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干了一节课范例6篇

体育课干了一节课

体育课干了一节课范文1

[论文关键词]郴州市;干部教育;实践探索

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按照党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总要求,根据郴州市干部队伍实际,围绕能力建设,创新理念,强化管理,整合资源,拉长链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一、立足“四性三提”,创新干部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干部教育理念的创新直接推动干部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高,促进干部能力提升。

(一)适时而动。树立“四性三提”,拓展干部教概念。干部教育必须适应干部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前些年,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按照“加强理论武装,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能力”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布局。在干部教育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不适应和新的不符合。更新干部教育理念是大势所趋、形势所逼、现实所需、当务之急。为此,郴州市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经调研,提出“四性三提”的干部教育理念,即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着眼于增强干部教育的系统性、基础性、针对性、实效性(“四性”),提高领导干部政治思想水平、提升行政作为能力、提质健康生活品位(“三提”)。

(二)应时而作,着眼能力建设。丰富干部教育内容。干部教育理念的创新必然促进教学布局的创新。围绕能力建设,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改革教学布局,进一步调整教学课程的设置,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针对性、实效性,达到“三提”的目标。一是完善教学模块。新的课程框架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下设时政辅导、党建理论与党性修养两个单元。这一板块通过专题辅导、党性锻炼、党性分析、警示教育、外请报告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第二板块为“提升行政作为能力”,下设干部必备素质与能力训练、经济知识与郴州市发展两个单元。这一板块通过专题辅导、实地调研、课题研讨、撰写论文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第三板块为“提质健康生活品位”,下设生活情趣与生活品位一个单元。设置了官德建设、计算机知识、保健知识、政务礼仪等教学内容。这一板块通过专题讲授、远程教学、体验式教学、体育竞技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合理划分课程类别。为了解决“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齐,前后一个样”的问题,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将教育培训课程分为基础课、选修课和特色课。基础课在所有主体班开设,主要针对学员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侧重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基本素质。选修课则根据不同班次学员的情况,取舍有别。特色课因班而异。如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班开设“乡镇主要领导实务”课程,包括党务知识、必备素质、基层党建、领导艺术、危机管理等实用性强的专题。

(三)顺时而为。注重知行融合,创新干部教育方法。干部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员教出来”的,而是干部能否对实践工作进行理性认识及规律性的把握。为此,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学员、教员两者的优势,把能力建设板块真正开设成实践性课程,包括案例式教学、现场观摩、拓展训练、学员论坛、局长讲坛、辩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员在“知”中“行”,在“行”中“知”,知行融合。

二、加强教学管理,创新干部教育流程

新的教育理念,催生新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是干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流程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线。

(一)构建全程管理体系,实现教学流程“无空档”。通过反复摸索,中共郴州市委党校设计了分步实施、连续滚动、及时反馈、全程调控的教学管理流程。选题决定教学方向,方向出了问题全盘皆输。他们对选题环节高度重视,要求选题以“准”为原则。即准确把握时事动态,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准确把握学员需求,并确定干部教育的必开课、急开课、优质课。备课环节以“帮”为主调。一是督导组帮。教师申报课题后必须在上一期结业前拿出提纲交督导组审议,督导组提出具体的书面修改意见,帮助教师打好课题框架。二是教研室帮。教师根据督导组修改意见认真备完课后,教研室主任组织本室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申报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再对教案进行补充完善。三是一对一帮。每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一至两位年轻教师结对,在年轻教师备课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竞课环节以“严”为特征。课题竞标是所有新专题必经的一道关,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坚持“宁紧勿松,宁缺勿滥”的原则,坚持不联系实际的课不开,没有郴州市特色的课不开。排课环节以“特”为优先。每个班安排一个特色版块,在编制教学计划时针对性强的特色课优先,如在妇女干部中青班安排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妇女权益保障法》《女性社交礼仪》《妇女干部协调的艺术》等一系列特色课程。上课环节以“活”为关键。为了改变党校教学“一言谈”、“满堂灌”的沉闷课堂氛围,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千方百计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增设现场教学课,如“新农村建设”课堂搬到村里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农业产业化”课堂搬到农业龙头企业上。反馈环节以“实”为根本。教学相长,教学的实效只有在不断“反馈一改进—再反馈—再改进”中才能彰显。为了做到教学信息反馈准确,他们通过学员测评、学员座谈会、督导组听课、班主任收集学员意见等方式,多角度、多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员对切实可行的意见在下期主体班予以落实。

