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故事范例6篇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成功故事范文1

50岁学英语,60岁学电脑,73岁二次创业,77岁还在路上……

黄戊朴在创业前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毕业于上海产业大学,是共产党培育的第一批红色大学生,工作后响应号召“积极投身到大三线经济建设当中”,在四川的落后地区生活了20年。改革开放以后,他又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合资企业长飞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假如不是黄老醉心于科学研究,他做上长飞的一把手也不成问题。”回忆起黄戊朴在长飞的日子,20年前的老部下,现在的合伙人李涌说。

1995年60岁的黄戊朴从长飞退休,退休的他并没有选择像其他老人一样颐养天年,忙碌了一辈子,忽然闲下来让黄戊朴无所适从,“本以为退休后自由了,可没想到后来自己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黄戊朴口中的紧箍咒便是他对创新的追求。他的一生都在和自己较劲,不理会世俗的眼光。

固然退休了,可他仍然心系工作了几十年的长飞。为了给公司做一个网站,黄戊朴从60岁开始自学电脑,当时CPU还是586,一台电脑要两万多,61岁时他开始接触互联网,从市场上买了个美国软件就开始自己研究,长飞公司的第一个网站就出自黄戊朴之手。为了把公司生产光导纤维的工艺教材做成动态的,他就自学Flash,到最后他的水平已经可以将玻璃纤维拉成丝的过程演示得像真的一样。

黄戊朴说:“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时,就不会觉得累。”由于要跟康宁等很多国外的光纤公司谈判,黄戊朴从50岁开始自学英语,那时候他天天早晨听VoiceofAustralia(澳大利亚之声),到了单位在房间里还要跟自己讲2个小时,有很多同事不理解说:“傻子,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学英语干什么。”但是他绝不理会。

那时的黄戊朴坐公交时也想着构思英语句子,天天学14个小时,谈判时尽量讲话,等到跟荷兰和日本合作的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就可以写文章了。基本上是第一年学会看文件;第二年能说话;第三年给武汉的一些设计师们当翻译。“当时就想着长飞需要跟国外合作,所以英语学起来就特别快。”黄戊朴说。

2000年的时候,黄戊朴曾去深圳创业,那一次他差点成功,当时他受邀和一个长飞光纤光缆厂的美国客户去深圳,用微波等离子技术做二氧化硅,这是来自于长飞的技术灵感。这个项目很好,科技含量也很高,但是遇上了互联网泡沫,股市一落千丈,由于资金不足项目最后夭折。闲不住的黄戊朴回到武汉后不但没有受这次事件的影响而退缩,反而搞出了更大的动作。

那时候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更是出现了很多震动世界的研究成果,这让通讯专业出身的黄戊朴心惊不已,于是60多岁的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决定:从零开始自学新能源知识,并创造出一项可用于量产的专利技术。黄戊朴50岁时自学的英语再次派上了用场,他通过浏览国外的技术类网站,下载麻省理工等大学的新能源研究报告,利用几年的时间进行了一次跨领域的知识长征。“我扫描了全世界的新能源技术,发现自己手头上的材料能启动的项目,就只有做节能减排装置。又想到中国庞大的汽车,发现即使有10个大厂同时做这种节能减排装置都不够用,当时我就觉得这个项目一定会成功。”

黄戊朴确定了创业方向便进入了艰苦的试验阶段,他用自己的积蓄买太阳能盘模子,在家里的阳台上做实验,模子转得很快,那一刻他更确定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但是,第一次实验最后失败了,发生了强烈的爆炸,后来的实验越做越难,越做越复杂,投入也越多。这让本就积蓄未几的黄戊朴变得捉襟见肘。“我当时就想,只要有钱就做,没有就算了。但我会一直坚持,我总感觉节能减排需要我,研究这些东西又是一种乐趣,对我来说,这些就是生命里的一部分。”

李涌是在黄戊朴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的,用黄戊朴的话说他们两人是忘年交,一对“70后”。那时候黄戊朴的钱只够维持半年,而李涌对节能减排的项目一直很感爱好,他看到20年前的老领导黄戊朴的实验演示后立即便决定投资。

“他说我老骥伏枥,我说他慧眼识宝,我们在产业发展上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合作计划一拍即合。”谈到黄李二人的合作,黄戊朴满面东风,这次合作为黄戊朴的创新之路解决了后顾之忧,于是他便开始了在家中潜心研究这套节能减排装置,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合资企业的骨干技术员工,黄戊朴有着坚实的“闭门造车”基础,“在长飞的时候,国外的先进设备运到中国,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就能造出一套比原设备效率更高、本钱更低的新设备。”黄戊朴所要做的节能减排装置在国外同样存在技术原型,但是每套设备大概需要1万~1.5万美元,这样的价格在中国很难推广。

