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探索范例6篇

医学教育探索

医学教育探索范文1

1医学留学生产科学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1.1授课教材的不统一性

首先目前医学留学生教学缺乏统一授课教材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近年才逐步开展,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高品质的整套教材,带教老师授课内容,一是依据参考国内中文教材、教学课件进行翻译,二是采纳国外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加工。

1.2学生、教师及患者之间语言交流困难

留学生在进入产科临床之后,由产科临床医师英语较好的带教,存在语言交流困难,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和学之间及老师、学生、中国患者互动交流之间,如此针对某种疾病的教学困难接踵而至。具体体现教师:需要专业的及医学英语同时兼备的且口语流利,除了具备产科学教学需要,还要求与产科疾病有关的内外科专业如妊娠合并阑尾炎、肝胆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内容都要有相应的掌握,以便解答学生的医学问题。学生:留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听说英语,但带有较多本地口音,以致教师理解不足,影响了产科教学质量。患者:听不懂英语,更何况专业英语,造成了留学生与中国患者间难以充分沟通,交流困难,影响了交流质量,从而大大影响实习效率。

2传统产科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产科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目前产科的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医学模式,是突出课堂、教师、课本三个中心的规范化教育,按基础知识、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三段进行教育,医学院校教师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以及完整性,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就会出现综合分析能力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3在留学生产科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教育新模式

在医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理念和模式,目标是让循证医学理念广泛深入医学生的人心并用于指导其医学实践[2],从而改变传统的临床医学决策模式,在临床见实习过程中建立基于科学的研究依据、医师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而制定的新型医疗决策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医学的方法学,在临床产科学教学中引入此种模式是十分必要的[3]。要切实弥补传统临床产科教学中的不足,积极引入循证医学教育理念,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呆板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灵活学习,从被动吸收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的设计者,培养创新能力。

(2)由死学变为巧学,以问题为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积极主动掌握对自己最有用以及最迫切的医学知识从而,实现自身学习的优化效果。

(3)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主体意识感。

(4)从短期医学教育转化为终身医学教育,使医学生养成循循不断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知识能力,达到医学生终身教育的目标。此外,产科带教老师应充分了解外籍留学生所在国家的宗教、国情、民族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并将他们融合到临床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的顺利交流和为教学过程创造出一个亲切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带教老师可以在工作之余多与留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交流,多参加留学生的节日聚会或师生座谈会等,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能够增进彼此感情,还可以感受相互适应彼此的语言模式和语感。以循证医学的临床教学实践方法为基础开展产科实践教学,可提高留学生的临床知识、科学思维、各种技术操作以及创新能力[4]。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要点,有计划地进行各项能力系统训练,按以下5个方面实施:

(1)首先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在产科临床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论证,找出迫切解决的疑难问题。

(2)按照需要,充分利用医学检索系统以及网络收集相关证据。

(3)评价所收集的证据:将所收集的有关医学文献和资料,应用所学过的临床流行病学知识以及循证医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判标准和原则,全面评价证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实用性、临床价值等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提出解决临床见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案以及具体指导实践。

(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从严格评价的文献中获得最佳证据用于指导医学生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问题,如正确诊断、合理治疗等。

医学教育探索范文2

关键词:医风医德教育;医学生;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65-02

医风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重要的人才来源,是保障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医风医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卫生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

1 在医学生中开展医风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模式已经成为现实,这也对新时期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良好的医风医德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因此,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以下就从三个方面对在医学生中开展医风医德教育的必要性问题做简要的分析。

首先,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要求必须针对医学生开展医风医德教育。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医风医德教育做为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必须得到有效开展;其次,良好的医风医德是医学卫生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动因。医疗卫生人员的医风医德在其服务态度、服务理念、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均能够有所体现,而其也通过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医疗技术水平,因此,开展医风医德教育也是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要求;最后,医风医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医德观的需要。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能够让学生尽早的了解社会、了解医疗行业、了解工作,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和正确的医德观的形成,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 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2.1 对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医风医德教育是医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医风医德教育作为针对医学生的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医风医德教育能够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塑造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信念以及在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但是,部分医学院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以致在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追根究底是学校对医风医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