(二)推行课堂准入制度。确保课堂教学“无次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推行了严格的课堂准人制度,每堂课进入课堂必须通过四道关:一是审题关。上一期末由教师自愿申报下一期新课题,并提供该课题提纲,由教学督导组审定,如督导组认定该课题不宜在主体班开设,则不开。二是试教关。经过审题关后,新课题任课教师按照专题要求和督导组修改意见,进行备课,经教研室集体备课补充修改完善后,在教研室范围内试教评课,试教不过关者,不参与竞课。三是竞课关。试教过关后,进入最关键的竞课关。这道关有三难:首先,“点菜”的不确定性使竞课者难以预料,“点菜”点的一般是课题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且可以追问;其次,每位督导组成员每次竞课必须行使否决权一次以上使投票者难以做“老好人”;最后,须经2/3督导组成员同意才通过,使竞课者难以投机取巧。四是测评关。每位教师在主体班讲授的每一堂专题课都必须由主体班学员、督导组成员进行测评,只有测评成绩达到良好以上的课才作为下一期主体班上的预选课。

(三)创新激励培养机制,加强教学管理“无止境”。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教师的潜能激发出来。为此,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建立健全了着眼于每位教师全面发展的激励培养机制。首先,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根据教学质量考核结果,按档次区别讲课津贴;对优秀的课授予名课称号,对获得名课的教师授予优秀教师的称号;对连续两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授予明星教师称号;对当年教学质量排在同一职称第一者、在省里教学比赛获三等奖以上者以及明星教师实行低职高聘。其次,健全教师培养机制。一是进修培训。每年根据专业学科结构有计划派遣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到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等上级党校或高等院校去“充电”。二是教师集训。每年暑假举行一次教师封闭集训,进行优秀课教学观摩、年轻教师教学比赛、集体备课、优秀教案评选、教学专题研讨等。三是挂职锻炼。为增加教师阅历,提高教学针对性,从2007年开始,他们每年派出2~3名年轻教师到市直机关、乡镇或企业挂职锻炼一年。四是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为增强基层工作经验,每年派出1~2位教师参加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三、拉长教育链条。创新干部教育模式

在坚持抓好党校培训轮训干部主渠道、主阵地的同时,中共郴州市委党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通过拉长培训链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党校+高校、党校+基地、党校+企业、党校+挂(谋)职”四种培训模式,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干部作为能力。

(一)“党校+高校”培训模式。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把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分成两段,即学员在党校培训后,再分别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大进行学习培训,充分发挥党校和高校两者的优势,有效地改善了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组织党校处干班、中青班和科长班的学员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习公共管理、法学知识和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课题、前沿知识;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班学员到中山大学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组织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班学员到湖南大学学习行政管理知识。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党校系统有1800多人参加了“党校+高校”模式的学习培训。这种高校培训与党校培训较好地结合起来,受到广大干部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

(二)“党校+基地”培训模式。一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党校建立培训基地。为加强与省内外党校的学习交流,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地区党校的优势师资,经过认真考察,郴州市在广东省的深圳市委党校、江苏省的无锡市委党校建立了干部培训基地,由他们的专家、教授讲授本市目前还没有开设但学员认为有必要学习的特色课程。二是在香港培华基金建立培训基地。为提高干部发展“外向型”经济能力,每年选送学员参加香港培华基金在广东省南海市和香港地区举办的“红三角”经济发展研讨班。三是在“湘南暴动”旧址和桂阳监狱建立了干部教育基地。加强学员党性锻炼,开展警示教育。四是建立干部拓展训练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

体育课干了一节课范文2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少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当我们走进体育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的时候,发现很多课上都响起了音乐声,有的是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响起了音乐,有的是在做放松活动的时候,还有的是在练习过程中有音乐响起,甚至有的音乐贯穿在课的始终。音乐走进课堂有哪些现象发生?该如何准确定位体育课上的音乐?音乐与哪些教学要素有关?在有效选用音乐时需要重点考虑哪些关键点?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总结分析。

一、体育课堂上的“音乐现象”

音乐走进体育课堂以后,在音乐的选择和使用上等,都出现有若干现象值得思考,下面举例进行分析。

1.过门过长时间浪费现象

众所周知,体育课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在40~45分钟内要完成很多的任务,组织若干项活动,因此,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争分夺秒,减少对时间的浪费。然而,有的老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音乐过门的长短,有的过门时间过长,师生等待开始练习的音乐起点的时间过久,无形中对课的有效时间是一种浪费。如一节篮球课,老师让同学们熟悉球性的时候,选择了一曲音乐,当时学生成圆形队站立,老师站在圆心处准备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做练习,但是,由于音乐选择不当,过门过长,师生都静静地抱着球等约1分多钟,这一时间反映出对有效教学时间的浪费。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教师对音乐的选择能力不足;二是教师对音乐的处理能力缺失。随着音乐逐渐走进课堂,对体育老师不断提高音乐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音乐故障处理不当现象

