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护理论文范例

快速护理论文

快速护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循证实践;学习体会;护理教育

循证实践(EBP)近年来作为国内外医疗领域的热点,在医学生的在校教育、临床人员的培训中逐渐开展起来,以高质量的证据为临床导向是临床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DavidSackett教授提出循证医学(EBM)的概念以来[1],随着英国Cochrane协作网、约克大学NHSCRD循证护理中心、澳大利亚JoannaBirggs循证护理中心的成立,循证护理实践得到迅速发展,国外有不少院校将循证实践教育纳入本科生、研究生和临床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中[2-3]。尽管我国目前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循证医学中心,复旦大学的循证护理专业培训,但我国护理人员对循证实践还缺乏全面系统性的认识,仅有少量高校开设循证护理(EBN)的初步尝试[4-6],循证护理教育滞后,循证护理实践及培训状况不尽人意[7-9]。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第二批中英合作护理硕士培训项目,并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前往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通过这次进修学习,开阔了我的国际视野,更新了我对护理事业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英国循证实践教育有了深度的、系统的认识,这正是循证护理教育和实践需要学习和借鉴之处,现将学结报告如下。

1索尔福德大学循证实践(EBP)的培养模式

英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2种,一种是授课型硕士(PostgraduateTaught),一般为期1年,包括2个学期共4个模块的课程学习以及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论文(以系统性综述为主),其中每个模块及毕业论文都分配一位导师进行课后的学习和跟踪,这种类型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强度大,包括课堂学习、大量阅读、完成作业及考核;另一种是研究型硕士(PostgraduateRe-search),为期2年左右,不需要参加正式的课程学习,以跟随一位固定的导师做研究为主,其目的是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或为修读博士做准备。循证实践是一门独立的模块,且在最后毕业论文写系统性综述时会强化EBP的学习及应用,学习的目的是结合科研成果、临床实际和病人的意愿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评判性地将科研知识转化成临床实践,给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改善病人结局,将最新最有效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循证实践课的开展包括3个阶段的学习。第一个阶段分别针对量性研究、质性研究和系统性综述及Meta分析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第二个阶段以专业的文献检索指导和实际操作为主,包括通过PICO模型[6]构建循证护理问题,各大医学护理相关的英文数据库的选择和检索方法、检索词的发掘和应用,以及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的运用;第三个阶段主要讲解循证问题的形成以及如何将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包括理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变更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分析等。

1.1循证实践(EBP)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英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英国教育的重点。课堂学习形式以老师授课结合杂志俱乐部(JournalCubl)[10-12]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中融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视频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文献质量评价为例,先以4人或5人为单位将不同国籍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组中,分别负责查找文献(1人)、课堂汇报(2人)、记录汇报内容及讨论结果(1人或2人)。每周老师提前根据教学计划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放到公共平台上,由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进行自主学习,广泛查阅文献及书籍;然后,小组内的成员根据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分别负责查找符合标准的文献并提前分别发给小组内成员,小组成员课前阅读论文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选择适用的论文评价工具来评价论文;课堂上老师快速将学习内容讲解1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习任务进行汇报;汇报后,由其他小组的成员先对汇报进行点评、提出疑问或者反驳;待所有小组都汇报完后,由老师进行互动式的点评,对好的观点、精彩的汇报进行表扬,并对汇报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最后梳理和归纳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此外,每个小组均有1名成员负责记录和整理该组的汇报内容、其他小组的意见及老师的点评。这种形式的小组讨论能够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合理的分工又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学习。

1.2循证实践(EBP)的学习教材和结业考核

和其他的课程一样,循证实践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课程开始前老师会将所有重要的参考书目上传到公共平台,让学生在上课前就进行阅读和预习。第1次课程是介绍课,主要介绍什么是循证实践、学习循证实践的理由,以及主要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每周上课前老师都会将主要学习内容、需要阅读的书目和主要教学任务上传到平台上。循证实践课程的考核分为课堂评价、撰写循证实践论文和做报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的方式[13],强化了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最终考核时同伴评价被很好地运用在做报告的考核中,同伴评价是指安排同伴对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质量及成功与否进行评价[14],并且研究发现同伴对于学习成果的评分与最后导师的评分高度吻合[15]。正式报告前2周老师将不同国籍的学生分成小组,让大家预先在小组同学面前相互展示各自的报告,小组同学可以对报告提出疑问和建议,并给出评分。通过同伴的评价可以知道自己计划的不足,同时也能吸取别人计划的长处,起到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的效果,又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归纳总结等,可以说同伴评价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双赢的学习方法。

