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问候语范例6篇

英语问候语

英语问候语范文1

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

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

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

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以后的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这两者在汉语的日常会话中都找不到对应项,除了在电视电台广播节目,或是正式的演说中出现。相同的例子还有英语中的“hi!”是一个中性问候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对应,只能根据发音用“嘿!”替代。事实上,“hi!”同汉语中的“你好”意义相近,只是在意思上表露的不甚明确。

3 结构差别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也有将天气作为问候语的时候,但是汉语通常使用感叹句,如:“天气真好!”或“天气真糟糕!”来表达对好天气的欣喜和对坏天气的不满;而英语通常使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day,isn’t ji?”,“il’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这在汉语中却是极为少见的。类似的差异还有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问候语,如。“上学去啊!”,“出去呀?”,“洗衣服啊?”但是英语中就没有类似的问候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汉语的问候语在一些场合趋于简化。熟人在路上见面的话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多以“嘿!”或“改天我再找你!”,“哪天我给你打电话!”。

英语问候语形式较为固定,回复也较为正式。如,

——how ale you?

——fine,thanks./i’m fine,thanks,and you?

汉语问候的形式就较为灵活,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伐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双休日打算去哪?,上网了吗?,你们单位效益怎么样?/现在在哪儿干呢?

4 称谓差别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在称谓上也有所体现。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仅仅第二人称汉语就有“你”和“您”,而英语只有“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而言,“您”是和较高的社会身份相联系的。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为“您”。而地位高的人称呼其下属为“你”。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呼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卑语。例如,称呼别人用“君”、“公”、“先生”、“足下”、“阁下”等,称呼自己用“鄙人”、“在下”、“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汉语问候语中的代词的使用却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差异。

(1)how ale you?最近怎么样?

(2)how is your work?工作怎么样?

(3)how is your family?家里都好吧?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张老”,“李老”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 zhang”,“old li”,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在使用问候语时,直接称呼对方“先生”、“小姐”或“女士”即可。

其次,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或头衔可以直接被用来当作称谓,如。赵经理、李校长、王工程师、张老师等。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称呼“bureau director smith”,“manager black”,

“principal brown”,等。在英语中,只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为称谓使用,像“doctor”,“governor”,“mayor”,“professor”等,但后面均不加姓氏。

汉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一套复杂的亲属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衍生出了不同的名称。例如,英文中的aunt在中文中就有若干对应词:姑姑(大姑、二姑),婶婶,姨妈,等等。中国人不仅用这些亲属称谓词称呼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还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或者是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呼老人用“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用“伯伯、叔叔、大婶、阿姨”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5 合作差别

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会话交际的合作原则。格莱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参与者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这就是会话的“合作原则”。

大多数英语问候语都遵循“合作原则”,即被问候人都尽可能回答问候人的询问。例如:

a:how ale you?

b:just fine.how’s your mother?i heard she wekcjn’t well.

a:she’0 got a headache.but she i8 much better now.

b:glad to hear that.

a:thank you!

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标准,汉语的问候语大多违反了这个原则。汉语问候语的回答较为模糊、笼统。

a:你家孩子出国的事情怎么样了?

b:估计还得几个月!

a:要好好培养啊,孩子学习好吧?

b:凑合吧!

在上面的例子中,a询问事情的进展是否顺利,而b只是告诉对方一个时间,并没有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更是模糊,或许只是为了表示谦虚。

汉语中的问候语还可以用一些和问候人所说话题不相关的问题来回答。比如:

a:您老要去提水啊?

b:你这是要去哪儿?

英语问候语范文2

关键词:问候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其问候时所用的言语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可能会对彼此的交流带来误解,甚至造成交际失败。尤其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在言语交际中实施恰当的礼貌策略,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一)日常问候语中的称谓

首先,英汉问候语差异表现在人称代词使用上的不同。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你”和 “您”。如,“你好”!“您早!”后者更为礼貌,多用于上下级之间。而英语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且人称代词比汉语用的广泛。如:

M: Hi! Jane,How are you doing ? ( 嗨!简,你好吗?)

