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案范例6篇

中学化学教案

中学化学教案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教学;自主学习

一、高中化学学案的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他教的再好也是劳而无功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喜好、追求等,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唯有经过学生自身积极的认知活动,主动参加到教学和探讨知识的过程中,才会发挥其真实作用。

2.坚持问题化、思想性原则,重视先学后教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侯要注意坚持问题化和思想性的原则,把课程的知识点转变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翻看书本,先自已去学习,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那些没有得到自我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中需要着重去听的部分,当然也能提出疑问和老师及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推动学生潜在的学习水平向现有的学习水平转变。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更具针对性,不仅学生都可以了解到自己需要着重听什么,老师也随之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切记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即够得着,又得花费一番心力。

3.坚持层次化高效性原则1个班级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各个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强弱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是课堂学案是一样的,所以要想让全班同学的学习都能够得到提高,设计课堂学案就要采取分层的办法,以此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不但要有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的基礎性的问题,也要有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升学习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是有限定的,对教师而言,怎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学任务即不是指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指学生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指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或生活的能力,培养出了哪些优秀的人格特征。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的课程学案要简洁合理,始终坚持高效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遵循求精不求多的原则,适当缩减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二、高中化学开展学案教学的具体流程

1.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唯有让学生走在前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是好的教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先自我学习,然后接受老师的教导。要让学生先自主预习,发现难解的问题,这才能开创出新的发展地区。灌输式的学习是个一点也不高明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读书和理解,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对学生做指点和辅导。学生在自我预习之后,会更清楚地了解书上每一个章节中的重难点,再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更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自我预习,不但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识的一个了解,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几个人一起翻阅资料,合作解决。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课本中《电解与电镀》这章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因为同学们不久前学习过关于原电池的一些内容,知道化学能是在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由于电子发生转移,产生了电流。那化学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书上是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而且仔细解释了Na+和Cl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朝正负两极是怎样移动的,阳离子Na+向负极移动,在负极板上由于得到电子而还原,阴离子则Clˉ向正极移动,在正极板上由于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可在书上并没有对离子放电的顺序做具体的介绍,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学案中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离子的放电顺序,以便今后的学习。

2.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有系统的,全面的发展,就得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当老师讲解传授完基础知识的时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依据自我预习的情况进行提问和讨论等。在此期间教师扮演的是合作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老师启发和引导完学生的思维后,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此找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发光点,并及时纠正学生思路的偏差。

比如在讲解电解的相关内容时,老师首先是解说电解的原理、过程和结果以及离子的放电顺序,很多同学会对此产生疑问,怎样解释不同种类离子的放电顺序。这时老师就指出阳极和阴极这两种不同离子的放电顺序,让学生先自己寻找规律,接下来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来做解释,阳极是阴离子放电,放电顺序先后和阴离子的还原性有关系,阴极则是阳离子放电,放电的顺序就是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做解释,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消化知识。

3.课后要巩固学习,及时做出评价课后的巩固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后部分,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巩固学到的知识。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和变式的题目类型,中等的学生侧要多训练综合性的题型,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侧重于培养和激发其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设计的练习题既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又要继承启发式的教育原则,练习题要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我预习的情况、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这些方面,作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与此同时给学生后续的学习指明方向。

中学化学教案范文2

关键字:中学化学教学;学案;现状;期望;建议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19–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当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使用学案的频度究竟有多高?学案的使用是否真正改变了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传统方式?笔者于2011年下半年在上海市普陀区、闸北区、浦东新区的部分中学化学教师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1 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学案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

现对调查性结果分项表述如下:

(1)为什么要使用学案:起初,大多是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出于朴素的教学需要设计而成,从内容、格式到使用频率都处于非常自由的形态。接着有学者或学术团体的大力倡导,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看作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把“学案导学法”看作是实施新课程、变革学校教学的上乘方法,于是作为行政指令,教师全员投入,对教材内容“全覆盖”进行学案编写。

