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范例6篇

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范文1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新时期;信息技术;人才战略

1新闻传播学人才战略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新闻传播观念有了实质性的转变,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和主导者,新闻媒体的主导地位被大大地削弱。同时,知识结构的变化也使原有的新闻传播学人才无法完全适合时展的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对新闻传播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极少部分的大学中开设了新闻传播学,具有高等学历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优秀人才输出不够[1]。但当前社会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虽然许多媒体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但是高级媒体人才却高度短缺,人才短缺现象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需要更多的掌握现代新闻传播理念,既精通新闻传播学又懂得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促成了中国新闻传播学人才战略的形成。

2我国新闻传播学的人才战略

2.1培养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品德在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来源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还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和行为素质。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的人才还是其他行业领域的人才,品德都是最为重要的标志,新闻传播学的人才战略是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道德修养、强烈的敬业精神和伟大的人文情怀的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也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重要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一些新闻传播工作者进入了职业道德误区,在报道过程中,完全不注意真实性,不保护他人的隐私,以出卖他人信息、报道低俗消息等方式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新闻传播工作者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使其拥有职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2.2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人才知识就像翅膀可以带动新闻传播者翱翔,专业知识能力是区分人才等级一个重要的因素,只有拥有了专业知识、能力,才真正有资格讨论是否是人才。如果只是空有极大的热情和非常优秀的品质,那只能被称作是“好人”而不是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采访能力,新时期的人才战略还要把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等放在战略的重要位置上。人才战略在知识能力方面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完善新闻传播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用新闻传播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新闻传播者要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读懂文史哲经法、明白数理天地生。在新时期的人才还必须熟练地掌握现在信息科技,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可见新闻传播人才战略对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的要求更加详细具体和严格。2.3培养具有情感情绪调节能力的人才情绪是人在社会中因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环境氛围是否融洽产生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不骄不躁不气馁,经得住打击,扛得住挫折是具有情绪调节能力的体现。而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平静友善,是情绪情感调节对外的主要表现。新闻传播工作辛苦,遭遇打击挫折的情况有很多,优秀的新闻传播者一定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经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

3新闻传播学人才战略的意义

新闻传播学的人才战略看似简单,却是对人才全面系统的规划[2]。在人才战略的指导下,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为传播事业的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相信在人才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一定会有突破性的进步,最终有利于新闻工作者为大众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

4结语

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发展战略是时展的产物,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对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还是对人才品德素质的要求,抑或是对新闻传播者情绪情感的调控,都是对人才的希冀与追求。笔者希望新闻传播人才战略发挥它最大的功效,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嘉琦,李佳芮.何群: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EB/OL].(2016-08-23)[2016-12-20]./profile?xpt=MDcxNTE3MEY1M0E0OThCQkMyRTlFMkQyMDAwQjVFMjBAcXEuc29odS5jb20=.

新闻传播学范文2

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受众本位与传播者本位不同,传播者在参与传播过程中主要根据受众的需要来确定传播的目的、步骤以及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并以受众受传的实际状况作为评价传播得失的标准。在以受众为本位的传播关系中,受众是传播者服务的对象。”

二、受众的变化,引导新闻传播学转向思考

新闻平民化提倡“平民视角”,由于很多媒体都没能真正领会其含义,并在新闻平民化这个过程中,过度寻求娱乐价值和利益,因此产生了种种弊端。怎样赢得受众、赢得市场,这是新闻媒体在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环境的时思考的问题。媒体受众的核心,说到底,是在市场竞争中对资源的竞争内容所吸引的。新闻的内容及其发展、创新的深度决定了在竞争中是否能赢得先机。在我国新闻的深度报道,通常指的是客观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及是发现的本质和核心等等。在美国和日本及西方国家,深度报道最常见的形式是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占布局和服务的50%。深度解释社会现象,在引导舆论,促进主流价值观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广播传播特性的限制,不适宜做宏大叙事的报道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不要深度报道,如果具有广泛覆盖优势的广播,去和 “报纸”等平面媒体比拼深度报道,将不具优势,并会给听众造成收听疲劳。

