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教学范例6篇

合作式教学

合作式教学范文1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己组合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2-6人)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和即时反馈的信息,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势必造成“优生”严重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不能体现个性的“一刀切”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同时,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个整体,都各有自己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有目的地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说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甚至可以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和创新是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需要。合作学习法教学正是能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新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我国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增强合作意识。《语文的行动纲领》也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教育应体现主动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根据教育学理论,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的小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中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法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导致小组各成员应尽力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也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发挥潜能;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

根据素质教育论,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对象是人,从社会学观点分析,学习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而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更顺利地实现社会化、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显然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进行交流与调节,以及进行具有社会生活特色的劳动分工。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结构

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包括: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小结等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意境,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可分为五步完成。

①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教师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认知、情感、技能目标,学生明确应该学什么。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③以小组为单位诵读,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

④检查验收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因提前预习过)

2、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这是“合作学习”的继续和深化。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

①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划---—生疑。

② 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圈划的地方进行思考----思疑。

③ 学生提出问题----质疑。

④ 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从讨论中深化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议疑。

⑤ 以小组形式把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释疑。

3、教师点拨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总是进行重点点拨、解惑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4、变式训练

知识迁移、强化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

5、归纳小结

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从纵的方面寻找作者的思维轨迹,进行全文总结,并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使学生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注 意突出知识结构的整理,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

在学科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变换或结合模式的步骤,如语文教学中可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与第三步相结合,也可以把第二步、第三步、第五步相结合。

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合作交流性原则: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与其他组成员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极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

2.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课堂设计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因此更要求教师“导”得科学,“导”得及时。

3.反馈性原则:教学是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反馈和巡回观察发现出来的问题,及时点拨:或引导小组讨论,或引导全班一起探索研究来解决问题。

4.创造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设计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发现情景,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一些有创建的解题方法。

五、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1、应用说明:

下面以一个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如学习《琥珀》这一课内容:

先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

第一层次,找出琥珀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单纯地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描写想象的部分你最欣赏哪里,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点拨,得出了很多解法:如综合法、分析法、结合法等方法。第三个层次,你想从什么物品来想象它的形成呢?你能说说你打算从哪几方面来进行推测、想象吗?(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四个层次,归纳小结。

整个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适当指导,在关键之处给予点拨。

2、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讲读课文及阅读课文的教学。

3、实现条件

① 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料;

突出一个“导”字,重占在于点拔,开拓思路;对学生一视同仁,悉心指导,给予学生紧合乎需要的帮助。

合作式教学范文2

关键词:合作教学开发创新

引言

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20世纪60年兴起于美国,是约翰逊等人建立的。由于它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性,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不仅在改善课堂内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目前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采用。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著名化学家李远哲博士在评价我国传统教育时指出:“教育学家100年来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去帮助差的同学,他往往使自己变得更强。”这番话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合作教学模式开发的意义

合作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策划下,以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与人关系为出发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社会心理气氛,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协作努力的教学心理环境以实现共同的更大价值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因此,深化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创新,对科学开展合作教学,加深对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集中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合作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合作情境,促进学生充分参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习质量提高的教学模式。长期研究发现,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而受益最大的是那些给他人作详细解释的学生。因此,合作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2、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

在合作教学模式中,具有不同的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不同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和自重的情感。

3、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展现

合作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交往的平台和机会。同伴之间通过互相提供帮助,既有自己影响别人的满足,又有归属的满足。每个成员为曾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而感到自豪,为曾为集体贡献了力量智慧而荣耀,增强了自信和自尊,同时也会因受到他人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而感动,从而学会尊重他人,这种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易于形成学生自信、自尊、乐于交往、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

二、关于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发

本人认为,对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发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为合作式教学活动设计积累素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送给学生。上课堂时,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例如巧用会计教学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制作精美的会计教学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沟通交流,教学相得益彰

