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人才培养范例

高学历人才培养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与消费意识的增强,在物质生活保障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得以不断复苏与快速发展,酒店行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酒店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究其根本,酒店行业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业涉及俱乐部管理、高级餐厅管理、星级酒店管理等多项管理内容,是培养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酒店运营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作为酒店管理人才的重要出口,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急待转型与改革。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弥补高职院校在具体教育教学中的不足,符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与要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不断提高酒店管理方面的理论、方式与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学校自身特点与当地酒店行业发展状况,探索与创新出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入应用型高级酒店管理人才。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优势与工学交替概念的理论阐释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旅游业正引领全球潮流,极大促进酒店管理行业持续发展,所种种迹象表明,酒店管理专业无疑是当下教育系统中的极佳选择。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让学生具备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技能与职业素养,拥有服务意识与酒店服务管理能力,能够从事与胜任款待业中的中高级管理工作。除此以外,酒店管理专业还是一个强大的跳板,不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变得多余,在此层面拥有一定免疫能力。能够让学生提高创意思维、获得通用体验、提升发展可能性,让学生具备沟通、交际意识等软技能,是打开职业转型的大门。工学交替是现代教育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勇敢尝试,其将教育教学分解为企业实践与校内专业教育两个学习场合,以理论基础夯实与社会见习实习交替进行,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了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拓宽就业渠道,接受系统化培养模式,进而了解企业文化、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合格优秀人才,实现产学合作、多方育人。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彰显

(一)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

所谓的工学交替,简单而言,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实习实训形成“学-工-学”的交替培养模式,学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促使理论与实践彼此渗透、相互转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及学生同时拥有两种教育场所与双重身份,即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合力育人,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企业员工质量,实现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共赢发展。同时工学交替也是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运用工学交替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灵活,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中共同进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生产性、在社会实践中彰显出教学性,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校企资源利用率,将学生就业与教育紧密结合,更早地进入学生职业生涯,能够紧紧围绕现代酒店管理人才需求,为我国酒店管理行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企业送上及时雨。此外,其也解决了酒店管理人才就业难的问题,通过校企共同制订培养与评价方案,增强了学生操作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成为我国热门行业之一,酒店竞争需要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从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看,酒店管理虽然是一个边缘学科,但包含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重学科内容,属于款待业管理范畴,其岗位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与经验支撑,同时也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技术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等其他能力的支持,操作性较强,只有高素质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才能适应当下酒店管理的岗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开展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也应开展其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学交替在于构建真实的工作情境,通过工作实践与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交替进行,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酒店管理的工作内容与就业前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具备服务意识、沟通协作能力等多项技能,推进高职学生实践,了解酒店管理工作岗位中内部管理、服务标准等具体工作内容;通过学校课程系统中经济数学、酒店工程管理、酒店财务管理等多项课程内容的理论熏陶,实际工作领域中餐厅技能训练、酒店服务操作实习、客务技能训练等具体操作实践,能够让学生掌握酒店管理所需要的服务技能,拥有灵活应变能力与协调能力,将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有效衔接,为以后走入社会做好充足准确,使学生实现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具备多种求职优势。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一)建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是发挥工学交替作用的关键途径,能够让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进而引导专业实践,更好地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因此,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课程教学作为重要抓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实用与新颖的专业知识,实现院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良好适配。一方面,应重构传统课程体系,建构四位一体的模块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所谓的四位一体,就是将专业课、通识课、创新创业课以及个性发展课进行优化,并有效结合,使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强化其理论知识与工作素养。比如,在高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企业文化纳入具体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酒店管理工作,树立专业自信,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可邀请优秀酒店管理人才进校开展专题讲座,讲解酒店管理工作中服务意识、工作要求等知识,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同时也要与当地正规酒店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与感知当地酒店企业文化与工作具体细节,进行常规性认知性实习,实现理论知识与企业认知有机统一,为以后学生实习或就业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构建层次化的课程理念体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打造分层培养核心课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依据,以服务能力、督导能力以及管理能力3个层次递进关系为课程关系,建构酒店服务、酒店领班与督导以及酒店管理三位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规格主线,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岗位性,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现代酒店管理人才需求。