1.3多元化的带教团队

学校对循证实践课的带教老师的要求很严格:正规护理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丰富的带教经验和科研经验。同时,由于循证实践的过程需要了解多学科、跨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发展方向,所以在安排带教任务时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专业的老师来带教。多专业教师团队分别包括擅长循证实践、质性研究、量性研究、系统性综述、图书馆检索以及项目管理的老师。此外,通过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分享他们的循证护理实践,包括在校期间的汇报内容和在工作中循证实践的案例分享,可以使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达到理论的巩固和升华。

1.4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利的学习设施

索尔福德大学的自习室遍布整个校园,每栋教学楼都设有特色鲜明、环境舒适的自习区,整个校区和宿舍区都覆盖校园网,使得我们的学习非常便利。图书馆阅读环境舒适、功能区划分鲜明,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图书馆全天24h开放,纸质藏书和电子书分别多达35万、59万,电子期刊达3.3万种,更免费提供近千台台式和手提式电脑,打印学习资料也很方便,只要登录学校网站上传文件即可在学校内任一台打印机打印文件。

2学习体会与反思

2.1对我国高校护理教育的启发

首先,我国护理教育模式以单一的大班授课式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个体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差。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的经验,打破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模式,课堂上合理运用杂志俱乐部、小组讨论、实际操作、PBL、同伴评价等教学策略,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以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其次,高校层面应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安排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教师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从较高层面从评估理念、评估模式和激励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加教学改革的经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更多的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教学的创新性和批判能力。在教学材料上也要不断更新、加强运用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2.2对开展临床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培训的启发

快速护理论文范文2

1.1“全院护士”工作表设计

打开表格,横序列从A开始分别输入科室、总人数、各科人数、姓名、职务、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参加工作时间、现学历、最后学历毕业学校、毕业时间、任职资格、取得职称时间、政治面貌、执业证书编号及备注等。竖序列分别按横序列的项目依次输入相应资料。护士轮科时只需把护士所在横列单元格剪切后插入轮转的科室单元格中,也便于下一步与每个护士个人技术档案进行快速链接。

1.2“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工作表设计

把“全院护士”工作表进行复制,重命名为“职称结构”,删除标题行,全选工作表,点击“排序”,以“任职资格”为主要关键字,“取得职称时间”为次要关键字进行排序,排序后表格可直观地反映各职称人数、取得职称时间先后顺序。为动态反映职称结构,在表格的右侧空白处通过图形向导插入全院护士各职称人数的统计图表,注明每次统计的时间,一般每年职称晋升后统计一次。“学历结构”表格也以相同的方法建立。

1.3“人事变动”工作表设计

“人事变动”表格横序列从A开始输入年份、时间、当年新招录护士(调入、新招在编护士及非在编护士)、离开护理岗位护士(退休、辞职、转岗、调离等)、职称晋升、继续学历教育毕业等信息,有人事变动时,分别在相应的序列内输入名字,此表格可动态清晰地反映历年护士进出、各职称、学历等动态变化。

2“护士个人技术档案”工作表

2.1工作表的建立

新建Excel工作表作为“护士个人技术档案”,打开表格,新建Sheet1~7共7个工作表,分别命名为:基本情况、科室轮转、奖惩考评、业务考核、中医培训、学术活动及进修、论文及技术成果。每个护士一个工作表并以名字命名,根据项目输入个人信息资料。再将工作表放于以所在科室命名的文件夹里。

2.2工作表内容设计

打开表格,“基本情况”工作表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资料,照片,学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技术职称晋升,职务变动等项目。“科室轮转”工作表内容包括轮转科室、起始时间、工作时间、担任职务。“管理考核”工作表内容包括:考核年度,出勤情况、病事假、绩效考核、奖励登记、过失处罚登记等。“业务考核”工作表内容包括:考试时间、理论内容及成绩、操作项目及成绩、年度一、二类学分、年度中医学时等。“中医培训”工作表内容包括参加各类中医培训的时间、内容、组织部门、获得学时,每年进行一次学时汇总。“学术活动及进修”内容包括参加市级及以上二类学分和一类学分项目,个人进修起始时间及专科等。“论文及技术成果”内容包括个人发表的论文资料、开展的科研课题、新技术、新项目及成果。

