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论文范例6篇

高中文言文论文

高中文言文论文范文1

关键词:棘手;汲取精华;古为今用;举一反三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文名篇越来越多。从我自身感受来说,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还是困难很大,尤其是高考的文言文,分值大,注释少,多数篇目是人物传记,文中地名、官职居多,不好准确翻译。不仅对我们这里的学生,就是对其他地方的高中生来说都很棘手。我想谈几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看法和广大高中师生共享。

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汲取精华、发扬光大

读《陈情表》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教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百行孝为先;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知道天下为公,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使我们明白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读《孟子》,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明白在人生道路上要不停奋斗,积极进取;读《庄子・秋水》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激励我们努力攀登,永不停息;读《荆轲刺秦王》知道见侮而不斗,辱也,教会了我们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二、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古为今用,继承发展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直接了解古人的思想,历史文化。很多知识都来自于文言文,三山五岳,三皇五帝……我们都可以从古书典籍中查阅。古人的思想观念带给我们的借鉴作用是绝不可否认的。据记载,中医就是起源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它无疑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现在,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医很神奇,而文言文一直是中医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攻克的一个大关。史料记载: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单单对于医学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非常丰富的智慧。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道更多精彩诱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应用于写作之中,引经据典,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祖国文化遗产,学习我们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从而提升人生价值。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古代典籍来解决问题。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是,古籍的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的,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只要学会了文言,学生就能不受时代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汲取需要的营养。在过翻译关时加以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文言的两个特点“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历久不变”指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脱离口语”的特点使文言深奥难懂。从魏晋南北朝起直到今天,要学会文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代相隔太远,学生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学生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言的困难。然而,要读古籍就必须学会文言。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要想使宝库的大门向我们的学生敞开,就要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不敢去碰,宝库的大门关闭着,我们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

所以文言文的特点既为我们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困难。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遵循“不变”去寻找规律,再加以变通,就好理解句段的意思了,拦路虎自然就离开我们了。我们要从心理上不惧怕文言文。

三、要教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出口成章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强的美感。根据我自己的一点教学文言文心得,我认为读通、读顺文言文了,理解现代文就容易多了。文言文的阅读,从这个层面上看,是为现代文阅读服务的。只有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才能在现代文的阅读中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有在感情上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会真正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才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才能成为我们探索中华文化的巨大动力。

四、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指导学生背诵

文言文这种文体,不经过大量的背诵肯定是不管用的。其实对于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来说,把课本上的全部古文、诗词都背过,是毫无疑问的。背多了,见识多了,遇到问题就会立刻想到背过的句子,到时候就有了语感,自然而然理解起来就轻松了。

2.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要会翻译,字字落实。翻译一定要通顺,不通顺要加以润色。就文言文的翻译来说,比较难的就是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对于那些文言虚词,比如:之、乎、者、何、其就那么十几个字,在上课的时候就注意让学生积累,这样就一次性地把一个字的全部意思和例句汇总到一起了,就很容易搞清楚,然后再结合虚词做几个题目,就可以解决大部分常见的虚词问题了。至于文言实词,因为实在太多了,无法系统整理,怎么办呢?通过背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多半,因为高考考题虽然分值大,但考点不多,重点实词也就有数十个,背诵不能解决的实词,可以通过古今意义的对比,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把句子理通顺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3.教会学生看注释

文章下的注释很重要,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出处,联系背过的类似文章,可以对选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文义。对选文中的虚词、实词等的注释,可以帮学生精确地翻译句子。

4.重点掌握基本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固定句式是必须要掌握的。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特殊语序。句式的学习通过总结归纳,然后加上理解,再背过,一次就能搞清楚。而且可以举一反三、一劳永逸。

5.理解作者的用意,根据作者的意思理解文意会更加顺畅

学习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总结,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有效性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指标 结果性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097(2014)01-0044-04