不仅如此,在针对医学生而开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身对医风医德教育的认识也同样存在不到位的问题。部分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开展所担任的科目的教学活动,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应该是医学伦理学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任课教师的任务,而却忽略了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的医学道德素质、教风、教态等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而部分学生则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好医学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所应掌握的相关技能,却忽略了医风医德是与专业技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以致于对医风医德教育的重视不足,影响了自身的成长和完善。由此可知,对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了教学中一系列的偏差,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2.2 实习过程对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专业相较于其它的专业而言,所需要的实习时间比较长,而且实习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关键。具体说来,医学生的实习过程,不但对其医疗卫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的树立和培养也同样十分重要。但是相关的调查却显示,目前医学生所需要的实习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层次较高的医院对于实习生的接受能力却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以致实习生数量的增多,对临床带教人员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带教人员就很难再抽出足够的精力去进行专门的医风医德教育。而学生自己在茫然的情况下进行实习也很难有所收获。再加上实习医院针对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开展的活动也很少,从而使得医风医德教育在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医风医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2.3 医风医德教育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缺乏创新:近些年来,尽管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已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教育教学方法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但是目前所设置的医风医德教育课程仍显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而且针对性不足,并未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设置,尤其是在针对医学生开展的医风医德教育活动中,多数任课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尤其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但是却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致针对医学生而开展医风医德教育仅停留在一般的、表层的知识认知的层面,理论和实践无法做到有机的整合,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成效。

3 有关加强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医风医德的培养:医风医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医风医德教育对其来讲是一门十分关键的必修课,必须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医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学校和任课教师来说,要注意营造有利于开展医风医德教育的良好的环境,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作为学生医风医德教育的核心工作常抓不懈,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医风医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并注意关注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应在充分认识到医风医德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思想上端正自身的认识,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医风医德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注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有意识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医风医德,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认真的学习医风医德相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提高思想认识,树立

3.2 强化实习期间的医风医德教育:医学生的医风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医风医德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学生临床实习的过程,是将在学校里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医疗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同病人和其他的医护人员打交道,是开展医风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引起学校和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

要做好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医风医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生去医院进行实习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师应提前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与实习期间有关的制度、规定和条例。其次,在学校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聘请医院或者卫生局医务科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用他们工作中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医风医德教育;第三,带教的教师在传授医疗卫生专业技术的同时,应有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观念;第四,学校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应与学生的实习医院保持定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最后,在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察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医风医德等多方面的情况,将医风医德纳入考察和评价的范畴,以提高学生对医风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的培养和发展。

3.3 创新医风医德的教学方法,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激发学生进行医风医德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步提升,就必须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医风医德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开辟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医风医德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方法有多种,既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己进行研究和开发,也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改善和改编,还可以将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入医风医德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例如: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而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果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入医风医德教育,不但能够让传统的医风医德教学方式有所突破和创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如:案例教学法、小组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等均可引入医学生医风医德教育中,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积极、主动、有效。

参考文献

[1] 苏琴.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医院形象[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01)

[2] 孙世光,李连新. 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 人民军医. 2011(04)

医学教育探索范文3

医学人文精神与“三生教育”在价值诉求上殊途同归,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三生教育”应以医学人文精神贯穿始终。本文以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初步探索了以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以项目培训为必要拓展、以文化熏陶为有益补充、以课外实践为有效体验的四位一体的“三生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为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指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旨在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高等医科院校实施“三生教育”有其特殊性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医者的摇篮,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需要和医学人文精神密切结合并将其贯穿始终,增强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医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升华,成长为悬壶济世、有仁心仁术、胸怀博爱的医者。