黄戊朴似乎面临着和他在长飞工作中一样的技术困难,那就是如何在保证功效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本钱。只不过这次的他没有了同事,没有了丰富的行业知识,而只有自己的一腔创业激情。项目的实验过程非常艰苦,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采集数据,检测自己组装的OEM核心部件。不管白入夜夜,一开就是一万公里,李涌有时深更半夜还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70多岁高龄的黄戊朴有时也跟上车,在上面坐三四个小时,查看设备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找规律和数据最佳值。

经过两年的实验,黄戊朴成功地研制出了同样功效的节能减排装置,它能使车辆的耗油量降低10%、尾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50%。并将美国1万~1.5万美元的设备价格压缩到了1万~1.5万元人民币,这是一次成功的中国式技术创新。2005年微氢集团创立,李涌任CEO,黄戊朴任CTO,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公司走得很顺利,节能减排装置也成功地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的技术成果鉴定。2010年公司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经过前期的投入,从研发产品到小批量生产,再转化成合格的产业产品一共经历了7年。目前,这项节能减排技术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也在申请过程当中。

创业成功故事范文2

企业故事是诠释和传播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需要借助一定的故事。掌握用故事推广企业文化的方法,并实现文化理念的有效传播,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凤凰卫视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凤凰现象”,可以说创造了传媒界的一大奇迹。考察其成长的历程,不难看出,它迅速崛起的关键在于营造了独特的、能发挥潜能空间的企业文化,并善于将企业文化理念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和传播。

关于企业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故事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存在和传播形式,通常是一段关于企业成员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特定环境或事物的具体反映和叙述。企业的发展历史总是由事件构成的,其文化也因故事而生成。可以说,故事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文化元素,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例如,当提到海尔的企业文化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砸电冰箱”、“吃休克鱼”之类的故事,而提到松下企业文化时,则会想起“水库理论”这类鲜明而生动的故事。同样,凤凰卫视“画饼”、“捕蝇绝招”、“螺蛳壳里做道场”、“烟雾里的头脑风暴”等一个个平实、生动、幽默的故事,也日渐为人们所熟知。

学会讲故事是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文化中很多东西是无形的,能够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其实并不多,而能真正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有时却是那些并未被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因素。但这些因素往往能通过各种“故事”的形式在企业中传播和流传,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不仅能起到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也能震撼员工的心灵。在这方面,凤凰卫视深谙其道,充分运用故事这一有效载体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并注重故事的通俗性、亲和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将企业所倡导的理念、精神等内容融入故事情节中,使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

凤凰卫视企业文化故事的类型

企业文化故事的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故事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图,不同的故事依场合、人物思维的差异而展现不同的风格。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故事围绕企业文化理念而展开叙述,紧扣“理念、融合、管理、人才、创新、激情、包装、公关、品牌、竞争”十大文化元素,主题鲜明,价值取向明确。内容丰富多彩,有和谐与不和谐的故事、成功与失败的故事;诚信故事、公益故事;学习故事、成长故事、变革故事、挫折故事、愿景故事;领导人故事、员工故事、受众故事等。总的来看,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故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创业类故事。这类故事以创业为主题,以创业者曲折的创业经历和对目标的执著追求为故事线索,以创业精神、勇气和胆识为故事颂扬的实质,告诉人们创业不易。如“画饼”的故事。1996年,在凤凰卫视成立后的第一次员工大会上,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宣布“三年实现收支平衡,力争第四年上市,并成为除CCTV外最具影响力的华语电视台”时,在场的凤凰管理层听后都笑了。这种笑不是会心的笑、赞同的笑,而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笑,都说刘长乐是在“墙上画大饼”。当时的情景令刘长乐十分尴尬。但事实是,凤凰卫视开播三年,入选中国最知名的20个企业品牌;开播四年,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开播五年,推出第一个覆盖两岸三地的24小时中文新闻频道;开播十年,年财政收入超过12亿港币,在全球拥有近千名员工,电视观众超过两亿。

经营类故事。主要是讲述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及其经营的价值取向,整个经营类故事或描述企业人的经营智慧和胆识、或描述失败和挫折时的痛苦教训。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光脚不怕穿鞋的”、“‘呼儿嘿哟’拉客队”、“载入史册的专业精神”等系列故事。“螺蛳壳里做道场”主要讲述了凤凰卫视在经营上节人、节材、节纸、节钱的节约故事。“载入史册的专业精神”这则故事反映的是凤凰人所普遍具有的主人翁精神,处处能替公司着想,遇事能灵活处理。

变革类故事。讲述的是企业在面对内外压力和阻力的情况下,大胆改革的典型事迹,弘扬的是企业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如“烟雾里的头脑风暴”这则故事,笔调幽默,寓意深刻,间接地反映了凤凰人创新的过程和民主。又如“科技专家王酉年的故事”,虽然表面上讲述的是中文台副台长王酉年的一些生活趣事,但从其中包括的“反过来看”、“望远镜”、“骑驴找驴”、“电脑高手”、“动手能力”等小故事来看,实则体现出凤凰卫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包容、对创新精神的弘扬。