J: Fine. Mike, How is everything with you? (很好,迈克,情况如何? )

M: Not too well, I am afraid. (不是太好。 )

其次,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对长辈,地位高的人不能直呼其名,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尚人人之间相互平等,称谓上多以名字相称。汉语中的称谓式的问候语一般只称呼对方的姓氏、名字或姓氏+通称(头衔、职称、职务称谓、亲属称呼)等来表示问候听话人。它可用于不同的交际场合的对象,表达不同的感彩。比如,熟人之间见面通常会说 “小刘,吃过了?”“老王,忙着呢?”“会芳,上班呀?”等;大多情况下使用“姓氏+职务、职称、职业称谓或亲属称呼”来问候他人,如,王厂长,李工程师,张医生,赵律师,钱老师,孙叔,马婶等,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敬重。英语中称谓式的问候语采用Mr./Mrs./Miss./Ms+LN(姓氏) 或直呼其名。在西方文化中,晚辈或学生直呼长辈或老师的名字表明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十分融洽。这在中国是极其无礼的。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在中国是一种尊称。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长的人时,多用“老”。如,“王老”“李老”“老太太”“老先生”等。但是在英语中相应的翻译就变成了“Old Wang”“Old Li”“Old Madam Laday”“Old Sir Man”失去了尊敬的意味。因为在国外称呼对方“老”是很不礼貌的。

(二)问候中谈论话题的不同

虽然中西方人们都会把谈论或评论其他事情来作为关心问候对方的方式,但问候内容相差甚远。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群体意识和自谦,以他人为中心,强调感情的沟通。因此人们常常会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年龄,婚姻,职业,收入,住房,去向,爱好或评论对方正在做的事情等作为关心式的问候语。所以熟人之间见面,通常会这样打招呼:“吃了吗?”“干嘛去?”“你在忙什么?”等等。对此大家习以为常,彼此清楚这只是一句寒暄问候语,不必在意对方的具体回答。但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极不礼貌的。他们认为,去哪里或正在干嘛完全是个人自由,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西方价值观认为,礼貌首先就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自主和隐私。在英语文化中,Have you eaten your meal?(你吃过饭了吗?) 说话人可能期待肯定的答复:Yes or No(是或不是)。其潜在含义是一个邀请或一个建议。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主义,特别重视个人隐私权和独立意识。除非关系特别亲密的朋友之间,人们不喜欢相互表现的特别亲昵。尤其不喜欢别人对他们的个人情况过于关心。年龄,婚姻,家庭,收入,房产,存款,政治倾向及是他们禁忌的话题。只要谈论到这方面的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常用“You have nozed into my affairs”(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 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蔑视。所以英国人用以开始交谈的话题往往集中于一些中性的事情,如天气状况、时间及交通问题等。他们常常会说:“Lovely day, isn’t it? ”(很好的天气,不是吗?) “What weather!” (多好的天气啊!)“What time is it?”(现在几点了?) “Beautiful park, isn’t it?”(公园很漂亮,不是吗?)

(三)问候语的句式差异

英汉问候语表现在句子结构上也有不同。比如谈论天气时,中国人喜欢用感叹句表达他们对天气的喜欢和不满。“今儿天气真好!”“天气太糟糕了!”英美人往往会用反意疑问句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如,“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真好,不是吗?)“It’s a terrible weather to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糟,不是吗?)这在汉语中是极为少见的。此外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的问候语,如,“上班去啊!”“出去呀?”“修车呢?”但是英语中就没有类似的问候语。

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表明,在一种文化中是礼貌的语言在另一种文化中就不一定是礼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不能把文化看做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和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不仅要掌握其语言技能,更要学习其社会文化,解读文化现象背后所反映和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的影响和障碍。西方社会体现的是个人价值观,个人隐私权得以宣扬与保护;在中国,个人价值常被淡化,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被重视和强化。所以,在对外交往时,一定要综合考虑不同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注意社会身份、交际对象和文化环境等因素,遵循对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规范,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三、结 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英汉问候语也在相互影响,而且有了相互接近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探究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减少语用失误,才能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1]杨流琴.从汉英问候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湖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

