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例6篇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1

说明文阅读的命题材料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科技研究及地方文化等,以2012年中考题为例,如重庆卷的《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广东卷的《“毒胶囊”有多毒》、长沙卷的《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怀化卷的《3G手机给电子阅读带来什么》、贵阳卷的《贵州生物》、恩施卷的《恩施的风雨桥》等。这些阅读材料与生活密切相关,正符合新课标“语文生活化”的要求。

说明文阅读命题材料的选择仍然由课内向课外拓展。2012年有少数考区从课内选材,如天津卷从课文《中国石拱桥》中选材、黄冈卷和铜仁卷均从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选材。更多的考区则从课外选材,如重庆、怀化、株洲、郴州、温州卷的阅读材料分别选自《食品与生活》、《人民日报》、《半月谈》、《气象知识》、《百科知识》,并注明材料出处;河北卷的《植物抗旱的本领》、福州卷的《海光》、益阳卷的《苍蝇·蜻蜓·萤火虫的启迪》等均从课外选材,只是未注明出处。说明文阅读所选的阅读材料篇幅不长,一般在千字左右。篇幅过长,命题者会根据需要适当删改。

【考点概说】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主要考点

理解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或分析说明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的顺序,或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定词句的作用或好处、删词分析等)。这些考点有时分别考查,有时综合考查,如选择题就可能在一个小题中包含多个考点。

二、次要考点

筛选、整合信息,以及指代分析;文章的启示、作用或例证分析;句子或段落作用分析;语法修辞表达作用的分析理解;提出建议或运用想象等。这些考点的考题属于延伸拓展分析,和一般考题有所变化,可叫延伸题或变型题。

另外,近年来,说明文考查出现了一些创新性考题,考点有感悟科学精神和拓展视野等,这类考题今年可能有所发展。

三、怎样把握说明文的考点

1. 从文体来把握

(1)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是说明某种事物,阐明某种自然、社会现象或事理,让读者获得科学知识,正确认识事物。说明文的生命力在于科学性,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等。

(2)说明文的顺序和层次结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历史、年代、季节、早晚等)、空间顺序(方位)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总分式、主次式、因果式、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作诠释等,作用则要根据具体运用来分析。

(4)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科学性)。准确、简明、周密,也可能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如科学小品。

2. 从题型来把握

说明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表述题和填空题等多种题型,一般以表述题为主,选择题和填空题为辅。

【中考题例】(2012年岳阳市中考题)

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

李 皓

①“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一是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二是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绿地要有草本植物的覆盖。如果草本植物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天然植被,俗称“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②为什么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这是因为空气中的尘颗粒有很大部分来自地面裸土。而野草大多具有发达的根系,它们不必浇水就能生长繁茂,有些因具有耐阴性,在树下也能存活。所以,只要不拔草,野草的根系能像网一样将土壤颗粒固定住,绿地就不会扬尘了。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这一来,马路上就几乎没有尘土了。

③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的另一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对草地的维护每年只需做几次修剪。因野草地中的野花能顺应时节开放,一年四季使城市绿地呈现不同的色彩,这常常会使人们流连忘返。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广泛采用。

④利用野草绿化城市还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不必浇灌就能减少绿地耗水。野草根粗而长,能在土壤中钻出多条通道,下雨时,雨水能顺着这些根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笔者观察到,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这说明:野草地吸收雨水的能力比草皮地强。

⑤近年来,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的种植量,这本是件好事,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这增加了城市扬尘。让树下土壤不再的简单方法就是让野草生长起来。在春、夏、秋三季,只要下雨,野花、野草都能自然生长。有些城市的绿化部门会组织民工拔草,请千万别再这样做。

⑥大自然的草地本身就是由野草、野花组成的。当城市绿地中能出现自由生长的野花、野草时,这个城市就离“绿色城市”的梦想很近了。

中考原题

1.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2分)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多”为什么不能删掉?(2分)

4.某市绿化部门的刘科长将组织民工把树木下面的野草拔掉,请你运用本文的知识,有礼貌地劝说刘科长放弃这一计划。(3分)

最新拟题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绝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了。

B.留住野草就能体现出该城市的绿化方式已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C.在德国的许多城市中,野草只能剪短,不能拔除,所以马路上就没有尘土了。

D.我国城市增加了树木种植量,但许多新栽的树木下面都是裸土,因此增加了城市扬尘。

6.选文的第②③④段的顺序可以调整吗?为什么?

7.选文开头语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什么?

8.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据北京园林专家介绍,相比人工草,野草具有三大优点:一是 ,不需过多养护,而且不怕踩踏;二是养护 ,

目前,北京普遍栽植的冷季型草每平方米成本为6元到10元,而每年包括修剪、浇水、施肥、打药和人工费在内,每平方米人工草坪的养护费用达15元,但野草每年除了两到三次的修剪,几乎没有其他成本付出;三是 ,北京的冷季型草每平方米的需水量约为0.6吨至1吨,而野草基本靠天吃饭,依靠降雨就能生存。

(1)根据你的理解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比较分析:比较链接材料和选文所说的野草的优点有何异同。

9. 就城市美化绿化来说,如果到处是野草是否恰当?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大胆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一、如何分析说明对象及特点?