一、医学人文精神与“三生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医学人文精神内涵及其教育现状

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医学发展史一而贯之地体现了医学的本质特性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医者行事的天然良知和道德支柱,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凸显。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医学发展的基石,“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与尊重。”[1]然而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正一步步进入科学至上的世界,某种程度而言,现代医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秉持正在渐行渐远。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层出不穷的药品安全事件等等社会怪象已经为医学人文精神的丧失敲响警钟。同样令人堪忧的还有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到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认知,都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文、重技能轻人本、重自然轻社会的现象,医学人文教育正面临着流于形式和逐渐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医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没有树立正确全面的生死观的指导,对生命的冷漠和轻视,必然成为精神上的残疾,这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是硬伤。因此,呼唤人性与生命伦理的回归,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已经成为医学进步和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三生教育”释义

所谓“三生教育”,是指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是云南省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生命意识淡薄、生存能力较差的现状,根据西南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教育现状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旨在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自2008年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实施。“三生教育”所内涵的三个部分是统一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之下的逻辑整体,生命教育回答“人为什么活”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是前提和根本;生存教育解答“人怎样活”的问题,向学生传授生存知识、生存本领、生存意志,是基础和关键;生活教育指向“人如何活出意义”的现实思考,注重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体验和生活目标,是方向和目标。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三)二者的内在联系

医学与生命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对生命与健康的专业呵护与职业陪伴。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生命,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人文精神与“三生教育”的价值诉求殊途同归。作为医学生和未来的医者,在迈进神圣医学殿堂的第一天,以生命的名义去认识医学,树立对生命最朴素的敬畏和关切,进而将医学知识运用到生存技能中,并在医患矛盾日益紧张的从业环境中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学会调节身心压力,减少职业倦怠,增强感知幸福生活的能力,不仅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务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升,乃至医患矛盾的缓解和医疗环境的改善,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三生教育”,并将其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有效渗透,不仅使医学生学习到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用实际行动诠释“医乃仁术”的本质和真谛。

二、医学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的四位一体“三生教育”组织模式

昆明医科大学自2008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展“三生教育”课程教学,基础医学院作为学校教学规模和学生数量最大的二级学院,教学和管理的对象主要为低年级学生且大部分为临床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积累,结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目前医学生现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并有效开发,学院的“三生教育”从最初单纯依靠讲座,到后来引进课堂教学,再到与学校助学育人项目相结合以及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整合,逐渐形成了以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项目培训为必要拓展,文化熏陶为有益补充,课外实践为有效体验,医学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的“四位一体”的组织和教学模式,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三生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

(一)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专题设计彰显人文特色

学校将“三生教育”设定为必修课程,大一上学期授课14学时,给予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基础医学院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人本性、针对性、整合性、开放性、务实性原则,在教师选拔、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组织体系,保证教学工作各环节的有序开展。第一,学院成立“三生教育”教学小组,选拔有教学经验、从事学生管理的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团队,人员结构上兼顾老中青合理搭配,各有专长,优势互补,同时强化教研相长,研训一体的教研机制,倡导合作共享、反思跟进的集体备课和研讨。第二,任课教师在教材使用上以云南省教育厅编写的教材为蓝本,同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注重社会现实中真实故事和案例的更新,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通过集体备课、讨论交流、资源共享形成适合于医学生的“三生教育”讲义、课件等教学资料,使“三生教育”的校本化开发真正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第三,在教学专题设置上,围绕生命、生存、生活三个专题,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及专业特点,以“死亡教育”“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挫折教育”“生存技能”“感恩教育”“幸福生活”等七个子项为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学校独有资源,以参观云南省科普基地人体标本陈列馆、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纪念碑以及在遗体捐赠者吊唁厅模拟人生告别仪式作为“死亡教育”专题的重要内容,让医学生通过独特的视觉冲击和亲身体验加深对死亡的认识,进而感受自然生命的有限长度和开发精神生命的无限维度,激发学生善待生命的内在潜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在教学方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根据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积极探索并灵活运用启发互动式、小组讨论式、参与体验式、主动发现式、案例剖析式、经验分享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三生教育”的实效性。