2.3“护士个人技术档案”输入方法

为保证个人技术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首次建档时需输入原个人纸质档案中的全部资料,并按要求进行完善。在首次输入时,由各科护士长共同协助,以科室为单位输入科内护士的技术档案,对个人一般资料进行重新核对,确保电子档案资料的真实完整,最后再汇总至护理部。

3功能应用

3.1“超链接”功能应用

“全院护士档案总表”与“护士个人技术档案”建立以后,打开“全院护士档案总表”,选中个人姓名,点鼠标右键,点击“超链接”至个人技术档案,使总表中的每一个护士姓名与相应的个人技术档案链接。使用时,只需直接打开总表点击姓名,即可跳转到超链接所指向的个人技术档案中去,用完后若要返回,只需单击“Web”工具栏上的“返回”按钮即可。

3.2其他功能

“函数”功能:可应用于如中医学时的统计、学分统计等各类数据的统计;“排序”“筛选”功能应用:把总表复制后,可根据要求设置主要次要“关键字”进行排序或根据条件进行筛选,建立所需的工作表如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表格;“编辑”功能:利用其中复制、粘贴、查找、替换等功能,可方便信息的输入和查阅,可使用键盘的快捷功能键“Ctrl+X、Ctrl+C、Ctrl+V”等进行快速编辑;“标记”、“批注”功能:在护士一览表中,护理部可以对病假、产假、非在编等护士,在表格中用不同颜色填充单元格或标记字体进行区分。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说明备注的,可使用“插入”批注或右键插入批注。

4应用体会

快速护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接纳与承诺疗法;文献计量学分析;机构;基金论文;文献类型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是一种基于关系框架理论与功能情景主义的行为疗法,被认为是行为认知疗法的“第三浪潮”[1-2]。ACT的核心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即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人,更充分地利用当下的资源,从而可以改变行为或为实现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懈努力[3]。2009年刘兴华等[4]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接纳和觉知疗法述评中首次提出ACT,并指出其是有效治疗PTSD的方法之一。近年来,ACT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病、肿瘤、心理疾病等多种患者的治疗护理中[5]。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ACT在我国护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期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与筛选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20年7月,检索国内所有期刊中发表的关于ACT的护理文献,检索词为“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和“护理”,逻辑为“和”。文献纳入标准:文献内容必须与ACT相关;内容重复的文章仅算1篇。排除标准:征稿启事或者会议通告;仅有ACT等字眼但未深入分析的文献;未找到全文的文献。

1.2筛选文献

初步检索出340篇相关文献,根据题目和摘要初筛文献后,删除重复题录207篇,仔细阅读每篇文献,删除与护理不相关文献28篇,最终获取105篇文献。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NoteExpress3.2.0进行文献题录导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包括文献发表年度及期刊分布、作者(以文章第一作者为准)所在地区和机构分布、作者合作度与合著率情况、基金资助情况等,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文献发表数量及年度分布

ACT最早在2009年引入我国,2014年以前论文数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篇,2014年后发文量快速增长,尤其在2017年以后,每年数量均在10篇以上,见图1。

2.2文献期刊分布

105篇文献刊载在63种期刊上,其中《护理研究》刊载文献数量排名第一,占文献总数的5.71%。排名前5的期刊共发表文章24篇(22.86%),表明发表此类文章的期刊相对集中,载文量排名前5位期刊,见表1。

2.3作者所在地区及机构分布

通过统计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和单位发文量,结果显示:105篇文献来源于26个省、直辖市,发文量居首位的地区是北京市,发文量排名前10位地区共发表文献82篇(78.10%),见图2。105篇文献中来源于医学院校(39篇)、学校附属医院(37篇)、省市级医院(20篇),其他(9篇);排名前5位的机构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篇)、中国科学院(5篇)、山西医科大学(3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3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篇)。

2.4文献作者合作度与合著率情况

对纳入的105篇文献作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5篇文献共324名作者,文献署名作者1~8名,19篇文献作者仅1人,文献独著率为18.10%,86篇文献涉及2名作者及以上,根据公式计算[6]:合作度是作者与文献总数的比值,合著率是合著文献与文献总数的比值,本研究文献合作度为3.10,合著率为81.90%。

