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范例6篇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范文1

1.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要求加强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新《实施细则》中规定: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制定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方案与实施办法,做好本地区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并组织有关部门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同时规定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对同一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应当采用同一代码,实现信息共享。在纳税申报中,新《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采取税务机关确定的电话语音、电子数据交换和网络传输等电子方式办理纳税申报。

2.为加强税源监控,强化了与工商管理机关、财政机关和审计机关等部门的联系;强化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职责;积极鼓励群众依法监督税收征管工作。新《实施细则》规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向同级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定期通报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同时规定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进行审计、检查时,对税务机关的税收违法行为作出的决定,税务机关应当执行;发现被审计、检查单位有税收违法行为的,向被审计、检查单位下达决定、意见书,责成被审计、检查单位向税务机关缴纳应当缴纳的税款、滞纳金。

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

有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督职责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未依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或者未按规定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的,由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2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为鼓励群众对税收征管工作的监督,规定税务机关根据检举人的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所需资金列入税务部门年度预算,单项核定。

3.为严格税务登记制度,新《实施细则》不仅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并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有关证件、资料”,还规定了纳税人在办理“开立银行账户;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领购发票;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办理停业、歇业以及其他有关税务事项”时,必须持税务登记证件办理。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证件实行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纳税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持有关证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验证或者换证手续。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验证或者换证手续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2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4.为防止关联企业发生非法避税行为,新《实施细则》不仅详细阐明了关联企业的定义为“有下列关系之一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即《税收征管法》所称的关联企业:一是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二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者控制;三是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还规定“纳税人有义务就其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向当地税务机关提供有关的价格、费用标准等资料”。对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以非法避税为目的的非正常的业务往来和资金往来,税务机关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其计税收入额或者所得额。

新《实施细则》还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可以调整其应纳税额:一是购销业务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作价;二是融通资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过或者低于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所能同意的数额,或者利率超过或者低于同类业务的正常利率;三是提供劳务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劳务费用;四是转让财产、提供财产使用权等业务往来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作价或者收取、支付费用;五是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作价的其他情形。对于调整关联企业应纳税额的具体措施,新《实施细则》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即按照独立企业之间进行的相同或者类似业务活动的价格计算;按照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的价格所应取得的收入和利润水平计算;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计算;按照其他合理的方法计算。对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未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支付价款、费用的,税务机关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年度起3年内进行调整;有特殊情况的,可以自该业务往来发生的纳税年度起10年内进行调整。

5.为保护纳税人权益,改变过去单纯强调纳税人义务,强调为纳税人服务,强调诚信原则,大力提倡诚信纳税。新《实施细则》规定税务机关要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保密。税务机关对单价5千元以下的其他生活用品,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范文2

【关键词】 视同销售 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 税法

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由于货物(指有形动产,下同)视同销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只有是否确认为收入的问题,对视同销售无明确规定;同时又由于税法中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下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货物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令许多会计人员伤透脑筋。本文拟通过对税法与会计准则的详细解读,对如何做好货物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一探讨。

一、理清增值税关于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1、认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二、理清企业所得税关于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1、认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二条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三、理清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销售收入确认的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了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理清两税间视同销售规定的异同

由上可见,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下的视同销售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

1、认定依据不一致

判断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主要考虑货物的所有权属。现行企业所得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没有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不需要视同销售,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再作为销售处理,除此之外须作为所得税的视同销售处理。

而判断增值税视同销售主要考虑货物货物是自产、委托加工的还是外购的。假如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职工福利、个人消费等非生产性用途,为视同销售行;但货物若是外购货物,则是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行为,需要将进项税额转出。假如将货物用于投资、捐赠、利润分配等,则无论货物是自产、委托加工的还是外购的,均为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

由此可见,增值税的视同销售并不必然导致企业所得税的视同销售,有时两税关于视同销售的认定是一致的,而有时增值税认定为视同销售行为的企业所得税却不认定为视同销售,有时增值税不认定为视同销售行为的而企业所得税却认定是视同销售,需要认真区分。

2、计税销售额确定依据不一致

对于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价格,企业所得税中区分了自制与外购两种情况,而增值税不论自制与外购,计税价格的确定方法一样。企业所得税中自制的商品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此规定与增值税基本一致,但不如增值税的具体,在实际操作时,自制商品视同销售,应参照增值税的计税价格,以保持二者税基上计量的一致性。

五、依税法与会计准则的销售收入认定差异进行会计处理

对照《企业会计准则》销售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本文就常见的货物视同销售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作如下分析。

