育在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知识贡献”ffil,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但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条件相适应。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加大,受外部经济社会形势和内部客观条件的限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如何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成为高校办学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必须承认的是,当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着盲目追求大规模、高层次的“教育gdp”现象。对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三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4.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

    有别于精英教育阶段单一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要转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树立能力质量观,从原来以知识多少为质量衡量标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精英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则是要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高精尖人才”洲。因此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专业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4.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规范教学管理

    针对现在高校建设良芳不齐的现状,教育部从规范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组织了对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此举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挖掘办学特色。但评估指标本身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将对高校硬件建设的评估与软件建设的评估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当前高校在经历大规模发展后,硬件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应重点考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考察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于评估不合格者,应实行退出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快餐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83-02

一、“快餐文化”的概念

这几年随着”快餐文化”的不断得到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对“快餐文化”的研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定义。张丹丹、孟一认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是一种不注重厚重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张景臣认为,“快餐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大面积流行的、短暂的、采取时尚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容本镇指出:“快餐文化”是指那些内容上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知识性或娱乐性、容易被时间淘汰的文化成品。另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快餐文化”进行了界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快餐文化”的批判多于肯定,其中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快餐文化”具有速成、通俗、娱乐、浅薄等特征。

综合以上论述,我简单对”快餐文化”进行了界定:“快餐文化”因其具有现代性,正逐渐成为青少年热衷的一种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商业者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来经营,快餐文化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取悦大众,充斥着流行、短期、速成的时代特征,结合着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经济,快餐文化更快的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让其泛化。

二、“快餐文化”的泛化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

不知什么时候起,电视或电影里每天放的不是些什么拼得你死我活的暴力警匪故事,就是些爱得死去活来的外来爱情片子,还有的就是那些最气人的被x改歪曲的历史大型古装剧。就连中央台的少儿频道的播的动画片《宝莲灯》里唱的都是港台流行歌,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也被改成乱七八糟的新Q版三国了。电脑一打开更可怕,到处都是些不堪入目的性感的娱乐新闻或是图片。电脑游戏不是打就是杀,当地很多网吧老板仍然无视于国家法律,偷偷的在家私开网吧,让那些没成年的孩子进去和那些大人们一样坐在电脑前痴迷的玩着。还有,我们身边的广告从以前的那些狗皮膏药变成被明星们大吹的时尚美容的保健品或减肥产品,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是他们用着的名牌等等。

(一)“快餐文化”的时代意义

“快餐文化”的出现,是与一种高节奏的现代消费社会紧密关联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多,一个庞大的大众群体(所谓的中产阶层)业已形成――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个体从集体的认同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个体迅速地转化为大众。大众的经济地位和其文化水准的特点决定了当今社会的文化主流只能是一种文化工业,而“快餐文化”则是文化工业的典型存在形态。不论我们对这种文化是褒是贬,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充满快餐消费的情景之中。你不可能对大量的明星照片、搞笑的影视剧熟视无睹,也不可能对无限重复的广告词、满街播放的流行歌曲充耳不闻。同样,不论你对这种“快餐文化”的消费感受如何,“快餐文化”确实以一种自我的方式满足了人的情感要求。所以,对当代审美文化的考察不得不谈“快餐文化”和大众情感的关联。在消费社会里,文化快餐属性与大众情感口味达到了一种有机结合。”快餐文化”正是以这样的通俗性与大众消费的文化品味相互照应,使消费者乐于接受。文化快餐的另一消费特性则体现为消费文本的情感虚拟法则和欲望化叙事法则。虚拟一个情感氛围是文化快餐的重要促销手段。消费文本的快乐或悲伤、深情或滑稽、苍凉或豪放等情绪都经由生产程序制造出来,迎合着脆弱而多愁善感的现代都市人。这一点在流行歌曲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与其说歌手在倾情于音乐不如说他们在演戏,而当你被他们的表演感动时,你也就完成了对自我情感的虚拟历程。正由于人的情感虚拟需求的持续性,决定了“快餐文化”的不断重复生产。欲望化叙事法则也是“快餐文化”的本性之一。“快餐文化”超越了现有的道德准则,追逐一种表达的快乐,强化观赏的效果,给大众群体提供了一幅感性满足的全景图画。一个极为保守压抑的国度,欲望就象所罗门瓶子里的妖魔,一旦放出就变得难以控制。大众欲望的满足期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需求,而“快餐文化”则以欲望化叙事完成了市场价值规律的经典之例。流行歌曲里的情爱追逐,各种刊物的明星剧照,影视节目的半裸镜头,小说叙事的描写等都对欲望化场景进行了强有力的表达。正是这种欲望化场景的表达吸引了庞大的消费群,“快餐文化”的经营也因此如火如荼。