2.5基金资助情况

105篇文献中,无基金支持64篇(60.95%),基金资助论文41篇(39.05%),其中部级基金资助16篇,省级基金资助13篇,市级基金资助9篇,其他类型基金资助3篇。

2.6文献类型

根据研究类型对105篇文献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①实验性研究51篇,占文献总量的48.57%,其中随机对照试验49篇,自身前后对照2篇,18篇文献提到盲法;②类实验性研究10篇占文献总量的(9.52%);③综述36篇,占文献总量的34.29%,其中Meta分析5篇;④其他(包括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等)8篇(7.62%)。

2.7研究对象及干预形式、干预周期、评价指标

在105篇研究文献中,57篇文献明确了观察对象、干预形式及干预周期,共涉及研究对象8035例,年龄18~81岁,以癌症患者(14篇)、抑郁焦虑患者(13篇)、慢性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12篇)为主。干预形式以面对面团体干预为主(46篇,占69.23%),ACT干预周期主要集中在6周(8篇),2周(7篇)、4周(6篇)。ACT的评价指标以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心理灵活性等居多,见表2。

3讨论

3.1ACT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学科文献量是反映该区域的发展速度、状况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反映了社会重要性程度[7]。2009年,ACT被正式引入我国,但在2009—2013年我国护理研究领域ACT数量维持在每年1篇的速度,直到2014年才打破这种局面,2017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呈迅猛增长之势,尤其是近两年,数量达到30篇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该疗法刚引入我国时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随着行为疗法在护理领域的不断应用,ACT已成为我国护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此外,105篇文献刊载于63种期刊上,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护理研究》,排名前5位期刊共刊载文献24篇(22.86%),可见发表该类文章的期刊相对集中。由表1可以看出载文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有3种均为护理核心期刊,2种为为医学相关期刊,表明ACT相关文献发表质量相对较高。

3.2文献来源地域、机构分布分析

本研究中105篇文献来源于26个省、直辖市,发文量居首位的地区是北京市,其次是江西省、江苏省、广东省;发文量排名前10位地区共发表文献82篇(78.10%),表明文献来源的地域分布不平衡,部分地区未涉足本研究领域。ACT发文量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原因可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医疗水平发展较快、医疗资源较为丰富,ACT研究开展较早。研究结果显示,文献来源主要是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其他省市医院。原因可能是该类医院对护理科研较为重视,科研氛围较强,护士科研能力较强。ACT作为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与使用力度,同时需提高护理人员科研素养,以进一步促进ACT疗法在我国护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3.3文献合著及科研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ACT研究合作度为3.10,合著率为81.90%,明显高于我国核心期刊作者合作度与合作率水平[8],表明ACT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度较高,但发表2篇论文仅占总数的11.43,提示我国ACT研究作者合作度虽高,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课题主要研究方向或者近阶段工作重点可通过基金资助体现,接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更能反映研究的重点[9]。本研究结果显示,105篇文献中受基金资助的41篇(39.05%),基金研究支持力度尚可。部级项目基金对象可以代表行业或领域最前沿的发展状态[10],本研究中仅16篇论文受到部级基金项目资助,说明ACT在我国护理学科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未来建议研究者在ACT领域进行持续性的、多层次的研究,形成系统性研究方案,提高基金项目申请命中率,以形成核心著作群。

3.4ACT研究对象、干预形式、干预周期、评价指标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ACT在我国护理领域的研究以癌症、抑郁焦虑、慢性病患者为主,年龄范围在18~81岁,跨度较大,表明ACT适用人群较为广泛。从文献类型看,58.10%为临床试验研究,46.67%为随机对照试验,49篇文献交待了具体的随机方法,有18篇文献提到盲法。随机和盲法是确保临床试验质量并减少或避免偏倚的有效方法[11],表明本研究中ACT干预研究严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ACT干预形式以面对面团体干预为主,干预周期主要集中在6周,2周、4周,仅2篇论文提到了随访,表明ACT干预时间不统一,且较少关注研究长期干预和随访,与梅兴燕等[12]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患者心理状态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给予持续性的关注[13],因此,建议未来开展相关纵向的研究,延长干预、随访时间,探讨长期干预效果。此外,由表2可知ACT的评价指标集中在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创伤后成长等心理指标。ACT主张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生活中痛苦与不美好的经历,重新建立价值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因此结果指标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相关指标[14]。

