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例6篇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1

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但目前仍然有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或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其他学科无关。实际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系统,应以各种形式贯穿于日常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在初中各学科中,生物学科与人类生存和健康关系最为密切。我们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从教学内容看,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有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每一节教学内容和每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

从参与教学的对象看,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老师和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和教学内容融在一起,以整体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学习时,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特点等有选择地吸收、把握。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好生物,除了必须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多观察实物,多做实验;2.运用学到的生物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现象;3.利用课外时间栽种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努力参加绿化、爱护野生动物、爱国卫生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讲述神经系统时,针对某些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在学习上丧失自信、自暴自弃的现象,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约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的大脑无多大的区别。所以学习成绩优劣,不是先天的,并举出一些勤奋学习而取得成功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信心。

2.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他们去观察和独立思考。如讲授膝跳反射时,教师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一个扮演“实验者”,一个扮演“被实验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

3.活动性的原则。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组织课外科技活动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成立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对校园的主要植物(乔木、灌木)进行调查分类,并对其挂牌标签。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了实地观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整理观察记录,共同查找资料,请教老师等,然后作出分析,最后才得出结果。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

4.激励性原则。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切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如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一些生物学知识竞赛、认识校园植物的竞赛、标本制作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进行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只有在生物等各学科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2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初中学生开始进入了青春萌动期,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情绪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波动,有时因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忧虑重重,有时为了同学之间几句言语不合就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让人觉得这些初中学生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其实这正是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但如果教师不进行及时的疏解和引导,则可能导致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影响到成年以后的心理健康。所以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而抑郁自杀的青少年的案例常见于报端,成年人中也屡见不鲜,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育是一项身体运动,锻炼身体不仅可以使身体变得强壮而健美,而且可以有效地排解个人的紧张、压抑心情,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和自信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注重自己形体的爱美之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式的体育教学,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注重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自已所喜爱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运动技巧,获得成就感和乐趣,有效的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减缓或者消除由于学习和生活还有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挫折感和因此而引起的焦虑等症状,提高处理应激情境中的能力,在短期内摆脱烦恼痛苦的消极情绪,获得愉快的积极情绪状态,以充沛的精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初中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着家长们众星捧月式的照顾,所以常常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缺乏与同年龄人相处的经验,在同伴中追求归属感,但又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体育教学是一项多人参加的集体活动,在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每个成员之间都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合作,才能圆满完成,例如在课间操、健美操还有各种球类运动等体育活动中,个人的意志都必须服从全局的需要,试想在学校操场上,全校都在做课间操时,或者在进行广播操比赛的时候,如果每个同学的动作整体划一,则看起来让人赏心悦目,但如果有个别同学要“张扬个性”,与大家的动作不协调的话,看起来则会杂乱无章,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还有最能体现团结精神的是在运动会上,为了班级的荣誉,班集体会空前的团结,有体育特长的参加各种比赛,而其他的同学,有的搀扶长跑累了的同学,让他们缓解运动后的不适,有的买来水给运动员们喝,有的自愿作为拉拉队为班级同学加油,总之每个同学都尽心尽力,努力为班级取得最好的成绩。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要根据体育与健康的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及时利用这些时机让他们养成如何团结协作的能力,还要注重平时正常教学中的的每一堂体育课,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如果有的同学因为性格孤僻或体育基础差等原因游离于班集体活动之外,导致了不合群现象,教师要深入了解原因,有的放矢的采取对策,在巡视指导小组分组活动的时候,安排他们与平时比较亲近的同学在一起,并及时表扬他们在小组中的表现,逐渐的让这些学生增强自信,扩大交际范围,融洽地进入班级群体的大家庭氛围之中,让班集体中的每个同学都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利于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初中学生由于从小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下长大,所以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常常在学习或生活中因为受了家长或老师几句批评就想不开而长时间闷闷不乐,意志非常薄弱。而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动作难度、而且还要克服劳累、运动损伤还有天气等因素的困难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可以说每一个奥运冠军胜利的笑脸后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泪水,甚至还有着浑身的伤痛。教师要以他们为榜样,培养学生坚韧果断的意志品质和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在长跑、足球等考验人耐力的体育运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抱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必胜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一定坚持到最后,不管名次如何,但锻炼了身体,磨砺了意志,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有效时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健康的心理,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卫生;不良情绪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帮助和维护学生的良好情绪,消除不健康的、不良的情绪状态,使学生身心能健康地成长。