会计教学既要重视各种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又要重视教与学双方的融合和交流。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放下架子与全体学生平等相处,友好合作,在真诚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切磋、琢磨,释疑解难。其次教师要倾听学生心声,从交流中得到了课堂的信息反馈,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师生双向交流越活跃,学生手、脑、口的活动频率就越高,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过程中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实践也证明了教师如能在教学实施中把握学生的脉搏,摸清学生的思维轨迹,使教与学双方成为群体合作的关系,教学相长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造参与,激发心理共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纵观当前的会计教学,虽然在形式、方法上有所变更,但总跳不出古板的条条框框,虽然教师总是全心全意地教导学生发奋学习的重要性,而学生却是听者了了,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恐是教学缺乏感情之故。课堂教学本是一个流动着热烈的情感场。在这个情感场中,若师生之间在道德倾向与审美情趣等一致的情况下,将激发出强烈的心理共鸣,适时引导学生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教师是是教学活动的总“导演”,是情感激发的策动者,对激发学生心理共鸣,促成学生情感唤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规条比较严格的会计课来说,更需要对情感的激发和唤醒。譬如在课堂教学中,把游戏的基因吸纳于教学活动之中,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一些情景等,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悦、紧张、对抗、激励的氛围中,既可以消除疲劳,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妙用校园BBS、电子邮箱、QQ等进行师生交流亦不失是一种创造学生参与的好形式。学生有什么疑问可直接发给老师,使辅导既方便又具有针对性;妙用校园BBS进行会计问题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辩论欲望,而且又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尽管知识内容枯燥乏味,但由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万分精彩,却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4、构筑合作效应,互补拓展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合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表明,群体交流意见所形成的气氛与互相启发,使每个参加者的思维更容易进入最佳状态,进而产生群体合作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性别、个性特征、专长、爱好等个体差异混合组成优势互补的群体,能达到因材施教,群体优化的效果。同学们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利于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互相启发,能诱发并激励出各自潜在的思想“火花”;正确的评价,利于培养互相切磋、善与人处的品质,还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观点和感情的融合,让课堂的每一瞬间都闪烁精彩的光芒,使学生在互补中不断拓展提高。

5、教师坚持最少干预和最小帮助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关注,明察秋毫,学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并及时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时不断完善师表形象,以高尚的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也十分关键。

三、合作教学模式开发中的创新

1、合作教学形式的创新――多方合作

合作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的课堂教学。为了发挥合作教学模式的真正优势,挖掘其潜能,可以将合作教学形式进一步创新为多方合作。即合作教学模式从形式上不仅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教学与实践、老师之间的合作等。多方合作教学模式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大大提升,可以使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合作教学过程的创新――在合作中分享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合作中分享,使学生在学习地位、获取知识手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生变化,使学生在比较中确立客观的权威,树立集思广益的民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在充满合作氛围交往中,学会沟通、互助、分享,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有效地推动其心智发展。在合作分享中,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合作中分享,使学生学会为着共同的目标,应互助合作,彼此依赖。在合作中分享,也是解决部分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手段。

3、合作教学实质性创新――在合作中提高

合作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运用中创新,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不断体悟、总结,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例如采用校企合作不失为实现合作教学实质性创新的较好形式之一。通过学校企业合作,学校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资源,解决资金紧缺等问题,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学生提供的优质服务,又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和企业工作需要,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企业,由理论或实训教师带队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工作的性质,了解企业工作制度,让学生真正地在实际的岗位上操作,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感受获取成功的喜悦,体验创新的价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活,感受社会环境,磨练意志,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使学生懂得交往、沟通、敬业、吃苦耐劳等同样重要,从而使学生在合作能力与认识方面都得到大幅提高。

四、合作教学模式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创新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有其形没有其实

部分教师在合作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合作气氛,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不管内容有无合作的必要,便勉强合作;也有的教师在看到有个别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等,导致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

2、对合作教学理解片面

一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扔到一边,上课便让学生合作,没有指导、检查,也没有反馈,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似乎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而忽视教师的指导、组织;一是在合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通过合作教学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偏见,部分教师仅仅注重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启发指导小组讨论合作,而忽视了课外教学合作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这是对合作教学理解的缺失,事实上,课内合作并不是合作教学的全部,还包括课外合作的组织实施,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

3、重知识的获取,不注重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地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

部分教师只是把合作作为获得知识的手段,不注重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地培养。有些教师对合作结果十分看重,不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说出预定答案,教师就匆匆收场,对学生的异端结果往往采取回避的方法,使富有个性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张洪潮,何姗.科学巨星访谈录[J].科技文萃,1995,(10):33.