4小结

快速护理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隶属于武威市的三级乙等肿瘤专科医院,目前开放床位500余张,临床护理单元12个,特殊护理单元11个,护理人员370人,其中本科学历56人,大专202人,中专112人;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29人,护师89人,护士249人。

1.2方法

1.2.1传统纸质档案管理

2010—2011年护理部将所有护士的毕业证、身份证、执业证、资格证复印件按科室装订成册并定期更新,将荣誉证、进修结业证等复印件按类别分别装订成册,并定期更新。

1.2.2电子技术档案管理

2012—2014年护理部按来院时间为护理人员编写档案号,以护理人员的姓名及档案号为名称建立文件夹,将毕业证、身份证、执业证、资格证、荣誉证、进修结业证等各类证件的扫描件以子文件夹形式保存于其中;将护理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包括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学历,职称,家庭情况,奖惩记录,科研及论文情况,每月护理部理论、操作抽考成绩,进修情况等)存入文件夹内,形成电子技术档案。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更新技术档案并保留备份。

1.3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管理方法更新、整理一次花费的时间,资料保存的完整性以及护理管理人员对两种管理方法的满意度。

1.4评价方法

工作人员分别记录更新一次档案所需时间,每月一次;每月统计科室、个人审核资料保存是否完整;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对护理管理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并汇总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讨论

2.1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电子技术档案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搜索功能,快速查找相关人员的资料,方便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同时还可以客观了解护士继续教育以及科研论文等情况。观察组在更新、整理技术档案时消耗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通过电子技术档案,护理管理人员可随时了解护士个人的工作表现及晋升情况,动态掌握护理人员资料,改变了以往因人员资料繁多查询困难的局面,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2资料保存完整

纸质版档案在办公室搬迁、借阅、保存不当等情况下可能会遗失,而电子技术档案管理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优点,弥补了纸质版档案管理的诸多不足,使得资料保存更完整。观察组资料保存较对照组明显完整(P<0.01)。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的电子技术档案存有备份,要求科室管理人员对科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档案也存有备份,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减少了资料遗漏、丢失等现象。

2.3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护理部存有全院护理人员的电子技术档案信息,并由专职人员管理,负责完善基本情况登记表,各类证件扫描件的存储,理论、操作考核成绩的录入,并负责定期更新;各护理站及特殊护理单元均有科室护理人员电子技术档案,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负责。电子技术档案的实施减少了管理人员整理、更新技术档案的时间,且方便查阅,增加了管理人员与护士、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提高了护理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表3显示,观察组管理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4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人员家庭关系的建立便于紧急情况下护理管理人员查找其相关信息,了解护理人员的家庭背景,方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与护士间的沟通,帮助护士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可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2.5节约人力及资源

改变了以往各类证件复印件由各科室护理人员复印、上交护理部、护理部工作人员按类别顺序排列的工作方式,电子技术档案管理由护理人员将各类证件的扫描件通过QQ等方式传至护理部,护理部按技术档案号入册,节省了护理人员复印、上交档案所花费的时间,节约了护理部工作人员整理、更新技术档案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纸张的消耗,节约了人力及资源。

3小结

快速护理论文范文5

在江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的网页中,有首页、护理部简介、新闻动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天使文苑栏目,还有副栏目是医院首页、网站地图、护理邮箱、院规政策和联系方式,很详细地开展了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护理部是在医院分管护理院长的领导下,实行护理部主任、护理督导、护士长三级管理,有成员组成介绍,主要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全院护士培训考核、继续教育进修、实习生管理以及各项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制度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等,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这些事务既全面又省时、方便。对全院护士能快速有效地组建、分配,分工合理,各科室老、中、青护士相结合,高、中、初级职称相搭配;护理部能及时掌握各科护士长排班信息及各护士的工作动态,通过各科的语言提示系统来垂直领导各科护理工作。有了统一的全面的领导,才能有利于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合理分配管理;另外在新护士的招聘方面网络信息化管理带来双向选择的渠道,新护士可以通过护理网络信息化管理了解该医院的护理情况,护理部也可从联系电话或护理邮箱中收到应聘护士的简介等,就可快速、有效地了解新护士的基本情况,利于护理队伍建设。