“快餐文化”的消费本性是通过市场关系而定位的,正由于大众情感有一种这样的需求,才形成了“快餐文化”这种消费文本。所以很有必要对大众情感作一理论辨析,当然这种理论辨析只能限于一种粗描淡写。

(二)博物馆社教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现代城市文化象征或“地标”的博物馆的作用,已不仅显现在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等方面,更在提升公众文化素质、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走过了萌生、壮大、提高和发展实践的过程,以其特殊有效的教育形式,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实施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和机构都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

随着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旧交替和消逝过程的加快,博物馆身处的社会环境也在同步发生变化,当代博物馆的特色之一,就是社教在博物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博物馆工作的侧重点开始向发展社会教育功能上转移,已从一个“以物为本”着重保存与研究文化资产,服务精英导向,逐步转型为一个“以人为本”着重诠释与沟通历史文化资讯,服务普通大众的社教机构。为此,从时代出发,从百姓出发,紧贴时代从而同步反映时代,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已逐步成为现代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主流。博物馆作为社教机构在回应时代,满足社会及公众需求,并致力于发展其社教潜能时,除了做到有求必应外,更应该深刻体会博物馆社教工作的真谛,潜心探究与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源,尝试拓展行之有效的传播、推广途径,让博物馆成为日常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大社教”构想初探,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以探讨:一是博物馆社教阵地社会化;二是博物馆社教资源社会化;三是博物馆教育受众社会化。文中所提及的观点和案例尚处初级阶段,定有欠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三)“快餐文化”对博物馆社教的影响

“快餐文化”对博物馆社教带来的影响比较深刻,导致博物馆社教工作越来越显露出商业化倾向。首先,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在”快餐文化”影响下,博物馆社教宗旨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丰富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认知转到提高博物馆的形象。社教人员的主要工作不再是关注如何更好的宣传历史知识,而是更好的为博物馆提高效益,使博物馆可以与商业合作。社教工作也成为赢利的手段,社教工作者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商业利益上,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价值。另外,博物馆社教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商业化,不在组织针对学生或者大众开放博物馆,并做相应的文化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商业利益的文化活动。

三、强化博物馆社教意识,控制“快餐文化”的影响

(一)明确博物馆社教的基本任务,杜绝快餐式社教活动

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多,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教”,而在帮助观众“学”,博物馆正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过去提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博物馆用来举办展览的展厅及讲解员所从事的讲解工作,似乎讲解工作已成为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全部。随着社会化热潮的兴起,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有了全新的拓展,致使更多的博物馆介入教育市场、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从而针对社会公众对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其从被动反映社会变为主动参与社会;关注社会和公众的变化与需求,工作重点已不局限在展厅和本馆藏品,而是放眼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目标,博物馆社教服务深度和广度将全面超越以往。

(二)提高博物馆社教人员的服务意识

博物馆的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的终生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因而做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核心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其服务范围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在一切以人为本的今天,博物馆社会教育所关注的是社会群体中最广大、最普通的百姓,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观众群,从知识和生活两方面提供服务,无论直接或间接服务,均从实际出发,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了解其所想,提供其所需,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贵族姿态,提供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双方构建平等、和谐、无障碍的交流,一切教育手段和施教方式的目的在于满足观众获取信息、学习、愉悦、休闲等多种需求,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格和全民素质。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将会是博物馆现在和将来的(潜在的)受众。

参考文献:

[1]陈尚荣.“读图时代”与文学消费的“快餐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张丹丹,孟一.“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张景臣.“快餐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5).

[4]薛辉.博物馆如何发挥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5]马凌平.如何做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J].黑河学刊,2010(08).

上一篇无可厚非

下一篇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