作者简介:杨志刚(1981―),湖南溆浦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湛江一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评价是教育变革的基石。[1] (PP.307-329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和合乎实际的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方式。作为语文学科评价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从以往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情况来看,研究者大多不分学科只在宏观层面开展研究,很少清晰地从学科角度特别是从文言文教学这一微观层面细致而又具体地提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本文即围绕“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构建”这一核心内容展开探索,希望通过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为今后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实施提供一种参考。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是界定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或教学有效性含义的根本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等多处论及了高中文言文的课程目标。根据这些论述,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旨在提升学生文言素养,培养历史地、辩证地审视与评价文言作品的审美情趣,积累传统文化底蕴,培育民族精神和价值认同感,以及掌握与提升文言文学习策略与方法等思维水平。结合这一课程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其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是指经过一段时期的文言文教与学的活动之后,文言文教与学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教学活动的目标以及实现的程度水平;也就是指学生的文言素养、文言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价值认同感、文言文学习思维方法等有没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进步与发展。由于有效教学的终极追求主要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这是文言文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共同衡量标准。这是从教学结果所达到的有效性水平来解读。

其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文言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教的各要素、学生学习的各要素以及同教与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支持辅助要素等是否有效及程度如何。例如,教师的文言素养如何,教学内容是否得当、有趣,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等;学生的文言基础如何,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策略是否得当等;教材编写质量如何,是否体现层次性、基础性、人文性;课外辅助活动开展质量如何等。这是从教学过程各要素所达到的效果水平来解读。

其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文言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在文言文教或学上所花费的“学术学习时间”和“学术投入度”如何。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长和学术投入度高,则意味着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有效性。所谓“学术学习时间”是指学生积极、成功地投入学习活动的时间量。[2] (P.257 )成绩差的学生偏离学习任务或成绩好的学生在完成指定任务之后偏离学习任务都会导致学术学习时间不够。所谓“学术投入度”是指学生专心致志于课堂学习的程度。[3] (P.18)这是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解读。

其四,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文言文教与学的活动结束时或之后,文言文教与学的结果符合教师或学生教与学的期望和需求。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文言素养获得了提高,考试成绩有了提升,不仅满足了自身提高文言素养的外在需求,同时又因受到古代经典作品中优秀人物高尚精神或情操的感染和启发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文言文,更加关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这是从教学效益的角度来解读。

其五,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文言文教与学的活动结束时或之后,师生的教与学效能感、教与学的情绪等是否发生了质的改变;师生在教或学上是否更加自信,教或学的情绪是否更加高涨。教师不仅更加乐教,学生也更加乐学;而且教师或学生的这种效能感、情绪以及因乐教或乐学而产生的心理及行为上的“正能量”也感染了周边的同事或学生,带动了周边的同事或学生的效能感、情绪。最终,在师生看来本来有点“头痛”的文言文教学,却变得 “轻松”,不仅文言素养得到提升,精神也获得了享受,人格情操也得到陶冶,文言文教学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无疑,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必定是有效的教学。这是从教学效能的角度来解读。

二、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理论探索

首先,《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又是高中师生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行动准则,是教师制定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根据。根据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估体系的主要指标内容涉及到文言素养、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文言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价值认同感、文言文教与学的策略与方法等。

其次,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思维范式。“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制订具体教学活动目标的思维范式。也就是说,“三维”目标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制订教学目标的思维方式,指导我们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划分学科课程总体目标,制订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