(二)采取以酒店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四段交替教学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管理技能与服务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与具体应用为教学导向,以工学交替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岗位操作能力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由学习领域向行动领域转换,确保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因此,高校应改革偏重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教学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酒店管理工作岗位的标准需求,结合现代酒店业对管理人才的具体需要,编制适应学生发展特点与酒店管理岗位用人需求的课程体系,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实现真正意义的工学交替。四段交替教学运行机制,即“1+0.5+1+0.5”的教育模式运行机制,主要指高职院校在1~2学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管理知识,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让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正确与清晰的认知,能够具体掌握酒店管理岗位中涉及的理论层次知识,让学生以理论知识为铺垫,以课程学习为核心,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地学习酒店管理的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知识,让学生在学中做,提升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在高职学生的第3学期,要切实加强集中教学实训,将工作体验为教育重点,依托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酒店管理具体体验,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强化专项技能培养,体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加深对理论理解与实践联系,做到实践与知识的有机结合。第4~5学期,以做为重点,强化工学交替连锁反应,以校内实习带队教师为主,让学生在周末假期实践进行生产性实践,开展集中教学实习,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立目标就业岗位。第6学期,根据“工学交替”的要求开展毕业顶岗实训,期间以学校考核为辅、以酒店考核为主,使工作情境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与企业共同培养现代优秀酒店人才。

(三)创建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工学交替,在于通过实践与学校的交替融合,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衔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实践技能,在实践中感知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工学交替展现职业素质与能力,保证学生充分就业。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应科学地创建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巩固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引导,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酒店管理人才需求无缝衔接。一方面,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学生岗位实习。岗位实习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而言,岗位实习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酒店管理岗位,将学校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应用在酒店管理工作中,并对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与规划。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定岗实习的重要性,要建立定岗实习管理平台,创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实现教学数字化与媒体化,全方位、全过程地管理学生在定岗实习的情况,防止出现放羊现象。专业教师要及时与酒店管理人员沟通学生在定岗实习的表现,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高效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的重要渠道,能够针对性培养专业性更强的现代人才,也能够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此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与订单培养存在契合性,两者都注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可利用订单培养模式改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围绕学生职业规划与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做好由学生向酒店管理人才的角色转换,增强人才培养专业性。

四、结语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

一、引言

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行业内人才缺口巨大,但是与此同时,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的低下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使物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物流学科的课程体系与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通过工学结合探索出一条培养现代化新型物流人才的新道路。接下来将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二、开发现代化、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建立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标准之上的,是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等的基础[2]。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考虑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就业范围等,还应该和当前市场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万事万物、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物流业也不例外。如今,加快物流信息化步伐已成为我国物流领域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如市场营销、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采购项目管理等已不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如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已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设了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等。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熟练的使用工作中将要使用的各种办公软件,紧跟信息化的步伐。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开设传统的物流课程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后续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情况。数字化、信息化等相关的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化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新型物流人才必须掌握的行业技能。高职院校要培养有素质、有技术、能更快的适应于市场的物流人才,课程体系的数字化改革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在课程体系现代化改革的同时应兼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不能违背工学结合的基本准则。工学结合要求学习的内容即是工作,工作又是学习的一种体现方式。因此这就要求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信息化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必须合理,要能够同时兼顾实践与理论两个部分,这样才能够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在理论中总结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物流业人才的质量。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力量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物流教师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教学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师风范。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的聘请与培养的过程中,应综合考察从业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既具有物流管理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正是工学结合所需要的。因此,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是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可以大大弥补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将教师团队进行分组处理,在每一个分组中保持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的平衡,构建一个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教学团队,是保障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各大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的建设过程中还应紧贴时代的步伐,学生不被时代淘汰的前提是教师能做时代的弄潮儿。21世纪是一个网络盛行、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各大高校的模式教学方式纷纷转战线上,教学方式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大高校在师资力量建设的过程中,应能够和社会接轨、和科学技术贴合,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信息化培训。那个只需要黑板和粉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需要的是能够玩转数字化教学的“新型”教师。

四、校企联合,真实职场环境的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贵在理论、实践一把抓,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能使学生在离开院校步入工作岗位过程中实现无缝衔接,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在真实职场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紧贴市场需求,牵手知名企业,充分考虑自身特点来完成真实职场环境的建设。在国内一些一流的高职院校中,如“物流实训室”等真实的职场环境已经陆续地建立起来了,且极大的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效率,因此,无论是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考虑,还是基于现代化高职院校的建设来考虑,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的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的建设往往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近几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通过校企联合来实现的。校企联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这种校企联合创建的职场环境相较于高职院校脱离企业独自创建的职场环境有着效果更为逼真,学生融入速度更快等众多优点。校企如何联合一般有以下两种模式:

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是通过企业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来实现的。在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向校内派遣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而学校需要在人才资源、技术培训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学生由学校进入企业实习后,校企双方都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后需要掌握的理论、实习后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实习后需要具有的经验等。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注重到了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充分的和市场进行接轨,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即是一种通过把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标准等引入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中,由企业和学校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指定、训练场地建设等工作的一种模式。校企融合对企业和学校两个培养基地进行了充分利用,学校在此模式中需要提供给企业先进的设备以及人才资源,而企业则需要提供贴合市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由校企双发来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目标。这种校企融合的方法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培养出的物流人员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是校企融合的前提,校企融合是校企合作的进阶模式。如今,校企合作模式仍存在着如实习阶段缺乏对学生的监督、教育教学和实习阶段产生脱节、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学生实习阶段缺少社会保障等众多弊端,因此,改革现有的校企联合模式,逐步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双赢[3]。

五、总结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3

前言

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采用的新型知识传输模式,该模式将传统的学徒制与高职授课模式相结合,增大了校企合作频率,将学徒制作为知识获取核心模式。旅游业在我国扩大化速度较快,该行业的人才渴求度也较高,但在我国,该行业传统人才储备手法已经不能与当下要求相契合,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知识传输手法,增加授课人员知识获取量,增加在校授课内容与企业的匹配度。在高职旅游专业中采用新型学徒制知识传输手法能够解使该学科授课质量得以优化。

一、国内应用现状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授课中被采用,能够提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频率,使二者优势最大化,提升高职学生知识获取的有效性。通过该模式使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获取,能够增强学校授课与企业的衔接度,使学生在学校能够进行专业知识获取,在企业能够提升实操经验,学校与企业是该模式的承载者,高职教职人员与企业师傅是知识传输者。根据当局有关高职的相关文件,各地高职学校在进行生源招收时,要将招工作为其目的,要将学生知识获取住课堂设置在企业。提升企业在高职授课中的参与度。在进行相关招聘时,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商讨学生及应聘者的招纳计划,优化考核路径,增大人才筛选范围。些许地方了解到该模式的优势,增大了对该模式的资金投入,出台政策对该模式实施进行提倡,要增强该模式与我国现状的契合度。例如,在吉林九台,在政府的引导下,将企业与相关高职学校设立在一起,提升了二者融合度。通过该手法的应用,使学生知识获取有效性提升;厦门市某职业院校抓住该区产学结合机会,在该校旅游专业采用新型师徒模式使学生进行先关知识获取,使学生在课堂中对旅游理论知识进行获取,在企业工作中提升其实践性。但是,当下我国对该模式的采用存有较多不足,首先,企业在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进行知识传输中热情度不足。其次,高职旅游专业授课人员数量不足,并且,相关授课人员的企业实践度不足,经验缺乏,无法让学生获取相关经验。由于缺乏对企业师傅制定相关机制,导致师徒关系稳定度差。最后,是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获取有效性不足,校内实训教辅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革新不及时,使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实操能力降低。另一方面,企业为不损害其利益,使学生的实习岗位固定化,轻视了学生的技能获取,未能使学生知识获取有效度提升。

二、应用路径

(一)增加企业在旅游学科授课中的参与度

当局在对顶层进行构建时,要对该模式出台相关机制。增大对该模式的拨款量,使各地政府对该模式的扶持主动性提升。要调动国有旅行企业等大型旅行企业对该模式的积极度,提升它们在高职旅游授课中的参与度,根据各地状况使校企合作多元化。

(二)使评价考核制度多元化

该模式在高职旅游专业授课的应用应当有科学的制度支撑,当局应当出台相关条款,提升该模式在学校的应用率,使该学科授课有效性增加。学校应当增强其学分体制的弹性,要鼓励学生相关证件进行考取,通过专业竞赛路径鼓励学生对进行学历融合。校企还要制定科学化评价机制。引导高职授课人员、企业师傅、服务对象、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及相互评定。使该模式的评估体制效能最大化,要将企业的实践考核作为标准,对于例如,旅行路径选取、门市接到等中心课程,应当在企业一线有师傅对相关内容进行知识传输。

(三)增强授课人员素养

该模式的承担者时高职及企业,高职授课者和企业师傅是学生的双重讲师。高职在对教职人员结构构建时,要以双师型结构为主体。可以聘请一线资历深厚的旅游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也可以将授课人员送至企业进行经验获取。企业要明确其责任,优化学生师傅选择,给予师傅补贴,使该模式应用效能得以优化,也提升了学生知识获取有效性。

