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范例6篇

生活中的数

生活中的数范文1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并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即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可这样做: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圆的认识”教学时,我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学生们回答:“不喜欢。因为这车虽然漂亮但踩不动。”我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同学们还是说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即使是在平坦大路上也像在颠跛不平的路上骑一样。我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这样,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画、剪、移、拼等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T平行四边形面唬康赘摺F叫兴谋咝蚊婊绞茄诓僮魇蓖ü鄄臁⑺伎几爬ǘ吹模⒌匠晒Φ目炖郑坏苷莆罩叮芘嘌堑男判暮托巳ぁ?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我运用电脑平移两个面和相应的棱,使学生看见两个相对的面完全重合,相对的棱完全相等,从而达到具体、直观的效果。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少。

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

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

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

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通过若干个小组的汇报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两步加减的应用题学习。

同时,我们还可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如我在教三年级数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先请上男、女学生各一名站在讲台前,然后,我拿出4个月饼,请其余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要求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我边分边说:“我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大家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我接着问:“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创设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景,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老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我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子。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自己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三、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1.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我教《求平均数》(第八册)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誓这种方法沂钦庋龅模合雀鑫沂∈甓钠骄砀呤?40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再与140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同时,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

生活中的数范文2

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时,多数人喜爱尾数是6、8、9的号码。人们认为:6就是六六大顺,8就是发财,9就是久久平安……这些被认为是吉利的数字,尤其有连续两个或者更多吉利数字的号码就更受青睐。末尾四个或四个以上吉利数字的电话号码,更被推崇至极,必须出重金或找关系,方可买到。最不受人们欢迎的尾数号码是4,因为许多人认为4就是“死”。比如14就是“要死”。

当然,也有少数人喜欢末尾是4的号码。这些人认为:4就是音乐中的“发”。比如,末尾是14,就是“要发”。看来数字的选择和人的主观判断十分有关。

多数人在选择车牌号时,对数字的讲究与对电话号码的讲究差不多,同样喜欢末尾数字是6、8、9,同样讨厌末尾是4。许多人在买房时,6楼,8楼,9楼,很受他们喜欢。1楼位置低,光线不好,多数人不喜欢。2楼,3楼,老年人喜欢。4楼,有些人也不喜欢。如果是14楼,有些人就接受不了,当然,理解为“要发”的人会欣然接受。

人们选择结婚日期时,要么选择国庆、元旦、五一,要么选择农历的初六、初八、初九……很少选择初四或阳历4日结婚的,农历十四,阳历14,可能很少有人结婚。

外国人则不喜欢13这个数字,一些国家的楼房没有13楼――12楼过后就是14楼。一些门牌号、车牌号、台阶级数等,都没有13这样的数字。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妇女,特别讲究数字,生怕与13沾上边。她吃饭,不吃13口;喝水,不喝13口;她走路,不走13步。要么多走一步,要么少走一步。她干活,不做与13有关的活儿。就连13时,她也只说午后1时。她的孩子13岁时,她也不说13岁,说成12岁或14岁。总之,她遇到13,就要绕过去。否则,便会忐忑不安,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生活中的数范文3

平时,我们学习数学都停留在书本上,好像都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学习。其实,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和乐趣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许多同学不明白的哦。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呢?

你一定去买过菜吧,你一定去买个门票吧……往往我们身边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却包含了数学的智慧,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我们如果弄错了这些,就会出现经济受损失、别人耻笑等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

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去文具店买文具,我买了3支水笔,1支1元;1个修正带,1个4元;1本笔记本6元;一副手套14元。营业员在算账时,少算了1支水笔的价钱,我看见了,可又不知道相差多少钱,所以就算了起来,“3×1+4+6+14”。我突然发现4+6=10,10是个整十数,好加的,3+10+14=27。“阿姨,您少算了1元!”我说道,“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阿姨开心地说,旁边的人听了也直夸我,奶奶拍拍我的头说:“你真懂事呀!”

其实,数学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用一双灵巧的手和一对智慧的眼睛,就能发现它!

四年级:韩瑞

生活中的数范文4

一、挖掘身边的生活素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排队问题》时,我根据学校当时正在晋升省标准化学校,全校大扫除这一活动,为素材。出示了我们年组学生排队打水这一现实问题,并抛出了怎样安排他们的打水顺序总等候的时间最短?同时将安排了“学生排队借阅图书”“排队理发”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积极参与研讨和探究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 。

二、创设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境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创设了非常6+1的砸金蛋这一游戏情境。在孩子们熟悉的情境中他们猜测哪个金蛋可能有奖。游戏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一些数学知识相对会感到得枯燥,单调。不过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数学课堂就会鲜活而富有意义。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生活中的数范文5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情趣;知情合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联系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让数学课堂与生活接轨,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感悟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的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课本的宽度、黑板的长度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课堂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情境创设,营造数学氛围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引领学生置身其中,拨动心弦,激发欲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一段“孙悟空分西瓜”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天气炎热,正巧路上遇到一位卖西瓜的老爷爷,望着那清凉解渴的西瓜,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西瓜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西瓜,说:“四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西瓜问:“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你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三、数学课堂与生活接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数范文6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数学的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课上的“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貌不相似,神却相通。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内容,就可以把许多生活实际引用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儿童有了已知生活经验的基础,学数学就会轻松、亲切、自然。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的字母有多少个?(26个,A,B,C,D等)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扑克牌(j,q,k,a)、故事片、小说中的人物、地点的代号(A点,H城市)等,教师接着引导,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点,还可以表示数(像扑克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的数。这样的实际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关于字母的经验上,引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降低了难度,加深了理解。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

(1)运用实例创设真实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 计 了以下情景 :如 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作业中的错误创设情境。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马虎做错的习题,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境。如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亲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2.教法选择的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例题的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如在教新课标“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结合现在“黄金周”旅游的比较多,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今年十一,父母打算带你和几个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去某地旅游,在咨询价格时,甲旅行社说:“如果你们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你们可以购买团体票,按原价的2/3。”而两家旅行社一张全票的价格均为120元。你能用小孩的人数来表示两家旅行社的价格吗?你能算出选择哪家旅行社合算吗?该例题切合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引起他们极大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4.练习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学完之后,结合课本图片中优美的剪纸图案,我们八年级数学组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请你设计一款剪纸,要求有一定意义,可以向家长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剪纸的含义。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很动脑筋,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向老人请教,然后买纸,找工具,研究所剪花型,动手剪、刻,忙的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后,我们又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班与班之间的评比,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三、探究问题的生活化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

3.制作数学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