第一,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职工个人消费、交际应酬消费、投资和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的,此类业务因能产生可准确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且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所以在会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收入+销项税额)

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收入+销项税额)

长期股权投资等(收入+销项税额)

应付股利(收入+销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税率)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账面成本)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例: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以福利形式分给本企业职工,该批产品账面成本15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20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000

贷:库存商品 150000

第二,将自产、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此类业务因货物所有权属没有发生转移,所以在会计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不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但在增值税上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成本+销项税额)

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成本+销项税额)

贷:库存商品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率)

例:某钢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用于本企业厂房建设,该批产品账面成本80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100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XX厂房工程 917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

第三,将自产、委托加工、外购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与企业经营无关),此类业务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但因相关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在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成本+销项税额)

贷: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类不含增值税价格或组价×增值税率)

同时,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及按税法确认的捐赠支出额(收入+销项税额)。

例:某生产企业(一般纳税人)2011年9月将一批自制产品通过希望工程基金会捐赠给某学校,该批产品账面成本20000元,同类市场价格30000元(不含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企业的会计分录处理为: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 25100

贷:库存商品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0

同时,进行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30000元、视同销售成本20000元及按税法确认的捐赠支出额35100元。

第四,将外购货物用于职工个人消费,此类业务虽货物所有权属发生转移,但未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所以在会计和增值税上不确认视同销售,但企业所得税上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利(成本+进项税额转出)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同时,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时要按其购入时价格确认该笔业务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

第五,将外购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如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此类业务因货物所有权属没有发生转移,在会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均不作为视同销售货物处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等(账面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总之,从以上视同销售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企业会计人员要做好货物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就必须对企业会计准则、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三者对视同销售认定存在差异进行仔细区分。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务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

[3] 苏春林:纳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盖地:企业所得税纳税实务指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范文3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变化

新企业所得税与原制度相比,在纳税人、纳税义务、税率、扣除、资产的税务处理、境外所得税抵免、税收优惠等方面均有突出的变化。

1.纳税人的重新界定。

原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而新企业所得税制度采用法人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对企业设立的不具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实行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明确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纳税义务的新解释。

原企业所得税采用“登记注册地”和“总机构所在地”相结合的标准来界定企业的纳税义务。新制度采用企业“登记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相结合的双重标准,将企业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并以此来确定纳税义务。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负全面纳税义务,将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实际管理机构的界定,新制度采取了适当扩展范围的做法,将其规定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

3.税率的调整。

根据原企业所得税法,内、外资企业均适用33%的法定税率。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充分考虑了国家财政承受能力、企业负担水平、国际税改趋势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税率水平等综合因素基础上,将法定税率定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另外,新制度出于扶持弱势群体、鼓励自主创新以及继续吸引外资的政策目的,针对小型微利企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均规定了不同的优惠税率。

4.关于扣除项目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同时规定企业税前可扣除费用的计算和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另外,新制度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对原企业所得税制下内外资企业不同的扣除办法,新企业所得税法予以统一规范,主要包括:统一工资的扣除标准。取消对内资企业的计税工资的限制,规定可以按企业和单位实际发放的工资予以据实扣除。统一捐赠的扣除办法,提高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规定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在其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而公益性捐赠以外的捐赠支出不得扣除。统一并提高研发费用的扣除标准。新制度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累计扣除。如合法后的新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在研发费方面的支出,不同的地方可按实际发生额的150%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5.资产的税务处理。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资产分类、计价、扣除、处置等问题的处理,与财务会计规定尽量保持一致,同时对一些与财务会计处理不一致的特殊问题进行了具体明确。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和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税法优先的原则。

6.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应税所得,该项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该项依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也就是说,对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应税所得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原制度采用费用扣除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新制度改用直接抵免法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7.税收优惠的实施。

新企业所得税法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对税收优惠的方式和重点做了较大的调整,实行统一规范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一是从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二是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产业领域,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对国民经济需扶持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如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老服务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也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见,新企业所得税所设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产业和项目导向的。另外,新制度在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非居民企业来自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收入,技术转让所得,民族自治地方企业的减免税,企业综合利用资源,固定资产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新企业所得税的完善措施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结束了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不公的局面,同时在原企业所得税制基础上的改革和完善起来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对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企业所得税法仅是对企业所得税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事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而有关这些原则性规定实施的许多具体事宜和问题,还有待进一步予以明确规定。