再次,由过程到结果的事物发展规律是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逻辑基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过程迈向结果,无过程便没有结果,所出现的结果,也必定是过程的结果;而且过程决定结果。教学活动的发展也是如此。教学结果总是受到教学过程诸多构成要素的影响。教学结果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的,一种是预期的:现实的教学结果是在一定教学条件下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的结果,这个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便组成教学过程要素;预期的结果则是教学目标。为了使现实的教学结果尽可能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教学结果,必须保障和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因此,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既要评价活动过程,又要评价活动结果,并且更应注重过程。西方在思考有效教学时曾提出过著名的“背景―过程―结果”范式。该范式认为教学有效性主要受到“背景变量”“过程变量”“产出变量”三种因素影响。“背景变量”是指影响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输入因素,包括师生个性、知识背景等因素;“过程变量”是教学活动实践开展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讲解、提问、管理、组织、反馈等因素;“产出变量”是教师希望达到的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学习兴趣、智力动机、自我效能感等。[4] (P.59 )这种范式为构建学科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该范式只是一个宏观层面的范式,没有考虑到学科教学背景。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构建依然需要在这一基础上从“文言文教学过程”和“文言文教学结果”两个维度进一步细化。

最后,以生为本,师生共同发展,是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活动诸要素当中,人的要素始终是第一位的,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是教学的终极追求。教学程序操作中,“教师置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材居于主线地位”(钱梦龙语);而在发展价值追求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居于主要地位,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居于次要地位。因此,评估教学有效性要以师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根本标准。构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要以促进学生的文言素养、文言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价值认同感、文言文学习思维方法等的进步与发展为核心出发点,同时又要兼顾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效能感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构建就是要在追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指导下,结合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以师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获得进步与发展以及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为根本依据,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分别从教师教的过程与结果和学生学的过程与结果两个大层面入手加以构建。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内容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维度划分

根据上述理论探索,可以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作出以下维度划分。

首先,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师生文言文教与学的有效性以及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支持辅助系统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取决于师生文言文教与学的过程与教学支持辅助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性。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既可以划分为“文言文教的维度”“文言文学的维度”以及“教学支持辅助系统维度”,也可以划分为“以文言文教与学过程和教学支持辅助过程为内容的过程维度”(简称为“过程性”维度)、“以文言文教与学的结果和教学支持辅助结果为内容的结果维度”(简称为“结果性”维度)。

其次,依据过程影响结果的事物发展规律,所以前述“过程性”维度又可以称为“文言文教与学的过程影响因素维度”(简称为“影响因素”维度)。而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文言文教的结果和教学支持辅助结果的成效都最终以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结果来表征,所以前述“结果性”维度就可以只用“文言文学习结果”来代表。

再次,从教学活动整体过程来说,教学目标总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预期。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项目标属于对教学结果的预期,而“过程与方法”则属于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预期。又因为任何教学过程总是包含着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以在这里,可以把“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为上述“结果性”维度的表征;而把“过程与方法”视为上述“过程性”维度的表征。

最后,结合高中文言文课程目标,上述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维度再次转化为由以学生的文言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和以文言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价值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结果性”维度,以及由以文言文教与学的策略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过程与方法思维组成的“过程性”维度。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指标内容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涵盖两个维度:“过程性”维度和“结果性”维度;“过程性”维度涉及的要素是“因”,“结果性”维度涉及的要素是“果”。具体内容如下图:

图1 “三维”标准与“过程性”标准、“结果性”标准之间的关系

1.“结果性”标准

“结果性”标准是指学生在文言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是否获得发展及发展程度,如下图:

图2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结果性”评价标准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结果性”评价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标准以文言素养作为主要表征指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以历史的和辩证的审视与评价文言作品、文言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价值认同感等作为主要表征指标。从评价或测量的角度来讲,由于学科知识与能力目标易于通过实际测验、练习作业等成绩情况或者教与学的行为等途径外化并加以衡量,所以文言素养又体现为学生的文言学业成绩、练习作答成绩、文言知识点掌握情况等;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大都属于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隐性内容,而且这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往往是长期的,所以较难通过某种学科测验或作业加以评估。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然在教与学的兴趣、教与学的情绪、教与学的意愿、教与学的效能感等方面有所“外显”,而且“教与学的兴趣”“教与学的意愿”“教与学的效能感”等既是教与学的目的又是教与学的手段,同时又便于观察和测量,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可以这些表现作为主要表征指标。其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学习效能感、学习情绪是最终的评价指标。