这类考题较灵活,主要有文章内容或要点大意分析、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优点或危害性分析、举例说明等。有的命题不直接说考点,要根据命题要求来回答。答题时先要整体把握全文,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主要特点,再根据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分析后恰当表达。

以2012年长沙卷《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的第5题为例,这是一道选择题。“土地、能源、环境三大因素制约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达到西方国家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呢?文章开头指出“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接着在第②③④段以“第一,土地制约”、“第二,能源制约”、“第三,环境制约”,分别说明三个制约因素,最后以“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作总结,显然以总分总式来说明选项,因此这句话符合原文意思。

二、怎样应对要点概括和理解分析题?

这类考题属于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题,也包含了对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等。回答这类考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后,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理解分析,或者说从局部来把握,尤其要注意恰当运用选文的相关语句。

如岳阳卷的“请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绿’的含义”,这道题是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应根据文章第①段“绿色城市”所指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下文两点中可概括出“草木葱绿、空气清洁、饮水干净”。这类考题一般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来概括即可。

又如岳阳卷的最新拟题“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回答“根据你的理解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要根据材料中三个优点的内容来概括,如“不需过多养护,而且不怕踩踏”,可概括为“生命力顽强”,后两个可依次概括为“成本很低”、“节约水资源”。有了概括,比较分析异同就简单了。相同的是都说明利用野草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不同的是:选文还说明了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链接材料是以野草和人工草相比较,说明了野草的生命力顽强、养护的成本很低。

三、怎样应对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分析题?

这类考题有的明确考点,有的不直接说;有时单独设题,有时融合在其他考题中。回答时既要整体分析,还要对文章各段的内容概括来思考,要针对命题要求来分析。

岳阳卷第6题,“选文的第②③④段的顺序可以调整吗?为什么?”这个题目考查说明顺序。针对命题要求可直接概括这三个语段的内容来分析:它们分别说明留住野草有利净化城市的空气,利用野草绿化城市,管理简单,并且景观好,利于保护水资源。这三个语段的顺序是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有利于读者清楚认识,故不能调整。

四、怎样应对说明方法和作用分析题?

这是中考必考题,一般会直接问。有的只考查说明方法,有的结合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考题一般以某语段或某句子指定范围。如2012年岳阳卷第2题,要求分析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回答这类考题首先要弄清楚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几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然后根据命题指定的范围来判断说明方法。语段或句子只用一种说明方法叫单一式说明,如果综合运用几种说明方法则叫综合式说明,要注意区别。说明方法的作用则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分析。

如2012年长沙卷题6,要求选出对“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从指定语段中分析。“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用了打比方,“占地面积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故A项“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正确。

又如岳阳卷第2题,“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从画线句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是对下大雨时,长满野草的绿地中几乎不见积水和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却会出现雨水滞留地表的现象进行比较,故回答为:作比较,说明长满野草的绿地比人工铺设的草皮地吸收雨水的能力强。

五、怎样应对说明文语言表达分析题?

这也是中考必考题。语言表达的范围较宽,考题较灵活,或要求分析指定语段、句子的表达作用,或要求分析删去某个词语的效果以及能否换成某个词语,要根据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来把握,要注意针对指定的范围和命题要求准确表达。

如岳阳卷第3题:“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多’为什么不能删掉?”,我们可以试着删去来比较分析:如果删去“大多”,就说明野草都有发达的根系,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又如岳阳卷的最新拟题7:“选文开头语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什么?”回答指代分析题,要把握好答题思路,可在指代词语的前面找答案,也可在后面找。此题要在前面找,即“绿色城市应指两方面”,可以具体回答为“城市看上去草木葱绿”和“城市能提供清洁的空气与干净的饮水”。

六、怎样回答有关说明文阅读的延伸题或变型题?

这类考题考查次要考点,但切不能忽略,忽略就可能失误。因为延伸或变型这类考题灵活多样,可能结合考查前面所列的多个考点。要在把握阅读材料的前提下,根据命题要求,灵活应对,准确表达,尽量减少失误。

如2012年株洲卷第14题,“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就属于变型题,因为表面看这并非说明文阅读考点,但仔细分析,其实是要点概括,再对选文进行具体分析,即从“超级网银”的含义(或概念)和“超级网银”的各种功能这两个方面分析,这实际上属于说明内容的要点分析,只是变换了说法而已。

又如2012年重庆卷有一个说明文阅读考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这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根据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分析:“败家”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可见此题仍属于说明文语言表达分析题。

七、怎样回答说明文阅读的创新考题?