(2)使用学案的普遍程度:318名被调查者中,初、高中任课教师约各占50 %,有两年以上使用学案经验的教师占54.0 %,教学中不使用学案的占22.2 %。使用学案的教师中,几乎每节课使用的占14.9 %,只在公开课时使用的占16.8 %。

(3)学案的主要类型:纵观上海地区各校教师编制的学案,一般以课时为单位,按功能大致可分为:给出学习目标或具体预习要求的预习型学案;根据需要补充学习材料的拓展型学案;反映学习思路、过程和方法的建构型学案;整合、检测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的反馈型学案;囊括上述各种功能的综合型学案;其中综合型学案已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4)按使用时机可分为:课前学案、课内学案、课后学案以及涵盖课前—课内—课后整个学习过程的完整学案,以完整学案为主。

(5)学案的呈现方式:从学案的呈现方式来看,各校的学案有了规范化的格式,固定的模板。常见一课时的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含课堂探究、例题与练习等)、课后作业五大部分组成,洋洋洒洒至少4页。由学校出资,印刷出书的也不在少数。

(6)对学案使用效果的反映:8.0%的教师认为“使用学案成效显著,化学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66.0 %的教师认为“使用学案有必要,能保障化学教学质量”,21.9 %的教师认为“使用学案效果不明显”。教师中54.6 %认为“有了学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整齐划一,思维受束缚”,24.7 %认为有了学案走进教室“ 教学不需要再创造”了。10.0 % 的教师认为“使用学案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22.0 %的教师认为“使用学案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其中20.6 %的教师是“奉命做学案,被动完成”的。

2 对学案使用现状的分析

基于上述统计结果以及多年来对中学化学课堂的观察,我们可以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学案使用的现状作一番客观的分析与思考(以上海地区为主)。

2.1 为什么学案能得到那么多教师的首肯

“学案”之所以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热”起来,除了学校领导的行政推进之外,大多数教师对使用学案所持的积极态度(见上述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学案能得到那么多教师的首肯呢?是因为在使用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学案以及从编制到使用学案的全过程,是能够让学生受惠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 能大面积促进教师参与校本研修

目前使用的化学新课程教材有些内容过于简洁,对于教学实验没有现象描述,对于探究过程只有等待填写的空格,学生普遍反映“看不懂”,难自学;教师普遍感到困难不少,“难教”。

中学化学教师的工作特点是任务重、压力大,十分容易忙忙碌碌陷于事务堆中难以自拔,读书、研究的时间很少。学校的全覆盖式学案编写任务,教师个体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分工合作,展开细化到每一课时的教学研究。大家有了共同的愿望,研究的载体,交流研讨的平台,有利于全体教师全程积极参与,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共同提高。

2.1.2 有利于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新入职的化学教师、薄弱学校的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面对新教材往往不清楚该“教什么”,对“怎么教”也缺乏应有的经验。学案的编制或他人编制的学案,可以让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受到启发,得到有力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案能对课堂教学提供基本保证,这就是那么多教师认为使用学案“能保障化学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

2.1.3 能为学生留下宝贵的学习过程“痕迹”

对于过于简洁的教材,教师有别于教材的教学思路和内容补充、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设计等,学案可以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留下宝贵的“痕迹”,便于学生在课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下的学习任务,课后对学习进行回顾、整合和巩固。

2.1.4 对于某些年段的一定课型具有相当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高二、高三年级元素化学的复习教学中,学生运用学案进行课前复习梳理、课内合作学习交流、课后再反思整理;教师通过课前批阅学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课内重点讲解学生疑惑之处、着力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再批阅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学双方形成有效合力,扩大了多元对话的空间,十分有利于突破元素化学知识“不好记、用不好”的学习难点。再如,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一般由教师先布置探究任务,学生在学案上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交流优化实验方案,接着动手实验、记录现象,最后分析得出结果,教学效果往往十分理想。

2.2 学案编制和使用中明显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学案编制和使用的现状与设计学案的初衷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和一些明显的问题:

2.2.1 试图把全部化学课置于统一的学案模式之下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先进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化学教师所接受,但是大家还缺少能真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措施和经验。不少人总想寻找一种“最佳”范式,并用之统一化学教学,追求的是以某种固定的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全覆盖式的学案编写,并急于印刷、出版、固化、推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案的使用虽然已在某些年段、某些课型的化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同年段、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是不同的,不同年段、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更有各自的个性,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2.2 以“教”定“学”的色彩浓重

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意义、形成学习思路、运用学习方法,优化现学习过程。可是细读各校学生手里的学案,不难发现它们的质量普遍不够理想。有的学案虽有学习过程反映,有不少空格需要填写,但是显示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规定的学习路径、不容选择的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为落实知识点服务的过程,偏离编制学案初衷的现象严重。例如,有的学案规定的“议一议”“练一练”内容都是出于方便施教的需要由教师确定的,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议这些内容、练这些内容,也不一定都需要议这些内容、练这些内容,这就使学案成了“牵着学生鼻子学”的方案。

2.2.3 学案往往更象是“题案”

“导做”是学案的一项理想的功能。“做”既包括为了获得学习反馈信息而必须做的练习题,更包括动手实验、探究问题的科学实践活动,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的不良传统使得今天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最擅长的是习题的选用和编写,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主要的是督促学生做题、做好题,进行教学反馈的唯一方法是阅读学生对习题的解答。于是,在当今的学案中地位突出的常常是两个部分:课堂例题与练习、课后作业,呈现的往往是高密度、精细化的训练体系,教学时间往往大量被用于习题的演练和讲解。不少教师感到这样教心里才踏实,使用学案“能保障化学教学质量”的想法部分源于此。

在各类公开教学中也不难看到:学生手上虽有学案,但是在大部分课堂教学时空里基本不用或使用频率很低,只有在做课堂练习时才真正使用。这样的“学案”形式上是新的,但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仍然是旧的。

2.2.4 “学”和“教”常因学案而僵化

有些学案其实是教师教学思路的陈述,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个填空,实为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照方抓药”。在使用学案的化学课堂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课堂活动常常是以学生汇报或师生问答的方式完成学案上的每一个问题和填空,虽然学生的活动量增加了,但是思维是被框定的,思维活动的量少有增加;学生的发展缺少时空,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受到触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仍处于压抑状态,学习的“接受性”丝毫没有改变。

不少教师把共同编制的学案看作普遍适用的教案,拿来即用。在同一所学校里的同一节课,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出现的学案完全相同是常见现象,看不到教学过程的差异,看不到学生活动的不同,当然也难看到课改理念的体现。这就是问卷调查中半数以上老师感到“有了学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整齐划一,思维受束缚”的原因所在。

2.2.5 师生负担因此加重的现象普遍存在

课前的预习型学案希望学生通过预习能带着疑问走进教室上课,愿望是不错的,但是布置学生复习相关内容、自学完成部分甚至全部课堂学习内容、完成检测题等等,往往篇幅不小。学案中的课后作业,通常更加全面、系统,并有巩固、深化的全盘考虑,作业量膨胀。每节课如此,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即使因此能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但是学生取得成绩的时间成本上扬,教学效益并没有得到提高。

由于全覆盖编写学案的任务太重,阻碍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进步,与教师的教学积累距离较远,部分化学学习内容也未必适合在规定学案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学案的编写因此比较难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怀着愉悦的心情进行编写的少,感到是负担和压力者不少。

2.2.6 缺乏对学案,尤其是学案使用情况和实际效果的研究

如果留意观察,可以发现有的教师使用成册的学案后很少再看教材,甚至有走上讲台只知道今天的学案是什么,而对于今天的教学内容属于教材的第几章、第几节却不太清楚的现象出现。有的学生使用学案后也很少看教材,以前是熟读定律原理、记忆书本笔记,现在变成熟记学案。教材在化学学习中应有的地位被忽视,背诵记忆的学习方法没有变。

从领导层面来看,布置编写学案任务、号召使用学案的多,脚踏实地研究学案使用情况和效果的少。从教师层面来看,目前主要处于急急忙忙完成学案编写任务的阶段,还顾不上研究学案、研究学案使用的效果,因此高质量的学案、学案使用恰当的案例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3 关于学案与学案使用的建议