1.优惠政策过渡标准的制定。

优惠政策过渡的标准制定需要区别以下三种情况:凡是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有替代政策的应“以新提旧”,如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国产设备抵免、创投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等重新作出了规定且设定了新的标准,对涉及上述内容的老优惠政策就应该遵从新标准、适用新政策;凡符合新企业所得税法立法精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惠政策应执行到期满或保留,如扶持再就业、软件和集成电路以及与奥运会相关的优惠政策等;对违背WTO原则或不存在执行期限的政策则应完全取消。

2.反避税规定的细化。

一是在反转让定价方面,建议就关联方转让定价的交易形式分类作出较为详细的判断标准,具体可以分为五类:有形资产转让;无形资产转让与增与;总部提供服务、技术支持以及集中管理;提供资金支持;成本分摊安排。二是在反受控外国公司方面。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五条,首次提出了“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企业所得税25%税率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记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这是我国企业所得税法防止避税地与受控外国公司避税的原则性条款,具体实施细节尚未明确。笔者建议应明确计算受控制企业所持股份的时间,同时尽快制定低税率国“黑名单”,加大对利用避税地延迟纳税行为的打击力度。

3.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的完善。

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许多条文只是对总体原则和框架作了规定,具体的内容如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是什么、高新技术企业如何界定、资产税务处理的具体方法、税收优惠的具体内容、反避税措施如何实施等都有待于实施细则加以明确。如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应细则时,应界定企业哪些费用开支受委托的影响,并进一步将上述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支出、三项经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会议费和董事会费等。间接费用主要包括:公益性捐赠、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等。在“两法合并”的过渡期内,应效仿西方国家采取各项费用据实扣除的原则,对那些直接费用,除废除计税工资标准外,还应废除业务招待费等扣除标准规定。对间接费用,可以继续保留扣除标准一段时间,待我国公司治理状况明显改善后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后再予以废除。

4.完善企业所得税改革的配套措施。

(1)加强学习和宣传工作。

要加强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宣传工作,只有做好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让广大税务工作人员和纳税人充分了解和掌握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内容,才能使新企业所得税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首先,建立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信息沟通机制。在税收征管电子系统中建立相应模块,实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交流互动。当对企业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务稽查时,发现企业存在基于委托问题、企业自身难以约束的成本费用时,应相应地将这些项目纳入个人所得税稽查内容进行重点稽查。这就要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由同一个税务机关负责征管并且同时征收。其次,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掌握涉税信息是开展反避税工作的基础。税务机关应建立与商务、外汇、公安、海关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居民企业与境外交易的情况。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范文4

[关键词] 所得税会计;会计核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B

一、所得税会计实施的国际对比与分析

(一)所得税确认的比较

对当期与递延所得税的确定便称之为对所得税会计的确定。对当期所得税的确认应遵循的原则是,未及时缴纳的所得税均应作为负债进行确认,不管是在当期还是以前的会计期间;对当期或往期超出应缴额的已缴所得税应做为资产进行确认;可抵扣亏损用于往期所得税时,应在亏损发生期间把这项利益作为资产进行确认。

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是负债的净变动额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所以说,要依据暂时性差异,这样才能确定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是负债。下面将会对递延所得税的资产或者是负债与国际和美国等进行对比解析。

1.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比较

每个国家的所得税会计规定各不相同,每个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都要作为一种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规定,当然我国也包括在内。不一样的会汁准则对例外情况也都有相应规定。

在国际所得税会计实施当中,以下情况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1)企业商誉。

(2)对单位在买卖里的资产做出的最初确定符合:第一,不属于企业合并范畴;第二,不对会计利润产生任何影响。

(3)对于下属的单位、各分属机构中的权益相关的应税暂时性差异,一定要同时满足下列要求:第一,母公司、股东拥有对该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进行控制的权利;第二,该暂时性差异于未来会计期存在不转回处理的可能性较大。

由上可知,国际所得税会计实施对根据购买法开展公司合并、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商誉发生应税暂时性差异是否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给出了具体详细的说明。

依照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不可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确定明确列出四种暂时性差异,除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期间差异产生明显转回。

中国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与国外所得税会计实施大体一致,但是仍缺乏相应具体说明。国际和美国的所得税会计实施均对应纳税暂时性区别做列示,而在我国所得税会计施行中,缺乏暂时性差异的案例显示,只对暂时性差异进行定义,尚有改进空间。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比较

所得税资产产生由于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所得税费用做分期处置。该资产实质也是一项预付费用,如果在当时缴纳的所得税多,那么在将来便可以少交所得税。

