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教育范例6篇

医学生职业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1

1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这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一批外国医院的进入,也使得国内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使我国的医院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要想更好更快的学习外来经验、技术,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需要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

1.2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明显,一些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出现了以医谋私、开大处方、吃回扣等腐败现象,医患关系也比较紧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重塑白衣天使的形象。

1.3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不顾,出现了不学公共课,甚至作弊、抄袭等行为,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现状

从整体层面看,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智轻能的思想,认识不足、不愿投入,只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从医学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层面看,教师多由马列课教师兼任,对医学知识一窍不通,理论与学生实际脱节,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实践教学层面看,存在抓的不紧、时有时无、零敲碎打、未成体系的情况,未能起到很好的检查和督促作用。

3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条件,扬长避短。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课要贯穿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我们要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进程合理安排职业道德教育主干课程,使医学生在校的不同时间段都能接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学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重点向学生讲解《劳动法》、《合同法》、《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和处理》,从正反面告诫学生若超过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就会触犯法律,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中自觉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3.2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因此,道德教育职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活化道德知识,增强道德学习的动机,增进道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

首先,通过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样既有益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获得双赢。其次,要组织力量编写医德实习大纲,使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做的好的奖励、做不好的惩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职业认同;辩证关系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即将从事或正在从事的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总看法,是职业价值观的最终体现。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主要指对自己将来从事医学职业和将要扮演医生角色的看法,即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更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动力之源[1]。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医疗环境不断恶化,伤医、杀医事件屡有发生,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备受打击,很多青年医生离职,给医疗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损失。然而,我们没有看到的是,隐藏在背后的是医学院校报名人数的锐减,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不断降低正在威胁着医学事业的发展。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医学生人文教育对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提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作用,因此探寻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有针对性的改善医学生人文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非常重要。本文通过调查及访谈等方式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进行了解,发现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情况不容乐观,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事业的发展。

1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现状成因分析

1.1国家宏观政策的压力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人民对于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针对现有医疗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针对医学生教育提出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改革措施,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医学服务水平,然而,这种改革对于很多在校医学生而言却是切肤之痛。改革的结果一方面对原有的7年制专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7年制规培问题成为烫手的山芋,规培则是用10年拿到别人用8年就可以拿到的资历,不规培又不符合国家政策。另一方面学医本身学制较长,三年规培又很难在本单位进行,从中国传统的“求稳”思想角度来看,三年规培为将来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导致很多医学生对医学这个职业望而却步。

1.2社会从业环境的恶劣

医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需要面对医疗制度不健全、保险体制不完善、医院管理不规范、医患矛盾尖锐等问题,而一些媒体热衷于片面报道医疗负面新闻,把“看病难、看病贵”的矛头都指向医生。发展至今,医患关系的问题愈演愈烈,从最开始的媒体对医生工作的失实报道到现在频发的伤医、杀医事件,使得医生处于一种相对不安全的执业环境中。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尚能理性看待医患关系问题,进入实习阶段后,医学生每天耳濡目染自己带教老师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以及面对医务工作的高强度低待遇,逐渐对医生职业产生怀疑。同时来自于学生家庭的压力也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带来了负面影响,伤医、杀医事件的频发导致很多父母不愿意孩子从事高危职业,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再次受挫。

1.3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医生,想推行过度医疗,想从患者身上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想让患者接受某种医学实验或者想要掩盖某项医疗差错,他们的人文技能或许很高超,但是这种高超的人文技能是欺骗患者的伪善面具。真正的医学职业精神应该是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肩负医务工作者应担负的责任。尽管我国医学高等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将医学人文课程纳入医学生培养体系,但是长期的唯技术主义,使当今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逐渐没落,医学高等教育应该提倡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协同发展。当前,在医学高等教育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并举,如何在医学专业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以及如何在人文精神培育过程中体现操作性。医学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从业后的行为和心态,也蚕食了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的认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利化,必然导致医学教育的举步维艰。