[2]邓言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张倩. 中英问候语差异与跨文化交际[J]. 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英语问候语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与Leech的礼貌原则中谈话双方要保持吃亏和受益相平衡的“得体准则”不同,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保持平衡是不符合中国道德观的。问题在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与Leech的“谦逊准则”中的“谦逊”概念是不尽相同的。在汉语问候语中可以任意评论对方的生活、工作、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如对方住院了,一定要问问详细的病情;对方遇到困难,一定要多宽慰几句。见面寒暄时,双方的年龄、职业、婚姻、家庭、身体等方方面而的情况,都可以涉及,几乎没有什么禁区。

由此可见,汉语问候语中,关切大于礼貌。这种关切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亲如一家的情感。中国式的谦虚是一种自我修养的美德,贬己和尊人同样重要:英语文化中的谦虚则是尽量少赞誉自己的礼貌策略。这种对于“谦虚”的不同理解就会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出于谦虚而贬低自己的评论。

三、英汉问候语在礼貌策略的选择上不同

首先,在问候过程中,汉文化更注重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人们希望交际伙伴能够根据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推导出问候者的真实意图,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其次,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过事实,这与汉文化把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是相符的。相比之下,英语问候语则体现平等亲切,并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直接明了。所以,汉语问候语是随机应变的,甚至是看见什么问什么、明知故问。例如,“出去呀?”,“洗衣服呢?”,“今天休息了?”彼此从这一问一答中体会的仅仅是其中亲切友好的感情。而这些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不明白这是打招呼,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使用这种不和逻辑的方式。他们无法按照会话含义准确推导出发话人的真实意图,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英语问候语内容是中性题目,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

四、英汉问候语在内容选择上不同

虽然汉英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是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去甚远。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亲热,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在忙什么?”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苛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youeatenornot(吃了吗)?”或“Whereareyou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

五、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培养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跨文化理解、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语用和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因此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中国的英语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往问候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问候用语,而且,中外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得以继续。

英语问候语范文4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常见的语言错误

1.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法规则,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发生。中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照搬规则进行,就可能出现错误,这种错误就是规则泛化类型。比如,英语句子I don’t know what the matter is with him以及The sheeps are having grass等,这些被称为“中国式英语”的句子在中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由于年龄的限制,会出现强烈的规则意识,他们总是想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句子,并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正确的,这种错误在笔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前一种是规则泛化,除了规则泛化之外,还有一种规则忽略,这也是英语学习中常见的语言错误,前一种是过分的强调英语的规则,这一种类型的错误是不管语言的规则和具体的形式。比如,英语句子Hetells us howtoplay piano,再比如,英语句子Look,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atand there等,在实际运用的到时候,学生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就不再重视规则,而是无视规则,在一些书面表达题型中,学生就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3.第三种常见的英语语言错误就是学生心中有不明确的错误规则的概念。比较典型的错误例子就是is和an'l以及are的泛化。中学生在进行口头英语表达的时候,会经常使用这三个词语来组成语句。比如,I’m like to goshopping with mv mother,出现这样的错误的例子是比较多的,他们认为,只要是过去的事情,并且是完成的事情就要运用这种语法,这样的错误是比较常见的。

二、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言纠错策略

1.把握时机,及时纠错。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要给学生说明一种新的语言,教师就要做示范者的角色。要创造一种隋景,明确地表达意识,而且能清楚地进行新语言的表达。在语言讲解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错误的预防,保证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解语言组织结构。在语言练习的时候,老师对于学生的操练进行指导,使学生有目的地掌握语言结构,这是纠错的关键所在。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要反复地听和说,教师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地纠正错误。尤其是刚学习这门语言的时候,学生出现了错误就觉得是应该的,而且出现错误的学生比较多,他们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纠正错误,学生不会有太大的负面情绪。学生练习的次数越多,语言错误出现的机会就越少。