(二)项目培训为必要拓展,搭建活动平台深入体验

“‘三生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感知生命、生存、生活价值意义的教育,而感知的重要方法就是实践体验。”[2]在高校,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医科院校的专业特质,某种程度上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上比起综合性大学有一定局限性,基础医学院利用学校助学育人培训项目这个平台进行了积极的拓展。昆明医科大学助学育人培训项目是学校针对贫困生比例较高、困难学生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于2009年开始实施的资助工作的创新举措。基础医学院贫困生比例约为40%左右,大部分学生在学业认知、人际交往、自我表达等方面缺乏自信,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题中之义,但由于课程教学时间受限,很多体验式活动无法在课堂得到很好地开展和落实,在课堂之外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就成为迫切需要。自2010年以来,基础医学院以院领导牵头、专兼职辅导员为主要队伍,结合“三生教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申报助学育人培训项目,先后开展了“基础医学院贫困大学生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艺术培训与茶文化”“基础医学院经济受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导引项目”“基础医学院免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等培训项目,学生参与针对性、互动性、体验性更强的专项培训活动,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大学,学会沟通、懂得感恩、掌握技能,切实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坚定了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和目标。

(三)文化熏陶为有益补充,学生教育管理有机整合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不能把“三生教育”窄化一门学科课程定位于课堂上,也不能把“三生教育”落实为一项活动定位于课外,正确的取向应是把“三生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蕴涵“三生教育”的学校文化。在“文化育人”层面,学院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主导,着力于营建“人文立院,以文化人”的氛围,将“三生教育”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机整合,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一是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与“三生教育”内涵相结合。学院自2010年起在新生中连续五年开展成人礼系列活动,将传统文化中成人礼所蕴含的“独立、责任、感恩”的意识导向渗透到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医德培养中,学生通过亲自表演行冠礼和行笄礼,宣读“医学生誓词”和“希波克拉底誓言”,体会到生命成长的不易,树立搏击医海的壮志。二是注重来自现实问题的渗透和衔接。学院结合学生成长特点以及“三生教育”课程内容,在不同节点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开办讲座。在生存教育专题中邀请公安民警深入班级就新生最容易出现的被骗被盗事件,用真实案例说话,与学生探讨防盗防骗消防安全等化解个人危机的生存智慧,收到良好效果;在生活教育专题邀请心理学专家就学生常见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不适、情感困惑等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实现“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三是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学院利用相关节日不失时机地开展与“三生教育”有关的活动,扩大宣传力度。例如在世界艾滋病日、感恩节、世界献血者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重要节点,通过活动宣传,培养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对职业的认知,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另外在校园人文景观方面,通过打造教学楼群的文化走廊、教室科普园地、杏林名人录等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将校园设施“有意而为、自然而然”地融入“三生教育”理念,成为涵养、陶冶师生的宝贵精神食粮。

(四)课外实践为有效体验,身体力行感受三生魅力

教育的本质是教真育爱,既依赖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行动,见证学生生命品质的自动生成,也是检验“三生教育”实效的可靠途径。学院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展“三生教育”课程,在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开设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的体验教学,着眼于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学院针对低年级医学生临床知识尚不够完善的实际,将暑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生命体验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围绕三医(医院环境、医患关系、医疗过程)到医院开展导医服务以及到具体科室进行观摩见习,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理解职业责任、内化职业价值观和道德感。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参加“三下乡”医疗援助活动,让学生亲临边远山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乡镇、社区,参加或见证疾病的防控,用事实撞击心灵,使其真正懂得珍惜生命,呵护生命,勇于担负起医者的神圣使命。再者将“三生教育”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相结合,倡导学生走近医学前辈,深入病患,围绕医生的职业需要通过职业访谈和职业体验,触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使其对生命的认识成为指导自己人生的航标。“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表现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后者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强化和影响,形成一种生命品质自动生成的良性循环,而这正是教真育爱的本质体现,学生也正是在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中身体力行去感受三生的魅力。医学教育是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的神圣事业,实践证明,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导向,在医学院校实施“四位一体”的“三生教育”组织模式,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同时也符合医学生培养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对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娟 吴雪梅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探索范文4