这类考题创新性较强,似乎与说明文阅读没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似乎之前没有见过,往往以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题的形式出现,开放性较强,一般不设统一答案,重在言之有理。

如2012年岳阳卷第4题,“某市绿化部门的刘科长将组织民工把树木下面的野草拔掉,请你运用本文的知识,有礼貌地劝说刘科长放弃这一计划”。考题的答案是示例性的:刘科长,谢谢您为绿化城市做出的努力,但请您放弃组织民工拔草的计划。因为,一是野草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不仅能将土壤颗粒固定,使土壤不会扬尘,净化城市空气,雨水也能顺着这些根系流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二是野草地的管理简单,景观也好;三是在许多发达国家,让野草绿化城市的做法已被广泛采用。刘科长,谢谢您的倾听,留住草地,城市才能绿起来。请放弃您的计划吧。

又如岳阳卷最新拟题9。“就城市美化绿化来说,如果到处是野草是否恰当呢?请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大胆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此题要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及生活体验来思考,应辩证回答。即根据野草能净化城市空气、节约水资源、成本很低、管理简单、景观好等优点来说,城市美化绿化需要野草,但是如果到处都长着野草也可能影响城市的整体美观。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取人工种植与不拔除天然植被的双重方法来给城市增加绿色,并开展多样的自助绿化,多给野草一块生长的空间。简单说,在不影响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能保留野草的就保留,有影响的则不保留,如学校或单位的大门口就不宜有野草,而多数绿化带就可以保留野草。

名师提醒

解答说明文阅读题,可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读懂文本,快速浏览了解文章大意,再根据题目细读重点段、句;第二步,读懂题目要求,准确审题;第三步,准确简洁表达,准确即答在点子上,简洁即文字不在多,关键是扣题而答。

要注意规范灵活地表达。规范主要指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如回答“某个词语可以删去吗?为什么”,就要先回答能否删去,然后说明理由。灵活主要指开放性问题,答案灵活但要符合命题要求,尤其是辩证性问题一定要以理服人。

要充分运用选文内容。不管怎么回答,都要根据命题思考。命题一般会针对阅读材料来设计,不要抛开选文漫无边际地回答,要灵活运用阅读材料的词句,有的可以直接选用,有的则需要把阅读材料的词句变换成自己的话来表达。

要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知识。说明文阅读有主要考点和次要考点的考题,也有创新性考题,都是考查平时所学的说明文知识。我们要结合命题,充分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来思考。

飞秒激光

王乃仙

①激光曾被视为神秘之光,但现在已被人类广泛使用。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更为奇特的激光——飞秒激光。

②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飞秒就是1/1000万亿秒,它比利用电子学方法所获得的最短脉冲要短几千倍,是人类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最短脉冲。飞秒激光具有非常高的瞬时功率,可达到百万亿瓦,比目前全世界发电总功率还要多出近百倍。飞秒激光的第三个特点是,它能聚集到比头发丝还要小的空间区域,使电磁场的强度比原子核对其周围电子的作用力还要大好几倍。

③飞秒激光的上述特性,主要是通过四个步骤实现的:在振荡器内,利用一种特殊技术,获得飞秒激光脉冲;由展宽器将这个飞秒种子脉冲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再经放大器使这一展宽脉冲获得充分能量;压缩器把放大后的不同成分的光谱再汇聚到一起,恢复到飞秒宽度,从而形成具有极高瞬时功率的飞秒激光脉冲。

④飞秒激光能像照相机一样,用足够短的“快门”来捕捉分子运动和变化的瞬间行为信息。因此,飞秒激光技术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控制反应、光通信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⑤物质在高强度飞秒激光的作用下,由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瞬间变成等离子体,并辐射出各种波长的射线激光。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电子束碰撞,能够产生X射线飞秒激光,产生β射线激光,产生正负电子对。

⑥由秒激光具有快速和高分辨率等特性,所以在病变早期诊断、医学成像和生物活体检测、外科医疗及超小型卫星的制造上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⑦比如高功率飞秒激光在医学、超精细微加工、高密度信息储存和记录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击穿大气,从而制造放电通道,实现人工引雷,避免飞机、火箭、发电厂因天然雷击而造成灾难性破坏。

⑧飞秒激光也是未来能源的选择之一。利用飞秒激光能非常有效地加速电子,使加速器的规模得到上千倍的压缩。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中子,实现激光受控核聚变的快速点火,从而为人类实现新一代能源开辟新途径。

(选自《光明日报》)

1.根据第②段概括飞秒激光的三个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第③段中的“四个步骤”,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振荡器:获得飞秒激光脉冲展宽器:________________:放大获得充分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在说明飞秒激光的每个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请对第④、⑥段的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5. 第⑧段中加点的“之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6.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利用飞秒激光的未来发展(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持续时间非常短、瞬时功率非常高、电磁场的强度大。

2. 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放大器;压缩器,汇聚光谱恢复到飞秒宽度,形成飞秒激光脉冲。

3. 列数据和作比较。

4. 都根据飞秒激光的不同特点说明其作用,前者用打比方说明捕捉信息快,后者强调独特优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2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作了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笔者就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板块的解读,并结合2011年各地中考试卷的典型题型,对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作以下简单介绍。