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新的语言进行情景模拟,这是训练学生英语说得是否流利的关键,这个时候要让学生自由地去发挥,不要过多干涉学生,要多帮助他们,在练习结束之后再对错误进行总结和纠正。在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回忆学习的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错误纠正。在批改学生的书面作业的时候,发现语言错误可以在旁边给于暗示,让学生自己更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语言错误的敏感度。

2.运用合理的纠错方法。在学生出现语言错误的时候,教师要灵活选择错误纠正方法。这样既帮助学生改正了错误,也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是教师直接纠正。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直接找出错误,给出学生正确的答案,并指出出现错误的原因,这一纠错方式在操作阶段适用。这个时期学生出现错误的频率比较高,这时纠正有利于他们记住正确的表达方式。其次是间接纠正。在学生出现语言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语气、手势等方式间接地指出错误所在,这种方式在运用阶段比较适合。再次是学生自己纠正,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自己发现其问题的所在,自己改正自己出现的问题。最后是其他学生帮忙纠正,在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出现了语言错误,教师给于提示,但是这个学生还是不能找出正确的表达方式,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于这个学生继续思考的时间,让其他同学也参与到这个错误提示中来,让大家在这个错误中得到启发。还可以在教室里开展小组联系,让学生指出对方的语言错误,让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中相互帮助,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当学生自己和其他同学都不能发现出现的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进行错误纠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改正方式,这样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问候语范文5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的跨文化间语用失误研究,将试图探讨造成这些语用失误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避免这些语用失误的个人建议:只有在对文化差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采用恰当寒暄方式并不断提高个人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才能有效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汉寒暄语 语用失误

一、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一同是由Jenny Thomas于1983年在Applied Lin-guisties发表的文章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提出的。她认为语用失误是由于听话人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引起的。在文中她区分了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即因语言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失误,一般有语义失误、句式失误和语言形式失误,这些失误主要由于混淆字面意思与实际表达意思,滥用完整句式和违反言语行为规则造成的。而社交语用失误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社会文化习俗而造成的失误,主要有文化失误和社会规范失误。本文主要从社交语用失误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寒暄语的语用失误。

二、寒暄语

寒暄语一词是由B.Malinowski提出的。他认为寒暄交谈中的话语不包含信息交流的意义,而主要用于履行其社会功能。“寒暄交谈旨在建立或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而非为了提供或获取某种信息。”(Malinowski,B.1915)根据Malinowski对寒暄一词的定义,该词现在主要用以指维持人们之间和谐的关系,并不涉及任何实质内容的话语交谈。日常性的问候语,谈论天气,询问健康以及其它一些寒暄话题都是典型的寒暄交谈。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各种文化和语言之间有相容性和相同性,但由于中西方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在中西方寒暄交谈中则体现在寒暄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差异。所以若在跨文化交际中忽略这些差异则势必会给交流带来障碍,引起许多尴尬或误会,从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三、跨文化交际中英汉问候型寒暄语的语用失误

问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行为,也是人们常常用于日常交际的开场白。任何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都会有一套成熟的问候语表达,并且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问候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虽然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在见面时,都有相互问候的习惯和习俗,但是问候方式以及频率都相差甚大。

中国人早上见面打招呼,一般会说:“你早”或“早”,在早上九点过后,见面问候一般用“你好”。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从起床到中午的时间里见面打招呼都用“早上好”。此外,英语中下午和晚上见面的问候语分别是“下午好”和“晚上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人们在对他人表达问候时方式较中国人更为直接。所以,一个对中国文化毫不了解的西方人,听到中国人问候时说“你早”会觉得可笑和不解。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问候方式则是习以为常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早睡早起看作是一种好习惯。中文里,熟人之间常常还用另外一组表达问候对方。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一下两种问候方式。

(1)A,你吃了吗?

B 吃了/还没吃呢。

(2)A,去哪儿呢?