关键词:励志德育教育;基础医学;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2-03

當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有效开展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手段。励志德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励志教育不同,励志德育不是单纯的励志教育,它不仅激励学生成为人才,而且激励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才[1]。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往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励志德育教育的传统德育课比较严肃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共鸣的成分少;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专业基础课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适当进行励志德育教育,同时调控以往专业基础课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沉闷的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却忽略了道德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对德育的期望,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2]。

基础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师生负担都非常重。因此,如何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和学生均身心俱疲。本文就如何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时与励志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寓爱国民族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图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3]。

医学基础课教授过程中适当因时制宜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必要的。在讲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寄生虫学等课程时可以讲述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如我国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及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叔群等。

例如在讲授医学原虫课程时可以讲述爱国老科学家钟惠澜确立犬源性黑热病的感人事迹,他将犬的利什曼原虫接种自己夫人李懿征医师的皮下,证明了犬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性,肯定犬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为中国防治与基本控制黑热病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惠澜于1987年逝世,这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临终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借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升华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课的浓厚兴趣,使专业课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打造共鸣课堂

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世俗化、模糊化、多元化及非科学化的问题。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通过多种路径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

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钟卡介疫苗由来时,可以穿插讲述卡默德和介兰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在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过程中可以渗透讲解历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追求知识的故事。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收获最后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们有着坚定地理想信念,此时引导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从而立志献身于医疗事业中。

在讲述免疫学课程时不妨提及大学生网迷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终日泡在网吧,浪费金钱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经常夜不归宿,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极度空虚,身体状况极差,当然免疫力就低下,结合讲解原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目前信息传播网络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开展适应时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来为我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三、寓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无德不成医,医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是为医之本,没有良好的医德,不能称其为良医。医学生处在从中学时代迈向医学殿堂的初级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十分注重寓医德教育于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超前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部分医务人员“吃请受礼”;对病人态度恶劣,有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等;医院为了争“效益”,搞“创收”,采取各种手段,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等。在讲授与临床密切相关课程如病理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时适度讲一些“医德模范”的故事,以期能够引导医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自己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教育时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为准绳,鼓励医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争取做个遵纪守法,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人。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7]。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光荣使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那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巧用励志德育故事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在心理学课程讲授时多穿插播放著名的心理学励志电影,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同时升华课堂气氛。

另外特别针对医学本科生这么一个特殊群体,怎样审视他们的心理,同样值得关注。在进行授课时,不妨适当地展开讲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分钟励志演讲稿“大学生必看的一分钟”引导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心生自卑而自暴自弃,感谢1000次的失败,因为他让我有了1001次的希望。我们应该感谢命运,因为他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让我们仍为自己的理想而在大学里不停的奋斗与拼搏。因此,不要再为自己是专科生而苦恼了,因为前面的路更富挑战。再举几个身边本科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的例子,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

五、寓创新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升华课堂气氛

医学教育探索范文5

[关键词]医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58-02[ZW(N]

[作者简介]农克祥(1973―),男,广西靖西人,本科,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讲师。

中职院校的教育核心是服务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为使我国中职医学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高的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中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中职院校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医务人才的需要,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对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帮助中职院校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理念与法制观念不到位

法制理念的核心在于,在维护法制权威的同时对人们的法定权利给予尊重与保护。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卫生法规的不断出台,中职院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要求中职院校要依法进行管理,并且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应该增强自身的权利意识。由于全国范围内频频发生医疗事故以及医疗纠纷,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大部分中职院校的管理者还持有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理念,使学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甚至随意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名誉权、教育权及财产权等,这也导致了学校与学生之间频频出现法律纠纷。[1]