三、结语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博弈

一、构建分析

LiJun等的分析指出校企合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合作博弈(cooperativegame)的过程,属于正和博弈,如能达成合理的协议(agreement),则各方均能够从合作中获取更好的收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正是一个校企人才培养合作过程,本质上就是酒店-学校(专业)-学生三方合作博弈,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能否真正落地并长效运行,其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是否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使得三方均能从合作中获取到与支付的合作成本相匹配的利益增益。据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考核数据、酒店管理专业3届约300名学生和宁波13家五星级以上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调研数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中参与三方的利益诉求可归纳如下。

(一)学校合作的得失

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其基本动机都在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专业社会声誉和行业影响力。依据调研数据。

(二)学生合作的得失

学生是一个并非完全理性的群体参与者(player),另一方面学生有一定的义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能视为有完全独立的决策权的参与者,其基本动机一般都在于增加就业筹码。

(三)酒店合作的得失(payoffs)

酒店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动机都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会因其规模、竞争地位、运营状况等情况的不同,表现出合作得失(payoffs)上的差异。

二、构建方法

(一)方法概述

据1中分析可知,在现代学徒制构建过程中,酒店-学校(专业)-学生是典型的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Non-CompletedCommonInterestGroup),因此,要构建合理可持续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识别群体的共同利益诉求,从无关或冲突利益诉求中发现进一步开发和协调的可能性。基于以上关联矩阵,易知学校(专业)与学生的诉求没有任何冲突;学校(专业)与酒店的诉求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一些冲突;但酒店和学生诉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因此需要通过协商,采取适当策略来缓解冲突诉求(消解负关联),联结无关诉求(制造正关联),同时促进共同诉求(强化已有正关联)。

(二)具体策略

“六双”,即双主体、双身份、双本位、双导师、双基地、双考核;也就是从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学徒和学生双身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双本位、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双以及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重考核制度等方面系统阐述解决困境的实施策略。

1.“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

所谓“双主体”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企业与学校只有到达了“双赢”,互相之间实现了权利平衡与利益协调,才能实现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的结果。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专业与宁波某五星级酒店合作,在16、17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按照“双选”的原则设立定向的“开元班”达成意向后,双方共同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应用以及教学进程的安排与调整等具体事项。

2.“双身份”学生与师徒角色一体化

“双身份”即学生和学徒。学生自进入开元班起,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在校是学生,在企业为学徒,三年间双重身份共存。第1-3学期在校期间,学生在校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学校老师和外聘的酒店企业管理人员同时参与教学,阶段性进行企业参观考察,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互相补充,身份以“学生为主,学徒为辅”。第4-6学期,学生正式进入酒店岗位培养,身份以“学徒”为主,获得企业相应的学徒岗位。在学徒期间,师傅和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津贴激励。学生把自己视为“企业人”,有了归属感。同时,企业师傅也会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培训及教育学徒。

3.“双本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课程架构一体化

“双本位”指的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酒店专业职业能力分为酒店职业形象塑造能力、酒店一线服务能力、酒店服务设计运营能力及酒店基层管理综合能力四个有机的层次,制定了以“分层培养、阶段考核、工学交替、层层递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能力递进。同时,针对酒店行业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将行业关注的学徒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心理抗挫能力及责任意识等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程及社团活动中。企业课程为企业文化、酒店品牌管理、各岗位实操技能等模块,使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相互融合。

4.“双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和酒店实习基地一体化

“双基地”就是校内实训基地和酒店岗位实习基地。学校与酒店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所需的场地及设备。如16级开元班前1.5学年在校期间,学校提供仿真的酒店实训基地;后1.5学年,主要由酒店提供实习场所及岗位。这样,能有效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机统一。

5.“双考核”企业与学校评价一体化

在酒店岗位培养期间,学生接收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指导,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重考核制度,综合考评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知识和服务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最终的成绩由各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共同协商给出。

三、实施情况

本专业与宁波某五星级酒店合作开展上述的“六一体,三联动”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目前已经试行了七年,联合约培养了两届125名毕业生,2017届毕业生42人,2018届毕业生83人,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一)专业调查数据