[2]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4.

合作式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职;技能人才;操作技能;教学模式;合作

操作技能是一种在实际活动中操纵某种装置的特殊的动作技能,其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针对传统“示范――讲解――操作练习”教学模式存在的“不重视师师、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不足,笔者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技能教学模式――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本文对其理论依据、内涵、特点和实践要点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希望对提高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操作技能的培养效率有所帮助。

一、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技能形成过程理论

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学习者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同时也做一些初步的尝试。在联系形成阶段,练习者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在自动化阶段,一长串的动作系列已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练习者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准确、自动地完成动作。

(二)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理论基础是社会互赖理论、选择理论、发展理论、精制理论和接触理论。在合作学习中,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和小组自评等五个要素不可缺少。

(三)师生互动的理论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行动、行为,它是“师生双方特征结合的产物”或“交往的结果”。师生互动融知识传输、操作训练和组织管理于一体,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监控,同时亦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在教育社会学家吴康宁提出的师生互动模式中,师生互动包括四个过程,即:教师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学生对互动情境的界定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碰撞过程:教师与学生的调整过程。

二、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是指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学生获得操作技能作为教与学的共同目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经过练习而获得完善化的动作方式的一种技能教学模式,它实际上是一种操作技能的合作教学模式。其中,“异质学习小组”是指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的成员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每组优、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且中等生占多数;“教学动态因素”是指教师和学生,教师包括操作技能传授教师和与此教师就所教内容进行互动的教师,学生分为单个的学生、各个小组的学生和全班学生三种类型。

(二)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包括九个基本环节:

1、合作设计

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出教学目标,然后用术语清楚地陈述目标。了解教学内容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要求。教师了解教学内容的做法为在课前备课,包括就教学内容与相关的教师进行互动。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做法有两种,一种为学生在课前预习。另一种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翻阅教材。较好的做法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

2、小组理论学习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让各组的成员在一起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动作任务及其要求。小组学习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其充分讨论交流,以使每组成员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就问题达成共识。

3、理论学习的反馈与评价

各组每次轮流派一名成员汇报本组学习情况。讲解所学内容,其他组员可补充。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后,分别对其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在所有小组都汇报完后,教师再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对各组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要根据学生以往的成绩将各小组中优、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安排在一起进行评价。

4、归纳讲解,动作示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和补充,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或稍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动作示范。讲解宜简单扼要,示范应将技能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清楚地展示给学生。

5、小组操作技能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或同学的讲解和示范去理解操作技能学习任务及其要求,并尝试去发现操作技能的构成规律。在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之后,学生慢慢地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并通过反复练习,使动作达到自动化。在小组进行操作技能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在各组间来回察看,若发现有学生动作不规范,立即指出。并作讲解示范。并且,各个学生应关心本组成员的练习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指正。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便其反复练习与交流。掌握动作要领。

6、操作技能初步测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技能初步测试。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情况和配合情况给小组评分。作为小组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每组测试完成后,教师立即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作讲解示范。待所有小组都完成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可取和不足之处,提示大家借鉴或注意。

7、小组更正、巩固练习

各小组根据教师的反馈、讲解和示范进行更正和巩固练习。小组成员要互相提示和指导,以便大家有效更正先前练习中形成的错误动作,这是这一环节的重点。在更正错误动作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反复进行练习,逐步巩固所学操作技能。

8、操作技能最终测试

各小组依次进行操作技能测试,教师根据学生掌握和配合情况给各组评分。作为小组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每组测试完成后,教师立即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与示范。待所有小组都完成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可取和不足之处,提示大家借鉴或注意,并对学生课后的进一步练习巩固和对后续内容的预习进行指导。

9、学生课后巩固练习

在课后,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操作技能。在这一环节,由于受到时间、地点和器械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应该以心理练习为主,辅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学生若对操作技