(二)法制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以中职院校培养医学生的目标来看,法制教师不仅要精通法制,还要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将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但是,目前的法制教育教师,不管是学历层次还是职称的结构都无法适应医学法制化的发展。中职院校的法制教师通常都不来自法律专业,几乎都不具备法律专业的学位。有的中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法制教师,而是由自学自修人员负责繁重的法制教学任务,这些人员不仅缺少进修以及培训的机会,而且也很少参加法学的学术会议。法制教师的匮乏限制了教学及教研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进一步增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2]

(三)法制教育方式与内容不合理

要让医学生在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卫生法规,让学生成为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并且懂得卫生法规,同时可以维护自身以及患者的权益,具备较高素质的医务工作人员。目前,中职院校医学生获得法制教育的途径通常只依靠法律基础课程,很多学校随意减少法制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为了牟取私利甚至使用不正规的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相对落后,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由于教学大纲并没有在法制教育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中职院校法制教育改革对策

(一)转变法制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法制教育观念,将依法治校与尊重师生的法定权利结合起来。依法治校就是正确合理地处理学校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以及义务关系,保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合法的权益,这是中职院校的教育者以及管理者和学生共同面对的课题。其次,将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法制教育不到位,那便无法实现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最后,将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全校职工的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面向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显性的,而面向学校其他职工的法制教育是隐性的。医学生主要依靠学校来接受法制教育,学校全体职工的法制素养都可能会对医学生的法制素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整个的法制教育中应该使师生之间形成学法和用法的良性互动。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力争建立学习型社会,从而使能力转变素质得以实现。[3]

加大法制教育的范围。对于医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可以仅仅局限在理论教育的层面,要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懂得运用法律,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中职院校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法和用法及守法和护法的良好环境,加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力度,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用法的实践活动。另外,还要将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德育课程,要做到德法相融。中职院校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将法制教育与医德医风的建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较好的医德。[4]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法制教师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第二,具备高尚的品质;第三,具备较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改善教学手段。

本文主要探索了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重点分析了中职院校在医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充实师资队伍,规范法制教材,改善教学方法等方式来加强中职院校医学生的法制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医务人才的需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蒋时明.提升中职生法制教育实效性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3(11):83-85.

[2]闫志.新医改政策下医学院校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华全科医学,2013(8):312-315.

医学教育探索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医学教育;网络教学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承载着比一般院校大学生更多更重的课业负担。如何使其在大学期间更有效地学习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2010年,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这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个基本国策的号召下,我校针对自身的特点、优势以及现实条件,不断对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介绍如下。

1信息化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方式,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系统方法[1]。信息化教学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如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网络化,教学对象、服务层次的多元化[2],教师、学生可随时查阅、检索、调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多为填充式教学,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临床经验和技能的传授,而没有太多地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和兴趣,从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虽然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差。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不应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4]。因此,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引入,为医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信息化系统在我校的应用

我校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科学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我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始于1997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便捷、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大部分:教师网络办公系统、学生网上学习及自我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下面着重介绍教师办公系统、学生网上学习系统、自我管理系统。

2.1教师办公系统

教师网络办公系统为教师办公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招生管理工作、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学生工作、党建工作、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等进行系统管理。以研究生招生系统为例,该系统是个开放性很好的信息化系统,它不仅可以接收教育部门的考生报考信息,还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向上级报告。此外,研究生导师可以通过其中的导师管理系统查询考生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对考生成绩进行录入。另外,该系统具备网上调剂功能,可以对复试分数线进行划分,对接受调剂的考生情况进行审核以及对考生录取情况进行上传,以方便考生通过考生端口进行查询。另外,我们建立了面向广大师生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包括模块: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资源中心、精品课程展示、综合教务系统、获奖教学课件展示、医学资源镜像库、教学名师展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可以自制及引进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上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课程。目前,我校已通过此途径开设了多门网络课程,其中,30门获省级精品课程、51门获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中心总资源量约120TB,收录各名校开放课程4707门次。