2.“过程性”标准

“过程性”标准是指学生在以文言文教与学的策略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过程与方法思维方面是否获得发展及发展程度,具体如下图:

图3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过程性”评价标准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过程性”评价标准,主要分为影响教与学结果的教的过程因素、学的过程因素和教学支持辅助因素三个分级指标。其中,“教”的过程因素包括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文言文教学策略、教的动机、文言素养;“学”的过程因素包括文言文学习策略、文言文学习动机、文言基础,教学支持辅助因素包括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编写、文言文课外辅助活动。教的过程因素、学的过程因素和教学支持辅助因素可以统称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Sabine Dierick,Filip Dochy.New Lines in Edumetrics: New Forms of Assessment Lead to New Assessment Criteria.Rivista: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01,27(4).

[2]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有效的教学方法[M].盛群力,洲,闫蔚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高中文言文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言形象化 教学

语言是文章内容的载体,流畅、醇厚的语言功底更有利于情感的流露与思想的表达。 这种流畅醇厚的语言功底,主要表现在生动、形象两方面,而要做到语言的形象化,除了积累生活,认真读书,丰富词汇,咀嚼名篇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修辞,合理想象

例1那美妙的歌声,化作甘泉一点一点把我的世界浸润得更加绚丽。

点评:利用移觉,把听觉移植到视觉,清雅别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例2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我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点评:运用比喻,从视、听两方面具体形象地说明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悦之感,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例3朝可谒孟子,暮可访太白;夏可观十里荷花,秋可赏三秋桂子;

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南可踯躅于江南雨巷……愈读愈觉书文可亲可爱。

———《三更有梦书当枕》

点评:排比句式,铺排点染,唤起读者飞扬的情思,意境开阔,美不胜收。

例4进入初中以来,由于久溺于书山题海,又加之常与武侠小说“挑灯夜战”,视力便每况愈下,开始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长征。于是,世界开始害羞,每当我面对时,她总是扯起一层面纱,使我不得尽睹芳容。最后,我不得不投入四眼大军,开始了架粱生活。

———《架梁之苦》

点评:引用、拟人,运用自如、恰当,使整段文字幽默活泼,极富表现力。

二、营造画面,调动感官

所谓调动感官, 就是付诸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使他们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例5向人们低声絮说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

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阿长与》

例6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

———《阿长与》

点评:上面两个例子,用绘形的示现之法,揭示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的特点。 无声的动作,胜过有声语言,长妈妈质朴而略带粗野的形象在这简单的勾勒中被刻画得栩栩传神。 这两个画面都付诸读者的视觉。

例7我想起那个温暖的冬夜。室内①一灯如豆,我把昔日朋友送的贺卡连同尘封的往来一同从抽屉里翻出来。贺卡有的已搁置多年;②微微泛黄, ③带着一种陈年的温和的香,很淡,很好闻。我拥衾而坐,小声读着上面简短而真挚的祝辞。 ④我的声音像豆子一样,轻轻滑落;⑤敲碎一屋子的沉寂。

点评:①视觉。 营造氛围给人以静寂、悠远之感。②视觉。 黄色,流淌成温暖的记忆。③嗅觉。 美好的体验, 自然带来春天般的心情。④把听觉化为视觉,创设情境,耳闻目睹,引发同感,产生共鸣。⑤听觉。 动静结合,点染氛围。

例8 ①书面轻翻,心旌微摇。 ②叹梁祝身化彩蝶,喜崔张终成眷属,羡东坡把酒临风,慕清照泛舟浩淼……③高山流水鸣于耳畔;④瘦菊幽兰馨于鼻尖;⑤芳草连天,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

点评:①运动觉 “书面轻翻 ”这一动态 ,转移到内部感觉的运动觉。②视觉。 联想的画面美不胜收。③视觉、听觉连用,像画卷,像乐曲。④视觉与嗅觉连用,既有形象又有气味。⑤视觉。 颜色鲜艳美丽,引发视觉的愉悦之感。