能有所遗忘,应及时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并作巩固练习。

在上述环节中,前八个环节由教师指导在课内进行,第九个环节和第一个环节涉及到的“课前预习”由学生遵循教师课内指导在课外自主进行。学生的成绩由理论学习成绩、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和学习表现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又分为初步测试成绩和最终测试成绩两个部分,且后者所占比例应大于前者。

三、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多元互动,另一个是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一)多元互动

与传统的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中的教学互动不同,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的前导性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与教师就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互动,可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使原有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项共同的任务进行互动,互相学习和帮助,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序、有效地完成小组任务。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中的一种公认的重要互动。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断解释对方所作反应,并随时采取相应对策,师生良性互动的结果作用于智力水平、知识经验与理论、动机、讲解与示范、反馈、练习和反思等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从而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这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花在错误动作上的时间,提高了操作技能学习的效率。

学生所得到的反馈与指导分为两种,一种来自授课教师,另一种来自本组和邻近小组的同学。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反馈与评价、操作技能初步测试和操作技能最终测试等三个环节中专门、及时地针对各小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或操作技能练习做出反馈与指导。而且。在各小组进行理论学习和动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来回在各组间走动,学生若有错误或疑问,会得到及时的反馈或指导。教师的及时反馈与指导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要领,对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来自同学的及时反馈与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动作要领的掌握和错误动作的更正,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得到本小组同学的反馈与指导,有时也会得到邻近小组同学的反馈与指导。

四、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要点

为了保证高职技能教学顺利进行,有效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学习的效率,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异质小组的组织

组织异质小组时至少应作如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考虑:第一,每个小组要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的成员组成。其中既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但大部分为中等生;第二,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侧面。

(二)学习时间的安排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环节并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教师需对时间做出精心的安排。一是课外时间的安排。学生在课外有两个重要任务,即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教师应给出明确的要求或提示,以便巩固先前学习的效果和保证后续学习的顺利展开。二是课堂时间的安排。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练习与测试以及教师的反馈与指导等重要活动各占多少时间,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学习状况作出适当的安排。

(三)合作方法的指导

如果仅有合作的形式而没有合作的方法,那么这种合作的形式就成了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的点缀。因此,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中,合作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就此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合作方法,主要是指社会交往的方法。为了顺利达到操作技能教学的目的,学生要学会与教师、本组同学以及其他同学进行交往,要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能够善解人意,甚至适当地妥协。

(四)不良互动的防治

如前所述,多元互动是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不良互动,也会对操作技能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采用合作式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之前,应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并制订出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方案。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一旦不良互动真的出现,要迅速采取预定方案进行治理,以保证操作技能教学的质量,保证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合作式教学范文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无法解答的问题,除了老师的适当引导,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去解决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探索。

一、设立基本目标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形式,但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如遇到教材或学习上的难点时常要小组合作。②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因为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常要小组合作。③在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或情感出现了偏差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相当数量的中上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一知半解,甚至无从下手,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思路明确了,学习中也体现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如果不设立目标,就易流于形式,也就毫无效率可言了。

二、进行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构:每组6人,前后座(每座3人)为一组,设组长一名。编组时考虑到组员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甚至家庭背景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合理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提供有效指导

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方向靠拢。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强化评价机制

合作式教学范文5

新课改使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按照“一、课前预习导学。二、课上小组交流。三、汇报讲解。四、释疑。五、检测”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的。

预习导学就是课前让学生按着教师指导的导学模式或下发的预习提纲先自学。然后上课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预习提纲或预习笔记,目的是培养学生互相合作意识,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完善,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就是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没说完善的组内同学可补充,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来完成这个课题。其他小组的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大胆的提出来并给出原因,若说的不完善也可以帮助补充完善,这样再经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便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若问题较难时,教师还要适时的点拨、追问、纠偏、释难、拓展提升、点评。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但这个任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即要适当插话讲解学生讲不透的内容、追问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的内容,适时打断学生语言含混不清的内容。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过多的抢学生的风采,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时间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最后是学生自我检测,小组内互查或教师抽查。实现了当堂交流、当堂检测、当堂提高、当堂反馈”的五层次课堂教学模式。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新课堂,教师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学和交流仍不能解决。例如:当讲到:怎样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时,讲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对于这句话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很有必要通过多媒体动画深入浅出的形象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新课堂,教师的位置不在台上而在台下,在学生的群体中。和学生一起对接受检测的小组的讲解提出质疑、追问并及时纠正错误,总结规律,给予恰当的归纳和提炼。