根据广播媒体的平民化走势角度来看,新闻内容的传播其特点符合平民的,深层次的挖掘趋势和贴近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其他方面来解决问题,是广播媒体的受众形成一种固定的重要途径。在对广播媒体的节目挖掘时,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关注广播媒体特性的研究和探索,以满足广播听众的需求,避免广播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同质化倾向。

三、新闻的“平民化”发展要求

平民化诉求,在报道内容上主要是体现人文意识,满足百姓的多样化需求。从人文角度出发,新闻媒体的关怀对象显然应该是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生的意义,特别是重视对普通人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关注。新闻传播学增强人文意识,既是广播媒体追求高起点高品位的需要,也为寻求广大听众更多的认同所必需。

新闻传播学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新闻学,挑战探讨

一、引言

迄今为止,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快,媒体借着信息的发展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逐渐成为了引导我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我国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动了我国舆论引导事业的发展。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我国新媒体也在不断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新媒体在媒体发展领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当前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待问题,传统新闻学的发展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在最近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国新闻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其次,新媒体的产生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新型媒体的出现也使得我国的居民都参与到了新闻的传播中,新型媒体让我国居民与媒体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

二、对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特点的介绍以及新型媒体的长处

(一)关于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特点的描述

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能够得到这样好的结果离不开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支持,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时间有很长,正因为如此,我国传统新闻媒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其。我国传统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权威性的特点。在这个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也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传统媒体更好的传播新闻。从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舆论信息源,并且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将会严重影响传统媒体的发展。因此,传统媒体的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为了使新闻媒体的发展更加好,媒体新闻传播必须要有舆论导向的功能。

除了这一点,传统的新闻媒体可以可以直接传播新闻,这样就不需要中间系统来传播信息,也能够很好的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可以给我国的居民带来更好的体验,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新闻,我国传统新闻媒体能够做到在最快的时间内把信息传播出来,这一点对我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来说,是很有作用的。

(二)关于新媒体长处的描述

在我国新媒体出现的过程中,具有时效性是新出现的媒体最大的优点。将传统媒体与新出现的媒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新媒体的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好多。在一些重要事件发生后,由于新媒体自身的原因,信息的及时性可以保证。但是,传统媒体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传统媒体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关注到信息焦点,这便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又带来了风险。但是新媒体却没有这样的困难,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能够把传播信息的速度加快,这一点能够使新媒体的发展更加好。

三、关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不同的地方

(一)关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不同的地方

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压力,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媒体的出现,正因为如此,传统新闻媒体需要把自己传播信息的方法进行改革。新出现的媒体有很多的长处,但是新出现的媒体和传统的媒体也是有一些地方是一样的。众所周知,新出现的媒体和传统的新闻媒体有一些地方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不同之处主要是表现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在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现在,媒体之间的竞争是一定存在的,新出现的媒体能够更加及时的把信息传播出去,这一点能够时新媒体的发展更加好。我国居民可以及时的发现中国甚至是外国的信息,这一点和传统媒体是不一样的。

(二)关于新媒体给传统新闻学带来的一些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影响,这一点是可想而知的,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作为传媒人的编辑和记者,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居民都是通过网络来知道新信息的,这一点对传媒人的影响很大。

四、结束语

新闻传播学范文4

一、国内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高校新闻传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类型的新闻传播学院的设立如雨后春笋。由于这些新闻传播院系办学历史较短,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求,学生的教学质量自然受到影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人员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媒体的认可,高校过快发展的新闻传媒教育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质疑。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岗位与供给的低素质之间的矛盾等,不仅对新闻系学生带来的挑战,也给新闻传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进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手段,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偏技术教育轻心术教育

新闻传播教学的不足归根究底还是新闻教学观念的落后。目前许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仍有授之以鱼的观念,把学生成绩的高低、理论知识的深浅用来评价的优秀与否,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新闻传播综合素质的培养,许多学生只关注理论知识,忽略了新闻传播实践的重要性。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还必须具有心术。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客观的去评价新闻的真实性,把广大来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师资力量缺乏,课程陈旧