注:例3、例4知觉的参与,在于它的敏锐的观察与合理的运用。

三、捕捉闪光细节选好动词

例9那褐色的烟末被粗实的指头从烟荷包里捏出来,轻轻一抖就装进锃亮的烟锅里,再用拇指柔柔地一压,同时那火柴也轻轻地备在手里了,将烟袋叼在嘴上,这一切都做得不紧不慢。该点火了,尤其在大风起兮尘草飞扬的旷野里,划火柴就变成一种技巧和功力,并且透出一种气度和风范。他偏要转过身来,迎着风,稍一定神就把火柴往盒儿上一蹭,瞬间双手一捂,那火苗儿就在手捂的空间里安然跳动,如一枚金黄的柳叶儿。烟就点着了……

———《点烟》

点评:点烟可谓琐屑之事 ,但在作者笔下表现得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这是因为细节和一连串的动作逼真传神。 那 “一抖”、“一压”、“一蹭”、“一捂”, 活灵活现地把庄稼汉沉着老练的生活经验凸现出来。

例10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儿会闲了再说吧! ”说了把背包住阶台上一丢,坐在上面休息。

———《老杨同志》

点评: 又冷又热的两句话,“一丢”“一坐”两个动作,干脆利落,形之于声色的反映了老杨同志对广聚等人工作作风的不满,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原则性。

例11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来,拗过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点评:加点的词语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私塾老师读书入神的情景,富有感染力,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例12爸爸弯下腰,把一个皮箱拽过床沿儿,半蹲下身子,用小肚子一顶,往下—压,两手伸进缝里,抠住箱底,憋住气,一瞪眼,把皮箱搬了起来。

———《搬家》

点评:“弯、拽、蹲、顶”等10个动词连用,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爸爸搬皮箱的全过程,着实传神,这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四、舍常式表达,求变式表述

弃舍一般的表述形式,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试试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换一换,往往能带来鲜明生动的效果。

例1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天上的街市》

点评: “ 朵 ” 字常用于花 , 用 “ 朵 ” 而不用“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例14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点评:用“烧红”而不用“映红”、“照红”,化平淡为生动,暗用了比喻:晚霞像火。“烧红”把落日时晚霞的鲜红、明亮极生动地写出来了。

例15他正在向古代典籍钻探。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点评:本来是叙述语言 ,无非是闻一多已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钻探”,这包含了比喻,不仅形象,含义也更丰富,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为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感 培养 方法 途径

所谓语言感受能力即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做了一点尝试。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举个例子,《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如果仅是“死盯着”这两行文字,大意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是如果联系语境,发掘“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意义,我们就会悟解到,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而且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三、在实践中强化语感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四、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生除了能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也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

高中文言文论文范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善于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功用,把学生引入新的境地。 比如,教《愚公移山》,以同名歌曲导入,以歌曲激昂的旋律感染学生老师进而顺势利导提出问题――“《愚公移山》讲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愚公为什么被人千古传颂呢”,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于作者笔下的世界,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想象让文字动起来,文言教学也就活起来了。文言文看似枯燥,但如果老师能在文言文和生活之间找到融合点、找准切入点,文言文的教学会变得精彩起来。比如在教《小石潭记》的时候,让学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话来劝慰情绪低迷的柳宗元,使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诵读,加强感知。

“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感,它的作用在于:一方面,是为学生培养古文的语感、丰富积累,为日后的深人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文章的内容、思想、结构的美、韵律的美都依赖于诵读去发现去体验。因此,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应不断地引领学生进入诵读的氛围。诵读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师生齐读、齐声诵读、分组诵读、重点吟读、快速诵读、提示诵读、检查诵读等等;诵读要讲究方法,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合理、灵活、生动的诵读,可以盘活文言文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骈散结合,情景交融,感情起伏,而且篇幅较长。我在教学时,整整用了一课时进行诵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把学生的情感融进课文之中,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就可以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切合实际,授之以“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但在翻译前,一定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老师对于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要进行归纳,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反问句等,也要作适当的指导。