2.2学生网上学习及自我管理系统

我校信息化系统不仅针对教师,而且面向学生,是一个双向交流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校外局域网进入学校网站,随时随地关注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对于报考我校的考生而言,他们可以进入学校网站查询导师信息,利用报考编号以及身份证号码进入招生系统,及时查询各种招生录取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报考计划。对在校学生来说,我校信息化系统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及自我管理平台。比如,研究生可以通过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学生端口进入个人管理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学生可以对自己在读期间的学习计划进行规划、管理和信息查询。此模块又分为几小块,包括基本信息、日常管理、培养计划、课程管理、科研课题、能力培养、、就业管理、答辩管理以及个人事务等。学生可以在这个系统里登记并更新个人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进行自主选课,可以根据学校课程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及时间,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选定课程后,系统能自动生成个人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对课程安排进行及时调整。此外,该系统还能查询考试安排,提醒学生所选科目的考试时间及地点,最后通过它来查询考试成绩。除了可以对课程进行管理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此系统对自己的科研课题、论文、就业、答辩等事项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与教师及时有效沟通。除了自我管理,学生还可以登录学校在线学习平台,下载丰富的网络课件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3其他信息化系统

其他应用系统包括新闻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心理咨询服务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涵盖了在校生的各项管理工作(教务、教学除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过程,通过奖、勤、补、贷、园区等生活管理模块以及毕业管理等模块把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在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社会活动(第二课堂)等各方面的表现都进行全面、及时的记录。目前该系统已上线运行26个模块,并积累了大量的真实数据,从而有利于综合评价学生素质。

3信息中心及无线网络建设

无论是教师办公系统还是学生系统及其他管理系统,均依托于我校的信息中心及校园网络。我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结合部门资源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信息中心的成立为我校的网络设备、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维护提供了保障,使得计算机网络能够稳定运行。中心负责校园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运行,全力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一个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校园教学平台。我校无线网络依托于校园网,系统采用了最新型的无线控制器和智能无线AP,满足目前业界最高的802.11n标准,同时全面向下兼容原有的11b\11g协议。当前主流的台式/一体机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都可以方便地接入无线网络。无线信号覆盖了主要教学以及生活区域,包括行政综合楼、药学基础大楼、图书馆、演讲厅、信息中心、人文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学工楼、体育楼、106馆、107馆、女生宿舍区以及学生宿舍A栋、B栋、C栋和研究生宿舍区等。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通过信息化系统安排学习任务。此外,校园网与外部网的充分互联,也使得校园内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高度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4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效果评价

应用信息化系统上传的网络课程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物理信息以一定数字格式录入、储存并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这样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课程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教学课件的共享;二是网络信息化媒体资源库的建立;三是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得课程更开放,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而且还能够让教师灵活地对课程内容及教授形式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并使学生从主要接受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主学习为主,从以课堂听课为主的学习活动转变为网上听课和课后答疑、讨论、测验练习、浏览相关课外资源、记笔记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师生双赢的目的,它使教师的许多工作摆脱了手工操作的繁杂过程,缩短了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各项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公平原则,实现了“阳光管理”。此外,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师生共同合作、同时参与、明确分工,每个环节都能对参与人进行追踪查询,以便对各项工作进行实时监督。我们正致力于将我校信息化系统打造成为一个集先进性、实用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为一体的教育管理系统,综合我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我校医学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结语

虽然我校的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信息化系统教学不习惯、备课过程消耗精力太多等。为推动我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向融合与创新阶段迈进,进一步提高教师乃至我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学校做出了多种努力。如积极举办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班,特邀区内专家进行全天授课;举办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并积极参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主办的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

参考文献:

[1]梅林,刘磊,翟建才,等.医学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重庆医学,2013(27):3316-3317.

[2]徐海峰,周飞华,魏龙晓,等.教育信息化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5):909-910.

[3]陈实.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医学教学[J].电子制作,2013(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