一、文章标题类

此类题型大致可分两类:

A、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示例:1.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2011抚顺市中考卷《母亲,我是你儿子》)

2.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2011沈阳市《光明行》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需结合文章主题得出答案。

答案:

1.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交代两个主要人物),2分;表达儿子要成为母亲依靠的强烈责任感和决心,2分。(若回答:表达母子间的深情,可给1分。)。

2.既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B、谈文章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示例:本文以“目送”为标题,好在哪里?(2分)(北京市西城区·2011《目送》)

解题思路:

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答案:

表明叙事线索,表现了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关注和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感悟。”

二、内容归纳类

示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鸡西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做这类题型,首先应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然后再来概括,要求语言简洁,既准又精,存主舍次。答题模式一般可以是“什么人,干什么,结果怎样”。

答案:

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三、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类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品味修辞之美

示例: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潜江市·2011《追寻书籍的味道》

解题思路:

此类题型应先明确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该修辞手法,效果如何地表现了/表达了/抒发了什么。即共性+个性的答题形式。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共性)写出了阅读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对人终生的积极影响(个性)。

2.品味句式之美

示例: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童话是一条河,点点浪花跳动着智慧与真情;童话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着缤纷的诗趣与美丽;童话是一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人类的未来与希望。(曲靖市·2011《我现在也是童年》)

解题思路:

根据句式特点品味其妙处。如排比句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话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1分)。句式整齐美观,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1分)。

3.品味哲理之美

示例:说说文章(11)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潼南县·2011《母爱的温度》)

解题思路:

这些句子往往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所以答题时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回答。

答案:含义:(1)爱是两颗心的相互温暖,而不是用一颗心去焐热另一颗心。(2)以心换心才会得到真爱。(3)母爱虽然无私,但也需要爱的温暖。(答对二点即可)

四、体验启示类

示例:陈乐平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0字以内)(6分)(宿迁市·2011《拔下钥匙》)

解题思路:

解答这类问题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案:

启示示例一:要有爱心。陈乐平爱家人、爱乘客、爱生活,才能在危急时刻舍己为人。爱,是陈乐平不平凡举措的源泉。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3

(共15小题,参考时限15分钟)

本部分包括两种类型的试题:

一.数字推理。共5题。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或二项,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

例题:13579()

A.7

B.8

C.11

D.未给出

解答:正确答案是11。原数列是一个奇数数列,故应选C

请开始答题:

1.25112347()

A.79

B.91

C.95

D.105

2.224()

A.

B.3

C.2

D.5

3.123/28/315/6()

A53/15

B52/15C49/15

D48/15

4.35224283()

A133

B156C163

D164

5.281832143610()

A424064

6.甲乙两人在一条椭圆型田径跑道上练习快跑和慢跑,甲的速度为3M/S,乙的速度为7M/S,他们在同一点同向跑步,经过100S第一次相遇,若他们反向跑,多少秒后第一次相遇()

A30

B40

C50

D70

7.有一堆钢管,最下面一层有30根,逐层向上递减一根,这堆钢管最少有多少根?()

A450

B455

C460

D465

8,[2-(5/4*4/7+1.25*3/7)]/0.375=()

A.2

B1

C0

D-1

9.甲乙丙三名羽毛球选手训练共用了48个羽毛球,其中甲比乙多用了4个,乙比丙多用了4个,他们三个用的羽毛球数之比为()

A5:4:3

B6:5:4

C4:3:2

D3:2:1

10.将参与社会活动的108名学生均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在8----30人之间,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A3

B4

C5

D6

11,在长为8宽为6的矩形四角截去4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余下图形的周长为()

A28

B30

C32

D34

12,某班35人外出春游,老师给了小明88元买冰激凌,买了两种口味,如果买20只巧克力味和15个草莓味的就差2元,买15个巧克力20个草莓的剩下3元,一只草莓味道的多少钱()

A4

B3

C2

D1.5

13.一个等差数列共有2N-1项,所有奇数项的和为36,所有偶数项的和为30,那么N的值为()

A5

B6

C10

D11

二.数学运算:共10题,你可以在草稿纸上运算,遇到难题,你可以跳过不做,待你有时间再返回来做。

例题:84.78元、59.50元、121.61元、12.43元以及66.50元的总和是:

A.343.73

B.343.83

C.244.73

D.344.82

解答:

D。实际上你只要把最后一位小数加一下,会发现和的最后一位数是2,只有

D符合要求,就是说你应该动脑筋想出解题的捷径。

请开始答题: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有4把钥匙4把锁,但忘记了对应的开锁方法,最多试开()次才能将4把锁全部打开。

A.10

B.7

C.8

D.9

15.某年10月份有四个星期四,五个星期三,这年的10月8日是星期()。

A.一

B.二

C.三

D.四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30分钟)

本部分包括三种类型的试题:

一、选词填空:共10题,要求你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填空,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例题:只要方向正确,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得到()和支持。

A.尊重

B.肯定

C.表彰

D.重视

解答:用“肯定”填空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故应选B。

请开始答题:

16.不要怕去学新的东西。知识没有(),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宝藏,没有人会被它压垮,而且愈多你愈身心矫健。

A.重量

B.大小

C.困难

D.期限

17.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A.蜕化

B.退化

C.弱化

D.变化

18.“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发展”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迄今为止敦煌艺术在京城最大规模的(),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闻讯而来。

A.活动

B.表演

C.亮相

D.工程

二.语句表达

(共10题,要求你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方面对有关语句做出判断。)

例题: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阅读理解与否,是衡量阅读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

B.阅读与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

C.阅读是否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D.阅读能力好坏的标志是理解。

解答:从给出的四句话来看,只有A没有语病。

请开始答题:

26.选出有歧义的句子:

A.我们单位新来的经理昨天生病了

B.几天不见,你长本事了,这事你都能干

C.孩子大些了,上学了,还是有操不完的心

D.他知道小三的为人,所以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他

27.选出有歧义的一项:

A.大家都来琢磨怎样提高效率才好

B.人们都在考虑怎样教育子女问题

C.群众都在思考怎样改善环境卫生

D.我们都在研究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三、阅读理解。共10题,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对文字内容的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它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例题:铁路新线路的开辟与否往往必须在建路花费尽可能少的要求与新建路线的贸易运输量尽可能多的要求之间取得妥协。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新建铁路的线路:

A.应该是一造价最低的线路

B.其选择决定了新兴贸易中心的位置

C。决定于是否与终点之间的距离最短

D。不会总是具有最低建造成本的路线

解答:选项A与题中“妥协”的含义不相符;选项B和C都无法从题中得出:只有选项D是短文支持的一种主要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D。

请开始答题:

36.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正确的说法是:

A.中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B.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丧失

C.两宋之际,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部沿海

D.中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37.波能即海洋波浪能,是一种具有很高发掘潜力的没有任何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根据专家预测,地球上海洋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194TW。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在各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中,对波能的利用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波能的发电成本相对较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美、英、印度等国家已建成几十座波能发电站,并且运行都很良好。

填入划线上最恰当的是:

A.但其在环保方面显示出突出的优势

B.但其所潜在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却得到了高度重视

C.而且,人们对波能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还有待研究

D.因此许多国家准备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深入地研究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共40题,参考时限32分钟)

本部分包括四种类型的试题。

事件排序:共10题,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以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请你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注意,要以最少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种事件的发生顺序。

例:(1)收集书籍(2)购买材料(3)打造书架(4)雇用木工(5)排列书籍

A.4-3-1-2-5

B.1-4-2-3-5

C.4-3-2-1-5

D.3-2-1-5-4

答案:D

请开始答题:

56.(1)危难受命(2)职务升迁

(3)骄傲腐败(4)成绩突出

(5)锒铛入狱

A.1-4-2-3-5

B.2-4-5-3-1

C.2-1-4-3-5

D.2-5-1-3-4

57.(1)本国货币升值(2)财政收入减少

(3)外贸竞争力降低,出口减少(4)公共服务水平降低

(5)外向型企业萎缩

A.4-1-2-3-5

B.2-4-5-3-1

C.2-1-4-3-5

D.1-3-5-2-4

三、演绎推理(共10题)

例:某厂有五种产品,甲、乙、丙、丁、戊。他们的年销售额之间的关系为:丙没有丁高;甲没有乙高;戊比丁低;而乙不如丙高。

问:那种产品的年销售额最高?

A.甲

B.乙

C.丁

D.戊

正确答案为D。

请开始答题:

66.任何一片水域,是否能保持生机,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保持一定量的溶解于其中的氧气,如果倒进水中的只是少量的污物,鱼类一般不会受到影响。水中的细菌仍能发挥作用,分解污物,因为该片水域能从空气和水中植物那里很快使氧气的消耗得到恢复,据此可知:

A.充足的水中植物即可使水域保持生机

B.氧气在细菌分解污物过程中被消耗

C.细菌在分解污物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氧气

D.水中植物可以通过分解污物产生新的氧气

67.某国去年从第三世界国际基金会得到25亿美元的贷款,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今年,该国向第三世界国际基金会提出两倍于去年的贷款要求,它的领导人并因此期待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增加10%,但专家认为,即使上述贷款要求得到满足,该国领导人的期待也很可能落空。

据此可知:

A.贷款对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着作用

B.贷款的多少与该国生产总值的增长没有关系

C.该国今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持在5%-10%之间

D.该国今年从第三世界国际基金会贷不到两倍于去年的贷款

四、常识判断(共10题)。请依据常识做出判断,似乎合理的答案坑能有多种,你应选择最为合适的一个。

尽管我们关于太阳能的研究和议论已经相当多,但今天对太阳能的利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将阳光有效地聚焦