1.4学生个性发展的阻挠

如今的医学生群体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独生子女的个性弱点在医学生中普遍存在,医学生对来自于政策上、社会上的外在的困难较为敏感,不能从更加长远的角度考量从医的成本,对待医学或者学医更加的功利化。而且,当今医学生的成长环境确实举步维艰,既要面对周期长、成本高的理论学习困难,又要面对实践难、就业难的操作学习困难,甚至还要面对风险高、地位低的现实生活困难。大多数医学生都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挑战自我意识,面对困难他们更多的选择逃避。

2医学生人文教育误区

2.1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貌合神离”

医学是一门人文精神浓厚的学科,承载着关爱生命、救助患者、安慰患者的崇高使命,一名成熟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兼具济世救人的高超技能。医学高等教育应该提倡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协同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医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技术类的课程仍然占据着医学生教育的绝对地位,医学人文教育始终处于从属或者是可忽略的地位。

2.2医学人文技能与医学人文理念的“欲盖弥彰”

人文技能是一个不被太多人关注的概念,大家更关注的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热门话题。人文技能是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更加鲜活、具体、可操作的人文素质体现。人文技能可以从与患者的沟通、表达技巧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就是说如何将关怀患者、尊重患者的理念完好地体现出来,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接收到。正如杜治政先生说:“没有人文理念指导的人文技能操作,可能成为一种诱导,可能成为掩饰医疗差错的伎俩,有时甚至可能成为欺骗的行为。”[2]高等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难题就是人文技能和人文理念的相得益彰,帮助医学生真正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学医的初衷和根本,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文技能培养,让人文技能服务于正确的人文理念。

2.3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大相径庭”很多人以为医学人文精神的高低就等同于医学人文知识的多少,这种错误的观点误导了医学生人文教育理念。当然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以医学人文知识的获得为前提的,医学生在校期间需要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等相关课程,但是学习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明确和树立医学生的人文理念。然而,人文知识的传授不等于人文精神的传授,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的终极关怀,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让医学生明白医学终究是一门“人性化”的学科。医学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医学人文知识来体现,但是医学人文知识不等于医学人文精神。在不断反思高校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中发现,从功利的角度接受人文教育是当代医学人文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3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分析

3.1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职业价值观是人的一般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是人们衡量某种职业优劣的心理尺度,影响着人对职业的选择和态度。在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没有单独的课程设置,仅仅是通过相关的医学人文课程进行穿插、渗透。另外,当今不良的社会环境对医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医生职业的光环因为不安全的工作环境逐渐黯淡,诸如儿科、妇产科等科室的人才凋零都是医学生新的职业价值观的体现。而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夯实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定救死扶伤之初心,尊重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的特点。

3.2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生职业期望值的影响

职业期望值是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是个体将自身兴趣、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内部因素与外在的就业机会不断协调的结果,它既是个人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3]。当前医学生对于职业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对“经济收入”的期望和对“自我发展”的期望,这种职业期望既包含功利性又体现了理想性。功利性是屈从于现实生存需要的物质体现,是人的基本需求。理想性是当代医学生能够理性成熟的界定自己的职业期望,从更加深远的角度看待医学这个职业,对医学职业给予合理的期待。医学人文教育的存在就是帮助医学生将自身的职业期望值界定在合理的区间内,引导和启发医学生不盲从于“眼前利益”和“既得利益”,抵制“金钱至上”的腐朽观念,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全人观”,真正适应当今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3.3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生职业归属感的影响

归属感属文化心理概念,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对于不同的对象,归属感的维度往往是不同的,医学生对于医学职业的归属感表现为对职业的安全感和落实感。而当今医患矛盾的不断激化,大量医生无奈离职,医学生对于职业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对于医学的发展和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产生了质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具有过程性,它是在接触医学专业理论,进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4]。医学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和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教育医学生在复杂的职业环境中保持理性认知,增强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坚定入职的决心和信心。综上所述,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需要从医学人文教育入手,通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理念,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值,从而建立稳定的职业归属感,逐渐实现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雪凤,梁博,孙丹,等.提升医学生职业价值认同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64-666.