众所周知,好的教学质量依赖专业的教师队伍。由于目前国内许多新闻传播院系历史较短,缺乏必要的文化积淀,专业的教学人员也比较缺乏。这就导致一些反映最新技术的新媒体教育,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师而难以开展。虽然近些年,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博士生中有一批人走上了教学岗位,但这些年轻教师中不少人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新闻实践,还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

(三)缺乏必要的实践教育

新闻传播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国内高校关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实践仅限于学校校报、校电台等。许多高校资金不足,教学条件难以改善,不能满足专业教学实践的需要,不能与和社会上的新闻专业需求挂钩,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技能无法得到专业的训练。

(四)盲目扩招,加大了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由于盲目的扩招,就连许多师范类、专业类、理工类的院校也频频涉足新闻传播领域,由于媒体人才的复合特性,对人才需求不仅限于对口专业和类对口专业,所以势必会造成新闻传媒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囤积,为以后的人才培养增加了负担。

三、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确立多科交叉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

确立人文、社科与信息学科交叉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当代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确立新闻传播教学的新理念,加大传播视野,将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信息学科进行大跨度交叉,营造一个独特的文理交融范围。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浑厚的人文功底、扎实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传播技能,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的人才。

(二)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要加大对新闻传播教学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最新理念的接受能力和信息能力。加大对新闻业界的优秀记者、编辑的聘任力度,这样不仅可以增添了新闻教学的活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应该和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和中央级媒体建立联系,这种做法使学生虽在校内学习,却同时受到来自新闻单位的培训和熏陶,提供充分的机会保证学生较好地进行实践。

(三)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运用到新闻业务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中学习经验,汲取教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第二,范例问题带动教学。通过预先设计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并根据这一问题的实际需要,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范例式工作的教学方法。最后,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方法的教育。通过必要的教育,让其能多视角、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地观察和分析事物,这对于增强新闻报道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是极为有效的。

新闻传播学范文5

1.全媒体时代新闻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内部分新闻院系过于重视新闻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时比重过低,即使少数先进院系在教学大纲中设置了课程中实验课时的比重,然而在实际授课中,实验教学的实际开课率和有效开课率过低,很多学生课后反映:部分教师只是将上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了实验室,场所发生改变。但是,实验教学内容仍没有根据时代和用人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这样一来,这种落后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是用人单位心目中真正的人才,新闻专业人才就业形势堪忧,每年都有大量应往届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用人单位不缺“人”,缺的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很多院校仅仅考虑到将单一的实验教学服务于本专业授课,与其他专业之间独立无合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接受全媒体视野训练和实习的,而且以往的实验教学环境与全媒体现实工作环境仍有很大差距,存在着实践与教学严重相脱节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要求各媒介之间加深融合趋势和互动合作,这就对新闻院系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将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等专业实践技能融为一体,能够熟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运作规律、专业技能,可以成为高质量的媒体行业智库人才。各新闻院系应当以全媒体时代为新的发展契机,紧跟时代和业界的步伐,深人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全方位地进行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进行新闻实验改革与创新已成为第一要务

2.1满足新闻传播业界改革的需要

当前,全媒体人才短缺,多数院校设置的新闻传播实验环节只是单一考虑到某一方面的技能提升,没有全方位、全媒体的发展思维,新闻实验教学滞后于新闻媒体一线的发展。实验教学本应在全媒体时代占有更大比重,通过实验实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新闻院系人才培养应该对新闻采编播一体教学体系推行创新和改革,为新闻传媒行业提供大量的全能型、复合型、高技能型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满足市场和时代的更高需求:既擅长汲取更多形式的媒介素材,又能灵活按照不同受众的需求和不同终端设备使用需要,加工差异化的多种媒介传播内容,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不同媒介组织采编的技能。全媒体时代,移动终端设备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非新闻专业人士在新闻事发现场,第一时间拿起手中的终端设备进行拍摄,并迅速编辑该新闻,然后将其发送到各自的朋友圈中,主流媒体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很多受众选择相信来自微信朋友圈的原创新闻。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更加要求各新闻院校及时调整新闻传播实验改革创新的相关举措。