一、情绪的概述

情绪是指个体被激起的一种状态,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常用于说明某种体验的表现形式。情绪可分为积极(良好)情绪和消极(不良)情绪两种状态。

二、心理卫生的含义

1.新编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心理卫生系“用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

2.霍夫曼认为:“心理卫生是指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之间保持和谐平衡。”

3.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原理事长陈学诗教授对心理卫生作了如下定义:“研究和讲求心理健康之道。”他指出:“心理卫生之要旨,在于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人格。”

三、体育教学中不良情绪的现象

体育教学中,初中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主要有:焦虑、恐惧、胆怯、自卑、抑郁、羞愧。

四、体育教学中不良情绪的特征

体育教学中,初中生不良情绪大致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肌肉紧张、僵硬,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烦躁不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听而不闻;积极性下降,退缩、逃避练习;缺乏信心,忧心忡忡,害怕动作失败;言语减少,回避与教师或同学交谈;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行为失控,易激动。

五、体育教学中初中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这一时期遗传、生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会干扰初中生的正常心理发育,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1.外在因素

(1)人际关系因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往往是造成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练习时,如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受同学的挖苦和嘲笑等,都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变化,从而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由此而产生自卑、羞愧、抑郁等不良情绪。

(2)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不妥当

安排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安排得单一、容易,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从而使学习积极性下降,降低学习兴趣。

2.心理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性格孤独、适应能力差等,这些心理现象都有可能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

六、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情绪心理卫生指导

1.体育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2.协调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消除学生孤独、恐惧、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

3.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预防和消除不良情绪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意志品质锻炼,如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情境和鼓励学生向具有较好意志力的学生学习等。

4.激发运动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了稳定的运动兴趣,就会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可以有效地保证良好情绪状态。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4

一、体育课中,女生厌学的几种心理特征

(一)消极、被动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大多数女生喜静怕动。体育课上守纪律、听话,但不爱动是女生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进行一些强度较大、动作较难而又比较枯燥的练习时,她们的惰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常常要教师赶着、逼着去练,由于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练习时情绪低落,练习效果自然不佳。

(二)害羞、害怕心理

进入初中后,大多数女生有一种近似成人感,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关注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行动上则趋向文静。因此当她们在大庭广众,特别是在男生面前做练习时感到不好意思,在做难度较大或自己做不好的动作时,怕别人笑,对穿运动衣体形外露感到不好看,怕人议论等。胆小是女生的又一心理特点,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女生的皮下脂肪增厚,重心降低,骨盆变宽,导致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的下降,所以在学习动作时,尤其在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产生犹豫、恐惧、信心不足等心理现象。另外,在以往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女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或看到别人受伤的经历,因而在练习时,特别是在做有器械的练习时,会产生怕受伤的心理反应。

(三)怕苦、怕脏心理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在下降,如大多数女生由于怕吃苦,对800米跑有较强的厌倦心理。另外,由于体育课大多在室外上,又经常要用到器械,不少女生怕晒黑,怕弄脏手及衣服而不愿参加活动。

(四)考试制度不合理

目前,中学体育考试主要以技术和素质为主,评分标准也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来制定,这使得部分因受身体条件限制(如身材矮小、单薄或过于肥胖),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虽然花费了比其他学生多得多的时间去练习,却仍然较难通过考试或分数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她们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负担。

二、体育教学应有针对性

(一)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本身要热爱体育事业,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其次在教学中讲解生动、活泼,给学生产生美感。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开展一些学生兴趣较高的游戏或喜爱的项目,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女生素质差,体质弱,胆子较小,易失去运动信心,产生胆怯、害怕等心理障碍,不敢锻炼,要多鼓励,多示范,多辅导,以此来提高她们的学习兴趣。

(二)扬长避短,合理安排

针对女生爱美怕苦,自尊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发挥其有利的方面,克制消极方面,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自尊心强,可以促进她们积极学习,以取得优于她人的成绩,有时为了表明不比别人差,会再现出超乎寻常的毅力,这对体育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自尊感,促进体育教学。批评要注意方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根据季节和运动后的清洗条件,安排运动项目。如冬季可安排一些耐力、速度耐力和力量项目,在夏季可以安排一些器械性和柔韧性等项目。