管理类故事。主要是讲述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以及企业人的认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等。管理类故事描述的大多数是凤凰人身边的管理问题,是许多凤凰人都能直接看得到、摸得着的,甚至是能切身体会到的事例。如“有眼识得金镶玉”、“一竿子插到底”、“一天表扬三个人”等故事。

凤凰卫视企业文化故事的价值实现形式

刘长乐认为,在凤凰卫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凤凰成功的保证。凤凰卫视成立后,成功地打造了所谓的“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思想、企业团队意识和企业使命等方面的理念。在这一文化体系中,不管是理念的总结还是诠释,都是通过故事化来实现的,故事构成了凤凰卫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其作为企业文化有效传播形式的价值是通过“理念――故事”二元互动的过程来实现的。

将企业理念写成故事。理念故事化就是把企业里高度浓缩的一条条文化理念,通过发生在企业里的人、事、物的现实经验、事迹,甚至引用寓言故事,来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员工从这些事迹或故事里理解文化理念的内涵与意义,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及追求什么,从而慢慢实现企业文化的自觉。大凡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优异的公司,都会将企业文化故事化、形象化、实例化、通俗化、趣味化,运用能够代表企业文化的具体故事来教化员工。

通过对凤凰卫视企业文化体系的解析,可以说,凤凰卫视本身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地演绎着一个故事――“不死鸟”的故事。“不死鸟”的故事既准确地概括了凤凰卫视从沉寂、蜕变、革新、进步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也彰显出凤凰卫视凤凰般的美丽与尊贵,以及凤凰人不断地自我挑战、更新与超越的“青云之志”。可以说,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是任何企业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强调创新精神的企业,凤凰卫视正是通过讲述“不死鸟”的故事,将这一文化生动活泼地体现出来:一个志在云天的信念,一对翱翔天际的翅膀,一对目光高远的眼睛,一个永远出类拔萃的象征,一只浴火重生的不死鸟,一个浴火重生的不死精灵。

此外,凤凰卫视还通过编撰生活或工作中的故事来对凤凰人进行管理知识的普及。例如,为了体现“凤凰是个大家庭”的亲情文化,引用了“重情义,但不要哥儿们机制”系列小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刘长乐与员工之间,故事中充溢着一股股浓浓的人情味儿,直接说明了凤凰卫视领导层十分注重与员工情感上的联系,体贴关爱员工。事实证明,要想激发员工努力为公司工作,只有在感情上融合沟通,员工才能对管理者有充分的信任,这也是凤凰卫视迈向人本管理的核心。

凤凰卫视将企业理念故事化主要体现为直接诠释企业理念。“有眼识得金镶玉”是凤凰卫视选用人才的重要原则,其用人注重四个因素:人品优秀,学习能力,强烈的进取心,因热爱而来。“吕宁思任聘”的故事便是佐证。程鹤麟副台长招聘吕宁思时,只用几分钟就看准了,手续三分钟搞定,这很好地说明了凤凰卫视“出类拔萃,志同道合”的招贤之道。

故事化宣传以理念为核心。故事是传播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故事不仅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人类学内涵,而且具有人类思维潜力的开发价值。通过对故事的提炼和升华,可以更好地发挥故事在企业文化传播中的载体作用和理念诠释功能。所以,企业文化传播借助于企业故事的形式,还必须上升到理念的高度。凤凰卫视在企业文化故事的构建中,对先进人物的故事化宣传注重以理念为核心,并善于从理念方面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赋予它们以文化素养和精神灵魂。

凤凰卫视的企业文化故事很多都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体现的,通过讲述他们生活上、工作上的细小事情,来间接诠释企业文化理念。如:“早餐工程”、“练口语”、“董嘉耀学外语”、“平等”、“窦文涛与Fans”、“凤凰领导层捕蝇绝招”、“三斤纸”、“专心致志”等故事。这类故事笔调幽默,语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听起来有趣,想起来有味,能够入耳、入脑。尤其是在“凤凰领导层捕蝇绝招”这则故事中,通过刘长乐和部分中高层领导各自讲述自己的捕蝇绝技,体现出了凤凰卫视十分崇尚创新,并善于培育和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

总之,用故事反映真实世界,改变员工态度,诠释企业理念,促进文化管理,实现文化理念和品牌的有效传播,是凤凰卫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编号为:08C081)