关于不予确认的相关规定,国际会计实施中将负商誉重新确定成递延收益,在这期间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则不可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定,因为作为剩余价值,对负商誉进行确认使其账面数额上升;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过程里,没有对商誉进行具体规定。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没有对该方面相关明确。对于是否对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作出了充分判断,美国所得税会计要有具体相应规定,国际所得税会计对相同征税主体与同一纳税主体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行了明确,但中国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中缺乏明确规定,主要凭借企业经营者的预测与会计人员所进行的职业判断。

(二)所得税计量的比较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适用税率。国际所得税会计包括对递延税款余额的调整,除了存在有关联的信息表明采用另一种税率更加适宜。美国最先开始这项税率的规定,要运用平均税率在确定每个时段的适用税率。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资产负债表日,一定要依据将来要收回此项资产进行计量。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我国与国际所得税实施都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复核减值――转回”做出同样要求,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没有对应纳税所得额充足与否对该项递延所得税发生减值的根据进行细化规范,国际所得税会计实施有这方面的规定。

通过上面对比显示出,无论是国际还是在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实施中,递延所得税的计量整体上是相似的,在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过程里关于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估价备抵的规定相比其他两准则更为具体,同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所得税披露的比较

内、国际和美国准则都对所得税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CAS18规定内容不全面,这方面可参考IAS12与FAS109:

1.CAS18缺少对所得税费用构成部分的解释,而IAS12及FAS109则有详细列示。

2.所得税费用和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信息披露,CAS18缺少相关规定的详细说明。而IAS12当中有具体方式说明:第一,在所得税费用中,同本期应交所得税费之间做出具体调整;第二,在平均实际税率同适用税率间做出调节,采取任何方式都要对适用税率基础相关信息做出公示。

(四)国际比较启发

由以上比较分析可得出中国所得税会计参考了国际所得税会计内容的结论,但与国际上先进所得税会计实施的方法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距离,仍有改进空间。

通过对所得税会计实施内容的国际比较分析可以得到这些结论,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在下列几个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第一,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对估价进行对比,对发生减值和转回信息进行披露。

第二,对于划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分类,依据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内容相关规定,应按照有关资产及负债的本质及将来要转回的时间标准,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具体分类进行断定与归类。以使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做出更为精准的分析和评价。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的内容可参考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的该项内容,但对企业提出这样的会计处理要求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企业会计人员能力不足,在整体实施中存在困难。

第三,关于所得税费用信息披露。由于各国的税制与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对所得税披露制定的标准也各不相同。CAS18没有对所得税费用的组成进行详细阐述,可参考IAS12的相关内容。

二、所得税会计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

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会计,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纳税。所以在制定所得税会计准则时,详细规定了所得税核算的项目和内容。但由于无法针对每一具体项目进行详尽的描述,只能粗略地对普遍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规定处理,在实际的所得税征税管理中就会出现难以处理的问题,即无法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进行规范处理。

(二)缺乏解释性表述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准则c国际标准大致相同,然而由于欧美法系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系的不同,我国缺少国外的判例法来对法条中的具体规定进行补充阐释。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解释性描述,这样导致企业会计在具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无法全面理解会计准则的要求影响到日常业务中的所得税核算工作。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不规范

1.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所得税会计核算中不同科目间会出现记混的现象。有一些企业没有仔细研究过适应性和配比性的原则,造成了时间上费用列支的次序混乱,最终导致了成本上的不真实和利润的隐藏。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为了隐瞒收入,在购货和销售时故意不进行登记,导致资金不在商品流通环节中被体现。这种隐瞒收入的现象在零售企业中存在的相当普遍。除此之外企业与厂家之间还可以通过返利销售来操控收入。厂家在返利销售时除了有利润返还,实物,产品,配件也可以用来返利。

2.所得税会计处理方面不是很规范

现如今采用资产负债表损益法还是有一定的缺陷,我国会计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会计准则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扩大。如果依然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就不符合会计的权责发生制也违背了会计准则。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及税务干部业务素质差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在日常业务工作的处理中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有:法规制度不够严格,对会计人员与税务人员缺乏规范培养,对其职业的观念不强烈;再就是从法规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当的问题,这就导致有些相关人员误解了有些法规的含义,使得税务核算与征收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管理体制和征管手段等没有与时俱进,税务干部对会计业务知识掌握不够透彻和税收业务素质不高等。