(三)掌握情绪,增加趣味性

运动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以特殊形式表现的心理状态,是对上体育课态度的特殊反映,当学生对练习处于较高的情绪状况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动作要领掌握的就快;当情绪低落时,就会消极应付,平时可以完成的动作也会受到心理障碍,难以完成。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特别对一些单调重复的练习,在教法上可穿插游戏和竞赛的方法进行,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16-01

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校集体活动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家庭生活中也开始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身体正处在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身体外形迅速发展,身体机能日趋增强,性器官不断成熟。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得初中学生感觉到自己开始成熟,已不再是“小孩子”。但同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还有很多儿童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正确地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成人感”开始形成

初中学生在身体迅速发育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已不再是“小孩子”。随着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生理、心理机能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成人感”越来越强烈,独立、自尊和参与意识也日益增强。“成人感”首先表现在他们在衣着打扮、言语、风度等各方面都喜欢模仿成人,希望挤到成人的行列里去,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成人,并愿意承担一些成年人的任务。“成人感”其次表现在学生独立性和自尊心的明显增强。在初中学生的需要结构中,独立的需要列于第一位,理解尊重位于第二,而关怀的需要则退到了第三位。他们对那种“婆婆妈妈”的唠叨、像照顾儿童那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父母没完没了的不断询问会感到反感,甚至认为这是老师或家长对自己行为的限制和干涉。因此,他们已从完全听从老师和父母意见、遵照老师和父母意志行动的儿童时代,进入了遇事自己拿主意、以自己为主体行动的青年时代。初中学生具有的“成人感”和独立意向,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老师和家长要很好地保护和扶持。为此,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调整与他们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施展才能的余地,老师和家长不能以权威自居,一切包办代替。当然,初中学生毕竟不是成人,实际上还很不成熟。所以,老师和家长还要做好孩子的参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顾。

二、自我意识大大发展

随着“成人感”的形成和独立性的加强,初中学生既愿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又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也随之加快发展,进而也就打开了观察自身世界的大门。他们从评价别人开始评价自己,并且在评价时,他们不是仅仅看外表,而且能够依照一定的内在标准。他们的评价,一般比较尖锐,有时也比较深刻,基本上能抓住一些本质特征,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但他们毕竟还有些幼稚气,还受到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限制,所以,在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时,常常带有主观片面性和绝对化等缺点。如认为某人有某些优点,就认为此人十全十美,而一旦发现某人的某些缺点,就认定此人一无是处。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恰当地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

三、情感鲜明多变,意志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初中学生的情感是热情而奔放的,常常表现得鲜明、生动,喜怒哀乐都从脸上直接表露出来,极少隐避。但是,初中学生情感的变化较快,不稳定、易冲动,有时还会发脾气。因此,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多表扬和鼓励,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初中学生已经开始想交朋友,但有选择性,且选择范围也较小。由于初中学生是非观念不强,鉴别真伪的能力较差,且易义气行事,所以可能会交坏朋友,或相互包庇朋友的错误。此时,老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交友,对孩子错误的选择要耐心地进行说教,分析其利弊,而不能强行拆散,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初中学生的意志常常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他们意志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与情感相联系。例如,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所指定的任务就乐意执行;对不喜欢的教师所指定的,即使是同样的任务,也不愿意执行。另外,初中学生还往往分不清正直与鲁莽等品质的界限,以致在行动上会出现偏差。比如,有些学生把敢于顶撞师长视为“勇敢”;为了表示“顽强”,就故意拒绝承认自己的过失。对此,家长应协助教师一起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四、认识过程发展到新水平

初中学生注意能力显著增强,他们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至少可达到40分钟。另外,初中学生注意的分配能力和转移能力也有了加强,表现在每天能学习几门课程;而在学习中遇有偶发事件打断注意后,也能较迅速地回到原学习内容上来。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并未完全成熟,特别是注意力的分配、转移还需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进一步培养与完善。初中学生能使自己的记忆服从于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记忆抽象材料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已开始能够运用抽象原理、公式来理解具体事物。另外,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的能力迅速发展。学习的要求,迫使初中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进行记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多加指导,尽量提高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其学习的进步、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杰.理性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J].大众心理学,2015(02).

初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中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二、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1.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中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中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中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2.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中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中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中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中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