创业成功故事范文3

从2013年开始,北戏根据首都文明办组织编写的《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秉承“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理念,将中华传统美德以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排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参加演出的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以满腔的热情,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表达了爱国奉献、助人为乐、敬业守法、爱护环境、孝悌礼让、英勇斗争等优良中华美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观看演出的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2014年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北戏从《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中精选了12个古代、近代和当代故事,创排演出了京剧专场、评剧专场和综艺专场三台剧目。京剧专场包括京剧《荀灌娘》《苏武牧羊》《赤桑镇》《草原小姐妹》;评剧专场包括《孔融让梨》《雷锋》《一杯茶》《长霞》;综艺专场包括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话剧《希望》《北京欢迎你》和舞剧《八女投江》。

2015年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二辑,精选了《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中5个美德故事和一个当代美德故事,创排演出了京剧《花木兰》、评剧《刘胡兰》、河北梆子《岳母刺字》、话剧《汉子》、音乐剧《洪战辉带妹求学》、舞剧《昭君出塞》。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舞剧《八女投江》

2016年将继续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三辑5个新剧目,以京剧、评剧、昆曲、话剧、音乐剧的5种不同的剧种形式呈现给大家。

迄今为止,《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总共演出了百余场,观众人数超过3万,已经成为首都未成年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舞台剧。

用艺术的形式弘扬美德

2012年,首都文明办出版了《中华美德故事》丛书,旨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中华美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评剧《刘胡兰》

2013年6月,当时首都文明办主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同志,到北戏进行工作调研时指出,北戏要用少儿戏剧场这样一个平台,打造一个面对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基地,在演出的内容上有所选择,在演出中弘扬正能量、弘扬传统的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北戏的艺术教育资源,结合中华美德的主题,通过舞台艺术,将中华美德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来少儿戏剧场观看演出的小观众受到既有德育又有美育的教育。

《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的创排,得到了首都文明办特别是滕盛萍主任的坚强领导和全方位支持,学院各系部师生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创排,反复修改,历时9个月。 2014年3月20日,滕盛萍主任和陈冬局长亲临现场审查,对节目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进一步加工修改要求,指示北戏以少儿戏剧场为主阵地,辐射社会演出阵地,进学校、进社区巡演,面向全市青少年儿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传统艺术。滕盛萍主任观看演出后指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要建设好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载体塑造“精神之魂”。本场《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和推广就是很好的载体,将美德和国粹京剧等艺术形式结合更是一个创新举措。她还强调了演出“走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性,希望《中华美德故事汇》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京剧《花木兰》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处处长常建军悉心指导《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他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既有深入郊区小学校、社区的巡演,也有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专业剧院的演出。加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列后,还有到天津市的交流演出,累计超过3万多中小学生现场观看了演出,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央、市属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已经成为推动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靓丽品牌。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京剧《赤桑镇》

常建军处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土壤,《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正是用不同表演艺术形式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的创新探索。北戏具有综合艺术门类教育资源以及少儿戏剧场平台,鼓励和激发老师在教学之余,发扬工匠精神,积极开展“《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品牌剧”创作、排练、演出以及巡演,不断提升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的观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艺术欣赏水平,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挥北戏对于社会美育和德育的教育功能

从2013年开始《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开始,北戏每年都为此创排大量的原创剧目。这对北戏各系部都是一种挑战和实践的机会。作为北戏的院长及《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总策划刘侗院长,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刘院长说:“谈到《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首先要感谢首都文明办一直以来,对我们学院建设的关怀和支持。他们本着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结合我们学校少儿戏剧场的特点,选择了我们做实践的平台。这一系列的创排、演出、巡演一直遵从的原则就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丛书中挑选剧目进行编创。让孩子演出给孩子看。将纸面上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小观众,震撼孩子们心灵的同时,得到美德美育的教育。北戏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发挥了学校对于社会美育和德育教育的功能。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之前,我们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创作经验。这几年,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排戏和剧团剧院排戏是不同的。剧团剧院排一出戏可以长久地做下去,学校则不相同。因为学生在学校只有几年时间,每年教师要面对新的学生重新排演。一拨孩子长大了,毕业了,下一拨到来就要重新排演。比如创排京剧《少年马连良》是2012年10月份排出来的,之后又经过了2次大的修改。从2012年到今年4年时间,已经是第4拨孩子排演过这一剧目了。对学校来说,排戏除了服务社会、丰富艺术创作的剧目,最重要的是用剧目来训练学生、培养学生。《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创排锻炼了教师也改变了学生。从剧本的创作、舞台排练、舞台安排、舞美灯光的配合,让孩子们在舞台实践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得到更大的锻炼。这一系列剧的编排、演出,都是在保证正常教学之外的课外时间进行的,广大教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刘院长认为,创排剧目要坚持规范和身心健康两原则。他说:“我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目的创排过程中,一直要求必须坚持两个收获――一是在艺术手段上,创排的剧目必须是规范的,要对正规教学有帮助,要非常规范地运用艺术手段。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基本功练扎实,不仅仅是学会,更需要有所提高。这是教学的收获,提高了基本功。另一方面,因为剧目出自《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这些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主题,可以让孩子们在非常健康的排戏过程中成长,通过排戏得到了美德的教育,收获了身心的健康。”