3.1 立足学生的“学”,按需生成学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教”与“学案”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年段不同班级的教学对象不同、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我们不必追求每个课时都有学案,也不必追求学案结构的完整性,只要是学生的化学学习有需要,才需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形成相应的学案。

案例1 盐类水解(第二课时)(节选)

[实验研究记录]

请详细记录你的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并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得出有关结论,正确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课题1:怎样配制250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

发现的问题或实验现象:

分析和解释:

解决问题的方案:

课题2:运用盐类水解原理,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3:氯化铁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研究

猜一猜:氯化铁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实验研究:

[学习感悟]

①影响盐类水解因素

②感言

上述学案,虽然并不像许多学案那么完整,但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潜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便于师生及时了解学习反馈,作出后续教学决策和留下后续学习与复习的资料。

3.2 “留白”于学案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生

良好的学习过程不可能完全由教师来设计,更何况那么多个性各异的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必然有丰富的动态生成。为了避免将学生生动而复杂的学习活动置于固定而狭小的认知框架中,一份学案可以由教师预设和学生生成两部分共同组成。教师着重于设计学案时编制框架,“留白”,为课堂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案例2 检验“物质的量”概念认识水平的两个活动设计(九年级)

A、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1)1 mol铁约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

(2)6.02×1022个氧分子是0.1 mol O2

(3)钢瓶中有0.5 mol氢

B、议一议:

0.5 mol氧气约含有 个 。

设计B虽然简洁,但是灵活性、开放性明显高于A,有利于学生展示相异构想,体现思维的发散性,暴露潜意识,生成学习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及时跟进学习。

3.3 为彻底摆脱“灌输式”教学服务

在使用学案实施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灌输式”教学的影子仍然到处可见。只有努力让学案彻底摆脱“为灌输式教学服务”,才能促进学生通过学案的使用逐步将学习作为自己自觉的、终生受用的行为。

例如,学生使用课前预习型学案,教师要及时批阅,了解学生自学的成效,在此起点上展开课堂“释疑解惑”学习活动。而不是不顾学生的预习成效,仍然按自己的教案照本宣科。

学生在课堂探究问题,教师要舍得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允许学生停滞和反复。要加强巡视,督促学生用好学案,从中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将它们适时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行为。而不是让学案成为应景的工具或课堂的笔记。

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增加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并进一步采用针对性、个别化的教学措施。要创造条件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力,激发起对化学学习持续的兴趣,发现并发展自身的学习潜能,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获得帮助,获得新发展。

3.4 整体设计,循序渐进,落实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今天编制学案是为了明天学生的学习不需要学案,而且能够学得更好。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加上学生在校学习的任务是规定的,学习资源、时间和空间又十分有限,因此今天的学生要转变从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困难很大,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善导,需要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整体设计,努力根据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课时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阶段性地考虑认知步骤和必要的学习“支架”设计。对于同一类型化学学习活动,在不同年段或不同阶段的学案应能表现出对学生学习能力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给予的支撑有明显的程度差异,让每一个学案成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一次新的促进,为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服务,最终达成逐步拆除“支架”之目的。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就学案和学案的使用而言,我们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还需要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在化学课堂上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

中学化学教案范文3

关键词:学案导学;化学教师;定位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成长,帮助人学习。学生就像一棵树,是他们自己在生长,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维护、促进这种生长,而不是侵入和干扰,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是外部条件。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若教师超出学生的要求代替学生思维或感悟,就是拔苗助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为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导学案”为抓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导入、导读、导议、导结、导练等五个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五个环节中化学教师应有准确定位。

一、导入激趣,课堂趣味的创设者

教师的意义是激发和引导,教师就像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教师是外部的辅导者、引导者、支持者,提供学生构建知识所需的帮助,其主要职责不是“给予”,而是利用各种教学技术资源构建学习环境,从而引导、扶持和促进学生学习。