B.尚未开发出有效的收集和储存太阳能的系统

C.核能仍然更为有效

D.太阳能系统尚不安全

解答:关于太阳能的利用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仔细考察四个选项,你可以依据常识看出A、C、D三个理由都过分具体且似乎不应成为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的足够理由,只有B选项所说的原因概括性高、更为全面,故正确答案为B。

请开始答题:

76.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7.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我国工作的中心

第四部分资料分析

针对下列图、表或一段文字,均有几道问题要回答。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请开始答题:

一.根据下图回答86—89题

86.如果各类消费变化趋势与上一年保持一致,则2014年的娱乐消费比重比2014年多出的百分点是:

A.4

B.3

C.1

D.2

87.与上一年比,交友消费比重变化最大的一年是:

A.2014年

B.2014年

C.2014年

D.2014年

88.与上一年相比,书籍消费比重下降最多的一年是:

A.2014年

B.2014年

C.2014年

D.2014年

8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五年来,大学生用于书籍的消费逐年下降

B.与2014年相比,2014年大学生娱乐消费比重变化最大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4

A、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名称。B、对描述性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C、手法效果或修辞效果的评价。D、必要时在答案中应当引用作品的词句。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作者极有层次的描写了春天的美景: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如果题干要求在作品中找出“诗眼”,或要求对作品中的某一个字进行分析时,答案思路如下:

A:找出作品中最具有动感,最能体现全诗的意境,或具有比喻意、比拟意、双关意、活用意的动词、形容词,这就是所谓“诗眼”。B:答案应当包括:对“诗眼”所在句的解释说明+其写作手法名称+手法效果分析(尽量包括意境内容和抒情内容)

例如:对上一首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以拟人的手法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如果题干要求对作品中的某一写景句进行分析,那答题思路应当是:

A:先对写景句进行表层解释说明。B:再分析写景句中蕴含的感情内容或主题内容。此类题通用的答题语言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实写虚、作者明写……之景,暗寓……之意。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4、如果题干要求对作品中某一细节动作或细节行为进行分析时,答案思路如下:

A:先结合所在句,对细节动作或细节行为进行解释说明,并尽量的点示出写作手法名称。B:继之分析以上内容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或作品的主题内容。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在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5、当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对作品进行分析,或者对作品的结尾句(或尾联)进行分析时,答案必须包含:

A:主题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B:尽量包含艺术手法名称及其效果。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6、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某一诗词作品“分为几个层次”时,我们应当将其理解为划分出几个意义段落,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段落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层次。

意义段落的关系类型有:描写与议论、描写与抒情、叙述与议论、叙述与抒情、写实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等等。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分两个层次,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具体,有石、竹、牧童、老牛等等。后两联抒发自己的亲近动物、亲近自然的内心感受。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个性 自主学习 提问 积累 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一、不期待答案

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呈、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一位教师在上校本阅读课《秋游景山》时,问学生: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故宫的特点?学生回答:“雄伟的故宫”“伟大的故宫”,老师都说是错的。叫了好多个学生,最后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老师所期望的书上所写的:“庄严”的故宫。老师才如释重负地把这个词语写下去。还有的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参,满足于预设、期待着的答案,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和期待将导致封闭,势必扼杀个性、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阅读,就应该不期待答案,要从期待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中下等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

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一节课,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如在教学听说训练《一缸金鱼》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争先恐后、踊跃参加。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三、个性化的提问

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阅读《我盼春天的荠菜》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8自然段中:“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最末一句后的标点为什么不是用句号而是用省略号?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这里应该还有很多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没有写出来,如作者可能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缩成一团在旷野上走来走去;在夜里都没敢回家,一人独自凄凉、孤寂地坐在田埂上等等。正是通过这个省略号的讨论,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当时“有家不能回”悲哀、孤寂的心情。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一直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让阅读积累更富个性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6

【考情分析】

《考试说明》中把现代文阅读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部分分别作规定和要求,但其考查的能力要求互有交叉。

从题型上说,含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和简答、表述题,以简答、表述题为主。简答和表述题所占分值最低18分,主观表述题的分值过大,这是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得分率越低,则越是提高成绩的富矿区,明智的老师和同学,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从能力层级上说,跨度较大,从B级直到F级。能力考查点涉及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内容与主题的概括;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作品的形象分析,赏析作品的内涵,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欣赏;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内涵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主要方面和层次的能力。

从题目命制与文本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针对文本所命制的3~5个题目,各有特定的分工。既要涵盖《考试说明》中“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几个能力层级的要求,又要覆盖整个选文;既有针对读懂全篇命制的题目,又有针对读透局部文本(某几段、某一段,甚至某一句话)命制的题目。几道题目,各司其职。分析目前面世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不难发现,高明的题目是命题者在反复细读文本后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问题,然后尽量向考试说明的能力考查要求靠拢,是顺着文本出题。但由于《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各能力点做了相对的细分;加之三十多年,尤其近十年来诸多高考试卷命题的探索,各个能力点都出现了许多对应的题型;甚至许多《考试说明》还附录了大量的样题。诸多因素导致近年来许多试卷套路化命题现象十分严重。