音乐走进课堂,无论对课、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件有着积极作用的事情。但在使用音乐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且对其处理不当,很有可能正向作用发生逆转,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堂上所出现过的音乐故障有音乐不出声,音乐内容错位,音乐戛然而止,音量过小或过大等一系列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需要老师机智敏捷地做出恰当处理。但由于有的老师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不是十分充分,有的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对音乐故障处理不当的现象。如,某省组织的一次课堂教学大奖赛上,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前滚翻课,课上的非常精彩,无论是夹彩带做“不倒翁”前滚翻辅助练习,还是课堂教学气氛都十分突出,但就在结束部分做放松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共同跳起了彩带舞的时候,突然,音乐被卡了,老师及时走向录音机,一看磁带被缠绕在录音机上,一时间很难处理好,又时逢课即将结束,就随口发出了一句不文明的语言“他妈的”,顿时,评课专家和看课老师都面面相觑“傻了眼”。精彩的课就因故障处理不当而失去了获奖机会。实际上,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依然需要镇定,用口令继续下面的放松活动依然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3.音乐过多干扰课堂现象

体育课堂上选择使用音乐,其目的都是力争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但音乐的选择与使用一定要把握好“度”,即不可过多过泛的使用音乐,尤其当音乐的使用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干扰项时,说明在音乐的选用上走向了一个极端。在体育课堂上目前出现过,有的老师把播放器系在腰间(并不反对),是方便了很多,但有的利用这种便利,过多地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显得不妥,放大了音乐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功效。使用不当就会干扰到体育课的有效性,使用音乐要恰到好处,只有“必需的、健康的、有效的”音乐才是最适宜的。还有的老师上篮球课,准备活动环节就放开了音乐,基本部分作为背景音乐组织学生学练篮球技术,结束部分又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了放松活动。问题在于,当基本部分学习篮球技术的时候,背景音乐将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当老师讲解、示范篮球技术的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的时候。一旦出现干扰现象,说明对音乐的使用“度”缺乏准确的把握。因此,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元素不可过泛,即“多不得”。

二、体育课堂上的“音乐定位”

体育课堂上的音乐该如何定位,我们可以分别从结构性上和主体性上加以分析。

1.从“结构性”上对音乐的定位

音乐与体育课是什么关系,它在体育课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太一致的认识,目前,主要集中在三种观点上:其一,认为音乐是体育教学媒介;其二,是把音乐当做体育教学的手段;其三,把音乐看做是体育教学元素等。无论是“媒介说”“手段说”还是“元素说”,都反映出,音乐逐渐成为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比较倾向于将音乐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元素,说明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方面,以及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方面,逐渐凸显其重要价值。实际上,我们过去在谈到体育教学的时候,并没有把音乐作为其元素之一来考虑,一方面说明尚未认识到其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课改之前,未要求从“运动参与”方面来评价学生,也就缺乏对激发学生兴趣的特殊考虑。由此,过去的某些体育教学,有的略显枯燥乏味,有的过于死板教条,有的死气沉沉缺乏激情。当把音乐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元素考虑的话,强化了要重视将音乐融入体育课堂,进而就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音乐素养,选好、用对音乐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或特殊的功效。

2.从“主体性”上对音乐的定位

音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是什么地位?目前,存在两种认识,其一,是把音乐当做“主体”,即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必不可少。其二,是把音乐当做“背景”,即发挥其辅助作用,而并非必不可少。笔者看来,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音乐,根据其在教学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有的属主体音乐,有的属背景音乐,并非只有一种定位形式。如健美操,离开音乐就很难跳出动作的韵律效果。而其他项目的教学,如篮球课做学生运球练习时,有老师放了一曲《相信自己》,能起到激发学生练习的激情,但假如不放这曲音乐,也同样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体育课堂上的“音乐关系”

体育课堂上的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很多因素有关,诸如音乐与教材是何种关系?音乐与教法的关系如何?音乐与师生的关系何在?要想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使用音乐,首先需要弄清体育课堂上的音乐关系问题。