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应利用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和课堂的情感因素,巧妙赋予教材和课堂以情感色彩,以情促兴,以兴激欲。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它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教师在课堂上要善用“情境教学”“赏识教学”“快乐教学”,让学生有学习责任感、成就感、趣味感、表现感,这样学生学习就会主动。例如,在《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 “乙醇性质”教学时,课前安排六人一组制作“寻找身边的乙醇”简报,八个学习小组生活经验、认识角度、兴趣各不相同,简报内容丰富多彩,有家庭生活中用途,如固体酒精;有社会生活用途,如交警检查醉驾;有医学用途,如医用消毒;有工业用途,如提取油酯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简报资源,分享资源,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激发学习兴趣。

二、导读激情,课堂乐学的引导者

生本教育主张“教要服务于学,让学生自己获取”的教学观,从主要依靠“教”走向主要依靠 “学”的教育,由被动获取知识到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进行生本教育时,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学比教更不易忘记,为此我们要把“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更深层次地讲,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要变“传授”为“点拨”,要引导学生阅读,安排他们“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讨论。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或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评价、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学堂,学堂就要创设条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会、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电离能、同素异形体等概念的教学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的概念,然后教师提出电离能的“电”“离”“能”各代表什么含义?学生在争论交流中总结出“电”即电子,“离”即离开、失去,“能”即能量,归纳起来就是“电子失去所需的最低能量”。同素异形体的“同”“素”“异”“形”“体”各代表什么含义?“同”即一种、同种,“素”即元素,“异”即不同,“形”即结构或排列,“体”即单质,归纳起来就是“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结构的单质”。通过交流与讨论,由文本化的概念转化为活化的概念,由静态的概念转化为动态的概念,由公共化的概念转变为个性化的概念,由枯燥的概念转变成内化的概念,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活力。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学生除了掌握概念,更重要是与原有的知识建立了联系,掌握了学习概念的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还要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才能构建知识,这样所学知识不易忘记。

三、导议激疑,课堂氛围的激发者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质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是“有教无学”或者“有教少学”。如何做到“少教多学”?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的本源开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来认识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置质疑性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要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对于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学生争论,在争论中辨析真伪;对于不同解法要共享,拓展学生思维;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议一议”“想一想”,通过争论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讲授硝酸的性质时,可采取问题导学方法。讲授时先播放“消防战士处理罐装浓硝酸车在高速公路上翻车事故”视频。播放视频后提出以下四个问题,问题一:消防战士喷洒石灰起什么作用?问题二:事故现场为什么要戴防毒面具?问题三:产生的大量棕色气体是什么?从何而来?问题四:为什么盛装浓硝酸用铁罐车?通过以上四个问题,既复习了硝酸酸性的性质,同时引出了新课内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又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可结合生活实例提出以下三个问题,问题一:酒精是很好的有机溶剂,能否用于萃取碘水中的碘?为什么?问题二:饮用过量酒会造成酒精中毒,为什么?问题三:为什么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既复习和巩固了乙醇的物理性质,同时引出了乙醇性质的学习。教师要学会将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之中,正如盐需溶入汤中,才觉得美味可口一样,让知识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思考并寻找原因。

四、导结激活,课堂会学的培养者

培养学生会学,学会归纳总结是重点。如何把知识梳理成知识树、形成概念图是巩固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多年来,学生习惯于要教师整理知识再根据教师整理的内容去死记硬背。知识由靠学生自己构建,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知识树、概念图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哪里入手,用哪些方法编制出知识网络。例如。“醇的性质”这一节要引导学生从结构的断裂位置来小结乙醇与金属钠、催化氧化、酯化反应,帮助学生养成从物质结构角度思考物质的性质,从性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用途。又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变化和从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等物质类别的变化关系认识各元素组成物质的性质。学会画知识树、概念图的方法能起到授人以“渔”的功效。

五、导练激励,课堂有效的激励者

形成性练习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学案中,我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给出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注意了知识梯度,层层深入,又注意了学生能力梯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不同生活经验,要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既要保证中上学生有“想头”,又要使中下学生有“奔头”,从“齐头并进”转向“分层递进”。练习不在于多,关键在于精;练习不在难,关键在活。例如,怎样鉴别浓H2SO4和稀H2SO4?就是一道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不同层次都能解答,学优生鉴别方法多,学困生也能想出一两种方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以下是本题的参考解法:

方法一:观察法。浓H2SO4为粘稠液体,稀H2SO4一般为无色透明液体。

方法二:导电法。测导电性,导电性强的为稀H2SO4。

方法三:重量法。用相同的小烧杯取相同体积的浓H2SO4和稀H2SO4放在托盘天平上,重的为浓H2SO4。

方法四:试纸法。用玻璃棒各蘸取浓、稀H2SO4在pH试纸上,若pH试纸变黑的是浓H2SO4,pH试纸变红的是稀硫酸。

方法五:炭化法。用玻璃棒各蘸取浓、稀H2SO4在白纸上写字,字迹变黑炭化的为浓H2SO4,字迹不变黑的是稀硫酸。

方法六:钝化法。用铝片或铁钉放入浓、稀H2SO4中,钝化的为浓H2SO4。

中学化学教案范文4

二、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导学案每个课时的基本结构:①课题②学习目标③学习重难点④课前延伸⑤课内探究⑥课后提升六个部分.

1.导学案在设计时要体现出下列几个原则:

(1)贯彻整体性系统性原则.设计者要系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与学目标的关系和位置,有利于实现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设计者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要考虑总体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不能将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3)体现能力发展为着眼点的原则.导学案教学法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教为主导,其重点是使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2.导学案内容始终要将知识、学法、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具体内容设计时要遵循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1)知识梳理为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将知识重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问题,编排出最合理的知识体系.

(2)组织问题是关键.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新知识学习的经验准备,作为复习内容的形式出现在“课前延伸”中,需要了解掌握的但教材已经详细列出的知识点,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在“课前延伸”中.问题的设计应考虑要求掌握的层次和梯度.新知识的难点突破,要注意为学生设计解决的阶梯和必要的解决方法引导;要注意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问题的解决情境,帮助学生突破.

(3)按照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针对每课时教学的目标要求,精选针对性强,灵活性、难度、数量适中的习题作为“课后提升”的训练,也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题的选择也要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作用,加强双基巩固和训练,检查学生直接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延伸.导学案教学法的启动环节,学生课前拿到导学案,依照课本内容自行回顾已学知识,整理将学的内容.例如,高一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第一课时在已有的填空、图表的形式中回顾初中已学金属(Fe、Al等)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再通过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整理将要学习的钠的取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知识的整理,使知识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保持思维的畅通性.

2.课内探究.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满堂灌”,教师除了要发挥调控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发挥质疑和点拨导学作用,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

(1) 点拨:教师充分利用启发式,设计问题情境,构建解决问题的台阶,点拨问题的关键.例如,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概括实验现象,此时教师就提出,为了便于大家记住现象,用几个字来概括此现象:“浮”、“熔”、“游”、“声”、“红”,这些字又能体现金属钠的哪些性质?这样逐一点拨、启发最终概括出钠的性质.

(2)精讲:教师对于难点较多的知识点,精烁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和解决关键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勇于质疑并给学生营造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情境.

(3)课后提升(反馈训练):有人将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知识的现象比喻成“小猴掰玉米”,边掰边丢,最后一亩地下来只剩手上的两只,如何能及时给他一只口袋,结果会怎样呢?导学案式教学在向课堂学习要效率的基础上,更实惠地将自己在学习中轨迹保留下来,从而便于课后补偿式的学习,实现个别化教学.适量的反馈训练,作为课堂的评价和巩固,完成了最后一个环节.

四、优化设计

不同地区的学校,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重视不同,引起课时的偏差,课时较少的学校给导学案的实施造成困扰,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设计的内容,教学进度受到干扰.这就需要各校备课组全体教师精诚协作,根据实际课时和课务去删减、优化导学案.