[2]杜治政.守住医学的疆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3]谢延明,赵玉芳.大学生职业期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1(11):111-112.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3

临床实习阶段是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医学生开始与患者打交道的初始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都是在与病人接触中实现的,除了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外,与之相匹配的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以及人的心理活动等人文科学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此阶段,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下一阶段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凭着良心行医,坚守医德也是必修课程。实习阶段是重温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现阶段,我国很多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在临床实习之前开设,理论知识再丰富,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最后要做的就是在临床实践中慢慢地去重温和品位,才能谱写出动人的篇章。只有经历过临床实习,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在医患沟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了解患者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才能更顺利地完成医治的过程,进而,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才会得到质的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才会得到完整的体现。实习阶段是实践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国外专家建议:医学人文教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尤其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按一定间隔定期插入,并可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人文教育。西方国家也会采取不同方式,使医学生体验和实践职业道德。例如,医学生投入到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中,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设立小组,定期讨论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学分等。而我国大部分医学院并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贯穿于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方面很值得向西方国家借鉴。在实习阶段注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良好品德,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意义深远。

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医德需要多方努力。专业水平的提高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而医德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系统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做好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建立临床实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充分重温医学道德感知。可以通过组织医德誓词宣誓及解读;举行职业道德、法律、心理指导与咨询讲座;观看医务标兵、高尚医德的电影、纪录片;聆听医德模范的系列讲座和报告等开展医德教育。而同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医学人文课程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将职业道德教育连续贯穿于医疗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①医学生临床实习工作中,要求参加一定时限的临床护理工作;②派出医学伦理教师,对实习医生定期进行讲座,并巡回指导;③设立“病房伦理小组”,定期组织学生与医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④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关爱生命”的医院义工活动,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社区开展医务活动。

组建培养一批合格的临床带教教师实习生首次接触病患,应该怎样开展医疗工作,能否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一靠言教,二靠身教。教师为人师表,以师德为表率来引导学生,在给医学生灌输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之后,再通过自己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榜样,教育学生去遵守他们应该遵守的医德,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经常、最直接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医德,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才能使教育具有说服力,因此,要对临床带教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组织重温和学习医学人文课程内容,提醒教师时刻以身作则。对于年轻的临床带教教师可以组织培训学习案例教学的方法,在具体案例的指引下结合医疗实际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与品质,做到知与行统一,从而巩固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临床带教期间,充分利用查房时开展床边教学,技能教学兼顾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医学生在实习时关心患者的生活,尊重患者的隐私,逐渐树立以解决患者痛苦为乐的价值取向。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精神;职业道德

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及职业道德对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基本素养,更是其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力量源泉。当前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及人文精神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一、医学生人文精神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所谓的人文精神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及文化素养,具体指一个人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潜在欣赏与鉴别力。根据调查,大约有75%的学生认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同样重要,大约有19%的学生认为,医生只要具有精湛的医术就可以了,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并不重要,大约有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在医生收受“红包”问题上,大约有51%的学生认为医生不应该收受,大约有38%的学生认为应该收受(认为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可度),大约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国医学院校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价值与道德判断,但也有少部分医学生非常注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及道德约束力不强。在我国,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教育,往往被认为没有医学专业教育重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要解决。

(一)从课程安排上看,学校教育有“重技轻德”的趋势

职业技能和道德人文素养如同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薄。但是,从当前医学院校教育课程设置上看,对人文素养及道德教育不够,对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更是关注不多。比如开设的《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教育效果不好,相关教师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对个人的成长、对家庭、对社会具有的重要影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不能认识到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对提高医学教育效果的重要作用,人文素养培育与医学教育的培养脱节。

(二)从教学内容上看,与现实社会明显脱节

在教学内容上不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或一些典型的的医学伦理问题和医疗现实,不能引导学生分析和正确看待大量存在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来及时的培养其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式上看,灌输式的与当代医学生的特点脱节