从复习和学生答题的实际来说,套路化命题现象严重,带来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会大量归纳各类型题目的答题要领和模式。做大量的针对性训练,学生自然学会了套路化答题,从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感知、揣摩、细读、品味。肢解文本,把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近乎于当成了理科化的解题训练,选文文本的各种美荡然无存,语文高考卷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美的熏陶竟然被弃如敝屣,令人扼腕。

现代文阅读,究竟该怎么复习?现代文阅读,首先是“阅读”,而不是“解答”。感知、揣摩、细读、品味,仔细触摸文本,这才是用语文的方法解读语文阅读的正道。请先看下面对2012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题的阅读、分析与解答过程。

【典题精析】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批注:足见小城的悠闲)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批注:工作认真细致)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批注:① 小城的闭塞。② “这一封真远”透露的信息量很大,对于闭塞小城,远方来信,本应惊讶,此处却“叹息”,结合文末时间,可以推知于战乱之中,被迫外出谋生是何等不易。“真远”的不是信,而是漂泊之远,更可见邮差先生完全把小城人当作自己的情感牵挂,是何等的善良、厚道)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批注:细节描写,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善解人意,可见他替人着想、热心体贴,且工作经验丰富)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批注:描写小城平静、恬淡,生活节奏的舒缓)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批注:小城人熟识、淳朴、和睦、友善)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批注:敬业)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批注:细节描写,民风古朴,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批注:平和、从容)② 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批注:仔细读,不难发现“这种事”是坏消息,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抱歉”、“但愿它不常有”,写出了他善于自责,心地善良)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批注:对话描写,问答之间透出人与人之间的祥和、友善)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批注:小城平静、安宁)。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批注:又一次描写小城阳光,透出一种恬淡、静谧、安逸)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批注:温和、安逸)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批注:与上文两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实写天气,抒发喜爱之情,揭示主旨,礼赞小城生存状态)

一九四二年二月

(总批:这篇小说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很朦胧,细看有理趣,选文是很有特色的。行文节奏舒缓,情节并不是非常紧凑,通过小城邮差先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送信的经历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小城安逸、祥和、淳朴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喜爱。小说所表达出来的对“慢”生活的喜爱,某种程度上是给今天被快节奏裹挟着生活的人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4.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虽然所选文本小说文体色彩并不是非常鲜明,加之时代的隔膜,可能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但题目设置非常严谨,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没有僵死、机械地考查小说环境、形象、情节等要素。我们仔细分析,如果要正确解答四道题,既要细读、品味、揣摩文本;又要在此基础上熟悉文体阅读要求,需要理清小说的各个要素,四道题分别考查到小说的环境(更多是社会环境)、形象(心理)、语言与主旨结构、情节与叙述。

细读文本最好的办法是品味揣摩,勾画圈点,批注评点。上面已经做了示范,阅读完毕,略作归纳,就可以发现第1、2题的答案已经出来。第3题分析小说结尾处“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从审题而言,“含意”必定有表层之外的深层意思。小说两处描写了小城阳光明媚,这明媚的阳光照耀下邮差先生的好心情,以及小城祥和、恬淡、舒缓、静谧的生活状态。文章最后借邮差之口赞叹小城天气好,既实指小城天气好,也表达邮差的好心情,还表现了作者及小说对于小城生活状态的赞美。“作用”则是与上文两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4题,从情节叙述入手出题,初看题目有些难,但仔细揣摩,“小说的内容”这几个字其实已经暗示了答题角度。“小说的内容”无非环境、情节、形象、主旨以及语言、叙述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作品舒缓的叙述方式对于小说环境(即小城生活状态)的表现,对于邮差形象性格的刻画,对于小说主题的表现(展现在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大背景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对于小说语言与表达风格的展现等角度做探究,揣摩作者的意图。

参考答案 1.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2.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3.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4.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喜庆;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1. 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选文是论述类文本,对于此类文本,我们阅读时一定要梳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尤其是论证思路。本文共5段文字,围绕“笑的价值”展开论证,前三段正面论证“笑的价值”,第4段从反面予以论证,最后一段强调笑的可贵。思路非常清晰。三个问题,分别就中心论点的展开、论述的层次、作者的态度与论证方法设题。

第1题答题范围在前三段,阅读时要分析文章思路脉络,勾画体现作者思路及观点的主要文句。第1段主要讲“笑是属于人的”。第2段讲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第3段首句为中心句。抓住这三点,加以组织表达即可。

论述类文本以说理为主,逻辑思辨十分重要,阅读时必须理清文章的论证层次,弄清是怎样层层深入分析论证的。第2题答题范围指定在第三段,本段共8句话,①②句为第一层,讲的是嘲笑的前提;③~⑤句为第二层,讲的是妇女儿童为什么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⑥~⑧句为第三层,讲的是妇女儿童的简单带来的力量。表述时一定要注意用词,表明层次的先后逻辑关系。