新课堂,教师的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追问、督促、帮助。培养学生听、说、写、问、分析、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讲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有什么要求?当在敞口容器中用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实验或用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却看到了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适时的进行追问:“这一现象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呢?”接着教师就应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来考虑解释这一现象。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教师还要有效的调控课堂。如当学生讲不明白刹不住车时,要巧妙善意的打断学生。

新课堂,既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又不能过分夸大个别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让少数优秀的学生抢占了课堂,扮演老师的角色。即在交流和检测中还要更多的关注中下游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当提问较难的问题时应让优秀的学生回答;当提问较简单的问题时就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也应该让这部分学生能尝到成功的体验。

新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教案,更重要的是学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程度、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自由的驾驭掌控课堂。新课堂还要分好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是由上、中、下不同程度的学生组成。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代表小组接受检测的学生不是简单的代替老师讲解,不是他提问下面的同学,而是台上台下和谐互动,大家一起探究讨论,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兴趣。

新课堂,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指导,如“怎样发表意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如何说服他人”等。教学中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开展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探讨氛围。

新课堂还要建立合作评价的机制,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对小组的评价,我引进了“基础分”和“提高分”,以此作为小组的评价标准。“基础分”是分组前每个学生近期每次考试的平均分,“提高分”是该次检测中的成绩与基础分相比按一定的比例获得的分值。以提高分的高低评价小组的成绩。引入“提高分”记分制,既能体现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也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去获得成功。又能让学生感到每个人的分值对小组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而体现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平等地位,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去。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此外,还要保持各组力量的平衡,才能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提供公平性条件。

合作式教学范文6

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谈谈我在该课堂模式下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与体会.

一、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要先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再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里所涉及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要确定内容和进度;其次,要给出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如果让学生的预习更多地通过活动去进行(这里的活动基本要求就是 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必将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情感和兴趣,调动自身资源参与预习,这样的预习才是真正的学,否则教师看到的是学生的“假学”.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教师要能够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 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作为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可能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多考虑一些,多备一些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二、小组合作

现在的课堂中,几乎堂堂有讨论.通过这种人人参与的讨论,学生不仅很轻松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如果小组成员讨论时没有方向,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盲目争吵,课堂一团糟.因此,教师要建设好合作小组,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别、性格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同发展”的原则, 灵活分组,人数可根据情况确定.

其次,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对相对固定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在这些工作中,记录员的作用尤为重要,小组讨论中要将要点,体会、关键结论、问题等内容形成文字.只有当每位同学都各司其职,才能保证讨论落到实处,井然有序.考虑到学生长期做同一角色可能会有倦怠感,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调换任务.

再次,实行小组间的竞争.在传统教学中,当教师提醒某个学生认真听讲时,这时会听到学生小声嘀咕: 我又没说话.这些学生认为,我没有影响别人,言下之意就是要是对别人有影响,我可就不这样了.当这个“我”变成小组时,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管理别人,并接受同伴的管理和监督.当小组中每个成员有了集体意识时,教师就不用担心个别组中有调皮、后进学生不参与讨论了,这样就能降低两极分化的产生.

三、小组合作探究对师生的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

小组合作探究并不是拿出设置好的题目,丢给学生思考.它的整个过程也需要条理性,也有一定的要求.要形成小组的意见,在小组中,推选一个组织者,承担记录着和归纳总结,形成统一的意见或共同的质疑.要善于归纳和概括,个人发表的意见也需经过思考,要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要善于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要求交流小组看法时,学生要学会倾听,注意小组间意见的不同,提出质疑或补充,提出疑问.

2.对教师的要求

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小组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在学生有了交流的需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红豆杉盆景

下一篇工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