2有利于实现护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管理中的护理信息包括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控制、护理物品供应、医嘱处理、差错分析、护理排班信息及以各科室护理站应用的最多的护理语言提示系统,语言提示系统可按时语言提示各位在班护士准确地及时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还有试行的电子护理交班等等,护理信息化管理后可有效地降低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也使护理跟上当代飞速发展的脚步,翻开护理工作的新篇章,为护理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例如常规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可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中护理质量控制栏目输入,图文并茂,使护士达到规范标准化操作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护理理论

在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中,有护理教育及科研成果交流栏目,可以学习目前先进的护理理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在此护士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和应用新的护理科研成果。在此大力鼓励护士们在护理的学习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实践中学到的新东西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更多的实践,不断提高护士知识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护理模式相适应,提高护士的护理本领,例如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都极大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率,从护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友情链接可以很快地查出诸多的护理期刊,很快捷地查阅文献和网上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提高护理专业的科技含量,丰富了护理理论,真正意义提高了护理内涵。

4有利于拓宽护理领域的横向联系,开阔护理服务的范围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新闻动态一栏会及时报道国际国内大事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护士能及时了解并与医院其它部门相协调,积极参与全社会的护理服务,如社区的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扩展了护理内涵范围,再如与医疗上临床路径相适应的临床路径护理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内涵范畴;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护理网上会诊,跨科护理服务,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相互联系,请有关护理专家进行实际考查,解决本科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护理问题,拓宽了护理服务的范围。

5有利于全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在护理园地一栏中,设有护士情趣、天使风采、护士吧、文化娱乐、音乐、图片和更多的文化交流,使护士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增加多方面信息交流,调节护士心情,使之放松心身,增强修养的同时使护士达到劳逸结合,保存体力,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就更有利于做好护理工作。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是提高护理内涵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护士要学习与健康人的信息交流,也要学习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如在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出院患者的健康随访、护理科普知识交流等等,在不断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召唤。

6小结

快速护理论文范文6

结果

1文献的类型共检索文献110篇,去除无关及重复文献30篇,最后获有效统计文献80篇。论文的类型非常广泛,包括理论综述、现场调查、干预性研究、教学经验介绍及其他(如量表的编制、质性研究等)。其中以现场调查的文献最多,为49篇,占61.25%;其次为干预性研究,为12篇,占15.00%;教学经验介绍9篇,占11.25%;理论综述8篇,占10.00%;其他2篇,占2.50%。

2文献的研究对象调查与干预性文献中,以本科、专科、高职、中专护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分别占56.5%、6.50%、6.50%、1.60%;以本科及专科、不同学历层次护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分别占14.5%、6.50%;还有5篇文献未报告护生的学历。

3文献发表的年代各年发表数:2004年3篇,2005年2篇,2006年2篇,2007年3篇,2008年13篇,2009年20篇,2010年21篇,2011年16篇;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以2009年、2010年发表数量最多;从文献发表的类型来看,2004年、2005年文献主要为理论综述,2008年文献类型开始增多并以调查、干预性论文为主,2010年各类型的文献均有发表。

讨论

1对护生自我效能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蒋晓莲等[3]首次将自我效能理论引进我国护理领域,对自我效能的概念、信息来源、功能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阐述自我效能理论对护理教育的启示。此后,护理教育者们便对如何有效地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护理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提出教师应重视和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我国护生的自我效能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随着学历、年级的增高而增高,与来自学校、家庭、个体方面的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护理教师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4,5]。一些护理教育者尝试将自我效能理论用于护生的护理技术教学和临床实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王平[6]在儿科头皮静脉穿刺教学中通过运用心理激励、成功体验、替代经验、建立支持系统等措施有效地增强了护生的自我效能,使护生能更好地掌握儿科头皮静脉输液的技能;周艳等[7]提出,在护理技术教学中采用授权法、绩效反馈法、合理归因法、发挥替代性经验等增强自我效能的策略能够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临床护理教师将自我效能理论与临床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来提高实习护生的专科知识和技能、护理基础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学习态度等,促进护生对新转入科室的适应,从而改善护生的实习效果[8-10]。

2自我效能在护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护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护生需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能熟练地实施相关护理操作。自我效能通过影响护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行为的选择、遭遇困难的坚持性等方面,对护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护生的自我效能与其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批判性思维、科研能力呈正相关[11-14]:高自我效能的护生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对自己的学习做好规划,学会统筹和分配时间,此外还具备更强的评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因此她们更倾向于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实践学习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自我效能与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临床决策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护生的自我效能越高,其操作技能成绩越高,护生在实习时能够更好地与病人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临床中遇到的护理问题,因而具备更强的临床实践能力[15-18]。