1.音乐与教材

体育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与教材关系最为密切,换句话说,在将音乐引入课堂的时候,首先要看一看,音乐为谁选?即什么样的教材?有的教材非音乐难学难练;有的教材有音乐比无音乐好;可有的教材,有没有音乐差别不大;甚至有的教材,添加的音乐成了干扰项。由此,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性作用。但该如何区分“必须”“可以有”“无需”与“不能”呢?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做出判断,尤其从音乐引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上都可以采取经验法来辨别。但,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考虑教材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依据教材而选择音乐。如街舞、踏板操、健美操等教材,音乐就是必须的,这些教材在课堂上没有音乐就难以教,更难以学,因为,没有音乐,节奏很难把握;没有音乐,兴趣很难激发;没有音乐,律动很难体现等。

2.音乐与教法

体育课堂上的音乐与教法是否有关,假如有关系的话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从体育教学效果上来看,音乐对教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有影响?教法对音乐的选择是否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实际上,当音乐尚未走进课堂的时候,体育教学同样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无论所采用的方法效果如何,体育课堂上教法的存在是必然的,其中,教师讲解、示范阶段,学生练习环节,都有教法包含其中,学生在原有的教法教学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新课改以后,当人们把音乐引入到了体育课堂以后,教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某些方面无形中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因为音乐方法上更加有趣了;有的因为音乐方法上更加多样了;有的因为音乐方法上更加有效了。也就是说,因音乐的存在,教法的形式、效果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说明音乐对教法发挥了促进作用。如过去做徒手操总是老师喊口令,学生完成每节操的动作,有的学生会懒洋洋的,出现胳膊伸不直、腿踢不起、腰弯不下等现象。当把口令换成了一曲适宜的音乐后,大多数学生都精神十足,甚至出现为“自我表现”而做好每一节动作的改变。

3.音乐与师生

体育课堂上的音乐除了与教材、教法有关以外,它与教师、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爱音乐、懂音乐的教师,音乐的选择就会比较适宜和合理;不爱音乐、不懂音乐的教师,在音乐的选择和使用上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同样,音乐的选择也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教学对象。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音乐喜好有所不同,当一节体育课上,选对了音乐,意味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与时俱进的音乐,教学效果就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否则,有可能费力不出功。有人疑虑“为什么我们国家“广播操”推了那么多年,很费劲,而且学生又很难对广播操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江南style”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实际上,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音乐。大家都知道,广播操的音乐大都以第一节什么运动,第二节什么运动来伴奏,可后者却大不一样。当然,还有两者的运动特点与风格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主动与被动的参与情况。由此看来,因后者更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而迅速火热起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不可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也不可不强调教师的音乐素养,否者,音乐的选用上就不会达到十分理想的境界。

四、体育课堂上的“音乐选择”

1.选择音乐要考虑“必要性”

当我们在考虑是否选用音乐,以及选用什么样的音乐的时候,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一定要首先考虑其必要性。再好的音乐,体育课堂不需要,就没必要将其引入课堂,另外,并非体育课堂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音乐。但体育教学实践中,有的音乐的选择却忽略了该问题,出现有准备部分本可以用口令就能达到较好效果的,却刻意选了一曲不太适宜的音乐,反而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放松活动有的需要肌肉、关节、韧带等放松的,却为了引入音乐,放出了一曲仅让学生闭目养神意念放松的音乐,而未充分达到放松的目的;还有就是在前面谈到的基本部分选择音乐的时候,除了韵律操、街舞等类型的教材,其他如篮球、田径、器械体操等在组织教学时,在选择音乐上需要慎重,有的可能仅仅是干扰了课堂,可有的或许因分散注意力而在器械上做动作时出现危险情况,因此,音乐选用的必要性不可忽视。

2.选择音乐要考虑“针对性”

基于以上分析,在为体育课堂选择音乐的时候,其“针对性”是要考虑的一大因素。音乐一旦脱离了针对性,就很难看到其作用和功效。但针对性该如何把握?建议把握“三看”,即一看教材可选什么样的音乐;二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三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如准备活动所需音乐与放松活动所需音乐都应该有截然的不同,因为,准备活动与放松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差距很大,但体育教学中却看到过两个教学环节选用完全一样音乐的现象。这说明,缺乏针对性的考虑。还有就是,不同学段的孩子具有较为明显的音乐倾向性,甚至同样是小学学段,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与五、六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在选择音乐上都应考虑其差异性,如小学低年级尽量选择儿歌类音乐。

3.选择音乐要考虑“多样性”