弘扬正能量,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结合美育进行创作并非易事。美德故事经过艺术创作后应该得到更好的诠释,要让小观众能够真正受益,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对此,刘院长说:“对美德故事的创编,从戏剧舞台的角度出发,要赋予这些故事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演绎,从而提升整体剧目的高度。从内心世界来诠释它们,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要将深刻的主题、鲜明的思想进行好的包装,升华它的意义,让大家爱看。这也是我们创排这一系列节目应该主张的教学和创作的思想――创新很重要。一味地传承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未必能传承下去。在传承中结合时代、观众的需要,不断创新,这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正是因为北戏创排的《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将经典的美德故事赋予了创新的艺术手法,让所有剧目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发展,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才使这一系列剧目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团结合作 集体意识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和演出,对于北戏来说是一件需要学院各系部共同完成的项目。它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后勤等所有人员,是一件全院配合的大型项目。我们采访了这一项目的制作人、北戏演艺中心业务部主任廖维。

记者:为什么说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对于北戏原创剧目有推动作用?

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给我们学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不仅在艺术教育上得到了能力的锻炼,对他们进行艺术创作也提供了一个机会。学校在2013年各系部创排完成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的剧目之后,后续进行了很多原创剧目的创作。

北戏的每一个系部都参加了《中华美德故事汇》小型剧目的创排,虽然每个剧目只有20分钟,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的创作、打磨、编排、演出,为更大型剧目的创排打下了基础。北戏这几年创排的京剧《南海子》、舞剧《夕照》、话剧《少年、少年》,都是在《中华美德故事汇》小剧目的创作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提高。《中华美德故事汇》具有实验性,它短小,但是也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来打磨。可以说它是一个基础,促进了后面那些大型原创剧目的创作完成,它累积了经验。这些大型原创剧目都是北戏教师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小剧目创作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剧目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的。例如舞剧《夕照》就是在《中华美德故事汇》中创排《八女投江》的基础上推进的。《夕照》的服装和人物造型设计等等全部都由我们学校的教师完成,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与肯定。《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创排将所有的专业系部结合起来,几乎调动了学校的全部资源,它的创排、演出成功激发和锻炼了教师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

记者: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和演出工作中难点是什么?

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创排最大的难点是北戏师生创作能力的不足。这种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老师们在剧目创作上缺乏经验;二是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学生不是演员,我们在自己的学生中择优选择演员,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演音乐剧、舞剧和话剧等等,要想完全地呈现导演和编剧的创意很难。加上表演需要综合各方面素质,这对学生来讲非常难。所以我们在剧目进行创作时,一方面综合调动全院之力,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剧目创作。同时,也邀请专业的创作人员进行协助,以保证演出创排的高品质。其实正是因为这些难点的存在,教育、锻炼和激发了本校老师的创作潜能,也极大地培养了本校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彰显了艺术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经过《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使很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演出中,学校安排由我们部门组织、协调《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演出,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老师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工作,就有了工作之间的磨合和集体团队意识的锻炼。除了以各系部为主体进行主创和排练之外,还有幕后工作的团队。比如说排演场的老师、图书信息中心的老师、音响灯光老师、摄影宣传老师、后勤服务老师,包括安保老师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舞美系、舞美队的师生们,他们一直在幕后默默奉献,每一个剧目都离不开他们。所有舞美系灯光和化妆等专业的学生都在演出中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我们巡演工作中,刚开始会有一些欠缺和疏漏。在演出了十几场之后,这些学生都知道该做哪些工作,师哥师姐会自发地指点、帮助师弟师妹。学生们通过演出得到了专业、职业上的锻炼。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因为涉及不同系部,目前在少儿戏剧场的演出剧目中演员和服务人员是最多的,以第二辑的演出为例,演职人员接近400人。每个剧目都涉及不同系部自己的一套班子,演员一多,化妆的、舞美的、服务的人员也跟着就多了。演出的时候化妆在后台是无法完成的,就需要利用舞美系的教室,包括时间的安排也相应要长。化妆班只有将近20个孩子,要化200多人的妆,还要负责抢换服装。在工作的组织上难度很大,涉及各个部门的协调。还有在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少儿戏剧场每周末都有演出。这台节目只有在上一台节目结束之后才能进景装台,所以只有周一到周五能进行排演。一台节目,5到6个剧目都需要走台合光,而且不同艺术门类的要求不一样,需要有很明确的分工。比如舞剧我们安排的时间就会多一些,因为舞剧的光会比较难,它的合光要求比较高,其他剧目安排的时间就必然要少一点。但为了保证艺术水准,最少要保证多少时间进剧场,这就需要磨合、调整和协调。因为不同剧目涉及不同的系部,所以必须要全员调动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每一个剧目在舞台上呈现的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地总结经验,希望将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你认为排演《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意义是什么?