我们从参与专业(2017和2018届)就业率、就业专业相关度、就业薪资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来统计,并与未参与“六一体,三联动”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的同批专业学生进行比较。一是学生业专业相关度。初次就业专业相关度高达85%以上,远远高于专业未参与学生的66%,一年后就业相关度仍然高达67%,仍然远远高于未参与学生的56%,改善极为明显,学生对酒店行业认同感较强,并愿意尝试以酒店行业作为职业生涯起点,从事酒店行业的主观意愿也较强。二是学生就业薪资。初次就业薪资3520元/月,要高出专业未参与学生3033元/月16个百分点。一年后薪资5755元/月,更是高出专业未参与学生5133元/月12个百分点。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稳定性(跳槽较少)和成长速度(一年后约有22%担任初级以及以上管理岗位)。三是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约为94分,均要显著高于专业未参与学生的88分。

(二)酒店调研数据

我们将从学生留任率、酒店平均招聘成本、酒店平均培训成本和酒店管理层满意度四个方面来统计。一是学生初次和一年留任率分别为81%和62%,酒店社招员工的试用期(三个月)和一年留任率分别为74%和52%,说明酒店和学生相互的认同更好,磨合更顺利。二是酒店2017和2018年一线员工(宁波开元大酒店)平均招聘成本为分别为2811元/人和2703元/人,相较2016年的3210元/人分下降了9%和12%。三是酒店2017和2018年一线员工(宁波开元大酒店)平均培训成本分别为5201元/人和4970元/人,相较2016年的7110元/人下降了27%和30%。四是酒店管理层(开元集团宁波开元大酒店,总计45人)对于与本专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总体满意度为88%,其中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学生管理难度和酒店员工授课协调等方面。

(三)学生(员工)调研数据

我们将从参与学生(2017和2018届)对于学徒制教学试点满意度、参与学生毕业后就业薪资水平满意度、对于自身职业前景乐观度三个方面来统计。一是参与学生对于专业现代学徒试点的满意度为79%、对初次就业薪资水平满意度57%,要显著高于专业未参与学生的44%。生对于当前职业前景乐观度为72%,亦要高于未参与学生的67%。

四、实施效果

总地来说,实施现代学徒制对酒店、高职院校及学生三方受益。酒店对用工质量的满意度提高,企业参与育人全过程,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企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明确,项目实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与酒店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技能,就业的满意度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鲁婉玉,王洪斌.中国特色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1-24.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师生关系;高职护理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政策引导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职教特色的相关教学成果,如双导师队伍建设、系列化学徒制课程建设、创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等。而关于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重点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分别从大环境的营造、师傅角度、学徒角度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师徒关系的相关措施,探索能够增强现代师徒关系的发展质量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效果,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徒制师徒关系的特点

(一)在政府的倡导下,院校双方制度内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需要在院校双方签订合同的基础上履行既定的责任和义务。其中,政府的推动力在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2015年教育部公布第一批试点,2017年教育部确定第二批试点,涉及各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均要求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1]。护理专业属于医疗卫生专业大类,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大多为各级公办医院,其主要目的并非是营利性,而是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相对其他行业企业而言,其受政府部门各种政策的影响会更明显。因此,借助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级医疗单位与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引进现代化人才培养制度。

(二)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是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上

现代学徒制的办学初衷之一是通过邀请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行业的主要工作单位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确保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能够满足行业企业人才教育需求。面对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社会民众对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临床护理服务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因此,护生的能力必须与最新的岗位需求全面挂钩,进而实现其成长与就业需求。

(三)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也是一种生产中的互动关系

生产中的师徒关系是在工作环境中师傅与学徒之间由于生产、经营过程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2]。在这种互惠互利的互动关系下,一方面师傅要为学徒提供专业技能传授和帮助,为学徒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和引导,帮助其尽快融入当下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学徒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当虚心地向师傅请教,积极主动地帮师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工作伙伴关系。考虑到护理技能培养所需的各项硬、软件条件等,当前,我国参与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合作医院大多为三级医院,而很多学徒毕业后都分流去了二级医院或者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由于护理专业的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不平衡,很难实现现代学徒制所提倡的“订单式培养”“招生即招工”等状态[3]。因此,师徒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缺少一定的时间延续性,不利于师徒之间长久工作伙伴关系的维系。