4.会计处理工作复杂化

除了因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导致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所得税的计算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时间差异等。在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商誉,导致会计处理由简单变为复杂,无疑大大增加了会计的处理难度。

三、所得税会计实施存在问题的完善对策

(一)明确规定目标

由于中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目标缺乏具体相关的要求,因此这一做法导致很多单位在会计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详细的要求,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合理开展。故在所得税会计实施过程中要增加目标中的相关要求,这样会计人员在才能更好的进行所得税会计实施工作,认清哪些事项是自己在平时工作中要小心注意的,促进所得税会计实施工作顺利进展。

(二)增加准则中的解释说明

当前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中解释匮乏,但是只有准则具备相应的解释说明,才能更有利于会计人员对准则的正确运用,进而明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去合理应用。因此,需要增加对准则中的相关概念的必要说明,并且可以采用具体事例生动说明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所得税会计准则达到指定的目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建立统一规范的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

针对中国现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水平,还不具备企业所得税核算独立的条件。但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具体可以大体总结为: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作为起点,将核对财务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差别为依据,最后要有一个合法的独立的报表。确定企业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之间不同之处为此种核算的重点。并且还可在会计账户以外,另外设置能够体现差别额的“差异总账”,对每一项差异额进行总结概括,能够及时准确地表现出上述差别。要注意每一项差异计入账户的时间,一定要跟记入财务会计其他账户时间相同。当所有条件完善好后,要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所得税核算程序。

(四)加强相关人员队伍建设

1.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或兼职税务人员

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的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将这多种费用进行核算需要巨大的工作量。现如今有些企业出现了企业需纳税利润造假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专职或兼职税务会计人员,最终使国家税源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因此国家应对企业一定要配备独立的专职会计人员进行明确的要求。此外建议财政部设置独立的所得税会计报表,并另外设置能够反映企业税款具体情况的账目,这样可以进一步服务税务机关,减轻税务征收的难度。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要时刻不断学习新的会计知识与会计技能,不断提升自己职业能力,随时关心与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情况。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企业会计人员要求较高,同时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修改内容较多,关系到的培训的人员较多,如注册会计师、企业财务人员等,一方面对准则内容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对相关其他知识进行培训以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并且还可以在很多院校会计专业中设置一些所得税会计的学习内容,学校可邀请校外相关经验人士讲解所得税会计的实际案例与实际操作情况,这样便可以在人才的基本阶段做到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提升。

3.开发建立所得税会计信息系统

建立所得税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使我国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合理规范整体程序,减少核算的风险。现在大部分公司采取了税法与会计相互分离的形式,建立所得税会计系统。只有合理规划税务会计科目,运用调整法,依据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不同,在所得税会计系统中自行保留调整凭证的做法,以使所得税会计充分完整,使之形成独立的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冯乃萍.会计环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5(16):1-2

[2]苏秀娟.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222-223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范文5

(一)所得税确认的比较

对当期与递延所得税的确定便称之为对所得税会计的确定。对当期所得税的确认应遵循的原则是,未及时缴纳的所得税均应作为负债进行确认,不管是在当期还是以前的会计期间;对当期或往期超出应缴额的已缴所得税应做为资产进行确认;可抵扣亏损用于往期所得税时,应在亏损发生期间把这项利益作为资产进行确认。

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是负债的净变动额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所以说,要依据暂时性差异,这样才能确定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是负债。下面将会对递延所得税的资产或者是负债与国际和美国等进行对比解析。

1.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比较

每个国家的所得税会计规定各不相同,每个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都要作为一种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规定,当然我国也包括在内。不一样的会汁准则对例外情况也都有相应规定。

在国际所得税会计实施当中,以下情况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1)企业商誉。

(2)对单位在买卖里的资产做出的最初确定符合:第一,不属于企业合并范畴;第二,不对会计利润产生任何影响。

(3)对于下属的单位、各分属机构中的权益相关的应税暂时性差异,一定要同时满足下列要求:第一,母公司、股东拥有对该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进行控制的权利;第二,该暂时性差异于未来会计期存在不转回处理的可能性较大。

由上可知,国际所得税会计实施对根据购买法开展公司合并、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商誉发生应税暂时性差异是否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给出了具体详细的说明。

依照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不可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确定明确列出四种暂时性差异,除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期间差异产生明显转回。

中国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与国外所得税会计实施大体一致,但是仍缺乏相应具体说明。国际和美国的所得税会计实施均对应纳税暂时性区别做列示,而在我国所得税会计施行中,缺乏暂时性差异的案例显示,只对暂时性差异进行定义,尚有改进空间。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比较