廖维:这个项目是有延续性的,从2013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4年了。

创业成功故事范文4

悍马汽车算得上是通用汽车旗下最失败的产品,当初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强调力量和野性的放纵,但是在营销广告端,却被塑造成一个禅宗修炼和心灵探索的故事。显然,通用是希望借助后期的营销来纠正前端产品研发上的问题。虽然广告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但仍然不能扭转悍马汽车销售的颓势。

这显示出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设计基本保持着脱节的状态,一般而言,广告和营销属于公司的CEO参与的战略性活动,而公司的产品决策却由相对低阶的产品经理来制定,这就造成了营销广告在讲述品牌的故事,与企业的战略相关,而产品却根据产品经理自身的经验和喜好讲述着另外一个故事。

让产品和营销唱同一首歌

自营销的全新模式,就是开发真正创新和有故事的产品,把营销功能直接融合在里边。

CP+B广告公司创始人博古斯基将产品上市营销分为四种类型:产品没有故事,营销也没有故事;产品没有故事,营销编了一个故事;产品有故事,营销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产品有故事,营销把他唱成了一首歌。

显然最好的效果就是最后一种。“品牌和营销必须重新和产品本身链接在一起。产品研发环节应该是在同一个强有力故事的推动下,把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提升到战略层面。”互动营销专家唐兴通表示。

在网络营销专家刘东明看来,数字时代,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单向传播,转为互动传播,消费者可以更多地参与到产品从开发到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例如,小米手机在开发过程中,通过论坛、微博等手段对手机的性能和指标不断地与网友互动,消费者的意见参与到了研发环节。

ZARA作为全球知名的快时尚品牌,基本没做过任何广告宣传,但是他们每年可以在全球的1000家分店中推出10000款服装产品,永远比竞争对手变化快。ZARA其实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就只讲这一个故事,于是ZARA就成了快时尚的代名词。

ZARA的成功让企业必须意识到,产品本身就是塑造品牌、开展业务最有力的工具,市场营销可能要退居二线了。例如,苹果的成功从来都不是营销和广告的成功带来的,他们在产品创新上带来的消费者口碑和巨大的认同是多少广告传播都带不来的,当年苹果公司另辟蹊径,没有挤入MP3播放器市场,而是创新出了iPod和iTunes,带来购买和分享音乐的全新途径,这显然是产品创新的成功,而营销只需要唱好同一首歌就行。

因此,自营销的全新模式,就是开发真正创新和有故事的产品,把营销功能直接融合在里边。这一类的互动,每一层都是为了讲述同一个故事而设计:产品、包装、渠道、网络和广告,所有东西都讲述一个故事,当你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产品自身就可以发挥营销的价值。

用好自营销的工具

最合适的故事,是把产品和市场营销从一开头就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后期完全杜撰出另外一个故事。

当罗永浩转行做手机,借助自己的微博拼命炒作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自营销,尽管这款手机问世还早,但关于产品的命名就已经在网络上炒得热火朝天,几百名网友建言罗永浩的这款手机叫“罗欲Phone”。这显然是一个玩笑,但也显示出自营销的雏形。

产品本身就是营销工具和手段,借助品牌命名、品牌故事和品牌极端力、无形力,做出明星产品。

显然,在产品开发阶段,为自己的产品选择一个又叫响又叫好的名字非常重要,“高尔夫”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一直难有起色,改名为“野兔”后,销量提升了70%。小米的成功也有名字的功劳,所以罗永浩也推崇小米手机的起名,觉得它具有亲近感。

创业成功故事范文5

用一个词回答就是:故事。发现或创作故事线索一直是我们人类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理清条理的重要手段。而面对眼花缭乱的现代市场营销环境,这也是企业找到未来方向的指路明灯。

为什么是内容营销?

一方面是人的原因,人们虽然排斥广告,但都喜欢故事。故事能够分享,也可以加工,而且会随着讲述者与倾听者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它开辟了通往人类心灵的捷径――人类与故事的这种相互影响得到了大脑科学的证实。

另一方面是商业原因,内容营销能够改变品牌导向,提高品牌知名度,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刺激购买欲,并促成购买行为。故事借由听众的力量传播开来,但经费并未增加,这就是故事所起到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个理由也足以让我们相信故事的力量,那就是:你别无选择。

主导型消费者会回避或者忽略那些与己无关或不能给其生活带来增值的信息。无论是通过30秒广告这类传统形式,还是借由社交媒体短信息或长篇电影等方式,若要在对话中引入品牌信息,就必须讲一些让听众感觉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的内容。可口可乐、宝马和红牛等品牌都深谙此道。

通过多年来对品牌故事的观察、创作与评判,我清楚地看到,在成功的品牌故事背后都存在着一些共通的指导原则。我将这些原则称为“有关内容的十大金科玉律”。

1.找到你的“理由”