二、学徒制师徒关系优化的对策

(一)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始终需要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需求、市场人才定位、自身培养能力等综合因素制定、调整现阶段护理专业的教学结构,适当降低不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一些锻炼学生应对能力、实践能力的实训课程教育,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出的一系列建议与倡导对高职院校的师徒关系构建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教师队伍而言,这一变革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比如,一些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他们中可能有的教师教学技能和经验不足,时时会在使用新型教学方式中感到困惑。学校需要给予他们进修和提升的机会,组织院校之间护理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其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明确当下高职教育理念与院校护理教学的核心与方向。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学徒制度的发展对师傅和学徒都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怎样将二者互相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高职院校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例如,在西方国家学徒制度中直接引进了国家职业资格证的认证体系,学徒制可划分为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且针对现代学徒制度实施还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保障,借助法律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增强师徒制度的发展水平[4]。在前期试点阶段,校企合作双方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双方合作开发适用于学徒制办学的课程设置,编写岗位技能的培养标准、授课计划,共建教学资源等,还需要结合学生在企业中的具体表现与工作成果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指标应当完善、充实,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针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深化评估,只有学生在不同项目中均取得了理想成绩方可认定为培训完满成功。通过建立连续的学徒培养体系,对其“学徒标准”进行科学制定,使其既能够达到企业的人才标准,又能够促进师徒关系的发展[5]。

(三)完善医院参与现代学徒制激励机制

首先,需要给予医院相应的教育补助费用、税收减免政策,或者通过设定优秀医院评定细则等,发挥医院参与现代学徒制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之乐于、勇于参与到学徒培养工作中。其次,校企双方均可以设置相应的激励制度,推进学徒关系的良性发展。在医院参与培养的过程中对师傅实施相应的津贴或物质补助,完善师傅的成长空间和晋升渠道,使医院中的师傅愿意付出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徒的培养工作中。最后,教育部门、人事部门也需要成立相应的师傅资质审查机制,对于职业资格证认定需要结合行业标准实施,避免传统认定阶段出现的负责机构混乱等现象,规避高等职业院校中资格证认定问题,将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获得社会舆论的肯定和理解。

(四)企业师傅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在师傅关系的维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教学环节,需要师傅对学生讲解大量理论知识,借助实践演示呈现出理想的操作方式,学徒借助师傅的引导和帮助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实践指导思想。在育人环节,师傅需要以自身的成长经验和学习经验传递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思想品质等,实现学徒全面成长。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师傅在学习和指导中对学生过于严厉,抑或是对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漫不经心。因此,师傅在当下社会背景中应当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适当转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权威”地位,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指导,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导的师徒关系。

(五)学徒应注重自身的态度转变与能力提升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职教集团;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指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合作企业建立选人、育人、留人的长效机制,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州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联合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职教集团)。集团坚持广东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项目建设思路,整合集聚优质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物流职业教育和物流产业发展共生共长。

一、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介绍

在2016年1月,我院教务处、管理学院、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等有关部门就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充分论证,经过与广州物流职教集团多家企业的合作洽谈,基于与明通重型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前期长达10年的稳定的合作,经过三方深入磋商,决定联合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2017年完成了申报工作并获得批准。试点班招生人数为百世和明通两家企业各20人共计40人。并由学校教务处、招就办做好宣传和招生考试工作;校企多方论证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招生与招工方案》《现代学徒制“双师型”导师聘用标准》等14项相关规章制度,校企双导师团队讨论制定了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项目管理岗。本专业与签约企业合作构建“多方联动、能力升阶、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轮岗实习”,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互动,培养学生具备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流程管控、安全管理、商务沟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综合处理各类突发问题及专业技术问题的方法能力,顺利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会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2.招生招工情况

采用“笔试+招聘”的模式,学生在参加文化课考试入学后,百世物流和明通重型物流集团派人力资源部人员与校方一起参加面试,成绩公布后,又组织用工合同签约说明会,向考生和家长,介绍企业情况、岗位设置和岗位标准,宣讲合同,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确定人员名单,组建了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专班共计40人。实际报到34人,其中百世16人,明通18人。

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合作企业提出的需求,同时考虑到中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组量身定制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将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掌握的与人沟通、市场营销、物流设备和技术应用等能力融入岗位培养中,把岗位对应的技能要求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既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又注重对学生岗位素养和岗位技能的培训,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办学、共同发展的最佳合作模式。

4.构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物流流程管控(64学时)、物流系统设计(64学时)、物流信息技术(128学时)、安全管理实务(128学时)、客户管理实务(48学时)、项目运营管理实务(128学时)、岗位素质拓展(48学时)、采购与供应谈判实务(48学时),其中物流信息技术、采购与供应谈判实务、安全管理实务、项目运营管理实务、物流流程管控为专业核心课程。