音乐进入课堂,几乎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是一件好事,但单一音乐,很难持久发挥其作用。长期都用一种音乐的话,学生自然也会产生听觉疲劳,甚至出现新的“枯燥乏味”感。基于此,教师平常要善于积累音乐,尤其是在观看别人的体育课时,听到好的音乐,要能够及时的记录下来,并在自己的课上尝试使用。除此之外,还要多熟悉音乐,包括从类别上要能够掌握不同类型音乐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尝试引入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之中。一方面能够体现多样性;另一方面,经过多次反复的新尝试,能够发掘对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的音乐。为实现多样性,教师需要用一种求变、求新的思想选用音乐,否则就很难达到效果。

4.选择音乐要考虑“实效性”

体育课上所有要选用的音乐,都需要考虑其实际能发挥的作用,这是我们选用音乐的初衷。有一种辩证关系,即,好的音乐不一定什么课都适用;好的音乐不一定课的每一部分都适用。因此,我们既需要选择好的音乐,又要考虑该音乐适合放在什么环节。另外,音乐的选择要想达到一定效果,还要考虑几个一致性,即音乐节奏与动作节奏的一致性;音乐曲目与年龄段的一致性;音乐类型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音量控制与教学环境的一致性;音乐内容与时展的一致性等。因此,是否具有实效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点。

体育课干了一节课范文3

一、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1.本学期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课题管理做到了有要求、有考核、有总结。

2.完成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个人研究档案建立工作。试验教师定期完成案例反思和阶段小结。

3.为加强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本学期召开了课题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

4.针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本学期做好课题变更的准备工作。

二、培训工作及队伍建设

1.本学期重点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主要建立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学科为主的学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围绕课题进行了“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和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多元智能理论有关知识的学习。

3.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的相关制度。以校级骨干为基础,初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本学期内选送了两名教师参加省骨干培训。

三、课题研究实践

1.继续坚持科研小组内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本学期加强了课堂教学工作的研究,开学初布置了本学期的研究课任务,每个教研组40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上三节有研究价值的课,要有教案、有评课。有一个反思。本学期共上研究课78节,这更促进了研究课的实效性,一课多讲、多人共备一节课成为研究课主要形式,甚至打破了学年组,备课组的界限,好多教师都觉得收益很大,从而更加喜欢上研究课了。也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英语组更是在主任的带领下开电工小学教研课的先河。

2.总结课改经验,科研教改一体化,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王敏老师讲了《丰碑》一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研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节课提问题和改进意见,教者本人积极反思,有的教师觉得上的不过瘾,主动请缨在自己班上,到别人班再上这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研究家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在学校形成课堂教学研究之风。

3.有6名教师参加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赛课选拔赛第一轮赛事—英语说课,并取得了团体好成绩,王晓鹤取得了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王晓鹤参加了此次赛课的第二轮比赛——微型课赛课,在原动力赛区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我校作为区第三轮选拔赛的赛场,王晓鹤又获得了市红杉杯市级优质课的好成绩。

四、其他工作

1.认真完成了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

2.及时做好科普信息交流工作。

3.完成了各项科研成果征集工作。

体育课干了一节课范文4

一、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1.本学期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课题管理做到了有要求、有考核、有总结

2.完成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个人研究档案建立工作。试验教师定期完成案例反思和阶段小结。

3.为加强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本学期召开了课题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

4.针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本学期做好课题变更的准备工作。

二、培训工作及队伍建设

1.本学期重点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主要建立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学科为主的学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围绕课题进行了“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和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多元智能理论有关知识的学习。

3.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的相关制度。以校级骨干为基础,初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本学期内选送了两名教师参加区骨干培训。

三、课题研究实践

1.继续坚持科研小组内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本学期加强了课堂教学工作的研究,开学初布置了本学期的研究课任务,每个教研组40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上三节有研究价值的课,要有教案、有评课。有一个反思。本学期共上研究课78节,这更促进了研究课的实效性,一课多讲、多人共备一节课成为研究课主要形式,甚至打破了学年组,备课组的界限,好多教师都觉得收益很大,从而更加喜欢上研究课了。也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如:宋志艳、宋晓玲、刘阳、靳卓、付丹丹、张蕊等,英语组更是在孙岩主任的带领下开电工小学教研课的先河,

2.总结课改经验,科研教改一体化,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靳卓老师讲了《丰碑》一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研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节课提问题和改进意见,教者本人积极反思,有的教师觉得上的不过瘾,主动请缨在自己班上,到别人班再上这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研究家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在学校形成课堂教学研究之风。