中央电视台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报道中率先采用了“全媒体”的直播模式,此后我国各省市的各大媒体也先后推行了“全媒体”这一最新理念,还有很多媒体采纳了“中央厨房”这种磉介融合形式,“全媒体”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这种趋势下对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呼唤各新闻院校搭建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网络共享平台。

2.2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变化的需要

很多用人单位甚至考虑到招聘更多非新闻传播类的复合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学、法律甚至理工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大大增加。受到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冲击,很多原创新闻来源于非新闻专业的普通百姓,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改变了旧有的衡量人才的模式,不会只盯住英语四、六级证书、奖学金证书等硬件,而是要求应聘者提供自己的实习、实训证明(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作品),甚至是其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查看应聘者在自媒体的粉丝量和点击率,许多有创新意识的人力资源领导认为:对于新闻传播领域的毕业生,提供其真正的实习、实训证明远比提供各种证书更有说服力。还有很多媒体在招聘时要求应聘人员能够既熟知旧媒体的运作规律,又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新媒体。

近年来,美国很多先进的新闻传播院校有效地开设了新闻传播教学的全媒体实验平台和课程,并对许多旧有课程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我国,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大学传播学院、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知名的新闻院系,也率先转变发展战略,在各自院系应用全媒体的人才培养思维,进行新闻传播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搭建新型实验共享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专业实验、实训中,并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能力,通过加强校企间的合作,把主流技术应用于全媒体的实验平台中,使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最新需要。

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3.1加强管理、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

新闻传播的相关实验不能只通过“搬家”来实现采编播一体的改造,如果只是将原来各自分散的部门赶进同一个房间里,这种强硬的行政手段,带来的只能是物理层面的集合,应该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使全媒体的实验室平台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应整合现有的录音棚、虚拟演播实验室、数码影像编辑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移动采编实验室、演播大厅等专业实验室,使其各有分工,又能协调统一,mmm,音频编辑、视频编辑,文字编辑、图片处理、非线性编辑等技术融为一体,使1+1真正大于2,不仅仅是实验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打破固有的保守传统思维,在全媒体的战略背景下思考问题,加强各实验室的合作与共赢模式,每一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既可以调用其原有实验室的资源,也可以共享实验资源,使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思考、动手实操,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验中创新和发展。

3.2改变旧有的实验课程安排

旧有的实验课程安排多适用于旧媒体时代,脱离现实,分割了各实验室的功能,更多情况F,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只是处于辅助理论教学的地位,实验室实际使用率极低,学生的实验效果不好。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该改变以往的实验室辅助地位,顺应时展,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验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两者相结合,既保证通过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体系保证学生实验、实训的充分时间,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调配实验室资源。转变实验室的教辅功能为教学主导功能,通过实验课带动理论课的教学,调整旧有教学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悬殊比例。以往的实验教学多是教师一步步地演练后,学生亦步亦趋地一味模仿,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性,让高年级有经验的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形成校内可循环的传帮带,加强不同年级间的互助和合作,提前使学生感受一线媒体的的工作氛围,从而积累他们的实验、实训经验。

3.3优化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训环节

完善的实验设施和实训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实验条件,这不仅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购置、更新实验仪器、设备,还需要不断完善媒体实验环境,根据原有设备,按照最优化原则来购置新型设备,这样既能节省资源,又能紧跟时代和专业的前沿。加强实验室与企业、媒体间的协作,可以邀请来自企业和媒体的精英代表,为学生带来业内最新的发展资讯,使学生不仅能够直观接触一线技能,还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就业机会。通过企业和媒体提供支持的项目和资金,使学生通过校内、外的实训环节,完成这些项目和课题,双方都可以“共赢”,使校企间不再像旧有实验模式下那样严重脱节,而且也可以为企业和媒体输送大量优质人才。