当代医学生作为90后,个性张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成长,敢于挑战权威,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灌输式的教育已不符合当代医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且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忽略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提高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文学艺术修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理性、全面的认识世界,感受生活,感知自我,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平,内修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帮助患者。当前,医生职业普遍是工作强度大,风险高、付出多、收入少,社会及心理压力大,因此医生要有比较强的心里素质、道德水准、人文情怀,才能正确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能够紧跟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演绎。医学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心理---医学模式。这一转变,就要求医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解决患者的病理问题,还能够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加强人文素养及道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对人的本源回归,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道义感,繁荣医药卫生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能够抓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的最佳时期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之一,学校应该紧抓这一时期,通过有效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比如读了亚里士多德,知道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读了康德知道了“星空在天上,道德律在心间”……这些知识对学生们思想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

在大量的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缺少人文课程的调剂,许多学生对专业课程会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求知欲会逐步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挥。因此,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结构及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增强社会实践,丰富教育载体

实践出真知。因此,只有增强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能够解决他人的身体与精神痛苦。要积极利用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各类组织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事迹引导人,用优秀的文化熏陶人,用优良的品格鼓舞人。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困难中磨练自己,在奉献中感召他人,在服务中体验快乐,培养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

(三)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

当前,懂医学的不怎么懂人文科学,懂人文科学的对医学有不是太了解,这种现象在医学院校比较普遍。既懂医学有有很高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不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更新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是当前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校应该提供便利优越的条件,鼓励引导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能力建设,使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道德素养,成为学生尊重的对象,将教书育人成为一个整体,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香平,花蕾,王建敏.北京市2460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779-781.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西医结合

作为“准医务人员”,医学生在完成医学教育之后,即将走上岗位,进入社会,亲身实地面对病患,面对诸多的社会敏感问题。而在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医学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观、职业价值观、义利观,明确应秉承的医德理念,熟悉应遵守的医德规范。而这些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涉及课程为《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学》,学时为35学时左右。课程安排多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其中《医学伦理学》为主干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课程都属于西方医学伦理学范畴,西方医学伦理学强调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关注不够,强调他律,对自律关注不够,未能将医学与医德进行有机结合。更为关键的是,医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中西方医学,医学伦理学的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中西方哲学的差异,比如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的差异,而基于哲学的这些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中西医对疾病、自然、社会三者关联上认知的差异。中西医也因此各具特色,也各有自身的局限性。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已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在慢性病诊疗、亚健康、肿瘤诊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西方医学伦理学为主,如果引入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发挥各自优势,充实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实施“中西医结合”,对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必然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涵

1.医乃仁术为核心的价值观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命题。最初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随后,医乃仁术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共识。在许多医学著作中,多有提及。如杨泉的《物理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1]意为医生,如没有仁爱之心,则就不可托付于他。而在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更首次提出了医乃仁术的提法:“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仁术。”[2]医乃仁术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即一个“仁”字。而在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念中,仁始终列在首位。医乃仁术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德对于医学目的和本质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德主张医德与医术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仁是术的前提,而术是中性的。即医德是医术的前提,依靠医术来实现其宗旨和归宿,而医术是中性的,衡量医术的善恶标准是医德。

2.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是万物的本源,中国传统医德形成了“贵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是最神圣,最宝贵的。《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3],意为天地万物,唯有人的生命最可贵。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4]中国传统医德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在行医理念中,体现出惜生的养生观,在行医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维护、提高生命价值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德“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3.普同一等的医患观

普同一等的医患观首先是博爱,泛爱众,对待患者不应贵贱有别。如《后汉书方术列传》“仁爱不矜,虽贫贱斯养,必尽其心力。”[5]其次,一视同仁。治疗患者不应贵贱有别。治疗原则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而不应尽遣珍贵药材。如《肘后备急方》“周甘唐阮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6]在行医过程中,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学会换位思考。“我之有疾,望医之救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利则利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以及“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7]