3.有6名教师参加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赛课选拔赛第一轮赛事—英语说课:王晓杰、连君、孙佳、杜文静、孙薇、石红霞,并取得了团体好成绩,王晓杰取得了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王晓杰参加了此次赛课的第二轮比赛——微型课赛课,在原动力赛区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我校作为香坊区第三轮选拔赛的赛场,王晓杰又获得了市红杉杯市级优质课的好成绩。

四、其他工作

1.认真完成了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

2.及时做好科普信息交流工作。

3.完成了各项科研成果征集工作。

体育课干了一节课范文5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触摸童年生长个性”为教育理念,开辟德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建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规定,按课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分段教学,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加强对课堂质量的评估,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计划不得挤占道德与法治课时;配强配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课程渗透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该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课程功能。

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形成层次递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本县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全县教育教学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二、开发特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校情实际、师生需求,依托办学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开发并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熟的德育校本课程,彰显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校本特色。

(一)抓好骨干力量,促教研氛围。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德育研究氛围。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在各个中心校校内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

县基础教研室将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纳入教研内容,并探索在教研机构中思德思政教研员。在中小学校,吸收年级思想政治课课程专任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同时,开展由校到县分级队活动课观摩评审活动,在校、县层面开展教研、现场观摩活动,推出一批高水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教研成果。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定期检查基层中小学执行每周1课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安排,具体落实到学校各年级课表,并确保思政课时不被挤占、挪用。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三)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特色。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体育课干了一节课范文6

论文关键词:实效性,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常态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也在扩大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确实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具体某节课中的目标不能扩大化。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一些教案的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一些诸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展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等;简断的45分钟,一节体育课能否完成如此之多的的目标实在令人怀疑?全是虚的。笔者认为在每节“常态课”中,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学生能明确完成1到2个教学目标足以。如: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知道传切配合的方法和运用时机,并在教学比赛尝试运用过程中理解战术配合的意义。又如,通过本课学习, 2/3的学生在两次颠球中,有一次能完成6次以上。目标简单明确,也便于达成。

二、满足学生活动欲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压力最大的时期,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减负增效,但社会、家庭的压力等,还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释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而体育活动是学生释放压力的最好方法。在体育课中,如果学生的活动愿望得不到满足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在练习其它动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家常课”中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是必须的。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成功完成某项教学任务时,经教师检查合格后,自己可以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如,复习乒乓球推挡技术课时,教师可以规定能连续完成20个推挡的学生,可以进行教学比赛。受打比赛欲望的驱使,教师不要监督,学生为了能完成20次,练习起来肯定很认真,也不容易出现教师在叫学生练推挡技术时而部分学生偷偷在打比赛的现象。这样就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更好的发展,也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技能课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并承受一定的负荷量。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锻炼学生身体还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都依赖于一定的身体大肌肉群活动。科学的身体活动的过程是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过程。因此必须在体育教学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身体活动量,但负荷的安排要合理、有效,并能采用区别对待原则。

四、身体素质必须“课课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学校都实施了选项教学,选项教学可以合理的使用学校的场地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同样,选项教学在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等方面带来一些争议, 一些学校甚至因此取消了选项教学。选项教学显然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当今学生发展需要的。但过分强调专项教学,满足学生兴趣而忽视学生的体质发展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实施选项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要求进行身体素质“课课练”,每节课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学生也容易接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项体能和弥补各专项所不能练习到的素质的不足,而且还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好充分准备。

五、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建立

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体育教学环境不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其本身也是教育因素。体育教学环境渗透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它是潜性的,却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它不仅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是安全、愉快进行体育教学的保证。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合理的体育课堂常规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和约束师生,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控,以充分发挥教学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体育教学环境向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

六、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和小组长的作用

体育骨干和小组长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班一般为50人左右,加上又是室外技能课,如光靠教师一个人的教学和管理往往是不够的,所以发挥体育骨干和小组长的作用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很好的帮助。体育骨干和小组长来源于学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些方面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教师的作用。另外,在培养和发挥体育骨干与体育小组长作用的同时,也是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由此可见,要让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就要在课各个环节处理上达到“常态化”“经常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常态课养我们体育教师一方水土,我们要珍爱每一堂体育实践课,落实常规,解决疑难,抓好常态,追求实效。

参考文献:

1、 肖川.公开课与常规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7(01)。

2、 王桂江.浅析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的定义及其关系.体育教学,2009(11)。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 2007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主编:季浏 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