5.教学组织安排

学生从第一至第三学期在学校学习,每个学期合作企业会派导师过来进行企业文化宣讲,学生也会在学期末去企业参观并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第四至第六学期在合作企业,由企业专家、岗位师傅进行岗位实训。针对学生岗位实训,双师团队制订了以企业为主的相关岗位标准进行达标考核。旨在通过三年的培养,学生能够达到物流项目主管的各项工作能力。

6.教学运行与管理机制建设

在遵循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下,我校在招生政策、专业建设经费、专兼职师资建设、教学工作报酬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并制定了《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管理办法》。根据该管理办法,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双师型”导师聘用标准》等14项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了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7.双导师团队建设

校企双方共同筛选了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导师教学团队,与此同时制订了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聘任条件、程序、职责、待遇、奖惩等。学校导师以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以一线专业技术骨干和企业培训团队教学骨干为主,建成以企业多层次管理者组成企业导师团队,专业教学任务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一起承担。

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遇到的困难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自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其中前期1.5年,项目运行不到1年(截至笔者发稿时),得到了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学生的大力支持,项目运行平稳,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

1.职教集团平台的作用有限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与试点院校通过组建职教集团等形式整合资源,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搭建平台,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措施。但具体到职教集团通过哪些方式、方法参与建立完善的职教体系缺少可操作性方案。广州物流职教集团目前没有一套能有效保障其运行的核心制度,例如人事激励制度、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集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便大打折扣。具体到本试点项目,职教集团平台的作用就是让学校从平台合作企业中找到两家愿意参与试点工作的企业。

2.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广州物流职教集团平台下一共有30余家企业,我们联系了其中的14家企业,最后达成项目合作的只有其中两家企业。在此过程中,企业方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需要企业做什么;二是企业能得到什么。很多企业基于财务方面的考虑,不愿意与院校开展合作;即使答应合作,也不愿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太多成本。从政策层面上看,对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激励措施不够多,企业的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企业觉得不划算。因此缺乏利益驱动是企业不愿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根本原因。

3.企业导师的筛选有一定困难

企业导师非常重要,导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现代学徒制项目成功与否。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庞大的企业导师队伍,承担企业导师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而实际上,在岗位中,既能干又能很好表达的企业导师不多。企业导师普遍存在生产实践技能精湛、而教学业务水平薄弱的情况,使得现代学徒制模式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三、今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一些建议

1.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平台的作用

集团成员将各自利益与教育的公益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利益协调制度,确保各利益方在人才培养合作过程中,形成共建资源、共担风险、共管过程、共享成果的良性发展态势,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兼顾投入收益和风险的利益分配模式对各集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协调;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如期完成目标的集团成员将获得一定的奖励,没能完成的就会有一定的惩罚,这样也有利于集团的健康发展。

2.调动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制定政策需明确企业办学的责任和对企业办学的政策支持,同时也要注意保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比如可实行院校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鼓励和支持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徒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获得学校毕业证书。可制定企业学徒制补贴政策,相关部门应对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数额一般可按企业支付给培训机构培训费用确定,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应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

3.建立企业导师激励制度

从学校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企业导师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建立并健全学校内部激励机制,鼓励其参与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导师绩效考核机制。用制度引导并规范企业导师行为。从企业角度来讲,也应该建立健全企业导师管理制度,激励大家用心地带徒弟,这样既能够到达教育的良好效果,也可以保证企业人才的源源不断供给。

四、结束语

建立现代学徒制体系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也是企业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企业人才培养方式,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调动学校、企业、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7