B 我去。。。

中国人在临近饭点时遇见熟人,习惯用“吃了吗”来问候彼此。对于该问句的回答一般只有两种:“吃了”和“还没呢”。而当人们在其它时间里偶遇时,一方则会问另一方:“去哪儿呢?”,另一方则回答:“我去。。。”,有时另一方也会反问提问方同样的问题。像这一类型的问候寒暄语在这样的特定语境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字面意义,而旨在维系人与人之间一种融洽的关系。中国人对于这样的问候方式早已经习以为常,因此没有人会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问句,因为说话者并不是真的在意听话者是否吃饭了。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没有人会在意是真是假,他们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维系人际关系的寒暄。然而,西方人常常将中国人的这种问候方式理解成为一个真正的问句,说话者言下之意即是“我还没吃呢,走吧,我们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或者是“如果你没吃,到我那里吃点东西吧。”换句话说,这样的问候隐含有一种邀请的意思。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问候方式常常会引起误解。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那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寒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则表示一种宴请。一些刚来中国不久的国际学生就常常用蹩脚的中文抱怨说“为什么你们经常问我吃饭了没有?我有钱,我可以解决自己的温饱。”按照他们的惯性思维,说话人是担心他们由于缺钱或其它一些原因而没饭吃。所以这些外国学生感觉自己受侮辱了。可事实却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寒暄语,和英语中的“你好!”异曲同工。此外,中文里“去哪儿?”这种问候方式在西方人看来也有遭冒犯之嫌。因为西方国家倡导个人主义,非常看重个人隐私,所以当西方人在被问到“去哪儿?”的时候,就感觉个人的隐私被侵犯了。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则相当滑稽可笑,匪夷所思。JennyThomas将这种由于不了解或违反目标语文化或社会习俗而导致的交际失败叫做社会语用失误。N.Wolfson曾说过:“当在与非母语者交谈时,母语国家的人可以接受非母语者的语法错误,但是对于非母语者所犯的一些背离母语国家文化和社会规范的错误,则会让母语国家的人觉得相当不礼貌。”因此,要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习俗应该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英语问候语范文6

一、语言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一直以来人们对英语的了解还停留在对英语单词的学习,语法的掌握程度上,认为英语就是简单的听、说、读、写,只要将英语单词背会了,将词汇合起来就能是一句英语了,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家有四条狗。中国的学生有时候就会说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说英语的时候喜欢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模式,而西方国家人在讲英语的时候就习惯先局部后整体的模式。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讲解,要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否则学到的英语就不是纯正的英语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体现

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人们越来越注重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总是会给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不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隐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见面后一般会问“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类的问题,但是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提问,“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问的,他们会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是对他的不敬。所以,学生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触及他人隐私。

2.赞美

赞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欢迎,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人都喜欢被他人赞美,但是,赞美的方式却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人喜欢被别人赞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一样,他们更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服饰、发型等,在西方国家赞美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见到一个人可以先从赞美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进行对话经常用到的开场对白。

3.致谢

Thank you也是西方国家人的口头语。在中国致谢词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员之间,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会说,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会把Thank you总是挂在嘴边,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家人都是这样。中国人认为这样很见外,听起来很别扭,可是西方国家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礼貌的象征,特别是英国人更是注重礼节上的问题。

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学生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就要加深对该国各方面的了解,特别是文化习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国家人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中国人见面之后会习惯性地问“去哪儿了”“吃饭了吗”,这些在中国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是当问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时候外国人会认为你是想要请他吃饭。而当你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时候,西方人一般会认为你触及了他人的隐私,是对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法,更要学习当地文化;其次,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确运用语言、词汇。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就应该在讲解该英语词汇的时候,加强对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免因语境不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种语言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此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中西方文化发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吃透所传授知识,要去粗取精,选择英语中正确的内容来学习,对有违科学的东西要严格禁止。

2.加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不只是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学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注意场合与措辞。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当谈及两国文化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说出影响两国关系的话语,要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3.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对比

上一篇周末问候语

下一篇早晨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