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范例6篇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范文1

[关键词] 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因素;困难;对策

科学课程(7~9年级)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的内驱力,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科学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本质,让学生逐渐领悟自然界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与社会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课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探究则是学生对科学问题的一种源于本能的探寻,也就是说,探究过程起因于人类自身的好奇心,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行为是围绕如何人满足这种好奇心而展开的,而不是被教师的要求,考试的压力以及其他外在的动力所驱使和左右。

为了了解初巾生对科学课的兴趣爱好、行为态度、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对影响科学探究学习的因素和科学素养提高的途径、科学探究学习实践中的主要困难及其对策进行研究,笔者展开了对城市普通中学初中生科学课学习现状的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科学探究行为的态度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武汉市第二十九中学,三角路中学,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的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试卷744份,其中男生540名,占总人数的72.6%,女生204名,占总人数的27.4%,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关于对科学课兴趣的问题

参照上面的饼图,关于对科学课是否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发现,喜欢科学课的人数分别达到64.5%,对于科学课感觉一般和不喜欢科学课的学生分别占到总人数的32.3%和3.2%。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2 关于对科学课行为态度的问题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都愿意积极动手和动脑,亲自参与实践,而不是一味按照教师的要求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正符合科学课教学的初衷。

2.3 关于对科学知识掌握的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对于设计的六道有关科学知识的题目,全部答对的学生只有40.3%,可见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得下一番功夫。

3 影响科学探究学习的因素

3.1 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探究活动中,成功、高效的科学探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而这取决于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强弱。传统的教育模式削弱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其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往往习惯于等待老师讲授解惑,不会去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会去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会去积极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商讨,因为没有强烈的科学探究意识的驱使和支配。所以说,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是影响科学探究学习的最基本因素。

3.2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科学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对于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需要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去分析,提出假设,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具备的实践经验是科学探究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知识储备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必然会尝试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学生的认知结构将直接影响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影响科学探究学习的质量。

3.3 教师的科学探究观念。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科学探究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也不否认教师的作用,当前许多教师认为科学探究是浪费时间,占用了正常教学的时间,是“性价比低”的学习方法,因此不愿意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有一些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只是少数科学工作者才能做的科学探究,初中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殊不知科学探究正是为了满足学生本能的探究需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4 科学素养提高的途径

4.1 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课本身。鉴于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验中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尽管有些步骤和想法不正确或者有待改进,但学生愿意自觉排除种种干扰,孜孜不倦地去探究,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给予了他们无限的想像空间,从而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精神。

4.2 重视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引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寻求知识的境界。例如在“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用手分别触碰砂土,壤土,黏土,触感非常不一样。这固然与它所含颗粒的大小有关,但是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每个小组在探究实验报告单中书写要探究的其他原因,全班讨论后,选定土壤的哪些性质对土壤的触感有影响,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学生列出有土壤的色泽,土壤的湿润度,土壤的粗糙度,所选土壤周围的环境,土壤所含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通气性。学生每4人一组,选择一个猜想,作出假设,再设计出实验进行验证。其次教师要有序而“导”,促使学生观察的逐步深化。教师在学生观察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启发思考,适时指导。

5 科学探究学习实践中的主要困难及其对策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的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5.1 科学探究的目标定位。开展科学探究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节课不够用的情况,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确定的探究学习目标过于庞杂,要求学生完成提出假设,分析问题,制定探究计划等多项任务。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应灵活多样,可以是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环节,有针对性地确定探究任务的完成。

5.2 教师指导的适宜度。在开展探究学习的实践中,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了解学生的探究能力。较为普遍的是将探究过程神秘化,过度地指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进行探究。实际上探究是人的本能,学生具有自发探究的能力,当然这种自发的探究往往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不能停留在学生自发探究的水平上,但也并不是要追求达到科学家研究的水平。探究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要适度。