首先,要培养宽视野的金融学本科人才。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其发展依托的主体为各个领域的实业,只有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各领域的通用知识,了解各领域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为其提供有价值的金融服务,这就决定了具有单一金融知识的金融学本科人才的必须要在掌握金融技巧的同时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较为宽阔的视野,才能在当前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快速发展。其次,要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金融学本科人才。主要指能够运用现代化基本通讯办公工具的能力、快速学习陌生行业知识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不是单一形成的,必然伴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为此,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巧是金融学人才的基本技能;同时对于科技进步下产生的网络金融等创新产品的学习和掌握也是应对竞争的必要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基本体现。最后,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金融学本科人才。要求不但具有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更要具备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能够遵守金融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金融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当前各所高校的金融学本科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理论教学知识结构松散。目前很多大学的金融学本科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均按照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模块进行设置,从理论上对金融学本科进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各门课程的教学仅仅围绕着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忽略了课程体系间的联系,从而无法让学生感到该课程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实际地位以及和其他课程的内在紧密联系。而实际上金融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其发展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地理和文化发展起来的,如果不能将理论课程中的内在联系说明,则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搭建以及专业能力的形成。其次,实践教学难以实践。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此,理论教学后的实践是有效巩固理论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课程设置,有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的金融人才。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从形式上,校内实践的硬件环境较差,机房和软件等条件的落后让校内实践流于形式。而在校外实践中学生又往往难以接触到核心业务,随机性较大,从而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宽阔视野的形成。最后,教师队伍存在不足。由于当前高校的管理体制下,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多数为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很多都不具备金融部门的从业经历。为此,在培养应用行的本科金融人才过程中就难以做到理论和应用并重,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建议

根据我国高校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教育改革建议:

3.1优化理论教学手段,强化理论教学目的。

针对于当前金融技术化发展的趋势,在培养金融人才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采用学生作报告、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这样,更能够通过轻松的环境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内容当中来,培养其课下研究讨论的能力和习惯,乐于置身于假设的情景模拟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所有的金融现象和问题并非由于单一原因产生的,就本质而言金融问题和现象均是各种问题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教学的内容或案例讨论上也要结合金融学的特点,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结合金融学原理进行讲授,利用多学科的内容综合全面的帮助学生分析案例,避免单一课程的分析,从而使课堂内容脱离实际选入乏味。只有不断的启发和引导,才能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应用型,提高教学效果。

3.2完善和提高金融学的实践教学效果。

金融是一门经验科学,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巩固理论知识,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对金融本科学生的培养中更加注重对课程实践内容的模拟、训练和实践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模拟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素养。因此,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增加金融学本科的实践能力;积极建设不同金融行业的实践教学基地,设计更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进一步完善金融实验室的功能,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

3.3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8

职工老龄化现象明显高校图书馆队伍中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从长远看难免造成人员整体的可塑性不强,发展空间不大,导致了馆员接受新的管理理念较慢、科学管理技术的掌握较难、新型服务手段的利用不足,更谈不上服务的创新与改革。总之,立足于广纳贤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数字化和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采取的人才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出一支技术过硬、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更好地履行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职能。

2、关于图书馆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要改变这一状况,高校图书馆必须采取的人才政策:留住现有的,引进急需的,培养后继的。一般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

2.1提高图书馆员的学历层次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冲击下,图书馆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书库管理、阅览室管理等等,而是需要进行计算机采编流通、数据库建设及为用户提供网上信息服务等。以往过去学历层次较低的图书馆馆员已经无法适应当代趋势,所以高校图书馆呼吁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精通科技技术、具有较先进的工作理念和较灵活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能适应高科技时代带来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服务内容上的变迁,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高学历人才整体人文素质较好,为读者用户服务态度也较好。2.2培养图书馆员全局意识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从采访、编目到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业务部门之间平时来往甚少,每个部门只是完成本部门的业务任务,对其他部门的业务流程并不熟悉,没有全局意识。部门与部门之间不沟通,不互补,不了解彼此,造成图书馆馆员视野狭窄、能力单一。因此,在图书馆要多提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培养图书馆员全局意识,利用一切机会,打消彼此之间的障碍,适当实行轮岗制,使彼此互相学习业务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能了解全馆的发展情况和业务内容。

2.3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为全体馆员建立一套继续学习的培训机制,学习的内容除了图书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重视对最新技术知识的培训,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软件的运用及多媒体相关知识等方向的培训。不仅要培养馆员们的科学技术技能,还要为他们制定必要的职业规划。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修或进修,如参加一些专业的研修班等。在政策上,支持馆员进行学历上的深造,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样使得现有馆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架构,以此来为图书馆更好的工作。

2.4充分发挥退休职工的潜在才能

高校图书馆需要人才,现有馆员固然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但是55岁~70岁的退休老职工也是一个人才资源的宝库。老馆员正派的工作作风,丰富的工作经验是新来的年轻人所不能及的。图书馆中的古籍文献工作、资源保护工作、分类编目工作都需要扎实功底和经验丰富的老馆员。返聘老员工,充分发挥退休职工的潜在才能,不仅可以树正风,还能对年轻人进行业务指导,共享难能可贵的工作经验。所以说,返聘退休员工也是图书馆培养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