4.大医精诚的职业观

大医精诚,精即医术精通。孙思邈认为疾病的内在病因和外在症状千差万别,有时病因相同而体现不同的症状,有时相同的症状又有不同的病因。所以在具体的诊疗中,一定要通过诊脉来具体判断,然而病人有个体差异,诊脉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道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能明了。所以,孙思邈提出,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的研究医学资料,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不能道听途说,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自以为掌握医学,如果那样,就是害了自己。“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4]大医精诚。诚在于诚心救人,重义轻利。孙思邈认为品德医术俱佳的医生行医,必定排除私心杂念,安定神志,对患者怀着同情慈悲之心,决心拯救大众的疾病之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4]不论患者贵贱,长幼,疏亲,智愚,都应一视同仁,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推己及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4]行医不应以谋利为前提,而应秉承解除患者痛苦的思想。“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4]。

5.审慎行医的诊疗观

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医学属于经验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都要凭借行医者的经验。而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加上病人的个体差异,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十分强调谨慎行医。孙思邈在

三、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特点和局限性

首先,从“医乃仁术”的核心命题可看出,中国传统医德强调医学与医术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主张精良的医术来自于高尚的医德,两者密不可分。主张先有德后为医,正己为先,正物为后。

其次,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从个体医疗实践出发,多见于医家的医学著作中。从医德与医术的关系,到修养医德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行医规范。这些具体的医德理念来自于具体的医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第三,中国传统医德理念重视医生职业道德的自律和修养。强调医生应在不断的医学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医德理念,强调自爱、自省、慎独。

最后,中国传统医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美德规范性。如同儒家思想中近君子、远小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医德以“大医”为行为准则,主张大医精诚。

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医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受到儒家思想“君子不器”的影响,对医疗技术的关注不够;从个体人格完善出发,对外部制度的约束关注不够;在医患模式上,对患者自关注不够;并且还受到历史、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有些方面有宿命、迷信等因素。

四、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丰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有课程相结合,起到古为今用、优势互补的作用。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主干课程为医学伦理学,主要内容为功利论,人权论,公益论。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而中国传统医德理念来自于具体的医学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到医德的自我修养,从医的行为规范,对今后医疗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上,中国传统医德理念更利于医学生理解、接受。中国传统医德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已经融入到我们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文化的传承一定是建立在心理认同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也因此更利于医学生理解其内涵,接受其思想,进而将中国传统医德理念融入其职业观,职业道德中去。

第三,在医学人文方面,更有利于医学生加强人道主义精神。现代医学依赖医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医学人文。而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强调人格追求和人文关怀,强调行医要有恻隐之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这些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医德理念将有助于增加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第四,在职业观方面,更有利于医学生树立仁心仁术、重义轻利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也面临着经营体制的转换,在保持原有公益性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市场收益,节约运营成本。由此而带来的医疗行业追逐利益,医德意识淡漠,医患矛盾增加等问题。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倡导重义轻利,主张医学实践的动机和目的不应为追逐名利,而是通过医学实践起到自身道德修养,进而改善生活境界。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灌输中国传统医德关于义利的理念,可使医学生在进入工作以前,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平衡义利的关系。

五、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建议

第一,建立以医学人文为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在原有开设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学》的基础上,增设《中外医学史》、《中国传统医德简述》等选修课程;第二,在医学生实习阶段,结合具体医学实践,加强中国传统医德理念的灌输。最后在校园文化方面,开办《中医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介绍中医医德、中医文化、中医名医。

可以预见,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实施“中西医结合”,可以对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加强促进作用。进而在医疗行业医德医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物理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12册[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3:15.

[2]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04-213.

[3]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1-2.

[5] 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1040-1041.