3.4建设全媒体实验的共享平台

新闻传播学范文6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 新鲜话题

中图分类号G20 6文献标识码A

2009年新闻传播学界的新鲜话题,只有小一半涉及对社会事件报道的分析,多一半讨论的是新闻传播中新出现的问题或整体性话题。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报业前景备受关注

“报纸消亡论”本是老话题,由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报业面临的生存困境迅速来临,3月16日,上市报业公司股价下跌83%,第二天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改为网络版,接着是4月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纸质版停刊等等,因而报业发展前景的问题,再次成为这年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我国学界对报纸是否消亡的问题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报纸不会消亡。有研究者认为,纸质媒介确实缺乏一些现代化的优势,然而它也具备了新媒体所不具备的长处。纸质写作是“一种个人化行为,来自灵魂深处,所要揭示的是个人的也是人类的历史、现实、思想”。它置身的不是狭小的屏幕,而是历史、现实、未来三维时空;所追求的不是即时性的喧嚣,而是恒久、厚重,并把这些提供给它的受众。另一研究者认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从某家报纸改变发行、出版方式便推断出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已经过时,某个媒介时代已经结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未来,信息将通过移动终端传输,不管是互联网_还是报纸,都将只是新时代信息传输方式的一种。传递信息,只要接收者和发送者都乐于接受,选择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各种媒介的外在形式,都会有不同的人群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纸质媒体不会消亡,可能未来的总体发展中,使用率有所下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报纸会消亡,但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与网络技术、市场竞争,以及新闻网站的成熟程度有关。这位研究者认为,“报纸消亡首先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报纸在将来能否消亡不是哪个人一说就成为事实的,而是媒介发展不可逆转的规律,最终由历史实践来验证。”而对目前的报纸而言,不应回避危机,也不应该消极“等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其措施可以包括,改变内容满足读者需要,走小报化道路以及推出免费报纸等。

也有研究者指出报纸未来的两个可能面向,一种是:“依据现有的发展逻辑,未来报纸很可能成为网络媒体的纸质广告,就像大型超市发送的商品快讯一样。”报纸的版面设计也将更强调秩序感和刺激性;另一种可能则是未来报纸成为比较小众化的精英读物,这也是报纸将来扬长避短的重要策略。

二、杭州飚车案:从个人事件到公共事件

最近几年的许多公共事件,包括2009年5月7日发生的杭州飙车案,本来是纯粹的个人事件,局限在个人生活圈之内,一般并不会构成公共事件。然而,这些个人事件中公权力介入后若处理不当或不公,经由媒体报道或网络传播之后,便有可能转变为公众广泛讨论的公共事件。

有研究者通过对媒体文本进行分析后指出,公众之所以关注个人事件,原因就在于媒体报道将个人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了“原型沉淀”,而沉淀之后的原型如果切合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很容易形成集体共鸣。而公共事件的平息,在于各施动者的去原型化和再原型化。一旦人们的集体共鸣经历了“去原型化”(例如胡斌父母下跪,摆脱了有钱人傲慢冷漠的标签)或“再原型化”(例如杭州公安局的道歉、承诺、形象修复),便可能被消解,公共事件随之失去了引起社会普遍关心并引发议论的基础。

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次事件实质上是对社会公共执法部门处理事件能力及其公平性的考验。”从社会心理角度看,互联网时代的公众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转向了对公权力机关,特别是执法部门是否公平、公正执法的关注。公权力机关应当把公正、公平以及制度的合理化作为信息公开的前提,学会对事件处理过程进行公开化处理,及时回应舆论的监督与质疑,争得与公众交流的主动权。

还有研究者认为,在这一公共事件中。存在多种声音是舆论的常态。每个人在接受、理解、传播信息方面都存在差异。任何人的判断都难以达到百分百的正确。

三、邓玉娇案:考验媒体报道的职业水准

2009年5月10日,湖北恩施自治州巴东县一位普通女青年邓玉娇将镇干部邓贵大、黄得智分别刺死刺伤。此事因受到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关注而成为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对此案,民众的参与程度颇高,从一般百姓到新闻记者,从律师到法学家,再到各领域的研究者,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并进行了学术探讨。