正如文化人类学家Simon Sinek所言,那些成功品牌最在乎的并不是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找到你的理由,也就等于找到了你自己的故事。着重于塑造品牌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超越产品本身的范畴。有说服力的品牌故事会围绕价值观展开,明确阐述品牌代表的理念以及存在的理由。

2.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有人喜欢跟只顾谈论自己的人交谈。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企业与消费者的对话变成了单方面的讲话,他们不停向消费者单向传递自家产品的特性和功效。如今,这种方法不再奏效。内容必须具有娱乐性、教育性或实用性。不要再滔滔不绝地谈论你想说的东西,开始倾听你的受众想要表达什么吧。

3.洞察激发创意

了解消费者和自己的品牌。依靠数据分析获得的洞见和情报是创新的助推剂,能确保创意不只停留在追求新潮的层面,而是与商业挑战以及消费者需求也联系起来。英特尔与东芝联手打造的《The Beauty Inside奇幻心旅》在今年的戛纳创意节上荣获“品牌化内容与娱乐大奖”,得奖原因在于该剧集深度剖析了一个朴素的人生道理与品牌实质的共通点: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4.坚持到底

要勇于宣扬你的故事(但不能不计后果)。虽然有很多品牌尝试过内容营销,但通常是实验性的,或者是作为原有营销及媒体流程走完后的附属手段,这样注定会落得一场空。故事应该是你营销计划的核心,而不是细枝末节。一旦确定所要讲述的故事后,就应利用所有的沟通渠道进行辐射和放大。要把你的媒体计划看作是内容联合计划。

5.核心是社交

做品牌要像编辑一样思考,像出版商一样行事。摒弃营销活动思维,将一个故事推向市场并不是事情的结束,而是开始。消费者想要扮演一个角色,他们希望成为维护自己所选品牌和产品的拥护者。品牌化内容能够实现双向对话和深层次交流,把客户变成拥护者和推广人。要让你的内容被人发现、分享,并完善成型。要让行事速度跟上社交媒体的变化,就需要全新的创造性思维,知道如何创造人为设计的社交化体验,并能够迅速将想法变为行动。充分利用数据,改进、优化并调整你的努力方向。

6.不要后就听天由命

如果没人关注,内容再好也没用。这一点听起来显而易见,但再一追问,大多数企业都承认,他们只顾创建内容而没有制定推广策略。重要的不只在于你说什么,还在于你何时、何地、对谁说。要清楚如何利用自有渠道、付费渠道及口碑渠道将消息出去。我不是要强调内容与推广孰轻孰重,而是要齐头并进,把两方面都做好。

7.确保真实

要让你的故事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品牌故事应与其宣传的产品扮演相同的角色。可口可乐公司不只是口头上谈论分享快乐,同时也在传播能将想法化为行动的实际做法,比如将可乐罐一分为二,或者让印度的某个人通过自动售货机为巴基斯坦的某个人购买可口可乐。万事达卡的“Priceless Cities”计划将其品牌承诺引入了人们的生活。品牌所传递的个性和理念胜过了你的自诩,任何虚假夸大的信息都瞒不过消费者。要让你的故事真实、可信。

8.成为专家

说到这一点,更大程度上是站在教育性和实用性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娱乐性的角度,但这却是内容营销的沃土。你的品牌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价值。提到落健,能联想到自信;提到耐克,能联想到健康;提到欧莱雅,能联想到自尊。对于受众而言,品牌是可以信赖的信息提供者。大可以设定一个日程,要知道,从《圣经》的作者到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再到蠢朋克乐队和梅西百货,所有故事的讲述者都是这样做的。只要信息来源可靠,内容吸引人,消费者就会接受。

9.学会放手

品牌形象的塑造和认知已不再单单由你独自掌控。从前,会有一百页的规则手册来规定品牌吉祥物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现在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你的品牌形象会受到创意合伙人乃至消费者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而不再仅仅由品牌经理或创意公司主宰。要接受这一现实,树立在受众心中的信誉。企业仍要考虑他们自身的利益,但现实情况是,品牌经过了包括拥护者和批评者在内的多重过滤。Jimmy Kimmel与宝马的商业搭配就是一个靠放手而获得品牌成功的典型范例,宝马买下了一期节目的全部广告时段,然后交由节目主持人随意安排。

10.对结果做出预期

创业成功故事范文6

当我们谈到新媒体时代具有移动性、碎片化等多个特征时,实则也是从受众的阅听场景出发。一方面,人们在阅听时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高度集中,但同时几乎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会被各种各样的内容所填满,而故事是内容表现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一种能够争夺人们注意力的方式。

然而,很多企业因为不懂得如何讲故事,从而导致品牌宣传无效,利益相关者无感,这是因为它们进入了叙事的误区:

首先是讲错对象。很多企业往往将对内部员工的动员口号,直接当作品牌价值诉求给公众,结果就成了“对牛弹琴”。

其次,有人物,非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看似聪明一些,但通常仍然不被认可。因为即便有一个具体人物在陈述,但如果陈述的内容和这个人物无关,仍无法打动人。

第三,沉溺细节。因为很多企业的故事难以做到以小见大,通常只是就事论事。而过于沉溺细节,没有升华至品牌价值的顶层设计,导致对品牌的帮助甚小。

第四,故事主旨与品牌价值诉求不契合或牵强捆绑。这往往是由品牌文化设定不当或模糊造成的,让人有“挂了羊头,卖了狗肉”之感。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品牌该如何讲故事呢?