[6] 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7] 曾世荣.活幼心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3.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职业道德 教育 医学院校学生

培养出具有精湛医术及高尚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医学院校的使命,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按照医学院学生职业道德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态度及职业观念等进行系统地培育。根据学生的培养进程,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把握医疗卫生职业工作的义务和本质特征,树立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锻炼其刻苦学习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1、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1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持续性和全面性

医学职业更注重的是职业选择人,而其他职业是人选择职业,这是医疗卫生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重要区别[1]。拯救人类健康如此神圣的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担任,这是其他职业不可与之相比的环节。如今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短期的应急式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和集中,缺乏持续性和全面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多数集中在临床实习前,对于将要掌握病人生死大权的准医护人员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高尚的医德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培养形成,然而,如此单一且应急式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系统学习职业道德的需求,更无法完成对医学院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

1.2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多维性

现代医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既趋向综合又分工精细,各个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综合并存、教学分离以及教育分化是医德教育的特点。医德教育结构应以一种立体多维性的形式呈现,但当今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仍存在单一性,课程的设置太过随意且不合理。仅有中国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为国家规定的课时少且多为选修课;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无时代感、内容严重滞后;说教式的教学难以让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效果不佳。

1.3教育观念与时代需求相脱节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注重,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让职业素质真正深入人心,致使学生对医德医风了解不全,容易培养出有才无德的学生,在岗位上难以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1.4学生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在课程繁多的医学院,常常有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忽略了人文学科;着重医学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格的培养;将个人利益摆在首位,对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淡漠。错误地认为只要熟悉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和医学专业知识,就能胜任医护人员的工作,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1.5毕业生供给与用人单位需求标准不匹配

专业技能与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标准,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医学生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目前,医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及责任心等应着重培养和提高;沟通能力弱、服务意识淡薄、缺乏敬业意识及主动性,这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2、实践改革方法

2.1改进教育观念

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启发,良好的医德教育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医学院校的老师既是老师,也是医院的医生,身兼两职。因此,崇高的道德品质是专业医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学校应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医德教育观念,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把医学中追求的真理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多与学生讲解具有崇高医德医风的事迹,随时在授课内容中挖掘医德教育。此外,将部分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引入到医学院校中,让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迈向更高层次。

2.2建设职业道德平台

在学校建立职业道德网站,发挥网络的优势,对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成果进行广泛宣传,以引导学生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在校外建立多个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增加医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卫生宣教活动的积极性,使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得以增强。

2.3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医德教育

临床实践是对医学生实行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院校常通过临床实践的手段强化医德教育。随着临床医学实践机会的不断增加,二年级学生便可开始与临床接触,到医院进行实习,这更加凸显了医德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带教老师加强对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与病人良好沟通的方法。采用临床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习中逐渐将医德教育转化为自身医德行为与医德规范。带教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规范,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形成一种影响,并监督好医德医风教育及评价工作。

2.4建设职业化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磨练意志、塑造自我、磨砺德行以及陶冶情操。通过对职业道德教育展览室、白衣天使塑像、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活动场所以及学生公寓等整体设计,将职业性凸显在学习环境、实训环境、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2.5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

将相互衔接的职场环境、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职业道德培养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2]。在医学实践、慎独自律、自我反省及理论的学习当中示范引领的办法,以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的提高为起点,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对其职业道德意志进行锻炼,从而促进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最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习惯。

2.6建设课程体系

培养和教育医学院学生的职业道德,主要在各科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现。在教学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优势,以实训、实习及专业课为主,把各类课程全面渗透到教学模式中。在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求对医疗卫生行业职业道德进行深入了解,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将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而给病人提供良好舒适的服务,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

2.7深化教学改革

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师应积极对其考核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授课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医学法律与医学道德有关的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施专题教学,使实践教学体系得到完善,开展案例讨论、辩论、个人演讲及专题调研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3、总结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离不开生活的磨练、实践体验的情感熏陶,需长期坚守,责任重大。有关医学生的道德培养,不少专家学者已明确提出了教育内容和目标,医学生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3]。医学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和校园教学等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和平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洁.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11,29(0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