3自我效能对护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自我效能通过影响个体对自身能否应付来自外界的威胁、挑战的判断来对其心身反应过程发挥调节作用。护理专业新生由于刚进入护理学校,其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需要自己独立面对许多困难,因此容易产生学习适应不良。臧爽等[19]的研究发现,提高护理专业新生的自我效能,能够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地规划时间,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临床医疗环境的高压力、高风险特点以及繁忙的护理工作是实习护生主要的压力来源,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有助于其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使用自责和退避的消极应对方式,进而可以缓解实习压力、提高实习成就感[4,20]。李春艳等[21,22]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与护生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而与焦虑、抑郁情绪呈负相关,培养护生形成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有利于其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此外,护生自我效能水平还对其主观幸福感、应对逆境的能力产生影响[23,24]。

4护生特殊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下的能力判断,因此自我效能是有层次的,既有一般的自我效能,也有针对具体领域的特殊自我效能如学业自我效能。学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能力的信心和信念[25]。有研究显示,学业自我效能能够提高护生的学习动机,降低护生的学习倦怠,对护生的学习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护理教师可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归因训练、团体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水平[26-30]。此外,关于护生生涯自我效能、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人际交往自我效能等研究也在相应开展。

快速护理论文范文7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可行性

1.培养基地院校联合,形成优势互补

优秀的专业师资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是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专科护士的理论、实训基地大多设在医院,虽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理论培训的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体现医院与高校间的优势互补,由高校负责理论培训,设置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养课程,打造专科护士培训平台,将专科化理论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包括学院的资深教授、医院的资深医护人员,还可选配跨学科师资,讲授不同学科的课程。实践基地设在医院,遴选符合评审标准的实践基地,由符合资质的临床带教老师承担实践技能培训,以满足临床实践培养需求。

2.专科定位清晰,发展领域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对专科护理人才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普遍认为其共同点是满足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的特殊要求,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经过特定的机构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由权威机构考核并获资格认定,在临床护理特定岗位或领域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是目前我国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综观国内专科护理发展,在临床认可度高、成长迅速的专科护理通常在医疗所不能顾及或无暇顾及的岗位或领域,专科护士发挥的作用是医疗无法替代的,有专门针对一种疾病的护理,如糖尿病、肾病;专门针对一类疾病的护理,如肿瘤、骨科、心血管科;专门针对一类人群的护理,如产妇、婴儿;拥有专门一种护理技术,如血液净化、静脉输液;拥有专门一类护理技术,如手术室、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就属于专门的一类技术,在西医护理无法涉及的领域,解决西医护理所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或症状,其专科性在于中医护理技术的专科性及护理理论的独特性,这是中医护理区别于其他专科的表象和内涵所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技术手段更为丰富、应用领域更为宽广。

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思路

1.培养层次多元化

中医护理队伍基础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中医护理教育应该在坚持中医护理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在校期间开设中医护理专科培养课程,在前期通科教育的基础上,让高年级护生接受专科理论、技能培养,本科阶段着重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提升专科能力奠定基础;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基于高起点、高要求的原则,面向临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在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可根据学历、职称不同分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专科护士型培养及临床护理专家型培养。专科型培养指学历、年资较低的护士要求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病人提供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养生、康复等指导;专家型培养指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以知识更新、拓宽特色护理项目为主,培养能够在中医护理实践中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展现中医护理工作价值的专家型护理人才。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层次,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

2.课程设置多样化

目前的专科护理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教育与临床经验不能兼顾的情况。因此,中医护理专科培训采用课程模块,因人制宜,已通过学历教育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完成规定的专科实践操作,保证足够的临床训练时间;在职教育者给予理论培训,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开辟多途径培训通道,提高培养效率,加速人才培养进程。

3.教学方式灵活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借助集中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示教、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临床实习、论文撰写等形式,开展自主性学习、互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可强化专科实践操作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效果。

4.核心课程特色化

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核心课程着重于体现中医特色,通过递进式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造就具有综合才能的中医护理人才。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专业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其中理论培训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以中医专科理论为重点,逐步提升护理科研、循证、教育等能力;专业模拟训练包括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营养食疗运用、情志调养方法、养生康复知识指导等,着重训练中医护理临证运用能力;临床实践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实际案例分析提升辨证施护能力,强化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营养食疗、情志调养、养生康复等技能训练,逐步提升创新运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能力。