科学探究范文2

新教材的每个章节都是先给出“联想、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探究”,做到有的放矢。期间结合“观察、思考”,然后“交流、研讨”,最后“概括、整合”,对每个学生达到可以“迁移、应用”的效果。很明显,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在高唱着“科学探究”的主旋律,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从而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思想。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能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时,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以往的实验是教师或课本“划”出了从问题到结论的单一路径,让学生验证性操作一遍,是一种老套的哺育。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观察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的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纵观这套教材,不难发现,没有严格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就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将这些实验设计成边教边做,也可以设计成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例如《化学反应原理》电镀模块,给出材料:铁钉,石墨棒,CuSO4溶液,导线,电源。给出任务:镀铜。在本实验中,铜盐溶液作为电镀液,待镀的铁钉作阴极,铜片作阳极。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然后再动手做试验。试想学生的记忆会多么深刻,看似一节课时间仅仅只做了一个实验,但学生却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电解原理,并且达到了应用的目的,掌握了电镀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沉淀溶解平衡,对PbI2固体的溶解平衡实验,以及ZnS转化为CuS,突出了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能力。再如,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样吗?通过探究实验发现有的灯泡亮,有的暗,可总结出导电能力不一样。接着继续探究其原因,从而归纳强弱电解质概念。整个学习过程自然而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兴趣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象美好的化学世界。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结合观察、阅读、讨论、交流、辩论等积极地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

新课程注重从自然和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介绍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注重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自觉地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新课程还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正确的评价。《化学反应原理》沉淀溶解平衡部分,运用了两个实例解释。实例1,利用X射线对钡的穿透能力较差的特性,医学上在进行消化系统的X射线透视时,常使用BaSO4做内服造影剂。实例2,如果误将可溶性钡盐如BaCl2当做食盐或纯碱食用,会造成钡中毒。中毒者应尽快用5.0%的Na2SO4溶液洗胃,随后导泻使钡盐尽快排出体外。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范文3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意识;自主学习;方法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探究动力的源泉。为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例如,可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时,在一个小烧杯中装入10 mL酚酞试液,另一个小烧杯中倒入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这两个小烧杯,当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可设问如下: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是大烧杯内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另一个小烧杯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境下,展开对分子运动的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科学探究的基础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它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必备的条件。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去探究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离开了自主学习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如下三点。

1.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阅读材料

阅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材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书边做批注的习惯、边读书边比较的习惯和边读书边联系现实生活的习惯。

2.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学习离开了独立思考将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奠定探究学习基础,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3.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课堂是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实践,只有把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才能发挥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化学人才。如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分离氯化钠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这样,实践给了学生聪明才智,实践给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科学探究的方法多种多样

1.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一般按这样的流程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实验探究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有益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以交流讨论为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思维。对任何人类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都有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与他人交流讨论是一个极好的与人接触学习的机会,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借此机会加深对别人的理解并吸取别人所长为我所用,还可以开拓思维、发展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时,要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虚心向他人学习,在交流中思考、成长。

探究案例:化学变化前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会改变吗?

学生1:烧纸、烧蜡烛是常见的化学变化,它们最后只剩下一点灰烬了,所以,化学变化的质量是减少的。

学生2:不对。二氧化碳溶于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质量是增加的。

学生3: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可能会发生改变,这要视具体的情况来说。

学生4: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不会改变,因为化学变化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自然界中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

教师:化学变化前后某一物质的质量变化了,还是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化了,应该思考、分析。

学生5:历史!科学家那儿肯定有答案。

学生6:……

在化学探究学习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对课题探究来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学生个体来说,提供给每个学生一个独特的学习、成长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别人的观点与思维方式可以启发自己的思维。交流讨论的组织形式很多,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这要视具体的探究课题及教学条件来定。

3.通过探究性习题的设计解答,提高探究活动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1: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容器,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2)对你所推测的气体,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例2:SO2与KOH溶液能发生反应,但看不到明显现象,请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能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说明SO2确实与KOH溶液发生反应。

解析:SO2与KOH溶液的发生学生并不太熟悉,但当教师提示学生回忆学过的CO2和NaOH的反应后,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许多同学都提出了可根据反应后压强的变化来设计实验,结果不同的同学分别设计出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且都能达到题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至关重要,往往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受限,这时教师的适当点拨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将原有的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运用,这种点到即止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笔者还体会到,在化学学习中,不是所有的化学内容都要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也不是每一次探究学习都要学生通过自主地、独立地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所以,学生在很多时候只经历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步骤而不是探究的全过程。如针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较差的局面,教师可以直接给出探究问题而不用学生自行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不能对问题做出假设或猜想,教师可向学生讲解自己的假设;如果探究的时间太长,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探究结果,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终止探究活动等等。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式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也更能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它激发了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求知识,对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祖浩.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科学探究范文4