素材革新

过去,品牌传播大多基于企业本身的事实,传播的故事素材无外乎是业绩增长、员工规模等等。而如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逻辑里,企业的成功在于市值、用户数量、流量和为用户创造的价值。

一个企业应该和利益相关者有共同的故事,如果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企业传递出去的信息就很难被用户接受。如果让客户利用企业的产品成长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再由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成功历程,这样的故事往往更能够打动人,引起媒体、投资者和潜在顾客的兴趣。

比如,传统的饮料自动贩卖机一般只有几种口味供消费者选择,而可口可乐公司觉得这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于是请来专业的技术团队设计了一款冰箱大小的自动装饮机,汇集了可口可乐旗下的所有品牌。机器上有一个电子触控屏,消费者只要在触控屏上选好饮料的组合,机器就会从装原料粉的小匣子中取出需要的配料,为消费者调出特别的口味,这台机器一共可为消费者提供125种不同口味的饮料。不仅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让消费者的每次消费都充满惊喜。

而美国连锁餐厅FirehouseSubs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后,整体业绩和来客数增长了20%―30%,该公司还计划要在全美国的437家分店都设置自动装饮机。

可口可乐并没有大力对外宣扬自动装饮机如何先进、便利和与众不同,而是通过自己的产品让FirehouseSubs获得成功,在合作伙伴营业额增长的同时,自动装饮机自然也赢得了广泛关注。

提供服务

一直以来,内容最大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阅读体验,但是现在它有了更多的功用。比如“百度迁徙”故事的背后,就可以提供服务。

“百度迁徙”利用百度地图LBS开放平台、百度天眼,对其拥有的LBS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可视化呈现方式,在业界首次实现了全程、动态、即时、直观地展现中国春节前后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征。作为一项创新项目,“百度迁徙”希望通过对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服务于政府部门科学决策,赋予社会学等科学研究以新的观察视角和方法工具,同时为公众创造近距离接触大数据的机会,科普数据价值。迁徙是故事,但却又包含了实实在在的服务。所以内容即服务,甚至可以走得更远。

带动创造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的故事场景会对公众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种“新”呢?

其实新故事的基本底色和结构没有变化,但情节发展和结局因为互联网技术变得与过去完全不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和营销应该能够逼近用户的真实状态,不仅要消费者参与过程,参与创造,参与体验,而且能够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就是所谓的所见即所得。

有这样一个餐厅,曾出现在比利时Wolvertem小镇的麦田里。餐厅为了一款全麦面条新品而提供了一个试吃场所,且只免费提供5个菜品,10张餐桌和接受400名幸运的体验者。但在网络开放注册后,仅两周的时间,便收到了31000封申请。为何有如此大魅力?因为在麦田中摆上餐桌,吃变得并不重要,而是身处其中的体验,并且让消费者成为故事的创造者,这比直接参观、演示更容易征服消费者。

提升温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最看重的方面,而在新媒体时代,知名度与美誉度则更易与品牌风险相伴相生,因此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格化品牌,与其利益相关者构建价值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只有如此,当危机来临时,企业才更有可能实现“软着陆”。

同时,传统的理性论证需要被说服者高度专注,并保证逻辑链条的连贯才能达成说服目的,一旦逻辑的一环被忽略,或论证被中途打断,之前的所有努力也被付之一炬。而叙事比推理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说服大规模的受众则在于情感的力量。如果想在极短时间内将一个理念深深植入大规模受众的心中,学会利用叙事的力量是最明智的选择。

所以今天的传播内容会更加注重人文主义,或者说更有情怀和情感。想要塑造有温度的人格化品牌,必然需要通过品牌故事突出自身的情感诉求与价值诉求,而新媒体平台上的多媒体手段也可以更好地表现情感与价值,这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品牌故事的形式并提升了品牌故事的传播力。

独树一帜

同一个故事,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Uber为他们自己的产品界面定下了100万一次的广告价格。实际上做的都是诸如冰淇淋日、免费乘坐等活动,其他品牌的名字只有在其产品加入Uber活动的体验时才会出现。事实上,Uber并不缺乏这样的合作费用作为盈利,只是愿意从中选择满足特定条件的企业,通过合作来保持自己的品牌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