5.能力考核综合化

专科护理人才注重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分析信息、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能够为专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因此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个案护理、综述、论文答辩等考核形式,以评价其专科综合应用能力。

四、成效展望

1.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为中医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可明确中医护士的角色定位,规范专科工作范围与内容,提高中医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发挥中医特色、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专科型人才的基础上,可以成长为一支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且精通中医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专家队伍,引领中医护理的发展。

2.开设中医护理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以“简、廉、便、验”受到群众普遍认可,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门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很少,门诊开设中医护理专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医疗无暇顾及的领域大展身手,根据中医护理理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应用护理技术、护理手段明确,适应病种范围广泛。如耳穴埋籽可治疗失眠、咳嗽、高血压;脐部贴敷可治疗便秘、腹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特别对于病情较轻且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中医护理专科无疑是最佳选择。发挥中医护理专科人才的作用,开设中医护理专科,主要承担以下服务功能。

2.1咨询、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咨询服务,指导中药服用、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体质识别、营养食疗、情志疏导、四时养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

2.2中医保健方法指导开展易筋经、八段锦、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养生保健技能辅导。

2.3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针对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治疗相关疾病,如耳穴埋籽、拔罐、刮痧、贴敷、热熨、熏洗、中药换药、中药灌肠等。

3.开展社区中医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在社区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其“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观念与社区“预防为主”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的优势得天独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医专科护理服务将帮助社区不同的人群和慢性疾病病人实行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发挥在养生保健上的优势,推广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开展教学科研

中医护理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科研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养,将成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核心力量,组织教学讲座、传播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开展护理科研、搭建护理学术平台,引领中医护理在教学中继承、研究中创新,不断提高和发展。

快速护理论文范文8

护理教育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最后阶段的临床实习中,本科护生们都面临着学业、社会、情感、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本科护生们均是青春期的少年,个人的世界观正处于成形期,而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外在刺激极其敏感、心理变化复杂,而对本科护生们这么一个特殊阶段的心理问题却鲜有研究和关注。本文就此方面问题作一初探,并提出一些防范对策,以期对进一步改善护理教学、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心理教学提供帮助。

1.常见原因

1.1与压力有关:压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刺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由于刺激来源不同,我们所说的压力主要包括社会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1-2],这些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很多本科护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处于学生向护士的角色转变中产生的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护理实习生今后的从业道路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本科生多为独生子女,正处于特殊的时期[3],受其年龄的影响及文化结构、逻辑思维方式、思想成熟程度的制约,容易产生主观和客观的反应,而这可能是大多数本科护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1.2与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差异有关:罗先武[4]认为:其心理问题可能与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差异所致,并分析了4个原因:护理技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滞后,护理技能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对技能的迁移能力;部分带教老师的操作不严谨的负面影响,使本科护生在临床中不能尽快适应而产生心理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与前期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影响有关,造成护生在实习中目的不明确,角色定位不准,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不可否认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表面看来心理问题与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有关,实际上是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所致。

2.对策分析

2.1缓解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教学的死板,使我们学生不能灵活地面对多变的世界,面临压力时不能正确处理,从而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Lindop研究指出英国在1981年~1986年间有30%的人因为压力而中断护理学习,我们担心初期的临床实习生因为压力和心理问题最终放弃护理职业,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因此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实行多元化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须从刚入科开始,护生刚到科室实习时,由于环境的陌生,对带教教师个性的未知,怕自己做不好,担心教师、患者责怪等因素,会出现紧张与恐慌,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因此,作为她们的带教教师,第一印象的好坏会给护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端庄大方的仪表、整洁得体的着装、和蔼亲切的语言、温文尔雅的举止及亲切真诚的微笑,会一下拉近师生关系,在最短时间里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快速地缓解了心理压力,愉悦地跟随教师开始临床实习。

2.2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相结合。在学校,学生的主要求知途径是课堂,而实习的主要求知途径是临床及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角色转换体现在学习行为上的转变。第一,从以记忆式的学习为主转向理解式的学习为主。第二,从课堂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主转向临床的主动学习为主。第三,从以知识发展为主的学习转向以人格发展和角色发展的学习为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终于可以亲自实践,应指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