透过科学课程,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塑料、洗涤剂、肥皂等;也可对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如铁钉生锈、烟花燃放、蜡烛燃烧、水果腐烂等[3]。下面以“铁钉生锈”实验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不生锈的铁钉的区别,然后提出问题,二者的不同是由什么引起的,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做铁钉生锈的实验,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记录。利用各种科学实验来与学生共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手,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注重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而在小学科学中就有很多体现开发学生思维过程的化学实验,如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固体在水中溶解、蜡烛燃烧等。下面以“空气占据一定空间”这一实验为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组中纸团湿了,有的组纸团没湿?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过程中思考关于空气占据一定空间的诸多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以探究式为主,而探究的进行离不开实践,因此,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开展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科学教学中化学探究实验占所有实验的大部分,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寻找空气、灭火等,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做好化学探究实验,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实践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灭火”这一探究实验为例,在学生懂得燃烧需要氧气的科学知识后,创设一些生活实景,汽油燃烧时,用沙子灭火;酒精灯打翻烧着时,用湿毛巾灭火;菜锅里的油燃着时,盖上锅盖灭火。让学生自己尝试灭火,既让他们进一步理解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知识点,体会了科学的力量,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范文5

【关键词】 科学探究 特征 策略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 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课主要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科学的本质特征可以看作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其过程性特征,即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究,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共性;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上的特征,以无生命的世界为主要研究领域,力图确认世界最基本的原理,追求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统一规律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教学首先要体现的。科学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 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

科学课程难教又难学,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差异,这是科学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许多研究者关于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将科学科的探究本质与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从原有的认识出发,积极参与寻找解释和答案的过程,真正成为探索科学世界的主体。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假设或预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以及把自己的结论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科学。

3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探究的基本特征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科学性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能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与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与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

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对构建个体和群体的理解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别人就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在讨论中往往引发新的问题,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科学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科学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像(包括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尽可能使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较为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4 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

4.1 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创设问题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获得新知。

4.2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

科学探究范文6

小学科学是科学的启蒙课程,是科学学科学习的基础,通过小学科学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模式老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愿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不愿主动思考,学习效率也不高,无法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除此之外,每天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学生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探究的深度不够,会产生疲惫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为形成探究思考的习惯,为培养出探究思维。在此情况下,教学模式又较为单一,教学步骤固化,学生在课堂之初,就知道下一步老师可能要求做什么,没有丝毫新鲜感,影响了教学效果[1]。

第二,学校缺乏探究设备,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设备不足的问题,学校对科学探究设备的重视性不够,只够买教师要求的,上课必备的探究设备,对于真实能够提升学生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探究思考的设备不会进行购买,且部分学校存在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多名学生共用一台设备,大部分学生无法亲自试验探究,无法思考。

第三,科学探究的效率较低。科学探究效率低,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发展缓慢,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探究意识不强,缺乏抽象思考能力,因而,学习效率较低,需要恰当的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较差,只是看热闹式的学习,不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只注重实验的结果,无法真正培养探究兴趣,也不会具备探究精神,科学研究效率较低,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缺乏恰当的引导,对学生缺乏关心,还会影响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学生无法与教师建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无法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启发性教学,通过启发性教学,能引导学生思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目的,促进科学探究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首先,开展启发性教学,需要设置恰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需要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意识[2]。其次,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开展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思维特点,性格特点,有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学习,鼓励学生进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目的。最后,需要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启发的关键就是巧设疑问,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而,需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确保问题的难易程度恰当,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加强合作交流,保证科学探究高效开展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合作交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合作交流的情况下,能够引导学生互动学习,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可见,加强合作交流,是保证科学探究高效开展的关键。首先,教师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对科学的理解程度设置问题,选择开放性的,合理的合作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升探究能力,进行课堂探究。其次,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小组讨论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可以展开科学探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展开合作探究学习,保证科学探究的高效开展。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不仅在课上共同讨论学习,在课下也共同进行实践练习,共同参与科学探究,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探究

尊重学生主体性,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关键。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学生意识到,探究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探究方法与探究过程,如何思考探究,需要保持怎样的探究精神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探究效果,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3]。因此,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探究十分重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需要明确师生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者,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学习,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不能剥夺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第二,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动手操作。例如,可以开展小教师活动,要求学生轮流担任教师带领其他学生进行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上一篇我想和你谈谈

下一篇公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