四、引导鉴赏,陶冶情操

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露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怀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写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作品同作家的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去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样我们的教学,也就获得可喜的成功了。

五、探究拓展,提高能力。

高中文言文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语言文字工作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引领文明的阵地,规范其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高校语言文字工作针对的对象是高校学生。推广普通话,进行普通话教学,培训及测试等基础语言文字工作均围绕他们进行。因此,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商管理等九个系部,包含国家对普通话有明确要求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餐饮服务与管理、涉外旅游、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学院立足“服务养成,知行相济”的校训,重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普通话为代表的语言文字素养是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沟通交际的必需工具,也是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中,银杏语委最重要的工作思路就是“充分、深入发动学生”,并做出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下面仅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语委的工作实践作为参照对象,概述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的体系构建和工作内容。

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其体系的构建。现今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学生管理机制多数还停留在金字塔式、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语言文字管理机构。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只是有被送测的权利。仅仅提供测试,测试结束即万事大吉,这种模式显然不仅不利于开展相关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造成认识误区,那就是语言文字工作就是等同普通话测试。第二种,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设有测试站。至上而下,得令而行,这种模式虽可以开展日常语言文字工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僵化、不开放的体系很冰冷,多数依靠执行生硬的行政命令达到工作目的。显然这种模式下的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种,设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高唱空城计,没能发挥其作用。设立了学生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由于存在诸如缺失制度建设、缺乏引导、工作内容单一、工作季节性中断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没能常年有效开展工作,而造成形式存在的事实。

我们认为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也是其工作最为重要的问题。

要根据“创新、独立、广泛、深入”的原则设计工作体系。创新是总的思路,要从现有高校的普遍语言文字工作体系和模式脱生发开去,创造一个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倡导的“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宗旨的语言文字工作体系。独立是指我们专门设立了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生语委)这个机构统管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它虽然直接隶属于院语委的机构,但是具有独立的立制权,专门经费支持的财务权,以及语言文字部分学生活动行政权力。广泛是指组成人员具有各专业代表性,学生语委的主任和委员来源于各系长期奋战在推普一线的优秀推普员,并且注意吸纳不同年级的学生,以老带新,循环更替。深入是指学生语委的工作内容涵盖除了普及、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进行普通话进一步建设他们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平台。

广泛、实效地建立工作机构,责任到人。设立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协调机构。设主任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委员两名,候补委员两名,并根据《银杏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的规定分工。各班设置推普工作组,规定班长为组长,学习委员或专门选举出人员担任推普员。推普员为最基层的语言文字工作实施者,承接学生语委的一线任务。各个系设置一名协查员,主要职责为督查本系个班推普员工作完成情况并上报。同时建立要考评体系,做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样,一个代表基层,独立、自主又兼顾、灵活的工作体系就组建立起来了。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

第一方面,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基本方针政策,了解语言文字法规、规章,掌握规范标准。这有利于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相关职责。第二方面,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普通话是我们在高校工作、生活、学习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言交际工具。推广普通话工作,教育领域是基础。但2012年的《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中仍然指出“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路还很远”,“能流利准确讲普通话者不够多”。[1]这就要求学生语言文字工作还要继续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持续不断地提高师生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及能力。第三方面,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应该叫学生在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管理普通话培训班的考勤,管理测试中的疏通工作等。第四方面,参与相关教学、科研活动。高等院校推广普通话中带有科研促教的色彩,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和学校的各级科研与教研项目。高校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完全可以以数据调查、统计或资料收集、整理等方式参与语言文字科研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从中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和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的想象力,成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语言文字工作是否深入,宣传是否到位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治的积极性,语言文字工作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也才会开创一个全新的工作局面。

上一篇名人名诗

下一篇维生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