就新闻传播领域对此案的研究而言,有研究者指出,邓玉娇案之所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其“抢眼”之处不仅在于案件涉及色情、凶杀、官民争执,故事曲折离奇,更在于案件侦查过程中,警方披露的案情一再受到质疑,侦查机关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可是,“部分媒体在进行事件报道时没有把握好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褒贬倾向和善恶价值判断,对引导网络舆论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还有研究者指出,由于新闻叙述中存在的问题,“现实操作中,新闻事实和真相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新闻事实难以完全反映真相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在假象的迷惑。作为记者,不能为假象所迷惑,要勇于揭示事物的真相。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入调查,掌握全部的事实。但是,在媒体最初关于邓玉娇的报道里却看不到这样的新闻事实。另一个是语言表达的有限性。记者报道新闻人物话语的多少、轻重,以及遣词造句的使用,有意无意地表达着记者的某种意图。记者在叙述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把自己投身到故事中,或者尝试以当事人的身份向人们叙说当事人的经历,以避免误导普通公众。

四、央视改版:新媒介背景下报道新闻的尝试

2009年7、8月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开播6年、历经大小五次改版之后,再一次改版,此次改版的目标仍是“新闻立台”。这次新媒介环境下的改版引来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探讨,其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改版的效果、实质目标以及相关背景等方面。

有研究者针对这次改版的效果指出,业内专家对新闻频道的变化评价最低的是内容。“制度化的制约使得央视新闻频道的改变更多局限在外在的形式,更多的在于其象征意义,而非深层次的新闻理念的变化”。目前电视新闻面对的是能够接触多种信息来源和多样化新闻内容的新一代受众,电视媒介如果还局限于内容的直播与否而不是直播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说,新闻业的首要责任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在一个每周7天、每天24小时播出的电视全新闻频道中,人们无法获取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知道、也有权知道的种种事实真相,那么女主播的笑靥和评论员的洞见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也有研究者谈到这次改版的本质目标,认为“‘某某立

台’的说法,其实质是要解决媒介的基础价值或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具体说,就是世界交往一体化的形成以及传播技术革命,使人们面对的信息环境不再是经过传统媒介“精心配置”的规格严整的“营养餐”;而是多元丰富、主旨各异的“自助餐”。传播领域这种“游戏规则”的改变,使得“媒体要成为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更加开放的媒介运作的模式,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一种传播权利的让渡”。这种权利让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选择权分享、参与权以及媒介接近权。

还有研究者指出,这次央视改革,即便只有象征意义,其象征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它可能会推动央视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重新思考央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角色和功能。这个新的历史语境表现为:网络时代的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舆论的积极主体。如果央视不能适应这个新的语境或者无视舆论的期待,那么就会丧失相应的新闻话语权。

五、3G: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媒体发展新思维

3G,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它的主要优势是在速度上的提升方面,能更好地实现在全球的无缝漫游,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并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为处于媒介融合新背景下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思维,学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它对手机电视、手机出版和数字报业的影响上。

有的研究者指出了3G技术与手机电视结合所能产生的影响。3G手机电视将以技术融合为先导,关注内容融合,以依靠人与媒介的良性融合实现人性化传播为终极诉求,整合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的信息资源,发展成为大众生活的贴身伴侣,从而改变大众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从宏观意义上说,“3G手机电视的发展将催化一个跨越通信、广电和互联网领域融合新市场的成长。”3G手机电视的出现,造成手机电视产业链,它将打破传统电视媒体产业基于地理和市场渠道的行业与市场分类,创造网络提供者、内容供应商和电信运营商融合的新型产业链条。

另一位研究者探讨了3G技术对手机出版的影响。在3G时代,手机出版将突破图书传统的图片、文字表现形式,而会出现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漫等多媒体表现形式,手机出版的内容吸引力和表现方式得到极大增强,也将成为整合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媒体资源的全媒体。“数字出版将会通过手机这一平台,得到史无前例的激发和释放”。