中学化学教案范文5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案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330-01

一、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前提

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此,当我们领会了课程改革的思想,贯彻《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后,就对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重行设计。设计一种能尽可能达到课程目标的学案。

1.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2.《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来确定。

4.实验虽然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观察、资料收集、讨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活动与探究”。

5.“学习情景素材”不但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而且教师可在相关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变,主要看升学率。故受评价机制的束搏,化学教学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要求的来进行,而是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这使得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从教学过程、内容、方法、师生双边活动、课堂实施这几方面去做,学生仍然是知识的接受者。其结果课堂效率低下,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7.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既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地发挥,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我校自2008年起开始学习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后来又学洋思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教师认识到“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改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学案的设计

化学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来达到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2.学案实施

(1)课前预习。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在课前十分钟,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了解重点,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课堂讨论。预习效果的落实,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自学、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以小组(4至6人为一组)合作探究模式中进行,但对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完成。在课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3)课后反馈

为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达标测评〉的习题,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达标测评,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问题,则下节课上集体讲解。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也要反思,写心得体会。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学案教学的意义

中学化学教案范文6

1.“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中学案的依托作用。导学案的编制水平本质上反映了教师对于新课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许只有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在吃透教材、教法、学法、学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编制出合格的导学案。在学案中要提出预习的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教学速度和达标训练的设计。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能进行独立的学习,让学生依照学案设计,循序探究,以达知识领会掌握之目的,充分发挥学案的依托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2.“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实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案导学”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导学案的使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与主体性品质。给了学生自主发挥的舞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自学。学案的使用能够改变课堂的学习气氛,收获更多的精彩。特别是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在课前能有效的思考实验的相关设计,而不是传统的老师做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脑习惯,不会使学生的课前自学流于形式。

3.“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案导学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求教师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导学案”的使用,使我们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的培养,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能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不仅为了学习知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4.“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独立探索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认识未知事物的基本思维过程,这正是对学生实施整体素质教育的关键。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了让学生会学的目的,使今后的教学中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上接第73页) 心中,经过全组讨论,认为很有可能是血液凝结成血块堵住了心腔,于是学生将上腔静脉接在水龙头上直接灌水,果然从肺动脉中涌出一些黑色血块,然后又用筷子顺着血管又疏通了一下,再做灌水实验,成功了!每人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三)形成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家庭实验我尽量布置在周末或假期中进行,就是希望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发挥小组中每个同学的不同优势同时又可互相弥补不足。在活动中大家共同面对困难、齐心协力解决难题,最终享受实验成功的喜悦,这种在集体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体验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并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在最后根据学生实验报告进行整组评分,也会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有意思的是对我偶然对小组成员的性别进行了研究,发现评出的优胜小组除了一组成员均为男生外,其余小组均为男女生混搭,这是否也应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古话呢?

(四)体现了科学分层学习的原则

学生知识水平、实验能力、智力水平的差别,决定了每组学生能达到的实验广度与深度。家庭实验的好处就是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自定学习步调,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可以从容地反复多做几次,不必有下课了实验还没做完的担心。同样,领悟较快的学生由于自定学习步调,思维可充分展开,对实验现象研究可更多一点、更深一点,可见,家庭实验可使教学之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完美结合。

例如,下图是某一小组在实验报告中呈现了心肌腱与心包膜这两个在课本上没有出现的新结构与名称,这肯定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到,并又通过查阅资料而拓展得出的一个新的知识。这是别的小组所没有研究到的,也成为该小组实验的一个亮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科学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实验模式是学校实验室延伸,是一种生动、活泼、灵活的实验方式。组织形式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形式,实验进行的时间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观察与思索;场所可以根据学生所好自由确定,适时针对问题利用网络、电话、同学、家长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实验的深度可由自己的基础与兴趣自主加深。这一新颖的实验方式自从推出后,很受学生喜欢,对这种实验作业布置学生完成率将近100,在活动中充分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查阅资料等多种能力,并且通过比较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验获得表象知识的不同,深刻认识到学习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在后期我们对学生的测试中,发现学生对实验相关知识点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并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汪潮《教学新理念》 文汇出版社 2003

[2] 钟启泉 崔允郭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