第3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的观点态度”,考点是文章的深意,解答依赖对重要语句、词语的理解及文章内容、主旨的准确把握。第一问分为两部分:画线句子的主要内容、作者对这句话所持的看法。画线句分号前是讲现象,分号后是讲原因。细细分析“参加葬礼”、“探望病人”、“眼泪”、“黑色”等词,结合文句,我们可以概括出一般人认为“悲伤比笑更可贵”;进而,我们从“热衷”、“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则可以发现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一般人观点的否定的情感态度。第二问则从论述文文体角度设题,表面问作用,实则问的是论证方法,这句话是拿“哭”来与“笑”对比,解答上也比较简单。

参考答案 1. 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2.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3. 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复习指要】

现代文阅读,第一位的是“阅读”,读懂、读透文本。没有读懂文本,何谈“解题”?我们从一开始必须养成“读”的习惯,而不应该放任不管,“望天收”;或玩小聪明,机械记忆各类题目的答题范式,用所谓的“万能答案”套路来应对。

一、 细读文本,批注评点。我们读文章之所以读不透,关键在于我们考场阅读时,心情紧张,不能潜心静气,故而浮光掠影,不能深入文本,读通文字内里的东西。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勾画圈点、批注评点的良好习惯。先通览全文,然后再细读文本,勾画圈点,边看边把自己阅读时的感受、认识随手批注在文本旁边,阅读完毕,进行分类归纳,诸多题目的答案便在其中。因为高明的题目是命题者细读文本后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问题,你的阅读体验是顺着文本读出来的,必然也和命题者的答案一致。大家可以参看《邮差先生》一文的示例,多多体味。

二、 梳理文脉,把握思路。读懂文本,最忌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所以我们的阅读必须建立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小说,我们一定要弄清大致情节发展,在情节发展中分析、认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对于散文,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文章的情感脉络,在情感变化中品味语言,梳理主旨;对于论述文,更有许多直接考查文章层次、思路的题目,所以自不待多言文脉、思路的重要性。结合我们所选的两个文段来看,《邮差先生》第3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含义的两个层次,结构上的作用,就涉及文章脉络、结构的理解。《笑的价值》的第1题,表面考查题目理解,实际考查的就是文章内容的层次、脉络;第2题更是直接考查对段落层次的理解与分析。一份试卷,文脉与思路题竟然高达16分,可见梳理文脉,把握思路对于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三、 咬文嚼字,品味字句。梳理文脉,把握思路,使我们对文本有个整体的理解,不至于偏颇,而要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还需要我们突出细节,咬文嚼字,品味字句。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往往要透过文本的内部结构,话语的独特表达才能体会出来,附着、凝聚于文字的内里。而要悟透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细读,就是咬文嚼字,品味揣摩关键词句。文学类文本阅读经常直接出文句品味题,如《邮差先生》的第2、3题。论述类文本其实也需要揣摩、品味,如《笑的价值》的第3题。它有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不结合具体语境仔细琢磨,是不可能解读出来的。其第2题,表面考查论述的层次,实际上解答时更得字斟句酌地揣摩,分析出语意层次的转换,才能解答。平时复习,一定要养成咬文嚼字、仔细品味揣摩细读文本的习惯。

四、 知人论世,揣摩意图。阅读文本,有时必须还原到文本创作的情境中,结合文章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心境及写作的意图去理解,这样才能读深、读透文本。比如“这一封真远”透露的信息量很大,只有结合文末时间,才可进一步推知小城生活,推知邮差先生的善良、厚道。而第4题探究题的解答必须要揣摩写作的意图和主旨。同样《笑的价值》的第3题“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更是直接考查考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阅读文本时关注细节性的背景知识,能帮我们更深、更透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五、 回归教材,迁移情境。文言文、诗歌阅读复习需要回归教材,现代文阅读也需要回归教材。首先,教材选文选择了不同国家、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人文主题的文章;再者,创作经验与表达习惯是累积的,许多思想认识和语言表达都有一定的因袭与传承。仔细阅读、梳理教材,使我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遇到同样时代、作者或人文主题的文章,遇到相似思想与语言表达的文章,会迁移相关阅读经验,很快进入文本情境。另外,现代文阅读命题,越来越重视从文体的角度命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体知识解读文本的能力,如《邮差先生》第4题的探究题,《邮差先生》第3题第2问的解答,这就更要求我们回归教材,好好把握小说、散文、论述文、新闻报道、访谈、传记、科普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文体知识与阅读技巧。

【实战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 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说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2分)

(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2分)

2. 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析概括。(4分)

3. 第②⑥⑦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4. 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

1. (1) ① 自然界的积雪;②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2分。每点1分)(2) ① 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② 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2分。每点1分)

2. (1) 自然界的春天;(2) 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3) 有平等的生活权利;(4) 有尊严的生存地位。(4分。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