所得税资产产生由于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所得税费用做分期处置。该资产实质也是一项预付费用,如果在当时缴纳的所得税多,那么在将来便可以少交所得税。

关于不予确认的相关规定,国际会计实施中将负商誉重新确定成递延收益,在这期间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则不可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定,因为作为剩余价值,对负商誉进行确认使其账面数额上升;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过程里,没有对商誉进行具体规定。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没有对该方面相关明确。对于是否对应纳税所得额未来期间作出了充分判断,美国所得税会计要有具体相应规定,国际所得税会计对相同征税主体与同一纳税主体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行了明确,但中国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中缺乏明确规定,主要凭借企业经营者的预测与会计人员所进行的职业判断。

(二)所得税计量的比较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适用税率。国际所得税会计包括对递延税款余额的调整,除了存在有关联的信息表明采用另一种税率更加适宜。美国最先开始这项税率的规定,要运用平均税率在确定每个时段的适用税率。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资产负债表日,一定要依据将来要收回此项资产进行计量。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我国与国际所得税实施都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复核减值转回做出同样要求,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没有对应纳税所得额充足与否对该项递延所得税发生减值的根据进行细化规范,国际所得税会计实施有这方面的规定。

通过上面对比显示出,无论是国际还是在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实施中,递延所得税的计量整体上是相似的,在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过程里关于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估价备抵的规定相比其他两准则更为具体,同时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所得税披露的比较

國内、国际和美国准则都对所得税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CAS18规定内容不全面,这方面可参考IAS12与FAS109:

1.CAS18缺少对所得税费用构成部分的解释,而IAS12及FAS109则有详细列示。

2.所得税费用和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信息披露,CAS18缺少相关规定的详细说明。而IAS12当中有具体方式说明:第一,在所得税费用中,同本期应交所得税费之间做出具体调整;第二,在平均实际税率同适用税率间做出调节,采取任何方式都要对适用税率基础相关信息做出公示。

(四)国际比较启发

由以上比较分析可得出中国所得税会计参考了国际所得税会计内容的结论,但与国际上先进所得税会计实施的方法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距离,仍有改进空间。

通过对所得税会计实施内容的国际比较分析可以得到这些结论,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在下列几个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第一,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对估价进行对比,对发生减值和转回信息进行披露。

第二,对于划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分类,依据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内容相关规定,应按照有关资产及负债的本质及将来要转回的时间标准,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具体分类进行断定与归类。以使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做出更为精准的分析和评价。中国所得税会计实施的内容可参考美国所得税会计实施的该项内容,但对企业提出这样的会计处理要求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企业会计人员能力不足,在整体实施中存在困难。

第三,关于所得税费用信息披露。由于各国的税制与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对所得税披露制定的标准也各不相同。CAS18没有对所得税费用的组成进行详细阐述,可参考IAS12的相关内容。

二、所得税会计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

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会计,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纳税。所以在制定所得税会计准则时,详细规定了所得税核算的项目和内容。但由于无法针对每一具体项目进行详尽的描述,只能粗略地对普遍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规定处理,在实际的所得税征税管理中就会出现难以处理的问题,即无法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进行规范处理。

(二)缺乏解释性表述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准则與国际标准大致相同,然而由于欧美法系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系的不同,我国缺少国外的判例法来对法条中的具体规定进行补充阐释。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解释性描述,这样导致企业会计在具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无法全面理解会计准则的要求影响到日常业务中的所得税核算工作。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不规范

1.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所得税会计核算中不同科目间会出现记混的现象。有一些企业没有仔细研究过适应性和配比性的原则,造成了时间上费用列支的次序混乱,最终导致了成本上的不真实和利润的隐藏。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为了隐瞒收入,在购货和销售时故意不进行登记,导致资金不在商品流通环节中被体现。这种隐瞒收入的现象在零售企业中存在的相当普遍。除此之外企业与厂家之间还可以通过返利销售来操控收入。厂家在返利销售时除了有利润返还,实物,产品,配件也可以用来返利。

2.所得税会计处理方面不是很规范

现如今采用资产负债表损益法还是有一定的缺陷,我国会计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与此同时会计准则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扩大。如果依然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就不符合会计的权责发生制也违背了会计准则。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及税务干部业务素质差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在日常业务工作的处理中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有:法规制度不够严格,对会计人员与税务人员缺乏规范培养,对其职业的观念不强烈;再就是从法规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当的问题,这就导致有些相关人员误解了有些法规的含义,使得税务核算与征收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管理体制和征管手段等没有与时俱进,税务干部对会计业务知识掌握不够透彻和税收业务素质不高等。