也有研究者探讨了3G对报业的影响,认为目前报业如果及早转型、资源整合得当,3G不但不是“危”,反而还是“机”。面对3G挑战,报业应该调整思路,坚定走报业数字化道路。报业内容具有原创优势和品牌效应,因此应该将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新技术,新媒介紧密结合,实现报业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报业的数字化升级。

还有研究者谈到了手机出版的产权保护问题。从目前的手机出版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出版主体不明确、出版监管难度增大、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尚不成熟等困难,因此构建手机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应完善互联网出版的相关立法,积极推行数字版权自愿登记制,以及建立和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六、民生新闻十年“拐点”的新思考

民生新闻原本是新闻传播学界关注的老话题,2009一年正逢民生新闻创办十年,在对其发展历程的反思过程中,学界对新时代环境下新闻业的发展出路有了新的思考。有研究者认为,以往的民生新闻存在较大缺陷,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规避。这些缺陷在于,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一味地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等生活琐事,反映出从业人员视野狭窄。对“民生”理解偏颇;一些民生新闻栏目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受众的娱乐和消遣上,忽视了新闻的疏导、认知、教育等社会功能,放弃了提高受众品味的社会责任。“民生新闻如果把握不好‘为民生计’的根本宗旨,很容易在内容的选择或角度的选取上滑向低俗。长此以往,媒介只会弱化人们的思维能力,最终把大众推向单调与平庸”。

另一研究者在比较公民新闻与民生新闻时指出,公民新闻的缺陷在于信息通常以片段性的事实、彼此割裂的状态传播着的,事实的各个片段之间缺少有机的结构;而民生新闻扮演的关键性责任恰恰就是在这些片断之间形成。种展现事实真相的客观逻辑,给人们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把握事物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这一点应该成为未来十年民生新闻争夺的重要价值点。

还有研究者认为,民生新闻已进入新的时代,即民生新闻3.0时代,其背景是TV3.0对Web3.0。这意味着民生新闻不可避免面临来自新媒体的冲击,必须向互动与多元的网络学习、进一步融合网络,应该成为这一阶段电视民生新闻谋求突破的核心理念。因此,民生新闻应优化升级,深度介入生活,坚持主流的新闻理念,从而构成民生新闻3.0的视阈。

也有研究者认为,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有利于民生新闻的个性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手法诠释民生新闻,立足于民生的内容和民本的取向,将民生新闻故事画、情节化、人物化、细节化,能够使民生新闻更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当然,媒体在使用这种叙述方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防止过分故事化,以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七、传播新技术发展引发网络版权悖论

网络版权问题在这年初就引发了学界的较多讨论,到年底,藉由谷歌数字图书馆侵犯著作权事件,网络版权再次成为公众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就已出台,并能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框架,但因其用语的抽象和具体规定的缺陷,引起学界的争议。2009年10月出台的保护图书馆著作权的通知则要求:“图书馆要依照著作权法律法规,按照‘先授权、后传播’的作品使用原则,杜绝未经许可复制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为。”这是目前可以援引的关于网络数字图书馆版权使用的法规,但却难以解释复杂的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

一位研究者指出,我国数字图书馆侵权案呈现“三多”趋势:一是侵权案件数量逐年增多,由2002年法院审理的5超数字图书馆侵权案件增加到2008年的771起,8年来增加了154倍;二是人增多。由早年的几个人发展到2008年的大规模集体维权行动;三是被诉数字图书馆机构增多,其中涉及部分高校图书馆。

另一位研究者指出,近几年开始流行的P2P技术及其软件,是网络版权侵权案例的高发地之一。P2P技术采用的是端到端的传输,在这个技术所架构的平台上,没有中心服务器来存储这个平台上所传输的数据,而是由用户提供数据,在用户之间分享。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用户A付费合法取得了具有版权的内容并免费分享给用户B,那么用户B的使用就有可能存在侵权问题。

上一篇公司法论文

下一篇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