4.会计处理工作复杂化

除了因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导致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所得税的计算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时间差异等。在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商誉,导致会计处理由简单变为复杂,无疑大大增加了会计的处理难度。

三、所得税会计实施存在问题的完善对策

(一)明确规定目标

由于中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所得税会计目标缺乏具体相关的要求,因此这一做法导致很多单位在会计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详细的要求,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合理开展。故在所得税会计实施过程中要增加目标中的相关要求,这样会计人员在才能更好的进行所得税会计实施工作,认清哪些事项是自己在平时工作中要小心注意的,促进所得税会计实施工作顺利进展。

(二)增加准则中的解释说明

当前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中解释匮乏,但是只有准则具备相应的解释说明,才能更有利于会计人员对准则的正确运用,进而明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去合理应用。因此,需要增加对准则中的相关概念的必要说明,并且可以采用具体事例生动说明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所得税会计准则达到指定的目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建立统一规范的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

针对中国现在的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水平,还不具备企业所得税核算独立的条件。但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具体可以大体总结为: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作为起点,将核对财务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差别为依据,最后要有一个合法的独立的报表。确定企业会计所得与计税所得之间不同之处为此种核算的重点。并且还可在会计账户以外,另外设置能够体现差别额的差异总账,对每一项差异额进行总结概括,能够及时准确地表现出上述差别。要注意每一项差异计入账户的时间,一定要跟记入财务会计其他账户时间相同。当所有条件完善好后,要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所得税核算程序。

(四)加强相关人员队伍建设

1.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或兼职税务人员

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的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将这多种费用进行核算需要巨大的工作量。现如今有些企业出现了企业需纳税利润造假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专职或兼职税务会计人员,最终使国家税源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因此国家应对企业一定要配备独立的专职会计人员进行明确的要求。此外建议财政部设置独立的所得税会计报表,并另外设置能够反映企业税款具体情况的账目,这样可以进一步服务税务机关,减轻税务征收的难度。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要时刻不断学习新的会计知识与会计技能,不断提升自己职业能力,随时关心与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情况。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企业会计人员要求较高,同时最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修改内容较多,关系到的培训的人员较多,如注册会计师、企业财务人员等,一方面对准则内容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对相关其他知识进行培训以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并且还可以在很多院校会计专业中设置一些所得税会计的学习内容,学校可邀请校外相关经验人士讲解所得税会计的实际案例与实际操作情况,这样便可以在人才的基本阶段做到对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提升。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范文6

[关键词] 税收 收入 会计 确认 比较

一、“收入”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一)税收中的“收入”概念及范围界定

根据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收入”是指增加企业经济利益的全部流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收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收入。

(二)会计“收入”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准则所涉及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建造合同、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形成的收入,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二、“收入”确认的比较

(一)商品

《收入》准则规定,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同时具备以下4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上述4个条件缺一不可。

税种条例及细则规定,商品销售收入在符合以下4个条件之一时即予以确认:(1)收讫销货款。(2)产品已经出发,取得索取销货款的权利。(3)发票已经开出,提货单已交给买方。(4)采用预收款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不动产的,收到预收款。

(二)提供劳务

《收入》准则规定,劳务收入应分别下列情况进行确认:(1)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2)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且在资产负债表中能对该项劳务交易的结果做出可靠估计的 ,应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3)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不能对该项劳务交易的结果做出可靠估计的,应按已经发生并预计能够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4)如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不能得到补偿,则不应确认收入。

税法上对劳务的确认,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销售应税劳务,为提供劳务合同收讫销售额或取得索取凭据的当天。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提供的各种劳务,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即完工百分比法)确定收入的实现。

(三)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

是指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货币资金和无形资产(如商标权、专利权、专营权、软件、版权等),因而形成的企业的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

《收入》准则规定,利息和使用费收入应在以下条件均能满足时分别予以确定:(1)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2)所流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利息和使用费收入应在收讫款项或取得索取款项的权力时予以确认。

(四)建造合同

《建造合同》准则规定,建造合同收入应分别下列情况进行确认:(1)在1个会计年度内完成的建造合同,应在完成时确认合同收入。(2)在2个或2个以上会计年度完成的建造合同,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3)因合同变更而增加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予以确认:客户能够认可因变更而增加的收入,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4)因索赔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予以确认:根据谈判情况,预计对方能够同意这项索赔。对方同意接受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5)因奖励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时予以确认:根据目前合同完成情况,足以判断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标准。奖励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税收上对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因建造合同对象的不同和税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1)如建造合同对象为增值税征收范围的货物,则建造合同收入使用增值税,其确认条件与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相同。(2)如建造合同对象为不动产,即建造合同属建筑安装劳务,建造合同收入适用营业税,其确认按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执行。(3)在计算应纳税得额时,不管建造合同对象如何,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一律按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十四条规定执行。

(五)非货币易

《非货币易》准则规定:(1)对于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营业收入和投资收益,只确认因换出资产发生减值(即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或增值(即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而产生的损益,并按换出资产的不同性质确定其归属。(2)对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换出资产所有权发生转移时,确认营业收入或投资收益。

在税收上,不区分同类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税种条例及细则规定,在换出资产所有权发生转移时,确认营业收入或投资收益。

(六)视同销售

增值税和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于货物移送使用的当天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1)单位或个人自建建筑物后销售的,于收讫营业额或取得索取营业额凭据时确认视同销售收入。(2)转让不动产优先产权或永久使用权或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于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的当天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于资产负债表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三、结论

1、《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涵盖面远大于税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并以抽象的主管判断规定较多,可涵盖几乎所有类型的收入;而我国税法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是以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为基础的,并以客观依据为主,分别列举各项收入确认时间,较少主管判断方面的规定,这与税法的可操作性要求是分不开的,但正是由于如此,如税法的修订不及时的话,随着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一些新型收入将由于没有相应的规定而出现税收漏洞,如在网络经济中电子商务的收入就难以通过现有的税法规定对其进行征收管理。对此,税法的立法机关就必须针对税法未能涵盖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修订税法与之适应。

2、《企业会计制度》中收入确认的规定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一原则对税收制度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它体现在税法中就是实质课税原则,即:应根据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力决定纳税人的税负,不能仅考核其表面上是否符合课税要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盛行的各种避税形式也必将在我国出现,对此,立法机关在不断立法堵塞税收漏洞、完善税收制度的同时,应当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之有权处理不合法的避税行为,对其实质所得进行课税。

3、《企业会计制度》强调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如收入确认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必须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得高估资产或收益,但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因此,企业对一些存在风险的收入往往不予以确认。但税法不承认谨慎性原则,对收入的风险问题不作考虑,只要符合计税收入确认的要件,企业就必须计算缴纳税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企业最终证实无法取得该项已纳税收入时,从保护税本及实质课税的原则出发,税务机关应当退还已征收税款或者允许其从当期应纳税收入中扣减。

4、《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确认规定的趋向主观化、经验化

有的企业甚至会为达到某些目的而有意利用这些规定对收入进行人为调整,这就导致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可能性。这样就会对税收工作产生巨大影响,这个影响对所得税征管尤为明显。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等于企业会计利润加减税收调整项目金额。由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基础――收入仅以列举法证明了收入的类别,并没有收入确认的详细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除少数特别的收入类别外,都是基本依照跨级的有关规定进行确认的。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利用《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确认规定主观判断多的特点,人为调整收入进而达到逃避纳税或者滞后纳税的目的。如果要求企业完全按照税法规定另外对收入费用进行核算、计算出应税利润的话,这不但会加大企业的纳税成本,而且等于将企业“两套帐”的做法合法化了。这使得税务机关陷入两难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企业会计电算化、多频道化的趋势及未来“税企联网”的推行,来解决这一问题。其解决思路是:企业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各类使用者的要求,可使用一套多元化的会计核算软件系统,由会计事项及其金融输入后,会计信息的各类使用者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参数,要求核算系统按照其设置的标准加工并输入输出会计信息。这一核算系统,可称为“多频道会计系统”,即:像看电视每个人都可以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频道一样,使用者也可以要求核算系统输出自己最需要的会计信息。最后,随着“税企联网”的推行,税务机关便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电脑上调取需要的企业会计信息,计算企业应纳税款。

中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会计制度、税收制度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为适应新的税收形式,税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会计政策,以提高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的能力;而纳税人应当充分掌握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从而准确地执行税法,履行纳税义务,减少纳税风险。

参考文献:

[1] 夏恩、桑德.《会计与控制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吴水彭.《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1年.

[3] 郝如玉.《税收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4] 许善达.《国家税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